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上海一位前賢,為六祖壇經內容打逐字稿,日後有時間再將逐字稿貼上字幕。
六祖壇經04
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
童子曰。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
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上人。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童子引至偈前禮拜。
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
惠能聞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
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
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複兩日,有一童子”,惠能一聽到這個偈語,有這個童子,小沙彌,整個道場大家都會背了,經過碓坊,他作苦功的地方,“唱誦其偈”。惠能一聽到,就知道未見本性。他也不知道什麼作偈可以得祖位這個事情,他也不知道。他“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雖然沒有經過祖師親自的教導、傳授,可是已經認識大意了。
欲求心 - 出離心 - 菩提心
因為我們剛才講的欲求心、出離心,他已經闖過去了。因為人世間老實講,他沒有什麼好欲求的,這個好處就在這裏。所以這個世界禍福相依啊,他當一個樵夫,有什麼好欲求的?人生一點希望都沒有,反而無所欲求。
神秀就不同了,神秀他用很大的功夫,才把這個欲求之心給化掉,為什麼?他本身是一個昂藏七尺之軀,他不像六祖惠能,矮矮小小的,相貌平凡醜陋。神秀大師,後來武則天拜他為國師。武則天看到他的時候,大吃一驚,這種人有龍鳳之志。她說他這種如果不是出家的話,皇帝的位置就是他的了。武則天,是英雄識英雄,她一看天下英雄耶,天下豪傑耶。所以她願意拜他為師。
所以他是充滿希望的,中國那時候是世界最強的國家,最強國家裏邊的最強的高手,所以高手、高高手,可以爭雄於天下的人。然後他一直放下、放下,他知道那些東西是苦惱,他的智慧,已經超過武則天不知道多少倍了。他能夠放下。
六祖惠能,他的好處就在這裏,他根本爭不過別人,他沒什麼好爭,他最多多砍兩捆柴而已,這有什麼好爭的?多吃苦而已,所以這是立足點不同。所以他很容易就起出離心。出離心對他來講,那是一點問題都沒有,非常輕易的。
神秀,他因為他福報太大了,智柄太好了,欲求的本錢太大了,所以他費了太大的功夫,在出離這些欲求。所以這個成果,他很難捨棄的。那惠能呢就不同了,惠能他是很輕易地就出離一切了。對他來講,是理所當然的,這個世界那麼苦,我有什麼好追求的。所以他的根器大利,原因就在這裏。注意喔,我們很多人都可以這樣子。
所以越是絕望的人,“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這不是我講的,是尼采說的。越是受苦的人,你越不要悲觀,越是受苦的人,你越容易起出離心。起了出離心呢,就很容易發菩提心。
所以他“未蒙教授”,已經“早識大意。”因為他發現人世間一切呢,都沒什麼好追求的,無所住嘛。他一聽到無所住而生其心喏,就不想再住了,老實講沒什麼好住的,這世間有什麼好住的?他要住哪里?婚姻嗎?事業嗎?前途嗎?沒有一樣可以多想一想的,多想一想就起煩惱,乾脆不要想。
