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銘講記節錄(五)郭明義講課整理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


 


    這是銜接上句「徒勞念靜」來的,因為你想到念靜,就會把這個生命,分做動靜兩邊,就不圓滿了。一直要趨向靜的這一邊,離開動的那一邊,就落入邊見,執著一邊叫邊見。


    而事實上至道是圓同太虛,它圓滿如同虛空,如同太虛空。無欠無餘,沒有欠缺,也沒有多餘的。沒有欠缺,也沒有多餘。沒有什麼多餘的東西,要除掉的;也沒有什麼欠缺的,要把它拿進來。


    噢,我欠缺一個靜,我要把它拿進來,所以我要守靜,我要想辦法讓自己進入靜的境界,因為我欠缺這個,其實沒有欠缺這個。反過來說,我心胡思亂想,這些是動,這是多餘的,我要把它去掉,也沒有多餘的,沒什麼可去除的。


    生命本來就是圓滿,你現在的生命,本來就是圓滿,你要做的只是轉念而已,而不是去掉什麼,取得什麼。不是去掉起心動念,而取得這個寂靜,不是的。沒有這些境界,沒有動的境界要捨,也沒有這種靜的境界要取,所以叫無欠無餘。


 


良由取捨,所以不如。


 


    小心啊,就是因為你有取捨之心,所以沒辦法契入真如。不如的意思就是不能契入真如。真如法界就是大道,洒洒陀陀,光明自在,為什麼做不到呢?因為有取捨。


    一修道也是進入取捨,取什麼?一般人呢,是捨憎取愛;那修道人就是捨動取靜,所以告訴你無欠無餘,沒有什麼東西要捨的,也沒有什麼東西可取的,無欠無餘。


    生命的實相,就是圓滿,你當下就是圓滿,不要去取,也不要去捨。不要想要去掉什麼,也不要增加什麼。要認清楚生命的實相,沒有欠缺。我們心中老是覺得自己欠缺,久缺這個,欠缺那個,然後自己覺得自己多餘。


    什麼東西欠缺呢?大部分人說欠缺福報。什麼東西多餘呢?業障很多餘,要把它去掉,有欠有餘。我欠缺什麼?欠缺智慧。什麼東西是多餘的?愚蠢啦,是多餘的,心浮氣躁是多餘的,沉靜自在是欠缺的…。這種取捨心,一生出來,就沒辦法契入真如。整天在虛擬實境嘛,在那邊擬造一個境界,擬造一個自己覺得很真實、很美好的一個境界,想盡辦法要取得;然後要離開自以為是的一種困境。這叫良由取捨,所以不如。


    世間的人就是這樣,你不要修行以後,還走這個路。世間的人就是這個樣子,在善境、惡境之中掙扎,順境、逆境之中掙扎,修行人又跳到這個動的境界和靜的境界裏面,取捨來去,這就沒辦法契入真如。不認識真理,不曉得你眼前當下的生命就圓同太虛。


    不會啊,我就是一個人啊,何其渺小?怎麼可能圓滿如同太虛呢?你分得出生命內外的界限來嗎?你的眼睛和這個外面顏色的世界,耳朵和聲音的世界,鼻子和空氣,是不是沒有間隔的,沒辦法分隔的,你這個生命和天地,有沒有辦法分隔?沒辦法分隔,天地宇宙,沒有可以分割處,因為沒有可分割處。所以融合無間,圓同太虛。


    所以你不要以為自己欠缺什麼,沒有欠缺。也沒有多餘的,沒有東西可以淘汱掉的,沒有。每一個生命的存在,都是完整地存在,非常完整,好像光,照到每個角落一樣,非常完整。


    當你認識了這種圓同太虛,無欠無餘的生命實相的時候,不是叫你去修到圓同太虛,是你要認識,你的生命就是這樣子,你信不信嘛,所以叫信心銘,你相信不相信,你真正相信以後呢,你就不會取捨了,無所取,無所捨。


    你不信,老是覺得自己欠缺,老是覺得自己有很多多餘東西要捨棄,無處可捨,也不可取,不可捨。


    在不可取、不可捨之中,要強取強捨,這叫妄,虛妄,這種虛妄就會造成不能契入真如,這就是虛妄。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莫逐有緣,世間的人就是追逐有緣,追逐這些因緣,追逐世間的這些因緣,跟你沾惹上的因緣。情緣啊,財富啊,這也是緣,地位啦,名望啦,這都是緣,不要去追逐有緣,追逐這個世間的因緣。


    好,我不追逐這些怎麼辦呢?我們就回過頭來想,那我就住在空,住在無生法忍裏邊,空忍,住於空忍,住空,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追求了,就住在這種無所求裏面,


