論語  學而篇第一  講於2000年庚辰年肆月(天律)   


 


    「論語」這部經典是孔子生活與修行上的體悟,是證道之言,也是孔子教導弟子的話,孔子去世後由弟子有子曾子整理出來,流傳至今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之作,也是世界文化珍貴的遺產。


    論語對東方世界的價值,猶如聖經之於西方文明,是東方世界的真理通則,歷久彌新,即使在千年之後依然不減其影響力。


 


一部改變生命的書


    「論語」非常的生活化,卻具有轉變人的力量,不僅是一門學問,用心學論語能令人改惡向善。


宋朝的理學家程頤說過:「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也。」簡單的說,讀論語後如果生命沒有提升進步,那就等於沒有讀論語,或說白讀了。


記得我女兒小的時候,一位我非常尊敬的世伯勸我一定要讓女兒從小背論語,他說:「早年讀私塾背論語卻不懂論語,但是雖然不懂,論語的章句卻始終在腦海裏。等長大了遇到事情時,論語的章句一一出現,成為自己處事的原則,也成為順境逆境時的思想、精神資糧,這才了悟自己幼年背誦的論語如此的平淡卻博大。」


歷經國共戰爭,離鄉背井從上海到台灣,論語成為他一生的老師,待人接物的指導原則,他曾被延攬從政,卻寧願捨棄官位,隱居在高山當原住民的老師,在山上的高農教書,別人教不會的學生,他讓他們考上大學,畢業後一個個成為醫生、校長、老師…,學生都以他為典範繼續追隨他,直到他去世。


這位世伯除了私塾以外,受的是西式教育,他是復旦大學經濟系的高材生,然而他所學只讓他短暫的從商,差一點從政,最終影響他一生的卻是幼年時所背誦的四書,尤其是論語。論語讓他成為一個「儒者」,在他身上我看到論語這部經典對人類的意義,確實是一部可以改變生命的經典。


論語溫和沖淡,不嚴厲不誇張,雖平淡卻雋永,影響深遠,是做學問的基礎,成就聖賢的階梯,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其重要且必要性,我們修道人更不可不讀論語。


接下來我們逐一研究探討每一章句的深意。


 


 學而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學」一般人會把 解釋為成學習,而學習又不外知識學問,然論語的「學」無關乎知識、學問,而是學「道」。


    然什麼是「道」?道雖無法定義,但是在人身上我們可以說「道」是我們最初、最原始的本性。所以學道,簡單的說要回復我們的本性,回復良知良能。


    所謂「明善復初」,明白並且回復我們最初的善良本性。


    求道,是一個最簡單的明白並回復本性的方法,明師一指,直指見性,讓我們的心回到良知良能。


問:在學校裡我們對「學而時習之」的解釋都是:「求取學問,努力學習,而且時時反覆溫習複習。」不 曾有 老師將「學」的範圍定義在學「道」?


答:如果孔子的「學而時習之」所學的是知識、學問,那麼從小學到大學,所有學生應該每天都很快樂才對,但事實不然,學習知識、技能,只能做為我們生存的幫助,而不能讓我們喜悅,達到孔子說的「不亦說乎?


唯有學道,學習認識真理,實踐真理、複習真理,可以讓我們的生命有「不亦說乎」的喜悅。


 


【時習之】


    明白本性後,要「時習之」經常的複習,複習「道」,複習將心念收回到「法地」,回到所謂「齊魯靈山地」,也就是玄關。如何回來?


    時習之,經常練習「道」。


    「習」這個字,上面的羽就是指鳥學飛。學的過程是辛苦的,但一旦會了,能飛起來了,自在逍遙,清靜無比,才會真的感受到「不亦說乎」這種無法言喻的快樂。


    但要記住,不論「學」或「時習」都不是向外去學,而是要學道,回復我們的本性,回復良知良能。如果不知道方法,可以用三寶,守玄,是一個最簡單回復本性的方法。


    學道,而且每天反覆的複習「道」,一定可以感受到喜悅油然而生,快樂不假外求,不必依賴物質、金錢,快樂本自具足。這是論語的開頭,第一句,也是最重要的一句。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進入「學習」,如果我們學習的範圍只限定在知識、技能,終究不會有快樂,一生都在外求快樂,即使得到全世界,依舊不能找到快樂。所以在一開始就要認清學習最重要的部份是「學道」。從這裡出發,不論聖業、凡業才能找到快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