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絕對待  ()  回答轉識成智問題   

節儉小器一線之隔

    再舉例來說,有的人節儉已經到了小器的程度,但是卻自以為道德,對不小器的人罪名化攻擊,造成家庭的衝突。舉例來說,有些節儉的人,對隨手關燈非常執著,像抓小偷一樣,抓沒有隨手關燈,把家人之間的關係弄得緊張兮兮,衝突不斷。除了省電以外,為了省水、省衛生紙…而造成的摩擦更不在話下。

    而這種小器的人自認為小器是道德的,有時卻是節省自己的錢,對公家的水電、衛生紙…一點都不省甚至浪費,所以這是小器而不是節儉。當然也有於公於私都節儉的,但是如果因為節儉,而否定攻擊別人造成衝突,就不是智慧了。

    所以只要是落入相對立場的就不是真正的善。只要將任何美德定義一個標準,就離開善與美德,而落入惡質的善、自以為是的善。唯有回到中道,絕對待,才有真正的善、智慧的善。

    善,如果不在中道會有二種結果

一、濫好人身邊都是小人,要占濫好人便宜,君子不敢靠近,最後濫好人被小人整死。我們身邊都看得到濫好人,也看得到濫好人身邊的小人。

二、攻擊不夠好的人:對別人沒有做到自己程度的善而不滿、攻擊。潔癖的人永遠對身邊的人與環境不滿,勤勞的人眼中別人都懶惰;執著於禮節的人眼中別人都太野蠻;執著節儉的人眼中別人都浪費…所有的善、美德都因定義執著而成為偏執的善。

:「那世間難道沒有確定的善與惡讓人得以依循?」

當然有,各個宗教的基本戒律,以及儒家的三綱、五常…都是聖人告訴我們必須遵循的定律。而這些道德定律並不是聖人發明的,而是人類社會維持安定的自然法則。

    忠孝節義、禮義廉恥…在東西方文化裡都是自然形成,沒有互相影響卻同時達成共識,檢視古代東西方尚未有文化交流以前,社會的道德標準、宗教戒律內容都是一樣的,仁慈、真善美、忠孝、…如果一定要比較出東西文化有什麼不同,只能說西方文化除了人性的基本道德以外,少了東方中國的道家無為、天人合一,與佛家的無分別智。其餘的道德標準都是一致的,所以證明這些基本的道德戒律是發自人性,而非出自特定的人所制定的規範。

:「那麼這些道德戒律難道不也是分別善惡?」

:這些不須分別的,殺盜淫妄酒,三歲小孩都知道是不可以做的,禮義廉恥,沒讀書的村夫、村婦也知道是對的…這些是屬於人性的基本定律,沒有疑惑也不必分別,不遵守這些定律就像我們任意吃有毒害得食物一樣,身體很快會發出警訊,阻止我們;當我們觸犯人性基本道德,危害心靈、墮落,禍延社會…我們內心會有所不安恐懼慚愧…阻止我們做違背良心的事。

問:「所以不是完全不能分別善惡嘍?」

答:「基本道德是人性的定律,不能說這是分別,但如果一定要說這是分別,就像眼睛看得到、耳朵聽得到一樣,能分辨出基本的善惡,是人的天性,殺盜淫。妄酒確定是惡;禮義廉恥確定是善…這些是無庸置疑的。

    除了基本人性以外,我們人與人之間每天爭執不休的如賺錢多少、早起晚起、衛生習慣、政治立場、功課好壞…這些沒有定論的事,不要去劃定範圍與標準,變成道德尺度而形成衝突,或造成身心負面影響。這才是無分別、絕對待的重點部分。

    舉例來說,父母都希望孩子功課好,然而只要有考試一定有第一名,也一定有最後一名,即使是最好的學校,如建中、北一女的學生各個聰明優秀,卻也要殘酷的比出高下,有人就在這種比較中落敗而完全喪失自信。然而建中、北一女的最後一名可能是其他學校的第一名,但只要是最後一名,無論他多麼優秀,都無可遁逃的有落敗的被否定甚至羞慚。

    所以如果我們把 功課好認為是道德的,功課好的就驕傲自大,功課不好的就被歧視指責,成為一種惡性循環。在韓國中學生上學到晚上十點,放學後繼續補習到半夜一二點,這種危害健康的行為卻以成為社會風氣,就因為每個人都要考第一名。許多學生熬不過這種痛苦的過程而自殺,卻仍阻止不了這種惡質的比較、分出高下的社會風氣。

    再舉例來說胖瘦美醜,我們認為太胖不美,這是一種共識,但是認為瘦才是美,逐漸比較出程度,骨感、纖細、看得到鎖骨、體重從不到五十變成不到四十…標準越來越嚴苛,很多女人自殺性減肥變成紙片人,就醫已經很難挽回,因為在道德上已經認為胖是恥辱,吃是罪惡。

2010年法國模特兒卡蘿病逝,年僅28歲,體重不到27公斤。(由於模特兒因厭食症而死亡的例子,時有所聞。西班牙立法禁用過瘦模特兒,法國也發動立法嚴禁公開鼓吹紙片人。)

這些病態自殘的減肥,都因為我們過度分別善惡美醜所至。

20130825絕對待  - (下)

