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輕安


 


以這篇文章回答一位前賢最近問的問題,當然這個問題也是許多前賢經常問到的問題:「行外功是不是不必修三寶?」。


 


問:有很多的前賢不見得在三寶上下工夫,但是一樣渡了很多人,是不是也意味著只要不斷地去行外功,自然自性即能隨之圓滿呢?


 


大悲輕安


節錄自:郭明義「彌勒救苦經講記」


    這一段是在書已經進入排版階段又補進來的,後學非要補不可的原因是因為這一部分是道場一個很重要卻快要流失的修持精神。


 


古早的感動


    道場有一種很珍貴的修持精神正在流失當中,後學稱它是一種「古早的感動」,在早期很普遍可以看到接觸到,近來卻因老一輩前賢的歸空,以及時代變遷而漸漸看不到,如果將來道場再也看不到這種精神,是一件很令人惋惜的事。什麼是「古早的感動」?


    不久前後學去桃園總會講課時,來接後學的道親,是生長在修道世家伯父是前人、父執輩好幾位都是點傳師,整個家族都在道場。


    他感慨的跟後學說:「小時後接觸到道場的老前賢,他們多半學識不高、不擅言語,但見到他們時,他們總是關切的抓住你的手,問你『吃飽了沒?』直到現在,經過幾十年,那種被關懷的溫馨、感動,一直沒忘記。所以長大後雖然沒有全心投入道場,也一直沒有離開道場。晚近道場這種難以言喻的感動已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事,大家穿制服、夾道歡迎、拍手唱歡迎歌…在這種規格式的熱烈招待裡,卻找不到那種『古早的感動』…。」


    他這番話觸發了我對道場的另一層面體認。想起寶光建德天本道場領導點傳師歸空後,道親要寫紀念專輯時,每位道親回想起詹點傳師,說的都一樣:「每次去道場,點傳師就拉著你的手,問你吃飽了沒?有時天冷就問:穿有沒有暖?」整本紀念輯裡每個人記憶最深刻、最被感動的都是點傳師生前對他們真誠的噓寒問暖,像母親一樣的關懷,還有不厭其煩的成全他們清口、設壇、了愿…。他們心中最深刻的是點傳師溫暖的雙手握住他們時的感動,還有點傳師深深凝視他們如母親般慈愛的眼神。這些道親也都是因為這樣的感動而留在道場,為了報答點傳師對他們的愛護。


    最近相同的,寶光建德天律創壇老壇主歸空,道親對她的追思、懷念,重點也都在於她如母親一樣的關懷,抓住道親的手,把道親都視為她的孩子般的關懷愛護,苦口婆心成全他們修道。


    這些菩薩,祂們感動道親的部份是很難用言語去描述,除非你親眼見到、親手拉過菩薩的手、感受到祂們那種無私、無求、無目的的菩薩愛,否則你是無法理解的。而我正好見過這二位菩薩,所以有種省悟,台灣早期的道場其實是由這些菩薩用「愛」辦出來的。


    這種菩薩的愛、無私的關懷、真誠深刻動人的感動,隨著前輩們的凋零,已經漸漸從道場消失,這是很令人痛心、痛惜的,這種菩薩的愛也正是師母「親在仁天中華母」的精神。師母成道後敕封「中華聖母」就是告訴我們師母以如母親般的慈愛成道。


    視眾生如子的慈悲,是師母傳承給我們的精神,在台灣早期道場中,前輩們都承襲了這個「仁風」而今卻在時代變遷中,漸漸式微。


 


大悲輕安


    中華聖母一生沉默寡言,甚至最後足不出戶,沒有著作文字、經典,祂所示現的修道精神就是慈悲救世。


    台灣道場早期在師母領導的階段,很多前賢都是拙於言語、勤勞儉樸,但是有大慈大悲的胸懷。他們可能都是和師母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約定好一起下世的大仙、菩薩應世。


