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論語20述而七(26 - 30)

26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大哉孔子『大哉孔子,無所成名。』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27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28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29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30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
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他說 聖人啊
我是沒有機會見到他
能夠見到君子就不錯了
因為聖人就是止於至善
就是把生命發揮到淋漓盡致
已經到達所謂神明不測的
就是你沒辦法去了解他了
神明不測的境界
沒辦法瞭解他
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就是生命可以發展到這個地步
人可以發展到這個地步
聖人
不管他的智慧 他的能力
神代表他的能耐
神通 他的能力
明 代表他的智慧
能力和智慧
到達你沒辦法測度的境地
其實孔子自己是這樣的人
所謂 大哉孔子,無所成名
太大了 沒辦法去形容他
這就是神明不測
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其實君子是聖人的一個階梯
你要通往聖人必須要成為君子
所以能夠見到君子就很好了
君子就是才德出眾
他的才能 德性比一般人要好得多
君子 佼佼不群
不同於尋常的人
子曰 善人無不得而見之矣
得見有恆者,斯可矣
善人無不得而見之者
所謂善人就是 純善之人
當然這也是聖人的別稱
純善不惡
不是說這個人很善良 不是的
純善不惡 完全沒有瑕疵的
好像一塊玉沒有一點點缺陷一樣
純善不惡之人
得見有恆者 斯可矣
能夠見到有恆的人就不錯了
有恆心 為善有恆心的人
去惡向善 持之以恆
這就不錯了
像我們修道人就是這樣
要求說這些修道人
一個個都純善不惡 那是不可能的
他有惡 但是他走在這種
行善去惡之路 能夠持之以恆
棄而不捨
可矣啊 這樣就不錯了
沒有間斷過
像我在道場
二十年來有些人
二十年前他就在那裡了
二十年後還是在那裡
鍥而不捨 一直努力在
淨化自己 提升自己
雖然一直還沒有到達至善的境界
還沒有止於至善
可是一直向那裡邁進
不會灰心氣餒
不斷地往前挺進
斯可矣
下面這句講得很好
我們人 行善每個人都願意去行善
修道 每個人都願意
但是為什麼不能持之以恆呢
不是說你在道場幾十年
就表示你持之以恆
就是你修行一直都沒有間斷過
能夠有耐心地不斷地去做
就跟吃飯一樣 每天吃飯
每天呼吸 沒有斷過
那不能間斷 間斷就死了
就是你一直都是很津津有味的在學習
那麼
為什麼會沒有恆心呢
為什麼不能堅持下去
為什麼會說五分鐘熱度呢
尤其是修道培德的事情
是很容易五分鐘熱度
就算是賺錢的事情都會疲憊
不要做別的
這叫職業倦怠
不會倦怠
工作 讀書 運動 遊戲
都會厭倦
能夠好學不厭
持之以恆
原因是在哪裡呢
因為這個人要很實在才行
實實在在 一步一腳印
