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13
🙏🙏感恩上海一位前賢,為六祖壇經內容打逐字稿,日後有時間再將逐字稿貼上字幕。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13 般若品-5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他說我這個法門呢,就從一個般若妙智、妙心,就可以生出八萬四千智慧,來對治八萬四千塵勞。世間的眾生,在十丈紅塵之中,造成的煩惱、辛勞啊,非常的多、非常的複雜,用八萬四千來代表它的無數無量的意思,非常的多。
煩惱無邊,什麼事情都會起煩惱啊。陰天也會煩惱、雨天也會煩惱、晴天也會煩惱,身體健康、身體衰弱、工作、待人接物,跟每一個人相處,都有不同的煩惱,做每一件事情都有煩惱。你萬事萬物,甚至你買個房子,也有煩惱,要怎麼樣去維持它,也有煩惱。所以煩惱多啦。
那這些煩惱呢,要怎麼解決?書本上都沒寫的啊,沒有對治的方法。怎麼對治這麼複雜的煩惱呢?沒有對治之法。只有臨時呢從你的般若之中,生出智慧出來,必須要有妙智慧,才可以應變,才可以應一切的變。
“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那麼呢八萬四千智慧,來對治八萬四千塵勞,那麼塵勞被治服了,就沒有塵勞了,智慧常現,這個智慧就時常出現,不離自性。智慧在哪里呢?就是從自己的本性生出來的,所以說不離自性,沒有離開自己的本性。
不是說我們向外去讀書啦、學習啦,或者是追隨哪一個善知識去受教,那個都不是智慧,智慧是從自性生出來的。就像眼睛能看,耳朵能聽一樣,你跟誰都學不會的。你眼睛看不到的人,你去跟什麼明眼人學,也學不會看到啊,看得到,是要自己有那個視覺才行。
那我們人都有靈覺,這個靈覺要讓它發揮出來,叫良知,要讓它發揮出來,所以說“智慧常現”那。這個智慧呢“不離自性”,而這個智慧可以生出八萬四千智慧,一個大智慧,生出無量個智慧出來。那這邊的八萬四千智慧,就是講方便善巧,各種的方便法。隨時可以生出來,用完以後呢就放下了。
你光跟一個人相處,一天就要生很多智慧出來。光一個人,你夫妻倆在一起,從早到晚,要講多少句話,就有多少個煩惱,簡單地說。教小孩子也是啊,也是一樣,每一個動作都會讓你起煩惱,一個對治不好的話,就起煩惱,沒有處理好不行的,就會出問題。這個世間的人事,就這麼麻煩。你想用一個規範,規範不了的,規範不了,起心動念都是煩惱。所以只有智慧,而智慧是要從這個本性裏面發露出來的。
要怎麼樣才能夠發露這個智慧呢?然後這樣可以運用無窮呢?
“悟此法者,即是無念。”怎麼樣才能夠悟這個法呢?覺悟這個大法?就是可以生八萬四千智慧的這個法。像我們讀書,會學很多的方法,書本裏邊教我們很多的方法,做人做事的方法、成功的方法。但這些方法呢,都不能對治八萬四千塵勞,相反的,這些方法你強用它,會製造出更多的煩惱出來。
所以說大智慧,在什麼情況之下會發露呢?無念。
我們人就是念頭太多,就好像眼睛有白內障一樣,一層又一層,就看不到了。白內障越來越厚,什麼都看不到了。念頭也是一樣啊,念頭越來越多。念頭不是光念一念而已喔。念頭起來,會變成思想,思想會變成情緒,情緒會變成業障,叫業識,所以這是越來越加深的。就像後學形容的,白內障越來越厚一樣,念頭也是一樣。
所以不要以為我隨便想一想沒有關係,它會越來越嚴重,嚴重起來,就會障礙你的智慧。白內障會障礙你的視覺,念頭會障礙你的靈覺。靈覺,就是智慧啊,靈性是無所不覺的,叫智慧,所以要無念。
所以像我們末後一著,傳的就是無念法,末後一著。不管你念什麼,明師一指,萬念俱消,這就是無念法。而得道以後呢,你就要回光返照,回光返照什麼呢?守護這個無念的本性,無念之性,不要整天念東念西的。只有無念,才可以隨機應變,發揮無窮盡的效果,產生無量的智慧。
