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十月份作業            學生編號012

    修道的目的在成佛,成佛的關鍵在見性,

 

 六祖惠能說:「若能了達內在的身心與外在的世界是無二的,就是見到佛性。」

(原文: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 請說出對這句開示的領悟,若能進一步談一談內外混融的實際經驗更好!

 

後學的領悟為:

「無二」之入門,為能體悟無四相(人我眾生壽者相)

                       無四見(人我眾生壽者見)

                       無內外(一即一切)

而後能於生活中面對各種境遇時,當即去執取、分別、妄念,而得以落實。

 

以往在生活中常聽人言不如己意時,內心就起內評之聲,生氣或委屈之情亦顯露於外,久久不散,聽到讚美時,內慢升起,外也喜形於色。現在面對同境遇,不論是聽到「不如」或「如」己意之言,即知自己這「不如」或「如」之感受升起的剎那,自己已不在「如如」海中,立刻提醒自己拉高高度、放寬廣度,不要陷入「部份」的窄角,回到「整體」的視野與心境,當下即可體會「沁涼」之妙!

                 

 

點傳師批閱:

讚美和批評確實是測試我執的最佳試紙,能夠體悟到這一點,勝讀萬卷書。

君子投身公益時,容易成為小人剝削的對象,也難免對人性感到失望,所以要保持距離,不要顯露太強烈的慈悲,才不會過度損耗,也才能持久。

 

六祖壇經十月份作業            學生編號013

    修道的目的在成佛,成佛的關鍵在見性,

 

 六祖惠能說:「若能了達內在的身心與外在的世界是無二的,就是見到佛性。」

(原文: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 請說出對這句開示的領悟,若能進一步談一談內外混融的實際經驗更好!

 

在修行的這段日子裡,能體會到前賢常常引導我們修行要內外一如,不能有分別對待,因為一即一切,雖個體不同,佛性是一樣的。

內外不執著,也就能見到自性佛。

 

用玄關式呼吸時,專注呼吸有種內、外都無的感覺(不在內,也不在外)

不知算不算經驗,因為都很短暫。

 

 

點傳師批閱:

在人際關係中,若需常與斤斤計較的小人相處,就會不愿意內外融和,反而希望界限分明,所以要常親近善知識和道場,自然令卸下心防,回歸內外不二的本性。

 

六祖壇經十月份作業            學生編號016

    修道的目的在成佛,成佛的關鍵在見性,

 

 六祖惠能說:「若能了達內在的身心與外在的世界是無二的,就是見到佛性。」

(原文: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 請說出對這句開示的領悟,若能進一步談一談內外混融的實際經驗更好!

 

 

求道後唯一上的課就是「六祖法寶壇經」,也最愛此經典之言簡意豐,深入簡出。(慶幸星期六有開班,才能聞聽法寶。)

 

行由品開宗明義告眾曰: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般若品復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

疑問品再云: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品品相扣,皆是讓我們深切瞭解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才是修道的首要功課。而不思善不思惡,不落入是非爭論,以直心、誠意對待人、事、物,口念心行、心口相應,則蘊之與界內外如一。

 

一路跟隨明師學習,獲益良多,內在的不安已能察覺面對,或有烏雲遮日,幸歸依自心三寶,總能風吹雲散,清淨自在。

 

六祖壇經真是寶典,只嘆口拙筆鈍無法表達所悟,唯啞子吃蜜點滴在心!自期許待人接物,能罔談彼短、靡恃己長,信使可復,器欲難。

 

 

點傳師批閱:

妳行走在人世間,會常有孤軍奮戰,舉步惟艱的辛苦感,欠缺強大有力的保護和支持。所以要時常相信並祈求仙佛庇佑加持,自然就會有仙佛與我同在的溫暖平安的覺受,這也是契入不二的一個門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