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莫名的衝動談無明緣   郭明義

人生總在一股莫名的衝動下做了自以為的好事或壞事,這股衝動是我們上輩子帶來的,也是要帶到下輩子的,是主導我們命運的罪魁禍首,如何找到根源,停止這個無明衝動,截斷這輪迴生死的病根

 

如何破除無明

如何脫離生死輪迴

從對治這股莫名衝動入手,

如何對治莫名衝動

體悟本自具足本自清淨,體悟常樂我境。

 

昨天在夢中跟一位道親講解十二因緣法,夢中道親問我要如何化掉生命裡的習氣

不知為什麼,我答非所問說起十二因緣法,妻聽了覺得有趣,把它記下來。因為她一直在尋求「生命的起緣、煩惱的起緣、如何終結生生不息的生命…」的答案。把內容在這裡和大家分享,如果你也對生命緣起有疑惑,一同來參悟十二因緣,也許你就是夢中問我問題的道親。

習氣的根本在無明

記憶裡夢中道親問:「要如何化掉生命裡的習氣?」我跟他說

我們察覺到的習氣都是粗的部分,譬如好吃懶做、好色…這些肉體的欲望,都是最粗的習氣,只重視滿足慾望的人只能察覺到這些習氣,事實上除了這些感官的習氣以外,有更微細的習氣,來自我們的心識活動。

而且感官的習氣如果想要革除,也必須從感官的源頭追溯這些感官習氣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才能夠從根源下手,真正從習性中解脫出來。

比如說,貪財、好色、懶惰…這些習氣,我們知道不好,應該要改掉這些毛病,但是明知不好、不對卻改不掉,因為這些毛病的存在有其根源,能探尋到發生的原因,才能根本的革除,否則只能壓抑,而無法真正將之從生命中移除。

不僅是毛病習氣如此,我們的一切煩惱痛苦無論是憂鬱、焦慮、憤怒、怨恨…也都其來有自,要徹底放下解決,必需找到根源。

而一切感官的習氣不外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之後,產生覺受,進而生愛恨取捨,然後有了貪執,行成了所謂的習氣。這些都是我們容易察覺的部分。

事實上在這可察覺的部分之前,有三個微細的心識活動,也就是還沒有六根之前,有三個微細的心識活動,才是我們根本的習。

如何追究我們根本的習氣可以從十二因緣法來深究我們習氣或煩惱的起緣。

首先從第一個「無明緣行」講起。

無明緣行因為無明而有

要探討根本的習,要從十二因緣的順序一步一步從外圍向根源探究。

十二因緣是眾生六道輪迴的根本,也是今世習性的演變,修行無論是要改毛病習氣,或是要破除無明、斷輪迴,都要在十二因緣關鍵處下手。

十二因緣解釋起來都可以理解,但是第一個「無明緣行」,卻是多數人不容易了解,了解也很難掌握。也是佛法最難的部分―「無明」

無明,簡單的說就是不明白,就是迷,和悟相反。不明白什麼呢?

不明本自具足、不明萬法皆如,因為這個不明,於是出現行動。行,代表一種衝動,要去做什麼的衝動。

所以我們可以定義因不明本自具足,而想要追求什麼、做什麼的衝動,一種要走向更好的衝動。」

這種衝動就是,這是一般人沒有察覺的,一般人沒有察覺自己有這種衝動的存在。接下來行緣識

 

行緣識因為要去行動而必需有分別識

有了這種的衝動以後,再來就要去分別,就是分別識。

分別什麼?分別到底要做什麼才是好的、對的、有利的…這是分別。

先有的衝動,想把生命移動到更好的處境,然後為了要去必需分別哪裡更好,就是。所以說行緣識

所以我們可以簡單定義:分辨哪裡更好。」

識緣名色分別以後而有名相

之後才有名色,名相、色相,也就是標幟化所分別出來的形相,花花世界把它形相化、名字化、標幟化。

譬如先大致分別形相為內外,有一個內在自我,有一個外在世界,這是形相,內相、外相。

再來把內相冠一個名字―「;把外相冠一個名字―「世界。粗略的形相就出現了。

名色緣六入有名相後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入

我和這個世界的接觸,才會進入六入用六種方式接觸識界,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個世界也用六種方式回應我們,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然後一拍即合。

