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證道歌- 1(隨堂筆記)  20083月講於石岡


 


君不見。白話:(善士啊!沒看見嗎?)


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白話:(真正的道人是很悠閒自在的,因為不須除妄想,也不求真如。)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白話:( 觀察無明,實無無明,即是佛性現前。覺悟色身虛幻變化空無,即是法身遍滿虛空。)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白話:(眾生皆有法身而不覺,所謂覺,就是了知無一物可得,亦無一物可捨。當下返本還原,回歸自性,天真自然即是佛。)


 


 


為什麼絕學無為?


 


【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一般人不願修道,因為修道很辛苦,要學很多經典、守很多誡律、做很多好事功德…一刻不得閒。但這並不是真理,修道人應是悠閒自在的,所以永嘉大師一開頭就點出「絕學無為」。如果我們能了悟、見性就可以做一個悠閒的道人。


    每個人的人生都很忙碌,忙在有所學習與作為,社會上的人要學習,不管是知識或技能,學以外還要工作、理家…有學、有為。道場也是一樣,要學習經典、要渡人、辦道…有學、有為。


所以忙碌緊張,相反的絕學無為就悠閒自在了。這看起來很違背我們一般的人生觀,一般人都是說「活到老學到老」、「做有用的人」…。離不開「學」、「為」發揮人的功能。


如果「絕學無為」不是就像流浪漢、街友?錯了,流浪漢也有專業和外行之別,如果沒有學會街頭的生活訣竅,是搶不到地盤的。而且要有作為-搶地盤。


為什麼絕學無為?因為我們以為修道就是要除妄想求真如,而事實上妄想既然用「妄」來形容,就表示它是不實存。真如本性,是本自俱足的,所以不必去求。既然這樣,當然就絕學無為了。


 


「除妄想、求真如」?


 


彈鋼琴的人要學會看譜、學會彈奏技巧…修道人呢?我們總認為修道人的所作所為無非是「除妄想、求真如」除掉妄想(貪嗔痴),去除後真如本性才會現前,像古人磨銅鏡一樣(古代鏡子是銅製不磨亮就看不清楚)。


學佛的人常譬喻磨鏡就是「除妄想」,磨乾淨後現出光明就是「求真如」。


所以我們修道往往用修持法門對治七情六慾、除了七情六慾外還有邪見,錯誤的觀念,必須修正導正邪見…我們的生命問題叢叢,簡單的說修道人面對自己的生命、心靈,覺得裡面有太多問題,像污染的河川等待整治。


 


為什麼「不除妄想不求真如」?因為「妄想本空不須除,真如本俱不須求。」這是我們修道要去參悟的。


簡單的說「敵人」不存在,「主人」沒有離開過。敵人-妄想,主人-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俱足一切福德智慧,本自俱足,一直都在那裡,只是我們「不覺」而不是「不在」,就像空氣裡有香的味道,有人察覺有人沒察覺,沒有察覺不是不存在。所以說「真如本俱」


另外「妄想本空」一般修行人努力對治自己的妄想,但注意既然叫妄想,就表示它是虛妄不存在的,只是我們認為它存在,這叫「妄念」。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一般修道目的無非是要「開悟見性」佛性要現前,還有要修成金剛「法身」,方法當然是明心見性、佛性現前,自然成就法身。


要達到「明心見性」那要修的法門可多了,有學、有為的事情太多了,要學習很多「正知見」。很多法門還要很多修為,才能修成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但永嘉大師卻說:「無明實性即佛性」,我們也許看不到佛性,但每個人都看得到自己渾渾噩噩沒有智慧的心。我們「無明」的心、渾渾噩噩的心,愚昧無知的無明之心,什麼都不懂卻自以為很懂的心,我們現在在用的這個無明心,它的真實本性、就是佛性,實像就是佛性。「無明實性即佛性」


 


Q & A


 


:那麼修道還修什麼?不須學、不須為,不用修持,也不必渡人辦道?


:修道要「覺」不是「修」。永嘉大師要告訴我們的就是:不要忙修、盲修,要去「悟實相、實性」。去察覺、覺悟「妄想本空、真如本俱」不修自得。若能覺悟,則「一悟即入如來地」,才是真的修道。


 


:見到自己的「無明之心」是不是就是見到自己的佛性?察覺自己有無明之心、察覺自己起妄念,是不是就是見到自己的佛性?


:看到它的真實性,觀察「無明」它的本身,看到它的真實性,會發現實性即是佛性。我的忿怒、計較…真實性是什麼?


:是不是去看自己為什麼「無明」?


