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道人長什麼樣子)(20150527於天一)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清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今天講第15章。
“古之善為士者”,就是講自古以來啊,這種有道之士,真正悟道達道的士君子,叫“善為士者”。什麼樣的人是真正的悟道之人呢?“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他微妙,這微就是很微小啊,你看不出來的,好像細菌,你看不到一樣。修道人,道,道在哪裡呢?看不出來。但是呢表面上看不出來,一碰到事情的時候妙了,妙用無窮。
這表示他跟平常人看起好像差不多,可是一般人呢,碰到事情的時候手足無措,大事臨頭的時候,手足無措;但是他呢,可以妙用無窮,而且玄通。最主要是玄通,這個玄是不可思議啊。他不是用知識,不是用方法,是讓自己的心靈進入一種不可思議的狀態,然後通天徹地,和天地宇宙啊都接上線了,所以才可以呢妙不可言、妙用無窮。
所以說老子就說“深不可識”,所以他很深奧啊,你沒辦法辨識,到底這個人是不是有道之人?我們一般人想像的有道之人都是,哇,口若懸河、辯才無礙、通經明典,或是神通變化,這是有道之士。至少看起來走路有風,走起路來那樣子,喔,一看就知道這個人神通廣大的樣子。所以說,很深奧啊,很難辨識。
哎,這個時代有很多大師啊,都自稱是悟道之人,還會為你印證哎。“哎呀,你已經修到哪裡修到哪裡了,我幫你印證。”所以大家趨之若鶩啊。只要你敢說我是佛,連聰明人都會相信你啊。我們台灣這種自稱是佛的人好多喔,到處都是。
上次我們不是有看到一個歌星拜了一個大師嘛,後來我才知道,那個大師,我很多認識人的都跑去追隨他修行了,也有很多道親也跑去追隨他了。最近還有一個什麼正覺,哇,那個更厲害,他幫你印證,“你修到第幾地第幾地了。”幫你印證。“哎,你初地啦,你第幾果的阿羅漢那。”他們還分位階的,你修到什麼,可以到第幾層樓來聽課。好有成就。像我們修道修了半天,你也沒得到一個印證,沒有證書的。他們有發證書的哎,好像讀大學,我有個證書嘛,有一個畢業證書。到底佛還是魔啊,都搞不清楚啊。
所以老子就講啊,“深不可識”啊,“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以前人喏,他不敢自稱佛的,因為有皇帝會抓你啊。現在不同了,現在民主時代啊,你要自稱佛啊,你敢說就有人敢信那。所以現在到處都是假祖師,就是這樣。
上次還看到一個我們道場的點傳師啊,報紙上面大登廣告啊,登那種全版的廣告,說“彌勒佛降世啦,就是我。”有沒有看到這個廣告?沒有人看到啊?姓林,一林點傳師。我三十年前就認識他了,突然間他變成彌勒佛了,也是很多人追隨他喔。
所以老子也知道這個道理啊,所以說“強為之容”。我勉強去形容他一下,讓你們知道到底有道之士長什麼樣子,免得你看錯人了,看到騙子還以為是佛。現在人就是,就想要追隨一個佛,然後哎,得到他的印證。修行,覺得修的很空啊。
不像說我們賺錢就很實在,賺多少錢就多少錢;你修道說,我修到什麼境界了?根本不知道。所以有人敢出來跟你講說,我幫你認同,開證書給你。反正也不要錢的,隨便他開,也沒有法律責任,這沒有法律責任那。他開一個你是第四地,四地菩薩,哇,你高興死了,你捐了200萬給他, 200萬買個四地菩薩,也蠻值得了,大家歡喜就好。
所以老子呢他就要告訴你,到底真正的有道之士長什麼樣子。他也不是就這樣,他說勉強講啦,也不是說真的就這樣子,但是比較接近了。人家是過來人嘛,所以會比較接近。但是老實講,他講了以後啊,剛好講的都是你最瞧不起的那種人。
