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沒被嚇跑的班員

三年前吧,有一個年輕的道親來找後學,要求為他們開一個六祖壇經研究班。我心想 我的課還不夠多嗎,一年 365 天中固定的班程幾乎有三百堂,還要再多開一班

為了表現誠意,這位年輕人說 :「 我們可以來石岡,點傳師不必為我們跑台北。 」表現了十足的成意。 年輕人願意學道,實在令人難以拒絕,但是 六祖壇經 對年輕人而言未免太深了,真的學得下去嗎 我很懷疑。

於是心存著 寧可只教一、二個認真的年輕人,而不要再開一個打瞌睡的經典班。 的想法,提出我的條件 :

「每堂課都要帶一個問題回去思考,下次上課先發言報告,除了口頭報告,還要寫另一個書面作業。」心想這樣班員都嚇跑,不久就停班,最多剩一、二個,更好。

沒想到至今已經三年了,雖然歷經停班、台北再復課,班員也經過變動,但開班的人數卻有增無減,班員的熱忱始終沒變,認真的態度也令我感動。

要求有工作 有家庭的年輕人,每個月除了犧牲假期在周末來上課以外,還要報告心得,還要寫作業,真的不是一個輕鬆的經典班,班員卻在在出乎我意料的堅持下來。

對我而言,六祖壇經班,是我所有班程中最特別的一個班。因為有一半的時間是在聽班員發表心得。在這些心得中,我看到班員們當一回事認真的思考義理,也依法修行,甚至把經典生活化,實踐在工作、家庭之中。這應該是讀經典的最高境界吧,也是古今聖賢們留下經典的目的。

三年,看到班員的成長,無論情緒的安定、處事的成熟、修辦的精進,都與日俱增。遠超過我對他們的期待。

對這些最認真的班員,三年過了,謝謝你們沒有被嚇跑,也讓後學收穫匪淺。

也將這些班員對六祖壇經的參研心德和大家分享,歡迎對六祖壇經有興趣研究的道親,給予他們意見回應,讓這個經典班的上課時間不僅是課堂,而是無遠弗屆。

( 謝謝郁芳將作業一一打字,才能 po )   由於作業太多,需分幾次po

2013 3 月份作業            學生編號 001           

 

「有所住」的人生總是要抓住些什麼,“世間法”追求青春、愛情、名利,抓住越多越好,“出世法”追求清淨、解脫、涅槃…。六祖惠能卻因「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經而開悟。




問:




1 、「無所住」在生活中可行的嗎?




答:接受心本無住,欲住而不得。「無所住」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不行的。




2 六祖惠能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這二句之間有何關係? ( 原文: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答:心無所住才能生萬法,要覺受到一切萬法和你是合同的,就像眼睛要無所住




才能見一樣。




無所住是實相,無住即是住,無常即是常,萬境自如如,萬境萬法都是自己的真如本性。




點傳師批閱:




    一路走來,在成全人上,你一直有過人的熱誠,但也有事倍功半的無力感,那是因為眾生好利,難以滿足。所以喻之以利,不如曉之以義,這是個可以調整的方向。




    總之,無利可圖看你還要不要修道?還要不要當君子?這是你可以拋給後學省思的話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 3 月份作業            學生編號 002           




「有所住」的人生總是要抓住些什麼,“世間法”追求青春、愛情、名利,抓住越多越好,“出世法”追求清淨、解脫、涅槃…。六祖惠能卻因「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經而開悟。




問:




1 、「無所住」在生活中可行的嗎?




2 六祖惠能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這二句之間有何關係? ( 原文: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2




答:六祖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無住的是清淨心、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本自具足
的自性本心。




世間的一切境緣瞬息萬變,從無停滯。眾生心卻隨境緣起分別取捨,執著的




對自己在意的部分牽腸掛肚,讓心與境同時停滯在那個點上(住相生心)




然而大師能透視『無萬法,懂得放下則能生萬法,『心』本不動搖,




對一切境緣當然清淨無染無住,『心』無所求無所執,當然不生不滅。




相反的若心有執有住,就能生出與你相應的境緣,讓你跳脫不出的泥沼。(




相由心生)




  後學覺得這應是六祖大師這兩句話間的關係吧?﹗




1




答:所以後學覺得若能常保持醒覺,不分別取捨、超越情識、離開妄見、隨順因緣,來者不拒、去者不留「無所住」在生活中是可行的。只是或許會讓大部分的




人有冷漠無情的感覺。




點傳師批閱:




你對真理的理觧已漸趨成熟,可以多與親友、同修分享心得體驗,




在彼此問答的撞擊中,可由「觧悟」提升至「證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 3 月份作業            學生編號 003           




「有所住」的人生總是要抓住些什麼,“世間法”追求青春、愛情、名利,抓住越多越好,“出世法”追求清淨、解脫、涅槃…。六祖惠能卻因「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經而開悟。




問:




1 、「無所住」在生活中可行的嗎?




答:無所住在生活中,絕對可行,若是不可行,六祖不是做到了,而且佛也不會騙我們。可是,面對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在生活中的無所住,都只有片面,無法做到常應常靜,不是自己關心的、在乎的,都可以無所住;反之,才是我們修行的重點。




2 六祖惠能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這二句之間有何關係? ( 原文: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答:要帶著一個覺察的心、慈愛的心,以仁義為本的心,來面對所有的人、事、物,但都不為人、事、物的境所牽動,如此的“心”本就是我們的本性




點傳師批閱:




     欲求少的人很容易「住」在獨善其身的情境,其實這種身心潔淨之人最適合廣結善緣、普渡眾生。因為讓人信任,具有說服力,又常有護法神加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 3 月份作業            學生編號 005           




「有所住」的人生總是要抓住些什麼,“世間法”追求青春、愛情、名利,抓住越多越好,“出世法”追求清淨、解脫、涅槃…。六祖惠能卻因「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經而開悟。




問:




1 、「無所住」在生活中可行的嗎?




答: 有位數學家曾說過 :「根據有史以來的統計 人類死亡率是100%




世間一切都是無住,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人們妄想成住之後,不要壞空,現實就是不可能,一昧妄求只是徒增煩惱,煩惱過多積勞成疾,反而加速滅亡。




生活應用上,後學的淺見是 過程盡力而為,結果坦然面對,時常允直厥中,降低情緒波動。




2 六祖惠能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這二句之間有何關係? ( 原文: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答: 無所住當下 心不偏執而能常應常靜




無事時心能常靜,遇事發生時,自性能生萬法相應,適當處置各種煩惱。




處理後放下,回歸常靜,而後能隨心所欲不踰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點傳師批閱:




春夏之際,固然要全力施為,秋冬之日,却需收斂含藏,待時而動就是無住法的實踐。我看你一身秋意,面露蕭索,正適合修心煉性反本還元。若盡力衝刺,不論行功還是創業皆不合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