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德經第49章(聖人無常心 以百姓心為心 )

🙏🙏感恩天本道場的錄音🙏🙏感恩上海一位前賢幫忙打字幕

聖人無常心 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 吾善之 不善者 吾亦善之 德善矣
信者 吾信之 不信者 吾亦信之 德信矣
聖人之在天下 歙歙焉 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 聖人皆孩之
聖人無常心 以百姓心為心
聖人是沒有常心的
什麼叫常心
就是有成見的心 一定要這樣 一定要那樣
聖人無常心 就是無心 無心就是無為
一個人有心 就要有為啦
所以前面講無為
再來就講 無為的原因在哪裡
在無心 所以無常心
學道人 要直下無心
我們傳道 就是傳你一個無心
整個傳道儀式的運作 就是讓你歸向無心
把你所有的念頭全部掃掉 叫無心
得道以後 你就要守護這個無心 叫無常心
不要主見很強
一定要這樣 一定要那樣
無常心 才能夠以百姓心為心
無常心 才能夠應機 才能夠見到人家的心
你心中主見很強
你是沒辦法去了解別人的心的
好像一個鏡子
它如果裡邊已經 畫上很多圖樣的話
那就照不到別人的影像
這鏡子必須要無相 才能夠無所不照
一面鏡子裡邊必須要無相 才能夠無所不照
好像你的耳朵
必須要沒有聲音 才能夠無所不聽
你如果耳朵一直有一個聲音
在那邊嗡嗡響 這叫耳鳴
你就變耳聾(台語)啦 什麼都聽不到了
所以人的心也是一樣
你如果心中老是有一個成見
就像耳朵老是一個聲音
眼睛老是有一些東西 叫白內障 障住了
心也是一樣
你如果老是有一些知見的話
你就見不到眾生的心 沒辦法以心印心
所以說南華經裡邊講的很好
要 以無知知之
一般人都是 以有知知之
我有知識 我知道這個 知道那個
那你知道都是表面
你要能夠無知 才能夠知道什麼
知道人心 知道百姓之心 這叫他心通
才能夠知道人家的心 才能夠以百姓心為心
這個叫大悲心 同體大悲
你的心和眾生的心
在一個無心的情況之下 就通了
一以貫之 只有一 能夠貫穿一切
一旦以百姓心為心以後 你就能夠
善者 吾善之 不善者 吾亦善之 德善
因為你如果心中有成見的話
你就會有所謂的善和不善
每個人對善和不善的定義不同
有的人認為 有錢的人就是善 窮人就是不善
好 善者善待之
有錢人 我心目中認為的善人就是有錢人
而有錢人 我就要善待他 我要對他畢恭畢敬
而我的不善人 我認為的不善就是窮人
那窮人我就要輕視他 因為他對我沒有好處
甚至他可能會來占我的便宜
這是有一種 善和不善
那也有人認為說
守信用的人是善的 不守信用的人是不善的
於是守信用的人 我就對他好
不守信用的人 我就很討厭他 要跟他斷絕來往
也有人認為呢
這種學歷高的就是善的 學歷低的就是不善的
每個人都有他善 不善的標準在這裡
而因為他的這種善 不善的標準
對眾生就有一種取捨分別之心 各自不同
所以說 唯有在無常心之下 以百姓心為心
這個時候 你才會知道
不管他是什麼樣的人 是窮人 是富人
守信用的人 不守信用的人
有口才的人 沒有口才的人
有地位的人 沒有地位的人
他有一點是平等的 德善
他的本性是善良的
這個你只有自己無心的時候 才能夠
不是理論上說 眾生都有佛性 不是
我們這種理論 我們都知道 眾生都有佛性
但是你能夠感受到眾生的佛性
就必須要無常心 你才可以感受到眾生的佛性
你才會升起一種真正的悲憫之情
而不會從他的外觀 從他外面表現出來的部分
而起一種取捨之心
所以無常心是很重要的
但世間人總是有常心
他有他固定不變的成見 他有他重視的東西
有人重視禮 有禮貌就是好的 有人重視錢
不一定的
有人重視學識 有人重視口才 這都是常心
你重視什麼 就變成一個常心
你就被這個障礙住了
