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上海一位前賢,為六祖壇經內容打逐字稿,日後有時間再將逐字稿貼上字幕。

 

22 般若品無相頌-5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在哪里呢?就在人間世,就在我們的人情世故裏邊,在我們的忠孝節義裏邊,妻恩子愛裏邊,一切恩怨情仇之中,這叫“佛法在世間”。

在塵離塵

那麼今天要想要覺悟,就是要能夠“在塵離塵”。世間法,就是六塵嘛,色聲香味觸法,讓這麼一個六塵的塵境,紅塵境界,裏邊就有我們世間人所追求的事業啊、婚姻那、子女啊、健康啊、長壽啊、財富啊、知識啊,這一切的一切。那這一切呢,通稱之為十丈紅塵。

如果我們要能夠離塵那,離開這一切,跟這一切都不接觸,心才可以得到安寧的話,這個不叫覺,這個叫做戒,這不是智慧,這叫戒。不在塵,才可以離塵,這叫戒。你必須在塵,你在這個世界,你接觸到所有的人,可是呢,你不會被這些紅塵所控制、所污染,這個叫做“在塵離塵”。

所以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在塵離塵才是覺。你要離開世間的話,那就不是覺了,那只是一個戒律而已。在這個世間法裏邊,利害得失、恩怨情仇之中,如果你能夠覺的話,這些恩怨情仇啊,就可以轉變成為道德仁義,就可以真正地把你生命裏的道、德、仁、義,給激發出來。

戒體、法體、道體、法身

不然的話,你只有戒律而已,你離開這些,你得到的就是一個戒,就是一個戒體,沒有得到法體。法體、道體,就是法身。我們只有得到一個戒體,六根清淨,那是戒體。那這個法體,是圓滿、慈悲與智慧的,而不是只是說謹小慎微,小心謹慎,不敢犯錯。這個戒體,是沒有普度眾生的能耐的,只能自保,保護自己而已,不能救人的。所以要得到法體。那這個法體呢,就要有大覺悟。覺悟要在那裏覺呢?“不離世間覺”,要在世間法裏面覺悟。

就好像我們現在冬天了,很容易感冒。那有一種疫苗,叫做什麼?流感疫苗,對不對?那個注射下去以後呢,事實上那個流感疫苗,就是注射感冒的細菌進去的,就是過濾感冒的病毒到你身上去,只是很微量。哎,這個病毒呢注射進去以後,你就會產生抗體,然後你就不會感冒了。以後真正的那種感冒病毒一波一波過來的時候,你就可以免疫感冒,因為有抗體在的。那你如果沒有這個抗體,沒有注射這個疫苗,那你就要小心謹慎,就要保護自己啊,不要接觸到那些病毒,要不然一接觸到,你就要生病了,就要被打倒了。

所以說呢,要離世間才能修的,要離開世間法才能修的人那,他是不能覺悟的。所以“覺”的意思就是說,覺,就是好像醒過來了,覺醒了。就你生命裏邊的仁義道德沒辦法醒過來,還在沉睡之中,沒辦法覺醒過來。就好像你身體的抗體,沒辦法產生,就沒有那種抵抗力。一旦覺醒過來以後呢,就是仁義道德全部都出現了,全部發動起來。而不是只有戒律,只有禮節,只有規範,不是只有這個。

前幾天有一位道親,從美國打電話給後學。那這位道親呢,他也是從事造型設計的,屬於比較有藝術天分,從事造型設計。他也度了很多人,他的好朋友啊,到道場裏邊去。他問後學一些問題,那我就反問他,說“你現在有沒有接近道場?”他說“道還是有修啦,比較沒有去佛堂。”我說“為什麼沒有去佛堂呢?”他說“我度了很多朋友了,那麼他們對佛堂的感覺是,還是自己修比較單純一點。覺得接近道場,就要有很沉重的一個人事上面的包袱在的。”就說你有一個龐大的人間關係在的。

那為什麼一個道場給人一種,這個人際關係,帶給他是負擔那?這就是呢,沒有覺。所以說我們碰到世間法,老是覺得這個是,所謂冤家夫妻兒女債,這個事業啦、工作啦、學業啦,這些都是業障,都是業障,都不曉得這裏邊有佛法。它是一種反作用力,它可以把你生命裏邊的,就好像細菌,看起來是細菌,但是微量的細菌進來呢,可以把你的抗體給激發出來。

