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上海一位前賢,為六祖壇經內容打逐字稿,日後有時間再將逐字稿貼上字幕。

六祖壇經09 般若品第二 次日。韋使君請益。

師陞座。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

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

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

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

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善知識。

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

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09 般若品-1

 

上回我們講到惠能祖師和印宗法師,在講佛法是不二之法,尤其表達了一個很重要的真理啊,就是“智者了達”“蘊之與界”,“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是佛性。”就是我們這個五蘊色身,和這個色身所處的這個世界,事實上是不二的,這是我們要深刻去體會的。就是你的自我,和你所生存的世界,是一體的,沒有分別的,是不二的。就好像左手和右手一樣,看起來是有二啊,事實上是一體不分的。好像肝啦、臓啦、肺啦,雖然各有功能,可是呢它是密不可分的,它是整個生命體。

 

像我們甲乙丙丁,在座的諸位前賢,或者有修道的、沒修道的,甚至天堂地獄一切眾生,就好像我們身體裏邊的每一顆細胞一樣,身體裏面有幾千億萬顆的細胞,就像這個世界呢有無量億的眾生。每一顆細胞都是獨立的,但也都是密切相連呢。這就是不二之法,也就是我們傳道時候首先傳的古合同。我們一定要在這上面去領悟、去覺受。眾生最大的問題,就是自我啦,我執嘛,我執是一切罪惡的淵藪。所以說有邪執啊。

 

對治邪執者,一切邪執,皆依我見,若離於我,則無邪執。

 

是我見有二種,雲何為二?一者,人我見;二者,法我見。大乘起信論

 

在西天二十八代祖師裏邊喏,有二位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宗師。一位是龍樹菩薩,還有一位就是馬鳴菩薩,馬鳴大師。馬鳴大師就講到了,他說修行要破邪執。邪見執著,叫邪執。然後他講一切邪執,都是由我執發生的。邪執很多啊,每個人有很多的邪惡啊、邪見啊、邪言、邪行,可是總歸起來就是一個執著自我,從這邊發生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去面對“無我”這個事實,這是最重要的。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他說我在講經啊,好像瓦片石頭一樣,而仁者不是講經,仁者論的是經中的義理啊,“猶如真金”啊,好像土石裏面的真金一樣。

 

於是為惠能剃發,願事為師。”這很有意思喔,他為惠能剃度喔,可是他卻願意事惠能為師,侍奉他為老師。“惠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東山法門,就是五祖弘忍大師他所在的道場,就是東山道場。然後他在南方,重新建立了東山法門。就像我們在臺灣,建立“齊魯靈山寶地”一樣。

 

惠能於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於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他說,我惠能在東山得法,受盡了辛苦,命如懸絲。這個命就像懸在一根蠶絲上面,隨時會斷掉。然後今天呢,能夠和大家同居在這個法會之中,像我們都是啊,生生死死以來也都是辛苦受盡那,命如懸絲。不只是命如懸絲,已經生來死去很多次。但是今天可以共同在這裏修持,莫非累世累劫之緣那。大家聚在這裏,就是累劫的因緣那,大家才可以聚合在一起修行。

 

而且同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惠能這麼說,那這個話也適用於我們的道場、我們所有的道親。今天我們來修道,都是因為過去生中,有種善根。要不然道是這麼抽象無形的東西,大家為什麼會信?有沒有仔細想過,我為什麼會信一個看不到的道?看不見的仙佛?看不見的老母?甚至師尊師母,也不是什麼有名望地位的人,學歷也不高,能力也不強。師母甚至還是不識字的。為什麼會這樣子呢?這個就是有同種善根。

 

像釋迦牟尼佛在講金剛經的時候講,須菩提他聽到釋迦牟尼佛講解金剛經,深解義趣,就涕淚悲泣,就哭泣流淚啊。然後問佛陀說啊,我今得聞如是甚深經典,因為這經典義理非常地深,信解受持不足為難,我相信、我瞭解、我接受、我奉持,這個還不難。如果是未來世,釋迦牟尼佛滅度後後五百歲,末法世的時候,那個時候的眾生都是著形著相的,欲望很多,七情六欲很多的,會有人能夠信得進去嗎,說這些破相之法?