他說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
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沒有當作有
叫亡而為有
就是有一種做假的意思
就是我沒有做到的
我說我做到了
叫亡而為有
那就表示這個人好虛名
他要得到別人對他的肯定
所以他不斷的釋放出這樣一個訊息
我已經做到這樣 我做到那樣
亡而為有
要給人家對你的一種錯覺
所以表示他修行不是為自己
他是為別人的
為什麼亡而為有呢
他為別人
他為了得到別人的敬重
所以他不斷的製造出
這樣的一個假象出來
內心沒有那種恭敬心
做出一個恭敬的樣子出來
內心沒有慈悲心
做出一個慈悲的假象出來
這叫亡而為有
那麼對人呢
沒有這種關愛
可是表現出來
好像很關愛
甚至所謂的匿怨友其人
跟你很親近很友好
心中對你很怨恨
這都是亡而為有
這叫 亡而為有
這個實際上是
不只是修行人
世間人都很容易這個樣子
甚至連
不要說別人
連夫妻之間都會這樣子
兄弟姐妹
我們在人際關係裡面
很容易搞出這種亡而為有的東西
明明沒有的
然後就製造那種假象出來
營造假象
這也沒辦法
上行下效
政治人物就是這樣子
我看那個連宋現在很親近了
事實上都是 亡而為有
沒有的事情
製造一些和諧的假象
製造這些假象就是
目的很簡單
就是為了要獲得別人的認同
獲得別人認同
然後來取得一些名或是利
簡單的說就是這樣
有這種個性的人是沒辦法有恆的
有這樣子作風的人是沒辦法有恆的
沒辦法說恆久的去做一個君子
做一個一直走向
他這邊強調的是善人
一直走向這種 純善之路
沒有辦法
好像你洗衣服
光洗一面白的給人家看一下
裡面是髒的
然後 虛而為盈
虛而為盈就是說
我事實上是空的
一無所有的
可是我要外表做出來我很滿
叫 虛而為盈
就是把自己的
一點點的長處秀出來
來遮蓋自己的短處
遮蓋自己那種空洞的
愚昧的 無能的
那個真相
這叫虛而為盈
好像窮人假裝有錢一樣
好像無知的人假裝自己很有學問一樣
無能的人假裝自己很有能力一樣
虛而為盈
這也是我們現代人很容易犯的毛病
怕給人家看輕
就是做個樣子
讓人家不敢看輕
虛而為盈
所以前面這個 亡而為有
是要讓人家看重
那麼虛而為盈是怕人家看輕
最後就會 約而為泰
就是貧窮就去做一些奢侈的享受
做一些奢侈的享受
這叫 約而為泰
像我們現在沒水了
但是用水用得很兇
這就 約而為泰
我們人也很容易犯這個毛病
沒有錢但是愛花錢
約而為泰
這個都是 難乎有恆
有這種性格的人就沒辦法有恆心
一個人有沒有恆心不是說
我下定決心我一定要怎麼樣
你在平常看得出來他有這種特質在
你要檢討自己有沒有這種特質
亡而為有 虛而為盈 約而為泰
只有五塊錢要花十塊錢的
這個約而為泰
這是生活上面的壞習慣
這個中國人比較少 約而為泰
但是現在越來越多了
中國人比較不會約而為泰
中國人大部分都是
有一塊錢 要存五毛錢起來
可是老外會這樣子
現在中國人也慢慢走向這個路
年輕人 對
尤其刷卡的他刷爆掉
沒有那麼多錢先刷了再說
有什麼後果的以後再說
所以年輕人越來越沒有恆心
做什麼事都沒有恆心
老外就是這樣子
就是先貸了再說 貸款
什麼東西都貸款
現在臺灣也慢慢學這個
買個冰箱 買個什麼
小東西都要貸款
所以他們一失業就完了
所有財產都不見了
因為他們一直處於負債狀態
這就是所謂的約而為泰
處於負債的狀態
這樣人怎麼會有恆呢
所以說 難乎有恆
約而為泰是看得到的
已經暴露出來的
那是看得到的
看得到的一些現象
奢侈浪費的現象
但是為什麼會搞到變成約而為泰
往往都是有這個
亡而為有 虛而為盈
好充面子 做假
充面子 做假 騙人
