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03

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諸人聞語。總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

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

偈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歎善哉。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恩上海一位前賢,為六祖壇經內容打逐字稿,日後有時間再將逐字稿貼上字幕。

03 行由品-3

上回我們講到五祖弘忍大師他要交付衣缽,所以他要求他這些門人、學生聚集在一起,向大家說,要每一個人回去以後,自己返觀內照自己的智慧、看自己的本性,然後看看你對心性的體悟到哪里,寫一首偈語來。

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這些眾人聽到祖師這樣子的一個吩咐、交待以後,退下來以後就互相地講,我們那需要做什麼偈呢,我們現在神秀上師就是我們的教授師,教導我們怎麼修持的,那麼我們的老師,見地一定遠遠地超過我們,所以我們寫也是白寫的,我們就等老師寫就好了。因為那個時候,神秀上師已經替祖師來維持道場,來接引眾生,已經行之有年了,已經很多年了。而且他本身的道德、學問、修持,都是上上之選,所以每個人都很敬佩他。然後大家都想說我等以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我們以後就是追隨神秀上師修行就好了,何必自尋煩惱,去做這個偈呢?

那麼神秀就想啦,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你看,從神秀自己的思維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人,他的自律非常的嚴謹,他的修持也修得非常的好,因為他重視的是動機。他首先要檢討自己,我為什麼要做這首偈語?我做這首偈語的動機在哪里?是為了爭奪祖師的位置嗎?還是為了求正法眼藏呢?簡單地說,是為了追求真理,還是追求權威?這個動機要弄得很清楚。

就好像我們來修道,我們目的是什麼?我們目的是追求真理呢?還是希望仙佛菩薩保佑,賜給我福報呢?幫助我成功,成功我世俗的這種名聞利養呢?這是動機,很重要,神秀就想到這個。他做任何動作,先考慮到說不是我才華的問題,也不是我見解深淺的問題,而是我的動機在哪里。所以也是一位非常優秀的修行者。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在五祖弘忍大師的方丈室的前面,就是五祖他禪修,還有住宿的廳房,住持的房間,前面有一個走廊。那這個走廊有三間,就像我們這邊文化走廊,有三間。本來這三間步廊的牆壁都空著嘛,就想要請供奉盧珍,一位名畫師,叫做盧珍,盧供奉。因為是朝廷裏邊的畫師,國家級的,所以說稱之為供奉。請他畫楞伽經的變相。因為那个时候,達摩祖師他到中國來,他除了傳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之外呢,還傳了一部《楞伽經》。

那么楞伽經,可以說是後學所看過的佛經裏邊最深的一部經。因為它範圍非常的廣、博、深、雜,無所不包,它包含了很多宗派的修持法門。像佛教裏邊有所謂的空宗啊、相宗啊、唯識宗啊,很多宗派。那麼楞伽經裏邊通通包了,通通里边都有了,還融會貫通。所以那是一部非常博大精深的經典。因為它在这裏邊,把心法的闡述非常地詳盡,所以要準備請盧供奉畫楞伽经變相,用圖畫來表現。图画来表现的话,讓大家比较能夠理解。這楞伽經是用來證道的,用来證明這個心法的。

還有五祖血脈圖。还有五代祖師的血脈相連那,從第一代達摩祖師、第二代神光大師、第三代僧燦大師、第四代道信禪師、第五代弘忍大師。這一個祖師的道脈,道統的傳承,要把它繪成圖表,流傳供養。

那麼神秀他作偈,他把這個偈語很快就作好了。因為他自己的修持,功夫非常的嚴謹,而且也很有成就了,所以他也很明白修持是怎麼回事,所以他偈語很快就作成了。可是呢,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可是他想要把這個偈語呈給祖師看,呈給老師看。走到堂前,走到老師房間的門口,心中就恍惚不安,覺得不對勁,然後全身都流汗,所以一直遞不出去。前後經過四天,一十三遍走到堂前,呈偈不得。

