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學第七堂(完結)治國平天下、總結

🙏🙏感恩上海一位前賢幫忙打字幕

 

前面講到 真正的治國的大臣
也就是我們道場真正好的辦事員
替天行道的辦事員
那要的是你這種無我的犧牲奉獻
無我的肚大能容 無我的隨喜讚歎
而不是你的這種才高八斗 辯才無礙
這是我們對人才 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相反的 人之有技 媢疾以惡之
人之彥聖 而違之俾不通 寔不能容
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 亦曰殆哉
還有一種危險人物 這就不只是消費道場
那消費道場 就是到道場中來佔便宜的 這還是小事
來破壞道場 來考道的 這是第五種
前面不是講有四種嘛 還有第五種 就是來考道的
那考道的人就有這種特質 就是嫉妒心特別重
嫉妒心特別重
就是一天到晚要跟人家比高低 比大小的
要跟人家爭第一 爭強鬥勝
這種人就是會嫉妒 見不得人家行功
見不得人家口才好 德行好 能力強的
所以 人之有技 媢疾以惡之
人之彥聖 而違之俾不通
那麼人家有美好的道德 美好的道德呢
就非但沒有去舉揚他 沒有去親近他
而且 還要讓他走不通 還要讓他走不通 違之
就是想辦法違背他 想辦法違背他
讓他這種美好的德性 沒辦法去發揚
沒辦法通行於大眾 沒有辦法 違之俾不通
比方說這個人很慈悲
慈悲是好事啊 就批評他是爛好人
這時候人家看到他 沒有想到慈悲 想到爛好人
這叫 違之俾不通
這個人很慷慨 樂善好施
哎 就找一些缺點來批評他
批評他隨便佈施啦 亂花錢啦等等的
批評他傻 被人家騙好玩的
就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攻擊他 這叫 違之俾不通
因為有美好德性的人 很容易受到人家的肯定 支持
但是人就是會這樣
他希望大家認同的是我 不是另外一個人
有才能的人 容易受到人家的激賞 佩服
有德性的人 容易受到人家的追隨 肯定
所以說 就有這樣的人
他嫉妒心很重的 非常自我的人
他就會去想盡辦法 讓這些人混不下去
簡單地說 想盡辦法讓人才混不下去
就想秦儈看到岳飛功勞這麼大
百戰百勝 想辦法要把他害死
媢疾以惡之 人之彥聖 而違之俾不通
人家有這種美好的美德 德性好
就想辦法讓你混不下去 違之俾不通
像孔子 就被逼著離開魯國
他本來國家治理的這麼好
我就想辦法 讓你沒辦法做下去 讓你大司寇
讓你宰相沒辦法做下去
叫違之俾不通 叫寔不能容
說這種人一點氣量都沒有
這種人怎麼保我子孫黎民呢 太危險了
這是危險人物啊
所以說這種人 就是 唯仁人放流之
這大學裡邊講 惟有仁人君子啊 碰到這種人
要想辦法把他放流出去
逐出道場 以我們道場來講 叫逐出道場
那以前古代的話 就是流放出去
不要讓他在自己的國家裡邊
迸諸四夷 不與同中國
讓他去跟蠻夷在一起 不要讓他留在中國
所謂中國 就是要以中道立國 叫中國
現在以中道立國 只剩下我們道場
所以君子 中道而立 定四海之民
這個孟子講的 中道而立 定四海之民
即古代是這樣子的 中國 就能夠中道而立
用中道 來讓眾生能夠安身立命
叫中道而立 才可以定四海之民
我們道場就是用中道而立
那現在就是要讓他離開這中道而立的道場
迸諸四夷 不與中國同
此謂惟仁人為能愛人 能惡人
所以真正仁人君子 他可以愛人
他可以愛什麼 這種真正的賢臣 君子
他也可以流放 厭惡這種小人