“豫兮若冬涉川”,好猶豫不決。我們修道人就是,哇,好有把握,好有自信那。猶豫不決,看起來猶豫不決,好像冬天在過河啊。以前古代冬天呢,這是北方嘛,冬天水都結冰了嘛。結冰以後你要過河啊,看起來好像可以走啊,但是有些冰很薄,看起來都白茫茫,上面都一層白色的雪。所以你不曉得它的厚薄。所以你就要很小心,拿個棍子在那邊敲、敲,哎,實了以後才可以走。
我們一般人話都隨便說啊,事都隨便做啊;但是有道之士喔,做人做事好小心,好像冬天過河,好像一不小心,就說錯話做錯事。好怕說錯話做錯事喔,這是第一個,他給人的第一眼的印象就是這樣。所以我就不像了啊,哈哈哈哈,我說話很大聲。他小心謹慎喏,唯恐說錯話做錯事,所以“豫(野獸的名稱,性好疑慮)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也是戒慎恐懼。這“猶(野獸的名稱,性警覺)兮”代表戒慎恐懼,好像四邊的鄰居喔,都很害怕,敬畏啊,常存敬畏之心那,戒慎恐懼、常存敬畏。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大學》
人間私語,天聞若雷;
暗室虧心,神目如電。——《事林廣記·警世格言》
其實儒家也講這個啊,常存敬畏。像曾子說的啊,“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好像四面八方啊,上下是兩方嘛,然後四面有八方,叫十個方向,都有眼睛在看著我;十個方向,都有手在指著我。怕的不得了,說一句話都想,哇,說錯話啦、做錯事啦。“人間私語”啊,“天聽如雷”呀,上面聽到好像打雷一樣大聲,所以“猶兮若畏四鄰”。看起來就是個膽小鬼,簡單地說,就是個膽小鬼。
“儼兮其若客”,隨時隨地都,儼的意思是說,我們說儼然那,就是說很端正這樣子,待人接物都很客氣,好像你是客人一樣。你到人家家做客,唯恐壞了人家的規矩啊,觸犯到別人那,就好像隨時都好像客人一樣,儼兮其若客。就態度很恭敬的意思,這儼然,儼的意思就好像恭敬的樣子,很嚴肅、很恭敬.
我們想說修道人應該是好自在才對的,自由自在的啊。沒有啊,“儼兮其若客”,好像客人一樣。永遠都怎麼樣?客隨主便那,永遠都尊敬別人那,尊重別人那。不是那種大喇喇的、大咧咧的,客隨主便,尊重別人的意見。因為你是客人嘛,當然尊重主人的意見那,哪有主隨客便的?一定是客隨主便的,“儼兮其若客”。
這種外形啊,整個人給人接觸的感覺就是,喔,好像膽小怕事、侷促不安,都不敢提出自己的主張的,這是大家最容易瞧不起的人。大師怎麼可以這樣子?大師,就是手一抬起來,你們就要跪下去的啊。
老子說道人長這個樣子,隨時就好像怕遭天譴雷誅那樣,膽小的不得了。道人長這個樣子,真讓人大失所望啊。好,第一眼印象是這樣。
再來呢,這種人呢一旦接觸他以後,“渙兮若冰之將釋”,接觸他的第二個感覺。所以像人家形容孔子,“望之儼然”那,遠遠看到他,望之儼然,很敬畏、嚴肅,很恭敬;但是呢“即之也溫”,一靠近以後,哇,這麼溫暖那、這麼溫和啊。這麼溫暖,這麼有愛心,所以“渙兮若冰之將釋”。一接近他以後,哇,我好像被融化了,我內心的冰霜雨雪啊,好像快要被融化那種感覺。
每個人都有他的緊張,都有他的怨恨,都有他的不安,都有他的那種很多負面的情緒,好像結冰了一樣,很難跳出那種情緒。但是你碰到有道之士的時候,你一接近他,這些東西在溶解中。我的不好的東西啊,我排之不去的東西,就在融化之中。就好像冰碰到火一樣,哇,開始融化,若冰之將釋啊。不是說馬上就融化了,就一種快要溶解了那種感覺。放鬆了,一碰到有道之士,你就全身都放鬆,不好的東西開始在化掉了。