當他無所住,本來他還會想殺出一條血路啊,拼出一個所謂很貧微、勉強求生的一個人生,安定的生活出來。他一聽到無所住,馬上就放下了。而“無所住而生其心”,生的都是智慧心,所以常常發現自性常生智慧,叫“早識大意”。
所以我們今天,就算你沒有求道,你如果能夠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哎,你就能夠早識大意;你今天就算求道了,你還是處處有所住,你還是很難識得大意。就算像神秀他們在祖師門下,還是很困難。神秀有沒有住呢?有,他住於清淨,住於六根解脫,還是住在這裏邊。他住在一種更高的,出類拔萃。他不跟世間的人爭出類拔萃,他爭的是一種身心清淨解脫的出類拔萃,還是有所住。
所以他就問童子說,“誦者何偈?童子曰,爾這獦獠不知,”他說“你這個鄉巴佬啊,大師有說‘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生死是大事,那麼你們要去好好地了脫生死。那如果能夠了脫生死的人,我就可以把衣缽和心法傳付給他,然後讓每個門人都作偈來看。如果悟得佛法的大意,就付衣缽和心法,成為第六代祖師。那麼神秀上座就在‘南廊壁上書無相偈’。”
事實上,這是有相偈,不是無相偈。那身心都有相,身是菩提樹,不是有相嘛;心是明鏡臺,也是有相啊。他只是說他有的相,是純淨之相,而不是污染之相。所以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有大利益”。
惠能就說了,“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他說雖然我很卑微下賤,我希望能夠親自看到這個偈語,來背誦它,來結來生之緣,來生的果緣。我這輩子是沒有希望,他很謙卑嘛,我這輩子大概就是在廚房裏邊度過了,但是我希望下輩子能夠有這個佛緣。“上人,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他稱這個童子叫上人,上上人,拜託他,引他到這個偈前禮拜。這童子就引他到了偈前禮拜。
惠能就說“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事實上,那個童子搞不好也不識字,他聽人家在讀的。這時候就有一個“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叫張日用,別駕也是一個小官。什麼官職,我也搞不清楚了,總之大概是政府的一個事務官,叫做張日用,就高聲讀給他聽。“惠能聞已,遂言,亦有一偈”,他聽到了以就後說,我也有一首偈語,“望別駕為書。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稀有。”這時候別駕就說了,你也會作偈語啊?喔,這個事情很稀罕那。也是很輕視他,你字都不認識,你會作偈語,這太離譜了吧?
“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這時候惠能就向張別駕說了,要想要學無上菩提,不能輕視初學,不可輕視初學之人。有時候我們這些下下人,說不定有上上之智;那麼上上之人,就是身居高位之人,有時候所謂“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有沒意智。
這“沒意智”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的智慧,一時呢,因為一些情景,本來很聰明的,突然間隱沒掉了。所以時常有這種“五十成道四十墜”。我們道場也有一些前輩,修了一輩子,什麼官考、什麼智慧考,什麼考都考過了,哎,到最後的時候了,突然間一念之差,轉了。不修不辦了,或是亂修亂辦的,或者是跟假祖師掛鉤的,從助道到考道的,差那麼多,這叫“沒意智”。
