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七十二歲的羅漢

三寶養生書已在排版印刷中,為了方便海外買不到書的道親,

將陸續把三寶養生書最後定稿內容po在部落格,雅虎奇摩關閉後會繼續po在痞客幫新址


 

一千零七十二歲的羅漢

 

 

    就求健康來說,「相似覺」是一種最佳狀態,反而菩薩、佛的覺悟,並不執著於健康。生病對一個菩薩或佛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問題,佛菩薩不會為身體健康而修行。

 

    所以後面第三、四覺,屬於法身菩薩及佛的境界,不在我們今天的課題,略略帶過,「三寶養生」課程在於身心疾病的療癒,所以我們強調「相似覺」這個覺,雖是羅漢境界,但正好可以對治生病這個階段。等到疾病痊癒,或者想追求更高深見性成佛境界時,再來探究第三、第四覺。

 

    不要小看相似覺,阿羅漢是最能夠自主自己的身體、健康、壽命…甚至可以住世千年,比如著名的迦葉尊者,守衣(袈裟)入定,到現在還在雞足山,等彌勒出世,他是以肉身存活過千年。時有傳聞有人看到他現身在雞足山。羅漢因為「心」不會變異,所以可以隨意控制自己的肉身健康壽命。

 

    迦葉尊者不是唯一活過千年的修行者,在中國魏晉南北朝有一位千歲寶掌和尚,從印度到中國時已經626歲,在中國待了四百多年,到唐高宗顯慶二年入滅,壽數1,072歲。(註指月錄)

 

    修行者若追求身體健康或療癒疾病,一定要從「凡夫覺」進階,昇華到「相似覺」。簡單的說『照顧念頭比照顧身體重要』,不要等到念頭變成惡念、慾望,再去壓制它,而產生疾病。所有的疾病都是從心而生,在念頭變成惡念以前趁早發現、警覺、撲滅,防範於未然。

 

 

 

月慧菩薩訓文:

 

調心把心猿意馬,牢牢看住,不讓牠再到處亂跑。方法很多,如:念佛號,持咒,觀想等皆可,時久就安靜下來,續之,智慧與定力,就在調心的過程中培養滋長。

 

 

 

3、「隨分覺」菩薩覺

 

 

 

    第三、第四種覺和健康無關,本來想省略不說,但有道親認為「法」不能只聽一半,希望能完整了解這四種覺,所以簡單的將第三、第四種覺解釋一下,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看「大乘起信論」原文。

 

    第三階段:「隨分覺」屬於法身菩薩的覺悟,無關乎健康,是一種覺悟、一種真理。我們可以把它當成未來修行的目標。

 

    所謂「隨分覺」就是覺察到「念無所住」,一般人認為要修到「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非常困難的,其實這是誤解,仔細想,你的心能夠長期安住在喜樂自在或憤怨、恐懼、哀傷中嗎?誰能夠持續大笑三天三夜,或大哭三天三夜?更不要說經年累月了。

 

    「一切不住」,就是心的本質。不住善,也不住惡。眾生的煩惱在於「欲住而不得」,而不是做不到「無所住」。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心能夠安住在自己追求的理想境界,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違背心的本質,這就像要求美麗的影像可以永遠保存在鏡子裡面一樣。所以「隨分覺」就是察覺並接受「念無所住」。

 

    已經入地的菩薩,從初地「歡喜地」開始,往上,一直到十地菩薩,祂們的覺悟叫做「隨分覺」。所謂「隨分覺」是有別於相似覺,是真正的覺,若以花來譬喻,相似覺是花苞,隨分覺則是初開的花,只是花沒有全開到十分,開一分叫初地菩薩、開二分叫二地菩薩…從一地菩薩到十地菩薩。

 

    法身菩薩已不在乎肉身,已圓成法身,法身遍滿虛空,不是說因此不健康而是已不在乎肉身的恆常或健康。就算肉身生病爛壞,「心」也不會受影響。不會因而憂慮、恐懼…。

 

 

 

4、究竟覺佛覺

 

 

 

    第四階段:「究竟覺」。佛的覺悟。

 

