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規矩頌(唯識)全長二小時
唯識,是很艱深的佛法,郭經理用二個小時的時間,以淺顯能懂的方式,
將唯識與"道"與玄關,做了修持上的結合。
讓唯識不再只是深奧難懂的佛法,而是可實踐的修持法門。
03:03
前五識誦:
變相觀空唯後得
果中猶自不詮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
三類分身息苦輪
31:36
第六識(意識)頌:
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53:30
第七識(末那識)誦: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恒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01:28:38
不動地前才舍藏
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
普照十方塵剎中
01:46:58
問:何謂初禪、二禪 ?
01:53:20
六粗、三細 ?
02:00:28
「非想非非想天」
為何無法進入無餘涅槃 ?
彌勒淨土和兜率天的差異 ?
感謝天恩師德 前人大德慈悲 諸位點傳師大德慈悲
後學很榮幸一年一度來到天惠堂參學
江點傳師給後學的課題探討「唯識學」
唯識學是彌勒祖師悟入真如本性的法門-唯心識觀
彌勒祖師是修唯心識觀
所以彌勒上生經有講到 當我們回到彌勒淨土時
彌勒祖師眉間放白毫相光 為大眾解說唯心識觀
所以現在我們來研究唯識學 和彌勒祖師可以相應
唯識學在佛教很多流派 八識規矩誦是玄奘大師所作
玄奘大師創立慈恩宗 也是唯識宗
唯識學名相很多 光是了解名相就很傷腦筋
唯識學最重要的在「轉識成智」四個字
如何轉識成智 不是研究八識
怎麼樣把八識轉成四智
「八識規矩頌」有講轉識成智的部分 但並沒有講如何轉
前五識有三首偈 前兩首介紹前五識 第三首偈是轉識成智
怎麼樣轉五識為「成所作智」
轉識成智就是把我們前五識 眼耳鼻舌身五識
轉變成「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就是能夠成辦所作一切佛事的智慧
我們都在辦道 成得了成不了要 轉識成智
道傳萬國九州要化娑婆為淨土 就是成辦所作之佛事
要成功就要有「成所作智」就是五識轉為成所作智
才可以成功
八識規矩頌裡有講到 前五識怎樣轉識成智
第一句「變相觀空唯後得」
前五識開始轉 必需要能變相觀空
前五識就是我們 眼睛會看色 耳朵會聽聲音
鼻子會聞氣味 嘴巴會嚐酸甜苦辣
身體會有觸覺 這都有對象可以攀緣
著相都是著在這裡
我們一般講的執著 就是前五識的執著最强烈
而且前五識有種種慾望
眼睛有眼睛的慾望 耳朵有耳朵的慾望 鼻子有鼻子的慾望
所以貪心執著主要講前五識
前五識要轉 首先要把貪執化掉
貪執化掉必須「變相觀空 」
我們所貪心執著的這一切相 我們所愛看 愛聽的 都是虛幻
修持不是你讀很多經典 懂很多道理
然後貪心執著都沒有放下 還是貪財 好色 貪吃
財色名食睡一樣都放不下 雖然經典讀很多
這表示你前五識還沒有轉 沒有轉識成智
所以要變相 一切相都是唯心所變化出來的
所謂如夢幻泡影 做夢變化出來
知道一切都是虛幻 但還是會執著
因為沒有觀空 沒有照見五蘊皆空
沒有真正觀空 只是思想上認為這是空的
但心裡還是很執著 欲望還是很強烈
要變相觀空不是用分別識去觀空
不是在口中討論 唯有後得智
當你的後得智發起的時候 才可以真正觀空
不是用你的意識去觀空
討論 研究 思考都是意識 是分別識不是智慧
分別識無法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五蘊皆空要用 後得智
「後得智」講的是「無分別智」
無分別智有分「體」和「用」
轉識成智簡單的說「識」有分別「智」無分別
一言以蔽之 沒有分別就是轉識成智
理論很容易懂 真實做到無分別 裡面有很多眉角(訣竅)
仰山禪師一次 夢見自己回到兜率內院
彌勒祖師正在說唯心是觀 在開唯識法會
仰山禪師發現自己在法師的座位中 司儀宣布第三座說法
第三座 就是仰山 就起來說唯心識觀
仰山禪師講的就很簡單他說
摩訶衍法,離四句,絕百非,諦聽!諦聽!
離開四句就絕百非 一切錯誤都可以斷絕
這就是大乘法 離四句 絕百非
六個字就講完了 要仔細聽啊
醒過來問他的老師 溈山禪師 這個夢的意思是什麼
溈山禪師說:你已經入聖位 進入聖賢的位置
離四句絕百非 無分別 我們的分別心 離不開這四句
起心動念離不開這四句 四句是什麼 一個公式
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我們起心動念大概就落在這四句
思維方式跳不出這四句
比方說有鬼沒有鬼
跳不出這四句
就善惡來說
茶好喝不好喝
我們的思考跳不出這四句
心的意識分別就在這四句 所以離四句絕百非
夫妻吵架很容易掉到這四句
你對還是我對 你有對的一面你有錯的一面
最後和事佬出來了 沒有誰對誰錯 跳不出這個範圍
人的思考言語都在這四句裡面
我們只要注意離開這四句 就沒什麼好吵
起心動念都在這四句 這四句一轉頭就暈了
吃 健康養生 食物 離不開這四句
但是離四句 就絕百非
離四句到底要怎麼用心
離開四句就沒有用心處
所以 唯有後得智
後得智就是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有兩種
有體 用 本體是根本智 你要先得到根本智
就像你得到眼睛 這是根本智
然後眼睛能看 就是後得智
所以後得智講的是 無分別智的發動
無分別 要怎樣辨識?無分別反而 了了分明
你要得到根本智以根本智來觀空
來觀一切皆空
這叫變相關空唯後得 這時才能開始轉 五識開始轉
而根本智是什麼
我們傳道傳的就是這個 明師指點就是回到根本智 玄關竅
因為玄關竅是 沒有分別心
眼睛有沒有分別心 有 分別美醜
耳朵有沒有分別心 有
所以說五識要返原 眼識 耳識 鼻識 都要返本還原
這就是彌勒救苦經講的大 証四川王桃心
我們臉上有四條河:眼睛 耳朵 鼻子 舌頭都是一條河
都有水 向外流 充滿欲望
四川不要向外流 要流回來 四川交流流回來
用地名譬喻 回到王桃心匯聚於中央 戊己中央土
所以後得智就是回到玄關 從玄關照出去
