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感恩上海一位前賢,為六祖壇經內容打逐字稿,日後有時間再將逐字稿貼上字幕。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

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26 疑問品-3

 

今年新的開始,是雞年(2005年),我們都說金雞三唱嘛。事實上今年不是金雞年,今年是乙年,是木雞,不會呆若木雞。我們不要以為呆若木雞是壞話,呆若木雞,是一個修行的至高的境界。

 

在《南華經》裏邊喏,莊子有講到,以前戰國的時代流行鬥雞,鬥雞知道吧?現在好像還有鬥雞,那時候那種王公貴族都流行鬥雞。有一個大師級的鬥雞的訓練師,他訓練出來一只鬥雞,就是不管有什麼動靜,它頭都不會轉一下,一點反應都沒有。所以任何最強悍的鬥雞,看到它,就不行了。所以這個成語就出來了,叫做“呆若木雞”。

 

呆若木雞代表的是什麼,知道嗎?天下無敵。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心不為境轉,不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像仙佛菩薩的像都是這樣,守玄,對不對?所以叫呆若木雞。不離自性,但是又了了分明。

 

所以呢,我們今天諸位前賢給後學拜年,那後學也給大家拜年,祝大家呆若木雞!哈哈哈哈。如果跟老公、老婆吵架的時候,可以呆若木雞的話,那你就成功了。不要變成小八哥呀,哈哈哈哈。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真正修功德的人那,絕對不會說越修越自大。修福德的人,會覺得我越修、我功德越大,我度的人多啦、我地位崇高啊、或是我很會講課啊、很會講經說法啦、或者說我滿腹經綸那、或者說我修行的境界很高啦,這個都不是真正修功德之人。

 

修功德的人,你千萬不要看他的知識、他的徒眾多少,或是看他有沒有很多的財富、福報、健康長壽這些表相,你要看他有沒有一顆謙卑的心。因為修行最終的目的,就是要破除我執嘛。

 

他如果越修,自我越了不起的話,世間的人是這樣子的啊,越修越自我的,世間法是這樣子的。哎,我以前沒有錢,我現在有錢了,財大氣粗啊;我以前地位卑賤,我現在富貴榮華啦,我自然呢就會傲慢那,這個是世間法。

 

那麼佛法不是這樣的,真理不是這樣子的,真理,就是要打破自我。所以說修功德之人,他一定展現出來一個生命的風采,就是“心即不輕”。他的心呢,永遠不敢輕視任何人,不敢覺得自己比別人高強。“有我罪即生”嘛,有一個自我,就有罪了。所以“心即不輕,常行普敬。”恒常地、普遍地對所有的人喏,都充滿了恭敬之心。人那、事啊、物啊、仙佛菩薩,都充滿了恭敬之心。這叫“常行普敬”。

 

所以我們看一個道親,進入道場,看他修成了沒有,就看他有沒有越來越謙卑?越來越恭敬?越來越懂得尊重人?謙卑,不是滿嘴巴說客套話,不是。真正懂得尊重人,去體諒人、寬容人。而不是平常可以講講客套話,說“哎呀,後學淺薄啦,後學欠學啦。”那是講客套話。

 

真正在面對面的時候,同事相處、夫妻相處、親人相處的時候,不會針鋒相對,不會整天挑別人的毛病。相反的,看得到別人的優點,尊敬別人。那這個就是,真正修出功德出來了。這就表示你見到本性了。

 

相反的,“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反過來說呢,心裏時常輕視別人,老是覺得別人都不對、做的不好,沒有學問、沒有智慧、沒有見地、沒有功德,那就是表示“吾我不斷”,就自己的我執啊,沒有斷掉,一切都以自我為中心,越修我越自我。開口就是我怎麼樣,我怎麼樣,我的想法,我的主見。

 

就算在道場裏邊,也是一樣,自我要壓倒一切。叫“吾我不斷”,完全不尊重別人的。這個就是“即自無功”,這就表示他沒有功德了。不管他做到多大、多高,沒有功德,這個就是違背本性啊。

