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秋水連天的禪定體驗 (一)     秋水連天


 


經秋水連天道兄之同意,將他在三寶上的體驗在這裡和道親分享。


如要對這篇文章回應,可以回應在留言板,或秋水連天的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jw!2bMeVXSbHRa_S2T6W3DVFciSmw--


也歡迎所有道親將修道體驗在這部落格和大家分享。


點傳師好:


 


後學最近有一次長時間的修學『玄關式呼吸』,在身心上有一些體驗,想與點傳師分享。


 


那一次後學花了大約1 hr 專注在玄關式呼吸。在結束之後,整個身心感受到無比的寧靜與安詳,平常常有的妄念,也都暫時沒有出現,甚至連說話都覺得多餘,只是靜靜的做著日常的生活雜事。這樣的現像持續了五六個小時,也就是說定的效力,在這段時間慢慢消退,然後又恢復成平常的我,平常那喜歡胡思亂想的我。不過後學想補充一點的是,後學的這感受感覺有點像初禪的境界,經上說:『初禪言語滅』 以及(比丘)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禪而住。』,不過短時間內後學不可能就因此進入初禪,所以有可能是接近『未到地定』吧?後學猜的,有錯還請點傳師指導~


以下引用一段南傳毗瑪拉蘭希法師解釋《入出息念經》


的文章,來補充說明何謂:『(比丘)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禪而住。』


 


(比丘)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禪而住。」
所有這些不同的五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構成普通所說的初禪,那時仍會存在一些非常細微的游動念頭。如果心從呼吸跑掉,禪修者放鬆心情,這游動的念頭很快被注意到。簡單地放下,在回到呼吸前,鬆弛緊張。有的禪修老師稱這個做「近行定」,但事實上,它們是從「專注禪修」的眼光來看,而不是從「定慧禪修」的觀點來看。
「尋」和「伺」是描寫思考的心和非常細微的游動念頭,有的翻澤作「思考」和「深思」。在每一種禪那(禪修狀態)中,仍然可以有「尋」。尋和伺的差別是:伺是想及過去己發生的、未來將發生的,或夢想所想要看到的。尋是想到當下正發生的。這是觀察的思考,也就是,內心此刻感到非常快樂或非常平靜,以及身體此刻感到非常寧靜、安詳等等。另外一種對尋和伺的看法是,尋是注意到心跑開並將注意力帶回到呼吸上的心。伺是心停留在呼吸上而不再跑開。
心一旦開始停留在禪修的對象有夠長的時間,釋放感和喜悅就會變得很強。一個人自然覺得像在微笑,因為這喜悅是在身、心上如此快樂的感受。此時,身、心感覺非常的輕,幾乎就像飄空中。這是非常美妙而快樂的經驗。有的禪修老師告訴他們的學生,當喜悅生起時,「不可執著!」結果,學生們變成對喜悅有所恐懼而試著志推走它,如此他們才不會有機會變成執著。但是,這不是正確的做法,因為不管任何種感受的生起,苦受、樂受或不苦不樂受,他們的工作是使心停留在呼吸上,並且開放,而後鬆弛他們的心。
如果心被感覺拉去時,只要讓感覺停在原地,放鬆頭部的緊張,感覺心胸開放、擴大、而後注意力回到呼吸上。執著或貪愛,來自於對眼前當下所生起的現象喜歡與否,而執取是來自一再的想它。如果允許所生起的存在於它那兒,一個人就不會變得執著,而後將注意力移到禪修的對象。當喜悅消失後,心會變得非常寧靜、安詳與舒適。這種舒適和寧靜的感受被稱為「由離生喜樂」首先,一個人可以坐在這種禪修階段約十或十五分鐘,練習後就能更久些。這是初禪(禪修階段);當一個人放下感官的快樂一段時間,並且放下惡的習性以及阻礙禪修者免於分心的心態,初禪將會生起。
當一個人體驗到這種寧靜的狀態,將開始體會到禪修的理由。在此時,內心非常鎮靜而且快樂,很少分心。這種的心的安詳以前未曾體驗過。因此,經過這個體驗後,他變得熱切並希望再次禪坐時它都能發生。但是,這種對內心寧靜狀態的渴求是阻止它產生的根本要素。結果,他更努力地嘗試,投下更多的心力。不幸地,內心只變得越來越不安定、不寧靜。這是由於渴求某事要以特別的方式發生。當它不以那方式發生時,他就更用力推動並且強迫事情變成寧靜和鎮定。
結果,由於執著於期望的事能發生,他不能經驗到禪修的寧靜階段。這種渴求使人傾向於脫離眼前當下,而試著使下一時刻能如他們所願。當眼前這一片刻不對時,他就更努力去嘗試。然而,這種內心寧靜狀態的發生,是自然發生的。只要放鬆並且放下那強烈的渴求、安靜下來並且停止期待事情依照自己的貪求與執著來進行。初次體驗到初禪之後,下一次禪坐時,內心可能變得非常活躍。但是,他的正念變得敏銳,一旦心跑開了,能夠快速察覺。而後放下,敝開心胸並且將注意力移回到呼吸上;在入息時,寧靜而開放;在出息時,內心寧靜而放鬆,不久,內心將再安定下來而且喜悅又再升起。當它消失時,他將再經驗到舒適而快樂的感受,以及一個靜止而安閒的心。
在此時,他仍會經驗到被執取所影響的身心五蘊。他仍然能夠聽到東西,或者有感受在身上生起。例如,當一隻蚊子停在身上,他將知道。他可能對這隻蚊子產生一些念頭,但很快認識到這是一個分心,因而放下它,放鬆頭部和內心的緊張,接著輕柔地將注意力移回到呼吸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郭明義 的頭像
    郭明義

    一貫道郭明義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