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德經以前貼過錄音檔,由於得意窩(Xuit)結束影音服務,之前貼的上課錄音部分全都消失,

只能將還找得到的部分,編輯成youtube重新貼。

0120140829于石岡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

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老子韓非列傳》

《道德經》,道德經的著作者是老子。孔子他有見過老子,他說,“老子猶龍。”老子像龍一樣,不可測度,深不可測,所以變化萬千。這是孔子呢對老子的形容。我們學《易經》,講“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以老子就是一個大成就的聖人,像龍一樣飛行自在,然後智慧廣大。

那老子一生啊,沒沒無聞,他一直在當這個圖書館的館長,就是國家圖書館的館長。後來到了晚年呢,騎著一頭青牛,出函谷關往印度去了,不知所蹤。因為出了函谷關,就是向印度那個方向,然後就不知所蹤了,沒有人知道他到哪裡去了。但他在函谷關呢,就被這個守關的官吏,以前有很多隱士、高人,都是守在這個邊疆啊,當這個官吏,因為比較不會涉入朝廷的內鬥,所以他們也當官,可是當那種守邊疆的官,所以那也是一位高人,知道老子是一位大聖人,所以希望老子能夠留下他的體悟的真理。

所以老子就寫了這本書,五千言,大概只有五千個字,很精簡,然後就飄然遠去。沒有人知道他要到哪裡去,也沒有人知道他的歲數,也沒有人知道他活著還是死了,都不知道。所以真的是孔子形容很好,老子猶龍啊,就像龍一樣。你知道有這個東西,但是沒見過它,就算見過它呢,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連孔子都只有見到他的前面,看不到他的後面。

所以老子的道德經,也是所有的經典,翻譯成各國文字,中國所有的經典翻譯成各種文字最多的,就是《老子》(即道德经)。所以《老子》呢,在全世界流傳非常的廣,公認為最有智慧的一本書。像西方的俄國,有一位存在主義大師,叫做卡夫卡,道德經對他的影響非常的大。他寫的一些小說,對於現代文學的影響也是非常的深刻、非常地巨大深遠。但是他就覺得很遺憾,他不懂得中國字,所以他對老子呢只能有支離破碎的一點了解。雖然如此,他還成為一代大師。他把他對於老子的體悟,融化到他的文學裡面,就充滿了智慧、充滿了啟發性。

那中國大陸喔雖然是中國,可是因為經過文化大革命,所以對於中國文化的那種學習、涵養,非常的薄弱。反而是我們台灣幾十年來呢,都一直有中華文化這樣的一個基本教育。就像現在有讀經班,很多小朋友從小就在讀經,雖然不解其意啊,可是呢,經典深入人心,深入我們的生命裡面。所以全世界,全世界的人都很重視道德經,都想研究道德經,而最有本錢來研究道德經的,就是台灣人。因為台灣的華人跟中國文化的一個學習啦、接觸啦,都超過全世界的華人,更不要說其他的洋人了。

大家都知道這是一本智慧的寶庫,但是你必須有中國文化、中國文字的一個根基,最起碼的。就好像你要學英國文學,你最起碼要懂英文嘛,還要很熟練這個英文。所以我們有機會來研究道德經啊,要珍惜這個機會。

道德經啊,言簡意賅,它沒有廢話。那可能一篇短短的,但是裡面講的道理呢,比方說他第一章,他的道理可以寫幾本書都寫不完。可他把它濃縮到幾句話而已,所以這就是老子有智慧的地方。因為你越精簡呢,就越容易流傳久遠,太多了很容易散失掉。容易流傳久遠,還有也很容易消化吸收,就好像食物一樣嘛,你如果說很多,然後營養很少,你吃撐了也是沒辦法生存那。比方說你吃稻草,你吃撐了,你營養太少啊,你還是沒辦法生存那。但是哎,你喝一杯豆漿,雖然少,但是營養很充分。所以道德經就像這樣,它非常的精簡,但是內容非常的豐富啊,對我們心靈的一個滋養、智慧的提升,那是非常有幫助的。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代表真理,人必行之路

我們從第一章開始來研究。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簡單的說就是一條路。我們人不能光活著啊,要走出一條路出來,人的一生就是要走一條長遠的路。所以中國人用到這個“道”,它一方面代表是真理,一方面也代表人必行之路。那人必行之路就是,真理之路啊,真理的道路。