這樣久了就變成 約而為泰
然後就整個生活就垮掉了
前面只是一種性格
到後面就變成一種行為
前面只是一種品德的問題
到最後就變成實質上的一種惡行
把自己搞垮了
沒有就說沒有
我做不到 我就說我做不到
我沒這個德性 就是沒有
亡而為無 沒有就是沒有
不知道 我就是不知道
不瞭解就不瞭解
不用怕人家瞧不起
我虛 我就謙虛
虛心受教
沒有錢 沒有錢就節儉一點
這樣子就可以有恆了
就是你實實在在的
你走在這種 修道行善的路上
就可以持之以恆
你說什麼
到後面就變成一種行為
變成一種
就是要花費要超過
要過自己能力
超過自己能力負擔的生活
超過自己能力負擔的生活
一開始只是騙而已
亡而為有
現在小孩子也會這樣
從小就會騙
就是以自己沒有
以自己的無知為恥辱的
然後就假裝都有
假裝都會
臺灣人講說假會
假會 假知
都有這種說法
假裝自己很能 很知道
這就是所謂的
亡而為有 虛而為有
這種假會 假知
這種個性
最後就會變成
五毛錢要花十塊錢的
會把卡刷爆的都是這種人
你從小看他這種假會 假知
最後就會變成
刷爆十幾張卡
就是這種人
難乎有恆
最後你說要期望他說
他有一時的善念
要持之以恆是沒辦法
做不到的
只能有一時之善念
可是人生的目標
還是要走向純善不惡
衣服一定要洗到乾乾淨淨
你說留一片黑的
能看嗎
我們洗衣服尚且要洗到說
一點汙垢都沒有
我們自己生命如果充滿汙垢
能看嗎
但是看慣了
每個人都穿髒衣服看慣了
也就認了
你想想看
你看人
這個人身上很多的汙垢
貪心 嫉妒 愚昧
小心眼 汙垢一大堆
他沒辦法一直洗
有耐心的洗
洗衣服說我搓兩下我就放棄了
這種人不是很糟糕嗎
修行也是一樣
你只要有恆
最後一定會搓乾淨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弋不射宿
弋不射宿
所以他釣魚
他不會用網去網魚
不會用網去網
因為網一下網太多了
然後射箭 射鳥
他不會射停在枝頭上的鳥
停在枝頭上的鳥當然好射
射飛鳥
表示說
他就算是釣魚打獵
也是適可而止
沒有辦法
那個時代剛從漁獵時代進入農耕
所以那時候人漁獵還是
一種生活常態
那麼聖人他是不願意跟老百姓
就像我們
我們要跟大家一起生活工作
不是出家了
完全跟你不同
要善與人同
但同不能(太過) 合而不流
不能太過了
殺生害命太過度了
所以他釣還是釣
但是釣而不綱
射箭還是射箭
但是不射那些停在枝頭上的鳥
這樣就表示他殺生很少的意思
不得已而為之
我就發現有時候真的是不得已
因為你不跟他們同
他們就會排斥你
會排斥你 不認同你
像我有一段時間我都是
日中一時
不要說不吃飯
光吃水果那個嚴重 軒然大波
在道堂裡面 還不是社會上
引起軒然大波
你不吃了
一大堆人起來攻擊你
甚至光吃一餐都不行
光吃一餐人家就(有意見)
只能偷偷吃了
你要出國講道也沒有辦法
老實講出國講道的時候
你多吃
因為我們課排得太緊了
多吃的話頭腦會昏潰
沒辦法去應付這麼多
敏銳度不夠
沒辦法 只好吃一餐
吃一餐就有很多人在攻擊你
把你說得走火入魔了
所以有時候不得已
不得已只好為了避免更大的問題
只好接受一些小錯
為了避免造成大錯
只好接受一些小錯
眾生就是這樣
他們很痛恨那些
跟他完全不同的人
這就是所謂的黨同伐異
你跟他不同就算
你不同是走向好的路線
他也是要攻擊你
黨同伐異
他沒有安全感
覺得你跟他不同
萬一你取得其他人認同以後
他就不是又被孤立了
會攻擊的人大部分都不是那種大多數
都是少數
他們最怕碰到這種
才德出眾 佼佼不群
他就沒有安全感 威脅到他
所以孔子那時候如果他吃素
麻煩就大了
包括連釋迦牟尼佛都不敢
都不敢吃素
那個時代那個時候