這種考道的敗類 所以他會把他流放走
有時候 上天出手就更厲害
這些亂道的人 上天出手啊
能夠被流放出去還好啊
流放不出去的話 他在道場裡邊就會出問題
生病 破產 家破人亡 都會發生
所以不要小看 上天要出手的話 那非常可怕的
像那個寶光建德
以前他們圓覺大帝歸空以後 他們的邱前人繼位
哇 就有人開始出來亂
然後 後來施前人繼位以後
邱前人才二年就歸空了嘛 然後施前人繼位以後
道場就開始分裂 一大批的人才 就流失掉了
事實上 以前他們圓覺大帝在的時候
就呂老前人在的時候
這個有一次他們 呂老前人蠻有意思
他很喜歡帶道親出去郊外 郊遊啊
然後在那邊講講道理
他道法自然嘛 他熱愛大自然
有一次帶著 壇主人才點傳師出去的時候
他有一次拍照的時候 然後有一位道親
一位壇主喔 爬得高高的
那個呂老前人就是所謂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啊
他就指著其中有一位 說隻毒蛇響尾蛇
大家 哎 這個是最優秀的人才啊 領頭羊啊
最優秀的啊 老前人怎麼這樣子說他呢
就老前人歸以後 就把他流放出去了
他就跑去投靠假祖師了 然後分裂道場
當時分裂道場 被他分出的那些都是些問題人物
那個施前人說 真是感謝他啊
他本來沒辦法領導的啊
從他分裂道場出去以後 那些人出去好像元氣大傷
就他們道場開始興盛起來了
所以現在寶光建德 變成道場中很大的支線
神威道場 全世界最大的道場
就是因為這群搗蛋分子 被放逐出去了
所以他們圓覺大帝出手 趕出去了
趕去跟假祖師混在一起了
結果反而道場就開始繁榮興盛起來了
所以這就是什麼 放流之啊
迸諸四夷 不與同中國
再往下我們來念
見賢而不能舉 舉而不能先 命也
見不善而不能退 退而不能遠 過也
好人之所惡 惡人之所好 是謂拂人之性
菑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 必忠信以得之 驕泰以失之
這個 見賢而不能舉 舉而不能先 命也
一般的注解都說 這個命也 好像講不通
所以說認為可能是錯字 應該是慢也 怠慢的意思
他意思就是說 一個領導者 看到有賢能之士
不能推舉他 所謂要 舉直錯諸枉 能使枉者直啊
要推舉正直之人 來當這些枉 枉是什麼
我們臺灣人講說彎彎曲曲啊
來當這些彎彎曲曲的人 那種心機很多的人
當他們的榜樣
久而久之 這正直人當位
那彎彎曲曲的人 也變得正直起來了
叫 能使枉者直
這就所謂的要舉賢 要選賢舉能嘛
那麼 見賢而不能舉
明明知道他是賢德之人 你卻不能去推舉他
沒有辦法讓這個人推舉上來
到一個有尊貴的位置
讓眾人有效法他 有追隨他的這個機會
然後 舉而不能先
好 就算勉强推舉他 提拔他了 又不能重用他
先的意思就是重用他 又不能重用他
說這是 命也啊
朱熹的注解說是慢也
就是太怠慢啦 傲慢 怠慢了賢者
因為覺得 命也 不通
但後學認為是通
因為他們沒有接觸到天命 不曉得
這就是天命那 這是 命也啊
這表示什麼 天命不永啦 天命不永
一個國家 如果賢能之人
你沒辦法推舉他 推舉他也沒辦法重用他
這就表示天命已經要離開你了
你用不下去 主導你的力量太多了 你用不下去
明明知道 見賢而不能舉
明明見到賢者了 甚至勉強推舉他 又沒辦法重用他
這表示天命已經轉了
哪個道場裡邊如果說是 舉枉錯諸直
推舉的都是一些彎彎曲曲的小人
上了臺上的都是一些奉迎取巧拍馬的 那就完啦
這就表示天命已經轉移了
所以他說的 命也 應該是對的
可是不曉得為什麼歷代都沒有注解 注解成 命也
這是不知道天命 天命不永 天命不永
沒辦法持久了 天命要轉了