秀乃思維,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雲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後來他就想啊,不如我就在這個壁廊空的牆壁,現在暫時還是空的嘛,先把它寫上去。然後和尚出門來時候看到了以後,如果和尚說寫得好,見地很好,見到心性了,我就可以出來禮拜,自己承認是我作的;如果和尚說不堪,這不堪的意思就是見地很差,沒有見到心性,那就是白白地我在山中這麼多年來受人禮拜啊,我是修什麼道呢?我只有自己呵責自己,懺悔了。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所以他三更半夜,就自己趁人不注意的時候,拿著燈把它寫上去了。這是一首很有名的偈語。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指拂試,勿使惹塵埃。絕大部分、絕大部分的人喏,他只要一修行,都是按照神秀大師的偈語在修行。身是菩提樹,我們這個身體呢,就像菩提樹一樣,要把它修剪得高大、整潔,像我們身體,一定要儀容端莊、言行謹慎,就像菩提樹,很高大,每一片樹葉都漂漂亮亮的。因為它是聖樹,因為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正等正覺嘛,所以菩提樹是聖樹。所以菩提樹都要修剪得很好,就像我們的身體一樣,言行要非常的謹慎,遵守戒律,這叫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然後心呢,就要像鏡子一樣,很明亮,要能夠照,能夠明照萬物。如果心被貪嗔癡、憤怒、恐懼、憂傷,這些不好的負面的心情,所遮蓋的時候,就好像鏡子被灰塵遮蓋了,就要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要時常把它打掃乾淨,不要讓它惹上塵埃。這塵埃就是貪嗔癡、殺盜淫。殺盜淫妄酒,這個是屬於身體要遵守的戒律;我們心靈要遵守的戒律是什麼呢?就是貪嗔癡,三毒。這都是要時常觀照的,這些都是塵埃。我們要時常檢討自己,有沒有犯了戒律,不管是身體的戒律、嘴巴的戒律,還是心靈的戒律,都要非常地嚴苛,時常地自我反省、自我檢討。

神秀他不是光說說,他是做得到的,他一直可以保持他的身心的清淨。前面就可以看得出來啦,他的動機,他就很注意自己是不是起了貪念。我來寫這個偈語,究竟是追求真理呢,還是追求祖位?如果追求祖位的話,那就是惹上塵埃了。所以說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對神秀來講的話,一念之差也是塵埃。你看一個人修行,嚴謹到這個程度。

所以時常有人看到神秀的偈語,就說哎呀,這個不好。其實大部分人喏,你就跳不出這個範圍,能夠做到神秀的十分之一,就不錯了。大部分人全身都是塵埃呀,貪嗔癡、殺盜淫妄酒,無所不為,無所不言,無所不思。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大學》),然後自己認為自己境界很高,超越了所謂的時時勤拂試,勿試惹塵埃。其實渾身都是塵埃,就是在紅塵裏邊打滾,全身都是泥濘,不是塵埃啦,泥濘不堪啦。

所以神秀他這個偈寫得好不好?非常好,簡潔俐落。不跟你講一大堆深奧的道理,就實實在在的嘛,很具體,誰都看得懂,誰都可以照著去做。真正好的修持的法,就是要這樣。不是講一堆很抽象的言語,你連聽都聽不懂的。他這個大家都聽得懂啊,就是怎麼樣實實在在地潔身自愛。而且用菩提樹和明鏡臺來譬喻,也譬喻得非常好,這算是善譬喻者。

然後他心裏邊坐臥不安,一直到五更,搞不清楚,不了解自己這樣子的一個修持和見地,他不止是他的見解,最主要他把自己實修的經歷,把它用一個很簡捷、有力的偈語,把它表達出來。他寫的每一句話,都是他做到的。你想想看,你做得到嗎?做得到身心清淨,如同菩提樹、如同明鏡臺嗎?非常困難的。

祖師已知神秀入門未得,雖然入了門了,但是未得心法、未得開悟,沒有辦法登堂入室,所以沒有見到自己的本性。那第二天天亮了,祖師就喚盧供奉來,準備要在這三間步廊上面要畫圖像。忽然間就看到這個偈語,事實上他沒有看到偈語,他平常相處,他就知道他的徒弟修持的功夫,都是落在打掃身心,維持身心的潔淨,就是這樣子而已。這個其實也可以作為所有弟子們的典範,但是知道這個跟見性,還是有一段很大的距離。

