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上海一位前賢,為六祖壇經內容打逐字稿,日後有時間再將逐字稿貼上字幕。
惠能三更領得衣缽。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 祖相送直至九江驛邊。祖令上船。五祖把艣自搖。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艣。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曰。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 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五祖歸,數日不上堂。眾疑。詣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問。誰人傳授。曰。能者得之。眾乃知焉。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 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麤糙。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 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明禮辭。明回至嶺下。謂趁眾曰。向陟崔嵬。竟無蹤跡。當別道尋之。趁眾咸以為然。 惠明後改道明。避師上字。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喫肉邊菜。
07 行由品-7
上堂課講到“惠能三更領得衣缽,”惠能領受衣缽以後呢,就連夜出走,五祖親自送他上船,渡他離開這個黃梅道場,往南方去。然後惠能就要求自己來劃槳、自己來搖槳,因為惠能他是樵夫嘛,他應該是沒有劃過船,所以五祖他就要幫他划船,但是惠能就要把這個工作承擔下來。划船這個事情,是一回生、二回熟啦,劃槳,你多劃幾次就會了,這就表示他有這種承擔。
在我們道場裏邊也是一樣,我們得道以後,不要光說靠道場裏邊的壇主、講師、點傳師,要來教導你、提攜你,有時候看看就會啦。所以像後學那邊道場,從來沒有開禮節班,你要學禮節,自己看看就會了,因為當初後學也是這樣學的。那還不簡單嘛?多看幾次就會了,你用心學啊。你勉強他學,他還不高興。
所以說“迷時師度,悟了自度。”我們迷的時候,要老師來點化我們、度化我們。今天覺悟本性,就要自己度自己了,不能永遠靠明師的指點、提拔,所以說“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惠能他蒙祖師傳授心法,已經開悟見性了,自然見到本性以後,就要用自己的本性去度化自己,不能再依靠佛菩薩慈悲啦,再依靠老師的指點那、教誨啦。
我們的本性,所謂“見性是功”啊,見到本性就有功啊。功,就是功效的意思,有功能。有什麼功能呢?就是能度,可以讓你度過生死苦海;可以讓你度過所有一切的惡習、災劫,這叫自性自度。所以不要認為我們傳道,就點那麼一下。那一點靈性是可以度,那一點靈性就叫波羅蜜,可以到達彼岸,叫波羅密。所以惠能他就很清楚,這個靈性,不是說點一個象徵意義的,他立刻就讓他發揮這個本性的功能。
我們也是一樣啊,我們得道以後還是在想,怎麼樣在道場裏邊,要怎麼樣接受調教啊、提攜啦、幫助啦、指引啦。其實點你那點靈性喔,你就可以超度一切了。所謂“跳出苦海淵”嘛,就這一點,就可以跳出苦海淵了,跳出苦海的淵藪。“飛身來上岸”,那我們自己要飛身上岸。
祖師就說“如是,如是。”他說是啊是啊,你說得對,你要自性自度。所以惠能和祖師最後的對談,也是很重要的。我們要拿來自我期許,要自己要求自己,要能夠自性自度。不要老是想要依靠道場、依靠點傳師、依靠前人,要跟著人修。就傳你這一點,靈敏自性,就受用不盡了。要去知道它有超度的力量,要不然我們要這點靈性幹什麼?這靈性,就是有辦法能夠度啊。從人鬼仙的這種輪回裏邊,超越進入佛菩薩的一個解脫、自在。人鬼仙,就是我們所謂的氣天,還有象天。
