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感恩天本道場的錄音🙏🙏感恩上海一位前賢幫忙打字幕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 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 既以為人己愈有 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 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 為而不爭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信 就是實的意思 實在的實 真實的意思
就是說真話 往往是很難聽的這意思
忠言逆耳 說真話是很難聽的
所以要注意 所以談真錄就是講 信言
真話很難聽的 所以大家一聽到談真錄 就鼓掌了
那真的是不知道那是難聽話要聽了
談真錄 談的都是一些難聽的話
為什麼 後學在天律講的時候
天律現在就在講談真錄
那個領導點傳師跟後學講說
他那邊很多道親 下了課都說
這點傳師這堂課 好像是專門在罵我的 就有這懷疑
還有人懷疑 心眼比較小
說懷疑說 領導點傳師是不是去跟郭點傳師報告說
我這個道親犯了什麼錯誤 所以就專門講這堂課來罵我
後來私底下問起來 原來每個人都這樣想
每個人都覺得這個話在罵我
這談真錄就這樣 信言不美 它不是好聽的
談真錄 這一談下來
就是所有人的毛病 習氣統統曝露出來了
本來以為自己修得很好 結果發現修得好爛
這就談真錄 所以叫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美好的言語是不夠實在的 不是真話
真話都不是很好聽的 真話都不是很好聽的
善者不辯 辯者不善
善者不好辯 好辯者不善 為什麼
分別心就是魔
好辯的人 就分別心很強
分別心強的話 他就本身 其心就做魔啦
所以說善者不辯 一個善良的人
他不會一天到晚想要跟人家辯論
跟人家爭論是非等等的
是者是之 非者非之嘛
路遙知馬力 日久見人心 不需要爭辯
這夫妻之間也是一樣
常常爭論你是我非 就傷感情 就不善了
那辯贏了 有什麼意思呢
辯贏了 結仇而已 沒有意義的
所以 善者不辯
你不好辯 默而受之 這個很重要
默而受之 默默地承受
這是善良的心性 有善良的心的人
才有這種能耐 叫默而受之
像那個婆羅門去罵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都不回嘴 好像說不過人家一樣
婆羅門都是善辯 口才很好的
而且他們有這種風氣
在印度上 那個婆羅門教有這種風氣
叫無遮大會 就擊鼓 擊鼓
然後邀請十方辯士來跟我辯論 有這種辯論的風氣
就像西方人的風俗一樣 叫什麼
真理越辯越明 用辯的
就跑去跟釋迦牟尼佛辯論
再怎麼罵釋迦牟尼佛 都不以為動
默默地 隨便他罵 這叫 善者不辯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真正有智慧的人 他不是很博學的 不是很博學的
你說他是不是他懂的很少呢 不是
他是一門深入 觸類旁通
我們道場裡邊有一句話 叫 一理通 萬理徹
這一理要通才行 一門深入
所以孔子有一次問子貢 說賜也
他說子貢啊 你以為我是博學強記之人嗎
你以為我是博學多聞 然後記了一大堆 這叫博嗎
子貢竟然說什麼
子貢說 是啊 難道不是嗎
他們以為孔子這麼淵博 一定是學很多
沒有 孔子說錯啦 非也 予以一以貫之
他說我用一來貫穿一切 一門深入
用一來貫穿一切
今天我們傳道傳給你這個門 叫玄關 正門
你要從這個門深入 自然觸類旁通
這個門進去以後 所有的學問都在這裡邊
你這個門能夠深入的話
你智慧一開 什麼都知道
所以說 博者不知 知者不博
那種到處鑽研 千經萬典 東學西學的
而沒有在本性上面一門深入的
沒有真正的智慧 通通都是什麼 鸚鵡學語
數人家的寶貝啊 自己沒辦法生出真法出來
像六祖惠能 一個字都不認識
說出來的話 都是經典 經典之作
這就所謂的 知者不博
他有沒有博學 沒有啊
字即不識 義即請問
每一部經他沒看過的 拿給他
他說 我字不認識 但是裡邊的義理 你儘管問
裡邊義理 他都懂
這就是標準的 知者不博
一門深入 觸類旁通
聖人不積 既以為人己愈有
應該說 既以為人己愈有
既以與人己愈多
聖人沒有說累積財富的 或是累積知識
累積這個 累積那個的
他有什麼好東西 馬上分享 馬上與人分享
有錢 布施出來 有見解 趕快佈施出來