所以忽見其偈,就跟供奉講說啦,供奉,你不用畫了,勞動你、辛苦你那麼遠來。那麼金剛經裏邊有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今天畫這些像,也是虛妄的。只要留下這首偈語。不要把它擦掉,因為你要畫圖,你就要用油漆先把它粉刷掉。但留此偈,與人誦持,讓大家背誦、受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這不是講客套話喔。依照這首偈語來修,起碼可以於免於墮入三惡道;依照這首偈語來修持的話,有大福報、有大利益。所以這是一個基礎的工夫。

那我們一般人修行,入門的時候,所以入門未得,這個也是入門的功夫,入門一定是從這裏來修持的,不可能一開始就要入大覺悟、大解脫的境界,一定有一個基礎功夫的。這個基礎功夫就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我們一般人對自己的身心,有沒有這樣的認識呢?有沒有覺得身體是像菩提樹一樣?一言一行,都要保持潔淨;心靈像明鏡一樣,要保持光明,而不受一大堆的欲望啦、惡習影響。一般來講,就是受欲望和惡習,大部分人都屈服在自己的習慣,身體习惯。我講話有講話的習慣、我行為有行為的習慣、我的生活習慣,一大堆不好的習慣。這時候身體就不是菩提樹啦,身體就變成一个葛藤、蔓藤一樣,到處糾纏,沒辦法參天貳地、升入天空,没有办法。所以身體就是被一大堆壞習慣糾纏。那么心靈呢,就是被一大堆的欲望,七情六欲所困擾、所污染。

所以修行的第一步,就是面對你的壞習慣,還有你的七情六欲,面對這個,你有沒有決心把它打掃乾淨?這個是關鍵所在啊。

所以我們的人心,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就是欲求心。心中就是種種的欲望和追求,主流意識就在這裏。對於真理啦、戒律啦、道德啦這些,一閃即逝啦。最重要就是想,我要追求什麼?我的欲望是什麼?怎麼樣滿足?叫欲求心。那欲求心,就會造成什麼?惹塵埃嘛,处处惹尘埃。不是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而是處處惹塵埃。時時生欲求,處處惹塵埃,這是一般人心靈的寫照。

所以要進入第二個階段,什么阶段呢?叫出離心。要以这种欲求為恥,當作一種恥辱,當作一種墮落、沉淪。自己也很清楚,這種欲求越來越深,生命就一直往下掉。人的欲望越來越多、追求越來越多,他的境界就越來越往下掉,越來越沉淪,好像陷到泥沼裏邊一樣,越來越沉重。我不喜歡這種感覺,這是第一步;我要怎麼樣出離它?這就是功夫啦,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

首先要看清楚自己,我不是生下來就是一個心靈這麼的充滿欲望,然後我的身體就充滿了一大堆的惡習,不是的。我原本是多麼的清淨、明亮,我要恢復,恢復我的本來,我要離開這樣一個欲望的泥沼。所以這叫出離心,生出出離之心。那不能光有出離心,要拿出功夫出來呀,這個功夫就是這邊講的,時時勤拂試,一種觀照。用什麼?十善十惡來觀照。有沒有貪嗔癡?有沒有殺盜淫妄酒?五戒十善,來自我觀照。

然後有了出離心以後,第三步才是什麼?菩提心。就好像爬樓梯一樣嘛,一定是一樓、二樓,再到三樓啊。你不可能二樓沒爬,直接到三樓了,一定要經過二樓的。這個二樓就是出離心,三樓才是菩提心。所以呢這個神秀已經把出離心充分的發揮,而且具體地做到了,因此才會說依此偈修,免墮惡道;因為出離惡道了嘛,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因為你出離惡道,再往上就是什麼?升天那,所以有天人福報嘛,有天人果報。所以要麼就有大富大貴,要不然就升天做神仙,所以說有大利益。

而且最重要大利益是什麼?出離心,可以產生菩提心。

所以他就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心。要大家點一炷香來禮拜。他很清楚他這些徒弟的根基啦,能夠修到這首偈就不錯了,能夠生出出離心,而不是終日只求福田那,不知出離生死啊。他還懂得出離生死,懂得能夠照顧自己的身心,不要去造業、犯罪,就已經算是非常好的了,很了不起了。他知道這些人根基低,絕大部分都停止在這裏,所以叫大家炷香禮敬。盡誦此偈,每個人都要背誦這首偈語,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歎善哉。你看,都很受用啊,因為每個人都看得懂,而且都可以做。要做,你都可以做啊,只是說功夫能不能那麼到而已。但是不管怎麼樣,都是有下手的地方,不會根本聽都聽不懂,更不要說要怎麼做了。