 

頓教之法,就是破相之法,破一切相。大家都著相了,你跟他講破相之法。第一個破的是我相,明明每個人都很自我,告訴你說沒有我的存在;那每個人分別心都很重,告訴你不要分這些善惡是非好壞禍福吉凶。這個根本信不進去,也聽不進去。不要說信了,聽都聽不進去。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

 

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

 

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

 

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

 

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金剛經》

 

我們從小受的教育,還有整個文化的主流意識,都跟這是相反的啦,都跟我們今天所講的是相反的,我們道場所傳的是相反的。那社會這麼大,整個世界這麼大,我們的生命是何等的小,為什麼你們會信呢?大家都沒有想過。都是因為,釋迦牟尼佛說的沒錯,莫作是言,後末世有得聞此經,能生信心者,此人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我們就是因為有善根那,祖德、佛緣,所以才信得進去啊。

 

我們就覺得,哎,理所當然就信啦,求了道了,然後就信了。信了,也就吃素啦,甚至設佛堂啦。仔細想一想,我們所受的訓練、所受的教育,都沒有任何讓可以你相信的原因那,讓你可以說投入這樣子一個修持,沒有的。這個就是有同種善根,過去生中有供養諸佛。所以碰到道了、碰到佛了、碰到真理了,不得不信,沒什麼理由的,自然就投入了。

 

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這個頓教啊,就是我們所傳的這個心法、大道、性理真傳,這是歷代聖賢所傳下來的,不是我惠能自己用智慧開發出來的東西,不是。就像孔子說的,“述而不作”,我只有去傳述,我並沒有創造。他沒有創造東西的,沒有創造一個道出來,也沒有創造一個法門出來。

 

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別。”這個就是傳法啰,這個就是真正地在傳法,傳正法眼藏。他說你們諸位啊,“願聞先聖教者”,願聞先聖所傳下來的這個頓教,“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大法,“各令淨心”。

 

注意喔,這句話很有玄機喔,不是說你們各自把自己的心打掃乾淨喔,不是各自淨心喏,所有的版本都一樣,不是各自淨心喏。按語義來講的話,應該說你們各自清淨你們的心田吧,然後我告訴你們。因為前面只是講得法之因那,沒有講這個法的內容喔,沒有講“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教外別傳”的內涵,沒有講。“各令淨心”,各令你們淨心,這個就是在傳道啦。

 

像我們在傳道的時候,所有獻供請壇立願,這些儀式都是要清淨你的心的,令你的心得到清淨,把你的意識給清除掉,就是分別識給清除掉。

 

分別爾炎識滅名為涅槃《楞伽經》

 

什麼叫涅槃?分別識滅,叫做涅槃。

 

釋迦牟尼佛在楞伽法會上,有一位大惠菩薩,大智慧的大慧,大慧菩薩就問釋迦牟尼佛,什麼是涅槃?釋迦牟尼佛就說了很多涅槃。有外道的涅槃、有聲聞的涅槃、有辟支佛的涅槃,有各種的涅槃。

 

那什麼是菩薩的涅槃呢?什麼是佛的涅槃呢?就是分別識滅。這個“分別爾炎識”,就是你的像火一直燃燒、不停息的這個分別識。炎,就是火焰嘛。我們的心一直在分別啊,這是什麼?這是好的?這是壞的?在那邊思維,在那邊分別;這個對我有利啊?這個對我有害啊?沒有停止的,睡著了,做夢還在這裏邊分別,只是分別的程度強弱而已。

 

只有在我們的求道過程之中,淨心,就是要淨這個東西,“分別爾炎識”,你這個像火一直燃燒不停。好像“呼”一下,蠟燭給你吹滅掉了。你看還是看得到啊,聽還是聽得到啊,可是那個分別識不見了。根本你在傳道的整個過程中,沒辦法起分別識,這就是一個精密的設計啊,這叫做“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當下看得到、聽得到,但中間沒有分別識,沒辦法起分別心,這個就是諸佛灌頂的力量。

 

“各令淨心”,怎麼令你淨心呢?

