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心經-7(中)無智亦無得

 

心經-7無智亦無得

 

無智亦無得,講大乘法,這是統合來說了。他所謂無智亦無得,是講六度波羅蜜。六度波羅蜜所謂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共有六度。就好像一艘船,它有六個部分組合成,組合成成一艘法船。禪定是一個部分 比方說禪定是槳。那麼智慧是舵。然後持戒是船的頭。精進 是船的底等等的 就組合成一艘法船。你坐上這艘法船以後 俱足六種修行,你就可以乘風破浪 穿過生死苦海,最重要是智慧,就好像一艘船最重要是那個舵。那個舵就是智慧,而他直接用無智亦無得來代表什麼?無布施 無持戒 無精進 無禪定 無忍辱 無智慧。因為透過智慧到達彼岸,可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無上正等正覺。

 

可以得到無上正等正覺。這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什麼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得到大覺悟的意思。透過智慧,經過六度波羅蜜 最後呢一直修到智慧發露。智慧發露以後呢,就可以照破一切無明黑暗。然後得到大覺悟,大解脫,大自在。而心經裡面到最後這句竟然告訴我們說,無智亦無得,沒有智 沒有般若 沒有智慧 也沒有得一切 什麼都沒有得到。本自俱足 何需要得到呢?你說得到 是我本來沒有 所以我要得到,如果我本來就有,我就不需要得到了。我本來沒有眼睛,我裝了一個眼睛,我算得到一隻眼睛,我本來就有眼睛啊 我只是認為自己沒有了,像華嚴經裡面講一個大力士,他額頭有個寶珠。這個寶珠是露出來的,他所有的力量都來自這個寶珠,有一天他和另外一個天神打鬥的時候,那個天神剛好一拳打到他這裡。寶珠跑進去了。他以為自己寶珠搞丟了,所以到處找寶珠,然後就沒有力氣整天軟趴趴,跟誰打架 人家一推他就倒了。後來有一位菩薩看到了啊,天眼通,看到寶珠在裡面,告訴他說寶珠沒有遺失。他有沒有得到寶珠呢?沒有,他到處想要找回他的寶珠,可是他一下子發現原來沒有遺失,他的力氣完全恢復了。事實上他的力氣根本沒有遺失 根本沒有遺失,他是心理作用以為自己失去一切。以為自己失去寶珠 我們人也是一樣。我們以為自己一無所有以為自己很貧乏。

 

而我們求道呢傳道呢 就是告訴你 你本有的東西,所以我們說 余今領受恩師命怎麼樣。傳你本來玄妙關啊,本來的 這不二法門 玄妙關是本來存在的。不是給你的,不是因為你求道 你得到了 雖名得道 實無所得啊。

 

 

 

我們今天我們說求道 傳道 得道,雖名得道 實無所得。因為你本來就有的 你只是覺悟到自己本有的東西,而不是另外在外面得到一個什麼東西 進入你的身體裡面,不是。這叫 實無所得。好像你本來就是一個富翁的兒子。只是你不曉得你在外面流浪行乞,有一天呢你發現了自己的身份。你的父親也發現你的身份了,然後父子相認 那麼你本來就是富翁啊。不是說你以前不是 你現在是 本來就是的,只是你以為自己不是而已。成佛也是一樣,成佛並不是說佛是一個很崇高的境界。然後經過勤苦修行去得到。真正的成佛是 頓悟 所謂前念迷是眾生 後念悟即佛,這叫 即心即佛 之道。前面那個念頭迷了,迷失本性,那你就是眾生。後面一個念頭悟本性 這個電光石火 一刹那而已啊,我覺悟本性了,當下就是佛。他沒有經過勤苦修行啊,當下就是佛。你如果能夠念念悟的話,我們知道 我們會前念迷是眾生,後念悟的是佛,但是呢,在後念又迷了,又變成眾生。所以沒有辦法永遠悟 沒辦法 悟了以後不再迷了,悟後再不迷,能夠悟後再不迷呢,那就永遠是佛。

 

 

 

 

 

 

 

