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60427

不盡的迷思-09本性的迷思

我們都知道我們有一個本性,

靈魂會受汙染,本性不會被汙染。

修行就是要去除汙染回復到最初的本性

然,本性在父母未生我之前就存在了嗎?  

如果沒有我之前就有了本性,

那又是誰去認知到這個本性呢?

而且本性如果能脫離我而存在,那豈非有一個本性,有一個我,

各自過活,偶爾合作一下?不覺得荒謬嗎?

所以本性不存在。

如果本性不存在,如何能見能聽能想能說...

死人也有一切器官卻不管用,卻不能見能聽能想能說...不能覺知。

本性若有,存在哪裡?

在我的裡面還是在我的外面?

如果要靠我去感覺我去認知他才存在,

那就表示他不存在。

若無本性我又如何能看能思能苦能樂?

所以本性是有還是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什麼寫《不盡的迷思》?

執著與偏見的斷捨離

這幾年從日本吹起「斷捨離」極簡生活的風潮,將斷捨離視為一種修行,其實人生無論願不願意,最終都是要「斷捨離」。

修行,只是提早在人生結束以前「斷捨離」,而不是在人生結束時,心不甘情不願的「斷捨離」。

《執著的斷捨離》

人生需要斷捨離的,豈只是物質而已,更多的是執著和偏見。

修道人捨棄物質容易,捨棄知見、執著難。

自以為是的知見,有時比慾望還要可怕,因為貪求慾望我們都知道是錯的,

但是未經深思檢驗的知識,我們卻視為真理。

《執著如何斷捨離?》

蘇格拉底用問號,將自以為的智者所迷執的答案破除殆盡

禪宗公案也以無厘頭的問號,讓參禪人不落入迷思

釋迦牟尼佛一句:「佛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著一字」

也將佛法給的答案一筆勾銷。

所以要在執著與偏見上斷捨離,最有效的就是「問號」。

對人生的一切提出無窮的疑問,沒有答案的問號。

目的不是在故弄玄虛,而是要打破習慣性對萬事萬物的執著,

也要打破大家誤以為是真理的價值觀。

所以我開始一段沒有答案的自問自答,目的不再答案,而在於不被答案所困,

如果你也想與執著斷捨離,可以參考這些問號,如果出現答案,就可以看到自己所執著的點在哪裡,

繼續再問,問到沒有答案,就可以離開自己所執著的一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