祖三更,喚秀入堂。这时候祖师三更唤秀入堂,把神秀叫到房间里来,问他说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我確實很誠心地、很實心地去檢討過了,我不敢妄求祖師的位置,只希望和尚能幫我檢定一下,我有沒有發起一點智慧,見到真理、見到實相的智慧?因為他在這首偈語上非常地受用,身心清静,非常地受用。他做到身心清淨,警覺心很高。一起妄念,馬上就會察覺;說錯話,馬上就會察覺;動機不正確,馬上就會察覺;做錯事,那更是立刻就發現,所以他非常地受用。但是他想要瞭解,像這樣子的修持呢,有沒有智慧呢?有沒有般若妙智發起?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他说你作這首偈語啊,可以看得出来,你没有见到本性,但是你已经到了门外了,还没有进入门内。因为他这首偈语呢,總結來說,以老子道德經裏邊的一句話,叫做不欲以靜。不要有欲望的話,心就會靜下來。人的心紛擾不安,就因為欲望太多。

昨天有一對夫妻,是我的老朋友,從美國回來,二十年沒有見面了,夫妻倆都是哈佛大學的高才生。好像先生是博士,太太是碩士,都是學電腦的,在臺灣也是讀到臺大電機系畢業以後出國。很優秀的,但是很苦惱。

他們說啊,我因為事業不夠成功,所以說非常地苦惱,內心非常地燥動不安。我說你內心不安,跟事業成功應該是沒有關係的。因為他們有介紹他們的好朋友 ,另外一對夫妻,在十幾年前的時候到臺灣來找後學,那是美國人,不是華人,也是苦惱得不得了。那個老外,個子大概有將近200公分,但是垂頭喪氣,變得跟我差不多一樣高了,苦惱得不得了。他也是一樣的問題,說事業不成功。

後來他事業成功了,我指點他一條明路,他事業成功了。事業成功以後,當到微軟公司遠東區的總裁。什麼飛機啦、遊艇啦,什麼都有了。現在更苦惱,去年來找我,又是那個樣子,又身高折了一半,垂頭喪氣進來,痛哭流涕。這是最糟糕的事,現在問他苦惱些什麼,他不知道了。

所以人的苦惱都來自於哪里?心不靜。心定不下來,不管怎麼樣都不好。然後我們總是以為,是什麼原因造成我的心苦惱,造成我的心波動不安。其實你心自己要波動不安,原因在哪里?欲望,欲求太多。我們以為是欲望沒有得到滿足,所以心不安,這是最大的錯誤。以为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事實上是呢,只要你的心起了欲望,就不会安,不管你得到滿足沒有,都不會安。當你的心染上這個欲,染上这种以欲望為主,以追求欲望、滿足欲望,當作我們心的主要的用心的方式的時候,你的心就永遠是痛苦的,永远都痛苦,叫有求皆苦。

那麼神秀就已經知道了,不欲以靜,只要沒有欲望,心就靜下來了。但是心不能光靜,它靜下來就就沒有苦惱。可是很多修行人就是這樣,當他發現,不欲以靜的時候,你的身心輕安那。很輕鬆、很平安,叫輕安。不欲以靜的時候,就一直保持在一種輕安之中,身體好像身輕如燕,沒有一種業障沉重的感覺,心裏也非常的平安自在。

身心在這種狀態之下,就會定在那裏了,就不想再離開這樣一個情景,就覺得這樣子太好了。而且他有有效的方法,可以讓自己保持在這樣,很簡單,就是不欲,真正地徹底放棄這些欲求了。生活能夠過得去就好了,能夠有得吃、有得住,就好了。真正地放下了,真正地放下以後,就突然間發現自己身心進入一種安定的狀態、安然的狀態。但是這個只有到門邊,只有到門外,沒有進入門內。

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因為基本上,這個還是把身心和這個世界劃作兩半,主客對立。身心和世界、六根和六塵,分作兩邊,根塵二分法。我們就是這樣子啊,哪個人不是呢?我身體和心靈是一個世界,身外是另外一個世界。

