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90722  

正己而不求於人>   郭明義2008年3月

人事無法圓滿,無論是家庭或道場都很難圓滿,怎麼辦

:當已經盡力,卻仍難以圓滿時,只要掌握「正己而不求於人」的原則就可以了。

中庸云:「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中庸十三章)

意思是端正自己,但不以自己的標準、立場去要求別人,則不會有怨尤。

■「正己」容易「不求於人」難

修道人很容易做到「正己」,為人正直、善良、守正不阿、盡本分、努力、自我節制、付出…這些修道人的基本盤。

卻很難「不求於人」,往往以自己做到的標準去要求別人,這樣心中就難免忿忿不平,而有怨尤。

 

求於人則有怨

修道人若自己正直,卻對別人的不夠道德忿忿不平,不滿,甚至怨恨,這樣對心靈的破壞性很大,不只破壞心靈的仁慈、智慧,甚至對身體健康都有毀壞性的影響。

 

如何不因而生怨?中庸:「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

自己端正要求自己,而不對別人有要求期望,不會希望得到別人肯定感謝,也不期望別人也像自己一樣,正直。這樣心中就不會有怨恨。

 

問:這個正己而不求於人是不是只適用於平輩?父母對孩子不可能沒有要求期望

郭:如能對長輩、晚輩都做到這點,心才不會有怨。

很多修道人心中有一個自己認為的標準,無論是對長輩如父母、公婆,甚或對道場的前輩、點傳師,對工作上的上司、同事…都有很多標準、期望、要求。

這些標準、期望、要求一定無法達成,因而心中永遠有怨埋,即使修道,心還是常處於憤恨難平。

父母對孩子當然可以要求,但不要希望孩子一定要達成某程度的目標,不論功課成績、或德行…

要求自己盡到做父母的義務,身教、言教做子女的表率,但不要訂下目標要孩子一定要達成,這樣心中才不會有怨尤。

否則若孩子沒有如期望,心中就不免有不滿怨恨。

只要自問已經盡了父母的本分,孩子有他自己的因緣,無法強求。

即使如聖人周文王,一樣有管叔、蔡叔這樣叛國造反的兒子。周公還要誅殺他的哥哥管叔,放逐弟弟蔡叔。這些例子告訴我們,我們只能正己,而無法主宰別人的人生,即使是自己的孩子我們也無法掌控。

 

問:正己而不求於人和中庸:「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鹄,反求諸其身」是不是有異曲同工的意義?

:這句的意思是說,射箭和君子之道很近似,沒射中目標,就反省自己。

人事不盡圓滿時先反省自己,像射箭沒射中目標,只能怪自己射藝不精。

 

但檢討自己如果已經做得很好,就用另一句「正己而不求於人」檢視自己,自己做到就好了,至於別人如何就不去期望要求了。耶穌沒做錯什麼,還是被門徒出賣,只能正己,然後凡事不求。

不存期望就不會怨

只要「求於人」心中一定會有怨,人事不圓滿是世間的常態,釋迦牟尼佛渡化教導堂弟提婆達多,提婆達多仍然想盡辦法殺佛、害佛;孔子也是聖人,還是不得已出妻。聖人要求自己德行圓滿,接受人事不可能圓滿的事實。

重要的不是人事的圓滿,而是態度。

譬如父慈子孝」,身為父母,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做到「父慈」,而不是在乎子孝不孝?

身為道親,重要的是努力內修、外辦,了自己的愿,而不是去看別人的對錯、是非。

所以修道最重要的是「正己」而不是「求於人」

無論什麼事,失敗,都反省自己,不對別人有要求期望,心中就不會有怨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郭明義 的頭像
    郭明義

    一貫道郭明義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