你見不到眾生的本性 見不到眾生的本性
你見不到他的本性 你就沒辦法啟發他
沒辦法啟發他
所以一定要
善者 吾善之 不善者 吾亦善之 德善焉
你這時候才能夠啟發他善良的本性
才能夠印他的心
如果說不善良的人 我們都討厭他
老實講 我們以前也都不善良
今天就聽了這個道 沒有分別心
所以我們才能夠有機會 成為善良的修行人
同樣情形 我們要把這種道風 要傳播下去
度化眾生 不是光度善良的人
不善良的人 要能夠轉化他成為善良的人
這才是道
道有這種力量 這叫德善
而且所謂的不善良的人 什麼叫不善良
你心中的善良 不善良的標準在哪裡
沒有一定的 善不善 是沒有定論的
人之初 性本善
你要看到他性本善的那個部分
而那個部分 不是理論上可以看得到
一定要從無常心
才可以去感受到人家的善良的本性
你見到人 就已經有成見了
有你喜歡 不喜歡
那你就永遠看不到眾生的本性
就沒辦法起一種真正的悲憫之情
這時候你去度化眾生 就不是基於慈悲
而是基於一種理論
或者是基於一種功德 果報
那個都不能具有真正轉化眾生的力量
要真正對他起一種悲憫之情
這必須要無常心才行
信者 吾信之 不信者 吾亦信之 德信焉
值得信任的人 我信任他
不值得信任的人 我還是信任他 德信也
我們要相信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人人皆可以成佛
這個你要相信
你要相信 每個人都是有希望的 在道的角度之下
今天我們不是學音樂
學音樂 你就要信者 吾信之 不信者 吾不信之
為什麼
這個我可能浪費生命去栽培他
他學聲樂 他有五音不全 你叫我怎麼栽培他
他學美術的 他這個有色盲 你要怎麼弄
他學會計的 他對金錢一點觀念都沒有
所以這個是信者可信 不信者不可信
這是沒辦法的
但是修行就不同了
一切眾生都有機會可以成佛
一闡提皆有佛性啊
釋迦牟尼佛講 一闡提皆有佛性
所有的人都是希望無窮的
什麼叫 一闡提
在印度裡邊 佛教早期的時候
有分這個一闡提 叫斷佛種性 永遠不能成佛的
但是釋迦牟尼佛推翻了這種說法
在後期講大乘經的時候 一闡提皆有佛性
以前中國一個道生法師
道生法師那個時候就提出 一闡提皆有佛性
那時候佛經 大乘佛經
那部大涅槃經還沒有傳到中國
所以那些早期傳到中國的佛經呢
一闡提是沒有佛性的 一闡提斷佛種性
結果道生法師 他因為自己覺悟了
他知道一闡提皆有佛性 他提出這種說法
那時候本來一代高僧 馬上被逐出叢林
大家都覺得他是邪說 魔說
他相信一闡提都可以成佛 所以一切眾生都不捨棄
斷佛種性的人 什麼叫斷佛種性
殺阿羅漢 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 殺父殺母
而這種人還是有機會
這種人 是最不值得信任那
下無間地獄 永不超生的
但是他說 他們皆有佛性 皆有機會成佛
這叫不信者 吾亦信之
結果沒有人要聽他說法了
他就跑到河邊去 對那些石頭說法
說一闡提皆有佛性 結果石頭統統點頭
這叫生公說法 頑石點頭 有沒有聽過
頑石點頭這四個字 就從這裡來 石頭都點頭
後來又過了幾年 那個大涅槃經傳進來了
這種理論出現了
大家都很佩服他 真是先知
他的見解跟佛一樣 不愧是一代高僧
這叫做不信者 吾亦信之 德信
我們修道人 就要有這樣子一個胸襟
很多人會有這種想法 叫什麼
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
以前後學那邊就有一位道親 他有這種觀點
他是台大法律系畢業的
他就覺得 如果有人不信任他 就是一種污辱他
但事實上我不信任他 因為他很會出紕漏
他有一種觀念 認為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
但是我告訴他說 修道人不一樣
疑人要用 用人要疑
我就算懷疑你 我還是要用你
因為你也有可能轉變