“道”,我們覺得,哇,好抽象喔,好玄喔。因為“道”是一個哲學名詞。一個字你不曉得,把它變成四個字,大家就知道什麼是道了,大家就知道了,“成功之道”,這都知道。

我們從小到大就是希望能夠走向一個成功之道啊。學業要成功,事業要成功,婚姻要成功,教育子女要成功,健康養生也要成功,成功之道。那這個世間不是只有成功之道啊,成功之道那是短暫的。你說事業成功、婚姻成功,甚至你一輩子榮華富貴,甚至給你當到總統,它有任期結束的時候。你就算當皇帝,當到死,還是會死啊,還是有結束的時候。

所以成功,最大的成功,就像劉邦,劉邦那個時候當了皇帝以後,慶功宴,然後還為他爸爸祝壽。他就舉起酒杯來給他爸爸祝壽,一方面還酸他爸爸。他說,“老爸,我年輕的時候,你都說大哥比較有出息,而我是個無賴,沒有出息。大哥賺了很多的錢,掙了很多的家業。”他說,“你看看現在我掙的家業,可比他大多了吧?”然後下面人就高呼萬歲,得意的不得了。但他說這麼得意的話,也不過經過六年他就死了,六年以後他就死了。所以成功之道是短暫的,是無常的,那是一條無常的路。

所以我們人常常會覺得空虛、茫然。因為我們很努力,走向了成功之道,我們內心深處都知道,迎接這個成功的,迎接它的就是無常,就是無常,終於會結束。

成功之道,無常

成聖之道,常道,永恆

所以呢,今天要講的不是成功之道,是成聖之道,啊,大家就知道了,要成為仙佛神聖的路,成聖之道。所以這個叫“常”,這是永恆的,成聖之道。所以老子所說的“道”,就是成聖之道,成佛之道。佛家來講,叫成佛之道。

成功之道,我們人一輩子都在追求成功之道。像前天我在臺北,才有位道親那,她是高中老師,她跟我說,她先生是博士,年紀也不小了,快六十了。她先生就嫌太太都不成長,雖然太太都有到佛堂來上課啦什麼的,太太自己覺得自己有成長,但先生覺得她都不成長。她先生自己很愛看書,覺得自己都在成長。愛看什麼書呢?就是這種成功之道的書,各種的成功之道,就那種激勵的書,激勵自己的那些書籍。現在社會上最暢銷就這些書啊,激勵成功之書。

她說有一次她先生電腦打開,叫他太太啦、小孩趕快來看一段影片,“快來看,你看看,這個才是我們要學習的成功之道。”這裡面看到有一個大叔啊在那邊嘶吼啊,“啊,我一定要成功——(拉長音),我沒法忍受啦——,我要拋棄以前的一切——。”,在那邊吼叫。他兒子看了都傻眼了,他說,“老爸快六十歲,還要去喊嗎?還要去吼吼叫叫嗎?”追求成功。

所以這個成功之道,大家都很了解,也是大家都很希望能夠追求到的。但是成功之道就是要有方法,我可以告訴你要怎麼成功,有一個方法在的。我告訴你怎麼樣會成功,怎麼樣不會成功,怎麼樣會失敗。

可是呢成聖之道就不同啦。成聖之道是永恆之道啊,常道啊,它是常道。可是老子說的,開口就講了,“道可道,非常道。”道,如果可以說出來,告訴你要怎麼修、要怎麼煉,告訴你什麼是道、什麼不是道,那就非常道了,那就不是永恆之道了,那是成不了聖了。永恆之道才能成聖啊,仙佛神聖是永恆的啊,為什麼永恆?因為他走在永恆的路上。

所以成聖不等於成功喔,我們很容易把這個畫上等號啊。成功有成功的方法,事業成功有事業成功的方法,學業成功有學業成功的方法。但是你用這些方法也不一定會成功,是真的,人很多機運、很多變化在裡面,不一定會成功。