 

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這時候你自己的本性啊,就虛妄不實。過度自我的人喏,靈性,不是說沒有啊,每個人的靈性都有的啊,但是不管用了,沒有用到本性。好像有眼睛,沒有用眼睛去看,用手去摸;不用耳朵去聽,用鼻子去聞。有,但是不用。有而不用,這叫“虛妄不實”,自己的本性虛妄不實。

 

要用到本性,就必須無我啦。一個高度自我的人,離本性是很遙遠了。好像你要用到眼睛啊,你就要打開眼皮嘛。你要用眼睛去看,你眼皮又不睜開,你怎麼看得到呢?絕對看不到了。你要用手呢,你又把手握拳,不肯伸展。這個手握拳呢,想要去拿杯子,再有力量的手,都拿不起一個杯子来。

 

同樣呢,再有智慧的人呢,再有聰明、再有才幹的人,他只要有高度的自我,他就沒有靈性,他的本性就不能夠現前。本性不能現前呢,他就沒有辦法運用到本性裏邊的慈悲、智慧、光明、解脫、自在。就好像再有力量的手,握起拳以後呢,就沒有辦法運用到手指的一種靈巧,捉啦、拿啦、捏啦,這些功能都不能用上了。

 

所以說呢“即自無德”,就沒有德啦。這個德,就是本自俱足的良知、良能啊,你原本就得到的東西。這個“德”,就是本有的,叫做“德”,不是向外去求得的。本有的大能力、大智慧,這就是“德”。那你的過度的自我,就會讓你這個德啊,沒辦法發揮作用。你的靈性虛妄,備而不用、備而無用。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自大,常輕一切”。

 

我覺得現在的人喏,很喜歡用一種輕視別人,來提高自己。像最近最轟動的新聞是什麼?周侯戀,不是扁会,是周侯戀。那個周傑倫的口頭禪是什麼,知道嗎?超吊,他超吊。他最喜歡講吊。吊,就是很拽的意思,很了不起的意思。這就是社會風氣,這個風氣就是這樣。

 

就是用一種高度的自我、自大,然後常輕視別人,“啊,你什麼都不懂!”用這種態度啊。就算表面的謙卑,但心裏也是瞧不起人。甚至夫妻相處都是這樣,“你不要講!”吵架的時候都喜歡這樣講。“你講什麼講?你不要講。”“你不講話,沒人當你啞巴。”類似這樣的話,時常在夫妻吵架裏。這就是一種輕視別人,認為你的見解一點用都沒有,你的想法根本都是毫無意義的。有人是這樣說了,比較粗,就說出來了,有人心裏也這麼想,“你懂什麼!”有時候小孩子也輕視父母,父母也輕視小孩子,有一種輕視的心那。

 

現在變成了一種風氣,用一種輕視別人,來肯定自我,這叫做“常輕一切”。這個就無功無德啦,就算你真的懂的很多,也就無功無德。就像你賺了很多錢,但是你放一把火把它燒掉了,等於沒有,對不對?一把火燒掉了,等於沒有。

 

然後什麼是功德呢?“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念念沒有間斷,回歸本性,念念無間,這是功。你念念沒有間斷的回歸本性呢,才有功能在的,才有念力啊,你的念才有力量啊。不然念只有消耗能量而已,沒有力量。念就有力量,念念不間斷,守護本性,守護不失。叫得道以後,誠心抱守,不間斷的。

 

我們一般人會守玄那、會用三寶、會念佛,但是間斷。不只是間斷,根本就是點嘛,一點、二點而已,一條線裏邊的一點、二點,大部分都是,我們的修持喔,胡思亂想就像一條線,修持,只是裏邊的一點、二點而已。修持,只是裏邊的一些很小的片斷,甚至只是一、二點而已,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胡思亂想,都是消耗能量。

 

你只有念本性,是在充電;念佛,是在充電;念無字真經就是念佛,那是在充電。因為你念佛是恒常的,你念其他的,都是無常,念念都是無常。所以就無功啊,徒勞無功。很多人一生都在念那,但是徒勞無功啊。