究竟覺就是「無念」,所謂無念,不是「制止惡念」,不是「念無異相」,不是「念念不住」,而是「本自無念」,覺悟到本來就無念,不必去消滅念頭,也不需要滿足它,察覺到念頭是空的,像察覺到一切只是夢,不是真的,所以不需要在夢中算計成功或失敗。這個狀態會變成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清淨法身。三身具足,是不可測度變化無窮的境界。

 

    講這幾種覺悟的目的,在於預防疾病的發生,因為疾病都由心所生,把心照顧好就不容易生病。

 

 

 

1:

 

    千歲寶掌和尚,中印度人也。周威烈十二年丁卯。降神受質。左手握拳。至七歲祝髮乃展。因名寶掌。魏晉間。東游此土。

 

    一日。謂眾曰。吾有願住世千歲。今年六百二十有六。故以千歲稱之。

 

    顯慶二年正旦。手塑一像。至九日像成。問其徒慧雲曰。此肖誰。雲曰。與和尚無異。即澡浴易衣。趺坐謂雲曰。吾住世已一千七十二年。今將謝世。

 

    以周威烈丁卯至唐高宗顯慶丁巳攷之。實一千七十二年。指月錄

 

 

 

病因五業障                                        

 

 

 

 

 

 

 

 

 

 

 

對治業障病 叩首、功德迴向冤親債主

 

 

 

    修道人常覺得生病是業障所致,如果我們沒有前面所說的生活失調、情緒失調…自然會想到「業障」二個字。

 

    關於業障,道親常問的是:

 

    「業障病治得好嗎?」

 

    「是不是應該接受業障?所謂欠債還錢、欠命還命,該病、該死都接受,不應修持改變?」

 

    也常有人問:「如果修行能治業障病,那麼表示修道人有特權不必還債?」

 

 

 

杯水變成大海

 

    修道確實能治業障病,但並不是說修道有特權不還業障。

 

    如果業障是一杯髒水,倒進我們生命的杯子,因果定律下,這髒水一滴也少不了。但是修道可以讓我們的生命從小杯子變成大江河。當我們生命的容器變成大江、大海,那麼倒在我們生命裡的髒水就不足為慮了。

 

    以一杯水來譬喻我們的生命,如果業障像10cc的墨汁,加到一杯水裡,清水都變黑水了。但如果10cc的墨汁倒在河水、海水裡,就微不足道了。

 

再以欠債來做個比方:如果我們欠人家一百萬,而我們的資產只有十萬,那麼我們就破產了、就完了。但是如果我們有一千萬,那麼還掉那一百萬,我們還有九百萬,人生非但不會完蛋,還有美好的人生。

 

修行就是要成為「大人」,所謂「大人」,就是有大智慧、大福報、大功德、大心量、大佈施…而且是無限的,所謂「菩薩現無邊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修行就是不斷提升、淨化自己,回小向大,由小我而大我,由大我而無我。

 

業障如果發生在大我、無我的前提下,不會摧毀我們的生命。

 

業障,就像我們所欠的債,我們修行不是為了賴帳,不還債。而是讓我們自己變得更富有。

 

譬如,如果我們罹患癌症,我們當然無法改變這個事實,我們必須受這個病苦,從被宣判的絕望到病痛的折磨,更嚴重的必須開刀、化療…依業障的輕重承受所帶來的痛苦。

 

    如果不修道,可能就在這個過程中被徹底打倒,甚至生命也因此結束。但是如果我們透過修持,改變生命,將生命變大、變富有,擴大到疾病無法奪去我們的性命,只是帶給我們些許暫時的痛苦。

 

    所以修持來對治疾病,並不是不受業障,而是將自己的生命提升、擴大、增強,讓我們非但有能耐承受病苦,還有餘力完成聖業凡業。還能繼續修辦,還能繼續照顧家庭…。

 

面對業障病,修道可以有三種態度:

 

1 報冤行:還債的心態,欣然接受病痛。

 

2 叩求:求仙佛慈悲化解冤業。

 

3 功德迴向:行功了愿,將功德迴向冤欠業障。

 

 

 

報冤行

 

    如果並不想要改變命運,而以「報冤行」的觀念,將生病視為還業障,讓疾病自然發展,隨順病、死,只要心中無怨無憾,能夠做到也很好,不一定要修持治病。

 

    但是要認清楚自己的心態是「諱疾忌醫」還是「報冤行」如果是諱疾忌醫,延誤治療時後悔莫及。

 