以道場來講 你看道場在上位的人
如果是賢能之士的話 那就好
如果不是的話 還站得住
那賢能之士統統被摒棄在外的話
就表示天命已經暗收了 所以這是 命也
所以那個時候周武王 那時候武王要伐紂
大家都說應該要伐紂啦 結果那個周武王就說不行
殷有三仁那
大家說這個國家三分之二都歸於周武王
為什麼不能伐紂呢
他說時候還沒有到 時候未到 你們不知道 我知道
為什麼 因為他們還有賢者在當朝
第一個比干 第二個箕子 第三個微子
這三個人都是紂王的叔叔 王叔啊 都是賢者
他們還在位的話 雖然國家很弱
只要有賢者在位 不可輕侮
就算暴君 也不可輕侮
所謂國有諍臣 君無道而不失國
所以這個賢能之士多麼重要啊
賢德之人可以跟國王據理力爭 不怕死的
國家有這種人 就是鎮國之寶
就算君王無道 像紂王這樣暴虐無道
他也不會失國 他不會滅亡的
所以武王很懂得這個道理
但是後來怎麼樣 比干去勸諫紂王 被紂王殺了
還把心臟剖出來看看 說聖人心很多孔 我看看
微子離開了 離開這個國家 逃離了這個京都
箕子 裝瘋賣傻 他不肯離開
他不忍心離開這個父母之邦
所以裝瘋賣傻 在街頭流浪
這三人都被貶謫以後 殺的殺 逃的逃 關的關
國家就準備滅亡了
武王立刻伐紂 很快時間就把紂王消滅了
所以說 賢能之士是非常重要的
這是一個指標啊 一個團體裡面一定有賢德之人
國家也是一樣 國家一定有賢德之人
賢德之人沒有辦法推舉出來
明明知道他賢德 你推不上來 那就完了
也沒辦法得到重用 這個國家就完了
所以這是天命轉移啦
見不善而不能退 退而不能遠 過也
這是講國君是這樣
就一般人來講 見不善而不能退 退而不能遠
這就是過失了
看到什麼不善的行為 我不能退
看到不好的人 我不能退
退而不能遠 這是講什麼 這也是講一個國君
明明知道這是一個小人
哎 你就不能把他罷退掉 你就不捨得把他罷退掉
像以前齊桓公在位的時候 那時候他的宰相是管仲
那管仲就勸他說 要遠離三個小人
三個他最愛的人
一個叫易牙 說煮飯煮得很好吃 廚神
哇 他煮的東西 齊桓公太愛吃啦
有一次齊桓公說 哎呀 東西還是
吃再好吃 還是會重複的嘛
我們高雄有一個吳寶春麵包有沒有 賣到臺北去啦
哇 那一個要350一顆 你們有沒有吃過
我去買來吃啦 吃了一個很好吃
吃第二個就覺得很難吃啦
齊桓公也是 多吃了以後就覺得厭了
他說現在吃什麼都沒滋味啊
有一天這個易牙聽到以後
就煮了一鍋好好吃的肉
從來沒有吃過那麼好吃的肉
然後這個齊桓公說 怎麼有這麼好吃的肉
他說是我兒子的 我就剛生出來小baby
哇 肉好嫩
我雖然愛兒子 可是我更愛皇上
所以我把他殺了給你吃
多麼殘忍
但齊桓公就覺得 哇 他太愛我了 他超過愛他的兒子
那另外還有一個 另外一個叫公子開方的
他是一個小國(衛國)的公子 準備可以當國君的
哎 他不當國君了 來陪他吃喝玩樂
另外還有一個叫豎刁的 也是一個奸臣
自己閹了 當宦官 來齊桓公身邊當太監
凡這三個人 都是專門陪著他吃喝玩樂的 簡單地說
所以他愛的不得了
所以那個管仲就說 這三個人 都是奸人
你要遠離他們
那齊桓公想想也對 他是個賢君那
然後 可是又捨不得他們
但他還是重用管仲 沒有重用這三個人
後來管仲去世以後 鮑叔牙 就是管仲的知己
鮑叔牙當宰相 鮑叔牙說
我不要當宰相 除非你把這三個人趕走
我不要看到這三個人
齊桓公為了要讓鮑叔牙當宰相
就把這三個人趕走了 這叫 退
他本來在管仲時期的時候 他是見不善而不能退
但是到了鮑叔牙 他很剛直啊 所以 退
但是 退而不能遠 還是暗通款曲
等到鮑叔牙死了以後 這三個小人又被重用
這時候已經 這完了 就開始亂國了
