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宗教的「狂熱與感動」()


 


「我剛求道那段時間,曾經很發心過,但後來…」


「我是三天法會濟 公 老師親自成全的,一想到濟 公 老師就會掉淚,但是後來…唉一些人事考驗…。」


「我是大學參加伙食團,被一位學長的熱誠感動,以他為模範開始修道,曾經每天都在法喜當中,渡人、辦道都不會累…後來學長畢業了…」


「我求道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流淚,心中有一種終於找到了的回家的感動…但後來在道場看到很多修道人…。」


……………………


這些是多年來聽到許多已淡出或離開道場的「前道親」的道場初體驗。


 


很多道親在初求道時都有過一段難以磨滅的「感動期」,有人是在法會受到感動,有人是被仙佛臨壇感動,也有人在讀經典的領悟中感覺生命躍入另一種領域,也有人在修持三寶中有神祕體驗,也有人被前輩的德行所感動而發心…。


這些感動無論是什麼原因,往往都無法維持長久的時間。而感動引發的狂熱也總會逐漸退燒。


 


這時很多人就突然覺得自己「退道」了、「退心」了「退信」了,失去道氣了…。也有人以為自己之前的狂熱是被催眠或被矇騙,而退道,離開道場。


究竟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動?


又為什麼失去?


是否應該再找回來?


許多問號讓道親在修道的路上遲疑。


 


我們今天就來探討這種「宗教狂熱」。


˙如何面對狂熱?


˙如何正視退燒?


˙一直狂熱下去?


˙失去「狂熱」後怎麼辦?


 


「宗教狂熱」是正常的


修行一定有狂熱,沒有狂熱就缺少了修行的動力,就像談戀愛如果沒有狂熱就只是理性的友情,而不是失去理性的愛情。


婚姻一定要有戀愛的激情做基礎,才能度過漫長光陰中的一成不變和波濤起伏,修行也要有初發心時的感動、激情,才能夠持續長時期的守戒、行善、佈施、渡眾生…的修行。


什麼是「宗教狂熱」?


 


在宗教儀式或修行中產生的感動或非理智的激動,一般被稱為「宗教狂熱」,如果不是偏激、偏差、著魔的,佛教稱「法喜充滿」;基督教稱「聖靈充滿」、我們道親稱「道氣充滿」,旁觀者統稱這種非一般人理解的熱衷為「宗教狂熱」。


 


狂熱些什麼?


宗教的狂熱所覺受的是一種「神聖的力量」,是世俗經驗中沒有經驗過的。激發出我們心靈昇華的覺受,犧牲奉獻的熱誠,和至死不渝的決心。這是一般人生所沒有的,只有在宗教狂熱會發生。


在道場中比較常見的現象是發心時,不顧家人反對跑道場,甚至辭去工作出國開荒,家人朋友都會覺得非理性或著迷惑被洗腦…或是參加法會一時感動就立了很多愿,還沒學吃素就立清口愿…也有在修持上有深刻覺受而狂熱投入…。


這些衝動都是在一種「神聖的感動或感召」下發生。


 


宗教狂熱不好嗎?


其實這種「神聖」是人性中很正面的部份,每個人潛意識中都希望自己有「犧牲奉獻的精神、百折不撓的勇氣、拯救世界的能力…」雖然希望自己有,現實人生卻不可能。只有在戀愛、宗教、政治狂熱中會產生這種超越自己的力量。


所以不能說狂熱是不好的,人類的文明都是在各種狂熱中成就。


一生都沒有狂熱的人,生命沒有亮點,灰灰暗暗的過完,不管貧富貴賤。


近二十年還出現許多激發狂熱的課程,很多人一生沒有狂熱過,卻在「潛能開發」的課程中激發出狂熱,所以也有一批人曾經熱瘋過潛能開發課程。因為激發出生命中前所未有的自信與勇氣,讓人暫時相信自己能突破自己的極限。所以雖然「狂熱」似乎是一個否定的形容詞,多數人潛意識裡卻渴望狂熱來激發我們的生命潛能。以免庸庸碌碌過完一生。


 


宗教狂熱很好嗎?


宗教狂熱雖然是很多人踏出信仰的第一步,但如果發展過度,輕則自戀或自大,嚴重有精神分裂或做出偏激的行為的可能性。有時也將宗教帶向非理性或迷信,甚至個人崇拜。


所以宗教狂熱過度就不好了。


 


 


當狂熱發生


當我們處於狂熱的感動期,我們會有狂喜、悲傷、醒悟、洗滌、變聰明智慧、變得開朗擺脫憂鬱、變得努力不再怠惰、變得友善不討厭別人…。總之一個新的自己誕生,一個更完美有智慧能力的自己出現了。


我們會以為自己的生命從此改變,以前的自己已經消失、死去,那個自己不喜歡的抽菸、酗酒、賭博、吵架、憂鬱、憤世、暴躁、恐懼症、強迫症、無精打采、懶惰……的自己,已經完全被徹底改變了,不會再出現。


但是,事實不然,當狂熱退去後,你會發現過去自己所不喜歡的,平凡熟悉的自己悄悄的又出現回來了。


這時你可能會開始失望、懷疑,甚至覺得受騙,以為自己是被騙上當而有宗教狂熱或被蠱惑、被催眠而喪失理智。其實不是,這是信仰甚至投入任何活動都會有的過程。不是被蠱惑催眠也不是喪失理智,是正常的過程。


 


處處有狂熱


狂熱並不只是在宗教會發生,在許多領域都會發生,最常見的就是「政治狂熱」政客們最喜歡利用並且煽動這種狂熱,讓人們投入激起狂熱,而且為了怕這種狂熱冷卻,要不斷煽火加溫,以免群眾喪失這種非理性的狂熱。於是世界上就有「激進派」、不惜用暗殺甚至自殺行為來達到政治目的。