所以這個世間法,你如果在天堂,就沒有這個世間法,沒有世間法來激發你的仁義道德,所以你只有得到一個清靜而已,沒有得到慈悲和智慧,沒有得到無量的功德,都沒有辦法激發出來。這就是這些修道人呢,他的大方向抓錯了,他認為修道就是守一堆規矩就好了,照規行事就好了。

所以說《道德經》裏邊講得好啊,“(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當然這個禮,不是講拜天、拜神的那個禮。拜天、拜神的禮,那種禮都是可以讓你的忠信、道德、仁義,透過跟上天的交流,因為仙佛菩薩就是仁義道德嘛,有仁義道德才可以做仙佛菩薩,所以那種天人合一可以激發。

這邊講的禮是什麼?就是人遵守的一些,要穿什麼衣服啦,要說什麼話啦,要做什麼事啦,什麼動作啦、進退啦,這就是人的規矩,不是佛規,這是人規。哎,動輒得咎啊,很容易就說錯話啦、做錯事啦、動作做錯啦、手擺錯了、腳擺錯了、走路走錯地方了、走路的姿勢也不對了、頭髮也沒剪對型啊,等等的。那麼說話的時候,遣辭用句也不對了,這就叫動輒得咎。這邊禮,就是講這些一大堆的行為的規範。

是不是好的?禮很重要,行為規範當然重要。但是呢,如果一個團體,尤其是一個修行團體,它如果需要的是一個行為規範,才可以維持的話,那就表示呢,“忠信之薄”,表示人與人之間的忠誠和信任度啊,已經很薄了,很少了。都彼此相處,不夠誠懇那,也沒辦法互相信任那,只好靠一個規矩啊,來共同維護。我們共同遵守這個規矩,照規矩來嘛,這叫“照章行事”嘛,沒辦法。

就像以前人簽契約,嘴巴講就算啦,“一諾千金”那。那現在就不同啦,現在簽契約,蓋章還不行。好像我們現在租房子,你們大概沒有租房子,像我租房子,那蓋章還不行啊,要到法院公證啊,要不然話,沒有公信力,沒有法律效用,這個就是照規矩來了。這就為什麼?“忠信之薄”。

一旦要用規矩來維持一個團體,維持人際關係的時候,就表示人與人之間的忠誠和信任,已經越來越淡了,然後亂就會發生,“亂之首也”。

所以惠能祖師講的佛法在世間”,就是要讓你在世間法裏邊走,不要說我退縮到一個戒律裏面。他們出家人,尤其出家人,很容易退到一個戒律裏面去。哎,我就在寺廟裏面,我就照著這一套,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五百條,就照著這個戒律來走就好了。那就變成這個禮。

然後呢就會有這種人,他戒律可以守得很嚴謹,規矩都摸得很清楚,然後呢他可以在裏邊作亂,在裏邊作亂。因為禮是可以學得會的,但他心中沒有仁義道德啊。這叫什麼?耶穌講的,叫做“披著羊皮的狼”。他禮節是一個外衣嘛。他很標準那,比誰都標準。哎,一個禮拜要出來七天的班,“七天?我八天我都擠得出來。”他有辦法啊,一切照規矩來,比誰都標准。但內心呢,沒有仁義道德。

像以前後學剛求道的時候,就聽到有一位講師喔,就在跟我們點傳師在搗啊,搗另外一位講師。那時候我們是規定要穿長袖的衣服,那剛規定嘛。她就搗說,“啊,另外一位講師,”二位都坤道,互相嫉妒啊,“那個某某講師喔,講課的時候穿短袖的,胳膊都露出來啦。”因為她很標准。

後來他們一家七姐妹全部領命,但很可惜,領的是王好德的命。他們那邊就通通走這個規矩,早上起來都要叩一萬叩首的。夠有規矩的吧?叩首,都要叩一萬叩的。走路啊,不是像我們這樣走。走路時候足心向下,我告訴你們怎麼走(經理緩慢地、一步一步往前走),夠有規矩了吧?