就好像手,你如果抓著東西不放,那是就沒辦法做其他的事了,最多只有把這個東西弄來弄去、搬來搬去而已,搬弄來搬弄去而已。那心有念,就像手有物一樣,手如果沒有物的話,手無物,它就可以做一切的事情;心無念,也是一樣,它可以生一切的智慧。
無念起念,念而無念
所以心呢,保持無念。無念起念,念而無念。無念中,碰到煩惱起來的時候,會起正念來對治之,正念對治。真正的正念用完,就會歸於無念,它念不會長念,不會念念相續,正念的作用在這裏。就好像手,用完以後,它又鬆開來了,恢復到空空的,下次才可以再用啊。你不能說一個動作,就一直停留在那裏了啊。
你說臉上有一只蚊子,來趕一下,(用手一直在臉上趕蚊子)就一直這樣一直這樣,什麼事都不能做了。我們不會幹這種笨事啦,但我們念頭會這樣子,可以念念相續,一件事情一直想一直想,就像我們說的趕個蚊子,就一直趕一直趕,蚊子早不知道飛到哪去了。
你想一個人、處理一件事情,心一直僵在那裏,這是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就會僵在那裏,而且徒勞無功。那個事已經過去了,人也過去了。很多人,心永遠都在想一些早已經發生過不知道多久的事啊、人啊,或是一種恩那、怨那,都停留在那裏。所以呢要無念。
傳道,就是傳這個無念法。我們運用三寶,也是一樣,要讓你回歸到無念;叩首也是啊,要叩到所有的念頭都清光了,智慧就出來了。一叩、再叩、三叩,就是要把這些你整天念念不舍的,你不能說一邊叩首,順便想事情,也有這樣的人。一個早獻香獻完,好多事情都想了一遍了。一邊獻,一邊想等一下要怎麼樣罵小孩啊;等一下今天要做什麼事情,順便計畫一下。這個你就不是無念法了。叩首的作用,就是它能夠有效,你專心一點,它可以有效地把這個念頭清除,這叫無念法。
所以“無憶無著”啊。這個字不念著(zhù),念著(zhuó)。不要去回憶啊,回憶以前的事情;也不要去攀著,去執著未來的事。過去的事,不要去回憶,沒什麼好回憶的,回憶也沒有用,回憶障礙你的智慧,不要一直去想過去的事情,想又有什麼用呢?想昨天老公跟我說了一句什麼話,老婆跟我說了一句什麼話,障礙智慧。對未來呢,不要執著,未來事情還沒有發生,還沒有發生你執著什麼呢?執著也執著不到啊,反而你會失去智慧。
所以我們大部分的心都是這樣,都是去想過去的事情、執著未來,然後眼前喏,心都不在焉。眼前,像剛才講叩個首,要麼就想未來的事、要麼就想過去的事,你眼前叩首,一叩再叩,就沒辦法全神貫注,所以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就在這裏了。
就像一個人,現在在聽人家講話,他耳中老是充滿了昨天人家跟他講話的聲音,或者在妄想明天會聽到什麼美好的音樂聲。那這個耳朵就算報廢啦,那叫幻聽啊,精神病才會這樣子啊。現在人家跟你講話聲音聽不到,聽到一大堆亂七八糟的聲音,沒有的聲音、自己幻想出來的聲音。
我們心也是一樣啊,要放在眼前、現在,“無憶無著”,不要去回憶過去,也不要執著未來,這樣才會“不起狂妄”。以無為有,叫做狂妄,沒有的,把它當作有。像我們說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想它幹嘛?已經沒有了嘛。就像水已經流過去了,你去撈也撈不到啦,它已經流過去了嘛。它還沒有流過來,你抓也抓不到。未來的還沒有來嘛,你去執著它,也是妄想而已。
所以“無憶無著”,這是一個關鍵,就不起狂妄。我們大部分人都是追憶過去啊,有一部小說叫做《追憶逝水年華》,追憶過去,然後計畫未來。我們受的教育就是這樣子啊,老是叫你去回想過去的事情,然後再來策劃未來。而眼前什麼?沒有感覺。眼前花香鳥語,聽不到、聞不到;山澗明月,看不到;江上的清風吹過,沒有感覺;喝水沒有感覺、吃飯沒有感覺,飲食不知其味。