後來齊桓公死的時候 都沒有發喪
屍體那個蛆 都爬到宮門外面了
都爛掉了 當一個國王這樣死了
因為這三個人造反
所以這就是 退而不能遠 這就最大的過失了
一樣 我們道場裡邊也是一樣
那種小人 奸佞之人 一定要疏遠他們
不能說去重用他們
不然的話 這就是國家最大的過失了
好人之所惡 惡人之所好 是謂拂人之性
菑必逮夫身
如果一個人 好人之所惡 惡人之所好
你喜歡的是大家討厭的東西
你討厭的是大家喜好的
這個人之所好 人之所惡 就前面講的
民之所好好之 民之所惡惡之
人性的好惡 都是怎麼樣呢 好忠惡奸嘛
看戲啊 如果看到什麼包公斬奸臣
連奸臣都會說好 斬得好
所以人心就是好忠惡奸嘛
如果你喜歡的是奸臣 你討厭忠臣
這忠臣說話都很難聽
比干為什麼被殺掉 因為忠臣嘛
所以這個 災必逮夫身
你違背人性啦 違背民之所好啊
大家都討厭奸臣 誰喜歡奸臣
大家都喜歡忠臣 卻偏偏你要去喜歡奸臣
那一定會有 災難一定會到你的身上來
災必逮夫身
這是他警告國君 警告天下的國君
警告天下的領導者
千萬不要喜歡奸臣
因為奸臣奸人 他沒有別的專長
他就專門研究你喜歡什麼 討厭什麼 投其所好
投其所好
所以說以前有人說秦儈
他說事實上想要殺岳飛的不是秦儈 是皇帝
因為岳飛想要把被金國人擄走的那兩個皇帝
那個什麼靖康恥嘛 那兩個皇帝被擄走了
宋徽宗 (宋欽宗)
他們兩個皇帝被擄走了 要把他救回來
那你救回來 這個新的皇帝怎麼辦
所以說 他說秦儈 他不是真的想殺岳飛
他只是 自己出來扮黑臉
幫皇帝解決這個心腹大患 這叫逢其欲啊
所以奸臣最厲害地方就是這樣 逢迎取巧
怎麼逢迎法呢 逢其欲
他瞭解你的欲望在哪裡
去滿足你的欲望 這就奸臣
你喜愛這種奸臣的話 你一定會亡國的
所以像後學以前剛進入道場的時候
就碰到有一位壇主 他年紀大我個十幾歲吧
我真的很欽佩他哎 他那個人
就是我們那時候 我們前人 還有點傳師 就寫書嘛
那個點傳師欣賞那個壇主欣賞的不得了 為什麼
因為林壇主 這位林壇主 姓林
他拿到點傳師的書怎麼珍貴法
他要發給道親的時候 他要要求這個道親
齋戒沐浴 要洗好澡以後身體乾乾淨淨的
然後呢 跪領聖書
比方說 我要發一本我的書
然後如果我們有一個壇主說
哇 我們郭點傳師的書寫的太好了
你要恭敬來領啊
你一定要洗好澡 要吃素 要吃素幾天
你如果沒有吃素的 一定要齋戒啊
然後再來呢 跪在那邊
我再把書獻給你 你再恭領這個聖書
你看這種人 逢其欲啊
所以很快就成為地方的領導啦等等 一路往上爬
喔 我已經二十幾年沒見到這個人啦
最近在聯合報 中國時報
第一版 都有那個大幅的廣告
上面寫著 彌勒祖師降臨人間
有沒有看到這個廣告 有人看到喔 就是他
他已經成了彌勒佛了
哎呀 真是不得了啊 這 這 這不是他嘛
長那個樣子我還記得啊 真的逢其欲啊
他為什麼爬到那個位置 可以說 哇 自稱是彌勒佛
為什麼可以從一個小小的壇主 爬到那麼高的位置
就奉迎取巧啊
當時是最優秀的人才 大家羡慕效法的對象
逢其欲
這種小人很厲害的 他跟一個領導在一起的時候
他就是了解領導喜歡什麼 就給他什麼
非常可怕 最後你道場就栽在他手上
所以說這個忠奸要分清楚
是故君子有大道 必忠信以得之 驕泰以失之
所以君子有大道 忠信以得之
所以大道就是治國之大道
你要忠信 就可以得到
就可以得到百姓的擁擠 就可以把國家治理好
就可以像亞里士多德講的 建立一個良善的社會
相反的 驕泰以失之
這驕泰 就是驕傲 這邊泰的意思 就是奢侈 浪費
今天我們道呢 都是忠信辦出來的 都是盡忠
都是忠誠的 很忠誠的
而且做什麼事情 都讓人信任 都是發出于赤誠的