:應該觀看「無明」本身,所謂無明,就是失去光明。太陽失去光明就是因為被烏雲遮住,我們人失去光明,就是心性被烏雲遮住。遮住我們心性光明的原因很多,「無明」是一個統稱,我們可以用儒家的定義,大學講的正心之道:「有所忿懥、有所憂患、恐懼、好樂則心不得其正」這就是落入無明。


當然這些心並不是「無明」的全部,只是無明的一部分面貌,我們將這些舉出來只是為了讓大家不會被「無明」這個名詞障礙。


慾望、緊張、恐懼、憤怒、擔憂…無明的烏雲。當這些起來時,不是去思索分析為什麼會有這些烏雲,去思索只會越思索越緊張、憤怒、恐懼…無法消除。


比方我們起了憤怒心,這是無明的一部分,不是去想憤怒的原因,去想就會覺得都是別人的錯。要去觀看憤怒的真實性,觀察它的本身而不是憤怒的原因,觀看它的真實性。


去看這些無明烏雲,一直看看到它消失,為什麼會消失?因為這些都是幻,事不實存的,幻起幻滅。


有想過我們的心名字就是叫做憤怒、恐懼、擔憂…嗎?仔細去看它,憤怒、恐懼、擔憂…長什麼樣子?仔細去看它,看久了心的原貌就會出現,當我們不再認為無明烏雲事實存時,當我們去觀看我們的無明,才發現無明只是像雲一樣飄過來又散去,而不是一直實存的,真正一直實存的是我們的本心。當無明雲消霧散時,真實本性就現前了。


我們都只看到我們的心「變臉」的時候,而沒有看到我們的心變臉以前,我們的心只有在變臉時,也就是慾望、緊張、恐懼、憤怒擔憂…七情六慾出現的時候我們才注意到它,要去看當這些變臉、烏雲消失時,我們的本心是什麼?看到烏雲散盡,心又恢復原狀,這時就見到佛性了。


:比方說緊張時,去看自己的緊張,而不是去看為什麼緊張?


:對,看緊張本身,看它緊張能維持多久?不要去想緊張的原因,這樣只有越想越緊張,原因本來就存在,但卻因為我們想到它,它才發生作用。是我們賦予它能力作用而不是它本身有令我們緊張的能力。


看久了會發現它是不存在的東西。這叫「妄想本空」幻起幻滅。並不是一直都存在那裡的,一去觀看它,就會像水泡一樣一照即破。很虛幻一下就破滅。因為它的存在是建立在我們想到它,它就存在,一不去想它就自然消失。以前禪師常用大聲暍來喚起修持者的佛性,看到弟子正陷入妄想或情緒,禪師會大聲叫他的名字或大喝一聲,喝斷修行者的妄念。佛性就現前。


「佛性」本來就在,一直都在,相反的「無明」是幻生幻滅,不堪一擊,一叫就不見,比賊還不如,小賊也不至於喊一聲就消失。我們卻一直認為它很大,被它困了幾千萬年,以為自己就是一個貪心、自私、貪名求利…的人而無法改變。其實只要知道這些無明是幻生幻滅,無明就不再是堅固不能破除、改變的。


舉個例子,有時我們一邊開車,一邊胡思亂想,想一些是非恩怨,越想越氣起到怒火中燒甚至要去打架,而這時突然有一輛車案喇叭「叭!」一聲,這時心中所有妄念都被這一聲喇叭恍然若失,嚇跑了。妄念就是這樣看似很大,一聲就破滅了向水泡一樣一拍就破了。


 


認識「無明」


    佛性一直都在,我們卻只看到無明。無明只是幻起幻滅的烏雲。我們卻以為它很大很有力量向魔鬼一樣我們被它困了千萬年,所以有種種毛病業障。把無明當成一個敵人。事實上有時我們認自己妄想,想出一個很巨大的煩惱或憤怒。徒然踢到一顆石頭,剎那間煩惱全消失。


    實像是無「無明」,這個能夠無明的心,就是佛性。不要只看到心起無明的時候,要看到無明的不實存虛幻,不要認同它,所以心經說「無無明」。要認識無明,無明是「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明不實存,也不必滅盡滅卻因為不實存不是我們想像的堅實壯大、神通廣大的的存在。「無明實性即佛性」這句要我們去實際去體會認識「無明」


 


快樂破錶的人


 


舉一個最近在新聞上看到的一個實例:


    這是前幾天報紙上的新聞,有一位詠給.明就仁波切,來台演講,他是經科學檢驗、被美國「時代雜誌」譽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昨天來台分享快樂秘訣,他透露曾為恐慌症困擾十三年,有時甚至想死,「都是靠禪修才變得快樂」。