在印度那個
不過他就是因為這樣
所以他影響印度就很大
釋迦牟尼佛沒有提倡素食
他只有在少數的大乘經典提倡
他座下的弟子
都是人家布施什麼就吃什麼
甚至他可能根本就不吃
乾脆不去乞食
所以那時候很多阿羅漢就
因為為什麼沒有素食這個東西
乾脆不吃
他自己又不種
所以很多都是以法食
就是不吃
就乾脆法食
那法食他們還能接受
不吃人家還能接受
吃素人家不能接受
這很奇怪的
為什麼不是能夠接受
因為當時有這樣子
那時候印度有很多斷食者
修行的人
很多斷食的
所以那已經蔚成風氣
所以你只能跟著風氣走
但釋迦牟尼佛這樣子處理呢
反而好
他就是我吃肉邊菜
我不斷然拒絕這些
不把二分法
到中國才分出來的
以前孔子那個時代也不是這樣子
到中國因為梁武帝
他自己吃素
他就開始把佛典裡面
關於提倡素食的東西拿出來
然後把它變成戒律
所以佛教的戒
只有在家菩薩戒
裡面有吃素食這一條
出家人的出家戒
三壇大戒 出家戒沒有
沒有素食
只有吃三淨肉而已
沒有素食這一條
但這樣是不是就代表說
素食的會變少了 錯了
中國的素食者
太少了 中國有定素食的戒律的
那只有出家人吃素而已
印度的素食者才多
印度的素食者
上億的
印度有好幾億素食人口
那種慢慢的影響力有多大
所以馬來西亞的道場
有一位陳經理
跑去印度辦道
才兩年
立清口愿 茹素的就有好幾百個人
他一個人過去而已
像我們辦了這麼多年了
立清口愿 幾個
指頭數得出來
他那個不是
到印度去 一下子
有三四百個人都清口茹素
因為他本來就是吃素
就是多一個蔥蒜而已
把那個去掉就好了
所以說我們不要看這個
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尤其是吃素的道親
你看看聖人還釣魚 還射鳥
在那個時代沒辦法
就像釋迦牟尼佛他也沒辦法
此曰 蓋有不知而作之者
我無是也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
多見而自知
知之次也
孔子說
有這種人不知而作之
我不是這樣子的
他不知道是
不知道這是善還是惡
無知而行善或是行惡
有這樣的人
有的人他不知道這是惡的
他就無知就去做了
或是他不知道這是善的
他本來就很善良的 有這種人
叫不知而作之
但無知而行善的人
也有可能會無知而行惡
所以孔子說我不是這樣的人
多聞則其善者而從之
多見而識知
知之次也
他說我是怎麼樣
多聞則其善者而從之
我是這樣子
我是多聞多知 多學習
廣學多聞
然後看到好的我就去順從他
順從真理
這個就是大部分人做得到的
你說要求一個人
不學而知
那有這種人
所謂天縱聰明
天縱聰明不學而知
不知而行
不知還可以做得到的
有這種人
但是孔子說我不是
我不是這樣的人
為什麼他要善與人同
他要帶著大家一起走
所以他走的是一種很踏實的路線
他不是說表現出他是一個
天生的聰明睿智
不用學就知道
不用知道就做到的
有這種人
不學而知 不知而行
自古以來就有
他這邊講行當然
不知而作
這個做當然是講
做的是好事
為善的意思
他說我是很實在的
我跟你們一樣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
像我們來這邊學道理
學了以後
看到好的我們就去
我們去學習
我們去做
去順從它
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我沒有辦法多聞 擇其善者
那麼其次呢 可以多見而識之
所以我多看 多看多聽 然後把它記起來
先記起來再說
因為我沒辦法判斷 擇其善者
擇其善也是要有這種智慧 判斷的
沒辦法判斷 我就多見多聞 把它記起來