像前幾天那,碰到一個年輕人,他說他讀書功課好的不得了,他有讀書成功之道,功課好的不得了。在學校裡面考試,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可是一碰到大考就失常,他說他好恨考試。他研究所,他說這是他最後一關,他以後再也不要考試。很會讀書,一考試就失常,這個有機運的問題。一考試就各種狀況都出來了,或者說本來會的,突然間就不會了,這就沒有考運那。那那個考運呢,就不是老師可以教他的。但是牽扯到前途的這個東西啊,就有福報的問題,沒有那個運。

道←→非道  勤勞←→懶惰

善←→惡  慷慨←→小氣

是←→非  正←→邪

對←→錯  成功←→失敗

所以成功之道是有方法的,有方法還不一定會成功,而且成功之後是無常。成聖之道,剛好相反,它是沒有方法。

首先呢,你不能指出來,什麼是“道”,什麼是“非道”。因為你如果指出一個方法的話,他就告訴你什麼才是道,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啊。我告訴你什麼是道了,就有什麼是非道,是不是?就分成兩半了。道,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它沒有內外的,無所不在,叫無極。大到沒有外在,小到呢沒有內在,沒有外在,沒有內在,所以叫無極,沒有極限。既然無極,你就不能說它這邊是,那邊不是喔。這邊是道,那邊不是道。那成功之道,就是這邊是成功,那邊是失敗嘛,很簡單那。你考上台大是成功,你沒考上台大是失敗,這個是成功之道。但是呢不是這樣子的,它是無極的,大而無外,小而無內聖人之道,那才是恒常

因為如果有極限,就不是常的,有兩邊的話,有成功就有失敗啊、有得就有失啊、有善就有惡啊、有對就有錯啊。你就會從這裡跑到那裡啊,從道,跑到非道啊。比方說,我要求我要勤勞,勤勞是道,那懶惰非道,中間有個中線那。要求自己往勤勞這邊,就往這裡,一下到這邊,勤勞;一下到這邊,懶惰。人就是這樣子啊,每個人人都有這種經驗。

我要求我很勤勞,結果有勤勞就有懶惰,怠惰了就很沮喪;我要求我很慷慨,有慷慨就有小氣;我要求我很正直,就有這是正那是邪,這是正道,那是邪道。所以永遠在這邊擺蕩。所以這個有道和非道,他就會在中間擺蕩

所以你只要說可道,你說出來什麼是道,那就有非道出現了,就有非道出現了。有非道的話呢,你就會落入這種選擇,我要選擇這個、還是選擇那個,而人生的痛苦就從這個選擇開始。我選擇之後我還要努力啊,走向我選擇的你認為正確的路。而且我發現自己呢,一直努力往那邊,往這邊,然後這邊的力量就一直發動,在那邊拉扯,兩邊在那裡拉扯,永遠在那裡拉扯。

所以道,是要你跳出二分法這樣子一個漩渦,這是對的、那是錯的。我們不要修道,又一樣落入這個二分法,這是對的、那是錯的,這是正、那是邪,這是正道、那是邪道。

像有一位道親,夫妻倆都高中老師,然後現在要離婚,離婚的理由是教育小孩的爭執。因為太太是那種書讀的很好,永遠是第一名的,所以她希望小孩子呢,也要用功讀書。夫妻倆為了教育小孩就很多的爭執,在宗教信仰上面也起爭執。那離婚就要爭小孩呀,小孩子才一個剛上國中,一個還在讀小學。結果先生就使出殺手鐧那,他跟小孩子說,你來跟我,每個人一人一個平板電腦、遊戲機、wii,什麼都有,隨便玩,玩到掛。然後太太這邊呢,哇,那是要用功讀書的,不止要用功讀書啊,讀書的時候姿勢還要正確啊。字有時候寫好了要重寫、要重寫,要求很嚴格,那第一名的學生。最後小孩子都決定要選擇爸爸,不要選擇媽媽。太好玩了。

然後這個媽媽就很、很悲傷啊,就跑來跟我講說,“邪惡終於戰勝了正義。”她說“正義和邪惡之戰,邪惡戰勝了。”我說你不代表正義哎,你就認為你輸了就是正義輸啦?你认為你是正義啊?不是啊。這是什麼的戰爭?就是愛讀書和愛玩的戰爭啊,所以我們從小就活在這種戰爭裡面,愛讀書的和愛玩的,而且愛玩的永遠是贏家嘛。一個學校裡面,你們這邊很多當老師的,愛玩的占大多數嘛,從小學開始啊,愛玩的就是多數啊,愛讀書的是少數啊。

我讀國中的時候一個年級二十幾班,只有一個升學班,升學班裡面還只有少數人是真正愛讀書,有的不是真的愛讀書,他只是愛那個榮譽而已。包括我剛才講這位,她也不是愛讀書啊,她從研究所畢業以後就不讀書啦,她根本讀的怕死了,對於這些經典那什麼,讀的怕死了,她只是為了榮譽而已。而真正愛讀書的人更是少了。這是愛讀書和愛玩的戰爭啊,怎麼搞成正邪之戰那?