記得後學以前,有一次到這個發一靈隱寺的道場去講課,然後講完課就有一個座談,雙向交流。就有一位道親起來問,那時候後學還是講師,說“郭講師,請問你一下,六祖壇經裏邊有一句,‘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那這上上智都知道了,上等的智慧。那請問‘沒意智’是什麼意思呢?”
哎,突然間我的頭腦就一片空白,答不出來。“這個沒意智哎,這個沒意智哎...沒意智。”旁邊一位李講師很有意思,現在也領命當點傳師。李講師就站起來說,“郭講師,你現在就是沒意智。”哈哈哈哈,一時糊塗掉了,這就叫沒意智。照理說,這個耳熟能詳的,怎麼就?這就上天顯化,點你一下。告訴你,任何人都會有“沒意智”啊。這句這麼熟透的“沒意智”,竟然一下子答不出來,頭腦一片空白,業障現前了。所以人永遠不要以為自己是上上人那,什麼時候沒意智現前,就一念之差,墮落輪回。所以尤其這個“沒意智”一念之差,非常可怕。
像以前就有一個比丘尼,她已經修得很好,我忘了她的名字了,在釋迦牟尼佛門下的弟子。比丘尼就中尼姑,她修得非常好,也修到四禪的地步了,就是身心清靜解脫。突然間她起了一個念頭,叫“沒意智”,突然間一念之差,這也是過去式的習性發動。那時候她已經在僧團裏面很有地位,影響很大,有很多的信徒,因為她有神通嘛,到了四禪,就發起神通了,信徒很多。
她突然間起了一個念頭,什麼念頭呢?她突然間有一個想法,就是淫欲。她說淫欲,你快樂我也快樂,又不是殺人。殺人,我快樂,你不快樂,你被殺了;偷盜也是啊,我偷的,我很爽啊,你被偷的,就很不爽了;妄語也是啊,我罵人,惡語啊。但是只有淫欲,你快樂,我也快樂,不造業嘛,大家皆大歡喜嘛,所以淫業無罪。她這個理論一出來,不只說自己照著去做,而且影響很多的信徒,淫業無罪論,大家快樂就好了,邪淫無罪。現在這個時代,很多人有這種觀念,淫欲無罪。
結果她一提出這種說法以後,就從她的女根,就是生殖器官那裏,突然間生大盆火出來了,然後肉身直接墮入地獄。這叫沒意智啊,非常可怕,一念之間,一個四禪的比丘尼,就這樣子直接墮到地獄去了。因為她的妄語太嚴重了,影響太大。那時候佛陀在世的時候,護法非常地嚴厲。
道場也是這樣,尤其是老修,要特別謹慎。當你有影響力的時候,一旦你有沒意智出現的時候,一念之差,邪說妄語,馬上勾出天盤,因為怕壞了大局。一般的眾生,再怎麼樣,上天都很慈悲。像這種,一個人會影響幾百人、幾千人,立刻就勾出天盤,很嚴酷的,馬上勾出去。一個因緣發動,就給你勾出去了,就是“沒意智”。
尤其是“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所以六祖惠能還沒有得法,他就看到最重要的部分了。主要就是輕人,自以為了不起,輕視別人,這就是沒意智發生的緣故。一般人,他有見地、他有修持、他有領悟,甚至他有神通,或者說他在一個團體裏面有著崇高的地位和名望,他就很容易輕視人。一旦輕視人,就有無量無邊的罪,這個沒意智,就隨時會進來。
這個叫什麼?“魔慢”。我們都以為魔是邪惡的人、墮落的人,不是哦。邪惡墮落的人通通下地獄去了,要不然就掉到三惡道去了,那有像魔那麼厲害。魔是在天界,他化自在天,魔可以神通變化,厲害得不得了。所以魔都是修行者,你不修行,成不了魔的。但是修行者,傲慢,就成魔。所以特別要小心,修行的人一旦傲慢,就會成魔,就會入魔道。尤其修行有真諦的時候,特別容易傲慢,發現自己出類拔萃、與眾不同,就特別容易起傲慢之心。所以“若輕人,有無量無邊罪”啊。
這句話說起來,每一個人都聽得懂,但是呢微言大義啊,裏邊警告意涵非常的深。這句話用得上啊,現在我們道場中,所有假祖師都是輕人有無量無邊罪,都是這樣出來的。所有考道、亂道的,通通都是道場中有影響的大人才。他不是大人才,他怎麼考道、亂道?原因很簡單,就是輕人。他不是不發心,他能夠爬到那麼高的位置,都是發心,修學辦,都是全力以赴的。他有辦法居於一個舉足輕重、動搖國本。他能夠動搖國本,就是修學辦都是一流的,全力以赴的。但是就是起了輕人之心,所以上上人有沒意智。