 

十方諸佛共伸手,灌頂加持。所以哎,不淨也要淨那,清淨啊。好像犯人被抓到監獄了,用水管沖你,把你沖得乾乾淨淨的。你要洗,也要沖乾淨;你不要洗,也要給我沖乾淨,強迫的。“各令淨心”。“各令淨心”,才可以傳法,淨心之後才可以聞法。中間那段,他就給他忽略掉了。“各令淨心”,就是真正在傳法,傳這個性理真傳。

 

然後呢,“聞了”,好,你們現在都聞了了,都已經得聞大道了,只要做一件事情,“各自除疑”。注意喔,“各令淨心”,“各自除疑”,這個就是我們個人的問題了,你各自要除去你的疑惑。不是說叫你一定要信那,不能有疑惑喔,不是。你有疑,你就要想辦法把它化掉,不能解決就問那。心中對自己所得的這個道,有沒有疑問?它可以超生了死嘛。你信,最好,它就是可以啦;你如果不信,信不下去,你一定要除去。你一旦把這個疑心給除去的話,那麼就“如先代聖人無別”。

 

所以我們今天修道很簡單那,就是看你有什麼疑問嘛,你把它除去了,你就和先代聖人無別。不是說我有信心以後,我再去修喔,不是。是你已經把你放在法船上了,只要你相信就好。你有疑惑,就會障礙你看不見法船,看不到自己“即得登雲船”,看不到自己已經登上雲船了,看不到自己已經在岸上了,覺得自己還在苦海裏邊,就是因為你有疑惑。如果,哎,信心具足的話,沒有任何的疑惑,就不會說到處去找法船了。

 

很多道親,還是到處去攀緣那,看有沒有更好的法門。為什麼?有疑在的,有疑心在的,不相信自己得到的性理真傳。我們得到的是性理真傳喏,就是明心見性的大道啊,這個傳給你啦。

 

一眾聞法,歡喜作禮而退。”這就是他的第一個法會,講原由,還有傳。後面這段看得出來,他這個語義很清楚,就是在傳這個性理真傳,傳道。然後傳道之後,並沒有說教你修這個、修那個,學這個、學那個,只要“各自除疑”就好,除去你的疑惑就可以了。

 

所以我們得道以後,我們面對道、面對自己的生命、面對這個世界,看你有什麼疑惑,你一定要把它除去。“各自除疑”,那就每個人的疑惑都不同,要知道嘛,我的問號在哪里,每個人都有他的問號。

 

大部分人的問號是什麼?“道要修啦,生活也是要過啦。”大部分問號都是這樣;或是“道不修沒有關係,生活還是要過。”總之過生活是最重要的。那沒有辦法說,我生活在道裏邊,一切都解脫自在了,沒有辦法相信。沒辦法相信說,我就這樣,老老實實地、量力而為地,把道走下去,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有緣人就度來求道,整個人生就放在這裏了,很單純的。

 

就好像一個口渴的人,他找到一個湖泊,這個湖泊裏邊裝的都是清澈的泉水,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他從此就不會再口渴了。但他要做的事是,他好心那,他去勸那些口渴的人喏,度他們來渴湖泊的水,免得被渴死,就做這件事就好了,人生就放在這件事上就好了。

 

當我們生命中所有的生死輪回、煩惱痛苦,你得道以後都可以得到解脫。那我們要做的呢,就是度人來,告訴別人這個福音,就這樣子而已,來求道。求道以後呢,也是信心俱足的再去度人,如此而已。

 

我們早期的道場就是這樣子啊,最早期的時候就是這樣子啊。“來求道啊,來拜拜啊。”然後呢帶人來拜拜啊,就是這樣子的。拜完了,再帶人來拜,就這麼單純那。不要變那麼多有為法出來,這很單純的事,講“道好,要求嗎?”就一句話而已。那沒有疑惑啊。就認為,啊,有求道,有在道場中這樣拜拜啊,再帶人來拜拜,就這麼巡迴不息就夠了。這個社會就會淨化了,就可以化娑婆土為蓮花邦了。

 