 

我那有一位道親,她有很好的一個事業發展的空間那,一個機會,但她放棄了,因為她覺得那些東西喔,不可掌握的。她看得很開,事業再好都沒有用,而且她很有母愛,她一坤道啊,她在乎的是她的獨子,唯一的兒子。她覺得我兒子很單純那,一個人,外面你要跟多少人相處?反正家裏也不缺錢嘛,可能這輩子就這樣子忙東忙西、忙東忙西,就老了,最多多賺一點錢,她也花不了這麼多錢,她也不貪。但是我兒子,好好地照顧他、培養他,我全心全意以我的知識、學問,我的愛心,全心全意地去把我的兒子照顧好,將來他成材成器,比什麼都值得。

 

這個觀念對不對?對呀,誰敢說不對啊?很少有母親做得到這樣子的喔,放棄自己的前途,去栽培這個孩子。結果小孩子呢,從小就很優秀,質優班,一路上來。母親全心全意去照顧,他本身資質又很好,爸爸也是學校的教授,媽媽又是高級知識份子,又全心全意在照顧他,當然好啦。

 

但沒想到呢,我們搞錯啦。什麼叫無常啊?這個孩子啊,你不要看他獨立的一個人那,這個世間沒有任何東西是獨立的,他的背後是整個世界。好像你看到一個海港,哎,這個海港港水看得到的啊,可以控制的啊。錯了,港水和海水是通的啊,是不是?港裏的水和海裏的水是一體的,它不能獨立的。每個人生命也是一樣。

 

孩子長大了,上國中了,國中都還很好,控制得很好。到了高中,考上很好的高中,開始上網。哇,這下港水和海水通了,本來就是通的啦,現在通得更頻繁了。上網,網絡聊天那,遊戲啦,那就已經沒辦法控制了。後來又交上女朋友,那女孩子又是那種翹家(離家出走)啦、嗑藥的壞女孩。整個崩盤,全面崩盤,完全失控、全面失控。要怎麼說?

 

所以你念念念,就算你念的是自己的兒子、女兒,都不保險,更何況是念別的。所以只有念佛保險,佛是恒常的,萬古長存,永遠光明的。你念其他,都是徒勞啊,這叫無功,所以叫徒勞無功。所以“念念無間才是功”,不要浪費時間去念別的。

 

像我們剛才講這個媽媽就是這樣,所以都是幸圖僥倖啊,都是靠僥倖的啦。僥倖小孩子沒有學會,這是僥倖,現在交到壞女孩了。我安慰她說,你現在碰到還好啊,打這個預防針那。你不要養到二十幾歲,大學畢業以後,再碰到一個壞女孩的話,那就拐走啦。現在小男生、小女生,還作不了什麼大怪。有很多人辛辛苦苦把他養大,就被人家拐走了,“大公雞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

 

所以你把心用在這上面喏,都是徒勞無功啊。什麼東西可以讓你不間斷?念念無間,就是念佛,就是念念回歸本性。這個才是有功啊,這才叫功啊。

 

心行平直是德”。能夠念念無間不離自性啊,就能夠“心行平直”,你的心就會平等,就會正直。因為你念佛嘛,念真如佛性嘛,外在就念彌勒祖師,內在就念自己的佛性,內外同一個佛,都是真如佛性,內外平等。常常念佛,常常念心,常常明心見性,自然你的心就是平等的,沒有分別了,不會整天想好啦、壞啦、是啦、非啦,不會這個樣。

 

你心不平,我們常講心不平,心不平就怎麼樣?就常生不滿那。我看很多人都是這樣,因為不念本性嘛,所以心中就充滿了不滿、不滿意。不平等,就是不滿意啊,一定是這樣的,對先生不滿意、對太太不滿意、對小孩子不滿意。

 