記起來再說 知之次矣
比方說有的人會把經典背起來
像後來這一套就被中國的教育裡面
就把多見而識之
把它變成一個教育的一個初階手段
我們現在臺灣還在盛行叫做兒童讀經
先把它背起來再說
我不曉得這個 仁 是什麼意思
我背起來知道有這個觀念什麼 仁 義
我不瞭解 沒辦法擇其善
沒辦法擇善 你不要小看
我們時常講說我們擇善固執
你擇的是善嗎
你選擇得出來什麼是善嗎
很多人自以為自己擇善固執
事實上是擇惡固執
所以說還有一個辦法 多見而識之
多看多聽 把它背起來 記起來
知道有這麼回事
慢慢機緣成熟了 你就瞭解了
像我一個長輩 他是一個隱士
他從大陸到臺灣以後
就覺得社會很混亂
他就隱居到南投霧社的山上
在那邊教書 一輩子未婚
到現在八十幾歲
教書結果他教出很多老師出來 很厲害
教出很多老師出來
他把那些山地人
調教成為優良的教師
優良教師
像我大嫂現在在臺北市國中教書
他們學校就有一個老師是我叔叔
調教出來的
得到師鐸獎的這種優秀的教師
真的是一個隱者
他可以調教出很多的這些優良的老師
後來當校長的都有
光是他教出來的學生當校長就好多了
都是山地人
他大概二十年前就退休了
因為他已經八十五歲了
六十幾歲的時候退休
二三十年前那個時候 三四十年前的時候
那個時候山地人那個是
知識很落後的
然後他那個時候就可以教出來
埋下這些種子
這個確實是一個德行很好的一個
他是專門教國文的
但是很可笑的是
他以前大學的時候
他是上海復旦大學畢業的
那時候都是世家子弟才可以去讀的
六十幾年前的復旦大學
他在復旦大學學的是經濟學
他們那個時候是很唾棄這些四書五經的
那個時候剛好五四運動
他們那時候就五四運動
那一輩年輕人根本就是
很唾棄這些經典知識的
他就跟我講
他說他小的時候就是
被強迫背一些四書五經
論語這些他都背起來了
道德經這些都背起來了
他說隨著年歲的增長
他從高中大學時代學的這些知識
都慢慢被淘汰掉
最後慢慢呢
這些從前他背的不解其意的東西
統統浮出檯面
最後變成他主要的人生價值觀
變成他的思想 他的情操 他的知識
統統在這裡
他依靠這個就慢慢地成為一個教育家
真正的教育家 默默無聞的教育家
所以孔子講的 隱居以求其志
這個是很困難的
隱居還能夠求其志
隱居還能夠求其志
這種人是很了不起的
他憑著就是當初的小的時候的那種
多見而識之
多見而識之
把它記起來
最後就產生這樣的一個
這麼大的效果
還可以造福別人
最近到大陸去了
八十幾歲了 還有骨刺
還有興趣說去大陸去遊覽
然後在老家買了一棟小房子
說走不動就回到那裡去 死在那裡
瀟灑 葉落歸根
所以能夠做到 多見而識之
也是不錯的
知之次也
這是成為一個智者的一個階梯
僅次於知的
當然你能夠多聞擇其善者從之
這是最好的
你有擇善的能力
這是最好的
不然的話呢
多見而識之 也不錯
所以你看孔子開出來的這些路
都是大家都做得到的
他自己也身體力行
他也是多聞
能夠擇其善者從之 他就做了
如果沒辦法 還沒辦法確定
他先把它記起來
知道有這麼回事
先把它記起來
所以孔子都是走的非常樸實的路
非常樸實的路
不會說一生下來就很高深莫測的
互鄉難與言
童子見,門人惑
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
唯何甚
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就是互鄉這個地方的人
難與言
互鄉這個地方的人就是
民風很壞的意思
惡人聚集的地方
難與言
沒辦法溝通的意思
住了一堆壞人 風氣很壞
沒辦法溝通
我們臺灣到時候不要慢慢變這樣子了