不會藏私啊(台語) 本省人講一句話 叫 蓋步(藏私台語)
不會這個樣子 既以為人己愈有
你趕快拿出來呢 自己就會生出新的東西出來
新陳代謝嘛 可以源源不絕地出來 這很重要
所以今天你想要 所以這句話很重要
你今天要想一門深入 你就會有體悟
有什麼體悟 趕快拿出來跟人分享
你不要說 這是我的體悟
我好不容易體悟出來的見解 不要有這種觀念
後學以前那有一次就做夢 夢見一個大講師
講師講課講的好的不得了
就夢見他在賣仙草冰 奇怪 他怎麼賣仙草冰啊
結果後學跑去跟他買仙草
他說 你來的真好
他就那個把仙草 上面那一層剝開來
他說 好料都在下面 一般人我都不賣的
我要碰到特別因緣 我才要賣
就把藏在底下 最濃稠的仙草挖起來 要給後學
我們是自己人 別人都不曉得
好東西我都捨不得拿出來的
一挖出来 我一吃啊 臭酸了 放太久了 臭酸了(腐壞台語)
後來我就醒過來了
後來才知道 這位講師還特地跟後學講
後來醒過來以後見到他 他才跟後學講說
有一次跟他見面 他講說
有很多道理喔 我體悟出來 又捨不得講
就講了就沒了 被人家學走了
他竟然有這種想法
我說 你不再講 都臭酸(腐敗)了 都沒用啦
既以為人己愈有
所以人很容易這樣子 你越藏私 越無私可藏
因為藏私 不行的啊
你越不藏私喔 你東西放出去以後
新的東西就會生出來 源源不絕
源源不絕 源源不絕地出來
所以後學每次要體悟到一些好的道理
趕快 奔走相告 哎 不久呢 有新的東西出來了
新的東西就會出來
叫 既以為人己愈有 既以與人己愈多
所以時常要為人打算 還有對人佈施
你佈施的越多 自己越多 一定是這樣子的
這是天之道
聖人永遠不會累積 累積知識和財富
注意 人很容易累積二個東西
一個是知識 一個是財富 這是人類的通病
財富要留著 將來要備不時之需
知識要累積的 這是我的
怕拿出來以後 被人家學走了
那你就真是大錯特錯了
真的有人有這種觀念 要累積自己的知識
要賣知識的也有啊 我一堂課要多少錢 這叫賣知識
有人賣知識以求利的 有人賣知識以求名的 也有
有人賣知識 來求別人對他的敬仰 讚歎的 都有
所以有賣知識的 還有累積財富的
累積財富和知識
知識 就要用來為人服務的
那麼財富 也是要給人 幫助人 濟窮 救濟窮困
你越付出的越多 自己擁有的越多
天之道 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 為而不爭
天之道 就是利益眾生 不會去傷害眾生
就常存著要利益眾生的心 幫助人家的心
常常存著這樣的心 叫 利而不害
這就符合天之道
聖人之道 為而不爭
聖人之道 我們講老子無為
事實上他的無為 並不是什麼事都不做
他的無為 就是我一切作為 但是我不爭
我不爭名 不爭利 我不爭地位
我甚至不爭賢 我不當聖賢
我連聖賢 我都 道隱無名
可以一輩子無名無姓
一輩子讓人家看不起我 小角色 不爭
但是我做很多的事 為而不爭
這聖人之道是這樣 終其一生 就是這樣
做很多的事 但絕對不去爭這些名位
一輩子人家都不認識你 都看輕你 有道之士
像以前寒山 拾得就是這樣
在國清寺裡邊 度化不知道多少眾生
多少的高僧大德 都出自他們的調教
但是一個是躲在山洞裡邊的乞丐
一個是在廚房裡邊做打雜的 打雜的那種
就是那種最貧賤的僧人 就是沒辦法上堂聽講經
連聽經的資格都沒有 不要說講經了
就一位是文殊菩薩 一位是普賢菩薩
到死了以後 入滅以後
人家到他們常常住的山洞裡邊
這寒山連住的地方都沒有 他就住在山洞裡邊
發現他們的留下來的詩文 才知道是大菩薩
文殊 普賢大菩薩來轉世
所以這叫 道隱無名 為而不爭
做了好多的事情 但是不爭名 不爭利
不爭名 不爭利 這兩句話 我們時常掛在口頭
但是有沒有真的做到呢
這種好爭的心
老是要跟人家比高比低 比上比下 比長比短
這個爭是很麻煩的
有的人很願意付出 但是好爭
就是這種為而好爭 有這種人
有的人是不為 有人不喜歡做 不願意付出
但也有人付出 可是好爭 好爭
好 我們道德經就這樣子講完啦
下一堂課 我們就要開始講談真錄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談真錄 聽了以後 你會覺得 很鹹(台語:話說很重)
鹹的不得了
就是說話逆耳 難聽的
心裡有準備喔 心有準備喔
談真錄 聽不下去沒關係 聽不下去
我們就隨時可以結束 來談一點假的
大概大家喜歡聽假的 就談假的 好 我們下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郭明義 的頭像
    郭明義

    一貫道郭明義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