“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渡吾,勿忘此言。”張別駕就說,你只管誦這個偈語,我為你寫。如果你得法以後,先要度我,勿忘此言。結果後來整部六祖壇經裏邊,還有我翻整個指月錄、傳燈錄,這個張別駕再也沒有出現過,這是很奇怪的。“勿忘此言”,我相信六祖惠能不會忘記的,是不是他自己忘記了,我就不曉得。以前後學那邊有一位道親,他只要看到這段,眼淚就流個不停,搞不好他就是張別駕。他說每次看六祖壇經,看到這裏,就眼淚流個不停,就看不下去了,悲由中來。搞不好就是張別駕。
神秀 - 身心有實;慧能 - 身心本空
“惠能偈曰”,這時候惠能就口頌偈語,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偈語寫的是千古名偈。他要感謝神秀大師,作球給他打,把球作到門邊,讓他臨門一腳踢進門,千古贏球。神秀和惠能,最大的問題就是,神秀認為身心有實,這個身體和心靈,都是很實在的,一不小心,就犯罪造業,然後結出惡果,墮落沉淪,這叫身心有實;那麼慧能,他是看到身心本空,如幻不實,應該說身心如幻。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他看到身心如幻。身也是幻,虛幻的,好像作夢一樣,夢見自己有身體、有思想、有人生、有生活,但事實上醒來是一場空。這叫“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所以惠能他一開始,他的見地,所見到的就不同。
我們一般人面對人生,就是面對自己的身心,還有這個世界,那一般都先定義身心有實。身心有實以後,怎麼樣子來發展這個身心,或是維護這個身心,怎麼樣子去讓這個身心處於最佳狀態。那每個人認為的身心最佳狀態都不同。
像最近奧運,奧運的話,就知道身心最佳狀態就是得到奧運金牌,這是身心最佳狀態;那就修行人來講的話,身心最佳狀態,就是完全沒有七情六欲,才可以解脫自在。但是基本上都是在一個前提,就是身心有實,只是你怎麼去處理這個身心的問題,差別在這裏。
而惠能呢,他看到身心是如幻不實。首先就像前面弘忍大師所說的,我們的身體和我們的心靈,根本就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可能性,它和這個世界一切的因緣,就像波浪和大海的關係一樣,緊密相聯,不能獨存的。
相互為客
所以說“菩提本無樹”,菩提樹,“身是菩提樹”,他說“菩提本無樹”,身本無;“明鏡亦非臺”,“心如明鏡臺”,他說心亦無。所以身本無,心亦無。這個無,不是頑空,不是說沒有,就好像說杯子不存在一樣,不是。而是它存在的方式,是什麼方式存在的?它是無主的存在,相互為客的存在,沒有自主性的,相互為客。
好像我們剛才做的譬喻,波浪,它沒有自主性,它依附在大海,依附在每一個波浪的起伏之中,沒有自主性的存在。既然沒有自主性的存在,你如何去怎麼樣子,什麼“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這個東西是不可能做到的,做到也是假相,也是在一種很特殊的、短暫的因緣之中。
當然你的短暫,可能是一百年、一千年、一萬年,可是還是短暫的。一念萬年那,還是短暫的。因為你特殊地營造那種情景,你可以保持一個波浪起來以後,維持一萬年,有這樣子的,慢動作嘛。你放超慢鏡頭,慢慢跳,他可以慢慢混,混一萬年。最後還是要下來的,因為他重點不在那個波浪,是在整個大海,生命的實相,是整個清淨大海。大海有什麼不好的呢?清淨本然那。
所以惠能看到很清楚,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不是世間空空蕩蕩,什麼都沒有,而是無一物獨存,都是相互為客的,彼此相互為客的,無一物獨存。