如果就這麼單純的理念貫徹,沒有中間一大堆的疑惑破壞的話,很簡單那,要淨化這個世界很簡單。但我們人就是受著各種的教育,想法太多、做法太多,所以知見太多、作為太多,越搞越複雜、越搞越複雜,然後越搞疑惑越多。

 

好,現在來看《般若品》。

 

次日,韋使君請益”,到了第二天,韋使君又來請教了,“師升座,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就告訴大家,其實沒有別的,就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清淨心,不要有雜念,專注地去念。念什麼?“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摩訶,就是大;般若,就是智慧;波羅密多,就是到達彼岸,度過生死苦海,到達彼岸。

 

憑什麼,我們度過生死苦海呢?就憑著這個般若船,大智慧這艘法船。摩訶就是大。

 

那大智慧在哪里呢?不是在經典裏邊研究喔,因為前邊講啦,先聖傳所教啊,傳的是什麼?傳的就是這個大智慧。大智慧,每個人都有的啊,良知良能嘛,每個人都有的,但是我們今天傳道,就是啟發出來了。告訴你,你的心收回來,就是大智慧現前。簡單地說,就是這樣,回光返照而已嘛。

 

你不要在六根門頭攀緣,心一收回來,全部收回來,淨心那,很純淨地把它收回來,百分之百地收回來。哎,這個呢就是大智慧,就憑這個,就可以到達彼岸,就可以度過生死苦海,超越所有的障礙。今天看你信不信那?傳道,就傳你這個大智慧啊。你不用怕了,天涯海角,大智慧拿出來,自然可以度過。

 

那大智慧很抽象,大智慧不是大知識,不是一大堆的知識、想法、理念,“我什麼都不懂啊。”你不需要懂嘛,真正的智慧,是不立知見的。不是說我心中有一種想法,有一套的技巧,或者有很多的招數,沒有,沒有招數的。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是以聖人不病。

 

以其病病,是以不病。《道德經》

 

“知不知,上”,真正有智慧呢,就是處於無知。“我什麼都不知道。”不起分別想。不在六根門頭,看啦、聽啦,然後去分辨,什麼好啦、什麼壞啦,不要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收回來,保持不知的狀態。自然呢,應機而發。碰到什麼事情,自然可以迎刃而解。只是你疑惑很多,你會懷疑,所以叫“各自除疑”。各自除疑的辦法,就要靠經驗了。

 

要真正拿出信心來,就發現,我只要守住這一點靈性喔,自然無往不利。守住這點靈性,自然可以所謂乘風破浪,不會被人世間的汪洋浪潮啊,給打倒。一次的經驗、二次的經驗、三次的經驗,哎,你自然就過關了,你自然慢慢地就知道,光憑這個大智慧就夠了。我們傳什麼道給你?就是傳一個大智慧。這個大智慧是什麼?就是這樣子而已啊,我們點道的時候告訴你的啊,就這樣子而已啊(郭講師將手心朝玄關方向劃動),把心抓回來,就這樣子而已。可是呢,你信不信呢?

 

所以“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不信嘛,不信,所以沒辦法,只好跟你講般若品。就開始講了,細說從頭,要破你的疑啊,下麵講的都是破疑。如果信的話呢,就這一句就夠啦,“大智慧到達彼岸”就這一句就夠了。信不進去嘛,(郭講師將手心朝玄關方向揮動)不相信這樣就夠了,所以就從各種角度去談。

 

所以說“複雲”,只好再三地去叮囑了,再說了,再重複地說。“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他說啊,菩提般若之智,這菩提,就是覺悟啊,覺悟什麼?覺悟自己有大智慧。我們人活著,從小到大追求更好的生活,追求怎麼樣子?第一個躲災避劫;第二個富貴榮華。躲災避劫之後,再來求一個,不要富貴榮華,平安幸福。那平安幸福之後呢,就可以富貴榮華。那要躲災避劫,要有方法;要幸福平安,也要有方法,要有知識,要有技巧。所以我們學很多的知識,很多的技藝。

 