那只是說,今天我身心面對這個世界,我採取的人生觀、行為法則和別人不同。一般人是身心和這世界的關係就是,這個世界有我所要追求的東西,我要想盡辦法去追求到,一般人是這個樣子。那麼神秀大師呢,他是發現這個世界沒有我要追求的東西,相反的,我放棄了一切的追求以後,我的身心就可以寂靜下來了,就可以自在了。哎,他找到這個真理了,而且實際去實驗,發現確實如此。

但是雖然他不主動去追求這個世界的一切,可是有時候被動啊,因為你身心和世界是二分的嘛,你身心不動,你世界動的時候,怎麼辦呢?就像弘忍大師突然間一句話出來了,你們各自去寫一首偈語來,我衣缽就傳給誰。哇,他就開始恍惚不安了。我不動,你動的时候,怎麼辦?所以這種人也不能結婚,他出家可以,如如不动的。但結婚,老婆一動,他就麻煩大了,你要怎么办?你要怎麼逃啊?

所以這個就是二分法。二分法的話,就必須讓自己處在一種特殊的處境,最好是出家,入於深山、住於蘭若(修行清靜地),少去沾惹世間的一切,會波動的一切,最好住在大自然之中。但是大自然呢,也會有問題的,大自然也會有毀滅的時候,罡風掃過。比方說如果發生什麼核爆的話,你住在深山裏邊,一樣受到影響,這就所謂罡風劫。罡風劫的時候,山洞裏邊的神仙都躲不過啊,因為就是有很多像神秀這樣的仙人。

神秀繼續朝這個路線修下去,就變阿羅漢了,都住在深山曠野之中,長命百歲,他要什麼時候走都可以,他完全離欲清靜,不受世間污染。可是罡風劫一發動的時候一樣,一樣全部掃出來了。

所以這樣子呢很容易讓人家認為已經徹底解脫了,因為身心實在是清靜得很。只要你不要來惹我,我絕對不會妄動的,我絕對不會水中起蛟龍,但是就怕外面有蛟龍入水,那麻煩了。所以要儘量地離群索居啊,遠避塵埃,儘量這個樣子。

所以呢,祖師就很清楚啊,你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因為無上菩提是不二的,不是二的,不是二分法。根塵不二,要去覺悟到六根和六塵是沒有界限的,不二的。你的眼睛和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不二的;你的耳朵和你所聽到的聲音的世界,是不二的。分別在哪里?分界點在哪里?沒辦法分界的。你眼睛看到桌子了,你所看到的桌子和你的眼神,之間的分隔點在哪里?在這裏嗎?(手指著眼睛與桌子的中間)?在這裏嗎(手指著眼睛)?在那裏嗎(手指著桌子)?怎麼去分那?沒有的,沒有分界點的。

聲音也是啊,聲音和你耳膜之間的分界點在哪里?沒有辦法的,沒有分界點的,找不到的,它是融成一體的,這叫根塵不二。我們的身體,和這個世界,有辦法分隔出來嗎?沒辦法的,沒辦法分離的。所以像這樣一個二分法的修行,修到極致,就是時時勤拂試,不使惹塵埃。菩提樹、明鏡臺,修到極致,就是這樣子了。但是呢,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什麼是無上菩提呢?需要言下,不經過思維的。所以言下,意思就是說當下的意思。一句話,告訴過你無上菩提是什麼,你馬上就見到自己的本性,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本心、本性是什麼?不生不滅,見到這個不生不滅的本心、本性,也是整個宇宙的實相。六根、六塵,全部都是不生不滅的,生滅的都是假相,都是妄見。

這個宇宙的實相,就是不生不滅,整體就是不生不滅的,因為沒有界限分別嘛。一個人就是整個宇宙啊,你跟整個宇宙的分界點在哪里?你有辦法抽離嗎?不可能嘛。你跟這個世界的關係,就像手指頭,跟你的手的關係是一樣的啊,密合在一起的,裏裏外外都有。我們說手指頭,你看這根手指頭(指著大拇指)跟這個手,它的血液和這個手的血液、水分、食物、能量,都是相通的,而且它的動作啦什麼,都受到它(指著手掌)影響,互相影響。