然後盡心盡力地去修 去辦 去度化成全
所以才可以得到今天
哇 這個道 傳到這麼多國家 到處開花結果
這樣子一個璀璨的成果
但是有一天會失去 如果驕泰的話
驕 就是驕傲 自大 泰 就是奢侈浪費
如果驕傲自大 又奢侈浪費的話
你就會失去人心 失去天命 失去一切
所以我們也不要認為我們一貫道
一定是承受天命的喔
如果一貫道的道親 都是驕傲自大的 奢侈浪費的
你會失去天命的 你會失去天命的
上天會另外遴選 另外遴選更好的人才
好 再講到這個生財之道
我們說 道場總是要有錢財的嘛
國家也是要有錢財
現在我們國家最重視的就是經濟
他說 生財有大道 生之者眾 食之者寡
為之者疾 用之者舒 則財恒足矣
那生財沒有那麼困難 我們把它縮小到一個家庭
不要說放到整個國家 小比較看得清楚
範圍太大 看不清楚
經濟有那麼難搞嗎 就一個家庭來講
如果家裡邊一家五口 大家都在工作 都在賺錢
生之者眾 食之者寡
簡單地說 賺得多 花得少
賺得多 花得少 那當然就很夠用啦
如果你賺得少 花得多 那就不夠用啦
然後 為之者疾 用之者舒
工作賺錢 賺錢賺得很快 花呢花得很慢
花得少 花得慢 簡單地說就是這樣
那就是勤儉 就是一個勤 一個儉就好啦
生財之道就勤儉
一個家庭 全家都勤勞節儉 還會不夠用錢嗎
絕對不會的啊
如果整個國家都是這樣的話
哇 那個國家就是個很富裕的國家啦
相反的 懶惰 浪費
勤的相反就是懶惰 儉的相反就浪費
現在這個朝代的人 就是懶惰浪費
動不動就說找不到工作啦 賺錢太少啦
就什麼事都不想做 各種理由不想做事
然後花錢好會花 永遠錢都不夠用
真的有那麼窮嗎 但是你花的太多啦
真的人要活下去 有那麼難嗎
沒有那麼困難的
我們看那種天上的飛鳥 地上的什麼貓狗
流浪狗 流浪貓 哎 你不要去抓它殺它
它有的是辦法 生存有的是辦法
人是萬物之靈 怎麼可能沒有呢
所以我們只要能夠做得到勤儉就好了
所以 生財有大道 沒有那麼困難的
不要把太多時間都用在這種賺錢花錢上面了
現在人都賺錢懶惰 花錢很勤快
所以說才會不夠用 永遠都不夠用
你要下定決心 勤勞節儉 沒有不夠用的
像後學佛堂是用租的
臺北用租的 石岡也用租的 我住家也用租的
從來沒有缺錢過的 為什麼 花得少嘛 花得少啊
不浪費錢 沒有吃喝玩樂的啊 所以 財恒足矣
所以每次有道親說
哎呀 點傳師啊 你們道場需要不需要捐獻哪
我說錢很夠了 發心來辦道有了
錢不用 財恒足矣
不是錢很多啊 是花得少啊 花得少就很夠用啦
所以說 仁者以財發身 不仁者以身發財
仁慈的人 以財來發身 什麼叫 以財發身
財散則民聚 就是把這個財散了
然後來普度眾生 來幫助人 佈施行善
然後以此來發身 來顯現你的修身有德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所以這個是 仁者以財發身
不仁者以身發財 不仁者剛好相反 以身發財
為了自己這個一身 這個身體的欲望的滿足
他要賺好多好多的錢 來滿足自己的私欲
叫 以身發財
所以 未有上好仁 而下不好義者也
所以沒有上面的人喜好仁慈 下面的人不好義的
上面的人好仁 樂善好施
下面的人就會怎麼樣 就會正義 佈施奉獻
行的都是正義之事
未有好義 其事不終者也
所以不管是國家大事也好 普度眾生的大事也好
這個諸佛出世的一大事因緣
就是要讓一切眾生能夠開示悟入佛知見
如來家業 如來家裡的事業 三曹普度的大事
末後大事明白 這個大事成不成呢 關鍵就在什麼
有沒有好仁好義 上好仁下好義
仁義這二個字呢 不只是這二個字而已
有沒有變成你心裡邊的 生命裡邊的一個主流意識
這最重要的