    很多人以為慈悲只是一種善良的個性,但事實上慈悲是一種修持。


    釋迦牟尼佛在圓覺經中有講到圓覺三法門,三種輕安:「大悲輕安」、「寂靜輕安」、「寂滅輕安」。


    早期的道中前輩多半走「大悲輕安」的修行路線,用大悲心渡化眾生而不是用語言文字、經典論辯。


    其實言語、經典文字、甚至神通法術感動人的力量,遠不及慈悲。很多道親發心都是被前賢的慈悲所感動,而不是言語。


    言語的感動力是膚淺的,真正無私的愛、無私的慈悲才能穿透人心扉,產生永生難忘的感動,因為前賢的慈悲而對『道』產生向心力,在心中刻下永難磨滅的認同感。師母歸空後,老一輩前賢承續了這種『仁風』,成全了許多道親,但隨著前輩一個個歸空,這種『仁風』漸漸消失了。


 


菩薩的愛不同於眾生的愛


 


    「愛」有什麼稀奇,誰沒有?只是凡俗人的愛很自私、有的愛很暴力,有人的愛令人覺得要遠離…善良人的愛則充滿無奈與無能為力。


    要去愛人,每個人也都會,只是有人愛得很痛苦、有人愛得咬牙切齒,屬於人的愛啊,都是愛恨交織,充滿各種複雜的情緒。


    但是菩薩的愛就完全不同,菩薩的愛,沒有要從你身上獲得相同的回報,也不是因為你和他之間的關係、或條件而愛你,而是無條件、無目的,純粹希望你好。所以「大悲輕安」並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修得成,不是心裡想著去關心別人就可以成就大悲輕安。


    每個人包括道親心中都有愛、有慈悲,但是一般的愛和有『道』有『覺』的慈悲是不一樣的。當我們去愛眾生會為眾生的苦、業障而感覺到痛苦、擔憂、苦惱、不知所措,往往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最後不敢去愛,所以慈悲對許多人而言變成一種沉重的負擔。


    為什麼老前輩們愛得那麼自在、自然、輕鬆?因為他們也許今世,也許前世修成了「大悲輕安」法門。


    什麼是「輕安」?輕鬆安樂。身心輕安,身體沒有業障,所以輕鬆愉快、心靈沒有煩惱,所以安樂自在,所以叫做輕安。


    大悲可以導致身心輕安。怎樣發起大悲輕安?圓覺經告訴我們要修「如幻觀」才能「內發大悲輕安」。(原文:「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我們知道眾生苦惱,但沒有去深究苦惱的原因,所有的痛苦都因為愚昧,「以假為真、以無為有」,把夢幻的世界當成真實到處追逐,念念執著、產生強烈慾望、情緒,恩怨情仇,甚至在夢中仇殺打鬥…。


    菩薩的慈悲不是去解決眾生的恩怨情仇,而是讓他們知道這一切都是虛幻、都是自己的無明創造的妄見,所以要用種種譬喻去勸導眾生「看開、放下」叫醒這些夢中眾生,不要在夢中追求不真實的財、色、名、利…。


    很多老前輩也許沒有用這些佛學專有名詞,也不了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但是他們一生都淡泊,不追求世間福報,人生觀就是「肉體是假的、道才是真的…」,心中有看開、放下的實際體悟覺受。


    所以他們能有感動眾生的菩薩的愛,因為他們早已修成「大悲輕安」這種人生觀不是他們學習而是他們的性格。樂也是夢、苦也是夢,所以成全道親就只是教大家:「世間一切都是假的、只有『道』是真的,人生努力求名求利甚至求家庭幸福…到最後都是一場空,只有修道最真實…最不辜負我們…」因為他們自己看透、實踐這些真理,而且用真誠的、關切的態度去渡化眾生,所以非常有力量,非常具有說服力。


    想一想道場中的老前輩們成全人,是不是只是簡單卻很有力量的告訴我們:「放下人生的追求,走修道的路。」?