我們的身體難道不是嘛?難道不是這樣嘛?你身體裏邊的空氣,和外面的空氣,不是融合在一起的?水分,我剛剛喝了好多水下去啦,水分也是啊,不斷地在交流之中。你喝下去以後,它變成水蒸汽,慢慢冒出來,變成尿啦、變成汗啦,還有身體隨時在排這個水蒸汽,隨時在冒汽的。要不然你這個水進去出不來,就完了,這叫水腫,有沒有聽過?食物也是一樣啊,進進出出、進進出出的,永遠都在進出之中。就像手指頭和手掌的關係一樣啊,不可分離的。這叫不二。

所以這種情況之下呢,整個宇宙是不生不滅的,物質不滅、能量不滅,所以你的生命也是一樣,因為你的生命,你以為這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沒有獨立的自我存在,叫緣起無自性。整個因緣,都是不生不滅,一種界、一種法界,都是不生不滅的。

所以所謂見自本性、識自本心,不是說看到我身體裏邊有一顆靈性啊,不生不滅,其他都有生滅,不是,本心、本性,就是整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是真如本性,也就是真如法界,法界即是本性,本性即是法界。法身就是你,法身就是世界,唯一的實相,就是法身。我們都活在法身之中,諸佛法身,也是你的法身之中。所以說呢,要見到不生不滅的本性。

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你看這邊就講到了,在一切時中啊,不是暫時看到,等一下又看不到了。隨時隨地,一切時之中,念念都見到什麼?念念都見到不生不滅的本性、不生不滅的真理、不生不滅的真如法界、不生不滅的諸佛法身。注意喔,本心本性、諸佛法身、真如法界,三合一,一合三。

就像聖經裏邊所講的,天父、聖靈、人子(即聖父、聖子、聖靈(有的譯為聖神)),三合一的。天父,上帝、 明明上帝、 無極老母;聖靈,充滿在宇宙之間的聖靈,無所不在的聖靈;還有人子,人子就是你自己,是耶穌,也是你啊,有人的身體的,這個叫人子,人生出來的兒子。這就是基督教很有名的,三位一體說,看起來是三位,事實上是一體。

所以說念念自見,萬法無滯,那麼在萬法之中都不會停滯,不會停留在萬法之中去尋找,這個法是我要的,那個法是我不要的。一般人都會滯留啊,滯留在這裏啊。這個世間萬法齊觀嘛。一般人沒辦法萬法齊觀的,見樹不見林啊,一個樹木裏邊,只見到一兩棵自己要的樹,看不到整個樹林。

我看到我要的事業,我看到我要的成功,我的理想、我的抱負。卻不曉得,你看到的那個東西啊,是整個樹林裏的一部分而已、一棵樹而已,綁在一起的,好像看到大象的一小片耳朵一樣。你要,就是一切,沒有說其中有一個東西,可以讓你抓得住的。

所以說萬法齊觀,自然萬法無滯,你就不會停留在其中的一法上面,不會停留在一樣的東西上面。一般人的問題就在這裏啊,就是滯,停滯,他不可能看得到萬法的,不可能看得到所有的一切。他看到一啊,叫挂一漏萬,大部分人的用心都是這樣,挂一漏萬。抓到一,看不到其他的一切。

所以說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一真一切真,就一個真如本性。從這一點(玄關)看進去,發現一切萬境,全部都是真如本性,叫萬境自如如。一切的境界呢,就是你自己的真如本性,所有的法界就是法性。注意喔,這是打破我們一種思維的習慣。我們從小受的訓練就是,你有一個獨立的自我,這個自我是七情六欲的自我;或修行,就變成追求六根清淨解脫的自我,還是一個自我。

總之,我在這個世界上要怎麼樣去定位,這是每一個人的一個基礎的思想習慣,人類文化裏邊的一種主流思維,就是這樣。有一個自我,我要怎麼樣子來安身立命?我要走修行清靜解脫的路呢,還是走那七情六欲的路線?走爭雄於天下的路線?