就像那個不丹的澈令仁波切,他是不丹國家法王的弟子,那個法王現在肉身不壞呀,還在舍利塔里面。他們就是修行好的,就要派你出國去弘法。他說那個法王派他出國,他就問法王,“出國弘法,我應該要接近善知識啊,那接觸什麼樣的善知識呢?”他說“你要接近大悲成就的善知識;大悲心成就的道場。”他說“有的道場是成就大悲的,或是有的修行者成就大悲的。”
那這個仁波切就問那,他說“我怎麼知道他是成就大悲的呢?”他說“你接觸到這個人,或者接觸到這個道場,你不要看個人,不要看他知識學問、社會地位,你也不要看這個道場是不是金幣輝煌,或者只是破廟一間。最重要是你一接觸的時候,你覺得你內心所有的那種煩惱、擔憂、緊張,通通都不見了,那就表示說大悲成就。”
後來他來到我們佛堂,然後我們道親要渡他求道。那他身邊的都是佛教徒啊,說“一貫道是邪道啊。”所以他要來求道,沒有人要載他來。他自己啊想盡辦法來了,來求道。沒有人要帶他來,都反對他來。問他為什麼排除萬難來求道?他說因為法王說的,這個道場他一走進來以後,啊,所有那些不好的東西啊,他鄉異地,深入不測之地,他到台灣來,有好多的那種煩惱憂愁等等的,突然間都消失了。他知道這就是法王說的大悲成就的道場,叫“渙兮若冰之將釋”。
那不只是我們佛堂,所有佛堂都有這種力量。所以他內行人就知道,像那個法王也是內行人,他說要選擇這個“渙兮若冰之將釋”。這個冰呢,就是我們的那種內心的恐懼、不安等等的,憤恨那。
“敦兮其若樸”。敦,就是像山一樣啊,不動如山。敦,這敦就是以前古字,墩。就是這個意思啦,積土成山那。他就像個小山一樣,叫不動如山。他很安定、非常的安定,不像一般人都很不安定,就給你一種安定的感受,不動。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經》
子曰:君子不器。——《論語》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莊子·齊物論》
“其若朴”,這個樸叫原木啊,就是還沒有雕琢的意思。所以君子不器嘛,孔子說“君子不器”,不要成為一個器物。但現在人就不同啦,就要成才成器啊。好像這個樹啊,要把它做成桌子、做成窗花、做成椅子、做成門,它就成才啦。“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當它成才以後,這個原木就毀掉啦,這棵樹就毀掉了。所以說呢,這有道之士就像原木一樣。
他不像現在走的方向,就要想辦法把自己成為專家達人,要專業化。他沒有,好像原木一樣,沒有雕琢,所以樸實無華。你沒辦法覺得說,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就好像你沒辦法說,哎,它是桌子還是椅子?它有什麼功能?沒有,叫“若樸”,他只是說給人一種很安定的感受。所以除了可以把你不好的東西化解以外,還可以讓你得到安寧,得到安定、寧靜。但是並不是因為他有什麼才華,他有什麼專長,他拿出什麼東西出來了,沒有。像樸,像一個原木一樣,看不到它有什麼功能,可是就產生這種效果了,產生這種讓你安定的效果。
“曠兮其若穀”,然後心胸廣大,好像山谷一樣。像山谷一樣,可以能容萬物啊。因為山谷裡面什麼都有啊,水也往那邊流,樹往那邊長,各種的野獸啊什麼都可以到山谷裡面來。山谷那個地方,就是水都流到那裡啊,所以就有很多的魚啦、蝦啦,各種生物都在那面滋長,這叫“曠兮其若穀”。就是心胸開闊啊,好像山谷一樣,能容萬物,廣納眾生,什麼樣人他都能接受。
可是呢這個問題了,“混兮其若濁”,因為接納度太高以後,看起來就是混濁啊。所以水清無魚嘛,但是水濁魚就多啦,魚多的地方就混濁啊。這個人好像不是,像我們想像的修道人,哇,六根清淨啊,他不是那種感覺。就覺得接觸一大堆的人那、事啊,看起來好像很混濁啊,所以“混兮其若濁”。這個都是和我們認知的所謂有道之士,好像都是相反的。他不是一潭清水啊,是一潭渾水,裡面什麼都有,什麼樣的人啊事啊通通都有,“混兮其若濁”。