    勿住空忍,不要住在什麼空忍裏面,你不逐就好了,何必去想盡辦法,要去動心忍性,要讓自己的心收束在一種完全不見不聞的狀態,住於空,空的意思是不見不聞,什麼都不要看,能斷百思想,所有的思想全部給它斬斷掉。


    六根斬斷,阿羅漢講叫殺賊,把六賊全部殺死,六根都是賊,他用賊形容也很好,眼睛追逐顏色,就好像把你的精氣,透過眼睛,像賊一樣,把精氣神全部都把偷走,偷盜而走,


   用賊形容也很好,耳朵呢,聽各種的聲音,然後精氣神都從這個耳根,唰,流瀉而出,所以我們有時候看小孩子守著電玩這樣子,好像小偷把我們這個小孩子的很珍貴的這些生命的精神、精氣、血氣,統統吸走那種感覺,


    所他講殺賊,形容也很好,所以要把這個賊殺掉,這就是住空忍,要住於空忍。空忍是一種境界,住於空,而且要忍得住,要忍,停止在那個狀況。


    但是,僧璨大師告訴我們,關鍵還在這個地方,識不識玄旨,玄關這個妙旨你要認識。玄關的妙旨你如果認識的話,你就知道可以怎麼樣子不逐有緣而且還可以勿住空忍。


    不逐有緣以後怎麼辦呢?所謂逐有緣就是六根逐六塵。好,那我不逐有緣,那就根不逐塵了,簡單地說,一個逐塵,一個不逐塵。不逐塵怎麼辦,就是不看不聽,就這麼簡單,不聞不想,最後入定,甚至呼吸都停止了,入寂滅定的時候,呼吸都停止了,入大定、入禪定。


    這就是兩端,不取這一端,就是取那端,還有那一端呢?修行人就是取「根不逐塵,關閉六門」。凡夫則開門揖盜,請強盜進來。


    開門揖盜,還有怎麼樣,還有別的路可以走嗎?沒有了,不是逐有緣,就是住空忍,如果你不識玄關妙旨的話,你就只有這兩條路可以走,沒有別的,要不然要怎麼樣?可是你如果識得玄關妙旨的話,你的心就會處於一種了了分明,但是不起憎愛。了了分明,不起憎愛,注意這種情形,這時候門戶大開,進出的都是仙佛,不會有強盜,仙佛進出,門戶大開,了了分明,憎愛不起,門戶大開,然後你看到的都是淨土,都是光明,


    不黏著,沒有憎愛。不會黏到,不會說門戶一開了,就黏進去,就被強盜侵入了,就被人家控制住了,不會,他控制不了你。你沒有憎愛心,什麼都控制不了你。


    什麼東西控制得了你?所謂色不迷人,人自迷,誰能控制你,控制你的是自己的這種憎愛之心,你不愛,人家就控制不了你,很簡單。


    問題是你要怎麼樣能夠,見而不起憎愛?不見當然就不憎愛了,見而不起憎愛,就在這個玄關妙旨。我告訴你妙,妙就妙在難以言喻,你用了就知道。難以言喻的,理論上根本沒辦法說盡完全,你把它溶化到生命裏邊以後,你就會理解了。


    人能夠了解什麼,眼睛為什麼能夠看得到,你能夠真的了解嗎?難理解的,連醫學家、眼科大夫他都不是很了解的,一般人根本就不了解,眼睛你為什麼看得到,誰說得出來的?很少人說得出來的,但是你就看得到。玄關妙旨也是一樣,你一用上它以後,你就很容易地讓你的生命、讓你的心靈,處於這種狀態,了了分明,憎愛不起,處於這種狀態。


處於這種狀態的話,自然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這種平等的情懷,一種平等的情懷,這時候,空忍也好,有緣也好,都是平等的。不起憎愛,什麼都是平等,不是好,也不是壞,就是這樣,平等的情懷。


    泯然自盡,他就告訴你,不須要去逃避這些世間的因緣,只要你有一種平等的情懷,用契心平等的的情懷,心處於平等的狀態,不起分別想,那麼這些所有的因緣、糾纏、恩怨,自然就消失了,不須要去住空忍,自然就消失了。所以我們不須要去追逐世間的名利恩怨,也不須要很辛苦地去逃避,退隱山林,不須要。坦然面對它,不要被它所動就好了,不為所動,莫存順逆就不為所動了。


    但是說得簡單,做不到。但是有一個最簡單的做到的辦法,就是把自己的心,調整到「這裏」來,調整到「這裏」來,這是一種止的功夫。前面講這些都是觀,憎愛不起,這些都是觀,止觀止觀,這是止的功夫,你調整到這裏來,你自然心就止下來了。


    我告訴你為什麼到「這裏」,就不起憎愛。我們為什麼會起憎愛?因為違順,因為我們拿到自己愛的東西,我們覺得好順心、好舒服。這順有一種舒暢的意思,舒暢的感覺,身心舒暢,得到自己所愛的東西,是不是覺得身心舒暢?


