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19述而七(18 -25)
18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19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舟舟(唐氏症指揮家智商只有30)
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1子不語怪,力,亂,神。
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3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24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好 再來我們看第十七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子所雅言啊
雅言不是說他說話很文雅
雅就是 常 的意思
孔子時常在說的 孔子時常在講的
就是詩經 書經 還有講 禮
禮就是 守禮
怎麼樣子呢
守禮而不越份
守禮不越份 不逾越這個本分
這是孔子比較喜歡說的話
常常對弟子們諄諄教誨的
詩經是可以陶冶性情的
所以孔子很重視性情的陶冶
這個書經是專門談政事的
所以孔子很關心民生疾苦
很關心老百姓有沒有得到
行為的匡正
有沒有關心政治的安定
政治安定 生活就會安定
所以陶冶性情也好 生活安定
這是他很重視的
然後執禮就表示他的行為
他的行為能夠進退合理
互相尊重 一團和氣
禮之用,和為貴
所以他重視的是
人的性情的陶冶 生活的安定
還有人際關係的一種和諧 和睦
這是孔子所重視的
所以這也是他時常在講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
葉公是楚國有一個葉縣
葉公就是葉縣的縣長 縣令
這個葉公他就問孔子與子路
問子路說 你們夫子是什麼樣的人
子路不對 子路沒有回答
子路不知道怎麼回答好
這時候孔子知道了以後
就跟子路說
子曰 女奚不曰
其為人也 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不知老子將至云爾
孔子說 你怎麼不跟他說
其為人也
他說夫子這個人的為人
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他說發憤向學 忘記了食物
樂以忘憂 他很快樂 而忘記了憂愁
照理說人生有很多憂愁
每個人都有很多憂愁
孔子有很多憂愁
離鄉背井 周遊列國 大志難伸
很多的憂愁 但是他很快樂
很快樂 他忘記了憂愁
然後他發憤忘食
像我們一般人發憤都是
很小的時候
考大學的時候 考高中的時候
特殊的情況之下
他直到很老了還很發憤向學
奮發有為 甚至忘記了食物
忘記了吃 不知吃 不知睡
所以這就是不知道老之將至
年紀很大了不曉得自己已經老了
這可以看出來
孔子是活得如此的津津有味
活得很有滋味的人
每天發憤向學
發憤就是表示說
學習很認真的意思
為什麼 因為有興趣
好學 學習有興趣
你看那小孩子打電動也很發憤
發憤打電動
發憤忘食
也是發憤忘食
叫他吃東西他都忘了
賭博也是 賭博(台語)的人也是
大人賭博(台語)也是 發憤忘食
為什麼呢
有滋味
所以孔子他是學道
他是好學
他學道 他是學出那種樂趣出來
所以他樂以忘憂
這世間可以學的東西太多了
而且孔子學道不是說
我學一個什麼 把道很窄化了
就是講一些哲理
或者做人做事的道理
道無所不在
道是無所不在的
既然無所不在
所以孔子對於世間的一切一切