迴光返照 把心收回來以後心定下來以後
再去看人間事就不同 常常收心再放出去
心收回來再放出去 這時候就屬於根本識發出後得智
這時候才會產生變相觀空的效果
這種情形我們道親常常有 百姓日用而不知
在道親身上時常發生 因為我們整個道場的運作
大部分的人常常回到道場就開始進入後得智
自己在用後得智變相觀空 自己沒有察覺
所以這個變相觀空就會讓你的貪心欲望漸漸淡掉
而不是說讀很多經典 貪心欲望沒辦法化掉
道親只要常常回佛堂 雖然沒有用分別識去聽很多道理
只要對佛堂有向心力 時常回來 他就開始轉變
最大的貪執就是「飲食男女人之大欲」
吃 是人最大的慾望 還有更大的欲望男女之欲
為什麼 吃的欲望那麼大
因為五欲裡面吃兼具三種欲望眼睛色 香 味三種
性欲更厲害色 香 味 觸都有
五欲具足
道親求道以後糊里糊塗就吃素了
後學以前是佛教徒 就知道吃素沒有那麼簡單
吃素是一種轉識成智
先要轉前五識 要離欲
離開欲望 前五識充滿欲望
要離欲一定要 後得智發動 才可以真正離欲
不然只是觀念上認為這個不好
不該吃肉 但是就是會想吃
從吃到不吃 如果中間有壓抑 就表示還沒有轉識成智
如果根本不想吃 已轉識成智
在坐很多道親聞到肉就怕 就噁心
這表示前五識已經轉
所以這是轉識成智的功夫只是轉的不夠完整
但已經在轉
我們要加強的就是常常在這個後得智 常常迴光返照
只要進入道場 整個力量就是讓你迴光返照
唯心識觀 彌勒祖師白毫放大人相光
不斷讓我們的心收回來收回來 迴光返照
很多道親專門回來道場打瞌睡 回來充電休息
久了還是轉變 因為進入轉識成智
五識的轉識成智 初階的轉識成智
釋迦摩尼佛傳法唯傳一佛乘
傳給阿羅漢的法 跟大菩薩的法 是一樣的
只是阿羅漢心量小不想普渡眾生
但入手處是一樣的 所以阿羅漢很容易離欲
離欲之後 變相觀空唯後得 果中猶自不詮眞
阿羅漢很容易前五識轉 眼 耳 鼻 舌 身 欲望都沒有
但還沒有得到「成所作智」
轉識 尚未成智
我們也是 成所作智 成辦佛事的智慧還沒出來
但已經轉識了 (前五)識已經開始轉
因為原本喜歡的東西開始不喜歡
貪財 好色 貪吃 慢慢淡掉 轉識 但智慧還沒有 開
這就是「果中猶自不詮眞」
阿羅漢就算證得四果羅漢 但還沒有辦法詮釋真如
沒辦法證入真如 落在偏空 沒有欲望
阿羅漢以「不取」當作 修行
所以十二因緣講 取緣有 有緣生,生緣老死 憂悲苦惱
有「取」就有「有」 有「生老病死」
不取就沒有 不取則無「有」 所以不取
眼睛也不取 耳朵也不取 什麼都不要
道親也是 企圖心越來越淡
但是不取雖然證果 還是沒辦法詮釋真如
果中猶自不詮眞
必須要「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
圓明就是大圓鏡智 大圓鏡智發動出來
今天迴光返照功夫就在這裡 終日煉神光
煉到一個程度 大圓鏡智出來
煉神光煉出來了 這叫 圓明初發
最圓滿的光明 一點真太陽放出光明
這時候才可以成就無漏 成就無漏就會出現三類分身
我們肉身本來充滿慾望 現在變成三類分身 去普渡眾生
所以真正轉識成智 前五識真的轉成功 成為成所作智的話
必須到大圓鏡智 轉識成智
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 前五識才會轉過來
這就是為什麼六祖慧能說「成所作智同圓鏡」
成所作智跟同大圓鏡智一起轉
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的時候 成所作智才出現
這時候有漏的業報之身 會轉成三類分身
三類分身 : 應化之身 圓滿報身 法身
三類分身第一個:應身,應化眾生
普門品: 普門示現 或現宰官身 或現男人身 或現女人身
現種種的身 不是說你真的會變化
中國人一句俗話「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接引不同眾生的時候 不同眾生看到的你 就會視為同類
這叫應生 修到可以應機接引眾生
這樣才能渡化眾生 眾生覺得你跟我是同類的
甚至渡化四生六道 跟鳥都可以溝通
小強(周星馳電影裡的蟑螂)
所以連動物都可以溝通
應身發動 跟誰都可以溝通
所以要渡化眾生 必須要能應機接引
所謂應機就是 讓人家認為你跟他是同道的
就可以切入
圓滿報身 只有修行人看得到
阿羅漢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現丈八金身
一般人看到釋迦牟尼佛就是一般人
可能覺得像母親 像父親 像哥哥弟弟 這是應身
接引眾生是用應身 接引動物時 動物認為跟他是同類
阿羅漢可以看到佛的報身 丈八金身
菩薩可以看到佛 身有無量色 色有無量相 相有無量好
這是圓滿報身
其實真正圓滿報身就是 大自然
無量色 無量相 無量好
溪聲盡是廣長舌 山色無非清淨身
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
大自然景象 就像大哲學家史賓諾莎說:
上帝不是創造了這個世界就離開回到天國 上帝就是這個世界
他看到真理 上帝就是這個世界
所以我們要看到佛的圓滿報身 大自然
法身無所見 法身無所分別 無極
無極就沒有兩極對待 沒有我 沒有對象 無所見
所以這是三類分身 來息苦輪
這是轉識成智 眉角(關鍵)在「後得智」
要從這邊發起無分別智 沒有分別的智慧
常迴光返照 會發現自己欲望越來越少 貪心越來越少
六根都是充滿欲望 你會發現自己欲望越來越少 越淡
所以修行的第一步要 漠視肉體的慾望
說來簡單 要漠視沒有那麼簡單 要常常迴光返照
常常接近佛堂也可以 常接近佛堂叫 不守而守(守玄)
不用守玄 自然就守了
因為 整個佛堂的磁場就是讓人迴光返照
不守而守 很容易發起後得智
後學觀察 道親只要常常接近道場 就開始潛移默化
所謂清虛大化 無量清虛什麼都看不到卻能夠大而化之
這個化就是轉化 轉識成智
我們整個道場都不斷的在 轉識成智
只要心常常向著道場 常常向著道 常向著玄關
常向著通天竅 就開始不斷的在轉識成智
不假分別 不需研究經論道理 名相懂不懂沒有關係
就像藥 你不懂藥的名字 功能 製作 如何治病
醫學專業名詞都不懂 但是你會吃藥就好了
你會吃藥 你病就可以好
後得智已經傳給你了 你要運用它 運用它就可以變相觀空
這一切相你就
自然不起 貪染之心 貪心執著之心 越來越少
有時道親也有這個問題 困惑 尤其是胎裡素的道親
從在娘胎裡 就吃素的這種
這種人有一個問題 因為我們社會是向外貪心追求