 

六入緣觸:用六入接觸識界

於是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之後才有接觸。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才能接觸,觸就有就有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的感受。

觸生受接觸後產生覺受

感受之後就會有愛、恨,愛恨之後才會有取、捨,取捨之後才有,取緣有之後,產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愛緣有

有緣生

老病死

大部分的人只粗略察覺自己有憂悲苦惱,最結果的東西,而想脫離憂悲苦惱,細心的人會知道原因在於愛恨取捨,因為我有追求要取得。

更仔細的人會察覺,只要有身體身體接觸到這個世界,就會有種種情緒的干擾。

這雖然已經很細了,可是還都是粗的部分,在身體出現之前,我們從無明,無明緣行的衝動開始,內心有想要做什麼、想要追求什麼的衝動,沒有原因的沒有對象的衝動。

先有了衝動才去找對象,才去分別什麼是我該做該追求的。

行、識、名色,我把它稱為三細,三個細微的心識活動。不意察覺

六入之後的觸、受、愛屬於三個粗的心識形態。細心的人可以查覺6:02

更粗鄙的人只想到我要追求、擁有什麼,這種強烈的執著,會造成今生甚至下輩子的生老病死。

譬如佛弟子生前喜歡吃乳酪,投胎成為乳酪裡的蟲。喜歡濫交,成為野獸、流浪狗,不被法律道德限制可以濫交,暴食可能成為豬,懶惰成為鱷魚。…這些就是只有欲望的人

觸、受、愛屬於情緒、感覺的生命現象,傾向音樂美術愛情藝術或高品味的享受而不是光要錢或滿足食欲

愛以後有取,取緣有

取、有、生這三者是更粗的意識活動。

愛以後有,取緣

有以後就有老病死、憂悲苦惱。

 

02如何對治"衝動(錄音) 6:42

如何對治"衝動

如何破除無明

如何脫離生死輪迴

 

:要回到六祖惠能說的「菩提自性本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本自清淨,不需要一直衝動的要從不清淨清淨;從"不好"""

人的心識下意識覺得現在不好,不夠,認定人生基本盤是不好,要從不好轉變到好。

六祖惠能的看法就不一樣,直接覺悟到:「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本不動搖,能生萬法本自具足。」沒想到自己的本性是本來清淨、本不動搖能生萬法本自具足。自性有四個本自

 

:如果什麼都不要做、不要改變,和因循怠惰的區別在哪裡?

:這就是目前全世界政治上最有效的口號改變。抓到人潛意識的衝動改變改變這二個字只要提出來,都能夠抓住選民潛意識的衝動,這叫做,所謂行,不是指行為,而是一種衝動,死後還存在的衝動。這種改變的衝動是我們誕生以前就有,死了以後也還存在,帶我們到另一個世界投胎。就是佛法所說的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如何分辨「破無明、破除行的衝動」和苟且怠惰之間的差別?

:要看心靈狀態,心靈狀態是清淨喜樂的還是被憂悲苦惱打倒而產生不去改變,甚至想逃避現實,

「想:逃避現實」也是一種也是一種衝動,逃離的衝動。怠惰、憂鬱、放棄…這些行為還是在「行」的催促下產生的。不是破除無明而不取。

阿羅漢的斷無明

阿羅漢從不取來斷一切有。

取緣有,有緣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從憂悲苦惱往前推,發現一切憂悲苦惱都來自於「生」,只要出生就有老病死、憂悲苦惱,生怎麼來的?來自「有」,有怎麼來的?來自「取」,所以阿羅漢用「不取」來斷十二因緣。

一般人的「不取」是要不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切,而灰心喪志的消極放棄。阿羅漢用積極的「不取」來斷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可是阿羅漢的不取背後還有「行」,只是阿羅漢的「行」的衝動和是人相反,一般人的衝動結論就是「我要…」阿羅漢的衝動結果是「我要『不要』」簡單的說:我要拒絕人生的一切。

 

: 不取有什麼不對?