充滿了好奇和學習的體會
所以他是博學
大哉孔子
為什麼會那麼好學呢
其實好學是人的天性
每個人都應該是很好學
就像什麼呢
就像小孩子好動一樣
小孩子好不好動
小孩子為什麼好動呢
因為他筋骨要成長
他的筋骨要舒展
他一定要動 他要從各種
他動不是說一種的運動
各種的動
最近我發現我女兒的手變得好粗
長老繭
跟做苦工一樣
長好多繭
怎麼回事啊
吊單槓
爬東爬西的 好動
只要有可以舒展到任何一根筋骨
他就要動動看
正常的孩子是這樣
那我們呢
筋骨都已經成長好了
所以不好動了
可是呢
我們的大腦還沒有成長好
筋骨的成長要靠運動
大腦的成長要靠好學
我們大腦還有百分之九十幾沒有開發
沒有開發
我們道親會講說
後學時常講的
能量不足嘛
常常回光返照
大腦就會成長
那也要學
好像小孩子營養不良他長不大
他不運動也長不大
他一樣長不好的
所以除了營養充足以外呢
他還要動
同樣啊
除了你迴光返照補充能量以外
你還要好學
我們人為什麼會不好學呢
因為我們所好啊
從小到大已經把它窄化了
我們從小到大呢
慢慢地被訓練
慢慢被訓練呢
就變成接受了一種所謂的社會價值
就整個價值呢
變成普羅大眾
社會 廣大的社會大眾
所共同重視的東西
我們去重視它
其他的就沒什麼興趣
因為這不是社會共同重視
我們這個頭腦已經被水泥般硬化(台語)
已經僵硬掉了
就變得只喜歡
社會認同的東西
大人是這樣
所以從小我們就會被父母親苛斥
學這個要做什麼(台語)
能當飯吃嗎(台語)
對不對
學這個要做什麼(台語)
長大也不能用來賺錢(台語)
有這種觀念
那這種觀念慢慢久了以後呢
我們臺灣人的 至少臺灣人喔
臺灣人的人生觀最重視什麼你知道嗎
賺錢 存錢
這是最崇高的美德
一個人很會賺錢 很會存錢
哇 這個人人格高尚
高尚到什麼程度呢
比總統還偉大
這個很誇張啊
一點都不誇張
一個很有錢的人
看要娶幾個老婆都可以(台語)
他有辦法 他有錢啊(台語)
他養得起啊(台語)
又不是養豬 養得起(台語)
所以這個就是
很惡劣的一種人生觀
自己都不自覺中
變得深入人心
總統要娶兩個老婆那不得了
群起而攻之
王永慶娶幾個老婆沒人管他的
富人就是要這樣啊(台語)
娶幾個老婆(台語)
有多少房子 多大享受
有錢就是一種道德的極致
非常可怕的
所以人只有聽到賺錢就很努力
發憤向錢
不是發憤忘食
發憤向錢
到老還是很樂意
到現在好像很多老人還拖著疲憊的身體
去買樂透
沒有辦法啦 沒有辦法去賺錢
去買樂透
這種東西深入人心
這個都是社會價值
這不是說我們人天生愛錢
像澳洲人
他們國家的觀念就是好運動
所以很多人到老還是很愛運動
他們重視運動
他們不重視錢
沒有人會譏笑貧窮的人
但是會譏笑不會運動的人
民風不同
臺灣人就是會瞧不起窮人
再有道德
你窮人家就自然內心深處就瞧不起
所以說你就沒辦法發憤向學
因為人的天性應該是好學
像小孩子什麼都愛學
但是被
這種天性被壓制
壓制久了以後就失去
失去這種天性
整天光想求財富
很可怕的事情
如果你是像孔子一樣
發憤向學之人
你就會活得很快樂
因為這世間新鮮的事物太多了
太好玩了
就會樂以忘憂
像小孩子在玩的時候
就樂以忘憂
小孩子好玩嘛
大人應該是好學
好學不是有什麼用途的
好學就是小孩子玩了各種的遊戲
就可以舒展筋骨
他要成長
大人的各種的學習
就可以讓你的大腦
全面開發成長
但是要 好 不能勉強
然後你就不怕老
不知老之將至
其實我們所學的一切
下輩子都有用的
學習是
生命不能間斷的
所以你看
最近來臺灣那個舟舟(指揮家智商只有30)
指揮棒
那是上輩子當過指揮家的
不可能嘛 一拿起來
音樂就那個 其他都笨得不得了
這一點特別強
前世的記憶留下來
所以有人生下來
就是很會畫圖的
有人就是不會 所以上輩子學過
所以學習這個東西
真的是會深入阿賴耶識
深入識田
色受想行識