有一次他們在那邊訓練的時候,我跟我們點傳師說,“你看,像不像僵屍?”點傳師差點打我,後來我就被掃地出門了。

守這個是不是不好?不是不好,但是呢它不能為主了嘛,對不對?如果說你到一個佛堂,到一個道場裏邊,看到都只是規矩,那這個就失敗了。這叫“忠信之薄,亂之首也。”規矩最重要,那就會有人冒充規矩守得很好,就可以在道場裏邊一直平步青雲,就在裏邊翻雲覆雨,作亂。

所以說呢,“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一個道場喔,必須人家一走進來,不是看到的都是規矩,而看到什麼?看到大家都是義,有情有義。當然情義這個東西,就是要在生活裏面培養出來,叫世間裏面。世間法是要就有義啊,所謂義呢,就是做該做的事情,為所當為。

比如說現在南亞賑災,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這是義。不僅是這樣子啊,這些都是小事,最重要是在生活之中,兄弟姐妹啦、親戚啦、朋友啦、同事啦,互相扶持、互相幫助,這叫義。這個就是在世間裏邊,你要去覺悟到,人與人相處要有義,要有義。做什麼事情要考慮到的不是利,而是義。

所以說呢一個道場,給人感覺,這裏邊的人,簡單地說,都在做好事,不是光是在守規矩。“這些人都是在做好事。”哎,這個道場的氣質、道氣,就是屬於義,這個道場就很成功啦。

如果更進一步的,一個陌生人進入這個道場,感覺到這個道場的人那,不只在做好事,而且呢都很慈悲,這叫仁。“哇,好慈悲。”給人感覺就是大家都很慈悲,很仁慈。那這個道場就更成功。那這個仁慈就要在什麼?就要在親愛之中,所以“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親親之殺(shài,等差),尊賢之等,(禮之所由生也。《中庸》)”要親。

跟父母親最親,其次呢夫妻、子女、兄弟姐妹,它有一個等級在的啦,不可能都完全一樣。像我們穿衣服也是,內衣跟我們身體最近那,然後再來是外衣,再來是外套,這一層一層的。再遠一點,就是暖爐啦,現在天氣冷了,還要暖爐,甚至暖氣。這就是“親親之殺”,殺的意思,就是有層次的。

這個呢,就是要在世間法裏邊才有啦,在世間法就有這麼一重一重的人際關係。而這種人際關係呢,就要建立在一種相親相愛上面。你如果能夠跟你身邊的人,你的家人、你的親戚、你的朋友、你的同事,建立的不是一種合作的關係,而是一種互相幫助、互相關愛的關係。這個你在道場裏邊怎麼培養?沒辦法的啊,是不是?道場是偶爾來的啊,這在生活裏邊培養出來,看你怎麼樣子把自己的生命定位。

然後呢這時候呢你走進道場,你才會有那樣子一個仁慈的。這種仁慈,不是在道場可以培養的,必須要在日常生活裏邊。在生活裏邊,跟身邊的人。身邊的人,很容易讓你憤恨的哎,對不對?最恨的人,都是老公啦、老婆啦、小孩子啦,越看越討厭。你不聽話嘛,簡單地說。碰到那些違背你意思的,不聽你話的,跟你作對的人,都在你身邊喏。別人跟你作對,你就不要跟他在一起就好啦;你身邊人跟你作對,你又不能跟他88,怎麼辦呢?只有用愛去化解。

所以這個就是所謂的覺,覺什麼?什麼覺過來了?你的“仁”覺過來了,“不離世間覺”。你必須要讓你的“仁”覺醒啊,你才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啊。世間法裏邊的恩怨情仇,必須要“仁”覺醒過來,才可以解決啊;世間法裏邊的利害得失,讓你的“義”覺醒過來。所以覺,覺在這裏啊。你的義沒有覺醒過來,你永遠在利害得失裏邊斤斤計較,所以要解決利害得失。要不然我們一般人整天為了利害得失啊,苦惱得不得了。要解決這個,只有讓你的“義”覺醒過來。

那你如果說守戒律,在深山古廟裏邊修行,這些都沒辦法的。“佛法在世間”那,在世間。成佛之法在世間,簡單地說,成佛之法在世間。好像你學游泳,一定要到水裏邊去學嘛,你在陸上怎麼學呢?學不會的。你學開車,一定到汽車教練場去學嘛,對不對?你在水上,只能學開船嘛,怎麼學開車呢?

更進一步的,“德”。一個道場,人家走進來感覺到,哇,這些道場裏邊的人,不只是有愛心,不只是在做好事,而且大德。我們常常稱說前人大德、點傳師大德,究竟有沒有大德呢?所謂大德的意思,就是他是很完整的。他不只是說好心、有愛心,不只是說願意做好事,而且他還包括一種清涼、自在、喜悅、禪定、智慧、光明、解脫、慈悲、方便,通通在裏邊了,這叫大德。支撐我們生命裏邊有這些東西啊。

像剛才領導點傳師在上課以前才講那,說跟我們林前人見面的時候,林前人就說,哎,師母有說過啊,她說我們有一位鄭前人,現在已經歸空了,師母生病的時候,去給她把脈嘛。就鄭前人把不出個所以然來,聖人的脈,他把不出所以然來。他說“這,我不敢下藥方。”師母就問他說,“我是誰,你看清楚了嗎?”