水至清則無魚。——《大戴禮記》
但是,“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啊?可是他濁不是永遠都濁啊,他說誰做得到呢,“濁以靜之徐清”?他收納了這些眾生進來,任何人接觸到有道之士,他可以呢,讓一個污濁的人,貪名求利的啦、殺生害命的啦、自私自利的啦、脾氣暴躁的啦,各種惡習的人,然後這麼污濁的人,可以讓他安靜下來,然後慢慢地清澈下來。不是很快的喔,好像那個水很濁啊,然後你要放那邊不動它,它慢慢就沉澱下來,慢慢水就清了,“濁以靜之徐清”,徐,就是慢慢地。
我們道親就是這樣子,進入道場的時候,什麼毛病習氣都有。哎,有人靜下來。先一開始他並沒有改變,他只是慢慢沉靜下來了。沉靜下來後,他就開始越來越清澈。他的飲食習慣也改變了,人生觀也改變了,情緒也越來越,那種七情六欲越來越少了。那有的人濁的比較嚴重的,他可能十幾年還沒改變。沒關係,讓他等,徐清嘛。這個“徐”,有的是幾個月,有的是幾年,有的是幾十年。所以誰能夠做得到呢?“濁以靜之徐清”。總之有把握,放在那邊,他慢慢還是會清。濁的再嚴重,我總是放久了,他就會沉澱,就會清下來。慢慢等吧,“濁以靜之徐清”。
所以他不是說,“哎呀,你這個人,你怎麼那麼多毛病?你抽煙喝酒賭博,我要想辦法去喬(調整)你啊,把你喬(調整)到好。”不是,根本不管你,就這樣安安靜靜放在那裡。他知道人的本性啊,最後會恢復的。這個水濁了,你拿一個棍子去攪,越攪,我把你攪清,不可能的。我們有時候面對眾生就是這樣,覺得他好多毛病喔,我去弄他、弄他,去教他、教育他、管教他,越弄越濁。你要讓他能夠安安靜靜的,放在那裡,他就會慢慢地清澈起來,“濁以靜之徐清”。
基本上我們道場成全道親就是這樣,就是放置在那裡,不要去擾亂他,他就會越來越好,要有耐心。不要看他怎麼老這個德性啊?來道場好多年了還是這個樣子。有的人改的快一點,有人幾個月就清了,因為他本來混濁度就不高嘛;有人幾十年還沒清的,也有啊。但遲早還是會清的。
“孰能安以久”,清澈以後呢,還要“安以久動之徐生”。不能光六根清淨,他要生啊,他要發動啊,要發菩提心那,要發心那。我們拜拜的時候都說,哎呀,希望眾生能夠發菩提心、修道辦道,對不對?大部分人發心就不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傳道救人那。
天下溺,援之以道。——《孟子》
我們人活著有天命的,上天有使命給我們的。什麼使命?就是要你去救世的啊。動物的使命就是,生存和繁衍而已啊;人的使命不是啊,人的使命是要救人。怎麼救人那?不是用手去救人那,用道來救人那,“援之以道”嘛,援救他用道。
“今得此一著,跳出苦海淵。”跳出生死苦海,這就是道。這是我們的使命啊,傳道救人,自古以來都是這樣子啊,只是道的展現方式不同。我們現在是直接點一下,以前就是用教育的方式,再早以前是用政治的方式。但不管怎麼樣,把道隱藏在政治裡面、隱藏在教育裡面,或者直接呢一點就化,但是目的就是要救人嘛,脫離苦海。
要發菩提心。但是發菩提心很難那,發菩提心很難。大部分人發的心,都是貪名求利的心那,都希望得到財富啦,得到名望地位啦。這個心很容易發,這叫濁啊。那個心很難慢慢停歇下來,那種貪欲的心那,貪不到就怨恨那,就貪心、瞋恨的心那,哇,很濃烈。要“濁以待之徐清”,要等他這個貪心瞋恨心慢慢平息下來以後,還要再等一段時間讓他真正地發菩提心。很多是我們鼓勵他,就認為他發了願就好了,就拿願來綁你啊,天譴雷誅啊,綁架你啊。要讓他真正地發心,發心我要傳道救人,發自內心的,要傳道救人。