    我昨天看那個記者在訪問黃義交,還有何麗玲,他們兩人就為一件事情爭執,黃義交說買衣服要五千塊以內才合理,何麗玲說五千塊只能買一支袖子,那就增加到一萬塊吧!何麗玲說:一萬塊那當然只能買兩隻袖子了,黃義交能接受的最高極限就是三萬塊,那已經是很不合理了,做為一個男人的立場,三萬塊的衣服,簡直不可思議,但何麗玲是非要五萬塊以上的衣服,穿了才舒服。


    這是一種心態的問題。


    但是我告訴你,當你的心,收回來,回到玄關以後,你的心就處於止的狀態,真正的靜止,能看能聽,不是不看不聽,像我現在還是可以收在「這裏」,不妨礙你做任何事情。我舉個例子,就好像開車子,車子在開,開熟了以後,你可以吃東西,可以唱歌,可以…,這就是所謂的一即一切。


    一開始要貫注在一,熟了以後就一切盡不妨。你剛學開車的時候可不行,不能講話不能吃東,只能看著駕駛盤和道路,不然就要撞車了,開熟了以後,勾肩搭背什麼都行,有的計程車司機很厲害,弄個電視在那邊看。


    把心收回玄關,這時候你的心就止下來了,好像船有舵一樣,慢慢止。這個止,一層一層進入以後,到最後你會覺得身輕如羽,你生命常常有一種感受,就是身輕如羽,情緒完全可以控制,心安如石,身心舒暢極了,


    而且不須要穿幾萬塊的衣服,也不須要住很棒的房子,隨時可以處於這種狀態,身輕如羽,那時候還有什麼好愛、好憎的?那時候覺得太滿足了。


    你說當了總統也沒辦法身輕如羽,只是有一種飄飄然的陶醉感而已,而且過不了幾天就開始很煩惱了,但是,可以隨時保持這種狀態,玄關的妙旨,就妙在這裏,


    那種調心的力氣。就好像你用眼睛看東西一樣,比什麼雷達啊外在的東西都好,玄關也是一樣,不假思索,比什麼經典文字都好,所以我們就傳你這個而已,傳你本來玄妙關,但是講沒有用,你在這上面安身立命,久了以後,你就會感覺得到,身輕如羽,心安如石。


    這個比外面所謂順境、逆境,再好的順境,也沒辦法讓你達到這種狀態。


    老子講得最好,寵辱皆驚,就算你得到榮寵,也是很驚,為什麼?得之若驚,失之若驚,害怕失去,驚惶不安。


    現在阿扁是最榮寵了,但他很害怕,害怕失去,又害怕失去民心,又害怕失去,基本教義派的支持,在那邊徘徊掙扎,搞了十個月,動盪不安,光一個核四,


就吃足了苦頭。


    但是你如果認識了玄旨的話,你可以常常處於一種身輕如羽,心安如石。節節深入以後,就像開車,好舒服,車子開著上山下山,自己走路多辛苦,因為你學會了。當然,開車不是一開始可以那麼順,那麼自在,還會覺得很緊張,肌肉都僵硬了。


    同樣,剛開始在這上面下功夫的時候,也是沒辦法那麼順。我剛開始學開車的時候,每次想到要開車出門,心裏就很煩惱,剛開始的時候,好緊張,怕撞到,有時候在煩惱,等一下路邊停車怎麼辦呢?卡不進去,卡了半天。但是現在很順,沒什麼,方便嘛,路邊停車有什麼關係,後退把人家擠一下,前面再把人家碰一下,擠碰一下就很寬很寬了,沒有啦,沒那麼遜。


    同樣,修持的功夫也是一樣,慢慢你就會發現身輕如羽,爽快得不得了,那還有什麼好追求的呢?那比什麼山珍海味、高樓大廈都舒服。所以這個時候你就一種平懷,泯然自盡。這個世間的好壞,多好,也不會比我現在更好;多壞,也不會奪走我這一顆寧靜的心靈,沒辦法奪走,因為這是內造的,真正生命最好的情境是內造的,不是外造的。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郭明義 的頭像
    郭明義

    一貫道郭明義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