這個就是後學那邊道場的前輩,都是用點的啊,不是直接說的,都用點法。這就是師母在點這個鄭前人,“我是誰,你看清楚了沒有?”你看脈看的清楚,並不重要啊,最重要是我是誰,你看清楚沒有?但是也許有人就想說,哎喲,師母是誰?“我看清楚了啊,你是師母啊。”我是誰?

那這林前人講這話,也是在點我們領導經理啊,我們幾位前賢,哎,你是不也有去?有聽到嘛,就在點你們喏,“我是誰,你看清楚沒有?”你們有沒有想到這一點?沒有啊?呵呵呵呵,就是點那,點我們,“我是誰,你看清楚沒有?”這就是德,這個德呢,就是要認識自己。

我們生命裏邊有太多豐富的寶藏了,仁義道德,只是概括的說啦。你的光明、解脫、自在、無量功德,全部在裏邊,叫大德。眾生有多少煩惱,那麼相對的就有多少的功德。有無量的煩惱,就有無邊的功德,這叫大德。所以呢這是德。

那一個道場如果進來看,大家都是能夠認識自己的,能夠把自我看得很清楚的,“我是誰”看得很清楚的,能夠讓自己生命裏邊的良知良能,全部發揮出來的,那這個道場,那就是喔,仙佛菩薩的道場。

亂識化欲

最成功的道場是什麼?真正大覺悟了。你走進這個道場,你看不到人,只有看到道。什麼是道?道就是一種融解啊。你所有的,人變得渺小,不重要。你進入道場,覺得自己的煩惱、憂愁、方法、知識、財富、貪婪,所有東西都在融解之中,好像冰雪看到太陽,立刻在融解之中。根本意識和欲望,都不見了,這叫“亂識化欲”。

不管是禮、義、仁、或德,都是我們效仿學習的對象,但是道,已經失去對象了,道沒有對象。一個道場,如果就是道場了,都是道。你進入以後,你就感覺自己生命裏面,所有負面的東西、黑暗的東西,都在融解之中,都在化解之中,這是道。

那這一切仁義道德在哪里出現的呢?在世間,“佛法在世間”,就是在世間的苦惱之中,在世間的對待之中,在世間的抉擇之中,你必須要把你的仁義禮智,全部都激發出來。最後呢,你還要在世間看到無邊的道,不只在道場裏邊看到道。看到整個世間的實相,就是道。你要在這個世間法裏邊,世間人看到的生死苦海、悲歡離合裏邊,看到是什麼?世間人看到的是這些,而你看到的是道,這就是覺,這才叫覺。

所以說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你要離開世間那,到一個所謂的清淨的地方,去尋找菩提、尋找覺悟啊,好像呢要追求兔子頭上長的角一樣,莫須有的,沒有這回事。“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道,絕對不在遙遠的天邊那,也不在深山古洞裏邊,也不在寺廟裏邊,也不是說只在佛堂,當然寺廟裏邊也有道,但不是只有那個地方有道的,道不可能離開你的。道,如果限定在一個範圍之內,那就不叫道了,道一定是無所不在的。

所以你就要在你的身邊,在你的身體裏邊、在你的身體外邊,在你的上下四方,去看到實相,看到道。如果想要離開世間法,去尋覓菩提的話,“恰如求兔角”,那是杳不可得的。所以你就要面對自己的一切,不要想说,

昨天才有一位道親從臺南來找我,一位很資深的壇主、講師,也是清修的,他在財稅局上班,上了幾十年了,已經快退休了。他就是一念之差。他就是一心地想說,他要早一點呢儲備一些稻糧,要完全地投入道場,啊,不要在公司上班了。雖然在公家機關,不要在公家機關上班了,那邊沒有道。要進入道場才有道,要全心地來修道。

然後所以呢,他時常幫助一位道親,那位道親是坤道啊,帶著三個小孩子,好像是離婚的妇人,帶著三個小孩子。他很好心,時常借錢給她啦,幫助她,他就相信這位道親給他報的一個財路啊。說有一個生意人那,好像做水果量販生意的,做很多生意啊。他們現在有一種,就是他們去做什麼生意,然後就是給你一張沒到期的支票嘛。比方說你只要給他四十萬,他給你五十萬支票。大家知道這個嗎?小心喏,碰到這個。哎,三個月到期以後,你可以拿到五十萬,但事實上你只給他四十萬。