像我剛才講的那個媽媽,多好的個性啊,多能舍啊,多能夠犧牲奉獻那。現在每次看到我,就要講幾個小時,念兒女經啊。罵兒子,罵幾個小時都罵不完。為什麼?因為心血付出太多了,太失望、太絕望、太悲傷了,所以心裏就不平啊。我想,難怪你不平嘛,誰要你去念那些呢?念兒子,念兒子你結果就是不平,一定是這樣子的。

 

不要去念他,念佛。念佛,你絕對不會不平的啦;念人一定不平,念事一定不平,念金錢財富,那更麻煩,念身體也是啊。

 

去年後學那邊佛堂有一位道親,是其他組線的,得了癌症才來找我,很不平啊。因為她夫妻倆結婚,也沒有生小孩,那叫什麼?丁克族?不生孩子,叫丁克族。教書的嘛,要過高品質的生活。她說我一天到晚在養生的啊,我吃的菜都是自己種的啊,我還得癌症,有天理嗎?

 

怎麼沒有天理?這就叫天理啊,你重視什麼,就栽在什麼上面。重視兒子,就栽在兒子身上;重視老婆,就栽在老婆身上;重視事業,就栽在事業上面;重視養生,你就栽在養生上面。我發現那,發現發現再發現,重視養生的人,身體都很差,怪了。

 

所以就要“生生者不生”,莊子講的,“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所以說“心行平直”,這時候你才能夠平等、正直、直心。心平等,才能夠直嘛;你心不平,當然不直啦,彎彎曲曲啊,一定的嘛。整天擔憂啊,擔憂好啦、壞啦,就彎啦,一下彎到好,一下彎到壞,這叫彎彎曲曲,一定是這樣子的。“心行平直”。

 

所以要瞭解什麼是功德。不是說,啊,我做多少事情,就是功德了。心和念。人活著,就是心嘛,就是心念嘛。沒有心念,就是死人那,或者說雖活猶死啊,植物人那。所以你沒有把心念搞定,那就不是一個聖人,聖人最重要,就是調心嘛。聖人調心不調身那;凡夫就是調身不調心,光重視這個身體。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自己要修自己的靈性。靈性怎麼修呢?收回來就好了。靈性要怎麼修呢?就靈性不要被六根牽著跑了,就好了,隨時可以回頭,所以回頭是岸。看你喜歡看什麼?好,我就能夠收回來,當下收回來。

 

我愛看電視,好,我不看了,我收回來看本性;我愛聽音樂,好,我聽回來,我聽本性;我愛聞香氣,我愛吃美食,哎,收回來。收得回來,就叫修性。不能說,啊,我的嗜好就是這樣子啦,那就沒有修性了,這就被塵轉了。

 

所以要背塵合覺啊,性就是覺啊,靈覺之性。要怎麼樣符合這個覺性呢?就是要背塵。六塵,有什麼是你喜歡的,你念念不忘的,你能不能回來?這就是一個考驗那,你能不能回來?你就要面對這個啦,我所喜愛的東西,我最喜歡想、我最喜歡摸、我最喜歡看、我最喜歡接觸的,好,我能不能回來?回得來,就是修性;回不來,自己找一大堆的理由。

 

喜歡賭博的,中國人有一種說法,老年人打麻將啊,可以活動腦子啊,不會老年癡呆呀。你念佛才不會老年癡呆,打麻將,打麻將什麼毛病都有啊。所以找一大堆的理由,事實上自己就有那個嗜好,就為自己的嗜好找到理由啊,就沒辦法說背塵。

 

背塵,這個塵呢,當然很廣大啦,但是我們範圍縮小到什麼?你所喜愛的一切、你所在乎的一切,看你能不能違背它。你不能違背塵呢,你就是什麼?相反的,背覺就合塵,違背本性。看你要違背本性,還是要,這兩個是水火不容的東西。所以要修性,就是這樣,自修性就是功。

 