你有可能獨自存在這個世間嗎?手可能獨自存在嗎?腳可能獨自存在嗎?天花板可能獨自存在嗎?甚至這棟房子可能獨自存在嗎?你所依附的一切因緣,綁在一起。包括地球,有可能獨自存在嗎?它也是跟整個太陽系的星體綁在一起,太陽系也是跟整個宇宙的星體,綁在一起,相互為客,都是相互為客。
所以說本來無一物,哪有一個東西在那裏啊?這個世間一切,就是相互流動的。世間萬事萬物,它的實相就是什麼?就包括我們身體,不斷地在新陳代謝之中。我們說身體是新陳代謝沒有錯,細胞一直都在更新之中,水分、空氣,不斷地在交流之中。我們的心靈也是一樣啊,你的心靈怎麼樣固定在哪里呢?沒有的。你的心靈,從早到晚,不斷地都在變化之中。而且不是主動地變化,完全是受環境的變化,風吹雨打,都會變化的。早晨出太陽、下午下大雨,今天就是這樣子,風一吹,就會變化,別人講一句話,也會動。阿扁講一句話、阿珍講一句話,舉國皆動。甚至遙遠在雅典,那個棒球打輸了,也是一樣,怎麼吃義大利面,就被義大利面給吃了?大家都心裏很納悶,你的心會不會受影響?多少都會,多少都會受影響。
所以說我們身心就像流水一樣,看起來一條河在那裏,事實上,沒有一分鐘它留在那裏的,也沒有一秒鐘、一霎那之中,它停頓在那裏的,賓士而去,不斷地賓士而去。整個宇宙就是一個道,流動的道。
老子講的,“道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就是大,無所不包叫做大。然後怎麼樣呢?逝,賓士,不斷地賓士。心靈也好、身體也好,不斷地在賓士,像流水一樣,賓士。為什麼孔子很喜歡看水,就是這樣,他看到生命的實相,就像水一樣,無所住的,沒有一刻停留的,不斷地賓士而去。“無遠弗屆”,賓士到遙遠的天邊、天邊、再天邊,最後又回來了,又轉回來了。再遠,遠和近是一體的。
就像大海一樣。太平洋的水和大西洋的水,不是都是一樣的水?同樣一個大海的水,再遠都是一樣,大海水就是大海水。太平洋的水和大西洋的水,有什麼不同呢?同一個大海的水。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關係,就像頭頂和腳底的關係是一樣的,都是這個身體。
所以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到哪里去惹塵埃?哪里有一個東西可以被污染?不斷地在賓士、流逝之中,哪有一個東西固定在那裏,會被污染的?沒有的。要看到生命的實相是這樣子的。
首先就要發現,沒有自我的存在,不是去修,不是有一個我,修到無我,而是發現沒有自我的存在。你要找一個我,找不到的啊;找一個身、找一個心,是找不到的。找到了,那是妄。就好像我看到這個水、這條河就是這樣子啊,但事實上它是流動的,它早就不是這條河了,這條河早就不見了,一秒鐘就不見了。同樣你也是一樣,一秒鐘就不見了。整個生命和整個世界的關係,是這樣子地融合在一起,就像海水和大海的關係一樣。
就像我手上抓著的這個空氣一樣,我手掌範圍裏面的空氣,和外面的空氣,有沒有辦法分別?沒有辦法的,一點距離都沒有的。我們和這個世界的關係,就像這樣,就像我手掌裏邊的空氣和外面的空氣是一樣的。
要深深地去體悟,“本來無一物”,無一物可得。沒有一個東西,孤立在那裏,可以去惹塵埃的。而且它不是固定地存在那裏,不是說我身體和這個世界是一起在那裏,不是,賓士,一直在流動之中。流到哪里去?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它好就好在這裏,水好就好在它會流動,它不會流動,它就臭掉了,所以流水不腐。
生命的好就好在這裏,不斷地賓士而去。歡樂也會賓士而去,痛苦也會賓士而去,一切都會賓士而去的。生命最絕佳的境界,就是無所住。無所住,不是經過修持而無所住,而是事實上是無所住,你要去接受無所住。不接受也要接受,為什麼?除了無所住,沒有其他的實相了。