有沒有辦法像孟子說的
但有仁義而已 何必曰利
但有仁義 何必曰利
如果能夠這樣子的話 沒有 其事不終的啊
這末後大事明白 明明白白 一定是從頭辦到尾的
一定可以花娑婆土為蓮花邦
一定是可以完成老祖師交付給我們的使命
未有府庫財 非其財者也
如果能夠做得到這樣子的話
那你國庫裡邊的錢財 怎麼會沒有呢
怎麼會不是你的呢
所以府庫財的意思就是說
一般人都講說 國庫通黨庫 黨庫通什麼
通內庫 黨庫通內庫
這府庫才剛好相反 是內庫通黨庫 黨庫通國庫
剛好自己的錢財 這個叫什麼 市義啊
要買這個義 用錢財來買義啊
有個成語 叫做 市義而歸
就是以前孟嘗君 他有個領地叫做薛地啊
他要去收租 他就派了一個人 叫馮諼的
馮諼就問他說 哎 我收租
收了這些租稅以後喔 要買什麼回來呢
這個孟嘗君為了要考驗他的才能
說你看我家裡邊缺乏什麼 就買什麼回來好了
就看他的觀察力 還有他的能力
他說 好好 我知道了
結果這個馮諼去了以後
就把這些欠債的人統統召集起來
有錢的就還錢
沒錢的 他就把那個帳單全部撕了
說孟嘗君不要你們的債了 全部撕了
大家過個好年吧 啊 大家高興死了
然後回來以後 兩手空空回來
孟嘗君就問他說 你買了什麼回來呀
他說我買了義回來了 叫 市義而歸
孟嘗君氣得要命 買了義回來了
後來孟嘗君就碰到小人 奸臣陷害
他被這個國王罷黜的時候 就回到薛地的時候呢
哇 老百姓都來歡迎他
他才跟馮諼講說
我今天才看到你買的義是什麼東西了
這叫 市義而歸 這很重要
所以有錢人 不是守著那些錢財啊
而是得到什麼 老百姓的擁護 這是最重要的
好 最後一段
孟獻子曰 畜馬乘 不察於雞豚
伐冰之家 不畜牛羊
百乘之家 不畜聚斂之臣
與其有聚斂之臣 寧有盜臣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 以義為利也
長國家而務財用者 必自小人矣 彼為善之
小人之使為國家 菑害並至
雖有善者 亦無如之何矣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 以義為利也
所以孟獻子曰 孟獻子說啊
孟獻子也是魯國的賢臣
他說 畜馬乘 不察於雞豚
就是說一個仕 就是做官的 做小官的叫仕
所謂仕呢 就是他做了小官以後 家裡就有馬車
馬乘 就四匹馬拉的車子叫馬乘
就表示你是一個做官的人 你有俸祿啦
有俸祿之人 就不察於雞豚
你就不要去管這些養雞 養豬 這些小事了
不要在那邊毛頭小利 在那邊斤斤計較
要養幾隻豬 養幾隻雞 來賣 來賺錢 不需要了
就吃這些俸祿就好了 好好替國家辦事就好了
伐冰之家 不畜牛羊
伐冰之家 就講他官做的比較大
官做的大的人 在喪禮的時候
他可以用到冰塊來防腐
因為古代是沒有這個冷凍的
他是用冰塊來防這個屍體腐化
因為有時候人死了 沒辦法馬上下葬啊
這個要做大官的人才可以用冰塊
那這個冰塊 他們都是藏在冰窖裡邊
有的時候是夏天
但是地下室 挖很深的洞
冬天下雪那個冰 敲下來藏在裡邊
到夏天 一整年都不會化掉
到時候他們就可以拿出來呢 在喪禮的時候使用
叫 伐冰之家
伐冰之家 就是說他冬天的時候會把那個冰砍下來
一塊一塊地藏起來 叫伐冰之家
伐冰之家呢 不畜牛羊
這就表示國家給你的俸祿已經很多了
你就不要養牛養羊
因為你一定人多福益多 然後房子大 田地大
你就會想我養一些牛羊來賣 就與民爭利啊
像我們臺灣的問題就在這裡 有錢的還要更有錢
甚至做官的 就要兼做生意
做官的好啊 像上課之前林點傳師才在講
說臺灣就是三種法
第一種叫做人際關係法 第二種叫做錢財法
有人際關係 就做官的最好