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說
我不是生而知之的人
生而知之是最聰明的
生下來什麼都知道
天縱聰明
他說我不是這種人
我的資質是跟平常人一樣的
我只是好古 我喜歡這個古道
所謂古道就是我們
傳道的時候講的 先天大道
先天地而生
上古之道
然後民以求之
非常勤快地去追求
追求這個道
去求學 非常勤快地去求學
所以就成為一個大智者
所以你到底好什麼
這個很重要
你好的是這個
先天大道呢
這個生天生地生萬物的大道呢
還是這個大道所生出來的
任何一個小東西呢
道生天生地
你不會去好天好地
再生大自然
有人好大自然
那還接近一點
那也比較接近道一點
越往下 變成好財物
是最糟的
好色 好賭 好酒
那更糟了
所以看你好什麼
不要每下愈況
越好 越往下去
你要好的是那個源頭
世間天地萬物的源頭
我們喜好一個東西
我們就會敏以求之
好色的人就會去
卯足了勁去追求美色
好錢的人就會
全心全力地去追求錢
追求財富
所以敏以求之
我就提不起這個勁
修道
因為你不好
你如果好的話呢
你如果喜好的話
你就會很帶勁
就會非常敏捷地
非常敏捷地去做它
這叫 好古 敏以求之
所以看你好什麼
這是很重要的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孔子不喜歡講怪力亂神
也不喜歡講一些奇奇怪怪的事
怪異
然後講一些武力的事情
誰特別勇猛有力
特別會打仗
一般人喜歡談這些
談一些很奇怪的事情
怪異
一些特殊的東西
講說這個人有他心通
這就很怪了
別人心裡想什麼他都知道
一般人對這種很有興趣
上次臺灣來一個隔空抓藥的
這都屬於怪
這種怪事
然後呢 力
這種武力的事情
這也是世人所喜歡談的
因為人好鬥好爭
不只是談 還喜歡看
像臺灣這種
像現在這種怪力亂神的電影特別多
特別多
越怪越好 越亂越好
還有鬼神的事情啊
通通都有了
像前一陣子很流行的一個影集
叫做什麼 X檔案
裡面怪力亂神都有了
這就是人性的一種負面的東西
他不喜歡去談一些慈悲喜捨
談一些服務眾生這些事情
啟發眾生 啟發智慧
教育 慈善
這都是我們人應該去有興趣的事情
也很平常的事情
或者是齊家治國 修身養性
這是孔子喜歡談的
大部分人都喜歡談這些
也喜歡看這些 接觸這些
怪力亂神
為什麼呢 因為它有刺激性
因為你人生乏味
人生乏味就需要這些怪力亂神來刺激你
刺激你
刺激你這種疲憊的六根
因為我們已經麻木了
麻木不仁了
因為不仁久矣就 麻木了
所以叫麻木不仁
如果你失去你仁慈的心久了
越來越自私
只愛自己不愛別人
只關心自己不關心別人
久了以後你就會麻木
因為你的心觸角沒有向外伸展
一直在關愛自己
所以慢慢的你對外界的一些
鳥叫蟲鳴
風吹草動
一切的一切都是充滿滋味的
那種日月星辰的運作
這些都跟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
一個人生命如果說他是一個仁者
他的心觸角一直向外伸的話
他就會感觸很敏銳
他對人對事對物
都觸角非常的敏銳
但是不仁久矣 就麻木了
就覺得人生很乏味
很沒有滋味
所以呢
愛吃重鹹
臺語怎麼講
吃重鹹
愛吃重鹹
什麼是重鹹呢
怪力亂神
怪力亂神就是又重又鹹
這些東西來刺激你
引起你的興趣
好像一個麻木的人
你要用針刺他才有感覺
你用拍他他沒有感覺
我們時常受到拍
接觸我們的生命
鳥飛過去都會接觸到你的心靈
任何一個人都會觸動你的心靈
一陣風吹過來
應該都會觸動你的心靈
叫共鳴的
所以就會活得很快樂
為什麼孔子會樂以忘憂
就是這個原因
太敏銳了
但是我們一般人不是
因為不仁了
所以就很麻木
要用怪力亂神才可以刺激
而且越刺激呢
越怪
怪要越來越怪
力要 暴力要越來越暴力
亂要越來越亂
現在亂已經亂到