因為已經被人家說是貪婪之島
好像你跟他只能講利害關係
講仁義說道德會被人家認為很迂腐
以前互鄉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沒辦法跟他講仁義說道德
難與言
對這個沒興趣的
童子見
這時候有一個童子
一個年輕人 少年人
他去見孔子
孔子也接見他了
這門人就很迷惑了
你為什麼要接見這樣
互鄉這個地方的人
這些人都是
都是一些惡人 不善之人
沒有善念的
子曰 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
唯何甚
他說我認同的是他的上進之心
他只要有上進之心
我就要拉著他往前走
不與其退也 他如果要退的話
我也不會跟著他退下去
我認同的不是他的那個退墮
認同的是他的上進
唯何甚
何必那麼過度的拒人於千里之外
他肯上進
大家可能會想說 那沒有用
說一說又回去了
會有這種觀念 沒有效
你跟他講什麼 還是要講
他既然來求學了
那就帶領他
看能走幾步算幾步
他回去以後也許又退回原處
不與其退 他又退回原處 那就讓他退回去
同時種點善根也好
像釋迦牟尼佛的兒子
叫善星比丘
那是非常頑劣的人
釋迦牟尼佛他也帶著他出家
後來他開始
毀謗自己的父親
毀謗佛陀 攻擊他等等
釋迦牟尼佛
人家就講 有人就懷疑
這樣一個人你為什麼讓他出家
釋迦牟尼佛就講兩個原因
第一個 我如果不讓他出家
阿難也出家了
那麼羅侯羅也出家了
他另外一個兒子也出家了
他就準備當國王
這個惡人讓他當國王還得了
天下大亂
第二個 他雖然出家最後還沒有修成
可是因為曾經種下這些善根
未來那些善根會成熟
他就可以脫離惡道
所以這個很重要 就叫 與其進也
有上進之心 不要放棄
給他種點善根也好
他又曾經很努力的修過一段時間
那種人就是沒辦法持之以恆的人
沒辦法持之以恆的 可是
雖然沒辦法持之以恆 可是曾經
有那一點善念
我們一般人會說這個 沒效就算了
他有那一點善念出來就趕快
給他調教一下
將來有這個善根在的
時候成熟了以後 這個善根
就可以幫助他脫離惡道
所以說是 與其進也 不與其退也
唯何甚
不要做得太過了 人竭己以進
他能夠潔淨自己
來求上進 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我們就是看住他眼前的這一點純潔
這一點純潔的心思
而不去整天想著他以前過的
做的一些壞事 不保其往也
不要整天心裡想著
這個人以前怎麼樣
你管他以前怎麼樣
那現在肯修肯學
就讓他開始吧
他會退回原處 退回原處就退回去
至少 功不唐捐
曾經做的這點好事
做的這點修行 是可以留下來的
就像一個
一個人生了病
生活習慣很壞 所以生了病
他生了病 然後說
他願意來醫院醫治
哎呀 你醫他有什麼用呢
他到時候回去還是喝酒 賭博
最後還不是完蛋了
他肯來醫就不錯
總是可以對他有點幫助
而且也會種下一些善根
種下一些善根
種下一些 他對醫療這方面有接觸的嘛
接觸一些知識等等 總是比沒有好
像一個吸毒的人
他願意說 自己願意說 願意去戒毒
這個沒有用 戒毒到時候還是會
最後還是會吸毒的
肯來就好了
我現在臺中石岡那邊就來了一個吸毒的
他的侄子 對 吸毒的
那就跑來
跑來我們當然還是好好成全他
很樂意喔 我上課都會主動來
那你不能說 哎呀 這個吸毒的
不要來 不要來
與其進也 不與其退也
就不要去想他以前怎麼樣
也不要擔心他以前這些惡習發作
再看著辦嘛
道場有什麼東西可以給他破壞
我們就看到他
目前這樣一個潔淨的
這個上進之心
逮住機會 看能不能就這樣拉起來
不能拉起來 也許他又回去了
但是種下這個善根