“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他說你今天好好地去吧,以後佛法就在你身上會大行於市,會大大地興盛。好好地去吧,努力地向南方走,不要急著去說法。有時候我們剛求道,或是剛剛有很深刻的體悟的時候,會特別興奮、特別熱情。很多道親都是這樣,他度人的階段都是在前幾年,到以後老修,都度不到人了。所以就是一開始的時候,就速說。叫“不宜速說,佛法難起。”不要著急,佛法難起啊。
世間法比較容易起。因為世間法,都講的是欲望的東西,誘發你的欲望。那佛法是反其道而行的,它是要止念、息欲,就是停止你的念頭,熄滅你的欲望,這和世間人的心理的想法,是剛好相反的。所以說“不宜速說”,佛法很難興起。
那麼佛法的興起,不是用言語可以勸說的。你說你要勸小孩子去打球啦、郊遊啦,那個很容易的,說幾下就好了;你要勸他好好讀書、用功讀書,那就很困難了,因為那個不是他喜歡做的事情。
所以說佛法也是一樣,你要眾生呢,投入修行的、超凡入聖的路喔,他一時很難接受的,這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結緣,結深深的佛緣、法緣、善緣。這時候呢,一旦開口的話,就能夠深入人心那,就不會說“言者淳淳,聽者藐藐。”
就像後學在接觸到這種還沒求道的,不叫道親,像施前人講的,叫親道,來親近佛堂的這些眾生啊,我都不會主動去跟他說什麼,看他問什麼就答什麼;也不會主動要度他求道。就是因為知道呢,“佛法難起”。所以眾生很奇怪喏,你越是不動,應化,所謂“常靜常應”啊,以靜來應之,哎,對他就越有這樣子一個難以言喻的向心力、吸引力。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就是放開腳步,向南方賓士。兩個月中間就到了大瘐嶺。那麼五祖回到黃梅道場呢,幾天都沒有上堂說法。眾人就疑惑啦,就跑去探望他,問他說“和尚少病少惱否?”
我們現在都講出家人叫和尚,事實上講和尚是一個尊稱啊。和尚,就是他修行很好,而且都是主持、領導,所以“和”嘛,就能夠和合僧,大家能夠和合一群團體,然後讓眾人呢都能夠崇尚、崇拜,這就所謂的和尚,“和合尚之,尚其德也。”
所以和尚我們時常在用,講得好像很不值錢。事實上和尚是一個尊稱,一般的法師,你是不能稱和尚的。和尚都是有大修行者,才可以稱為和尚。也是到了中國叢林道場,才發展出來的一個名詞,在印度呢,那叫比丘。那和尚,是連坤道都可以稱和尚,坤道修的好,也可以叫和尚。
“和尚少病少惱否?”和尚,你有生病嗎?或者有什麼苦惱呢?五祖說“病即無,衣法已南矣。”他也是很狠那,你為什麼不多瞞幾天那?就直接告訴他們說,衣缽心法已經下南方去了。簡單地說,就是要叫他們去追他、考驗他,這叫設考。有時候這些大師,都會設考的。
像以前我們設考啊,師母歸空以後呢,這些道親跑來問老前人,要不要繼續辦道啊?那時候有分兩派嘛,有主張繼續辦道;有主張是說師尊師母都歸空了,所以我們現在修道就好了,守道。老前人的回答很有意思,就設考、智慧考。他說啊“辦了沒功,不辦沒過。”哇,大家都不辦了,辦了沒功,我辦什麼?不辦沒過,那沒有關係啦,沒有過失嘛。這就是為了功過辦道的,不是為了慈悲、不是為了菩提辦道的。不是為了菩提解脫、不是為了慈悲度眾辦道的。發心不正,只是為了貪功違過啊,為了功過而辦道的,就不辦了。這叫設考。
一直到最近那,前二年後學才聽到這個訊息。我說“你們為什麼不辦那?”還特地來跟後學講,說老前人說辦了沒有功,不辦也沒過。所以你辦了沒功,我們不辦沒過。我一聽,啊,原來如此,沒功沒過。所以這些大善知識,都會識考的。
五祖也是啊,設考,所以說“衣法已南矣。問,誰人傳授?曰,能者得之。”這也是一語雙關那,“能者得之”,一方面也是點出來就是惠能啊;另一方面也是告訴他,他是一個能者,他有這個能力啊,有這個良知良能啊,足以承擔衣缽、承擔祖師法脈。
“眾乃知焉,遂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你看,幾百個人去追啊,爭奪衣缽。“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粗糙,”這是一個武將。四品將軍很大啰,我們常講說九品芝麻官那,一個縣長,知縣,只不過是九品而已啊,那麼大一點的縣是七品。所以四品將軍就是很大了,就表示他武功很高強。尤其那個時候是唐朝初年的時候,那都有時常在打仗,那都是有戰功,戰功彪炳,不是像太平將軍那。所以他很快呀,雖然惠能本身是樵夫,就很會走路了,這個將軍走得更快,他慢了幾天還追上了,就追到惠能了。