更平常的狂熱發生在戀愛,當人陷入愛情,英文用「產生化學變化」(chemistry)來形容,也是會發生像跌入一個陌生境界一樣的歡喜、充滿活力、才華湧現、變漂亮…前所未有的飛上雲端的快樂。


然而戀愛的熱度也會隨著時間而降溫,戀人們如果一定要重現或維持熱戀時期的種種感覺,那麼就有吵不完的架了。因為要一直維持在熱戀的發燒期是不可能的。


政治的狂熱要靠政客不斷用種種手段操弄來維持,戀情的發燒不論再熱,都會隨著時間漸漸平淡下來,否則就是瘋了,只有躁鬱症才能一直維持在狂熱不衰。所以正常的熱一定會退熱。


除了戀愛,生活中很多部分都有可能激起狂熱,譬如對運動、音樂、舞蹈、藝術…都會有投入時的狂熱。甚至對不良習性也會,如打電動、上網、飲酒、賭博…最可怕的是毒品。


對正當活動如音樂藝術…產生狂熱後也會逐漸退燒,如果能不被退燒的失落所擊敗,持續投入下去,最終就會成為藝術家。


最可怕的不退燒的狂熱在於惡習,很多人在打麻將、賭博、飲酒…當中得到刺激,激發出平常沒有的專注、快樂、緊張興奮…種種愉快的覺受,為了再度感受那種忘我,忘記生命中一切苦惱憂愁,一再回去賭、毒、菸酒。


最後,快樂已經不存在,只剩痛苦,卻仍不可自拔的要重複那曾經發生過的美好感受。於是身陷泥沼痛苦不堪。


觀察種種狂熱後你會發現,人們之所以狂熱,因為狂熱中有忘我的快樂,無論好的或壞的狂熱。而如果執著狂熱時的忘我感受,往往要一直追求新的刺激或程度更重的刺激。有些人就一直換新戀情,也有在賭桌上找尋這種刺激。


 


如何正視退燒?


所以退燒是正常的,我們要接受信仰不可能一直維持在狂熱階段,就像婚姻也有蜜月期,但不可能五十年都在蜜月階段。


觀察道親剛求道時都會有一段「蜜月期」,只要是求道後有接近道場,或有修持三寶,生命會突然躍進一個新的境地,在莫名的歡喜、心靈的提升、經典的領悟、三寶的受用、身體的暢快、疾病的消失…等種種不同現象。


我常提醒這些初得道道親:「這些現象不是永遠存在,會逐漸消退,要有心理準備。當蜜月期過了,不要一下子從天堂掉到地上。」


很多道親初求道時都有過一段莫名的發心,但當狂熱降溫就開始疑惑,甚至否定,最後退心。也有些希望找回這種狂熱,但即使用和當初完全一樣的修持方法卻也無法找回那種感動。


有人是被濟 公 老師借竅成全感動發心的,當推動自己修道的感動漸漸失去時,有些就退道不信,有些為了重現那種感動,到處找老師的影子,只要有三才借竅,不管哪一組線,甚至後天宮廟都好,就像戀愛的人失去神魂顛倒的感覺後,為了再體驗那種飄然的感覺,不斷尋找投入新的戀情一樣。


如果我們不接受熱潮終會冷下來的話,我們就會不斷找新的刺激,有人再到其他宗教尋找,有時也能有效的再度激發出那種感動與狂熱,但不可能永遠發燒。


 


催發狂熱


基督教是最懂得激發宗教狂熱的教團體,佈道大會、証道…都極盡激情演出,目的就在於激發出人們心中渴望發生的那種狂熱。佈道者也知道狂熱是無法持續發燒,所以就必須定期不斷的一次又一次激情呼喚、吶喊,到集體歇斯底里的狀態時,宗教狂熱就出現了,就可以讓信徒維持一段歡喜、自信、相信主耶穌、相信上帝、有力量…。


這是基督教信仰之所以能夠快速襲捲世界的一個很大的原因,因為一般宗教的狂熱,是信徒投入信仰時自然發生,也會逐漸退燒,最後維持一種理性長期平淡的修持,像婚姻一樣,當火花不再,婚姻還有不離不棄的相依為命的感情,不是愛得你死我活,卻是細水長流,生死不渝的。


一般宗教不會催發狂熱,而是長期以倫理、教條、經典教育信徒做一個善良的好人,但這種信仰沒有狂熱,有些人覺得平淡無奇就離開了。


一貫道場也是屬於沒有催發宗教狂熱的信仰,道親發心常在三天法會,有人是被仙佛感動,有人是被講課內容如「孝道」所啟發,也有不少在觀摩道場中發心…。然而不管在什麼情況發心,之後往往漸漸退燒。


 


一直狂熱下去?


信仰該一直狂熱下去嗎?


很多道親苦惱於失去初發心、失去道心、失去道氣…。因為在失去的同時也失去了自己,自己像從雲端墜下一樣,跌落地面,回到原來自己所不喜歡的自己。


退熱時,在失落感中生理、心理都產生負面的改變。


 


因此道親也努力用各種方法在支撐道心、道氣,害怕失去道念、害怕退轉,害怕回到狂熱前的自己,害怕生命失去意義。所以用種種方法為自己的道心加油打氣,比較持續有效的是內修、渡人,其他有唱道歌、回想老師的話,回想當初發心時的種種,也有乾脆辭去工作出國開荒,開荒對提振道氣很有幫助,但有時也只能維持一陣子,不久又消萎下來,只有再出國一次,有些道親就這樣辛苦的維繫道念,也修了幾十年。


 


失去「宗教狂熱」後怎麼辦?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