子曰:仁遠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他說仁啊
不是很遙遠的一個境界
我們講仁就是所謂大慈悲
大悲心
我說那好困難喔
觀世音菩薩才做得到的
仁慈
他說那個不是
離我們很遙遠的東西
那可不像什麼大學啦 博士啦
這個哈佛大學的文憑啦
不是那麼遙遠的
我欲仁 斯仁至矣
那只是你願不願意做一個仁者
你願意的話 仁就出現了
因為仁是人的天性
仁慈是人的天性
只是我們不願意做一個仁慈的人
我們從小被訓練就是
好心給雷親(好心沒好報)
不要太好心
好心會被人家害的
好心沒好報
奇怪 發展出這些東西還變成成語了
你說善有善報
大家聽不進去
說好心沒好報
好像大部分人都知道
只是你不願意做一個仁者而已
這個仁呢 這是人的天性
我願意 我願意成為一個仁者
慈悲的人
一般人會覺得我當慈悲的人
是很吃虧的
我慈悲 那我就要去幫助人
越來越多
有形的人的資源 無形的神明的資源
活力加持 越來越多
就越有能力去幫助人
還幫助自己
所以仁者不會沒有力量的
仁者無敵
我們人就是怕說
我已經很疲憊了 我還要去付出
不願意做一個仁者
所以 仁 是一個很容易達到的境界
只是你願不願意而已
要先克服這種心理障礙
覺得當一個仁者
是很吃虧的這種心理障礙
很吃虧的
好像當仁者就會受人欺負
有這一面 不是沒有的
你同情人可能就會
有一些麻煩找上門來
甚至有人忘恩負義等等
但是那是局部的
像你吃飯嘛
總是會吃到一些不好的東西
但不能因此 因噎廢死
不小心被噎到
就不吃飯了嗎
終究噎到的時候是少的
同樣我們在
行善 度人 幫助人的時候
難免會碰到恩將仇報的事情
是難免的
但是終究是少的
整體來看的話
還是好的反應是比較多的
耶穌十二門徒說
我們就時常看 你看看
猶大出賣耶穌
但是終究其他的十幾個人
十二門徒裡面
十一個都是忠心耿耿的
甚至耶穌死了
他們還是繼續傳道
而且一個個死於非命 死而無悔
所以你不能光看到那個猶大
然後就灰心喪志
就不願意成為一個仁者
我欲仁
成為一個仁者是一念之間而已
不需要經過勤苦修行
你要成為一個阿羅漢
那就要勤苦修行
不為塵染
那是要勤苦修行
要成為一個菩薩
願不願意
願不願意成為菩薩
這是很重要的
菩薩好辛苦喔
尋聲救苦 我就夠苦了
我還去救你的苦
這個羅漢大家願意做
因為羅漢是離苦
離苦和救苦差很多
受苦大家都不願意
所以要走離苦的路
大家都願意
但是要救苦 太困難了
但是離苦很難喔
不管你世間法離苦
還是出世法離苦都很難
世間法離苦就是說
我榮華富貴 我會快樂
這個也不是
這也是不可求的
這也是不可求的
而且榮華富貴還不能真的離苦
真的離苦要走阿羅漢的路線
六根清淨
這也很困難
那救苦是一念之間而已
願不願意而已
但是救苦是最高境界
救苦才能夠真正的離苦
真正離苦之道就是去救苦
因為那是真正的本性
人只有恢復他真的天性
才是最健康的
在遠離一切
苦是一種病
苦是一種疾病
那你身心健康
你就不為病所苦
那健康的身心就是一個仁慈的心
仁慈的行為 仁慈的心靈
身心健康
你的身體就是去助人
你的心充滿了慈愛
這個是健康
這樣子你就不會受苦
苦是一種病
這個病的原因就是因為自私
不管你是為什麼自私
所以說仁不是一個遙遠的境界
我欲仁,斯仁至矣。
我們就講到這裡
留一點時間來雙向交流
不與其退
不與其退

不是表示我認同他的一個退墮
退 墮 墮落
退就有一種墮落
不是表示我認同他的墮落



按兩下即可編輯
按兩下即可編輯
按兩下即可編輯
其實啊
你說
進入道場啊 修行啊
又離開 比方說追隨孔子也好
追隨釋迦牟尼佛也好
追隨他又離開的很多
但離開以後會毀謗的很少
會毀謗的這種呢