“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惠能看看是跑不過惠明那,看逃不了了,所以就把這個衣缽丟在石頭上,然後說“此衣表信”那,他說這個衣缽是一個信物,“可力爭耶?”信物不是用武力可以爭奪的。所以他就隱藏在草莽之中,就是很高的草堆裏面。
惠明到了以後,看到衣缽了,“提掇不動”。你看他是一個將軍那,力大如牛的啊,衣缽多輕啊,他竟然拿不起來。有這個護法護持住了,拿不起來,他就知道害怕了,“乃喚雲”,於是就呼喚說,“行者,行者,”就是修行者啊,修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我是為了心法來的,我不是為了衣缽來的。
“惠能遂出,盤坐石上。惠明作禮雲,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雲,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屏息諸緣,說得簡單那,就好像現在叫你“屏息諸緣,勿生一念”,你做得到嗎?
“屏息諸緣”,什麼叫諸緣?緣,就是攀緣。我們眼睛會攀緣,會去看;耳朵攀緣,會去聽;鼻子攀緣,會去聞;頭腦攀緣,會去想。所以我們的六根,都是習慣性地都向外攀緣。今天要屏息,要能夠排除所有的這些攀緣,然後一念不生。這個說得簡單,做到很困難那。
那是因為惠能他是一代祖師,他身邊都是有護法,而且他現在要傳心那,要傳授心法,所以說所有的諸天護法,全部都護持,護持在那裏,才可以說讓你能夠做得到,屏息諸緣不生一念。像我們得道就是這樣子啊,我們傳道,進入佛堂,開始獻供、請壇,為什麼要做這麼多的動作?就是要讓你屏息諸緣、勿生一念,然後才可以傳心法給你。
所以“明良久”啊,這個良久就是傳道啦,良久,就是過了好一段時間。他就一筆帶過了,因為這是屬於秘法,後邊也會提到,這是秘法,所以他秘而不宣,就一筆帶過,說良久。但是前提就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我們得道的時候就是這樣,屏息諸緣、勿生一念。
那麼“惠能雲,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能就說啦,不思善、不思惡。他說不思善、不思惡,並不是說叫你不要思善、不要思惡,而是說,就是這個時候,你現在正是不思善、不思惡。
我們傳道就是這樣子啊,傳道,明師指點、以心印心,當下就是處於不思善、不思惡。以心印心,以什麼心?不是用點傳師的心去印你的心那,是用佛心來印人心。佛心一印人心,人心就變成佛心。好像模子一樣,印下去,就照模子出來了。那麼佛性有什麼特質呢? 就是不思善、不思惡;人心呢,就是思善、思惡,就是分別心。
所以說就在這個時候,“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這時候你就要去悟啦,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呢?本來面目,就在這個當下,不思善、不思惡的當下出現了。我們今天所謂悟時自度啊,要悟就要悟這個,悟不思善不思惡時候的,正在這個時候當下,你的心到底是什麼樣子?這個就是你的本來面目。心在這個當下,是非有,也非無。你說有嘛,不思善不思惡啊,它沒有什麼美醜好壞大小、恩怨情仇,這些情緒都沒有了,善惡都不思了,何況是思其他的,所以它沒有這一切的念;那你說無嘛,你說無,誰在聽法?誰在聽六祖惠能說話?
就像我們求道的時候,你說你有心還是無心?你說你有心嘛,你求道的當下,你在想什麼?你在想家裏的人嗎?你在想自己的身體健康嗎?你在想佛堂裏邊的人事物嗎?或者在想明天的事、後天的事、昨天的事、前天的事?都沒有啊,一念不起啊。所以你有心嗎?沒有心,無心可得。那你說無心嗎?為什麼眼前當下,叫你叩首你就叩首,叫你立願你就立願,叫你平心靜氣眼看佛燈,你就乖乖地看。所以到底是有心還是無心那?