胎裡素道親企圖心不夠 讀書 拼事業 學業企圖心不夠
可是運氣很好 考試 事業運氣都很好 沒有企圖心
這就是前五識沒有污染 自然回來 但是功夫沒有下深
沒有成智 所以這個三身(三類分身)沒有出來
應身 報身 法身沒有出來
沒有出來 變得沒有貪心沒有欲望 但也沒有善願
沒有大慈大悲的善願
如有善願 沒有三類分身 也沒有能耐去普渡眾生
所以前五識要轉識成智 關鍵在這地方
大概知道怎麼轉識 而且發現自己已經在轉
發現自己越修欲望越少 就表示說你已經開始在轉識成智
第一步 前五識開始轉
三寶修持可不可以得到財富
這個問題好像 感冒吃香港腳的藥膏會不會好
三寶修持功能:去貪 化執
去除貪心 化掉執著
三寶修持久了越來越不愛財 越來越不在乎金錢
這表示有上手了
聽了很失望走了
眾生被社會洗腦 社會很大的聲音"錢最好"
再有錢都嫌不夠
這就是前五識沒有轉識成智 就永遠無法滿足
轉識成智 從前五識開始 我們自己要去感受
眼耳鼻舌 有沒有越來貪執越少
後學道場的三寶修持班有一堂課 - 平心靜氣眼看佛燈
所謂「眼前觀即是燈下照輝煌」
看佛燈「二目瞳神來發現」看佛燈就是一種禪定
一般人 看東西都會有貪心 有執著 有慾望
會讓你目不轉睛的東西 都會讓你起欲望
像看電視 看書 看花 看草 都有欲望 好看
佛燈 它不是好看 不是不好看 就是看
是一種沒有情緒沒有慾望的專注
這種沒有情緒沒有慾望的專注就叫禪定
禪定能生智慧就是所謂「後得智」可以生出後得智
這時候就可以開始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
有位道親說:看佛燈看久了會流眼油 傷眼睛
沒有情緒 沒有慾望的專注 一般人受不了
我們修道的第一堂課 平心靜氣看佛燈
還沒點開佛玄關竅就叫我們眼看佛燈
寶光建德呂樹根老前人 林前人從小跟他住在一起
林前人說
老前人有一個嗜好 沒事拈起一炷香看 看到這柱香燒完
這就像看佛燈一樣
人家以為他喜歡聞香 其實不是 是看佛燈的功夫
呂老前人的照片 眼神都是保持像看一盞香一樣
這就是在轉識成智 終日煉神光
現在開始轉第六識 第六識就是「意識」
「意識」要轉成什麼要轉成「妙觀察智」
要怎樣把意識轉成妙觀察智
一般人的意識都是「分別識」
分別善惡 是非 美醜好壞 最後愛恨取捨
我愛 我恨 我要得到 我害怕失去 不喜歡的把它排除
愛恨取捨
分別識 可以說是興風作浪的罪魁禍首
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從意識(分別識)來的
四句都是從分別識而來
有 無 非有非無 亦有非無
善 惡 非善非惡 亦善亦惡 都從這邊(意識)來的
好 壞 亦好亦壞 非好非壞
喜歡 不喜歡 又喜歡又不喜歡 又不是喜歡又不是不喜歡
就是這樣 分別識
但分別識伎倆也是四句而已
很快被修行者看穿 就這四招看穿了以後 就沒別的花招
四招把我們耍得團團轉 幾萬年出不去永遠在這裡面轉
所以意識如果轉變可以轉化成「妙觀察智」
「意識」就是專門用來分別取捨 然後製造是非
剛進入道場道親很感動 最後分別識出來
誰修的好 誰修的不好 道場有什麼優缺點
有什麼對 有什麼錯 在裡面越搞越亂
最後人事的紛爭考倒了大部分人
所謂:「道好修,人事難辦」
人事為什麼難辦 分別識 有分別心
分別識如果轉成妙觀察智 同樣這個識 這個東西一轉過來
就像手同樣這個手 手心向下 這樣用 哇!功能無限
如果顛倒(手心向上)就不好用
所以說要正用 不要顛倒
顛倒用就是分別識 分別識只能惹禍 什麼事都辦不成
如果轉成妙觀察智慧有什麼特質
上契諸佛所證之理 下應眾生可渡之機
代天宣化就要靠這個
往上可以契合諸佛所證悟的真理
了了分明
再把諸佛所證的真理 用來接引眾生
不同的眾生 用不同的說法去接引
這就是妙觀察智
講師以上 代天宣化 接引眾生 一定要有妙觀察智
不要講出來的話都不是真理
或是講出來雖是真理 但不懂得應機接引
雞同鴨講 沒辦法接引眾生 沒辦法契合
所以要有妙觀察智
但是妙觀察智要怎麼樣能夠發起
怎麼樣把意識轉成妙觀察智
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妙觀察智什麼時候發動 歡喜地
菩薩要進入初地歡喜地「妙觀察智」發動
什麼是歡喜地 我們世間人都追求快樂
但快樂都是欲望得到滿足 才會快樂
所以決定在外在的東西
眼睛有沒有看到愛看的 耳朵有沒有聽到愛聽的
所以欲望滿足得到的快樂 這是一種快樂
我們的心靈事實上不需要欲望滿足的快樂
有另一種快樂叫做法喜 法樂
當心離開欲望的時候 法喜就開始發動
因為欲望帶給我們的好像是快樂 事實上是痛苦
我們以為看電視很好 看久了以後就很煩惱
吃東西 一直吃 最後後遺症一大堆
而且欲望的深坑越挖越深
愛吃好吃的 最後好吃的級別一直往上加
開好車 賓士不夠快 BMW 法拉利一直往上加
欲望永遠不能滿足 所以苦惱的不得了
但是人追求快樂 心靈需要快樂
告訴大家「法喜」所以儒家強調「孔顏樂處」
一般人以為修行就是 放棄快樂 苦修放棄快樂
因為沒有欲望滿足 離開欲望就只有苦惱
事實上不然 離生喜樂入初禪
所以有禪悅法喜 進入初禪
然後有「孔顏樂處」
顏回有什麼快樂的 貧病交迫還短命 卻快樂的不得了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孔子早年喪父 後來喪母 中年出妻 晚年喪子
週遊列國 陳蔡絕糧 消跡於魏 汲汲惶惶如喪家之犬
好像沒有家的流浪狗一樣 他快樂的不得了
「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孔子和顏回 是中國聖賢快樂的代表
兩個人都是一無所有 卻快樂的不得了「孔顏樂處」
今天我們要找到這個「樂處」意識才會開始轉
要不然 意識都在分別
分別說的好聽 要認識真理
事實上最後都在追求快樂 欲望滿足的快樂
分別心的功能都在做肉體的奴隸
最後結論:錢最好 錢可以買得到一切
仙佛菩薩把這麼複雜的千萬法門濃縮成「末後一著」
一個「道」就可以普渡眾生「道濟天下之溺」
我們濟公老師就叫道濟
用道來救濟眾生
道是什麼? 就是通天大道「這是真明路」光明的大道
不了解為什麼 不需要你了解
不需了解吃食物為什麼會飽會維持生命 只要吃就對了
只要能夠抱道不失 就可以成仙做佛 簡化到這個程度
但魔鬼也很厲害 把千魔萬法濃縮成一個字 錢
很多道親修了一輩子還是最重視錢
當你發現自己重視錢超過重視道 就表示你失敗了
因為錢就是帶來欲望滿足的快樂