講這個 無智亦無得呢啊,就想到一個公案。以前有一位禪師,叫做雪峰禪師,是一個非常精進的修行者。他一天到晚希望能夠大開元解,希望能夠得到大覺悟,大解脫。希望能夠成佛。

 

他到處問一個問題,什麼是 從上宗乘啊。從上面歷代祖師傳下來一個宗門一佛乘,唯一成佛的大修行法門。這叫宗門 根本 不是教門 宗乘 是講宗門 宗門的一佛乘 不是教門,我們說 宗門一隻眼 教門千萬法,宗門傳的是一佛乘,傳的是一隻眼 正法眼藏。 從上宗乘,這是從上面歷代祖師代代相傳下來的。

 

有一天他到德山門下 他跑去問德山禪師   德山禪師 那是有名的德山棒 臨濟喝。德山禪師見人就要打的 道得三十棒 道不得三十棒。他拿了個棒子站在門口。說,你入我們來啊,你講得出一番道理來,我打你三十棒,你講不出道理來。我照打三十棒,你說也不是 不說也不是。這叫德山棒,他就用那個棒子收拾人不跟你講道理,他就拿棒子打你。當然他打有他的道理 這個雪峰他也知道這個道理啊,他不怕打,他跑去問德山,他說從上宗乘 學人有份也無啊。從上面歷代祖師傳下來,這個宗門一佛乘啊,學生我,有沒有這個緣分呢?有沒有這個緣分可以得到呢?到底有沒有這個緣分可以得到這個 從上宗乘呢?

 

就結果德山禪師說什麼了,德山禪師馬上拿棒子打他一下。你說什麼 你道什麼就說你說什麼,簡單說 你問什麼廢話 就打他一下,他這一打 恍然好像解脫了,他是桶底脫落。啊,他一下子好像自己有什麼東西啊,從自己生命裡面脫下 什麼障礙脫下來 恍然有悟。不是大悟大徹,恍然有悟 恍然好像自己有所覺悟,內心有所醒悟。這叫什麼 前念迷眾生 後念悟即佛,那一下子好像是進入佛,可是後來他又掉入一種思維裡面。掉入一種思維裡面,又開始迷了。所以他整晚沒有睡覺啊,站在德山禪師的門口等。等到德山禪師呢,早上睡覺醒來把門打開以後,一開門又見到他了,見到雪峰了。他還是很誠心的懇求他說 是不是能夠傳我什麼很實在的法。

 

德山看他沒有辦法了 只好說了 再打他也不是了 棒子只能打一次的 打第二次就不對了,打那一次是要打破他的執著。因為他心中有那種執著 要來學 從上宗乘啊,就一下子被打掉啊。這個心馬上回歸本處,因為一般人執著很多,你破了他一個執著,他馬上執著另外一個,像章魚一樣啊。那個章魚八隻腳伸出去 每一隻腳抓住一個東西啊,你把它一隻腳斬斷,它還有七隻腳。

 

那麼那種修行者就不同了,他凝聚在一點上面,所以他只有一個執著 這修行者的特質。他只有一個執著啊,就是這個問題,從上宗乘學人有份也無 他很誠心的只有這個問題。所以你那一棒把這個問題打掉以後,他就還歸本處。

 

沒有執著他自然回到本性,可是他沒有這種覺悟,他回來是一種生命的發露,回來了 回來他覺得有所醒悟 這叫後念悟。可是他又要捕捉那種悟境,這一捕捉就壞了,所謂一落思量極不中用啊,一旦要捕捉這種悟境啊,馬上就落入一種研究對待。所以又失去了 又失落了所以他就睡不著在那邊等。

 

像我們明師指點 其實也是 很類似這個樣。整個傳道儀式到最後,讓你平心靜氣眼看佛燈。那就剩下最後一個對待了,就像那個雪峰禪師只剩下 從上宗乘 學人有份也無。一棒打下去,像明師指點 一指指下去把你最後這個對待給掃掉。所以那個時候那就是悟 那種悟就像雪峰的悟是一樣。可是這種悟 悟後也會再迷。那悟後會再迷 沒有示佛知見 沒有給他開解清楚,他悟後又迷了啊,所以徹夜沒辦法睡眠。結果德山就講了 他講這個就很符合這個 無智亦無得。這個德山禪師就很無奈的告訴他說,我宗無語句啊。