亂到什麼都要亂倫
性別都亂掉了
然後現在你看看
那種鬼神的電視節目好多
那些什麼
談鬼談神的啦
什麼那些東西
電視節目好多
鬼話連篇
這為什麼緣故
就是因為麻木不仁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說三個人在一起
一定有我的老師啊
三人是代表是眾人啊
三人成眾
他說這群人裡面
一定有我的老師
擇其善者而從之
有的人有好的行為
好的言語 好的觀念
那是我們必須去跟從的
如果沒有的話呢
其不善者改之
那他就算有不好的行為
我們看到的也深自警惕
因為有時候當局者迷啊
有時候你在去
斤斤計較的時候
你自己不曉得
你看到別人斤斤計較
就覺得難以忍受
有時候你發怒的時候
覺得自己很威風啊
那你看到別人發怒的時候
就覺得怎麼樣
醜態百出啊
就覺得 哇 這個氣質很惡劣
所以說
看到別人惡劣的行為
也可以糾正自己
所以這也是老師
有三人行 必有我師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桓魋其如予何
桓魋
就是宋國啊
有一個司馬 那官很大
宋國的司馬
這個司馬呢
就像我們現在講的五院院長一樣
這個司馬 這個院長叫向魋的
因為他是宋桓公的兒子啊
國王的兒子
所以又稱之為桓魋
那麼這個桓魋呢
他想要陷害孔子
想要害孔子
那人家就會警告他
桓魋要害你 怎麼辦
一個有權勢的人要害你
你恐怕性命難保
孔子就說 天生德於予
桓魋其如予何
天生德於予
這個話講得很好
天降這個德給我
你只要有德 鬼神永護
身邊都有護法的
你人可以害人
你人對抗得了神嗎
對抗不了的 就怕你無德
你無德之人 天厭之
上天放棄你了
任何一個卒仔(台語)都可以把你害死
不要說是一個司馬
但是呢 如果是一個大德者
有這麼多的神佛菩薩在擁護你 保護你
這個桓魋算什麼呢
他能夠奈我何嗎
他身邊的隨便一個
護法的一個將軍
我們講鎮殿元帥 鎮殿將軍
就可以把他收拾掉了
所以像我們不要整天
害怕會遭遇到災禍
害怕被人陷害
要怕你呢
有沒有德性
有沒有德性
這叫 好德
孔子說的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
一般人是好財啦 好色啦
好德嗎
你要喜好這個道德
喜好道德的話 鬼神永護
不然你再有錢呢
再有權勢 再有地位
人家要陷害你 還是害得到的
就算人害不到你啊
冤孽找上門來 你也是無法承受
無形的找上門來
讓你生怪病
讓你有一些無法抵抗的災禍
你要怎麼說
天生德於予
以前中國最厲害的人物是誰
中國近代最厲害的人物是誰 知道嗎
戴笠 有沒有聽過
那個情報頭子
專門害人的 誰害得到他
專門在修理人的
那時候聽說連江青
都是他派在毛澤東身邊的間諜
他訓練出來
最後怎麼樣 飛機失事死掉了
業障現前 沒有辦法了
相反呢 我們前人
他到大陸成立一個基金會
來回兩頭跑
有一次要從大陸回來的時候
一直都覺得不太對勁
覺得自己好像有一種
災難要現前那種感覺
後來就那些親戚啊 朋友啊
不懂事啊 殺雞來送他
一看雞被殺了
就想會不會飛機失事
吃素的人怎麼殺雞來送
好難受喔
擔憂得不得了
就想說算了 取消這班飛機
但這個不是解決的辦法
到晚上我們周老前人就去託夢
夢見周老前人跟他講說
怕什麼 有什麼好怕的
派兩個人護駕
一看到那兩個人
都是他認識的
已經歸空的道親
這些都當護法神了
弄個不認識他也不放心
認識的呢 放心
結果就一路平安 一直到現在
現在他時常講說他不怕
他身邊有兩個護法
天生德於予
他不怕
所以就怕你沒有德
沒有得真的有可能發生這些事情
重病 飛機失事等等
說走就走
天大的本領都救不了自己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