道才可以給你法喜 所以說 發起初心歡喜地
一定要發起初發心的歡喜地
得道以後守護本心 要守護到能夠「自生歡喜」
孟子所謂「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真正最大的快樂在這裡
反過頭來誠心保守,守護良知本性
三寶每個人都會用 但有沒有用到法喜充滿
這是關鍵所在 很少有人修持三寶用到法喜充滿
沒辦法認真一直修到法喜充滿
可以認真吃飯 吃得飽飽的
看電視看到好累 打電動打到疲憊
但沒有辦法迴光返照 守到法喜充滿
迴光返照煉神光 一定會練到這個階段
這叫做「繫心一處,入二禪」不只是初禪
以前佛陀初轉法輪時 教導弟子首先要離欲離開欲望
只要接近佛陀 就像我們常常親近道場 親近彌勒祖師
欲望就越來越少 欲望少才可以 繫心一處
守玄每個人都會 但沒辦法心完全守在那裡
一處講的就是這一處 歡喜地
歡喜地在哪裡知道嗎 就在方寸寶地(玄關)
讓你心生歡喜 所以一定要把心真正放在這裡
真的繫心一處 孟子說的「求其放心」
把放逸的心收回來 繫心一處入二禪
進入禪定 就會有禪悅法喜出來
修持三寶要修到法喜出來 一無所有還是很快樂
有位點傳師重病住加護病房全身插管 只剩下意識清楚
就守玄默念真經 心無旁求 突然歡喜快樂湧現
法喜出來 真正繫心一處了
他形容 : 給我一千萬 也不願意換這種快樂
財喜換法喜 他也不願意換
從來沒有過這種快樂 無法想像的快樂
這就是所謂的「孔顏樂處」所謂的「初地歡喜地」
八識規矩頌告訴你 這時候分別識才會開始轉
分別識是一切煩惱的原因 人會煩惱是因為大腦在想
動物的煩惱就少 因為意識很弱
動物只有煩惱吃 活得下去就好
人類的煩惱就多 因為分別識太強烈
分別識是滋生煩惱最多的地方
分別識開始轉的時候 現行煩惱就會開始消滅
找到孔顏樂處 可以沒有任何原因快樂
這就是所謂的法喜 沒有外在的因素
甚至全身插管還是快樂
不管環境多麼惡劣 心靈可以保持喜悅 這是孔顏樂處
這時候「現行煩腦」就會不見
煩惱有兩種 一種叫「現行煩惱」 什麼叫現行煩惱?
現在有不順利的事發生 生病 事業失敗
貧困 婚姻破裂 等這些煩惱
大家煩惱都是這些事 這叫現行煩惱
一旦轉識成智 轉到妙觀察智
第一個不是很有智慧,而是先沒有煩惱
就好像眼睛有白內障 要先把白內障去掉
白內障就是煩惱 才可以慢慢恢復視覺
障礙你的是 現行煩惱
世間不如意的事發生的時候會起煩惱 這叫現行煩惱
現在眼前 現在進行式的煩惱
但發起初心歡喜地 法喜發動以後 現行煩惱不見
不會再為世間人煩惱的事而煩惱
在坐每個人臉上都有 現行煩惱
眼前就有很多事情 現在正在讓你煩惱
而且找得到對象 叫現行煩惱
表示你法喜還沒有發動
法喜發動的話 就算你生了重病也不覺得煩惱
明天會死了也不覺得煩惱 朝聞道夕死可矣
死亡這些事不會讓你煩惱
但還會有俱生煩惱 俱生猶自現纏眠 還在糾纏
沒什麼原因的煩惱叫「俱生煩惱」
有的人早上一起床 就有起床氣
沒原因心情不好 為什麼心情不好 會亂找原因
這就是所謂 俱生煩惱 與生俱來的煩惱
俱生煩惱還在障礙的時候 就沒辦法有大智慧
沒辦法有妙觀察智
可以上契諸佛所證之理 下應眾生可渡之機
俱生煩惱什麼時候才能消除
然後真的把妙觀察智發動出來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第七地菩薩叫「遠行地」
雖然身在這裡 但心已遠離花花世界
所謂「根不著塵」六根不執著六塵 這叫「遠行地」
有道親問周老前人:金剛經的宗旨在哪裡?要點在哪裡
老前人講:「根不著塵」六根不執著六塵
老前人的名字就叫「滌塵」洗滌灰塵
道親又問:要怎麼做到「根不著塵」
我們都知道六根不要執著六塵
老前人說:「本自不著」
六根本質上不執著六塵 本來不會執著六塵
會去執著是妄想
是我們要它去執著 事實上它本質上不執著六塵
真正六根不執著六塵要經過「歡喜地」
六根為什麼執著六塵 簡單的說追求快樂
以為六根得到想要的六塵就會快樂 事實上得到的是煩惱
如果你有更好的法樂就不會執著
所以不斷的迴光返照 不斷的在歡喜地上安身立命
「孔顏樂處」是我們紮腳根的地方
所謂「繫心一處」把心繫在一個地方就入於禪定
禪定一定要定到禪悅法喜出來
喜樂自在 這種覺受出來 才算是已經入地
還要能夠保持 保持到最後能夠「遠行地後」
暫時的沒有用 暫時消「現行煩腦」道親都做得到
但都是暫時切入 現在有一種快閃族 一下快閃
後學開六祖壇經班 給大家功課有沒有「無念」的經驗
無念是沒有念頭但頭腦很清明
因為在此之前 用三寶 發起初心歡喜地 所以現行煩惱消失
現行煩惱 就是手斷了一定會痛 叫做現行煩惱
當「繫心一處」入二禪 煩惱不見了
醫學上應該很痛 但因靈肉分離
修持「歡喜地」最大功能是產生 靈肉分離
可是快閃 很快又回來 沒有消俱生煩惱
俱生煩惱要消除 要 遠行地後 根不著塵
光靠喜悅像顏淵 像孟子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沒有比這個更大的快樂
真正有這種覺受 你就「不動心」了
孟子說他 四十歲不動心
我都快六十歲 現在也還沒到 不動心
舜何人也 禹何人也 有為者亦若是
孟子何人也 有為者亦若是 只要願意就做得到
「繫心一處」就好了 方法都傳給我們了
剛才講那位道親在痛苦中用三寶可以立刻消現行煩惱
如乘勝追擊 繼續修持 俱生煩惱也消除
這時就可以 觀察圓明照大千
妙觀察智就會出現 圓滿光明照耀大千世界
大智慧出來 就可以應機接引眾生
再來講 第七識「末那識」就是我執
「末那識」要轉成「平等性智 」
我執 也就是法國大哲學家笛卡爾講的「我思故我在」
他講的這個「我」就是末那識的我
末那識轉成平等性智
我執 就是自我 我和別人不同 有獨特性 要轉成平等性智
平等性智就是「合同」的意思
同理心
我執 強烈的自我 自私自利要轉成同理心
自私自利變成成同理心
我執重的人就會自私自利
同理心就合同 民胞物與
大家都是生命共同體
我們道親一定要有平等性智
才會有普渡眾生的情懷
才會為和合道場一起忍辱 寬容 忍讓 求和諧
為什麼 平等性智出來
我活著不是單獨的自我
最重要的是整體的存在 和我的存在是一體的
所謂“會萬物為己者,其唯聖人乎”
平等性智的人就會體會到「萬物為己」
唯有聖人可以體會萬物就是自己
就像孟子講的:「萬物皆備於我」
平等性智要怎麼發動 本來"我"就是很自我的啊
我就是我 你就是你 你不是我 我不是你
最後變成你就是我 我就是你
從互不相干到水乳交融 那要從哪裡發起