他從童年起,便時時感到恐懼焦慮,每當處於陌生人群,就會心跳加速、冷汗直流,乃至頭痛睡不著。十三歲進行三年閉關時,惡化成精神崩潰。


 


他如何成功克服恐慌症?他說:


「我後來才明白,要把恐慌症當朋友,用它來幫助禪修。」明就仁波切說,不管是想克服憂鬱症、躁鬱症,都不能只想把它趕跑,「愈和它對抗,它會愈強烈;若是凝視它、看穿它,注意自己念頭的來來去去,這些症狀才會粉碎成片,露出平靜的本質。」


 


    2002年,明就仁波切參與美國衛斯門實驗室「禪定與快樂」的神經科學測試,結果當他處於禪修狀態,大腦中屬於快樂區域的神經元活動指數,陡然躍升到一般人的七、八倍,工程師一度以為是機械故障。這段故事由腦神經科學家理查.大衛森於2005年向美國「時代雜誌」披露,明就仁波切從此有了「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和「破表仁波切」稱號。(2008/03/09 聯合報)


 


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在哪裡?


這個虛幻的變化無常的身體,


身體,我們會覺得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怎麼說是「幻化空身」?


仔細去觀察我們的身體,不斷的奔向滅亡、衰老、敗壞,哪一刻停留過?身體裡面的每一個細胞在我們沒看到的情況不斷的在和這個世界交流、交換當中。我們活在這個世界就像一顆水珠活在大海當中一樣,水珠裡的一切和大海裡的一切不斷的在交換中不斷在變化中,所以叫「幻化空身」好像有一個身體的存在,事實上是虛幻的。仔細去思量你的身體有哪一部分是你可以控制、掌握、自主的?沒有。


空氣、水、食物…任何一項斷絕,我們的身體也就跟著消滅。我們的身體接著地、水、火、風,四條線,食物來自地,水,風是空氣,火,就是熱能,沒有熱能我們就失溫。


這就像插管的病人,我們身上插著四條管,任何一條管出問題我們身體也會跟著出問題,但是這四條管地水火風的世界,都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現在空氣污染、水污染、食物也汙染、能源不足…四條管都出問題。


都是自以為自己存在,而實際上是「幻化空身」,有人說:「愛情是暫時的,親情才是永恆的」其實親情也一樣是虛幻的不是永恆的。不管愛情、親情、成功…都是虛幻無常的,只是自以為存在。


有人覺得一切都無常難以掌握,只有身體是自己的,可以自己掌握、做主。但是其實影響我們身體的因素太多,我們能參與的只有一小部份而已。


但也不需覺得悲哀,因為「幻化空身是法身」這就是法身。只要我們知道這一切是幻化空身,就會發現我們的身體不只是在我們的皮囊裡面,地水火風無所不在。


    佛陀的法身是什麼?就是我們這個幻化之身,我們這個身體並不小,是無所不在的。就像大海的水泡,如果了悟自己和大海是一體,水泡就等同於大海,我們的幻化空身就是佛陀的法身。


前面說「要認識無明」這裡告訴我們「認識我們的肉身」認識無明就認識「佛性」;認識肉身就認識「法身」。肉身就是法身,然法身又是什麼?下一句。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法身覺了,不是應該有一個偉大神通廣大的東西出現,怎麼會是「無一物」?我們都為物所累、所苦,物只是拖累我們。仔細想想,我們汲汲營營在求物,但有什麼物是我們能掌握的?


 


「身內之物留不住,身外之物求不得」


身內之物(我們的五臟六腑)不可住,要生病、要老、要死我們有辦法嗎?再好也留不住,美貌留不住、健康留不住…


身外之物更是求不得,我們能抓住誰?兒子、丈夫、妻子…。更不要說財富權貴。這是人生最苦的事,留不住求不得,光是為物所累。所以真正修行人、聰明的人,是要去除這一切「物」,不要為物所累,卻又除不去,這是最恐怖的,留不住求不得又無法去除捨卻,身體我們如何去除?只能被身體煎迫。


身外之物也是,留不住、求不得,還要變成冤仇人。所以要覺悟「法身覺了無一物,」沒有身內身外之物,所以不需要去留、去求,也不需要去捨、去滅,不存在,虛幻的。


法身覺了無一物,真正覺悟者,身內無物、身外無物「無一物可得」不是有東西我得到了,或有東西我把它消滅了,而是:認為有身內之物、有身外之物都是妄想,都是我們自己賦予它存在。像前面說的「無明」我們以為很大,實際上只是泡沫,


本源自性天真佛


    成佛就這麼簡單,天真自然,回歸本源。「無一物」並非落空,一切皆空,如來藏不空。圓滿俱足福德智慧,寂靜離苦,簡稱「圓寂」就是本源自性天真佛。


 


:「絕學無為」,那麼渡人、辦道、修持三寶…道場的一切運作不是都在有學、有為嗎?