不見有無,心珠朗照
不落有無啊,本來面目是不落有無的。所以我們有時要仔細地去回顧一下,回光返照,不是有,也不是無。當然我是講得比較清楚啦,那剛才講的不落有無呢,惠能祖師是要叫明上座自己去參,自己去體悟一下,這個時候你的心,到底是落有邊?還是落無邊?不見有無啊。不見有無,才可以心珠獨朗啊,心珠朗照。
“惠明言下大悟”,惠明聽了以後,立刻回光返照,立刻深深地體悟到,這個本來面目是怎麼回事。所以又問說,“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這句話,就透出機巧出來了,這句話裏邊很機巧啊。上來就是講上面歷代祖師所傳下來的密語密言以外,可見他有傳給他密語和密意。密語,就是我們傳的無字真經啊,密而不宣;密意呢,意守玄關。這都是密的,不能去講的。
那麼除此之外,“還更有密意否?”除了傳這個以外,我們說要怎麼做到不思善不思惡?明師一指,是完完全全做到了。那你得道以後呢,就要靠意守玄關、默念真經、叩首,這些簡單的修持功夫,來還本返源、歸根認母,回到不思善不思惡的本來面目,就這麼簡單。只要能夠誠心地去修持,就可以回復到本來面目。
可是呢惠明覺得,這麼了不起的心法,難道內容就這麼簡單嗎?因為他在佛教出家修行,他們學的法很多,修行的法門很多、很繁複,那麼尚且覺得不夠。就好像我們學數學,背一大堆的公式,還是覺得不夠。那怎麼可能說,這個比學數學還要博大精深的一個成佛之道,就這麼密語密言就解決啦?所以他問問看,“還更有密意否?”是不是還有進一步的修行呢?還有沒有什麼秘訣啊?不要藏了,一次通通教給我吧。“還更有密意否?”還有什麼絕招嗎?密招嗎?
“惠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他說我如果今天跟你說,那就不是密了,有沒有呢?其實有。“汝若返照,密在汝邊。”今天你只要照這個“上來密語密意”,這個簡單的修持法門去回光返照。我們說不會守玄,不會守玄,告訴你,默念真經就是守玄,你誠心地念真經,自然心就會回到玄關,回去試試看就知道。你念阿彌陀佛,心是往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去的;但是你念無字真經,心是回到方寸來的。所以這個是密語,和其他的符號大不相同。
“密在汝邊”,自然有密作用。什麼叫密作用?不可言喻的、不可思議的作用。自性自度、無量功德,不可思議的。你只要一返照,這種密作用啊,就會不斷地發生。但是呢,就是要能夠持之以恆。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中庸》
所謂“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得道以後誠信抱守。但是不間斷,這是很重要,無息,就是不間斷。這個燒開水一樣啊,這個火不能斷。哎,你燒了五分鐘,火給它熄掉了,再過十分鐘,甚至再過兩天再開火,等於是白燒了。所以要不間斷,不間斷到能夠持久,不息則久。不間斷到一定時間以後,你就習慣成自然了,你就下意識地、你就不斷地在回光返照。
一般人心是不斷地攀緣,那也是不間斷造成的。以前,事實上我們嬰兒生下來,都是不斷地在回光返照的,心都是不斷地向回來的,返本還源。後來怎麼樣呢?後來訓練出來的,大人的世界一直訓練他向外攀緣。要去學習啦、向外去追求啦,很怕他整天在那邊發呆守玄那。嬰兒生下來都在守玄那,都鬥雞眼那,都在守玄。所以也是一樣,他很誠心地向外攀緣,很誠心不間斷地向外攀緣,最後就完蛋了,最後這樣子一個明心見性的功夫就破掉了。