他哇,這個試試看嘛。十萬,買一張十五萬的,結果到期拿到十五萬,心就慢慢活動開來了。最後一次呢,他還向銀行貸款了。總共一百八十萬,拿了一張一百八十萬的支票,结果是八乐(台语)票。注意喔,現在這種騙局很多,大家要特別小心。然後就完啦,他非但自己一點老本沒有了,而且還欠銀行的錢。他想要提早退休的,現在非但不能提早退休,而且還要延後退休了。

這個就是觀念錯誤啦,離世要覓菩提啊。君子要“素其位而行,”啊,“不願乎其外”。素其位而行,我們說“素貧賤,行乎貧賤(《中庸》)”,素貧賤,好,行乎財稅局,素財稅局。我就在這裏,這裏就有道啊,財稅局裏邊就有道啊,哪里別的道場裏面才有道?要在這裏邊,覺到這個道,要覺醒啊,察覺到這裏邊有道。你想要離開這裏,那是求兔角啊,“恰如求兔角”。

他就這一念之差呢,一步棋錯了,就步步都錯了。他現在整天心煩的不得了,一想到他的一百八十萬,什麼道念都沒有了。一想到一百八十萬,什麼道念都沒有了。我說這魔念現前那,現在不談說你以前做錯了,就眼前這一百八十萬,覺,就在這裏覺,對不對?

你想到這一百八十萬,我們剛才不是講“在塵離塵”嘛,在一百八十萬,離一百八十萬,對不對?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修煉的機會呀。你今天就這一百八十萬,你能不能夠離?你離得了的話,一百八十萬的負債呀,沒有到那麼嚴重啦,總之被人家騙了一百八十萬。好,一百八十萬,你能不能說,算了,反正也不會死嘛,他單身一個人嘛。你能夠放得下,那你一切都能放得下,這就是一個覺,這就是世間覺喔。

你住在佛堂裏邊,你是沒有這種機會的,這是一個覺。他如果能夠放得下的話,哎,他就有德啦,他不只是有仁、有義了,他有德了。他孤注一擲,結果這一擲是上當的。這時候還能夠放得下,這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就能舍啦。那一百八十萬是他的一切,超過他的一切啊,他是去貸款來的,超過他的一切。但是這個他還能夠放下,就表示他的覺性就出來了。所以說要在世間裏邊。

像剛才講,被騙了一百八十萬,這裏面也有佛法,對不對?你整天想的,那就是世間法,整天想“我要怎麼討回來?”他還跑來問我說,“要怎麼討回來啊?”我說“重點不在怎麼討回來啊,重點在你能不能放下?”重點在這裏啊。你討回來,只是把錢討回來了;你如果放下的話,那你就覺啦,那你就覺悟啦。你修了幾十年了,這是一個機會啊。

所以世間法就有這麼多,就有這麼多機會讓你覺悟。讓你苦惱,所以讓你覺悟。這叫什麼?“煩惱即菩提”啊,這叫煩惱即菩提。你能夠,今天要對治煩惱,唯一的辦法,就是覺,就是菩提,菩提就是覺悟。

煩惱絕對沒有辦法的啦。像剛才講這位道親那,他想要去用各種辦法,把那一百八十萬討回來,那就是生煩惱而已啊。他說找黑道白道,那都是生煩惱,更複雜。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覺悟。

不只是這樣子啊,夫妻之間、子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同事之間,身體的疾病、心靈的痛苦、生活的不安,要怎麼解決?沒有別的辦法,只有覺,只有覺。覺什麼?覺到自己身邊,無所不在都是道,沉浸在大道之中。要覺實相啊,要看到實相。

這時候那一切都不重要了,你發現自己人變得,像剛才講的,突然間發現人微不足道啦,人那、事啊微不足道的,大道無所不在,佛光普照。一切都在融解之中,生生死死的業障,都在融化。當你覺到道的時候,生生死死的業障,都在融解之中。好像冰雪碰到太陽一樣,迅速地在消融之中。所以這個大方向要抓出來。

我們很多人,就是剛才講的這位清修的講師啊,他就是大方向就抓錯了。他認為世間法,世間那些都恩怨情仇啊、是非利害得失啊,太苦惱了,他要離開,他要離開這一切,才可以修。他沒辦法去擁抱這些,在這裏邊去覺悟,沒有辦法。你要坦然接受這一切,安之若素,然後在這裏邊喏,處處都是覺悟的機。這是很重要的,處處都是讓我們覺悟的機。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今天那要出世,要出離世間法,要出離這一切污染,好像蓮花要出污泥,要怎麼辦呢?不是說你離開這個世間法,你就可以出世了。離開你的家庭、你的事業,離開你的房子、車子,離開你的工作,就可以出世了,不是的。正見,就出世。