極喜初心平等性
前面講"歡喜地"這裡講"極喜地" 差別在哪裡呢
初地菩薩入地的時候叫歡喜地 從初地轉到二地的時候
就好像你剛進小學 到小學畢業
剛進大學到大學畢業
雖然都是大學 可是一年級和四年級是不同的
到了極喜 同樣是初地可是他是成熟了
極大的喜悅 不是一種淡淡的喜悅
這是真正「法喜充滿」不是輕安 自在 而是法喜充滿
所謂的遍身大樂 舉身毛孔皆笑 整個身體遍身大樂
這代表迴光返照 守玄 守到玄關已經不只在這個位置
玄關已經遍及全身
不只遍及全身 遍天地萬物都是玄關 所以叫遍身大樂
問:「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哪一個眼睛是正眼?」
禪師 : 「好像晚上睡覺,半夜枕頭掉到地上,用手拿回來」
你眼睛沒有看到 伸手自然把它拿回來
好像手上有眼
說:我知道師兄的意思了,遍身是眼
遍身都是眼睛 沒有拘在一個位置
禪師:不是,「通身是眼」
守玄到極致的時候 守而不守 不守而守
通身是眼 哪裡都是玄關 玄關無所不在
玄關是不二法門 不二法門 沒有內沒有外
玄關無內外 玄關不是光在這個位置 所以它叫空竅
既是空竅 含容一切 放之瀰漫六合 卷之退藏於密
它這時已經不只是退藏於密 可以放諸瀰漫六合
這就是所謂的 極喜地
極喜地出來之後 玄關無所不在 心量無所不在
一切眾生萬物都是"我"
這就是孟子所說的「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這樂莫大焉 才是真正的 極喜地
歡喜地已經成熟 到了極喜地 極大的歡喜
遍身大樂叫做世第一樂
世間再沒有比這個更大的快樂
這時平等性智發動 平等不能要求大家一視同仁
你要 愛人如己 平等性智 愛別人像愛自己
這不能只是一種想法 要有那種感覺 要愛眾生
耶穌:「神愛世人你們也要愛世人」
問題是愛得下去嗎
老公老婆都愛不下去 相處的越久越可恨
恨很容易 愛很困難
更不要說愛這些 四生 六道的眾生
這種愛 這種慈悲 愛人如己的慈悲
發動的時候就叫「平等性智」
那就是你必須要從初地歡喜地 一直到極喜地
成熟了 極喜地
到這個時候 平等性智就發動
平等性智發動你生命會有一種現象
這時我執還在 自我的感覺還是在
一個人有沒有我執 怎樣可以檢驗得出來
當有人對你歡喜讚嘆:修得好啊!課講得好啊!
功德很大 頭腦很聰明 等等就很高興
如果有人攻擊 毀謗 批評你就很生氣 這表示有我執
觀惡言是功德 此即成吾善知識
被人家辱罵 不會痛還可以消業障
業障如以生病 車禍 破產來消很糟糕 被罵最好
人家讚嘆你時不會得意忘形 人家批評你時毀謗你時無所謂
這就表示 平等性智發動
但是要完全發動 要「無功用行我恆摧」
徹底的摧毀自我
自我潛藏在裡面 有人已修到高僧大德
一句話就觸發無明
以前有一位日本武士要去見一位禪師
請教他:真的有天堂、地獄嗎?又看不到怎麼知道
禪師就講:像你這麼庸俗的人也會來問這個問題?!
武士馬上拔刀要殺禪師
禪師:地獄之門由此而開! 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武士趕快收刀 禮拜 懺悔 禪師:天堂之路由此開始
自我就是這樣 很容易在受侮辱攻擊時 爆發出來
或被稱讚時 整個爆發出來 自己都沒有察覺
要怎樣才能 徹底摧毀自己看不到的 我執
因為沒有機會察覺 以為自己已經很犧牲奉獻 很無我
要「無功用行我恆摧 」不斷行功了愿 不求功德果位
無所求 這叫「無所住行於布施」
道場很強調行功了愿 但是行功了愿有目的
行多少功 可以得到多少功德果報
甚至將來到天上我是大仙 還是小仙 還是大帝 真君
有人到天上去看蓮花 有的很大 有的很小朵
都是你的寶座 上面有你的名字
眾生就會這樣 行功一定有功用 有目的
所以要無功用行 無所求 無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要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而無不為就是無功用行
我什麼都做 但沒有目的 不是將本求利
這就像有人掉到水裡要淹死了 你有辦法救他
你會不會想 我救他有什麼功德 想到功德 就救不下去了
行功了愿很容易落入 有沒有功德 有沒有果位
後學到台南去講課 一位壇主問後學
有兩位清修道親 歸空後放在佛山靈骨塔
回來託夢說:這佛山靈骨塔很清幽
後學:這夢很好啊!
我們修一輩子不是要回理天(兜率內院),怎麼跑到靈骨塔?
無極理天,所謂無極,沒有極限,哪裡不是無極理天?
「西天雖遠傾刻到」一念之間而已
我們很容易起心動念 就掉到這裡 我將來要到哪裡去
高老前人有一次問張文運張道長
我們道親歸空後到哪裡?無極理天還是兜率內院?
西方極樂世界或藥師佛淨土,到底到回哪裡?
張道長說:「回去就對了,管他去哪!」
這就是「無功用行 」
根本不管這些 只管仰無愧於天 俯不怍於人
所以要不斷行功了愿 而且沒有目的的行功了愿
才可以徹底的恆久的摧毀我執 才不會落入對待分別
像師母成道後很多道場停辦 後來又有開始辦
有人問:現在很多道場開始辦了,我們到底辦還是不辦?
老前人說:辦也成,不辦也成,辦了無功,不辦無過
辦了沒功 不辦沒過 一句話全部考倒
功過心來辦道 不是 不二之心
孟子說: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君子所以立命也
夭壽不二 無功無過 這就是「無功用行我恆摧」
所以君子要安身立命在 不二之心
夭壽不二 功過不二
辦了沒功 不辦沒過 被功過心考倒
看出來很多修道人為了功過來修道
這都是增長"我執"
增長我執會產生「我慢」行功了愿修我慢
很可怕 退失菩提心
魔就是這樣「行諸善業,退失菩提心,是為魔」
所以無功用行很重要
道場中假祖師都是能言善道 積極渡人辦道
才可以有辦法當假祖師
這就是魔發生的原因 因為行諸善業
才會神通廣大 有福報 有功德 有神通 有智慧
但退失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無我"「無功用行我恆摧 」
道場比大小 多少 高低這種心態一定要放下
沒有目的 只要行功了愿就快樂
能夠了愿就快樂
無功用行 講的是第八地菩薩
菩薩道的第八地 做一切事情都沒有目的
道場也有這樣的道親 只要有機會了愿就很高興
永遠把自己看得很卑微 沒有自我 這才是道場的基石
後學剛領命的時候商前人問後學:你怎麼成全道親?