但是我們人生就是這樣子,永遠就是兩邊對立。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然後把自己所認同的,把它無限上綱成為正義,把自己不認同的,也是無限上綱成為邪惡。就這種鬥爭對立就不斷地開始

所以說老子開宗明義,“道可道,非常道。道,不可言語的。如果可以說出來呢就不是常道說出來就變得有一個道,有一個非道了就變成說有正有邪而且隨便你去定義啦,每個人定義的道都不同,就互相攻擊。我的道才是真道,你的道是假道,就互相攻擊。而且這都不是真正的道。

真正的道,是無極啊,沒有落入兩極對待的啊,這才是真道。而且真道既然無極,就表示我們沒有離開過道。所以修道不需要努力啊,修道和成功是不同的,不需要經過努力奮鬥、努力學習才可以到達的。因為你從來沒有離開過道,道,你沒辦法離開它的,你沒辦法離開道,“可離非道”啊,可離就不是道了,可以離開就不是道了。就像空氣一樣啊,你不能離開它的,離開它你就活不下去啦道也是一樣

天地宇宙就是道,它是永遠的、永恆的、無所不在一切的一切就是道所以我們沒有離開道。你不需要修,你就在“道”裡邊,你要的只是悟而已,要覺悟而已。所以說你不要去定義道,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啊,意思就是你不要去定義“道”你定義的話呢,它就不是道了。“可道”就是去定義,可以定義的意思,不要去定義。不要定義什麼是道,什麼不是道

成功,你可以定義啦,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不過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也不同啊,也各自不同,每個人認為的成功不同。有人認為婚姻美滿是成功,有人認為事業美滿是成功啊,有人認為有錢就是成功。像最近那個把老闆殺掉的那個司機,他在他的臉書上面寫的就是,人要有錢。他認為成功就是要有錢,所以這就是去定義。

好,首先我們知道了,道不可以定義,可以定義的就不是道。這一下就脫離了我們從小到大,甚至生生世世,我們的一個思維的習慣思維習慣就先定義嘛,先定義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啊,然後就去執行,先定義以後再去執行。它現在沒辦法定義,可道的,非常道,不可以定義。

 

道德經01

01-1

道德經 道德經的著作者是老子。孔子他有見過老子,他說,老子猶龍,老子像龍一樣 不可測度 深不可測 所以變化萬千。這是孔子呢對老子的形容。我們學易經 講飛龍在天 利見大人,所以老子就是一個大成就的聖人,像龍一樣飛行自在,然後智慧廣大。

老子一生啊,沒沒無聞,他一直在當這個圖書館的館長,就是國家圖書館的館長。後來到了晚年 騎著一頭青牛出函谷關往印度去了不知所蹤。因為出函谷關就是向印度那個方向就不知所蹤了。沒有人知道他到哪裡去,但他在函谷關呢,被這個守關的官吏,以前有很多隱士高人都守在這個邊疆啊。當這個官吏 因為比較不會涉入朝廷的內鬥,所以他們也當官。當那種守邊疆的關,所以那也是一位高人。他知道老子是一位大聖人,所以希望老子能夠留下他的體悟的真理,所以老子就寫了這本書,五千言只有五千個字,很精簡,然後就飄然遠去。沒有人知道他要到哪去,也沒人知道他的歲數。沒有人知道活著還是死了 都不知道 所以真的是孔子形容很好,老子猶龍了啊,就像龍一樣,你知道有這個東西,但是沒見過他 就算見過祂呢,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連孔子都只有見到他的前面 看不到他的後面。所以老子的道德經也是所有的經典 翻譯成各國文字。中國所有的經典翻譯成各種文字,最多的就是老子。