只要有正見,不管在何處、何時、何地,接觸到何等人物,就算在監牢裏邊,一樣可以出世;就算你中風了,當植物人了,一樣可以出世,只要正見不失,一樣可以出世。這叫“正見名出世”。

見不二之法,見實相無相

什麼是正見呢?所謂正見,就是見到佛法嘛,見到實相嘛;什麼是佛法?什麼是實相呢?佛法是不二之法嘛,實相即是無相啊。要見不二、見無相啊,要見到不二之法,要見到無相之相啊,是為實相,這叫見正見。

一般人見的都是二法嘛,看世間就是有利有害、有得有失。那今天我們剛才講的,舉那個例子,一百八十萬是失,但裏面有得啊,這是一個機會啊。掐住他啦。他平常修的好好的,也沒有婚姻,沒有任何的負擔,沒有被掐住脖子啊。今天這一百八十萬,把他脖子掐住了,對不對?就逼你拿出功夫出來嘛,你不拿出功夫出來,你根本修不下去啊,叩首,一叩首就是一百八十萬、一百八十萬。念念,念茲在茲都在這裏,都不念本性了嘛。你現在必須要拿出功夫出來,你才可以脫離一百八十萬那三個符號啊,三個阿拉伯數字啊。

所以說這是不二之法。你就知道啊,看起來是災禍,禍裏邊卻有福啊,失中有得啊,這叫不二之法,這時候你就不會這麼在乎一切了。失中必有得,得中必有失。所以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啊。不喜不憂,就是中道嘛、中道法嘛,這就正見嘛,見到實相、無相之相。看這個人、那個人都不同,看桌子、椅子也不同,看天、看地不同,看日月星辰,看百果花木,各自不同。但有一點是同的,全部都是佛光,一團佛光,全部都是一團佛光。

就像我們每個人身體不同,但細胞都一樣嘛,對不對?每個人都不一樣啊,但是每個人都有眼睛,這一點是一樣的;每一個人都有耳朵,這一點是一樣的,你要看到同處啊。每個人都是細胞組合的,這也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是地水火風組合的,是不是?每個人身體都是四大組合的。四大再分析到最後呢,全部都是佛光,都是道,佛光就是道,無相之相。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

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道德經》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名之曰道。”這叫混元那,“混元古冊在中央”,叫混元,混而為一呀。混元,元就是一啊,混而為一,叫混元。這就正見,正見,你就看到混元那,混而為一。

那些有相啊,“有相本來權積聚(志公大師十二時歌)”啊,有形有相,都是暫時聚在那裏的,它的本質呢都是佛光、都是道,都是道。所以你看到一切眾生,看到都是佛、都是法、都是道。當然你也看得到眾生,但那並不重要。好像你看到海,看到波浪並不重要,最主要是大海呀,大海才是一切啊,波浪只是大海的表面而已嘛。

同樣,我們看到的人事物,都只是表面,佛性、真如大海裏面的表面,莊嚴大海。你要看到真如莊嚴大海,無量功德海,我們都沉浸在這個功德海裏邊。那世間的恩怨情仇,都只不過是波浪。而且恩怨情仇也沒什麼關係,有得就有失,有害就有利,沒什麼好計較的,不需要在這裏邊動干戈、動情緒,不需要,這叫正見。

所以你正見,你根本在任何地方都是出世的,只要能夠正見,見不二之法、見無相之相,在任何地方都是出世。“邪見是世間”,如果你有邪見,分別、取捨的話,即你就算在佛陀的身邊,也是在世間那,叫“邪見是世間”。

就像剛才領導經理講這個我們林前人說的,如果你“我是誰”,你看不清楚的話,那你就算是在師母身邊,也是在世間那,在聖人的身邊,你也沒有解脫啊,就在身邊。聖人也是告訴你要正見那,要正見,“我是誰”看清楚了,不是了解我有什麼特殊的地方。

我是什麼?我是五蘊,五蘊和這個世界是不二的啊。這個般若品裏邊就有講啊,“蘊之與界”,五蘊色身和這個世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因為智者看到我的時候,就看到整個世界,就好像看到合同了,看到合同了。

這你就認識自我啊,我就是這個世界,世界外的世界、天外之天,我就是理天、無極理天,我非我。所以見到無我之我,見到不二之我,見到無內無外之我,見到我而無我,這就是認識我啦。