真的把這個,就好像人發心要賺錢一樣啊。他是真心的想要賺錢那,他覺得錢好好喔。那你真心的想要救人,這個心不容易發出來哎。要真心想賺錢,這很容易發;真心想要救人,喔,這個是不容易的。那也不能說不容易啦,這人的本性,我們的使命就是要救人的。而且有方法救人那,就像賺錢有方法,救人也有方法,就是傳道。賺錢的方法,還不一定有效;救人,最好、最有效,傳道就可以救人。
那這樣子要發動它,要安之以久啊。首先要讓他呢在這裡待很久,以我們道場的立場來講,要在這個道場要待很久。像孔子就有辦法,讓他的學生在他身邊待很久,道心就發了。要不然都在人心那,人心很危險的啊,人心就是貪心、怨恨而已。
他安久了,放久了以後呢,動之徐生啊,他就發動了,他道心就發動了,原神發動,慢慢慢慢就生出來了,動之徐生。讓種子入土啊,它一段時間,它就慢慢就發芽了,它到長大成為大樹,還需要一段時間。發菩提心也是一樣,不能急呀。你不要呢道親剛進來,你就急著他發心那,出國開荒辦道啊,叫“揠苗助長”,沒有那麼簡單的。那種心來得快就去得快。要他真正的,不是被人家說服了,不是被人家蠱惑了,而是真正地,哇,那種濃烈的那種,“啊,我覺得救人是我的天命,是我的職責。我使命感很強烈,永遠都不會休歇。”這就表示從內心出來了,到死都想救人。
像那個我昨天去基隆單位天本道場去講課,我就想起他們老領導,一位詹點傳師。她到80幾歲的時候生病,最後呢用輪椅開這個壇主辦事員會議,壇辦人才會。我們壇辦人才會議啊就只有十幾個人那,他們壇辦人才會議有500多個人,因為他們有五六百間的佛堂啊。她已經快不能講話了,她就講了人生最後的一句話,從此以後就沒有再講話了,一直到歸空。她說什麼呢?“時間不早了,趕快去救人。”她已經到最後關頭了,她心裡想的就是,“哇,趕快去救人喏!”所以這個就是真的發菩提心了。面對死亡,她想到的只是要趕快去救人。
所以發菩提心不容易啊,要有耐心啊。慢慢慢慢慢,他真的發出來了。你不要急著說,“哎喲,趕快哦,你要發願喏,你要度多少人喏,你要出國開荒喔,你要設佛堂啊......”要真心出來以後才可以。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
有餘,不敢盡。——《中庸》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保此道者,不欲盈。”最後做了個結論,真正保守此道的人那,不欲盈,他是不會自滿自大。盈,就代表滿出來。不會自滿自大。不會自認為自己,哇,不得了,我是大成就者。盈就是滿嘛,就不會自滿。像孔子說的,“有所不足,不敢不勉。”他對自己的形容。他說我啊,永遠覺得自己有所不足啊,不敢不勉那,我不敢不,不斷地勉勵自己啊,要好學不厭那、誨人不倦,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去行功了願嘛。
他們以前是誨人那,因為他那個時代就是要教導人嘛。那時候道是在用教育的方式,教誨。他除了學,學習還有教誨。那我們的話,就是求道還有傳道。他們是學道啊,然後教導你,我們是求道還有傳道,一樣的,都是為了救人。“不敢不勉”那,不敢不勉勵自己啊。“我真是差太多了,有所不足。”不會覺得“哇,我已經功德無量了,我好了不起啊。”不會。所以“保此道者,不欲盈”,他是非常謙卑的,永遠覺得自己,像孔子都永遠覺得自己有所不足啊,我還有努力的空間那,還好大啊。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就是因為他謙卑,他沒有自我、無我,謙卑無我,謙卑要謙卑到沒有自我,不是我很了不起,我很偉大。我很謙卑啊,我什麼都沒有,一無所有,我連自我都沒有,我連自我都不存在。一般人不是啊,非常自我,很自以為是的,自己都是對的,死不認錯的。因為他謙卑不自滿,所以才能夠“蔽而新成“。要新陳代謝啊,就蔽了,壞的東西啊,可以呢重新成就,生生不息,可以新陳代謝。永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永遠有新的領悟。因為他自己不足啊,所以他永遠都會有新的領悟、新的進步,叫“蔽而新成”。