那其實你躲災避劫也好,平安喜樂也好,富貴榮華也好,真正的富貴榮華就是活在淨土之中嘛,還有更富貴榮華的嗎?活在極樂世界啊,最富貴榮華了,坐在蓮花寶座上啊,做神那,做神仙那。根本不需要去學這些什麼知識啦、技巧啦,就一個大智慧就夠了。也只有大智慧,才可以讓你真正地躲災避劫,真正地平安自在,真正地富貴榮華。

 

不然都是偏的啦,都是躲得此,躲不了彼。那麼得之東隅,失之西隅啊,這邊得到一點,那邊失去一點。都是這樣子,都在得失之中。聰明才智用盡,也都在得失之中。成功就是失敗,獲得就是失去。

 

所以說“菩提般若之智”啊,這是最重要的,大智慧。“世人本自有之”,每個人都有,世人本自有之。不是你求道以後呢,才給你加上去的。不是你本來沒有眼睛,那麼求道以後呢,給你裝個眼睛,不是。你本來就有眼睛,可是你就是一個執著,就是眼睛不肯張開來,智慧不肯用啊,就在那邊摸索。求道,只不過是讓你懂得怎麼樣張眼而已。

 

明師一指,就是讓你睜眼那。“睜眼即是天堂路”啊,點道詞裏邊講啊,大家好像沒聽過,因為這是點亡靈的。睜開眼睛,就是天堂之路啊。但是我們求道時候就是睜眼,見到天堂路,這是真明路。但是一睜即閉啊,求完道以後又閉上眼睛了,又在那邊摸,又不用智慧了。又用知識啦、方法啦、習慣啦、經驗啦、技巧啦一大堆。那都叫“奧博手挑(臺語)”喔。

 

所以說“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只因為自己的心迷了,不相信自己有大智慧。我們的教育系統裏邊,也認為你就是無知的啊。卻不曉得,真正的智慧就是不知。因為你喔,智慧是從哪里生出來的?本心那。所謂“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一開始就講,要識自本心那,本心有大智慧啊。

 

即有妄心,即驚其神,即驚其神,即著萬物。《清淨經》

 

那什麼是本心?

 

本心和凡夫的心一樣不一樣?一樣。只是本心是如如不動的,那凡夫的心呢,是妄動的,差在這裏,就差在這裏。所以心迷,就迷在這裏啦,它妄動。我們受的教育,就是要讓你一直動心,去思索、去追求、去學習、去記憶,一大堆,而且必要的,非動不可,叫妄動其心那。像我們學《清靜經》裏邊講的,“即有妄心,即驚其神;即驚其神,即著萬物。”這就是“心迷不能自悟”。

 

我舉個例子來說,就好像你的眼睛,要在什麼情況之下才可以看得清楚?不動。眼睛要安然不動的時候,你看什麼東西,一定要不動的時候才看得清楚。這邊一個杯子在這裏,杯子上面有花紋。你一定要不動,眼神不動,哎,這個時候眼睛才可以發揮它看得清楚的視覺,才可以發生它的覺啊,視覺才可以真正地產生這個覺。

 

如果說那邊有一只小鳥,你看,(郭講師搖晃著頭)然後他就“喔,我看。”眼睛這樣子去看。我們人性就是這樣子喔,就是像眼睛一樣,(搖晃著頭)“我來看,我來看。”什麼都看不到啊;叫你聽啊,你聽聽那邊狗叫的聲音,(用手掌拍耳朵)“好,我聽。”耳膜一直去震動,你什麼都聽不到。你不能震動它的,它才聽得到。心也是一樣,要保持不動,不動心。

 

那我們傳道,就是叫你要不動心那,整個傳道的過程,就是讓你學會一個不動心而已。修持三寶、回光返照,都是讓你回歸本心不動。本心不動,智慧現前,“世人本自有之”的般若之智,自然現前。不要老是費盡心機啊,去思量計畫,越搞越糟。

 

所以說“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今天我們得道,就是得到什麼?彌勒祖師、師尊、師母大善知識,指示引導你見到本性,“示導見性”,指示引導我們。這個指示引導,它不是這麼隨便一指而已啊,那一指到最後,這中間的過程有多少?而且要聚足什麼?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那。而且你在哪一個道場求道,也是因為跟這個道場的人那,都是有累劫之緣那,才會在這個道場求道、來修道、來證道、成道,都不是隨便的,自有因緣在的。然後這麼苦口婆心地慢慢指示、引導,一步一步地,哎,讓你見到本性,“示導見性”。