文殊暫起二見,貶向二鐵圍山

所以如果是邪見的話,“邪見是世間”,就算在淨土裏邊。“文殊暫起二見”那,即被“貶向二鐵圍山”那,文殊暫起二見那。所以師母這個公案非常好啊,文殊菩薩是智慧第一的啊,他在釋迦牟尼佛的身邊,智慧第一,是眾菩薩之首。因為他以前還當過釋迦牟尼佛的老師,叫做七佛之師。

他暫起二見,什麼是二見哪?他突然間想要見佛。哎,在佛身邊,當然要見佛啦,像我們在師母身邊,當然要把師母看清楚啊。所以師母說“我是誰”,就是這個意思。但是你如果起了要把師母看清楚,就像文殊菩薩要把佛看清楚,馬上貶向鐵圍山,鐵圍之後就是地獄。

因為你見到什麼是佛,那你就見到什麼?什麼不是佛。佛哪有是與不是?哪里不是佛?對不對?喔,佛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是無量光明,那相反的就不是佛了。那就等於把佛劃成兩半了,一半是佛,一半不是佛,對不對?這就是落入二見,見佛就是二見,所以叫不見之見那。

所以有所見,通通都是邪見,簡單地說。什麼是正見?無所見是正見,見而無見。無見而見,叫做邪見。所以有所見呢,就是邪見,就是世間法,甚至你要見佛,都是世間法。見到有一個佛,然後有一個佛以外,不符合這個定義的,就不是佛。比方說佛是慈悲的,不慈悲就不是佛,哎,就分出來啦,慈悲與不慈悲,變成二法。

“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那麼邪見、正見那,我們說邪見有所見,正見無所見;邪見見二,正見見不二。好,不管你是有所見、無所見,“邪正盡打卻”。不落有無,不落有邊、不落無邊,不落有見、不落無見。落有見、無見,無見就叫見無,“若見無見,無亦成見。”說好好,無見,不見二。哎,這種見解,這種我不要見二法,這種見解我們執著它的話呢,它又成為一個見解,又成為一個見解。

所以你要,也不可以執啊。正見是破邪見的,破完以後就要放下,這叫“邪正盡打卻”。以正見破邪見,邪見破了以後,正見也不見了,正見也要放下。好像病好了以後呢,藥就要放下了;好像拿寶劍斬妖除魔,妖除掉以後,寶劍就要放下了。你不能整天拿著劍嘛,寶劍就要放下了。

所以不能整天心裏想著就是要正見、正見,什麼是正見,什麼是邪見。不能起這種分別,分辨什麼是正見、邪見。正見,就是我們知道我們有所見、有所執、有分別,這是邪見,這是讓我們落入世間法。覺醒以後呢,好,我們不再有所見了。就好啦。不要一直再去鑽牛角尖那,落在這樣子的一個意識裏面,所以這叫“邪正盡打卻”。

“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這時候菩提本性宛然出世啊。宛然的意思,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出現在世間,菩提本性就出現了。

用一個譬喻來說啊,如人以刀斷手,手斷刀亦無;好像用刀子來斷頭,頭斷了以後,這個刀子也不能用了。用為頭斷了,手也斷了,手也失去作用了。所以這個刀呢就是正見,這個頭呢就是邪見,正見把邪見砍掉以後,它同時也就不見了,同時也就不見了。

所以這個正見那,就是電光石火,一用即放,用完即掉,這是正見,隨時隨地用完就掉。邪見起來以後,趕快正見出來,啪,互相毀滅。這樣瞭解嗎?這叫互相毀滅,馬上就把它掃掉了;等邪見起來時候,正見再出現,啪,又不見了。叫“邪正盡打卻”。“打卻”,不是說我邪見完了,再把正見消除,不是,正見和邪見一起消除,抵消掉了。正見和邪見,正見,是用來抵消邪見的,當下抵消掉了,還歸於無。

所以不是我准備好一套的東西啊,然後隨時準備去面對這個世間的世間法啦、邪見啦等等的,不是。隨時出來,隨時消滅;隨處發生,隨處消滅。這叫做“邪正盡打卻”,這個時候呢,才能夠“菩提性宛然”。

“菩提性宛然”呢一樣啊,有時候會“暫起二見”,這就邪見就出來了。“文殊暫起二見”,馬上覺醒,怎麼到了鐵圍山了?本來在佛陀的身邊,怎麼跑到鐵圍山了?看到地獄啦。當下,不二之心起來了,哎,馬上又回到佛陀的身邊那。這個時候呢,那個不二之見也當下放下,他只是讓它破除邪見而已。