後學說:先在佛堂成立社會經典班,都是知識份子中產階級
然後在裡面暗釣賢良,上課上一陣子再度化他們求道
照理說這樣程度比較高 後學以為前人會滿意
前人卻說:你要注意,一貫道都是歐巴桑辦出來的
那種犧牲奉獻覺得自己很差 什麼都不會 都不懂的
光會隨喜讚嘆 為別人拍手鼓掌 這種歐巴桑辦出來的
這就是所謂無功用行 沒有自我
看到人家講課講得好 拍手鼓掌
問他到底講些什麼 聽不懂
看到人家渡很多人 高興得不得了 不會自己渡不到
就說成全不起來下地獄 說風涼話
所以這種沒有自我的人 拼命犧牲奉獻 沒有目的
沒有比大小多少 比大小多少修得再好 成魔很可怕
就是障在這裡 沒有無功用行
覺得我行 師母說我行
這都在考驗我們有沒有我執
大家都在行功了愿 有沒有無功用行 有沒有無為而為
一念之間佛魔的差別就在這裡 無功用行我恆摧
闖過這關的話就會「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這時候可以變成「他受用」
前面講的極喜 歡喜都是自受用 自己受用
到這邊已經可以他受用 讓別人受用
不需要說什麼話 做任何動作 就可以讓別人受用
這要到十地菩薩 闖過第八地 到十地菩薩
就有這種他受用的法力出來
他受用有兩種 一種有辦法讓別人有他受用
另外一種可以得到十方如來他受用之功
會得到十方如來護守灌頂 依法力而修 日進千里
一般人修行都是依信力而修 法身菩薩依法力而修
可與十方諸佛 智用相應 和諸佛的般若妙智 無量功德相應
智用相應 互相感應
這就是我們說的「彌勒祖師妙法無邊,護庇眾生」
可以直接和彌勒祖師妙法無邊相應 這叫依法力而修
這時候「如來現起他受用」
就像電傳到你身上以後 再傳導到其他人身上
自受用 他受用
自己受用諸佛的法力妙法無邊的加持
再把加持透過你傳導給所有眾生 這叫如來現起他作用
這就是如來現起他受用 道場常有這種例子
大修行者什麼話都不用講 靠近你就像火爐靠近就暖活起來
不用講話 陽光一照就暖活起來 這就是他受用
這就是所謂「如來現起他受用」
真的沒有自我了以後 自然彌勒祖師的妙法無邊的法力
透過這樣的傳播點 無所不在 十地菩薩所被機
我們傳道要傳到這個時候才真的可以道傳萬國九洲
按兩下即可編輯
這就是「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自我完全摧毀了「 我恆摧」
最後最重要的「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就是「潛意識」佛洛伊德講的「原我」
充滿業障 業識的種子 佛洛伊德說原我是很厲害的
自我壓制不住原我 要創造一個「超我」壓制這個原我
佛洛伊德的三我說:原我、自我、超我
原我:原來的我 自我:社會化現實的我
原我就是 本來的我 自我 現實的我 超我 理想的我
自我就是 現實的我
超我就是 理想的我
這叫三我說 很有名的
三我說 都沒有探討到真如本性 只有探討到阿賴耶識
原我充滿欲望 就像阿賴耶是充滿業識種子 叫原欲
欲望衝動 原我 看到食物想吃就吃了
比方 看到美女 要把她娶來當老婆 這是原我
自我 我算哪根蔥(現實)
超我 我要努力奮鬥達成理想 超我
人生大概就是這樣 我想住豪宅
想住豪宅是原我 強大欲望
但是 我沒這能耐 這是自我(面對現實)
超我 我要想辦法達成目標
大部分的心理學都在這範圍內
佛洛伊德強調超我 一個理想的自我
有辦法約束自己的原我
然後在自我的基礎上創造一個超越自我
不被欲望牽著走 不被現實拘束 成為一個理想的自我
西方人「自我克制」是一種美德 佛洛伊德是超我的實踐者
但是到老年 有很多不能控制的因素發生
寫自傳的時候對 人生的回顧
生命像一座充滿痛苦的小島 漂泊在冰冷的大海
這就是最後被 痛苦的原我 阿賴耶識掌控了一切
所有的努力終於歸零
我們人生不斷的努力 但阿賴耶識早就把劇本寫好
你最後老年就是要 孤獨的淒涼的 六親不合 失去一切死去
阿賴耶識已經把劇本寫好
你要照著劇本走 這是人類最悲哀的事情
沒有解決你的阿賴耶識的話 再怎麼努力都是徒勞無功
做一個譬喻如果人生如戲的話
前五識是演員 身不由主 導演叫你怎麼演就怎麼演
「意識」就是編劇 第六識
末那識就是「導演」 「我」在導演 一個我在控制一切
阿賴耶識就是「劇本 」
人生最悲哀的 你這個導演自我拿到一個劇本
你會要求你的演員就是我們的身體 去追求願景
會像佛洛伊德說的 我有一個超我 理想的我
很不幸的 我們的劇本上輩子已經寫好
劇本已經發動我們要照著劇本演
意識就是編劇 我不要這個劇本
這是上輩子寫得但他不知道 我要改劇本
沒有人理你 狗吠火車沒人理你 一切都照著劇本演
命運就是這樣就像貝多芬創作的命運交響曲
命運之神在向你撞門
貝多芬不斷地向命運抗爭 最後命運還是戰勝了一切
這是命運
這就是 阿賴耶識的問題
阿賴耶識不是你要改劇本就可以改 劇本已經寫好了
要改不是用思想 意識重新去編一個新的劇本
今天投胎做狗要改劇本做貓 這是不可能
人生也是一樣 注定要當老師 你一定要當醫生
狗可以學得很像貓 可是就不是貓
人總是努力的要改劇本 不滿意現狀
美國人90%幾的人痛恨自己的工作
可是你痛恨的工作 是你上輩子寫好的劇本你自己不知道
你以為喜歡 因為沒有妙觀察智 所以見樹不見林
看到這棵以為喜歡的樹 沒想到闖進一個魔鬼森林
不喜歡 已經出不去
要出去不是用胡思亂想 思量計畫可以出去
要改劇本要怎麼改
生死苦海要變成極樂世界 劇本怎麼改
悲劇要變成喜劇 劇本怎麼改
這就是轉識成智 阿賴耶識怎麼樣轉成 大圓鏡智
我們的潛意識裡帶著一個劇本 寫好的劇本
你要照著去演 身不由主的照著去演
再怎麼努力 劇本開始發動的時候 你已經 不能做主
以前有一個朋友帶同事來找後學 問婚姻
那時候學幫他拆字 她寫了一個「貴」
我說你的先生是你的心肝寶貝 可是已經埋在土裡面
從來沒吵過架感情很好 白頭偕老多好
突然間先生感冒沒治好30幾歲就死了
所以寫好的劇本 你再怎麼努力還是要照著劇本去演
要把劇本塗掉 不是你的聰明才智派得上用場