    常聽到前輩說:「我們的肉體是假的,我們修道只是藉假修真…」這些粗淺的言語中把「如幻觀」生活化的刻在道親腦海裡,讓道親一步步看開、放下,走上修道的路。


    而不是做慈善,救濟貧窮、聽眾生傾訴煩惱…直接教眾生看開人生如夢、放下恩怨情仇,來修道。因為他們的勸導有力量,被他們成全的眾生,在菩薩的愛與力量感動下,而真的來修道。


   這種愛與慈悲就不像凡夫俗子的愛,終於成為沉重的負擔,相反的付出無限源源不絕的愛與關懷,卻毫無痛苦感,因為「身心輕安」,這叫「大悲輕安」這是早期道場許多前輩的修道風格「真誠的關懷、菩薩的關愛」,他們就這樣修道、成道。渡了許多眾生,開辦出道場,自己也修成了菩薩仙佛。


 


二位成道菩薩實例


 


    舉例而言:天本道場的領導點傳師詹點傳師歸空到現在十年,十年間不斷有她到處顯化助道的事蹟傳出,她全省道場甚至日本道場都去顯化,去成全新道親,在道親夢中教他們獻香,勸他們要修道…甚至沒見過她的道親,都去顯化成全。


    最近歸空的天律老壇主,也是一樣還沒歸空就開始去托夢顯化,從四月十一歸空到四月二十四告別式,十幾天就傳出許多顯化事蹟。老母大典(春季)還到日本成全一位小川明壇主,小川明壇主在佛堂突然淚流滿面,道親問她為什麼哭?她說老壇主來到佛堂,在她耳邊說:「當壇主的不能放棄任何一位道親。」他們不僅生前有菩薩的無私大愛,歸空後成道還是繼續渡化。


    另外,老壇主的一對小學三年級龍鳳胎曾孫,兄妹二人同時夢到老壇主帶他們去遊天堂。


    起先大人也不知道,一天他們兄妹隨老壇主二女兒的媳婦回來守喪時,老壇主女兒的媳婦說:「來為阿祖唸彌勒救苦經!」曾孫:「不必啊!阿祖已經去很高、很遠的地方,她已經聽不到我們唸了。」


    老壇主女兒的媳婦:「你怎麼知道?」


    曾孫:「因為阿祖她帶我們兩個到很高的地方,那裡很光亮,滿地都是白色蓮花,旁邊都站滿小天使,都穿著白色的天使裝,阿祖變得很高、很漂亮、很年輕,而且也穿著白色很漂亮的衣服…。」原來老壇主同時帶這二個雙胞胎曾孫去遊理天,讓最純真的孩子見證理天的清靜莊嚴。


 


菩薩的修持與証果


    而這些菩薩一生是怎麼修成的?道場像這樣的菩薩應該很多,後學只能把自己親眼見到的二位菩薩他們一生修行簡單告訴大家。


    天本已故領導詹點傳師,民國四十二年求道、清口,四十七年從豐原到基隆開荒,四十八年領命,一生走到哪裡渡人到哪裡,生病時到高雄養病,渡醫生,也把先生高雄分公司的職員全部渡到天台聖宮求道。


    天本的道親很多,她都一一叫得出名字,也知道他們的家裡有父母或孩子…成全道親,就是溫暖的握住他們的手,真誠的關懷,不厭其煩的勸他們清口、開班、設壇、了愿…把道親都當作自己的孩子,每個道親也都感受到她如母親般的關愛。遇到人家講是非,她就閉眼守玄,一生如慈母般化人無數,道場也從基隆辦到台北、澳門、日本…。


    晚年生病後不願意接受痛苦的化療,寧願把生命交給上天。病後,很少說話,但是道親都說:「點傳師的眼睛會說話。」用眼神就可以傳達勝過千言萬語的關懷。還在病床時,靈識就飛到各處道場成全道親。歸空時天本道親都有如痛失慈母般悲慟不已,歸空後顯化持續不斷至今十年,仍有道親持續被詹點師顯像或夢中成全。去年林點傳師要去日本辦道,詹點傳師菩薩神靈已經先一步去到日本點化道親,當林點傳師到日本,道親已經知道點傳師要來,在佛堂等她。(詳細介紹請參閱天本文宣佈出版之「永恆的愛」、「無言的教誨」。)