現在一樣,返本還源,就是很誠心,不間斷。不間斷到一個程度以後呢,哎,突然間你就可以恒久,可以恒久了了,不用刻意了。所以久就是說不用刻意,什麼東西不刻意了,就可以久。就是不作意啊,叫不作意參尋。
就好像我們學一個技術學會了以後,像後學在國中畢業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去學那個鉗工,鐵工啊,然後拿那個砧子,去敲那個鐵塊,鐵塊要把它敲出一個形狀出來,拿那個榔頭,這樣敲。那敲,你一定看著那個緊張,因為一下就打到手了。力道要夠啊,要不然那個是鐵啊,你怎麼打得下去。一開始的時候,就是要作意啊,要很努力地敲在這裏。然後看到這裏就看不到那裏,你形狀就做不出來。那到最後根本,我到現在還可以啊,根本就不用看那,根本不用看這裏,自然就敲得很准,啪啪,都會打在這裏,習慣成自然了。
你看,都厲害,到現在已經三十年了,還會一敲就敲到,不用看的,這人就有這種能耐啊。“不息則久”,熟能生巧。只要不間斷,你自然就,根本不用刻意啊,你隨時隨地都發現自己在念真經,自己的心是往回的、是返照的。
這個時候,密作用就會出來,叫“征”。這段話不是壇經裏邊的,這段話出自《中庸》,中庸裏邊講的。這時候就會有征驗,就會有各種的效驗出來。就我們剛才講的自性自度,這些效驗就會出來了,密作用就出來了,“密在汝邊”。
我們說“我都有回光返照啊,可是我感受不到密作用啊。”原因就在於你沒有無息,沒有不間斷,都是做一做就算了,放下了,做一做就放下了。那我們攀緣心就無息啦,就不間斷的啦。不間斷地去攀緣,所以也是一樣,效果會出來、地獄就出來了,創造了一個地獄,創造了一個生死苦海,這都是你創造的。人生本來是極樂世界啊,這個世界是極樂世界啊,但是我們硬是創造出一個生死苦海出來,覺得生活苦惱無邊,為什麼?就是因為你不息而久啊,不間斷地去攀緣,不間斷地貪嗔癡。
為什麼貪嗔癡不間斷呢?為什麼回光返照不能不間斷呢?貪嗔癡,到是永遠都不間斷的。所以說要返照,返照剛好對攀緣。一般人的心都是向外攀緣的,返照呢,不是說我一邊返照、一邊攀緣喏,差就在這裏喔。很多人一邊“啊,我在守玄,我在用真經。”他一邊大部分心還在外邊攀緣的,用心很少在這裏。
好像小孩子在讀書,眼睛在看書,心裏在胡思亂想,同時電腦也開著、電視也開著,東張西望的。有啊,有在看書啊,很少的心放在這裏。很多人修行就是這樣,他沒有真正地返照。他一百分的心,可能只收回來二、三分而已,所以就沒辦法“密在汝邊”那,沒辦法產生密作用。
但是惠明就不同啦,當然他是應了這個機了,加上他追得那麼努力,也是有他的功效在的。因為你瞄準一個目標,一直追一直追。馬拉松也沒那麼久啊,他追了二個月啊,惠明追了二個月才追上惠能的,整整二個月,不眠不休地追。所以意念都很專注了,根機成熟啊,因緣成熟了。所以說他一下功夫呢,就可以很快地契入,自然返照那個事就成了,要成那個事啊。
所以他說“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我雖然在黃梅出家這麼多年那,但是實在是沒有辦法反省內照,省察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今蒙指示”啊,今天蒙祖師的指點開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這叫密作用。那種感受是難以言喻的,好像人喝水啊,到底是冷的還是暖的,真的只有自己知道了。我講給你聽,你也不能體會。那個溫度的感覺,你怎麼體會呢?像我現在喝這杯茶,我要怎麼去說呢?“冷暖自知”。
“今行者即惠明師也。”說今天行者,您就是我惠明的老師,“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惠能呢他不願意當他的老師,他說你能夠如此的話,我和你一起呢共同“同師黃梅,善自護持”。所以這裏邊也有一個很特殊的因緣,這當然我們就不了解了。