有人際關係啊 用官說的就好了
講一講就可以把事情辦好了
所以他用來做生意最好
第二個就是花錢賄賂嘛 錢財法
第三個叫沒辦法 我們都是沒辦法
這就是典型的 與民爭利啊 與民爭利
所以說一個真正的好的國家 是不與民爭禮的
不畜牛羊
百乘之家 不畜聚斂之臣
百乘之家就變成一個諸侯了
有一百輛的馬車 就是一個國家了
那這個國家 這個小諸侯國就是要有大臣
他下面都有家臣那 他說不要畜聚斂之臣
不要畜聚斂之臣
以前孔子的弟子 子有(即冉求 或冉有)
他為季氏宰 為那時候魯國的百乘之家
他不止百乘 他千乘之家 是那種大臣那
魯國的大嗣主為他聚斂 就為他徵稅
聚斂就是徵稅啊 多收稅
孔子就講說 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他說我們這些學生啊 敲起鼓來去攻打他吧
說這個混蛋那 我白教你了
所以說 百乘之家 不畜聚斂之臣
與其有聚斂之臣 寧有盜臣
一個國家有聚斂之臣 還不如有貪污的臣
就一直抽稅一直抽稅 一直想辦法抽稅
想辦法說 哎 讓國家更有錢一點
像我們臺灣 水也要漲 油也要漲 電也要漲
這是變相的抽稅 什麼都要漲價
這是公營的東西
現在什麼高鐵也漲了 什麼台鐵也漲 都是聚斂
就是想辦法增加國庫 增加國庫的收入
這財聚者民散 民心都散掉啦 自作聰明啊
所以說 與其有聚斂之臣 寧有盜臣
貪污的是自己去貪贓枉法
現在不是抓法官貪污啦
其實最壞的是那種抽稅 抽稅的大臣
讓老百姓民不聊生的 不是這些貪污的
而是那種抽稅的人
他沒有錢賺到自己身上來 他就要國家國庫要充實
然後認為是好事 還認為是好事哎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 以義為利也
一個國家最重要不是錢很多 國庫不是錢很多
要能夠市義 要能夠行善佈施
其實現在國家最好是什麼 國有土地這麼多啊
蓋這個免費的平民住宅
不賣給你的 讓你免費住
年輕人都有房子住 就不會造反啦
現在年輕人一想到
我做一輩子 也賺不到一棟房子 就灰心喪志啊
國有土地那麼多 蓋房子還不容易
那個小公寓一間間蓋
年輕人只要結婚創業 都有房子住
這就 以義為利嘛
這國家都做得到的事情啊 哎 不做
就想辦法這個漲幾塊錢 那個漲幾毛錢
統統加起來就多少
國家就可以一年增加幾百億 幾十億的收入
這就是 長國家而務財用者 必自小人矣 彼為善之
說這個掌管國家機器
一天到晚就想辦法要多賺一點錢的
要多弄一點錢的
在老百姓口袋裡面多挖一點錢出來的 好怕花錢
像我說蓋房子給沒有房子住的人住
很多人是吃飯很容易啊 沒房子住很難受啊
那都有房子住了 哇 那就天下大定啦
這個國家都做得到的事情嘛
但是這些小人就不會這樣教
教這些總統啦 行政院長啦 就不會教這個
他認為說 我有辦法讓國庫更多
一年多出個幾百億出來 還認為是好事啊
所以說 小人之使為國家 菑害並至
各種的災難都會發生啦
一天到晚就是斂財嘛 就失去民心啦
財聚則民散 所以 雖有善者 亦無如之何矣
就算有善良之人 賢良之士來 也莫可奈何
災害已經發生了 莫可奈何 天災人禍都會發生的
所以說 最後感慨良深地說啊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 以義為利也
一個國家 不能以利為利 不能整天要聚斂
要以義為利
我們道場也是 我們道場就要強調要行功了願
要行功了願 要以義為利
要當一個義人 以義為利 仁義為懷
要有愛心 肯奉獻 簡單地說
仁 就是有愛心 義 就是肯奉獻
有愛心 肯奉獻 這個變成我們的精神標杆