不會說,哎,就那一套,再講也是那一套。然後呢,那套久了以後就(被淘汰),就像有人說,講課講幾十年,都是那一套,久了以後就被淘汰掉了嘛。因為你自滿那,你覺得我這套很棒啊;你不自滿的話,你就永遠不會執著那一套。所以那一套,隨時呢用完就可以丟掉了,新的東西就會產生出來。自滿自傲的人呢,永遠都覺得自己那套是最好的,所以就沒辦法新陳代謝了,沒辦法生機無限。
所以你看這個有道之士啊,他是這樣子的小心謹慎、是這樣子的客隨主便、是這樣子的安定、這樣子的樸實,但是呢,他有辦法可以讓你心中的煩惱痛苦消失,可以讓你這個污濁的人越來越清淨。接近久了以後,哇,吃肉的變成吃素的了,貪心的變成犧牲奉獻的了,自私自利的變得會為人著想了,這叫“濁以靜之徐清”。甚至發菩提心了、發道心了,把那種貪名求利的心,變成傳道救人的心了。然後最後呢,能夠有這樣子大的影響力啊,應該很值得驕傲了吧?一點都不敢驕傲,覺得自己好欠缺喔。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孟子》
我們道場中時常講說,哇,欠學欠學,好欠缺啊,永遠當後學,我在後面那,我在學習中。而不是像孟子說的,“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啊,他把人看的很清楚,人最大的毛病啊,就是喜歡呢當人家的老師,喜歡站出來啊教導別人。而沒有辦法說像孔子一樣,永遠把自己放在一個學習的立場,謙卑不自滿,所以能夠“蔽而新成”。
道德經第15章上(道人長什麼樣子?)
今天講第15章 好 古之善為士者
就是講自古以來啊 這種有道之士
真正悟道達道的士君子 叫 善為士者
什麼樣是真正的悟道之人呢
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
他微妙 這微就是微小 看不出來的
好像細菌你看不到一樣
修道人 道在哪裡呢 看不出來
但是呢表面上看不出來
一碰到事情的時候妙了 妙用無窮
這表示他跟平常人看起好像差不多
可是一般人呢 碰到事情的時候手足無措
大事臨頭的時候 手足無措
但是他呢 可以妙用無窮 而且玄通
最主要是玄通
這個玄是不可思議
他不是用知識 不是用方法
是讓自己的心靈進入一種不可思議的狀態
然後通天徹地 和天地宇宙啊都接上線
所以才可以 妙不可言 妙用無窮
所以說老子說 深不可識
很深奧啊你沒辦法辨識到底這個人是不是有道之人
一般人想像的有道之人都是 口若懸河 辯才無礙
通經明典 或神通變化 這有道之士
至少看起來走路有風 走起路來 一看就知道這個人神通廣大
所以說 很深奧很難辨識
這個時代有很多大師啊 都自稱是悟道之人
還會為你印證
你已經修到哪裡修到哪裡 我幫你印證
所以大家趨之若鶩啊
只要你敢說我是佛 聰明人都會相信你
臺灣這種 自稱是佛的人好多 到處都是
上次我們不是有看到一個歌星拜了一個大師
後來才知道那個大師 我很多認識人都都跑去追隨他修行了
也有很多道親也跑去追隨他了
最近還有一個什麼正覺 那個更厲害
他幫你印證 你到第幾地 修到第幾地
幫你印證 你初地了 你第幾果的阿羅漢啊
他們還分位階的 你修到什麼可以到第幾層樓來聽課
好有成就
像我們修道修了半天 你也沒得到一個印證
沒有證書的 他們有發證書的
好像讀大學 我有個證書嘛 一個畢業證書
這些到底是佛還是魔啊都搞不清楚啊
所以老子就講啊 深不可識啊
夫唯不可識 故強為之容
以前人他不敢自稱佛 因為有皇帝會抓你啊
現在不同了 現在民主時代
你要自稱佛 你敢說就有人敢信