    另一位後學見過的菩薩昌德佛堂黃阿美老壇主,她是寶光建德前賢口中令人肅然起敬的阿美姐,民國41年求道,二個月後清口,一年後開佛堂,修道五十餘年渡人無數還有過一個月渡一百二十眾的記錄,成全清口也難以計數,早年素食很困難,她擅長煮素菜,到處教素食,有道親辦婚宴,她就去幫忙煮素宴,道親坐月子,她就幫忙煮素麻油雞…。一生修辦影響豐原地區三百間以上的佛堂,千餘道親。是道場的開荒元老,也是道場晚輩心目中內修外辦皆備的修道典範。


    遇到道親窮困,就叫米店定時送米去,叫賣菜的定時送菜到道親家中,逢初一、十五及過年時,拜拜的供品也都為他們準備齊全送到家中。


    她成全道親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就是把道親當作自己的孩子,關心照顧,見到道親就拉著你的手,噓寒問暖,關心你家裡的人,苦口婆心成全你出來了愿,見到你有缺失,也不客氣的當自己的孩子一樣教。像一個既嚴厲又慈愛的母親。


    這種慈母般的精神,正是師母中華聖母的精神。大陸老前人口中的師母,就是一個無限慈愛的母親。我們沒有緣可以接觸到師母的慈悲,但是許多道親都有接觸過如昌德老壇主般慈愛的道中前賢。沒有講深奧的道理,沒有亮麗的表相,只有柔軟的心、誠摯的關懷。


    她到晚年心變得非常寂靜,坐在她身邊有如坐在一座安靜的森林旁,她的心寧靜有如無波紋的湖面,眼睛可以洞察世間一切真假,人的好壞在她眼裡無可遁逃,後學每次見到她,一次境界比一次高,雖然一生不識字,晚年卻有如禪師般有智慧,但是世間人不一定識得菩薩,如果我們的心充滿五欲,即使菩薩出現在眼前也不認識。


    去年(2007),老壇主左手左腳有麻痺現象,檢查發現腦部有一個大腫瘤。因為她已九十歲,子女不敢讓她動手術,醫生很詫異她除了手腳麻痺以外,完全沒有病痛感,完全不會疼痛。一般腦部長瘤尤其一個九公分大瘤最大的症狀就是疼痛,但她一點都不痛。


    病程中不曾問過自己的病情,從生病到歸空短短三個月,沉默守玄,沒有因病皺過眉頭,沒有說過「痛」,沒有為自己的病擔憂過。最關心的不是自己而是道務,不允許身邊的人為她而耽誤道務。


    她常說:「我已經把生命交給老。」


    知道人家會為她叩首,她說:「我生病不要為我叩首,生病是消業障。叩首,要叩求眾生能發心修辦,不要為我叩。」直到最後,從來沒有問過自己生什麼病。


    老壇主生病後漸少言語,多在守玄。彷彿可以用玄關看、用玄關聽,雖然眼睛閉著,但身邊的事都明白清楚,身體被疾病困住,心識卻更清明自在解脫。(詳細生平介紹請參閱天律道場出版之「菩薩歸位」)


    詹點傳師和這位黃阿美老壇主,她們的修持都是「大悲輕安」慈悲渡人救世,真心關愛眾生,如此而已,但做到這樣也就足夠修成菩薩了。我相信在道場的許多角落,過去、現在都有許多這樣的菩薩,默默在用他們菩薩的慈光照亮世間,也許他們並不顯眼,也許沒有光環,但默默的散放溫暖、用他們的真心感動了許多人,這就是「親在仁天中華母」的精神。


    希望道場不要忘記這種「古早的感動」不要抹滅了這些老菩薩應化的精神,不要讓菩薩的光芒隨著他們歸空而少了光亮,要承續他們的光芒,點亮自己照耀別人,讓自己成為別人的光明、成為別人的菩薩,讓人間永遠有菩薩。這種「親、仁」大悲的精神,從中華聖母傳承到早期前輩,現在我們要繼續接續這種「大悲」,用最真誠的慈悲關懷去感動、渡化眾生。


