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Everything is ecstasy, inside. We just don't know it  It is perfect. ~Jack Kerouac ..*

一場好病    張登山的修道故事

(如果你住台中看完這個故事願意求道,可以留言,我們會跟張登山的兒子張家榮醫師聯絡。)

 

    這是一個很長的修道故事,因為張兄求道至今已經四十年。

    25年前寫過一個修道家庭的故事,張兄、施姐算是郭經理在寶光建德道場最早認識的一批道親。後來我們全家搬到石岡,十多年未見,再見面時當年張兄二個讀小學的孩子都已大學畢業,兒子也已經是開業醫師。張兄、施姐搬到台中與兒子同住,三代同堂很幸福。

    但前年張兄做一個夢,似乎上天預告他業障現前,果然到年底張兄就突然高燒不退,精神突發性狂亂,好像著魔一樣,力大無窮,好幾個醫生護士都抓不住他,醫生診斷是腦膜炎,醫生投以各種抗生素都無效,病危住院插管治療,最後卻因兒子發愿渡人功德回向,在一個月內渡了57人求道,果然張兄奇蹟式的復原。

    在他完全康復,確定過了這一劫後,將他的故事在這裡分享。

張登山,今年60歲,剛過了一大劫。

他說:「我在35歲那年被算命先生說:福薄、命薄,只能活到39歲。算命先生還說因為你吃素,我給你加5年。斷言我是短命的人活不過43歲。

我因為吃素修道,延壽到59歲, 201312月因腦膜炎,住進加護病房,醫生到現在找不出病因,但我卻已經痊癒出院,因為兒子為了救我渡了57人功德迴向…我希望以我一生的故事來證道,希望大家趕快求道、修道。」

 

以下是他的自述

 

改變命運

    「我生了一場好病」,佛堂和我的修辦生命再度重新出發。

    大病後回顧自己的一生,很感恩:「當年那個一貧如洗,為求生存不得不殺生的我,竟然能有機會得聞大道,天恩師德的浩大真是不可思議!」

    我從小家境貧苦,住在草嶺山上,父母都靠打臨時工維生,小孩只好自己照顧自己,記得家中長備著一支長叉,隨時要和毒蛇一搏,山上沒有醫生,如果被咬到只有死路一條,送下山也來不及。

   

殺業很重

    原本家裡有養豬,父親殺豬5年,後來經常半夜有一隻手拉他的腳,跟他說:「還在睡,趕快起來殺豬啦!」他醒來看四下無人,是誰拉他的腳、是誰在說話?連續發生幾次後,父親就不敢殺豬了。

    沒有殺豬也就不養豬,家裡沒東西吃,小孩就到處去獵捕野獸來充飢,抓鳥、撈魚、吃蛇…有什麼吃什麼,也造下很多殺業。

    由於生活太苦,媽媽在我讀小學時就離家出走,我接替母親的職責照顧弟弟妹妹。8歲開始煮飯,每天到懸崖峭壁撿木材來燒飯,小學四年級以後就離開學校,開始打工的日子,學打棉被,也當過修車學徒、…都賺不到什麼錢,後來想台北比較有機會,於是一個人流浪到台北。

 

求道、清口、參班

    在台北正隆紙廠工作,很幸運的遇到引保師,那是民國65年,引保師為了讓後學吃5天素求道,每天帶很好吃的素便當,是他太太自己做的,為了確保我吃5天素,陪我去爬陽明山、游泳確定這五天我都有吃素,5天後終於求道。

    求道時什麼也聽不懂,印象最深刻是壇主娘煮了一桌素食非常好吃,我一輩子沒吃過那麼好吃的料理,到現在已經四十年了,我還記得其中最好吃的一道菜髮菜筍羹。

    這個過程讓我對吃素有所嚮往,654月我求道,6月太太求道,太太為求道已經吃了15天的素,我就問她:「我們吃素好不好?」太太一口答應,就這樣吃素到現在。

    清口的啟蒙老師是葉經理,他的一句話打動我,他說:「我們都是在家的和尚尼姑,只差沒剃光頭,我們無功無德,如果沒有戒殺,人生就像漏斗,一邊行善累積福德,一邊殺生漏掉功德,所以修道要先戒殺才能止漏,否則修不夠還人家吃肉的命…。」我覺得很有道理,就決心清口。

    清口後我改掉所有的惡習,抽菸、喝酒都很容易戒,最難的是三字經,那時工人沒有不講三字經的,一開口先出來的一定是三字經。我足足改了一個月,一直提醒自己說話三字經不能出口。一個月後真的改掉了,心中覺得很踏實,也很有成就感。

   從那時起,我們每天晚上7:30夫妻倆載著女兒去佛堂聽道理,吃素修道人生聖業凡業都很順利,21歲求道不久,22歲就買房子,2030歲修道一帆風順,過得很悠閒,愜意,白天開計程車、晚上參班,全家一起修道和樂融融,空閒時載老婆、岳父到處遊山玩水,是修道後開創的十年幸福人生,齊家修道,身心安樂,家庭圓滿,岳父原本不接受我,也因我的改變而完全改觀。

    但是,修道除了正面的改變自己的個性習氣、改變命運以外,隨之而來的是考驗,回想這些考驗也是在消業障,我自己本來業障就重。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郭明義 的頭像
    郭明義

    一貫道郭明義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