 

 

叩首

 

    針對業障病,最有效的對治方法並不是三寶修持,而是叩求。三寶修持改變命運的速度有時趕不上業障追討的速度,所以可以先叩求仙佛慈悲,自己也趕快修持。

 

    輔導生病道親的經驗,發現,生重病尤其是業障現前的疾病,往往直接叩求仙佛慈悲是最有效的。叩求除了「祈求」以外,叩求同時也有「修持」的意義與效果。

 

    除了叩求,很多道親會有更積極的想法|功德迴向。

 

 

 

欠債、欠命還功德

 

    如果我們生病是由業障而來,業障追討我們的命,我們把命給他,那麼業障冤欠也只是出了一口怨氣,如果我們能夠修道,然後以功德迴向,那麼冤欠所能討的就不只是出一口怨氣,而是千萬倍的功德。最後冤欠非但不怨恨我們還感恩。

 

    用功德來償還業障的方式,不外行善、佈施、清口茹素、渡人、辦道、設佛堂…。

 

    舉個實例:這是當事人親口對後學敘述的一個案例,他原本對道半信半疑,在動一個小手術(治鼻竇炎)突然流血不止,醫生緊急輸血已經輸了超過十萬cc的血,還沒止住。這時他看到三個半透明人出現,表明要來討他的命,他好害怕,點傳師知道了立刻請道親緊急渡人辦道,而且在佛堂稟告,將渡人的功德迴向這三個冤欠,迴向後他的血就突然止住了。當天晚上,那三個半透明人又出現了,帶頭的人跟他說:「你們今天渡人的功德,我們已經收到了,我們要離開了,謝謝。」他的出血就止住可以出院了。

 

    所以生病時,我們可以行功,然後在佛前迴向給我們的冤親債主:

 

    這樣一來我們債也還了,冤欠也滿意了,命也還在,可以用有用之軀,在有生之年繼續修持,不浪費生命。

 

    但是功德迴向的效果是不能預期的,只能說你行的功絕對不會消失,但是不是能夠因此及時化解業障,讓疾病痊癒,是不能確定的。就比方說一個人開車撞死了行人,死者願不願意接受肇事者的補償,而放下怨恨和追討的權利?決定權在冤欠而不是行功的人。

 

常看到道親因生病而做很多功德,最後沒有痊癒甚至對道失去信念。所以輔導道親做功德迴向時一定要謹慎不要誤導而落入功德相,把行功當成買賣,以為行多少功就可以得多少果,最後希望落空時連信心都失去了。

 

 

 

勿落入功德相

 

    功德迴向就修道來說,只是為罹患重疾尋找另一條出路。要注意,這是因應生重病不得已的一個權宜法,不是一個修道的正確發心。修道人不要抱著將功求果的心態去修道,那是修福德不是修道。

 

    「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過,雖過不罰。」如果以計較心來修道、存功德心,就不是修道而只是修福。

 

    要以「我盡力去行功行善,不是為了疾病痊癒,而是要成為一個仁慈的、對人類有幫助的人,至於疾病能不能好就交給上天。」的心態來做每一件事,過每一天。

 

    如孟子所說的「殀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意思是:「短命或長壽其實並沒有兩樣,也不必去在乎,唯有修身等待接受上天的安排,所以君子可以把自己的生命安立在天命之中。」

 

    這樣無論未來如何,至少生命提升到君子、仁者、修行者的境界,這對我們的生命比什麼都重要。

 

    關於業障病,濟公老師要我們做的不外誠心叩首、懺悔、獻香。

 

【濟公活佛慈訓】:
   
老師也知道你們業障較重,有時候你們不想這麼做,偏偏業障來牽纏,令你難以體悟,你們要誠心的叩首。

 

    為什麼要定獻香禮?難道仙佛貪你們的叩拜嗎?

 

   (不是)為師用意不在此,叩拜是要讓你們找回自性,每天的獻香是要你們懺悔,你不要小看叩頭,有什麼事要求的話,叩頭最靈了,所以你們更應該勤勞的叩頭,這樣你們的冤債就能慢慢還了,我們的自性的力量是很大!
   
當你遇到不順的時候,就誠心叩求 老母慈悲,才會有突破阻礙的奇蹟出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