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窟寓言與道  

 

洞窟寓言與『道』

 

       西方哲學裡最著名的故事「洞窟寓言」,蘇格拉底以這個寓言來形容人的無知。這個寓言與『道』相應,也反映了我們修道的路途過程。蘇格拉底說:

 

有一個地洞,洞穴的開口朝向外面的陽光,但是洞穴本身在地下很長。在洞穴裡有一群從小就被監禁的囚犯,他們的雙腳與脖子都被鐵鍊緊緊綁住,以致於只能向前看而不能轉頭。在他們背後上方燒著火,在火與囚犯之間有一條走道相通。這條通道的前端矗立著一堵牆,這堵牆就像是表演皮影戲時,介於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布幕。這些囚犯,除了火炬的光亮投射在洞穴牆上的影子之外,辦法轉過頭去,所以看不見自己或者身邊的囚犯。他們認為自己看見的影子就是真實的事物?

 

        突然其中有一人被解除了桎梏,站了起來,轉頭環視,走動,抬頭看望火光,這時由於眼花潦亂,他無法看見實物。

         過去看到的全然是虛假的影子,如今,所見比較真實了,他不知說什麼好,甚至認為他過去所看到的影子比現在所看到的實物更真實。

        最後,有人把他拉出洞穴見到了外面的陽光,他覺得很痛苦,並且感到惱火;他在陽光下時,覺得眼前金星亂蹦,以致無法看見任何一個現在被稱為真實的事物的。

        他需要逐漸習慣真實。首先看陰影是最容易,其次要看水中的倒影,再來才能看東西本身;經過這些之後可以看月光和星光,最後終於就能直接觀看太陽本身,看見世界的真相了,就可以不必通過水中的倒影或影像,或任何其他媒介中顯示出的影像看它了,就可以在它本來的地方就其本身看見其本相了。

        如果他再次回到地穴中坐在他原來的位置上,他會因突然離開陽光走進地穴,眼睛因黑暗而什麼也看不見。這時他的視力還很模糊,還沒來得及習慣黑暗。有人要他和那些始終禁錮在地穴中的人們較量一下“評價影像”,他無法贏過習慣黑暗的人,於是洞窟人說他到上面去了一趟,眼睛就壞了,大家決議:走出洞窟是錯的,要把那個打算釋放他們,並且要帶他們走出洞窟到上面去的人抓起來殺掉。《理想國》第七卷

 

看過這個寓言的人,有二種反應

 

一、不相信,不相信蘇格拉底認為感官的世界是虛幻,反而只相信眼見為實。

 

二、相信,但是,洞窟的出口在哪裡?

 

       自古以來東西方的聖哲都跟我們說一樣的真理我們眼睛看到、耳朵聽到的…我們以為真實的一切,並不是真實的世界,而只是真實的影像,釋迦牟尼佛所謂夢幻泡影。我們一生追逐著我們看到、聽到的假相,即使先知、聖賢告訴我們真相,多數人依然寧願選擇被綁在洞穴裡,不見天日,手、腳、身體,甚至脖子都被在椅子上,繼續過著被名利、欲望、身體、感官…的繩索捆綁限制的人生。

 

       我們都知道洞窟外才是真實的世界,人生只是短暫的幻影,但我們卻不願回頭,不願面對只要回頭就可以看到的真相,不願被鬆綁,不願走出洞窟,迎向光明的真實。

 

       當然,有少數人已經發現也接受人生是虛幻不實的,但是,卻找不到解脫身體的綑綁枷鎖的方法,找不到走出洞窟的路。

 

       但是,我們一貫弟子,在明師一指的當下,已經點醒我們,也給我們一條明路。只要解開身上的名韁利鎖,放下我們所追求的有形有相的幻影,回頭,用求道時所傳的三寶,向著光明的洞口邁去。就可以走出洞窟看到真實的世界。

 

        我們都身在洞窟,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只是真實世界的模糊投影,洞窟的出口就在玄關,玄關通往無極理天,至於無極理天是什麼,無法言喻。就像走出洞窟的人無法解釋形容洞窟外的世界,就像如何跟瞎子形容我們眼見的世界。

 

光明的適應期

 

        我們求過道的道親,都是已經被鬆綁,也走出洞窟的少數人。為什麼無法像佛菩薩一樣清淨自在法喜

 

        如洞窟寓言的形容,我們長期處於黑暗,一旦重見光明,需要一段適應期。

 

        我們道親都還在學著適應過度光明的洞窟外的世界,學著適應過度光明的道德生活,求道讓我們離開了過去黑暗洞窟世界的貪婪、忌妒、鬥爭、八卦…。

 

        洞窟裡的人認為的美食大魚、大肉,之於道親是可怕的屍體發出令人厭惡的氣味,洞窟裡的人認為吃素等於黑白人生,道親甘之如飴。

 

        這些都因為我們走出了洞窟的黑暗,在光明的照耀中產生的現象。

 

       但對於道場的過度道德,也很難適應。

 

        很多道親聽辦公室的八卦有痛苦感,覺得不如在道場參班聽道理,但是在道場聽課又聽得枯燥乏味。

 

        經典、道理就如同洞窟寓言所說的水中倒影,我們透過經典學習,從真理的倒影中去了解真理,當我們已能看清倒影實就能進一步直接看到倒影之上的真實世界。

 

矛盾

 

        道親的生活處於極端的光明,與極端黑暗中間。不習慣極端的光明,更回不去極端的黑暗。

 

不習慣七情六慾,也不習慣清淨無為;不想要牽腸掛肚的人生,卻也無法完全放下,過一絲不掛,清淨無為的人生。

 

       這種不適應期有人很短,有人很長,也有人直接放棄。

 

        有人經過幾年後終於適應了,也逐漸看到真理實像,逐漸適應道德人生,最終迎向光明的世界,成為活在完全光明世界的人。

 

       也有道親要經過漫長的適應期,也許終其一生都在光明與黑暗間徘徊,達不到完全光明,卻也回不去完全黑暗。相信道,卻無法改掉所有的毛病習氣。

 

        當然也有人受不了光明刺傷眼睛,不願意放棄追逐物質世界的生活,走向修道的人生,最後終於又走回洞窟人生,重回自欺的黑暗世界,否定、追逐欲望、開齋…。畢竟洞窟內的人是絕對多數,熱鬧非凡,洞窟外雖然光明,但人煙稀少孤獨寂寞。

 

        有機會走出洞窟的人,終究是芸芸眾生中的少數,多數人都躲在洞窟中,黑暗、煩惱、苦中作樂,還可以互相比較誰過得比較好…。

 

        走出洞窟熬過適應期,最後終於能夠直視太陽,就是我們道中所說:”二目要回光,一點真太陽當下定慧等持,止觀雙行,無所不知,無處不定。才知道真正的光明不是眼睛看到的光明,而是智慧之光。

 

        我們都已走出洞窟,我們可以選擇繼續適應,迎向光明;也可以選擇回到多數人所認同的洞窟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郭明義 的頭像
    郭明義

    一貫道郭明義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