那用了你以後 要懷疑你 為什麼
不能放手給你 那就完蛋了
要在後面栽培 要在後面照顧
所以真正修道人是
疑人要用 用人要疑
疑人 要相信他 有機會成為信人 可信任的人
而用了他以後 也不能隨便放心地交給他
要在旁邊照顧 要給他收尾 收圓
所以這是叫做 德信
道場就是這樣辦出來的
我們傳道時候
如果都是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的話
那還有道場嗎 絕對不可能的
又不是打仗 不是帶兵打仗啊
聖人之在天下 歙歙焉
他說聖人進入天下 歙歙焉
這個歙 就是有一種收斂的意思 歙歙焉
收斂起自己的一種大有作為 收斂起來
非常的內斂 有一種內斂的意思 內斂
為天下渾其心
他在天下的時候 他先收斂自己
然後他要動的時候
要有所作為的時候 一定是渾其心
所謂渾其心 並不是講這個人很糊塗的意思
所以渾其心 就是不要有一些知見 分明
知見分明
他這個說法 不是很好
因為渾其心 說得比較混沌一點
金剛經的說法最好
所謂說法者要無法可說 這叫渾其心
好像內心混混的
好像沒有一個很清晰的東西 無法可說
一般人會想說 我一定要有法可為 可說
要有一套東西出來 所以知見分明
我有一套知識 一套技巧 一套方法
很分明 很清楚在那裡
那相對就是渾 他心中沒有一個東西 叫渾
沒有一個東西
沒有準備好一樣東西 要加在別人身上
所以說法者無法可說
因為這樣子 才能夠以百姓心為心
用我們道場的說法
這樣子仙佛才加靈加得進來
好像一杯水是空的呢 水才能夠灌得進去
你已經滿水的話 水就進不去了
百姓皆注其耳目 聖人皆孩之
相反的 百姓都是注其耳目
世間的百姓 世間的眾生
他沒有內斂 沒有歙歙焉
所謂內斂就是
耳朵內聽 反聞 眼睛內視 叫反聞內視 叫內斂
反聞聞自性 內視視本心 反聞內視
而一般的百姓 都是注其耳目
耳朵向外 而且貫注在那個
耳朵貫注在聲音裡邊 眼睛貫注在顏色裡邊
非常地貫注在裡邊
好像水 一直灌注進去一樣
看電視看得那樣 整個眼神都進去了
好像水這樣一直灌進去
這樣能量不斷地從眼根流失出去
耳朵也是一直聽聽聽聽
那個注講的很好 這個佛法稱之為流注
好像流水一直注到
有沒有空杯子 剛剛不是才收了一個杯子嘛
沒關係 我用這樣子
我們在聽 在看 就像這個水這樣子注下來了
流得一塌糊塗
可以了 可以了 知道這個意思就好了
故意要倒出來的 創造那種戲劇效果
注 注其耳目
他沒有斂 沒有回來 也沒有渾其心
因為一旦注其耳目的話 心就要明
要聽得清楚 看個分明
聽個清楚 看個分明
這時候 這個心呢就開始消耗
沒有渾 沒有渾沌 沒有渾沌
所以要渾其心 渾沌
沒有渾沌 就會失其本心
失去本有的這種樸拙的本性
但是我們世間的教育都是這樣
教你注其耳目 不斷地向外
好像水一直流出去一樣 沒有收回來
所以百姓皆注其耳目 聖人皆孩之
但是聖人就不同了
聖人看到百姓不斷地注其耳目
而且透過注其耳目來成長
我們教育下一代都是這樣
教育他怎麼樣注其耳目
要看 要聽 注其耳目
我們的教育
除了我們道場裡邊是教你要回光反照
其他所有的教育沒有這一套
我們道場 剛好返其道而行
叫你不要向外看 不要向外聽
一定要收回來 要內視 要反聞
所以我們傳道
和這個世間的這種教育 風氣 社會風氣
完全是相反的
道風和社會風氣是相反的
所以聖人皆孩之
聖人不會希望你注其耳目
聖人是希望你復歸於嬰兒
嬰兒都是內視的
嬰兒都是內視的 反聞內視的
嬰兒的特質都是這樣 反聞內視
但是百姓就注其耳目
而且這種注其耳目 最容易消耗
在道家稱之為叫 神光走泄
佛家稱之為流注 流注
注入什麼 六道輪回
六根一直流注進去 就是六道
那邊流進去 灌注進去 叫六道輪回
道家稱之為神光走泄 這種能量都泄掉了
就變得沒有神
慢慢隨著年紀的增長 越來越沒有神
越來越沒神 神氣慢慢散掉
神氣散掉怎麼辦 做鬼
很簡單 神氣散盡就做鬼了