就是以前後學有聽一位前人講過,當然這也是他的一個創見那。他是認為喔,這個惠明呢,可能就是惠能祖師埋下在家這一脈的一個種子。因為後來兵分兩路嘛,分出家、在家。因為很特殊啊,他說我和你“同師黃梅,善自護持。”所以這種善自護持,他的交待,就跟弘忍大師在交待惠能很像啊。好像交待他衣缽,交待他天命一樣,不是說你得個道就好了,他要他善自護持。
而且呢惠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還告訴他這個八字口訣。後來他就在袁州蒙山那,在那邊弘法。後來他就到了袁州,後來又到了蒙山,就在那裏定下來。然後他在那邊接引了很多眾生那,接引很多有根器的弟子,通通叫他們到六祖惠能那邊去,他負責接引他們。所以很可能屬於在家這一脈的因緣。
後來有一個行思禪師、石頭和尚,可能都是從他這個因緣接引過去的,當然歷史上沒有記載那麼清楚啦。那石頭和尚、行思禪師,都屬於清原這一脈。清原行思禪師、清原山這一脈,都屬於白家,我們常講白馬二祖,白家這一脈。所以白馬二祖,白祖就屬於在家這一脈。以後我們有機會再來談,講到後面,講到咐囑品的時候會提到。
“明禮辭。明回至嶺下,謂趁眾曰”,就跟這些追上來的眾人說啊,“向陟崔嵬),竟無蹤跡”,他說我剛剛走上去,那邊都是叢林那,一點蹤跡都沒有,沒有腳印那,沒有蹤跡。他們也沒有想到他已經反了,所以“當別道尋之。”所以他們沒有走這條路,應該到別的路去找。“趁眾鹹以為然。”結果大家都以為然,人家做夢也沒有想到,已經被收編了。
“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惠能後來到了曹溪,又被惡人追到了,他又被趕走了,就到了四會。那個前邊不是有講嘛,弘忍大師有告訴他,叫做“逢懷則止,遇會則藏。”所以他在四會這個地方就藏起來了。那懷,就是懷集,在懷集這地方盤旋,最後躲到四會。就好像說我們到了臺中,就在臺中盤旋,最後躲到石岡,我就躲在石岡(臺中市一個區),就類似這個意思。
所以“乃於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這個說來輕鬆哎,你想想看,一個吃素的一代宗師啊,跟獵人住在一起,還要跟他們隨宜說法,這是多高難度的事情啊、多苦惱的事情啊。然後吃素也沒辦法吃,只能“吃肉邊菜”。因為你如果自己起一個鍋子煮飯,人家恐怕就把你排擠出去啦,覺得莫名其妙嘛。而且還會偷偷放生,看到生命就把它放掉了。那還可以讓人家沒有排擠他,這個就是已經得到這些眾人的認同、接納,完全接納他了。要不然根本是兩回事的人,竟然混居在獵人隊裏邊。經過一十五年,這麼長的時間,不是十五個月,不是十五天。要你到獵人隊,十五天就夠你受的啦,十五年。
所以像我們道親喏,我們得到這個明心見性的法門以後喔,當然第一步,起碼要像惠明,不要說是惠能了,像惠明一樣,要去深深地體會到“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剛才講的,要“至誠無息”,要不間斷地去修持,修持到有征驗、有印證出來了,有覺受,要有這樣子的一個覺受出來了。這個時候,對於道,對於祖師所傳的心法,有深刻的體會和承擔,有悟,有證悟。再來,就要接受磨煉,再來不是就等著成佛了,就要接受磨煉。