吾無隱乎爾。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說二三子啊
就是說你們這些學生啊
以為我有什麼隱瞞嗎
因為學生會議論紛紛
夫子之道這麼高深
那他講出來的呢
我們都照著他的去做
也沒辦法修到他這樣的高明的境界
那是不是他有隱瞞 有所保留(台語)
很多人有這樣的一種
自私的一種性格 有所保留(台語)
有好的東西呢
怕被你學光了
以後你就不尊敬我了
所以我留著慢慢教
那孔子說他沒有
吾無隱乎爾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他說事實上是很多東西
不是言語可以傳授的
是在行為上面 日常生活上面
你們去觀察
今天我傳給你們的道是一樣的道
就像我們師尊師母傳三寶
那我永遠都在講三寶
我自己也在用三寶
但是你有沒有把這個道
融化到生活裡面去
這是很重要的
中庸之不行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民鮮久矣
孔子他的行為都是符合中庸之道的
只是一般人不能長久 他能夠長久
差就差在這裡而已
什麼叫 中庸呢
喜怒哀樂之未發 謂之中
什麼叫庸呢 日用尋常
就是把這樣子的一種
喜怒哀樂之未發的一種心境
把它施諸於平常
不是說我坐在那邊閉關打坐的時候
喜怒哀樂之未發
行出來 言語 走路 交談 學道
大部分情形大部分都處於一種
喜怒哀樂之未發的狀態
這就是孔子之所以偉大的緣故
他可以持久的讓自己行於中道
大部分人不是
大部分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怎麼樣
情緒化
那情緒化就是喜怒哀樂已發
吃飯的時候
我看現在人大部分的情緒
只有一個
不開心
每個人都那樣子
憤憤不平
所以大部分人我看他坐在那裡
走在路上
在吃飯也好 在講話也好(台語)
一個臉都臉臭臭
那不是叫你走在路上哈哈笑
那也是一種情緒
正常的應該是喜怒哀樂之未發
那情緒是非常的狀態
就好像颳風下雨一樣
這是非常的
不是說叫你不要有情緒
情緒是來了就馬上過去的
大部分情形應該是處於沒情緒的狀態
就像你的手
大部分情形應該是處於不動的狀態
對不對
不動的 靜止不動的
如果一直動的話那不行了
那不是叫你不動
但是要回到這種未發的狀態
所以我們做什麼事情都充滿了情緒
說話也有情緒
說話有帶氣的 有情緒
待人接物都充滿了情緒
那夫子的道就是
他所示現的 無行而不與
他所示現出來的
就是一種中庸之道
如果你能夠這樣子做的話
那麼你就可以跟孔子一樣
你一定有所保留(台語:蓋步)
一定有什麼很高深的學問
沒有告訴我
事實上是很簡單
只是你持之以恆而已
持之以恆 久成其道
那就可以成其道
看你能不能保持在一種不情緒化
長期在一種不情緒化
大部分人都是長期是情緒化的
大部分都是這樣
大部分時間都情緒惡劣
因為情緒惡劣
所以他就追求一種美好的情緒
不管你是在好的情緒還是壞的情緒
不管你是最喜還是最怒
是樂還是哀
都不是中
都沒有允執厥中
常態性的應該是喜怒哀樂之未發
這才是常
所以說孔子他所示現的
就是把這樣的一個中庸之道
行給你看
他重要的不是我講給你些什麼
而是我做些什麼給你
言教不如身教
我做給你看 你有去觀察到嗎
同樣處理事情就差在這一點了
你有沒有用了情緒
有沒有動了情緒
大部分是動了情緒
管教子女
不管可以嗎
不罵可以嗎 不打可以嗎
可以罵可以管 但不要生氣嘛
對不對
你可以不用生氣嘛
該講的可以講
但他就是沒辦法控制情緒
沒辦法控制情緒
在你的行為裡面摻了太多的情緒
和孔子不同
孔子的行為是沒有情緒
不帶火氣
這就是孔子所示範給大家的
所以孔子說
重要的不是我說什麼
而是我做什麼
你真的要學的是學我做些什麼
而不是學我說些什麼
子以四教