 

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你要知道,愚笨的人、有智慧的人,佛性沒有差別。就像剛才講的,眼睛每個人都有啊,只是你錯誤地使用啊,錯誤地使用。像手,每個人都有啊,愚人也有,智人也有,但是他使用錯誤就不行啊。像我們使用手,一定是這樣子安然不動,把它抓起來(拿起杯子),(郭經理抖動著手)絕對不能“皮皮擦”這樣去抓的。那愚人,就是以為“喔,這個手要時常保持活動。”(郭講師在抖動著手)就像我們時常要用心去思考。到老了還要想,“我要打麻將。”來活動他的腦子。這都是用愚昧的想法。

 

所以佛性沒有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所以不要認為喔,自己沒有佛性啊,只是你迷了,沒有去覺悟到自己有佛性。不悟自己有佛性,就不認為自己有作佛的這個智慧,就只想用世間人的方法。

 

世間人的方法很簡單嘛,就是我有知識、有財富嘛,簡單地就是這樣。光有財富還不行啊,有錢都被別人騙光了。要有點小聰明啊,有知識、有財富,這大部分人就是這樣子,他所依靠的就是這個東西。這就是迷人,他不相信自己有大智慧;不相信自己可以兩手空空,一樣可以從人間走向天堂,不相信。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楞嚴經

 

我們生命的設計,就是這樣子啊,就是你有大智慧,就是一艘法船。你守護不失,就算你現在死了,一樣直升天堂。純想飛生嘛,你只要純粹地注想這個天性那,自然就可以必生天上。這個楞嚴經裏邊講,“純想即飛,必生天上。”

 

注想天心

 

我們呂法律主,為這個純想,做了一個注解。“純想者,注想天心。”天心是什麼?就是玄關妙竅。這也是呂祖講的喔,呂祖講,天心在日月之中啊。我們一般講日月,就是兩只眼睛,一日一月嘛,日月燈啊,天心在日月中。注想,全神貫注去想天心,必升天上。這個是楞嚴經,還加上我們呂祖,他的一個實修的經驗。就這一招就夠啦,必生天上啊。所說以為什麼“朝聞道,夕死可矣”?就是這樣。

 

像昨天晚上,有一位很發心的講師來到後學家裏啊,跟後學講了大概三個多小時。他對道場有很多的理想,也有很多的期許,也有很多的失望、無奈,甚至絕望。然後他講講講講,大概三個小時裏邊,他大概講了二個半小時。

 

然後呢,我就告訴他,凡是這些人的所作所為啦、道場的結構啦、還有整個道務的推動啦、整個組織的運作啦,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在這些道親那,發心是怎麼樣?這是重點。他的發心是怎麼樣。你有沒有發菩提心?還是發的是世間人求福之心?就是前面講的,怎麼樣子得到一點福報。很多人修行的目的,不過是希望自己的日子過得更好嘛,就求福之心。修一輩子,還是這個樣,就是求福之心,沒有真正發菩提心。要覺悟本性,所有的問題都在這裏,都出自於這裏。

 

真正發的是道心,真正發道心的人,就會喜不自禁那。就會發現,道心我已經得到啦,傳道就是傳這個道心。我已經得到了,我注想天心,天心就是道心那,就夠啦。天心很隱微,不像人心,人心就是六根那,人心是很危險的,但是也很明顯。眼睛有眼識,耳朵有耳識,這都是人心那,有意識在裏邊,鼻子有鼻識,那這個都是很明顯的。但是呢,這個道心很隱微,要經過明師指點才透,才出來。

 

平常我們也會用到啦,沒有求道的人也會,哎,皺個眉頭,都是在用到天心。大部分人,都是沒有辦法的時候才用,窮途末路的時候才用。但是也沒有辦法“注想”,都是用一下,來緩一下形勢,就是這樣。稍微用一下,就可以緩緩形勢啊。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孟子》