所以我們道親不要怕磨煉,所謂切磋琢磨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啊。只有切磋琢磨,才可以讓一塊玉,像我們得道人呢,所謂“鄉兒點鐵化成金”那。我們都是石中玉啊,石中藏玉。但石中藏玉,玉如果不顯現出來,跟石頭還是一樣的,沒有差別。所以看起來毛病、習氣啦什麼,都還是一樣啊。那內心雖然有體悟,可是外表的行為、生活習慣、七情六欲,都還是跟眾生一樣。
所以說呢要經過琢磨,經過雕琢。這個石頭要切磋琢磨,要切掉它,然後要去磨制它,慢慢把這個玉,把它雕琢出來。本性也是一樣,所謂“相反相成”,越是相反的這種因緣,我們覺得是惡緣,反而越能夠成就你。
所以有時候道親會覺得,“哎呀,我修道和別人不同,我很苦命啊,我業障很重啊。”有人像惠能那麼倒楣的嗎?為了修道,被惡人追殺;而且還躲在獵人隊裏邊,一躲十五年。那我們有人說,哎呀,我修道以後,我被我太太考啦、被我父母親考啦、被我先生考啦,或者事業上有困難,或者身體有病啦,這些考。
這些考,都是在成就你,真道真考啊,無考不成道,一定要有這種考驗在的。祖師都要經過十五年,你看看你要幾年?當然不一定說一定十五年啦。總而言之,會有這些考驗在的,考你的道心呢,能夠堅韌卓絕。
不是說,“我修道以後,哇,一切都很順利啊!”哎,就是讓你艱難險阻,還能夠不退道念,這就表示你對道的體悟非常的深刻了,你把這些艱難險阻都當作夙世的業障,在消業障了。當作一種,不只是消業障,還包括什麼動心、忍心、爭議心,所不能。
他是一代宗師啊,他要度化這麼多的眾生,所以要激發他生命裏邊很多的良知良能,很多的潛能都要給他激發出來,那這種惡緣最好。惡因緣那,你沒有被考倒的話呢,你的這種智慧和能力,就會全部被啟發出來。
像我們那邊有一位道親,他就帶他同事來,那夫妻倆,都在學校當老師的。然後他們來就坐在佛堂的會客室啊,在那邊聽聽課啦,那邊一呆就一整天。我以為他們是道親,才可以呆得住啊,還抱了一個小孩,才二歲多。
今天晚上後學要出門以前那,那個道親說到這個同事,說很有意思啊,他這個同事是大學的時候,就參加發一崇德的師大的伙食團,然後設壇喏,是壇主,這很有意思喔。他的學長成全他設壇,設了壇以後再結婚。他太太沒有求道,生了女兒也沒有求道。反正娶一個老婆,跟他是完全相反,太太學密宗的,結果被太太轉到另外一個方向去了。這就受考,這叫進入獵人隊之中。
剛好相反。可是他們就出現一個大問題,生的女兒有語言障礙,自閉症,只有說來佛堂就比較好。那種壇主的小孩一定有來歷的嘛,你讓她求不成道,她不作點怪才怪。所以像類似這樣子的考,無奇不有,一定會有的。
像我們求道以後,除非你的心就是,“我修道,不是要求明心見性成佛的,我人生的目的不是要名列仙班的,我目的很簡單,我就是要圖個幸福平安,然後過好日子。”你目的是這樣的話,你可能就不會受那麼大的考,不會受這些考,你不需要磨煉嘛,你就是打幫助道的。到時候不會名列仙班那,到時候回到天上的話,也就是當個眷屬。到天上,那個神仙的後面不是都站一大堆嘛,那個叫眷屬,沒有坐位,只有站位。罰站。
如果你發心是很小的,那不見得會受考。如果我們真的決心這一世要了斷,這輩子呢要一了百了,要能夠了脫一切業力,不要說再這樣子來來去去了,那麼就會有受這些考,必然的。但是這些考啊,一定要有深刻的體悟才受考啊,比較受得起。
所以我時常強調,一般來講喔,你剛剛求道不會受考,一定會讓你有一個相當的時間,除非你自己不用心,相當的時間讓你可以,所以“汝若返照,密在汝邊”那,讓你可以有充分的時間去回光返照,去讓這個不可思議的道的大作用,所謂有大神力能滅千災,你有把握,所有的災難你都不怕了,這時候才會真正磨難現前。好像手上有了寶劍那,好像那個英國的開國君王,叫亞瑟王,石中劍,他把這個插在石頭裏的劍拔出來了,所以他就可以建立國家,他有寶劍在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