到底是爭雄還是守雌?注意這一點喔。爭雄,就是跟人家一爭長短那;守雌,就是喔,我輸你啊。這是雌性的。爭雄,還是守雌?但是卻看不到呢,不管是爭雄還是守雌,你所面對的這個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萬境自如如,全部都是真如本性,都是真如法界,法界即是法性。而且呢並不是經過修行,爬到的,不是說我修了以後,才變這樣,實相如是,實相就是這樣。

所以說如如之心,即是真實。你要看到的就是如如之心,內也如、外也如,叫如如之心。內在的心性、身性是如,外在的世界也是如,叫如如之心。一切都是此心、此性,即心即是佛。就這個心,這個心就是一切,這一切就是佛。

那麼其他所有的,我們世間所追逐的一切呢,都是你在整體裏邊,硬要把它剝離出來的一小塊碎片而已。好像一個房子你看不到,你只有看到一片瓦、一片磚。一般人追逐自己的理想、抱負,就算是要去當什麼美國總統,也不過是看到一片瓦而已,只不過是看到一片瓦。美國總統是一片瓦,而一般人追求的成功,是那一片瓦裏邊的一個角落,就這麼可笑。

看不到古往今來,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所有一切時空,諸佛世界、所有的歷史,未來、過去、現在,全部都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通通都是真如,真如法界。除此之外,別無真實。這個世界唯一的真實,就是真如法界,就是真如本性。我們就活在這個真實裏邊。只是你要怎麼樣?覺悟而已。你要覺悟啊,要你覺悟,不是要你修行。所以如如之心,即是真實。我們今天就是要見到真實,不要見到虛假,見到虛假,就會起妄念,妄念就是煩惱。

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如果你能夠見得到萬境自如如,內也如、外也如,見得到真實。不是用理論上的,實實際際地感受到,感受到我們活在真如法界之中,活在諸佛法身之中。整個宇宙純金的,裏面沒有摻雜質的,有雜質,都是自己妄想出來的。一切都是真實的,真金,金壁輝煌。所以燈下照輝煌,照見無限的輝煌燦爛。

汝且去,一兩日思維,更作一偈,將來吾看。他說你再回去一兩天吧,再作一首偈語來,來我看一看,我現在指點得很清楚。五祖弘忍大師為他,把這個心性講得很非常清楚明白了。但是講歸講啊,習的問題啊,習性的問題啊。一般人的習性,是用滿足欲望來得到快樂;他的習性,是以不欲以靜,來解脫、安樂,剛好跟一般人是相反的。他是養成這樣一種習性了、這樣一種習慣了,總之把這個世界當敵人。一般人是把這個世界當歡樂鄉,裏面充滿了歡樂的泉源,當然裏邊也有很多的危險。

但是神秀大師,看這個世間都是塵埃。只有我身心保持清靜,去惹到一點,就是不乾淨。所以他把這個世界當作敵人了、當作仇敵了。所以一下要讓他放下了,看到這個世界非但不是仇人,而且是真如法界,你從拒絕這個世界,到擁抱這個世界,和七情六欲的擁抱又不同,是無限擁抱。七情六欲擁抱,是有選擇的、有分別性的擁抱。而這個是全面開放的,根本好像水滴入海一樣,這水滴入海怎麼樣?就完全融成一體了,而不是魚在海裏面去找配偶啊,不是,是完全跟大海融成一體。

所以這個實在是難以理解,和他的那種習性喔,他雖然這個道理,我相信神秀一聽啊也是懂的。就像我們今天在座,後學這樣慢慢跟大家講,大家也聽得懂,不會聽不懂嘛。但是慣性啊,不習慣那。我們的習慣就是比神秀還糟,我們的習慣就是有好看的、好聽的、好吃的,可以去追求,大概就是這樣,這是習慣。好像跳出這個習慣,就沒辦法生活了。

人生就是這樣,先找出來什麼是好的,然後怎么努力去得到它;或者什麼是好的,我怎么努力保護它。比方說我身體很健康,我怎麼樣維持這個健康,這是最重要的;怎麼樣維持青春不老。生生者不生,殺生者不死。(《莊子》)有時候你越去維護它,越糟,不自然。

萬法齊觀,歸複自然

這個世間生老病死喔,事實上,萬法齊觀,歸複自然。生老病死,不是只有生是好的,老病死都是好的。而且老病死裏,都有生,這四項是綁在一起的。生裏邊,有老病死;老裏邊,有生病死;死裏邊,也有生老病,通通都有,綁在一起的。就好像什麼,像我們會覺得我們生下來以後,年輕,然後希望能夠保持青春洋溢。但是沒辦法啊,生命隨著時間,就開始萎縮了。但是萎縮,這不是壞事啊,我們就是只有看那一段而已啊。