    以前常有道親問後學:「難道一貫弟子一定要修持三寶,沒有其他法門?」現在可以告訴各位:「如果能修大悲輕安就不必修持三寶,而且殊途同歸,最後的『覺』境都是一樣的。」後學前面提到的二位菩薩,後學發現在她們最後階段時都在強力守玄。詹點傳師生前就常沉默守玄,天律老壇主歸空前一直在守玄,守玄的程度大到你看到她時,就會覺得她在守玄,而且會注意到她的玄關,她的玄關處好像凸起一塊般,讓你不自覺就會看到她的玄關。這就是強力守玄、百分百守玄的現象。比起我們從三寶修持入手還要專注、純粹得多。


 


另外二種輕安


    有人說:「當菩薩太難,自己沒那麼偉大」。不一定要走這種「大悲輕安」的修持路,圓覺三法門:「寂靜輕安」、「大悲輕安」、「寂滅輕安」。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慈悲不夠這麼強大,或不喜歡和人群相處,還有另外二種輕安。


    「寂靜輕安」,喜歡清靜的人可以修寂靜輕安。取靜,最容易的取靜方法「三寶修持」,可以很有力量讓六根不受六塵影響,簡單的說心不受環境影響。


    很多道親有這種清靜的特質,也許愛心不夠大、也許愛得很辛苦放棄了。三寶修持讓六根返元,這時就會察覺心中妄念起伏,但會慢慢消失,靜極則覺,得到寂靜輕安。


    修寂靜輕安會經過「覺識煩動」的過程,修持時,尤其獻香、叩首的過程中,腦海不時有一些影像或聲音出現,但不是念念相續的煩惱,而只是過去發生過的事情的浮光掠影,這過程是在清洗我們的業識。經過這個過程後,清靜的智慧就會發生,靜慧發生,進入「身心客塵從此永滅。」這時就內發「寂靜輕安」


    另一種「寂滅輕安」直接無念,離念即覺。


    我們傳道就是「直下無心」直接無念、無執、無心,為什麼這樣說?記得我自己求道時是佛教徒,我下定決心念佛,從進佛堂開始就精持佛號,佛號卻在點道時不見了,直接當下無念,所以我知道這是一個「無念法」。


    在大陸上有少數前賢點道以後就維持在無念狀態,「無念」不是說從有念變成無念,而是覺悟到「本來無念」我們所謂憤怒、緊張、忌妒、憂傷、恐懼、貪婪、自私…等念頭,只要去觀照它,當下不見了,而求道時不管有什麼念頭,當下都不見了。不是有而無,本來有後來沒有,而是當下恢復它的本狀。就是無念。


   這種屬於「直超法門」,頓悟、頓修,就像六組惠能強調「無念法」他說:「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曾聽老前人說過在大陸傳道時,有七位前輩是一點道,就至佛地位,這就是悟無念法。這就是「寂滅輕安」,當下無念,念頭寂滅就無念了。


    圓覺經把「寂靜輕安」定位為「止」,「大悲輕安」是所謂的「觀」,「寂滅輕安」是所謂的「禪那」。


    道親應走哪個路線?要問自己:自己是一個追求清靜的人,還是一個有大慈大悲心的人,或是有「無念」的智慧與決定信的人?當然不一定只能選擇其中一種,也許有階段性的不同,先修寂靜,再修大悲,最後修寂滅。


永不放棄眾生的精神


    「大悲輕安」是一種幾乎人人都可以修的法門,也是我們師母「中華聖母」的修持精神親在仁天。我們每一個道親都可以做到將道親視為子女,後學辦道這些年,常覺得每一個道親都是老母的孩子,也是後學的孩子,當中有好孩子、有壞孩子,但不論好壞,在父母親眼中都是孩子,父母對他們付出的愛都一樣,甚至對壞孩子的關心有時還比好孩子更多一些,因為好孩子比較不需要父母操心。


    我們面對眾生如果都能以這種心情,就如昌德老壇主到日本顯化所說的:「身為一個壇主不能放棄任何一位道親」就像父母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子女一樣。我們如果能夠這樣不放棄任何一個眾生,我們就是修成圓覺的菩薩,也實踐了中華聖母的「親在仁天」的修持精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