所以現在到處都是假祖師 就是這樣
上次看到一個我們道場的點傳師 報紙上面大登廣告
說彌勒佛降世了 就是我
林點傳師 突然間他變成彌勒佛了
那也是很多人追隨他
所以老子也知道這個道理啊 所以說強為之容
我勉強去形容他一下
讓你們知道到底 有道之士長什麼樣子
免得你看錯人 看到騙子以為是佛
現在人就是就想要追隨一個佛
然後得到他的印證
修行覺得修得很空啊
不像說我們賺錢就很實在 賺多少錢就多少錢
你修道說 我修到什麼境界 不知道
有人敢出來跟你講說 我幫你認同 開證書給你
反正也不要錢 隨便他開
也沒有法律責任 對不對
開一個你是第四地 四地菩薩 哇 你高興死了
你捐了200萬給他 200萬買個四地菩薩也蠻值得
大家歡喜就好
所以老子要告訴你 到底真正的有道之士長什麼樣子
他也不是就這樣 他說勉強講
也不是說真的就這樣子 但是比較接近
人家是過來人嘛 所以會比較接近
但是老實講 他講了以後啊
剛好講的都是你最瞧不起的那種人
豫兮若冬涉川
好像 猶豫不決
我們修道人就是 哇好有把握好有自信
猶豫不決 看起來猶豫不決
好像冬天在過河
以前古代冬天呢 這是北方嘛 冬天水都結冰了嘛
結冰以後你要過河啊 看起來好像可以走啊
但是有些冰很薄 看起來都白茫茫 上面都一層白色的雪
你不曉得它的厚薄
所以你就要很小心拿個棍子那邊 敲 敲
實了以後才可以走
我們一般人話都隨便說啊 事都隨便做
但是有道之士做人做事好小心 好像冬天過河
好像一不小心就 說錯話做錯事
好怕說錯話做錯事
這是第一個 他給人的第一眼的印象就是這樣
所以我就不像了 我說話很大聲
小心謹慎 唯恐說錯話做錯事
所以 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也是戒慎恐懼 猶兮代表戒慎恐懼
好像四邊的鄰居都很害怕 敬畏 常存敬畏之心
戒慎恐懼 常存敬畏
其實儒家也講這個 常存敬畏
像曾子說的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好像 四面八方啊
上下是兩方嘛 然後四面有八方 叫十個方向
都有眼睛在看著我
十個方向都有手在指著我
怕的不得了
說一句話都想 哇說錯了 做錯事了說錯話了
人間私語啊 天聽如雷
上面聽到好像打雷一樣大聲
所以 猶兮若畏四鄰
看起來就是個膽小鬼
儼兮其若客
儼的意思說 我們說 儼然就是說很端正
待人接物都很客氣 好像你是客人一樣
你到人家家做客 唯恐啊壞了人家的規矩啊
觸犯到別人
好像隨時都好像客人一樣 儼兮其若客
就態度很恭敬的意思
這儼然 儼的意思好像恭敬的樣子 很嚴肅很恭敬
我們想修道人應該是好自在才對
自由自在的 沒有
儼兮其若客 好像客人一樣
永遠都怎麼樣 客隨主便
永遠都尊敬別人 尊重別人
不是那種大喇喇的
客隨主便 尊重別人的意見
因為你是客人嘛 當然尊重主人的意見
哪有主隨客便的 一定是客隨主便
儼兮其若客
這種外形啊 整個人給人接觸的感覺就是
好像膽小怕事 侷促不安
都不敢提出自己的主張
這是大家最容易瞧不起的人
大師怎麼可以樣子
大師就 手一抬起來你們就要跪下去的啊
老子說道人長這個樣子
隨時好像怕遭天譴雷誅
膽小得不得了
道人長這個樣子 真讓人大失所望
好 第一眼印象是這樣
再來呢 這種人呢一旦接觸他以後
渙兮若冰之將釋
接觸他的第二個感覺
所以像人家形容孔子 望之儼然
遠遠看到他望之儼然 敬畏嚴肅恭敬
但是呢 即之也溫
一靠近以後 哇這麼溫暖啊 這麼溫和啊
這麼溫暖 這麼有愛心
所以渙兮若冰之將釋
一接近他以後 哇我好像被融化了
我內心的冰霜雨雪 好像快要被融化那種感覺
每個人都有他的緊張 都有他的怨恨
都有他的不安 都有他的那種很多負面的情緒
好像結冰了一樣 很難跳出那種情緒
但是你碰到有道之士的時候