就連佛洛伊德這種超級大師 最後覺得
生命是充滿痛楚的小島 漂泊在冰冷的大海
這就是一般人對生死苦海強烈的體會
苦就苦在身不由主
再怎麼努力還是痛苦 因為很多因素不是你可以控制的
劇本寫好了 影響力劇本的力量非常的多
因緣糾纏「緣起無自性」
因緣發動了之後「 自我」在裡面是微不足道的
所以要怎麼樣能夠把「藏識」捨掉
所謂「含藏識」就是阿賴耶識
裡面藏著很多善業的種子 惡業的種子
讓你痛苦 憂愁 快樂 悲歡離合都在裡面
總之寫好的劇本就是這個含藏識
到了「不動地前」才開始捨藏識
「不動地」就是第八地「不動地」
孟子四十歲不動心
這時劇本很多東西才開始消失 業識種子開始消失
開始出格 這就是袁了凡的老師 雲谷禪師說的
大善 大惡之人不為氣稟所拘
出格之人 跳出格局 所以「不動地前才捨藏」
這種藏識裡的 業識種子才開始消融
所以我們要修到 如如不動
不是身體不動 是心不動 不動心
不動心要怎麼修煉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庸》
簡單的說情緒和慾望可以歸零 回到沒有發動以前
我們迴光返照的功夫就在這裡 隨時都可以用
夫妻吵架生氣怨恨不滿 趕快回光反照 情緒通通不見了
不動心 這就是進入 不動心
這時候才能夠捨藏 開始清除阿賴耶識裡的種子
隨時都可以修 隨時隨地都會情緒起來
隨時隨地讓喜怒哀樂之未發 讓它歸零
情緒欲望出來很容易 要讓它歸零很難
但是我們今天有傳末後一著
末後一著 就是能夠讓你歸零
這就是清靜經裡面講的遠觀其物 物無其物
內觀其心 心無其心 外觀其形 形無其形
遠觀其物 物無其物
這就是所謂 不動心
修行就從這裡「不動地前」進入
這個初地直通十地 從歡喜地開始 直通乾慧地
「欲習初乾,法水未接」叫乾慧地
我們傳道就傳這個乾慧地
這一地通十地 道親都處在「欲習初乾,法水未接」
智慧法水還沒接上
好像挖井 找對地方 還沒往下挖
挖了十丈 差一尺沒挖 也沒有水
所以要在這裡一門深入 登堂入室
怎麼測驗 就是「不動地」
不動心 當面對環境惡劣的時候 所有情緒都消失
進入心無其心 形無其形 物無其物 「變相觀空」
不動地前才捨藏 這時劇本已取消 然後"金剛道後異熟空"
業力的種子又稱為 異熟種子
業障你看不到它 但碰到因緣會 變異成熟
種子埋土裡看不到它 水分 養份 空氣 濕度到了就發芽
心中善業 惡業種子看不到 但會冒芽出來
這叫異熟 會變異成熟結出苦果出來
還沒出來叫做種子 異熟種子
異熟種子 生生世世以來無以計數 怎麼修都無法掃蕩一空
要金剛道後 金剛道最後一心 一念相應
金剛道最後一心簡稱「金剛道後」 最後一心不亂
一念相應 和真如法界(天國、無極理天)用一念來相應
基督教祈禱 禱告專注誠一也可以相應
我們有更簡單的辦法 迴光返照 守一不移 惟精惟一
萬念歸於一念 一念相應 歸於無念
一念相應無極理天以後 歸於無念
無念就是真如本性 因為我們所有無明就從一念出來
本來是一念無明 現在轉過來 變成一念相應
本來是一念產生無明 一念無明 造成和真如法界無法相應
隔開來天人永隔 不是天人合一 是天人永隔 無明障住
最後穿透無明 金剛道最後一心不亂
很多人到歸空前六根壞掉了 沒有別的路走才開始守玄
我們要現在做到最後一心 末後一著只剩下最後
一切都放下了最後一心 這時候才可以 異熟種子掃蕩一空
把阿賴耶識的倉庫清倉 壞東西全部清掉
清掉以後 鏡子上的污垢全都擦掉 會不會什麼都沒有
不會 光明現前 異熟種子清掉以後就是 大智慧現前
大圓鏡智現前 「大圓無垢同時發 」
大圓無垢同時發 普照十方塵剎中
成佛了 無垢識 沒有汙染 無垢之後大圓
好像鏡子最後一點污垢擦掉後 沒有汙垢污染
但關鍵在一念相應 和真如法界一念相應
從一念無明 到一念相應這就是「轉」念
離念才能和真如相應 離念的方法 用一念 有一好辦法
用心持念有神通 老母降下真天咒
持念無字真經專注一直念 從有字念到無字
有人守玄守不住 真經是介於有無之間 守玄直接念空了
無字真經明明有五個字 念念念五個字都不見
無字真經把貪嗔癡慢疑全化掉 化掉後五字就歸於無字
所以念而不念 不念而念 這時已經進入無垢的狀態
叫”一念相應” 跟無極理天相應
好像大海的水沖進小池塘 把髒東西都掃掉洗得乾乾淨淨
最後大圓鏡智現前 馬上三類分身就會出現
回到前五識 三類分身法身 應身 報身就會出現
就可以應機說法 可以有圓滿報身
身有無量色 色有無量相 相有無量好
眾生根基不同 看到覺悟者 修行者 所見不同
最後清淨法身現前 遍滿虛 空無所不在
雖然說得這麼複雜結果這麼大 好像一棵樹種到這麼大
但是 歸根究底就 一個種子 一直栽培養灌溉
存養就好了 讓它存在那裡一直培養它
儒家講得很好「存養」存心養性
我們都懂得存養但都是"存錢養生"
要是存心就可以養性 心不要亂跑 要存在方寸寶地
從這裡一門深入 不斷進入
先變相觀空為後得 前五識離開五欲 離生喜樂先離開欲望
欲望越來越少 不需要欲望滿足的快樂 因為法喜出現
孔子顏回的快樂我可以體會 反身而誠的快樂也可以體會
再來就是極喜 通身大樂 舉身毛孔皆笑
一般人的快樂 眼睛看到 耳朵看到 感官的滿足快樂
舉身毛孔皆笑 就是全身每吋細胞毛孔 都快樂歡暢
這是沒辦法向外的是從內發出來
所以從這邊一門深入 最後可以轉阿賴耶識為 大圓鏡智
生生世世寫好的劇本 開始消失
事實上很複雜 人生的劇本不只你自己寫
你的爸爸媽媽 兄弟姊妹
你的仇人 恩人 老師 朋友都加進來寫
大家都在寫 連古聖先賢都寫進來了
寫得亂七八糟 下輩子還要用這個劇本
你這輩子追求的願景變成 下輩子的劇本
而且這個劇本每一輩子慢慢累積起來
複雜得不得了 我只是用簡單的譬喻
簡單的說「身不由主徒勞無功」
所以我們要把業識捨掉 捨藏 不動地前才捨藏
就在眼前當下 所有會讓你情緒波動欲望激盪的能夠歸零
就開始進入捨藏 要能如如不動 一心不亂
就可以開始清除異熟種子
最後成佛之道並非遙遠 頓悟即成 轉念即成
著相即魔 前念著相即凡夫 後念離相即佛
前一個念頭執著相 那就是凡夫
後一個念頭離相 當下就是佛
何謂初禪? 二禪 ?