孔子用四個東西來教導他的學生
文,行,忠,信
第一個就是文章
這個文章呢
那個時代都是 詩 書 禮 樂嘛
易 春秋 這些文章
聖人之言
來教導你
像我們現在在學的就是文章
看看聖人是怎麼說的
他們的觀念 他們的作為
那你不能光學文章啊
還要去修行啊
第二個就是教你怎麼樣去修行
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
你學了文章以後要用來修正自己的行為
像我們剛才講的這個中庸
這個觀念我們告訴你
但是你有沒有依法修行
修正自己的行為
調整自己 讓自己
不要那麼多情緒
這叫修行 這很重要
修正自己的行為
還有忠信
除了自己的行為要修正以外
那麼為人謀而不忠乎
做事一定要盡心盡力地去做
我們人總是要做事
做事不在大小
你有沒有盡心盡力 這很重要
你就算是洗個碗
你有沒有把它洗乾淨
這很重要
最近我女兒就是
我太太就規定她要幫忙洗碗
然後就會洗得油油的
有洗就好
這就不忠了
沒有忠於所事
所以我太太就會嚴格要求她
要求她說一定要洗
洗得乾乾淨 摸起來
不要油油的
要訓練她
要嘛就不要做
你要洗就要把它洗乾淨
不要應付過去
就從這個洗個碗
尚且能夠洗乾淨
何況其他的事情
你沒有能力你就不要做大事
事無大小
不要整天想做大事
你只要能夠把事情處理得很乾淨利落
這就是忠 忠於所事
這很重要
信 還要講信用
這就是做人的根本
做事能夠忠於所事
然後做人講信用
做事盡心盡力 做人講信用
這個是根本的東西
你說一個人如果說
他說話一言九鼎
不說則已 說了就要實現
做事又盡心盡力
這種人就讓人尊敬了
孔子就希望教出這樣子的弟子出來
門下出來都是忠信之人
那真的是
讓人不得不佩服
就像我們道場也是
我們道場也要重視這個文行忠信
而不是重視說 哇 人多啦 財多啦
佛堂大啦 活動多啦
那不重要
我們必須這些道親
經過道場的洗禮以後
個個都是忠信之徒
讓人家不得不佩服
不斷地都在修行之中
修正自己的行為
永遠都有所不足 不敢不勉
永遠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
一直在調整
遷善改過是一輩子的事情
然後好學 文啊 好學
這個聖賢之文章太多了
我們就講到這裡吧 有沒有什麼問題
吾無行而不語
而不語 這個是聯合在一起講的
我沒有任何一個行為不是在教導你們
我沒有任何一個行為不是在教導你們
我所有的行為都在教導你們
我在說話 我在睡覺 我在走路
我在吃飯 都在教導你們
那你們就要看到我的一言一行
我的行住坐臥
和別人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嗎
不同就在這裡 不帶情緒的
差就是差在這裡
他是不帶情緒 喜怒哀樂之未發
一般人不是 一般人就是都帶著情緒
就算滿腹文章錦繡 還是帶著情緒
情緒很大
發現這個
人與人之間就是一種情緒化
這就難溝通
就算你很有道理 但是你很情緒化
就讓人難以接受
口氣壞(台語)就會怎麼樣呢
人家聽了以後會怎麼樣 你知道嗎
感覺壞きもち(日語)
感覺壞きもち(日語)
感覺壞就難談話了
何必嘛 一樣的話
為什麼帶那麼大的情緒
還有沒有問題
就是神怪嘛
講一大堆神蹟啊
因為我們道場最喜歡講這些了
哇 仙佛顯化啦 怎樣怎樣
你有沒有聽過孔子講什麼仙佛顯化
我就常講啦 沒辦法
現在人愛聽 愛吃鹹一點
沒辦法
所以我怪力亂神我都講
沒辦法 時代不同了
現在人口味太重了
我跟他講了他聽不下去
儘量少講
儘量講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不得已的時候點兩下就好了
我們現在有時候講課都以這個為主
怪力亂神為主
仙佛顯化啦
奇奇怪怪的事情為主
穿鑿附和
三人行(是不是意指玄關?)