就是無所住,身也無所住、心也無所住、世界也無所住,地球也無所住,太陽也無所住,整個宇宙都無所住。哪一個東西是住在那裏不動的?沒有,都在運轉之中。這個桌子在這裏不動嗎?通通都在運轉,跟著整個地球在運轉。我們現在在這裏,就一直在變化之中,內在、外在,都一樣。
好,那我們就講到惠能真正的無相偈。但我們也不是說光口頭禪,念一念而已,要好好地去體會一下。而且神秀的有相偈,也要好好體會一下,體會一下他那種堅決的出離之心,不受污染的決心。不要笑人家神秀,不見性、未解脫。人家不見性,至少也沒有見欲嘛,人家不見性,起碼還見到靜,不欲而靜。那我們一般人,就只見到欲而已,只見到欲求之心,而沒有清淨心。
見性,並不困難。困難的是什麼?你的習性。見到本性並不難,你見不見,你都活在本性之中,心性無所不在。見道也不難,“道曰大”,大而無外,我們都包裹在大道的運轉之中。所以你見不見,你都在大道裏邊。難是難在哪里?我們的習慣,不管你是習慣於欲求之心,還是習慣於出離之心。
這種習慣,就好像動物一樣,它已經習慣在那個圈圈裏邊,它就在那個圈圈,你看很多動物的生態就是這樣。你看它很自由,它是被自己綁住了。我們看,哇,那野生動物很自由,我們覺得動物園裏的動物不自由。那你就錯了,差不多。
最近我看discovery、國家地理雜誌,才發現那些野生動物,可能它一輩子在那棵樹那兒繞。它野生動物園裏,範圍可能還大一點,因為沒有天敵,而且它覓食不虞匱乏,所以它還會到處溜達散步。你要是野生動物,它就是那二三棵樹,就在那邊繞。或者一群狼,可能就在那個範圍,轉不出去。一直到活不下去了,它才會換地方,它活得下去,永遠在那邊繞。
我們人其實也是這樣子,一個工作、一個家庭、一個老婆、一個老公,哇,在那邊繞繞繞,繞一輩子,永遠出不來。而且這輩子繞完,下輩子還要繞。我們說下輩子,跟自己所愛的在一起,有什麼不好的?那你就錯了。很少人跟自己所愛的在一起,大部分人結婚十年了,大概愛都沒了啦,剩下都是恨。所以,都跟所恨的人綁在一起。
愛和恨的磁場特別強,你恨誰,下輩子就跟誰在一起。最好你不要去愛,也就算了,最好你能夠把你的恨給化掉。不然你恨誰,下輩子他會出現在你身邊,越恨,結合的越緊。很奇怪,愛和恨是一體的。因為恨和愛的磁場特別強,你恨他,他就會出現在你身邊,跟你綁在一起,糾纏不休,一直糾纏到你愛他為止。哈哈哈哈,好困難,越來越複雜。
所以為什麼神秀要出離?有他的道理在的。他那個人也是大愛大恨之人,因為有大英雄豪傑之勢,生生死死來,一定都是大愛大恨,所以苦惱非常大,範圍就非常大。大愛大恨之人,他的範圍就很大,像黃任中一樣,一下愛一大群,身邊永遠有二十幾個女孩子,範圍很大了。所以苦惱就更大。
所以我們先要問自己,能不能“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出離心有沒有?有了出離心以後,再回頭一看,啊,發現我所要出離的這個世界,只要我無所分別的話,全部都是黃金淨土,這就是悟了。前面那是修,出離心是要修的,菩提心是要用悟的。但你沒有出離心,很難去悟的,都白講而已。
如果你對世界的七情六欲、愛恨交織,這麼糾纏,沒有跳出來看一看,多划不來?費這麼多的心力在裏面,最後就是結怨。老實講,人的一生大部分都是在結怨。我看很多老人到老,嘴巴念念念,仔細一聽,都在念一些過去那種,很奇怪喔,所愛的東西很容易忘記喔。很多老人到最後,記得都是一些,你們家裏有沒有老人的?老是念一些以前誰對不起他,誰對他不好,他不會去念誰對他很好的。快樂的事情,很容易就忘記了;那種怨恨的事情,刻痕很深。就一直念念念,念久了,下輩子就跟那個人在一起。多划不來啊,人的一生就是這樣。
所以神秀那個偈語,是很重要的啊,“依此偈修,免隨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下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