像孔子說的,“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說誰不吃飯、誰不喝水呢,但是很少人真正能夠吃到裏面的滋味。為什麼?一邊吃,一邊有憶有著,就是這樣,一邊回憶過去,一邊執著未來,狂妄之心充滿了心田,所以說“鮮能知味”啊。這是孔老夫子在《中庸》裏邊講的,鮮能知味,很少人知道這個味道。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他說“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中庸大道啊,中正平和的大道,不能行在這個天下,我知道了,“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知者,也是過度了,腦中充滿了仁義道德;愚者,腦中充滿了利害得失。然後緊接著他講“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不只是飲食啦,你走路,你走路有感覺嗎?你會感覺到你腳板打到地上那種感覺嗎?你呼吸有感覺嗎?空氣穿過你鼻孔的感覺嗎?這就是中庸之道啊。
所以說“無憶無著,不起狂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這樣子呢,就能夠用自己的真如本性,自然就有智慧去觀照,觀照世間的一切法。這一切法,如果你沒有用智慧觀照的話,一切法就會起什麼?八萬四千塵勞。你去攀緣這個紅塵,六根去攀緣六塵,就很辛苦啦,就勞累啊,勞累你的六根。勞累你的六根,就會起煩惱,就是這樣,就好像肌肉勞動過度的話,就會酸那,酸痛。心靈也是一樣,勞累過度的話呢,就會煩惱。心靈,勞累會煩惱的。
那我們心靈為什麼會勞累呢?
取捨,沒有智慧嘛。整天想我要獲得什麼,我要拋棄什麼;什麼是我要的,什麼是我不要的,所以這就起煩惱。所以有智慧的人看到,“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對於世間的一切法,一切人事物,不取不舍。
一即一切啊,取什麼?取一,就是取一切;舍一,就是舍一切。取福就是取禍,舍禍就是舍福。禍福吉凶、得失是非、好人壞人,都是綁在一起的。去取捨,是白白勞累自己的心靈,產生煩惱而已,沒有任何的意義。徒勞,這叫徒勞。徒勞無功,而且有過,什麼過呢?就是起煩惱。我們人心就是有取捨,沒有智慧的人,就是整天活在聚會裏面。想想看,我們是不是這樣?活在取捨之中。
後學在道場中,這二十年來,看到道親,大批的進來,大批的出去。求道人很多啊,多如過江之鯽啊。但是真的過江之鯽啊,過了江,又流走了。好像鯽魚一樣,一大批一大批的出現,一大批一大批地走掉了。這幾十年來,看太多了。原因很簡單嘛,就是一個取捨心。他修道,都是有所求而來的。
上回後學在臺北,有一位點傳師的女兒,從小還訓練過三才哎、講師啊,智力非常完整。後來生了一個病喔,在道場裏邊求仙佛菩薩都治不好,就退道啦,失去信心了。到外面去,有一個神壇,把她治好了,哎,她就跑到神壇去了。後來她舊病復發,神壇也治不了她,她又跑回來了。
所求得願,進;所求不遂,退
所以,所求得願,就進;所求不遂,就退。你有所求的結果,就是這樣。你求健康,得到了,你就上天很慈悲,就修了;那哪天你又生病了,求供茶也治不好,求上天慈悲,病得更重,那怎麼辦?只好退了。因為你求的就是這個嘛。你求財富,沒有得到財富,做生意還賠錢;上天慈悲,保佑你賺錢,你就進啦。
所以上天都很辛苦啊,知道這些眾生,一不小心,沒有滿足他的願望,他就要退了。像這種人,遲早有一天大考現前,全部讓你希望落空,全部玉石分班,掃光光。你若是為了所求得願而修道的。自古聖賢,哪有這樣子修道的?沒有的啊。
“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所謂“殺身成仁(《論語》)”、“捨生取義(《孟子》)”啊,為了仁義,連生命都可以犧牲啊,更不要說是犧牲財產、犧牲這個、犧牲那個了。如果為了追求什麼,不管你為了求什麼,就算你求一個心安,我心情快樂,這總是正當的吧,哎,上天設考,或業障現前,就讓你沮喪、煩惱、焦慮,連心情的快樂都得不到。你有所求就是這樣。
生命喔,不該有所求的,有求皆是苦啊。生命不該有所求,為什麼不該有所求?