 

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

 

沒有語句 無智亦無得,實在沒有一個東西可以讓你得到啊。沒有什麼很高妙的語句啊,沒有什麼無上妙法,我宗無語句 沒有語句 實無一法與人。

 

像我們傳道   傳三寶。那兩寶是虛啊 玄關是實,玄關是實 那兩寶是虛,那沒辦法 世間人你說這只傳玄關是不行的,以前這不是啊,以前傳玄關就夠了,沒有語句的。

 

像我們現在已經傳你一個語句了,五字真經啊,明明五個字還要給你化到無字,告訴你不要念出聲來,不要寫出字來,勉強有一點無語句的味道啊,湊上這個禪宗祖師禪 怕失了本懷,

 

所以他說,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這個我宗無語句呢 就是無智啊。實無一法與人 就是無得,那沒有什麼可以讓你得到的。事實上那一棒呢 已經把要讓你得到的都得到了。讓你還歸本處了,讓你的心還至本處啊。你的心本來在向外面攀援,只是說沒有像一般人到處攀援,你是抓住一點 抓著不放 被他一棒把手縮回來。一縮回來就還至本處 回到他本來的處所。

 

而這個還至本處,就是精髓所在。而你說要透過怎麼樣的修行 智慧啦種種的語句啦。

 

這個心經裡面講的 無智亦無得。這個智慧講的是什麼 六度波羅蜜有注解的。六度波羅蜜 進入般若波羅蜜的時候呢 智慧大開 通一切語句 辯才無礙。得無上正等正覺,通一切語句 就是所有佛所說的 諸經語句啊,了了分明。了了分明,

 

而心經告訴你無智亦無得,根本沒有語句 需要去通徹的。這邊也講啊 無一法與人 我宗無語句,根本無語句,需要你去研究,需要你去透徹的。需要你去了解的。而這邊講的智慧呢 六度波羅蜜講的智慧 就是智慧大開以後呢,所有諸經語句了了分明,都能夠透徹了解。但是心經告訴你根本無語句,也不需要有智慧去了解這一切的語句。而且你沒有得到任何的東西,只是還至本處而已,回到你的本來而已,回到你的本來面目而已。無智亦無得。

 

結果這個講完以後呢,這個雪峰啊,聽到這個話以後還是很悵然,沒辦法體會,

 

還是繼續修行,繼續往前走。最後他終於大開元解。他終於了解了德山這一棒的意義所在,也終於了解了德山告訴他的這個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的精義所在,身心得大受用。他是怎麼了解的呢 怎麼覺悟的呢?且待下回分解。

 

有沒有什麼問題呢?

 

:自性本來解脫,沒有生死可捨。

 

自性本來清淨,沒有煩惱可斷。

 

自性本來空寂,沒有涅槃可證,

 

自性本來俱足,沒有菩提可修。

 

請示開示其義。

 

我們今天講心經 就是講這個嘛。只是說法不同而已 文句不同 內容是一樣的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 講到自性本來解脫 我們就會想有一個自性的存在,有一個自性這個東西的存在啊,這個就是一種執著。我有一個自性 那自性就不同於他性,這很麻煩了,這一下就麻煩了,所以佛法講無自性。

 

因為真正覺悟自性的 覺悟本性的人啊,他是發現呢 無自性 無他性 一切性呢無有分別 而不是有一個自性清靜解脫。而他性他的性不一樣,他的靈性是很汙濁的,被束縛,而我的靈性解脫了。你有一個我的自性。那就是一個我,那叫壽者相,真麻煩了啊,我們講說有我相人相眾生相 還一個壽者相。這個壽者相就是有一個不會死的靈性,這叫壽者相。壽者相 不是追求長壽啊,不會死的靈性不死的靈性啊。這是種外道的說法啊,這叫常 外道有 常見有斷見。

 

斷見就是人死的時候 一無所有。人死如燈滅 一無所有 常見 剛好相反 常見的是什麼 人死了以後呢身體死掉但是有一個靈性,曠劫永存,永不消滅,這叫常見。常見 斷見這都是屬於外道二見。