一般人的心散亂 所以沒有智慧
就像手電筒 如果一直晃動就照不清楚
光要安定才能照得清楚
手如果一直抖的話 拿一杯水都沒辦法拿
你要安定 才能發生作用
我們的心就是一直很亂
焦慮恐懼 各種七情六欲在騷動
我們被這種騷動所苦 所謂心動則有苦
人的苦不是來自你沒有得到什麼 而是動則有苦
無明心動 動則有苦
無明 讓你的心動個不停 動則有苦
「動則有苦,果不離因」-大乘起信論
苦果 離不開這個 動
動則有苦 不動就沒有苦
心不動就沒有苦
你不管爬到什麼位置 到總統的位置 心還是動 滿苦的
禪定 就是讓你的心由動 歸於不動 這叫禪定
動的原因很多 現行煩惱 俱生煩惱
所以要進入初禪 初步的不動
儒家講 知止而後有定
要先能夠知道停止下來
所以初禪 離生喜樂 入初禪
離欲 離開一切慾望就 進初禪
阿羅漢就修這個 馬上可以進入 離生喜樂
離開慾望 自然輕安歡喜
我們人就是追求欲望 所以很痛苦
當你無所求的時候 就快樂了 無求乃樂
所以進入初禪 還不是真正的禪定
到了二禪才是 定生喜樂
麼樣定 就是繫心一處
道親 我們都傳給你這一招了 繫心一處
把心放在一個地方 那一處還要放對地方
但是我們心分多處 因為欲望太多
所以要先離欲 才繫得住這一心
繫心一處 進入二禪
然後這一處也能捨 這一處(玄關)不是光在這個地方
守而不守 不守而守 這時遍身大樂 進入三禪
三禪以後快樂也要捨 這時智慧現前
苦樂不入 智慧現前 進入四禪
智慧不動
萬八得超然
萬八得超然 萬八載10800年 永享清福與洪福
得超然 可以超然自在
但他這只是象徵的意思 中國人和印度人不一樣
印度人很喜歡講「無始無終」
中國人比較實際的民族 講10800年比較實在
有個數字在 你說 無始劫以來 到底是什麼東西
我們就講六萬年來
說法者無法可說 無有定法可說
108代表我們人有108種煩惱
可以超越各種煩惱
六粗、三細
唯識論很多流派
這是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
簡單的說我們人怎麼樣從真如到無明 到世界出現
首先無明心動 無明心一發動 就有種種的苦惱
這苦怎樣慢慢發生的 就像生病會慢慢越來越痛苦
從哪裡開始 從無明 這個叫業識 就是無明心開始轉識
轉識就是能見心 無明 有能見之心
再來「現識」變出「所見境界」
我們看到的世界是自己 無明創造出來的
萬法唯識 就這個意思
同樣這個無明 業識 轉識 現識
變出所見境界 山河大地
鬼看到地獄 餓鬼看到火燒的河流
蒼蠅 螞蟻看到世界各個不同
因為轉識 現識 所見境界這就是所謂「三細」
「三細」要轉比較難 法身菩薩才能轉這三細
另外一個三粗 從現識之後有智識
有能見心 會看到所見境界 會去分辨
分別這個好那個不好 叫分別染淨
分別一開始很單純 就是分別什麼是污染 什麼是清淨
無極生太極 太極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清中有濁 濁中有清 清即是濁 濁即是清
要把它分成兩半 濁是濁 清是清 陰是陰 陽是陽
叫分別染淨 太極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從這邊開始 分別染淨之後有相續識
分別以後有取捨 追求你認為的淨 離開你認為的染
追求太極裡白的那面 離開黑的那面
可是黑白是綁在一起的 所以就會進入相續識
相續識出來就落入輪迴生死 輪迴六道
相續識就是相續不斷的去愛 去恨 去追求
相續識有沒有存在呢 自己想想看 有時候
過去已經發生過的事情 忽然想起來 忽然而憶
無端想起 回憶過去 痛苦的相思忘不了
未來還沒發生的事 不覺妄慮
過去現在 一下想到過去一下想到現在
這就是相續識 如果時常這樣用 表示你會輪迴生死
要前後際斷一心不亂 才能脫離生死輪迴
所以我們人都落在這個相續識
相續識出來以後 才有第六識 意識出來
意識就包括前六識 前六識從「相續識」出來
每個人相續識不同 出來的六識不同
貓的相續識和人的相續識不同 創造出來的六塵境界不同
這就所謂的三粗 所以修行是從這邊開始轉
三粗比較容易轉 因為有對象 只要不執著對象就好
三細比較難轉 因為沒有對象
沒有察覺有一個能見心 沒有察覺世界是自己變現出來
還有一個騷動的心「無明業識」
三粗易察 三細難察
所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到法身菩薩才能 轉這三識
入地菩薩才開始轉這三識
阿羅漢最多轉到智識 往上轉不動
三界欲界 色界 無色界 以非想非非想天境界最高
「非想非非想天」有餘涅槃為何無法進入無餘涅槃
彌勒淨土和兜率天的差異
兜率天有兜率內院 外院 我們講的彌勒淨土是兜率內院
兜率內院屬於淨土 通達十方淨土 和十方淨土感應道交
淨土互相感應道交 我們眾生才會分東西南北
到無極理天沒有極限 十方淨土都在裡面
一切娑婆世界都在無極理天的範圍 只是覺與不覺
覺了 隨處都是理天都是兜率內院
不覺的話 無極理天也變娑婆世界 所以在於覺與不覺
涅槃 非想 非非想處
阿羅漢的禪定定力來講 阿羅漢等於第七地菩薩
遠行地 遠離一切 所以到七地 境界等同於七地菩薩
但是七地菩薩修大乘法 入手從初歡喜的方寸寶地進來
七地後 諸佛慈悲 告訴他要慈悲救世 不要進入涅槃
這叫”無住涅槃”不住
有餘涅槃 無餘涅槃都不是真的涅槃 無住涅槃才是真的
七地菩薩不住涅槃也不離涅槃 無所住
不住涅槃 不進入涅槃 無所住才可以脫離被涅槃所滯縛
叫滅盡定 簡單的說沒有悲願
佛菩薩以大悲心為體 沒有這個悲願很容易被涅槃所滯縛
到了非想非非想天以後 沒有回小向大
佛陀身邊有很多羅漢 佛陀都叫他們回小向大
回小向大 從第七地 轉大菩薩
按兩下即可編輯
離欲的方法太激烈 修白骨觀看每個人都是白骨
看每個人身上都流膿血 看每個人臉都跟鬼一樣
修白骨觀觀成了以後 看到誰都是一個白骨
怎麼會去渡白骨
修不淨觀修過頭 就會產生 要逃離一切進入涅槃
所以還是要不捨悲願 所以要常常普渡眾生
慈悲喜捨 就不會進入這種小乘涅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