老子呢 在全世界流傳非常的廣公認為最有智慧的一本書像西方的俄國,有一位存在主義大師叫做卡夫卡   道德經對他影響非常的大,他寫的一些小說對於現代文學的影響也是非常的深刻,非常的巨大深遠。但是他就覺得很遺憾,他不懂得中國字 所以他對老子呢只能有支離破碎的一點瞭解。雖然如此他還成為一代大師,把他對於老子的體悟 融化到他的文學裡面,就充滿了智慧充滿了啟發性。

那中國大陸雖然是中國,可是他因為經過文化大革命,所以對於中國文化的那種學習涵養非常的薄弱,反而是我們臺灣幾十年來呢,都一直有中華文化的一個基本教育 就像現在有讀經班,很多小朋友從小就在讀經,雖然不解其意啊,可是呢,經典深入人心,深入我們的生命裡面。

所以全世界 全世界的人都很重視道德經都想研究道德經 而最有本錢的研究道德經的就是臺灣人。臺灣的華人跟中國文化的一個學習接觸都超過全世界的華人,更不要說其他的洋人。大家都知道這是一本智慧的寶庫啊,但是你必須有中國文化中國文字的一個根基,最起碼的 就像你要學英國文學,你最起碼要懂英文嘛,還要很熟練這個英文,所以我們有機會來研究道德經啊,要珍惜這個機會,道德經啊 言簡意賅 沒有廢話,那可能一篇短短的,但是裡面講的道理呢,

他第一章他的道理可以寫幾本書都寫不完,他把它濃縮到幾句話而已,這就是老子有智慧的地方,因為你越精簡呢,就越容易流傳久遠 太多了容易散失掉,容易流傳久遠,還有也很容易消化吸收

就像食物一樣 你如果說很多 然後營養很少,你吃撐了也是沒辦法生存

比方你吃稻草你吃撐了,你營養太少了,你還是沒辦法生存。但是你喝一杯豆漿雖然少,但是營養很充分,所以道德經就像這樣它非常的精簡,但是內容非常的豐富啊,對我們心靈的一個滋養,智慧的提升是非常有幫助。

 

01-2

我們從第一章開始來研究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簡單的說就是一條路,我們人不能光活著,要走出一條路出來啊。人的一生就是要走一條長遠的路。所以中國人用到這個一方面代表是真理 一方面也代表人必行之路,那人必行之路就是 真理之路啊 真理的道路。我們覺得 哇好抽象啊,好玄喔是一個哲學名詞,一個字你不曉得 把它變成四個字,就知道什麼是道了。

成功之道,這都知道,我們從小到大就是希望能夠走向一個成功之道啊。學業要成功 事業要成功 婚姻要成功 教育子女要成功 健康養生也要成功 成功之道。

那這個世間不是只有成功之道 成功之道那是短暫的,你事業成功 婚姻成功,甚至你一輩子榮華富貴,甚至給你當到總統 有任期結束的時候,

你就算當皇帝當到死 還是會死啊 還是有結束的時候。

所以成功最大的成功就像劉邦當了皇帝以後 慶功宴 然後為他爸爸祝壽,他就舉起酒杯來給他爸爸祝壽,一方面還酸他爸爸。

他說 老爸我年輕的時候,你都說大哥比較有出息 而我是個無賴 沒有出息 大哥賺了很多的錢 掙了很多的家業。他說 你看看現在我掙的家業可比他大多了吧,然後下面就高呼萬歲。得意的不得了但他說這麼得意的話 也不過經過六年他就死了 六年以後他就死了 所以成功之道是短暫的 是無常的 那是一條無常的路,

所以我們人常常會覺得空虛茫然,因為我們很努力走向成功之道。我們內心深處都知道,迎接這個成功的迎接它的就是 無常 就是無常。終於會結束,

所以呢 今天要講的不是成功之道,是成聖之道啊 大家就知道了。要成為仙佛神聖的路 成聖之道,所以這叫這是永恆的 成聖之道。老子所說的就是成聖之道,成佛之道。佛家來講,叫成佛之道,成功之道 我們人一輩子都在追求成功之道。