你一接近他 這些東西在溶解中
我不好的東西 我排之不去的東西 就在融化之中
就好像冰碰到火一樣 開始融化
若冰之將釋 不是馬上融化了 就一種快要溶解了
放鬆了一碰到有道之士 你就全身都放鬆
不好的東西開始在化掉
就像不丹的澈令仁波切 他是不丹國家法王的弟子
那個法王現在肉身不壞 還在舍利塔裡面
他們就是修行好的 就派你出國去弘法
他說法王派他到出國去 他就問法王
我要出國弘法 我應該要接近善知識
接觸什麼樣的善知識呢
他說你要接近 大悲成就的善知識
大悲心成就的 道場
他說有的道場是成就大悲的
有的修行者成就大悲的
這個仁波切就問 他說我怎麼知道他是成就大悲的
他說你接觸到這個人 或者接觸到這個道場
你不要看個人 不要看他知識學問社會地位
你也不要看這個道場是不是金幣輝煌 或者是破廟一間
最重要是你一接觸的時候
你覺得你內心所有的煩惱擔憂緊張 通通都不見了
那就表示說大悲成就
後來他來到我們佛堂 然後我們道親要渡他求道
他身邊的都是佛教徒 一貫道是邪道啊
所以他要來求道 沒有人要帶他來
他自己啊想盡辦法來求道
沒有人要帶他來 反對他來
問他為什麼排除萬難來求道
他說因為法王說的 這個道場他一走進來以後
所有那些不好的東西
他鄉異地 深入不測之地
他到臺灣來有好多的那種煩惱憂愁等等
突然間都消失了
他知道這就是法王說的大悲成就的道場
叫 渙兮若冰之將釋
那不只是我們佛堂 所有佛堂都有這種力量
所以內行人就知道 像那個法王也是內行人
他說要選擇這個 渙兮若冰之將釋
這個冰呢就是我們內心的 恐懼不安憤恨啊等等
敦兮其若樸 敦 就是像山一樣
不動如山
敦 這敦就是以前古字 墩
就是這個意思 墩 積土成山
他就像個小山一樣 不動如山
他很安定非常安定 不像一般人都很不安定
就給你一種很安定的感受 不動
其若樸 這個樸叫原木
就是還沒有雕琢的意思
所以君子不器嘛 孔子說君子不器
不要成為一個器物
但現在人就不同了 就是成才成器
好像這個樹啊 要把它做成桌子
做成窗花 做成椅子 做成門它就成才了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齊物論》
當它成才以後 這個原木就毀掉了這棵樹就毀掉了
所以說呢這 有道之士就像原木一樣
不像現在走的方向 就要想辦法自己成為專家達人
要專業化 他沒有 好像原木一樣
沒有雕琢 樸實無華
你沒辦法覺得說 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啊
就像你沒辦法說 它是桌子還是椅子 它有什麼功能
叫 若樸
只是說給人一種很安定的感受
所以除了可以把你不好的東西化解以外
還可以讓你得到安寧
得到安定寧靜
但是並不是因為他有什麼才華 他有什麼專長
他拿出什麼東西出來了 沒有
像樸 像一個原木一樣
看不到它有什麼功能 可是就產生這種效果了
產生這種讓你安定的效果
曠兮其若谷
心胸廣大 好像山谷一樣
可以能容萬物啊
因為山谷裡面什麼都有啊
水也往那邊流 樹往那邊長
各種的野獸啊什麼都可以到山谷裡面來
山谷就是水都流到那裡
所以就有很多的魚蝦各種生物都在裡面滋長
這叫 曠兮其若谷
心胸開闊好像山谷一樣 能容萬物
廣納眾生 什麼樣人他都能接受
可是呢這個問題了
混兮其若濁
因為接納度太高以後看起來就是 混濁
所謂水清無魚嘛 但是水濁魚就多了
魚多的地方就混濁
這個人好像不是(很清淨)
像我們想像修道人 六根清淨啊
他不是那種感覺 就覺得接觸一大堆的人 事啊
看起來好像很混濁啊
所以混兮其若濁
我們認知的所謂有道之士 好像都是相反的
他不是一潭清水啊 是一潭渾水
裡面什麼都有 什麼樣的人啊事啊通通都有
混兮其若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