三人行
被人家說你亂講
孔子絕對不是這個意思
穿鑿附會
讓人家覺得聽了莫名其妙
不要去講這些貽笑大方的話
道場有時候就喜歡講這個亂說一通
那叫 怪
一個講了然後兩個就接著講
越講越多
變成真理了
反而變成真理了
什麼都要牽拖到那裡去
大學之道那個大也要牽拖(台語)到
那個一上面來
人中間那個一
大
什麼都要牽拖(台語)到那裡去
以前有一位前人講了
文化組有一位周前人講了
不會講經(台語)
都糊貼到玄關去
好像殭屍片貼那個符咒一樣
通通貼上來
貼在玄關
那個符咒不是都貼在這裡
都糊貼到玄關去(台語)
講得很好 糊貼
所以就會被人家說我們
斷章取義 穿鑿附會
就這個意思
直接講玄關的地方很多
喜怒哀樂之未發
這就是直接講的
黃中通理
不是很實在嗎
出不由戶
這個比較實在的
第十六怎樣
上堂課有講過這個
不是五十歲
上次不是有講過了嗎
五十歸位
不是五十歲
意思是說再過幾年
就已經五十
就已經
他依照自己對自己的瞭解
大概再過幾年
就可以到達
五十歸位
這個境界
再過幾年
再過幾年
因為他知道已經慢慢
向那個方向發展
就好像你今天要走路到高雄去
那你算出來自己一天
大概有走幾公里的路
你就知道大概還有多久
就可以到達目的
我已經走到臺南了
我知道我還有幾天了
因為我從臺北走到臺南花了多少時間
然後我就算得出來說
我從臺南到高雄還要走多久
他重點是在於這個
五十以學易
五十要歸位
不是五十歲
因為孔子在講這個話的時候
早就超過五十歲了
孔子是五十歲以前根本還沒有在講學
根本還沒有在講學
我看看這個朱熹的
朱熹是最會
朱熹是最會這個什麼
朱熹是最會考證的
你看 蓋是時
孔子年已幾七十矣
幾乎七十歲了
六十幾歲了
他說在那個時候
因為他推敲
這個考證得出來的
他在講這些話的時候
他已經快要七十歲了
所以他
假我幾年就叫什麼
七十從心所欲 不逾矩
到七十歲他
從心所欲不逾矩
那就已經五十(歸位)
所以他從五十開始
他從這個七十歲開始
他就贊周易
他開始寫
像我們現在看的易經上面那些文
孔子寫的那些文句
都是七十歲以後開始的
七十歲以後才開始寫的
那並不是說我們都要到
到那個年紀才可以那個
其實我們如果說
依照聖人之道而行
不在說年歲的問題
為什麼呢
我舉個例子來說
你比方說
學數學好了
以前那些數學家
一流的數學家
他們要去搞這些幾何學
微積分 搞出來的時候
那是花了一輩子的時間
我們現在現成的
幾堂課就學會了
用心學幾堂課就學會了
對不對
是一樣的道理
因為人家已經學好了
所以只要你依照他的方法去
你要自己
開始自己摸索那就很困難
孔子那時候是自己摸索
他是自己摸索
要不然聖人白混了嗎
聖人一生的修持
就是為了要
縮短我們修行的時間
目的就在這裡
對啊 有問禮於老聃
他是問禮不是 問易
問禮於老聃
他跟老聃接觸並不是在於
跟他學一大堆學問
他們接觸的時間很短很短
所以他們的接觸只是一種
簡單地說就是這一點的接觸
前面講的
行
吾無行而不與
對不對 吾無行而不與
二三子者
主要就是這種生命的一種光彩
他接觸到老聃以後
他接觸到不是他所說的話
而他展現出來那種生命的光彩
老子猶龍
那種生命的光彩
結果孔子問禮於老聃
老聃給他的答覆是
叫他把那些禮通通放下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
把那些通通放下
覺得他東西太多了
不夠簡樸
好 沒有問題喔 下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