一切眾生本俱如來智慧德相,良知良能、仁義禮智,一切俱足,你要求什麼?最好的都已經給你了,自己不知道去發揮啊。這邊講的啊,“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智慧永遠都在那裏的啊,你不會用而已啊。用智慧觀照,自然到處都是福德,到處都是福報,處處都是淨土,所以有什麼好求的?好東西都給你了,只是自己不覺而已。所以說“於一切法,不取不舍”,這個呢就是見性成佛,見性成佛之道啊,所以要求什麼呢?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心經》
我們說我求做菩薩吧,菩薩怎麼做的,知道嗎?“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啊,無所得。一切俱足啊,哪需要再有所得呢?不增不減那,不需要再去得什麼。得,就是頭上裝頭嘛,我已經有頭了,我要再去求一個頭,二個頭有什麼用呢?二頭蛇,有什麼用呢?你四只眼睛,有什麼用呢?所以已經具足了,不需要再得了,無求無得。“不取不舍”,不取,並不是代表你一無所有啊,不舍,反而不舍,無所不得。事實上你也舍不掉啦,老實講。我們說“哎呀,我要捨棄這些福德智慧。”你舍不掉的,只是你沒有去用它。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清靜經》
我們都沒有辦法離開諸佛世界,我們都沒有辦法離開 老母的懷抱,沒辦法離開道。為什麼?“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個道,如果說你是可以離開的,那它就不是道。“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啊,天地萬物日月,通通都是大道所生啊,所以我們怎麼可能離開道呢?不可能的,舍不了的。所以你不要去取,你也用不著舍,這是見性成佛。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念?我們念,就是念在取捨,念在取捨之間。你取捨心很盛的人喏,最後一定退道的,遲早退道的,大考來的時候,遲早要退道。一定有一天,你要追求的東西得不到了,你就非離開不可。
像孔子的弟子,叫子夏,修行好得不得了啊。到老年啊,兒子死掉了,他把眼睛都給哭瞎了,還怨天尤人。說我做了什麼錯事啊,讓我唯一的兒子死了?曾子年紀很大了喔,拄著拐杖,千里迢迢趕去罵他。他說,你死了父母親的時候,你也沒有哭瞎了眼那,現在死了兒子,你哭瞎了眼。你光這個不孝,你就該罵!你看看,考驗多嚴厲啊!孔孟高足啊,他就執著啊。他執著什麼呢?他求什麼?他求幸福啊,他覺得“有子萬事足”啊。
曾子還罵他,因為他長得很象孔子,所以弟子們都崇拜他像孔子一樣,加上有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就像師尊師母的時代,師母在的時候,也沒有像我們這麼大的道場啊,所以那種威望啊、學生啦,比孔子還多。所以他就開始妄自尊大起來了,很少提到老師,開口閉口都是子夏曰、子夏曰。所以這叫忘恩,忘師恩、又忘父母恩,光記得自己的學生對自己的崇拜,還有自己對子女的一個恩愛。
子夏,我們在論語裏邊,常常看到他講的東西啊,尚且會犯這個錯誤啊。因為他執著,所以讓他失去。但是人家到底是,雖然瞎了眼了,心沒有瞎,到底是十大弟子之一啊,所以曾子一罵完他,他就懺悔了。他說我真是孤陋寡聞那,他懺悔了,責備自己孤陋寡聞。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要進入、契入甚深法界,這甚深法界,就是所謂“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啊,無量清虛、無邊的清淨,寂靜光明,安住在般若三昧之中。般若是智慧,三昧是禪定。就是大智慧、大禪定之中。我們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沒有禪定、沒有智慧。沒有禪定,所以心慌,心慌意亂;沒有智慧呢,所以束手無策。常常很多事情,都束手無策,不知道怎麼辦好。所以要有智慧、有禪定。
要怎麼樣才能夠有般若三昧呢?