:渡人、辦道、修持三寶…道場的一切運作,沒錯,看起來是有學、有為,但目的在於學「無學」、為「無為」。這是我們的大方向。道場從明師一指開始就是學「無學」,明師一指就是「絕諸知見」,進入道場就是把想法、知識,甚至情緒都放下了。萬法歸一,一歸於無。一切歸零。道場的學、為,目標都在「學無學、為無為」早期辦道是無學的,只有傳三寶,本來是無學,後來受社會影響月學越多。但是學「道」最重要的就是要學「無學」


老子說:「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要學就學一個「不學」就可以修復眾人所犯的過失。俯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我們要做的只是輔佐萬物讓它順其自然生長,而不是自己有主張作為,讓魚在水裡游、鳥在天上飛,而不是你要牠往水裡游、你要牠往天上飛。錯誤的有學、有為就是對自我及別人有錯誤要求而認為自己是對的。


:意思是說,一切學、為,都是要恢復自然?


:對,學無學、為無為,才可以無為而無不為,才可以恢復自然,回復自然就具有無所不為的可能性,而不會被局限在定見的框框。比方說學習知識,就會被知識的定見侷限,展現在行為上如禁止小孩玩泥沙,因為有很多細菌。類似這種行為太多,每個人有其不同的定見、框框,各有其只能這樣、不能那樣。很多可能性都被他的知識、成見所限制,而且知識會互相矛盾衝突。


孟子說:「致良知」恢復良知良能,並不是去向外學習許多知識,恢復本有的智慧能力。


:永嘉大師的絕學、無為,是這樣子?


:當然,絕學無為就是「本源自性天真佛」只有絕學無為閒道人才能恢復、回歸他的本源。


:但是字面上很容易誤解為 什麼都不要學、不要做


答:老子說:「學無學,復眾人之所過。」佛家亦以阿羅漢的果地為無學地。就像眼睛不用學習就能見,肝臟不用學習就可以進行非常複雜的解毒功能,所謂的「絕學無為」就是恢復這種不需學習的本有智慧能力。因為我們不只器官有它的本能,心智也有本能。眾生的過失就在於認為新制是很愚笨的,必須要教導、灌輸、學習、訓練才有分辨是非趨吉避凶的智慧,所以老子說:「學無學,復眾人之所過。」就是要彌補我們這種自以為是的過失。


:永嘉大師的證道歌似乎只在破除我們的一些執著,破除這些錯誤的觀念,就可以成佛了嗎?


:當然,人人皆有佛性本來就是佛,就像病人,本來是健康的。


這個問題裡面隱藏一個問題破除這些執著、錯誤觀念就成佛了嗎?難道成佛不需要再受精密訓練嗎?


就像病人到醫院,醫生負責把他病毒去除、消滅,病毒消滅後就回復健康了,並不是說病毒消滅後還要另外去建設一個健康。病毒消滅病人就恢復健康了。同樣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佛說:「眾生皆俱足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証得。」就像我們俱足健康,只因細菌病毒而不得健康,只要把妄想執著去除,如來智慧德相就全面現前了。


:但是,從釋迦牟尼佛圓寂後至今有幾人成佛?


:多了。五祖弘忍大師跟六祖惠能:「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汝今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是名丈夫、天人師、佛。」只要認識本性就是大丈夫、就是天人師、就是佛了,所以佛多的是,在中國禪宗史上各個見性成佛、立地成佛,佛滿街都是,哪有那麼困難的?


儒家也說「人人可以為堯舜」,當然有些如堯舜般的聖人無名無姓,潛龍勿用,也不減其為聖人。無名佛、隱姓埋名的聖人一大堆。別人認不認識、有沒有在歷史留下名字,都不重要,也不影響他們是佛是聖人的事實。


 


:參究這些道理,有一點空談玄妙的感覺,好像不如實際去修去辦來的實在,紮紮實實的渡到一個人、老老實實的吃素、叩首、修持三寶…有比較踏實的感覺,破除這個、破除那個,最後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或乾脆都不必修,每天參悟「空」、「無」就好了,反正一切都是虛妄不實存?


:所謂「無為法」並不識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做違反本性的事,不殺生、不偷盜…都是無為法,我們渡人來就是度他來讓他回歸本性。吃素也是無為法,恢復本來該吃的食物,人本來就不識肉食動物,吃素也是回歸本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郭明義 的頭像
    郭明義

    一貫道郭明義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