像前天我在台北才有道親是高中老師,她跟我說,她先生也是博士。年紀也不小了快六十了,她先生就嫌太太都不成長。雖然太太都有到佛堂來上課了,太太自己覺得自己有成長,但先生覺得她都不成長。先生自己很愛看書,覺得自己都在成長。愛看什麼書呢 就是這種成功之道的書 各種的成功之道 就那種激勵的書 激勵自己的那些書籍,現在社會上最暢銷就這些書,激勵成功之書。他說有一次她先生就電腦打開,叫他太太他小孩都趕快來看一段影片 你看看這個才是我們要學習的成功之道。裡面看到有一個大叔在那邊嘶吼我一定要成功 我沒法忍受了 我要拋棄以前的一切在那邊吼叫,那兒子看了都傻眼了。他說,老爸快六十歲,還要去喊嗎,追求成功 這個成功之道 大家都很了解,也是大家都很希望能夠追求到的,

但是成功之道就是要有方法對不對,要有方法,我可以告訴你要怎麼成功,有一個方法在的 我告訴你怎麼樣會成功 怎麼樣不會成功 怎麼樣會失敗,可是呢成聖之道就不同了。成聖之道是永恆之道啊,常道啊,它是常道 可是老子說的 開口就講了 道可道 非常道 如果可以說出來告訴你要怎麼修,要怎麼煉,告訴你什麼是道 什麼不是道 那就非常道,那就不是永恆之道了,那是成不了聖 永恆之道才能成聖 仙佛神聖是永恆的 為什麼永恆?因為他走在永恆的路上,所以成聖不等於成功。我們很容易把這個畫上等號,成功有成功的方法 事業成功有事業成功的方法。學業成功有學業成功的方法,但是你用這些方法也不一定會成功 是真的

人很多機運很多變化在裡面不一定會成功。前天碰到一個年輕人 他說他讀書功課好得不得了,他有讀書成功之道,功課好得不得了。在學校裡面考試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可是一碰到大考就失常,他說他好恨考試 研究所,他說這是他最後一個,再也不要考試 很會讀書一考試就失常 這個有機運的問題。一考試就各種狀況都出來,或者說本來會的突然間就不會了,這沒有考運。

那個考運呢 就不是老師可以教他的,但是牽扯到前途的這個東西就有福報的問題 沒有那個運,

所以成功之道是有方法,有方法還不一定會成功。而且成功之後是無常,成聖之道 剛好相反 它是沒有方法。沒有方法,

首先呢,你不能指出來 什麼是什麼是非道,因為你如果指出一個方法的話,他告訴你什麼才是道,所謂 道可道非常道,我告訴你什麼是道 就有什麼是非道 就分成兩半 道是大而無外 小而無內,沒有內外的。無所不在 叫無極 大到沒有外在 小到呢沒有內在,沒有外在,沒有內在,所以叫無極沒有極限 既然無極你就不能說它是這邊是 那邊不是

這邊是道 那邊不是道 那成功之道,就這邊是成功,那邊是失敗,很簡單,你考上台大是成功,沒考上台大是失敗 這個是成功之道 但是呢道不是這樣子,它是無極 大而無外 小而無內   聖人之道 那才是恆常

因為如果有極限就不是常的,有兩邊的話有成功就有失敗。有得就有失

有善就有惡,有對就有錯啊,你就會從這裡跑到那裡。從道 跑到非道,

 

 

比方說我要求我要勤勞,勤勞是道 懶惰非道,中間有個中線啊,

要求自己往勤勞這邊 就往這裡 一下到這邊 勤勞 一下到這邊 懶惰

勤勞就會變得懶惰,人就是這樣子,每個人都有這種經驗。我要求我勤勞,有勤勞就有懶惰 怠惰了就很沮喪。我要求我這個很慷慨 有慷慨就有小氣,我要求我很正直,就有這是正那是邪 。所以永遠在這邊擺蕩 這個 有道和非道,就會在中間擺蕩。

非道

勤勞懶惰

慷慨小氣

01-3

所以你只要說可道 你說出來什麼是道。那就有非道出現 就有非道出現,有非道的話 你就會落入這種選擇。我要選擇這個還是選擇那個 而人生的痛苦就從這個選擇開始,我選擇之後我還要努力啊。走向我選擇的你認為正確的路,而且我發現自己呢,一直努力往那邊 往這邊,這邊的力量就一直發動在那邊拉扯,兩邊在那裡拉扯 永遠在那裡拉扯。所以道是要你跳出二分法這樣的一個漩渦。這是對的 那是錯的,我們不要修道又一樣落入這個二分法 這是對的那是錯的,這是正那是邪,這是正道 那是邪道,