你看花,它開得那麼燦爛,等花開始萎縮的時候、凋零的時候,那代表什麼?果實成熟啦,代表果實成熟了。那果實成熟了,這果實會不會再凋零?也會啊,果實會腐爛、會凋零啊,會凋謝的,但是呢表示種子成熟了;種子會不會萎縮?種子也會萎縮啊,種子萎縮的時候,表示什麼?表示樹已經生出來了。都是這樣子的啦,生裏邊有老病死,死裏邊也有生老病,通通都存在裏面,生就是死,死就是生。

所以說呢,我們一定要看到它的不二,生滅不二、內外不二、身心與世界不二、根塵不二,六根與六塵不二。然後呢全面地接受、全面地接納,會以萬物為己(僧肇大師)啊,好好去體會,世間的萬事萬物和自己是沒有分界點的,而不是一個污染的自我,或是一個清淨的自我。一般人就是一個污染的自我,而神秀的問題,就是他有一個清淨的自我,他有這個習。就算這個道理他聽得懂,可他好不容易維持的清淨的身心,就這樣放了嗎?就這樣棄手了嗎?好不容易把這個所謂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搞得那麼好,三不,一下要變三通,到時不要被血洗臺灣了,怎麼辦呢?所以他心中恍惚、神思不安,因為和他的習慣差太遠。

道理很容易懂啊,但是習性很難化掉。就像今天我們跟大家講,一樣啊,大家的習性,還沒有經過神秀還好一點,其實神秀比我們還難,老實講。因為神秀他進入身心清靜,那是有樂無苦。那我們在人世間,是苦大於樂啊。所以叫我們放棄人世間的一切,直接進入一佛乘,還容易一點,因為沒有這麼值得你去貪戀的。

到是你修到阿羅漢的境界以後,你就很難放棄,很難放棄那種涅槃寂靜的、身心六根清淨的那種覺受,然後又要去擁抱這個世界,又要看到這個污濁的世界。我還不容易已經對它放棄了所有的欲求,已經把它判定為是不堪回首的東西了。突然間我又要回首啊,非但要回首,還要看到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啊,看到佛菩薩就在那裏邊。這是多麼難堪的事情,多麼不堪的事情。所以不堪回首,這就是神秀的問題所在。

所以我們會覺得為什麼,他講那幾句話很輕鬆的啊,為什麼會心中恍惚,神思不安那?為什麼會猶如夢中,行坐不樂呢?問題就在這裏。說來簡單,等於要他放棄了他幾十年的修持,甚至可能是好幾輩子他的修持,都是走這個路線,叫他放棄掉。

觸染不觸不染觸而不染

他已經很不簡單了,一般來講能夠做到這首偈語的,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的人,是不能領眾的,都是到深山古洞裏邊才可以維持啊。他已經可以說一邊領眾,一邊教導別人修行;一邊還可以保持不惹塵埃,這個就是已經身心清淨的功夫,很成熟啦,可以觸塵而不染塵,可以到這個程度了,可以觸塵而不染塵。一般來講,不觸不染。

一般人接觸到六塵,立刻就被這個世界污染。那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接觸。就好像我不玩電腦嘛,我不上網,我就不會掛網。現在有一個流行語,叫做掛網,有沒有聽過?好像蜘蛛網一樣啊,蟲飛上去,就掛在上面了,下不來了。現在青少年就這樣,掛網嘛。我一玩,我就掛了;我不玩,我才不掛嘛,最好辦法就不玩嘛。

神秀已經能夠做到觸而不染,我玩電腦,但我不會掛網。我跟你們和在一起,我還不會掛上去。這個境界很高。可是基本上電腦還是敵人那,基本上這個世界還是敵人。他不曉得這個世界,是無量功德。啊,轉不過來。這個世界,還有我們的身心,都是無量功德、無量珍寶、無量的福德智慧,而不是五濁惡世。釋迦牟尼佛說的,哪有五濁惡世啊?只有你心不淨而已啊,沒有五濁惡世啊。這不是我講的,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我土本自嚴淨啊,祂說你們現在生存的這塊佛土啊,就是我的佛土,莊嚴清淨。這是沒辦法接受的,莊嚴清淨,為什麼一大堆人掛在上面?為什麼一大堆人,在裏面翻騰受苦、六道輪回?這就是他為什麼行坐不樂的緣故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