你不讓他進來他一樣會毀謗
他在外頭毀謗
一樣會毀謗
他有這個因緣他想要進來
你不讓他進來
他一樣會毀謗
會毀謗的個性
能夠在道場裡面
一個正道 有正道道場裡面
薰陶過以後
他尚且還存在這種毀謗
那個可不是在道場
道場不會培養你毀謗
那是他的天性
他的一種習染
習染就是碰到跟自己不同
就要去攻擊去毀謗
所以你讓他進來了解還好一點
還好一點
還起碼有一個人情在的
還起碼有一個人情在
不然他在外圍毀謗更厲害
在不瞭解的情況之下更理直氣壯
瞭解的話還心虛一點
還可能是因為個人的情
個人的一種
自己心裡明白
邪魔歪道他隨便他毀謗那應該的
那自己心裡明白說理虧
於情於理有虧
心裡還有一點那個
比方說像善星比丘
他在毀謗釋迦牟尼佛的時候
心裡還有一點理虧
他自己知道自己
就是那個結
因為善星他就是一心的要成為佼佼者
跟提婆達多
他自己很清楚
自己是事實上是為了要爭做頭的
要成為一個宗教領袖
不服氣
主要在這裡
沒有得到這種眾人的支持和信任
就乾脆自己出來
善星是比提婆達多還差
提婆達多就是等於說
拉群結黨成了那個
成了氣候
就要跟釋迦牟尼佛這個中分教團
他的目的是在這裡
目的是要當王
當領袖
那善星他是沒這個能耐
沒這個能耐就在裡面放冷箭燒火
搞東搞西
那你說不讓他進來
就像釋迦牟尼佛說
那只有更厲害
他不只是毀謗
然後毀滅
不是毀謗
他在外面他當國王
那不毀滅佛教
所以這種你進來跟他結個善緣反而好
降低那樣一個殺傷力
又可以結善根
我們說他還是開始毀謗
那已經降低
已經經過降低
已經經過降溫處理
其實像這種
除了少數人以外
多數有時候責任不在他
他是無知
多數不在
多數是在道場成全的人
你就要為了急功近利
就把人家拉進來
我們道親就不遵佛規
不遵佛規
我們佛規就規定說
你要吃三天的素
要經過
要 不憤不啟
要真的很願意來求道
很願意來求道的
我們才接受
你無緣無故說我好奇來
我都不會讓他來的
你經過三天的素你就篩選掉了
我們道場自己不遵佛規
老實講
不遵佛規 急功近利
大家比人頭的 比點數的
看哪個點還是點得多
所以就不擇手段
那人家當然一來就
一來求道就要發誓
就要交功德費
當然會毀謗
不瞭解情況
所以這個要怪道場的成全
不遵佛規
道場就要背這個業
背這個業
所以說這些辦道人就好辛苦
越辦越辛苦
為什麼有業在
你不遵佛規
不遵佛規就遭天譴
一定是這樣
那你說的這種情形是人為造成的
不是這些無知的這些後學
是道場造成的
道場急功近利
拼業績
很多人來求一下回去就毀謗
這就是什麼
六祖慧能在談經裡面講的
就是沒有 同見同行
在別法之中
你硬要把他拉進來
結果最後就是
出去毀謗
出去毀謗
損彼前人
究竟無益
這個罪過是在
道場這一邊
主要的罪過在道場這一邊
因為發心不好
發心不是愚昧
就是貪
貪功求果
要麼就是愚昧無知
要麼就是貪功求果
所以你是發了貪心或是愚痴心
貪嗔痴
發了貪心或是愚痴心
或者有比較心就是嗔心
不服氣
貪嗔痴
以三毒心來度化眾生
才來結這種惡果
不是真的為他好
拉進來湊人頭
所以很多道場走向這種路線
大家好強
臺灣的社會就是鬥爭
因為我們從小受的教育就是比較
看誰功課好
這種風氣就帶到道場裡面來
我要比 看誰的佛堂多
誰的道親多
誰的廟大
就比這個
比來比去就搞出這種東西來
製造毀謗
所以這種就罪不在眾生
這種就罪在道場
沒有問題
那就先下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郭明義 的頭像
    郭明義

    一貫道郭明義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