這就是治國的一個基本精神
就這邊講的 但有仁義 何必曰利
好 今天我們大學 就講到這裡
大學之道 最後這裡做一個總結
總結而言
大學之道 要實踐需要我們的一貫修持
這個明師一指 就是把格物致知的修持功夫
通過克己復禮的傳道儀式
和這個千佛授手的灌頂加持
內化到每一個新求道人的生命裡邊
然後產生不自覺的 不可思議的質變
讓我們的這種內心深處的對於物質的欲望
逐漸地淡化掉
比方說 去年有一位陳先生來求道
他求道的時候
是因為得了第四期的鼻咽癌 就山窮水盡了
所以來求道
他求道的時候 我唯一能夠給他的建議就是
是不是能夠吃清淡一點 儘量吃素
改善身體的這個體質
因為酸性的體質 比較適合癌細胞的生長
相反的 我們吃素以後 改變成為鹼性的體質
讓癌細胞比較不容易成長
但雖然這樣說呢 我看他的反應
似乎就是 言者諄諄 聽者藐藐
因為終究肉食是他
不只是他這輩子的一個習慣 甚至生生死死的習慣
突然間就叫他改變成素食 幾乎是不太可能的
從生理上 心理上 都不能接受的
從此以後 我就沒有再見過這個人了
沒想到一年之後 哎 他又出現了
這次出現呢 他要來立清口願
因為在這一年當中
他的飲食習慣就慢慢地轉變了 慢慢地轉變了
甚至連他的太太 跟他同一天求道的 也沒有生病
也因為要煮給他吃
就飲食習慣也逐漸地轉變成為素食
雖然還沒有完全吃素
已經幾乎是百分之九十都吃素了
那只是上班有時候有一點不方便
會吃一點肉邊菜等等的
再回到佛堂 他說他希望能夠立清口願
他清口願立了 就是要終身茹素啊
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那 我再三地問他的想法
他說他現在真的是接觸到肉食 葷食
會有噁心的感覺了
好 我就讓他立清口願
沒想到臨時
他太太也決定加入 也要同時立清口願
哎 這兩個人就這樣清口茹素了
而這兩個人就是 第一次見到他們就是求道
第二次見到他們 是一年之後 也就清口茹素了
其實像這樣子的例子
在道場中 不乏多見 常常會發生的事情
所以這是明師一指 就是第一個階段
就是把格物致知的功夫
不是通過學習 不是通過一種要求
但是不自覺地內化到我們的生命裡面
然後第二個階段 就是三寶修持
如果能夠進一步地三寶修持
那就是誠意正心的功夫
就可以更進一步地淨化我們的心靈
把我們心靈中的這種
貪心 慎恨 恐懼 憂患 還有憤恨
這些強烈的負面情緒 給淨化掉
真正可以達到大學裡面正心之道講的
沒有忿懥之心 沒有恐懼之心
沒有憂患之心 沒有好樂之心
或者不能說沒有 至少淡化了 大量地淡化
變得情緒非常的平和 欲望非常的清淡
然後再來 第三個階段 就是真正地進入道場
開始學習佛規禮節 還有研究道理
這個 就是修身齊家的功夫了
因為通過佛規禮節的學習
我們就懂得怎麼樣子 卑以自牧
謙卑 溫和 來自我要求 來自我涵養
然後待人接物 就會變得禮讓 寬容
再來就是我們研究道理
這個時候跟家人的相處
就從爭鋒相對 互相不滿 互相斥責
改變成為 理性的溝通 愛心的關懷
所以說這個樣子呢
修身齊家的功夫 也就逐漸地完成了
最後 治國平天下 那就是行功了願 傳道救世
所以可以說 我們在道場裡面
從無感到有感 從內在到外在
從自我修煉到進入道場的集體共修
雖然簡單 但是有效地就把大學的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內修外煉的功夫 全部都完成了
大學之道 最後就到這裡 就做一個總結
謝謝大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