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十月份作業            學生編號001

 修道的目的在成佛,成佛的關鍵在見性,

六祖惠能說:「若能了達內在的身心與外在的世界是無二的,就是見到佛性。」

(原文: 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 請說出對這句開示的領悟,若能進一步談一談內外混融的實際經驗更好!

 

 蘊之與界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在閉關中妄念特別容易察覺。

第五天的清晨,夢中二境令我驚醒。

其一,夢到和家人在電梯裡,其中一面牆突然凸出,電梯門開時,外面漆黑一片,我不敢跨出,深恐掉入深淵。

其二,當我們找航空公司申訴時,外子居然處身事外,俯跪在地上,像印度教徒式的禮拜。

向下沉淪的警覺,在當天早晨的獻香叩首時的迴向家人和晚上的共修,把玄關式呼吸和看佛燈的時段對調後,融入在不取不捨,果然佛燈看得津津有味,法喜充滿。

點傳師批閱:

關於電梯故障的事例太多,象徵妳對人生災禍的不由自主性和不可預測性的隱憂。

先生的自求多福也令妳無助。

禍福兩端的不確定性在妳的潛意識中築成前進悟道之路的門檻,

若見五蘊皆空,禍福無所倚。

 

六祖壇經十月份作業             學生編號002

 

    修道的目的在成佛,成佛的關鍵在見性,

 六祖惠能說:「若能了達內在的身心與外在的世界是無二的,就是見到佛性。」

(原文: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 請說出對這句開示的領悟,若能進一步談一談內外混融的實際經驗更好!

六根--遇境緣即分別是非善惡,好惡而生取捨心,黏着境緣難分難捨,所以隨業生死輪回不息。過去(隨眾云)眼不見為淨(靜),以為不看不接觸煩(繁)事心就能清(晴)。然而卻非如此,你不擾(惱)人,卻是人(事)來惱(擾)你。

現在學會歷事鍊心(鍊就不住境緣,懂得隨順因緣;從將心比心有了認同和接納)。知道每個人都有其累世結下的因緣習氣,所以這一世都各有其修習的功課,無人能替。除了就自己修心體會分享外,就是默默叩首為自己過去的無知懺悔、為周遭的人祈福,自惇人的力量微薄只有偷吃步虔誠的祈求藉佛力加持,化解眾生災難。 先是從為自己家人朋友甚至寵物默默祈禱,當有一天見到了成果,好開心,因為被默禱的人境況變好了自己放心了、佛菩薩聽到了我的祈求、看到了我的真誠所以應我所求。所以自己除了好開心也好感恩外就是對道的信心十足。

每天習慣對佛菩薩一大堆喃喃自語的祈求,甚至就算是佛教的法會唸經,我也會撥空去參加除了共襄盛舉、盡力幫辦外,自己也很喜歡誦經的寧靜心境;並做回向給需要家持的長輩朋友。希望他們都能得到佛力的加持。(因為自己總渡不了人來求道)只好默默的用這種方法幫助他們。至於對自己祈求什麼。唯有當自己又落入無明時才祈求觀世音菩薩、老師點醒我的無明,讓我能處事更圓融,不再有遺憾。

日子久了,發現自己的心越來越柔軟、平靜,除了擔心比較沒有時間聽課洗滌陋習外,就像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做好當下該做的事,給人方便不計較。

只是還不知道要怎麼檢視自己是否在邁向見性(非善非不善、無二之性)之路從無知→知→知其所以→在回復到無所不知。還要再歷經多少磨練?不過至少自己已很明確的知道喜歡走這條路。

後學的意思是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勉強而行?

點傳師批閱:

新加坡沒有颱風,樹木雖然高大,偶爾吹大風,到處都是路倒的大樹,因為根太淺。同樣,妳雖然飽受人事的惱亂,但也可說是訓練精良、根基深厚,可以在大風暴中屹立不倒。

我們對於身邊的人,無法期望能幫助他、改變他,但只要能做到不結惡緣就算人事圓滿了,何以致之呢?寬恕和讚美。

緣的調和也是內外合一之道。

 

六祖壇經十月份作業            學生編號005

 

    修道的目的在成佛,成佛的關鍵在見性,

 六祖惠能說:「若能了達內在的身心與外在的世界是無二的,就是見到佛性。」

(原文: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 請說出對這句開示的領悟,若能進一步談一談內外混融的實際經驗更好!

真心用功修道後,雖然知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生命的實像,也是日常生活無處不受用的真理,但後學在自身體認上,尚未有深切的感受,近日受用『己立立人,己達達人』,這句話來與家人相處。

後學曾向郭經理提及,不知如何與太太溝通,畢竟男人與女人本就來自不同的星球,常常摸不著對方的反應是何用意,也不知後續該如何處理是好。

郭經理要後學去''觀''太太,不要帶有任何情緒的去觀。

後學除了不帶情緒的觀,也每日叩求迴向。

在與太太相處過程中,觀的結果常常發現要改變的是後學自己,而不是太太的問題。把心寧定後,雖然剛開始想要影響的是對方,後來受益最大的反而是自己,自然而然就平和溫馨了相處的氛圍,沒有特別去要求該怎麼應對,只是定心去觀跟叩求迴向,似乎有種漸入佳境的感覺。

點傳師批閱:

你在修道以前,所受的教育訓練和工作經驗都是「唯利是圖」。這種尚利之心經過認真修煉以後已經大量銷解,但猶有負隅頑抗的殘餘勢力存在,所以在面對無用和浪費的觀念和行徑時,會不由自主的排斥和焦急,因為這是有損於「利」的。

就這一點而言,太太對於「利」的大而化之,漫不經心,倒是對治良藥。

與另一半的相反相成,也是體驗不二的契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