 

而真正的情形是怎麼樣呢 你說無自性 無自性很容易變成斷見 說有一個自性長存不滅,那說沒有這個自性,那是不是就斷滅 一切無有了 人死也沒有自性 沒有肉體也沒有自性了。通通都沒有了 那也是變成斷見。這無自性這是要 破人對自性的執著,說完就要放下 這是藥啊 應病與藥啊。那不能永遠吃的 病好了藥就要丟掉了。所以真正的佛法沒有定法,沒有一定的說法,簡單的說 你說有自性 是破無自性,說無自性 是破有自性。所以我們講無生老母,你說有 我就用無生來破你,你說無 我我就用老母來破你。你說什麼都沒有 好就老母能生萬法。它是一種什麼對治 應病與藥,看你生什麼病,給你什麼藥,所以 說法者無法可說,沒有什麼法跟你說的。沒有定法可說,沒有一定的說法,有一個靈性長存不滅,變成定論。沒有 也沒有說,人死又什麼都沒有,無自性 無肉體,無什麼。也是錯的,無自性 是要破這個 有自性,而有自性又是來破 無自性的 以常來破斷 以斷來破常,可是你如果執著常。執常以為常,執斷以為常的話那就是外道。事實上佛也說常見,也說斷見,佛也說有靈性 曠劫永存呢,佛也說呢 無自性,一切不執,但是他說呢 是用來以斷破常 以常破斷 而不是偏執一理的,這點很重要,那是因為看到你你寫這個自性本來解脫這本來是很好的話。

 

可是人很容易在文句上面 所以為什麼德山禪師講 我宗無語句啊 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 就是講,就怕給你一法。給你一法 自性本來解脫 沒有生死可死好 這一下抓住這句話逮住不放了,這句話不是定理 這句話是破認為自己自性不解脫的,所以他告訴你自性本來解脫。

 

但是也有的人呢,他自以為自性解脫了 胡作非為,所以他告訴你罪業很重啊,你不要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啊。他反而告訴你業力糾纏 剛好相反。這個沒有定法可以執 所有一切法呢,都是破執用的,如果你沒有執著話 就不需要法。如果有執著的話呢 你要 也只有暫時的藥 就像生病吃藥,只有暫時吃的,不能永遠吃的,永遠吃這個藥,就表示這個藥治不了病。所以讓你拖泥帶水一輩子斷不了藥,好的藥是可以斷病的,斷病之後 就是斷藥。

 

所以以前那些大禪師,他有這個辦法,心經也是告訴你這個道理,他給你的藥是可以斷病的。所以告訴你,最後一切法盡捨。

 

因此我們講這個 本來清淨,沒有煩惱可斷,本來空寂,沒有涅槃可證,本來俱足沒有菩提可修。這個是很高的法。但這個法本身呢也是一種藥而已,如果你執著這個法的話,就很容易掉到斷見裡面去。什麼都沒有嘛 沒有菩提 沒有煩惱,沒有生死 沒有涅槃啊。本來清淨,所以都不要修了。愛怎麼做就怎麼做了,那就變得跟現在青少年一樣了,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那差不了多少了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這個法只要寫出來的法 說出來法就不是適應一切眾生的,只有適應少數的 什麼東西是適應一切眾生的 像心經 適應的程度就比較大,明師一指更好。心經還講說什麼都無 明師一指是直接就讓你契入無了啊。根本是無語句。非但無語句給你,而且要把你所有的語句給破掉。所有的語句都給你除掉,所以我們傳道的時候,這個點傳師在唸 這個大千收束二八年 告訴你說。平心靜氣,眼看佛燈,靜聽禮囑,叫你誠敬的去聽,事實上你什麼都沒聽到。你聽到就完了。但是你會誠心去聽。就什麼都沒聽到,因為你誠心去聽,所以你心中所有的念頭被那一句句給打斷了。他每念一句就把你打掉一個念頭,所以那個點傳師所唸的那個禮囑 不是在告訴你什麼,在當時沒有要告訴你。非但不是要告訴你什麼,而且是要把你所有的東西掃除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