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  

卡夫卡蛻變讀後 慈蓮華於2005/03/09

 

高中時讀過卡夫卡的「蛻變」,當時覺得他寫的是精神病的悲劇,像變成一隻甲蟲般,被家人排斥、冷落、引以為恥,最終孤獨的死去。

最近女兒買了一本新的「蛻變」,出版商已將書名改為「卡夫卡變形記」這個書名比較貼切,因為「蛻變」是由毛蟲變成蝴蝶,是一種提升的、奔向自由、美麗的轉變,而卡夫卡所寫的是由人變為甲蟲的悲哀。所以不應用「蛻變」這個名詞。

        中年重讀「卡夫卡變形記」,有比以前更深一層的體悟,事實上這種變形的甲蟲在我們身邊處處可見,每天都在上演著。

       蛻變,是卡夫卡最著名的作品,之所以著名,因為他寫出許多人內心深處的悲哀。故事從一個年輕人一天早上醒來時,發現自己不知道什麼原因,變成一隻大甲蟲開始。

起先他以為只是生了一場怪病,仍對復原抱持希望。但漸漸的家人開始躲避牠、嫌惡牠,甚至敬愛的父親打傷牠。

他被孤獨的關在房間,只有女傭去餵食和打掃,最後家人崩潰了,說服自己那隻醜陋的大甲蟲不是原來的他,希望擺脫牠。於是受傷虛弱的大甲蟲開始絕食終於孤獨的死去。當家人知道他死時,如釋重負般,歡欣鼓舞的迎接新的人生。

這個故事的主角大甲蟲,幾乎在每個家庭中都有,家中的老人、久病的人、精神病患、智障、同性戀、殘障,甚至叛逆的青少年…都是卡夫卡筆下變形的大甲蟲。因為某些因素而不見容於家庭,也無法被社會接納。

 

如果我們身邊有大甲蟲

 

也許有一天我們自己也不幸在一些環境因緣下變成大甲蟲。也許我們因為疾病、意外事故、業障現前而變成別人眼中的大甲蟲。有人前程似錦卻莫名其妙的在路上被精神病潑硫酸,有人在唱卡拉OK,突然發生火災一夕間被毀容。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如蛻變的主角般,有一天醒來突然發覺自己失去原來的面貌而成為一個怪物。不論是外在面貌的或是精神的怪物。

所以當我們身邊有大甲蟲時,試著以對方的立場角度來看待他們,他們已經承受失去正常生活的不幸痛苦;要面對一個變形的自己,接納自己都已經是很艱困的事情了,如果身邊最親愛的家人無法支持他們,還要打擊他們已經十分脆弱的心靈,真是情何以堪。

有時我想如果蛻變中主角的家人若能給他多一點的時間與包容,也許結局會是不一樣的,也許他會漸漸變回原來的面貌,或者即使變不回去也能在新的容貌下建立良好的相處模式。只要愛還存在,外形又有什麼關係?只要你心中相信那個不幸變形的人還是我的家人我所愛的親人,因為遭逢不幸我更應該給他更多的關懷與愛護那麼一切都會不同。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或多或少有蛻變的經驗,求學階段,在學校成為異類、從人見人愛的小孩,蛻變成渾身是刺的青少年、在家中不受肯定、因疾病成為家人的負擔、失業無所容身、壓力下精神崩解、年老退化、因病癱瘓…。

在這個壓力很大,意外每天都在發生的世界,我們很可能明天,甚至下一分鐘就蛻變成怪物了。所以像蛻變這種悲劇,不是只發生在別人身上。

憂鬱、精神分裂、自殺…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如果家人多一點愛與包容,即使有些精神病或重度殘障的人,在家人的支持協助下也成為優秀有成就的人。但若少了愛與包容,即使只是暫時性的、階段性的青少年叛逆,或憂鬱症有時都演變成自殺的悲劇。

我們每個人不只決定自己的命運,有時別人的命運也掌握在你的手上,當我們身旁出現蛻變者時,假想一下若角色互換時,我希望別人怎麼對待我?試著以這種心態與態度來與這些不幸的蛻變者相處。讓這些蛻變者有生存下去的機會與空間。

 

如果有一天我成為大甲蟲

 

沒有人願意變成別人眼中的怪物,在我們的人生中如何避免自己還有家人成為怪物?

在我們成長過程中自小學到大學沒有人教我們如何避免蛻變成怪物?學制中沒有這門課,心理學也只有當問題出現時去分析原因以談話催眠來解開心結但效果不彰,往往最終還是依靠藥物控制。

如果世間有方法,大概也唯有修行一條路了。沒有人希望自己成為怪物,是命運業障不可抗拒的意外還有偏差性格造成這些悲劇。面對這些除了修行還是只有修行可以改變。

修持、了愿,消除我們宿世業障,避免不幸的悲劇發生,當不幸真的降臨時,也把它當成一種了業、一種修煉,讓蛻變不再是一個無解的悲劇,而有它的正面意義。

 

 

 

附註:

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 生於捷克布拉格,為法學博士,也是一素食者。被喻為現代主義文學先驅。

作品有:蛻變》、《審判》《鄉村醫生》《城堡》《美國》《守墓人》

熱愛中國道家老莊思想,卡夫卡說:「我深入研究道教已有好常一段時間,當然僅限於翻譯本,我幾乎藏有道家的一切德文譯本……老子的話猶如石頭般硬的堅果,難以敲碎,我十分著迷,不過核仁終是嚐不到。我讀了一遍又一遍發現到―我只能隨著縫隙而行,難有更進一步的突破。」(萬象,214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