:阿羅漢「不取」的原因是認為生命的一切都不是清淨、自在、美好…。而認為「取」的結果是憂悲苦惱,取個老婆、取個小孩…都是苦惱最後結論「活著」就是憂悲苦惱,阿羅漢就從這裡斷十二因緣。一般人會認為阿羅漢消極就是阿羅漢的不取,反而怠惰灰心是「取不到」取不到的結果多半走上自殺、憂鬱或吃喝嫖賭吸毒…染上惡習,為了逃避,不要面對失敗的挫折,是活在挫敗感裡。

 

阿羅漢的「不取」,和六祖惠能說的「本自具足」不同在於阿羅漢是「一切都沒有」不是本自具足。

不取也是一種衝動,也是一種「行」,有行為法則,「本自具足」沒有「要取」也沒有「不取」的衝動,於是心靈處於「常樂我境」的狀態,心靈處於無內無外的常樂我境。

如果不去行動心靈狀態是如果不去行動滿足的

 

阿羅漢有內外,有內在的我、外在的世界,這個我世「不取」的,阿羅漢也有強烈我執,雖然說要斷我執,阿羅漢要斷的我執我不要一切的執著,還是有一個「我」的存在,還有六入,有六入就有觸,接觸;受,感受。所以要再向前追究把六入斷掉。先從不取開始,既然不取就不會再生新的因緣,下輩子就斷除了。可是這輩子的六入(六根)還在,所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或憎。受,有苦受、樂受,基本上阿羅漢因為修觀身不淨、觀受是苦,所以六入都帶來「苦受」,都緣「憎」,憎緣「捨」,不會「愛」,不會「取」。

所以還要回過頭來對付六入,六根還在就會有觸、苦受、憎、厭惡。所以要消滅六根,六根消滅就沒有觸、受,就空了,入定,灰身滅智,有很多阿羅漢內發三昧火,把自己身體燒掉,有的在空中現一道彩虹,所謂「彩虹身」,心識也停止,但只是自己認為停止,不是真的停止,事實上行緣識,識緣名色在冬眠過後又會再發芽,一切又從頭來一次。

 

龍樹大智度論

十二因緣生法,種種法門能巧說,煩惱、業、事法,次第展轉相續生,是名十二因緣。是中無明、愛、取三事,名煩惱;行、有二事,名為業;餘七分,名為體事。是十二因緣,初二,過去世攝,後二,未來世攝,中八,現前世攝。是略說三事,煩惱、業、苦,是三事展轉更互為因緣;是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苦煩惱因緣,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是名展轉更互為因緣。

  1. 過去世一切煩惱,是名無明。
  2. 從無明生業,能作世界果故,名為行。
  3. 從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犢子識母,自相識故,名為識。
  4. 是識共生,無色四陰,及是所住色,是名名色。
  5. 是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
  6. 情、塵、識合,是名為觸。
  7. 從觸,生受。
  8. 受中心著,是名渴愛。
  9. 渴愛因緣求,是名取。
  10. 從取,後世因緣業,是名有。
  11. 從有,還受後世五眾,是名生。
  12. 從生,五眾熟壞,是名老死。老死生憂、悲、哭泣,種種愁惱,眾苦和合集。若一心觀諸法,實相清淨,則無明盡,無明盡故行盡,乃至眾苦和合集皆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郭明義 的頭像
    郭明義

    一貫道郭明義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