法國女演員兼模特兒卡蘿病逝,死時體重不到30公斤

所以佛陀並不是要我們都不要去分別,佛陀反對的是分別以後的取捨執著。

所以需要正確、中道的符合人性的分別」。

愛錢,是求生存的本能,錢賺到夠用,是人性,無止境的賺錢,是病。

愛美,是人性需求,維持基本的儀容,是禮貌自尊,不斷的整形、塑身,是病。

功課好,是每個人的夢想,用功讀書,是學生的工作;一定要考第一名,是病。

愛乾淨,是動物本能,有潔癖,且要求別人符合自己的標準,是強迫症。

………

這樣舉例也許能夠各清楚的看到「分別善惡」的問題所在。

:「那麼如何能夠很中道不偏不倚的去分別善惡?」

答:「維摩詰經以及六祖壇經都有提出:『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這是聖人勉強定義出善質的分別善惡。但這是很高的境界,是修行的終極目標,要懂得字面意義就須要長篇大論去解釋,所以比較簡單的還是在分別心起來的時候提醒自己適可而止,或是在已引起爭執的時候,提醒自己已經陷入分別取捨對待的泥沼就好,不必去追求另一個範圍定義如何分別才是對的。」

    比方說有位道親因為自己求學一向名列前茅,對孩子的學習特別重視,夫妻因標準不同而爭吵不休,這時就已經該提醒自己是否已經過度執著了,而不必去思索 如何分別才是中道夫妻為了孩子功課吵到要離婚,還不踩煞車,堅持讓孩子天天補習,數學一科就補七個補習班。人人都說他錯,他還是堅持己見,這才是分別最大的問題。

    世人不想要放下分別只想要別人符合自己分別以後定出的標準。有潔癖的人不想放棄潔癖,只要求別人和他一樣乾淨;愛錢的人希望另一半努力賺錢無休無止,我看過有老婆寧願先生加班也不希望先生回家的,愛錢也可以愛到不顧人性;重視功課的父母,逼孩子功課逼到孩子自殺才會醒悟…。

    重點是 放下分別、對待而不是 定義出一個善的、對的分別對待

:「既然聖人有給我們定義,為什麼不學?」

答:「就字面定義來講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很難理解,何況身體力行。以下是字面解釋,但我認為幫助不大,對於落在 分別對待中的人,若不停止、放下分別對待,這些字面解釋是沒有幫助的。

能善分別諸法相

    我們以為只要能夠遵守健康守則、道德定律,就能獲得健康的身體和和諧的社會,然而持戒行善固然操之在我,但別人破戒行惡,脫軌失序,卻不是我所能控制的,而且終必影響到我。所以台灣的毒物專家林杰樑卻死於感染,因為空氣、食物、水的汙染不是單一個體所能控制的。

    所以去分別善惡,並且堅守善道,是不足以解決世界問題,甚至無法自保。

緣起無自性

    因此智者觀察諸法緣起無自性,也就是世間萬事萬物互相因緣鈎鎖,誰也不能脫離這面大網而獨善其身,只要有肉身存在就免不了受外在因緣的影響而身不由己。只有入於甚深禪定,灰身滅智,才能與這個失控的世界脫鈎,如老子所說:「人有大患,在吾有身,若吾無身,吾有何患?」

    但這種出離生死,入於涅槃自求解脫的修行,被佛陀斥為焦芽敗種自了漢,不是真正覺悟,所以要跳脫諸法緣起的窠臼,進一步觀察萬法皆空

    只有了悟諸法緣起」讓我們厭離世界,無法真正解脫,也無法解救世界。所以還要進一步了悟「萬法皆空

萬法皆空

    所謂萬法,就是內在的自我加上外在的世界,一般人認為自我是世界的主宰,可以在人間世築夢踏實,小乘行者則認為自我是世界的奴隸,生命根本是惡夢一場,大乘菩薩則以智慧觀照萬法皆空,不論內在的自我或外在的世界,都是唯心所造、虛幻不實。這個從善觀緣起萬法唯識的觀照過程,就是能善分別諸法相。

於第一義而不動

凡夫肯定自我,迷戀世界;小乘行者否定自我,厭離世界;所以說:「凡夫一向取,聲聞一向捨菩薩了悟萬法皆空,對於自我和世界既不追求,也不拒絕。如惠能所說:「於一切法不取不捨,是見性成佛」。第一義是見性成佛,不取不捨就是如如不動。

    菩薩面對身體的生老病死和外境的禍福吉凶都能不動於心,不起得失取捨之情,天性中的慈悲喜捨和般若妙智自然發露,以大慈悲普渡眾生,以大智慧為眾生解惑斷疑,能應機說法、應病與藥,所以是能善分別諸法相。見性成佛,不染六塵,萬境不惑,則是於第一義而不動

:「這樣對於分別善惡能有幫助?」

如果能夠有這樣的了悟,無論是字面的理解,或是內心的體悟或身體力行,都能夠做到某程度的放下分別。從放下部份的分別漸漸瓦解我們的分別心。就像冰塊遇到火,只要開始溶化,終於有完全冰釋瓦解的一天。

只要我們先認同分別心是禍源,不要再劃出善惡美醜…的界線,接受每個人天生的不同,每個人能達到的標準都各有所不同,不要求別人一定要納入自己劃定的框內。你會發現自己與別人都鬆了一口氣,關係從緊張鬆解開來,才能夠有所改善,關係改善才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部分,而不是事情做到什麼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