那你回到本性呢,你背塵合覺了,你自然那就可以修身啦,你自然言行舉止啊,都能夠符合中道,這叫德。這個人修養好,道德高尚,就展現出來。這個德,是代表他做出來了。他在舉止進退之中,言談、交際應酬之中,都可以展現出來,展現出他的大德。這種德是有光的,叫德光,一種光明的氣象。

 

修身修的好的人,就是有那種光明的氣象。不會製造問題,只會解決問題;不會製造衝突,只會製造衝突的雙方可以和解,這叫“挫其銳,解其紛”那,可以化解紛爭。可以把自己的銳角,磨圓了、磨平了。不會像一般人,刺很多、角很多,所以“自修身是德”。要怎麼修身呢?就是背塵合覺,光明的本性現前。

 

有這個光明的本性,六神有主啊,用這個主人來引導我們,說該說的話,做該做的事。什麼是該說的話?什麼是該做的事?你現在應該笑?還是應該沉默?還是應該嚴肅?這種應該是沒有辦法用書本來規範的,這個就要看你有沒有自修性。靈性光明的人那,他了了分明,他就可以修身,他就知道現在要做什麼,該進還是退、該語還是默。

 

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善知識啊,功德呢,他這是講給韋刺使聽的,韋刺使就專門在佈施供養。很多有錢有地位的人就這樣想,我捐錢就好了,捐錢就有功德了,我供養啊,供養上师就有功德了。這個不是佈施供養可以求得到的,任何人都一樣,你皇帝也是一樣。

 

功德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功德不在外面在裏面,功德就是你生命的本質嘛。我們每個人都有什麼?功德法身。不要戀占這個肉身,要有法身、金剛法身,永恆不滅,不生不滅、不垢不淨。那法身是什麼?法身就是無量功德,就是無量的功德。

 

所以功德在哪里?就在你的法身;法身是什麼?就是你的靈性,無形無相,又無所不在。這個呢,你要見到自己的本性,你就見到無量的功德了。功德,不是說,哎呀,我有多少錢放在那邊,隨時可以用,不是的。看,看不到;用的時候呢,“輪刀上陣,亦得見之。”拿著刀子,在兵陣上面打仗啊,一樣可以度化眾生,一樣可以脫劫避難,一樣可以穿梭自在,這個才叫功德,這才算派上用場啊。

 

有錢,能做什麼事?有權力,又能做什麼事?甚至在生來死去之間那,面對死亡的時候一樣,哎,了了分明,自性內見那,不是佈施供養可以求得到的。

 

所以我們傳道,傳的就是這個,自性內見,這是不同於教門的地方。沒有教你怎麼樣去佈施供養,就教你要回光返照,誠心抱守。守什麼?守本性,守這一點靈性。這就是修功德啦,這就是修功德之道了。你守靈性,你就可以背塵合覺嘛,你就不會掉到六塵裏邊。那你的智慧就越來越光明,然後你自然那,所作所為都是符合天理的、符合人情的,這叫德。

 

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所以說福德和功德是不一樣的啊。福德是可以累積的,而且福德呢大家都喜歡,但喜歡歸喜歡,不見得有用啊。

 

像我剛才講的,這位媽媽,這位聰明嫻淑的,又有高知識、高學歷的媽媽,又有錢,家裏邊錢財很豐足,用不完的錢,但是呢,碰到小孩子,失足墮落沉淪的時候,派得上用場嗎?派不上的啊,派不上用場的啊。現在這孩子,只有我講話時候還聽一聽啊,可是我也很少看到他。看到我就立正站好,真乖啊。不管怎麼樣,表示他還認同你。

 

所以說呢,那就是福德啊,就剛才講這個例子,就是有福德之人那,可是碰到她真正所關切的事情的時候呢,派不上用場啊,是不是?這就是福德和功德,不同就在這裏啊,功德是有功用的啊。那這個德,不是光說獲得這些福氣啊,這個德是可以怎麼樣?可以感化人的啊,可以感化人心那;這個德,是可以讓別人變得跟你一樣,可以融解對方,讓別人跟你一樣。好像熱水可以融解冰一樣,讓冰也變成流水。

 

所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