有一位道親夫妻兩都高中老師,然後現在要離婚,離婚的理由是教育小孩的爭執,太太是那種書讀的很好啊永遠是第一名,所以希望小孩子呢,也要用功讀書。夫妻倆為了教育小孩就很多的爭執在宗教信仰方面也起爭執,離婚就要爭小孩啊小孩一個才剛上國中,一個還在讀小學,先生就使出殺手鐧。他跟小孩說跟我每個人一個平板電腦 遊戲機 Wii什麼都有 隨便玩玩到掛。然後太太這邊呢那是要用功讀書的,不止要用功讀書啊讀書的時候姿勢還要正確,字有時候寫好了要重寫 要求很嚴格第一名的學生

最後小孩子都決定要選擇爸爸 不要選擇媽媽 太好玩了,這個媽媽就很很悲傷啊就跑來跟我講說。邪惡終於戰勝了正義。正義和邪惡之戰 邪惡戰勝了 我說你不代表正義,你就認為你輸了就是正義,輸了啊,你以為你是正義啊,不是啊,這是什麼的戰爭就是愛讀書和愛玩的戰爭啊,對不對,所以我們從小就活在這種戰爭裡面。愛讀書的和愛玩的,而且愛玩的永遠是贏家嘛,對不對啊,學校裡面 你們這邊很多當老師的 愛玩的佔大多數 從小學開始愛玩的就是多數 愛讀書只是少數啊。我讀國中的時候一個年級二十幾班,只有一個升學班 升學班裡面還只有少數人是真正愛讀書,有的不是真的愛讀書只是愛那個榮譽而已。包括我剛才講這位 她也不是愛讀書啊,研究所畢業以後就不讀書了,讀得怕死了對於這些經典怕死了,只是為了榮譽,而真正愛讀書的人那更是少了,所以這是愛讀書和愛玩的戰爭啊。怎麼搞成正邪之戰。但是我們人生就是這樣永遠就是兩邊對立。

什麼是對 什麼是錯的,然後把自己所認同的把它無限上綱成為正義,把自己不認同的也是無限上綱成為邪惡。鬥爭對立就不斷的開始。

 

所以老子開宗明義道可道,非常道 不可言語的。如果可以說出來呢就不是常道 說出來就變得有一個道 有一個非道了 就變成說有正有邪。而且隨便你去定義 每個人定義的道都不同,就互相攻擊 我的道才是真道 你的道是假道 而且這都不是真正的道 真道是無極,沒有落入兩極對待的 這才是真道,而且真道 既然無極就表示我們沒有離開過道,所以修道不需要努力 修道和成功不同的 不需要經過努力奮鬥,努力學習才可以到達的。因為你從來沒有離開過道,道你沒法離開它的可離非道啊,可離就不是道了,可以離開就不是道了。就像空氣一樣你不能離開它。離開它你就活不下去,道也是一樣 天地宇宙就是道 它是永遠的 永恆的 無所不在,一切的一切就是道,所以我們沒有離開道 你不需要修,你就在裡面,你要的只是悟而已覺悟而已。所以說你不要去定義道 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不要去定義 你定義的話 它就不是道,可道就是去定義 可以定義的意思,不要去定義什麼是道 什麼不是道 成功 你可以定義 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

不過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也不同,各自不同,每個人認為成功不同,有人認為婚姻美滿是成功,有人認為事業美滿是成功啊,有人認為有錢就是成功。最近那個把老闆殺掉的那個司機 他在他的臉書上面寫的就是   人要有錢。他認為成功就是要有錢 這就是去定義。好首先我們知道了 道不可以定義 可以定義的就不是道 這一下就脫離了我們從小到大 甚至生生世世,我們的一個思維的習慣,思維習慣就先定義 先定義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啊,然後就去執行先定義以後再去執行。現在沒辦法定義,可道的 非常道 不可以定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郭明義 的頭像
    郭明義

    一貫道郭明義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