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20133月份作業-3



20133月份作業           學生編號008         


「有所住」的人生總是要抓住些什麼,“世間法”追求青春、愛情、名利,抓住越多越好,“出世法”追求清淨、解脫、涅槃…。六祖惠能卻因「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經而開悟。


問:


1、「無所住」在生活中可行的嗎?


答:可行,但是有時只能短暫,只有在生活中帶著覺察去感覺。例如:我在生活上的覺察—記得以前在還沒有立清口愿時,我最喜歡吃牛排,每次吃完了那美好的味道,常常會想到那香味、影像、感覺…等等,讓自己內心升起很想念的感覺;想完後過幾天就又想跑去吃,不斷的一直輪迴。立了清口愿後,這些想法、味道很自然的就淡化掉,也不知為何如此?再也沒有任何的慾望要去吃了,這算是“無所住”了嗎?


2六祖惠能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這二句之間有何關係?(原文: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何無所住,而內心又住了些什麼?當我們知道住了些什麼之後,就可以一次一次的淡化及縮短有所住的時間,有所住是凡心、煩心。當某個事件的發生及關係上的不和諧時,可能內心會有悲傷、難過、生氣、憤怒、高興、興奮…等這些如果太過頭了,或讓這些感覺的時間停留太長,就會讓自己的心太忙、太累,還有損耗能量,無法客觀的去判斷、決定,選擇正確的方向,當這些感受讓它不要停留太長或沒有這些情緒感受時,真正的佛性、本性就自然的運作與發揮。


在所有的修行法門中,都離不開要放下所有的執著、妄想與分別,在生活的行、住、坐、臥中,去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還有習性的操控,會讓自己不安、恐懼、害怕就是習性在主導;而自性是當你在做決定時,心是自在、喜悅、開心、平靜,那是自性的主導,如果是這種狀態是否就有一些悟的氛圍?也算是這兩者的關係嗎?


 


點傳師批閱:


    不住於「牛排」的體驗很好,如果能擴大至人生的一切欲求那就是成佛之道了。牛排容易獲得,容易滿足,雖然暗藏殺業,但不會有直接的傷害和痛苦,能夠捨棄唾手可得的美味,當然也能捨去其它苦樂交織又難以取得的複雜滋味了。


    比方說恩愛名利,其中殺機四伏,苦多樂少,努力追求未必獲得,獲得之後未必快樂。可口的牛排都能捨,如此苦口麻煩之物,又怎會捨不得呢?


20133月份作業           學生編號011           


「有所住」的人生總是要抓住些什麼,“世間法”追求青春、愛情、名利,抓住越多越好,“出世法”追求清淨、解脫、涅槃…。六祖惠能卻因「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經而開悟。


問:


1、「無所住」在生活中可行的嗎?


答:可行,而且必須,否則背著一大堆的包袱(願景、塵勞、功名、爭執、孚眾望…等)來行走在人生中,很累,且失望、衝突也多。求道後對世間法的追求變淡,轉變為對佛理智慧的愛好即追求;設家壇及協助道場幫辦後,原本追求清淨的心也轉化了,因有一次獨自在家壇凝視月燈時,忽然有一念,是師母的教誨︰「難道妳只有在佛堂才能清淨嗎?」令吾震驚;慢慢的,如果所言、所行、所念是良心要我做的,就感覺穩當;如果不是我該追求的,覺得怪怪的就較容易放下;如果是自己該盡的本份(家事、孝順、教養教化、助道)也無暇多想,直接去做就對了,心也安。有道真好!


2六祖惠能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這二句之間有何關係?(原文: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答:第一次稍微釐清此題涵意時,是在大溪掃墓聽課時,認清對生活中的大小執著,自己必須放下,盡力後就放下,才不會相互折磨;而放下不是一片虛無,又有個“主”,像車輪之軸心繼續前進。


第二次之理解發生在家壇,因為先想到六祖悟到的是「涅槃妙心」,不知為何忽然猜測五祖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當時對六祖的點道辭,後來六祖歡喜讚歎,因其善根深厚,當場受用。隨意大膽假設,自己又做不好,請仙佛及點傳師赦罪!!


點傳師批閱︰


    重利輕義的小人不可深交,要保持距離,不必怕得罪,「住」在不真誠的友誼中,常受干擾,有害健康。


20133月份作業           學生編號012           


「有所住」的人生總是要抓住些什麼,“世間法”追求青春、愛情、名利,抓住越多越好,“出世法”追求清淨、解脫、涅槃…。六祖惠能卻因「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經而開悟。


問:


1、「無所住」在生活中可行的嗎?


答:可行,却極難,尤其面對親人,因有所「愛」、有「取」,常會為境所牽。後學常在不覺中心念執住於一點,而煩惱起時,頓時腦中如被撞擊一下般,當下放空將意念拉回玄關,立刻感到心沁涼無比,面對同境,即立轉化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欣喜接受、祝福、感恩。


2六祖惠能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這二句之間有何關係?(原文: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答:後學粗淺體會:「應無所住」是「無」,而生其「心」是「有」,有無相生,空生妙法。「ㄧ切萬法不離自性」之空無,其中之「妙」,在於無常、無我、緣起之自然法則。二者皆是宣說順勢而為,無念、無住、無相之慧。


點傳師批閱:


    自古忠臣良相,只管佐圖治民,不計成敗得失,大智如孔明也保不住蜀國,但以問心無愧,心無怨尤即可,這也昰無住生心的大用。你一向不求己利,為人謀福,與此頗有類同。


20133月份作業           學生編號013           


「有所住」的人生總是要抓住些什麼,“世間法”追求青春、愛情、名利,抓住越多越好,“出世法”追求清淨、解脫、涅槃…。六祖惠能卻因「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經而開悟。


問:


1、「無所住」在生活中可行的嗎?


 


答:是可行的,因自性本就無所住的,因煩惱妄想而有所執著,只要放下有所求


的心即可。


2六祖惠能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這二句之間有何關係?(原文: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答:生其心却無所住與自性中不離一切萬法,意思是一樣的。因為我們的佛性本


是俱足一切,不因外求而得,也不因不求而不得,所以雖生其心,而無掛礙。


所以後學覺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這兩句是相互的關係。


點傳師批閱:


對於無所住的理觧很正確,但是知道和做到之間隔著生生世世的貪執習氣,必需持之以恆的謙抑懺悔和行功了愿才能化觧。常常接近佛堂,浸潤在佛光之中,可以化習。


20133月份作業           學生編號014         


「有所住」的人生總是要抓住些什麼,“世間法”追求青春、愛情、名利,抓住越多越好,“出世法”追求清淨、解脫、涅槃…。六祖惠能卻因「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經而開悟。


問:


1、「無所住」在生活中可行的嗎?


答:後學認為「無所住」在生活中是可行的,但要有下列的條件:


一、了知宇宙萬有現象,一切緣起性空。


二、有魄力、毅力及恆心的練習上述生活。


只是後學業障甚重、習性太多,致無法達成。


2六祖惠能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這二句之間有何關係?(原文: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答:後學認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有關係。


因為無所住以後,可以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此對自性及內在智慧即可由自身內在如泉水湧出,則知一切萬有現象及一切相均是自性的功能作用,並也得知「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點傳師批閱:


你的爭求心不盛,卻頗有福報,「住」于福報,反成障礙。可以多行功,渡人成全以化之,自然智慧現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