 

所以你要能夠注想天心的話,你根本不會想說“哎呀,我要獲得什麼?我要跟上天求什麼?我修道,上天能不能夠賜給我房子啦、車子啦、好的事業啦、婚姻啦、家庭、健康的身體?”你不會想這個。所謂“志士不忘在溝壑”,隨時隨地死在溝壑之中都沒有關係,早死早超生那,根本無所謂的。因為“必生天上”嘛,這個必這個字,用得要注意,自己就會感覺得到了。

 

你真正“注想天心”的人,“飄飄在天堂”,馬上就會察覺,在任何環境之中,都有一種輕安、暢快、喜樂,像孟子講的,“樂莫大焉”;像顏淵,“不改其樂”;像孔子“樂以忘憂”,快樂得不得了,忘記了所有的憂愁。根本不是說,“哎呀,我好好修行,上天會賜給我幸福。”不是,眼前就很幸福。所以說這就是悟啊,“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密法”,我現在為你們說大智慧到達彼岸之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專注地聽啊,全神貫注地聽啊,我為你們說。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嘴巴在念那,要求智慧、要修智慧啊,“不識自性般若”,而不認識自己本性的般若妙智啊,“猶如說食不飽”。那你讀再多的經典,再怎麼去討論什麼是般若、什麼是智慧這些名相啊,就好像在討論食物一樣啊,你沒有去吃啊,再怎麼討論,還是不會飽,還是很餓,越說越餓。所以叫“說食不飽”。

 

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那一般人一講到般若,就是講空啦,“口但說空”。就是空一切執著啊,智慧就現前那;空一切的欲望啊,智慧就現前那;空一切的妄念那,智慧就現前啦,空口說白話而已啊。你空,你怎麼空呢?你怎麼做到呢?所以說“口但說空”,光是嘴巴說空。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會講的啊,七情六欲空掉就好啦,所謂“六欲不生,三毒消滅”嘛,清淨經裏邊講的。那誰不會說呢?

 

三毒消滅,問題是你消滅了嗎?你怎麼消滅它呢?這叫“口但說空”,不認識自性般若。光在想,我用什麼方法消滅三毒,用什麼方法來讓欲望不生,“萬劫不得見性”,千生萬劫,見不到本性,“終無有益”。說再多的法,讀再多的經,聽再多的道理,還是沒有幫助。唯一的辦法,就是要見性,見到本性。見性,不是說我去瞭解本性是什麼東西,我用思維進入的。思維心,是不能進入圓覺之海。

 

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

 

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圓覺經》

 

釋迦牟尼佛有作一個形容啊,要想用思維心去測度圓覺境界啊,圓覺境界,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啊,圓覺的境界,不是用說我思想去瞭解,用很多的知識、名相去分析、研究。用思維心去測度圓覺境界啊,如取螢火燒須彌山那。好像用什麼火?螢火。螢火不是小火,是螢火蟲的火。螢火蟲的火,是沒辦法燒的啊,它沒有那個熱度啊。看起來是火啊,事實上是沒有辦法燒山的。你要取螢火,不要說燒須彌山了,一根小草你都點不著,衛生紙你都點不著。完全冰涼的,沒有熱度的。

 

所以我們不要以為思維心可以讓你進入,我頭腦很清楚,我讀很多的經典,我瞭解了。你研究數學物理,可以啦,你要進入圓覺境界、摩訶般若波羅密啊,跟這個思維心是一點關係都沒有。就好像你眼睛什麼都看得到啊,你看不到聲音的;你的耳朵什麼都聽得到啊,可是聽不到味道。你說我聽得到這個花的香味嗎?聽不到的。

 

思維心也是一樣,它就只有認識知識而已、認識名相而已,它不能認識圓覺的、認識摩訶般若波羅密、認識本性。認識本性,絕對不是思維心可以做得到的。所以說千萬不要落到,第一個,不要落到口但說空啊,萬劫不得見性。不要光喜歡研究討論那,空口說白話,就不肯下一點真功夫啊,回光返照。光想“啊,我知道這個道理就好了。”知道,永遠都不知道。道,不是用知識可以進入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