再想一個比較生活化的例子。比方說你脖子癢,那你脖子癢,你趕快把手伸過來抓一下,不癢了,趕快放下來。脖子癢是邪見,手抓是正見,正確嘛。你脖子癢,潑水啦什麼、用火燒,都是錯誤的啊,都是錯誤的,哎,正見出來。要知道啊,要用對方法啊,用正見才可以破邪見那。一般人起了邪見喏,起苦惱,但是還又起以邪見來破邪見喏,越搞越糟,越搞越糟。要用正見,用不二之法,才可以破除。

然後,哎,不癢了以後,你就一直抓,就抓破皮啦,是不是?不癢以後,手就放下來了。正見也沒有了,那個正在抓的,那就代表正見。正見,就是正確的方法,你不要用錯方法,正確的方法。

我們人就是這樣子啊,錯用心之後呢,又用很多錯誤的方法要去解決這些,收拾這些錯誤的結果,越收越糟。就像仁愛醫院的那個林醫師一樣,一開始造了一個假病例,以後就要說一大堆的謊話來圓,越圓越糟,這就叫以邪來治邪啊。一開始就走錯啦,那時候只好,最好的辦法就是第一時間承認自己錯誤,那也沒事了。人家也不會怪他,怪那麼多,因為那是醫院常有的事嘛。

我父親去住院的時候也是啊,那個醫生給他下錯藥以後,也是住院醫師啊,急救的時候下錯藥,結果藥物中毒,差點沒死啊。後來我們就說要去找那個,就是要在病例裏面注明嘛,注明說他不能服用這個藥,免得以後又用這樣的藥。結果他的病例裏邊沒有找到,早就被消掉了,這醫院的慣例嘛。就沒找到,就已經被住院醫師給消掉了,他們不承認有下過這個藥。

那可是在治療的時候有啊,在加護病房治療的時候,加護病房的這個醫師啊,這個主治大夫,有說他是服用某種藥物,造成的藥物中毒。但是住院醫師不承認,因為沒有病曆。可見這是一個陋規嘛,這醫院的陋規,大家都這樣做嘛,沒什麼稀奇的。但是他就是不承認那,不承認就是用錯方法,就要用正確的方法。

那今天也是啊,今天我們起一大堆的煩惱憂愁,在世間裏邊糾纏,在恩怨情仇裏邊糾纏,出不來。告訴你正確的方法,就是“正見”,就是正見,哎,(經理看黑板)哪去了?喔,已經邪正盡打卻了,哈哈。就是要見不二之法,要見無相之相,要見到這個,要處處見到道。

不要在裏邊,哇,惡,就要用善來治,這就是邪見治邪見那。碰到害,就要用利來治。喔,我損失了,就要用得到,要從別的地方獲得。我這邊損失,要從別的地方去獲得。或者要把我失去的得回來。這個都是以邪治邪啊,這是錯誤的。你要在失裏邊看到得,要在害裏邊看到利,然後在利里邊又看到害,這個叫做正見,這是正確的。這樣你就不會越陷越深那,陷入生死苦海之中。

我們一般人都不是啦,我們一看到失,就想盡辦法要得回來;那麼得呢,又很怕失去,得中見不到失,我得到這個了,我不曉得我失去了這麼多。

像最近有一個民進黨的大佬,叫張俊宏,有沒有看到?他得到一個外遇,現在那個外遇變成戶鍋婆(台语)了,守在他家門口啊,太恐怖了那個,我看了都怕。哇,在那邊守著,要他的命,要毀滅他。所以是不是失中有得?他現在好啦,現在那個戶鍋婆守在那裏,趕快修道啊,對不對?這是好機會呀。多可怕,守在那裏,要把他撲到啊,撲到在地上。這時候呢,這就是他修行的機會到了,他應該看到那個,覺醒,“啊,我這輩子都錯了。我要怎麼解脫呢?”只有正見才可以解脫,這叫用對方法。

用對方法,而且用完以後呢,輕輕放下,輕輕放下。這時候呢,“菩提性宛然”,這就沒有什麼正邪對立了。不是永遠有一個邪、有一個正在對立。真正的正見,是當下就可以把邪見“啪”,就消滅了,剩下就是菩提本性,光明、解脫、自在、慈悲、智慧的菩提本性。而不是永遠在對抗之中,正邪對抗之中。所以說邪正要俱打卻,“邪正尽打卻”。邪起來了,正治之;邪去,正亦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