所以人都有屬神的那一面
基督徒稱屬靈的那一面
那你必須要避免 注其耳目
注其耳目都是什麼
為什麼他能夠注其耳目
因為這個欲被激發出來了
本來欲在生命裡面 像小孩子欲望都很少
後學常講 嬰兒吃母乳 那最難吃的東西
他可以一年二年的吃 都不會厭
淡而無味的東西 他一樣可以活得很快樂
但是因為我們 注其耳目
所以我們說人長大 為什麼欲望越來越強呢
因為你受的訓練是注其耳目
注其耳目 一定要有欲 才能夠堅持下去
叫欲望 欲望當原動力 才可以一直注其耳目
比方說電視 你必須要對電視有興趣
你才可以在那邊看幾個小時
你打電動 要在那邊注其耳目
那你一定要對這東西有興趣 有欲望在的
叫我打電動 我就沒辦法
因為對這沒有欲望
叫我注其耳目 我也做不到
所以這注其耳目 就是激發這種欲望
這種欲望 被激發出來以後
就很麻煩了 就禍亂之源
物欲橫流 禍亂之源
所以百姓注其耳目 這是一件壞事
一開始很單純 只是注其耳目
但是後來就激發出這些東西出來了
欲望 欲望激發出來以後
如果沒有得到滿足 就會起怨恨心
起了怨恨心以後 就會去傷害別人
於是世間的仇恨 就這樣建立下來
然後你殺我砍 最後就恩恩怨怨何時了
所以這注其耳目 是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聖人皆孩之
那聖人想要讓人家恢復到嬰兒
就必須自己先復歸於嬰兒 所以渾其心
像嬰兒都是渾其心的
先渾其心 內斂 反聞內視
那我們因為我們從小受的訓練就是
那這樣子還得了
這樣子這個人不是變廢人了嗎 永遠長不大啦
那你就錯了 神而靈之
這種人 一個反聞內視的人 抱元守一的人
他是通神的 通天 通地的
他有很多很多的善因緣 佛緣
統統跟他的生命結合成一體
無往不利的 無往不利
我們講易經 叫元亨 能元才能夠亨
元亨利貞 關鍵在這個元
這個元 就是渾其心 就是歙歙焉 就是孩之
這是元 你不要以為元就什麼都不能做
元 就能亨 路就通啦
你看不到的路都通啦
一般人只有走那種自己看得到的路
或者是自己開創出來的路
還有很多路 你看不到 通天的大路
這是真明路 了劫還故鄉
有一些路 是可以了你一切的劫難的
業障的 冤欠的 都可以消掉的
那個路你要走
那個路在哪裡 在這裡(玄關)
我們傳道就是傳你這個(玄關)
但是我們有這種習性 注其耳目的習性
所以你得道以後 沒辦法抱守 抱元守一
因為養成這種習性了 注其耳目
還是一直向外去注其耳目 神光走泄
沒辦法受用此道 這是很可惜的事情
所以像後學就覺得
得道以後 慢慢感覺到這個道是
真的是 天下本無事
這道是很輕鬆的 很閒散無事的
不費心機的 沒有更好做的事情了
明師一指
得道以後 時常迴光返照
然後接迎眾生
也不過是叫他來求道 來迴光返照
最多加上設個佛堂 早晚獻香叩首
就是這樣子而已 單純 自然無事不辦
有時候看那個佛燈 獻香的時候
那個佛燈點著的時候
看那個佛燈 真的好像看到母親的感覺
不知道在座的人有沒有這種想法
真的看到母親的感覺 永遠的母親
我們的母親是會離開我們的
而且我們的母親
有時候對我們是愛之適足以害之
她對你的生命 不見得是
因為她的愚癡 所以造成你生命的傷害
這都很難講的
像我母親 從小就有精神病
她怎麼愛護我
但是那個 老母娘
那個佛燈就代表 老母娘
因為家裡有一盞佛燈
家裡就有一尊 老母娘 永遠的母親
祂很有能力去愛你的
祂不只是有愛心而已 祂還有能力
要愛一個人 還要有能耐
要能夠照顧他 開發他的智慧 消他的業障
真正大能力的母親是什麼
先天母親 老母娘
我一直覺得在佛堂裡邊
就是在 老母娘的懷抱裡邊
我有很強烈的這種感受
佛燈點著的時候 好像就回到母親的懷抱
就被抱在懷裡的那種感覺
你可以完全地放心 可
以完全地放心的那種感覺
那是有大力量的母親 大智慧的母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