有大智慧、有大禪定,你就會活在甚深法界之中。一般人覺得這個地方,是五濁惡世,但是如果你有了般若三昧,本有的,開發出來了,你就會發現呢,這個地方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地方就是長生不老天,所謂“渾含長生不老天”。要怎麼做到呢?要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要修般若行,智慧之行。要修行啊,修行智慧啊。怎麼修行呢?“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啊,這就是有智慧觀照啊。看到一切法,不要起取捨之心,這就是智慧行。
但是我們有習染,我們取捨成習了,有壞習慣,很多的壞習慣。所以常常“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這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啊,它的內容,事實上是反復的重複喔,幾句話而已,重複幾句話。從各種角度,讓你能夠無所住,行於佈施。
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
《金剛經》長老須菩提問釋迦牟尼佛,“菩薩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菩薩要怎麼樣子安頓身心那,如何住?要怎麼樣降伏此心那,如何安住?一般人就是有所住啊,然後心很亂那,不知道怎麼樣降伏啊。那菩薩要怎麼樣做呢?雲何住?
我們一般人就是有所住,住在哪里?住在成敗得失、恩怨情仇之中。整天心裏就想,怎麼樣能夠成功,怎麼樣會避免失敗,怎麼樣可以得利,得到利益,又怎麼樣會失去利益。這就住啊,住在這裏邊,叫成敗得失。恩怨情仇,要不然就住在什麼?恩重情深那。很多人跟我恩很重、情很深,或者說怨恨難解。這是兩個,我們心中常常會想到的。還有什麼?大部分人人際關係,都是愛恨交織啊,有愛有恨,叫恩怨情仇,這就有所住啊。我們心,大方向就住在這裏邊,叫八卦嘛,八卦就是成敗得失、恩怨情仇。
所以要無所住啊,不要住在這裏邊。無所住怎麼辦?我要做什麼呢?行於佈施。人生就是在佈施而已,效法大自然嘛。空氣在佈施啊,佈施給動物、植物、一切眾生,讓它隨意去呼氣,隨意去吸氣;水也是佈施啊;陽光也是在佈施啊;地水火風,都是在進行佈施啊。大自然在佈施,我們也佈施嘛。
我們要佈施什麼呢?我們總不能佈施地水火風吧?佈施錢財嗎?不管佈施什麼,無所住行於佈施。大方向要倒向什麼?菩薩應雲何降伏其心?凡“所有一切眾生,我皆令入涅槃而滅度之。”涅槃,就是不生不滅,超生了死。一切眾生,我都要讓他超生了死。怎麼做呢?末後一著嘛。縱使我用各種方法結善緣,財施、法施、無畏施,也許你今年度不到他,明年度到了;也許你這輩子度不到他,下輩子種下一個好的因緣,或者十年八年以後果成熟了。這種例子很多的。
像後學在剛剛到石岡來的時候,就是在家裏邊設一個經典班。那班長呢他就講,他因為他是很虔誠的佛教徒,姐姐還出家,當靈山寺的比丘尼,但是呢他在二十年前,他在桃園國際機場的加油站當站長。
那時候就有他的學長,一位道親那,大概是道場的講師還是什麼,對他非常的好,時常幫他解決問題啦,還帶他去聽課啦,所以他對一貫道留下很好的印象,可是他也沒有求道。人家對他,簡單地說,就是財施、法施、無畏施都做了,最後目的要引導他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雖然沒有完成,人家也沒有勉強他。
後來他就帶兒童讀經班,又認識了很多道親,又覺得留下很好的印象。不像他在佛教,聽到的都是一些負面的批評。終於果成熟了,成熟在這裏。現在求道啦,也很發心,很誠心。所以呢,這就是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金剛經內容,大概就是這樣子。那我們人生方向,應該也是這樣啊,無所住行於佈施。佈施什麼?佈施無餘涅槃。財施、法施、無畏施,最後歸向無餘涅槃,超生了死,涅槃就是超生了死。
那我們會想說,“我不要持誦啦,我知道這個道理就好啦。”你知道,可是你做不到。我們今天那,我們眾生,就好像一個很偉大的藝術家,他製造出來的一架古典鋼琴,哇,那種古典鋼琴,都要好幾百萬,有上千萬的,音色優美得不得了。那麼今天呢,六祖慧能大師叫我們持誦金剛般若經,就像什麼?金剛般若經,不會賜給我們美麗的音樂,因為它不會製造本性那。
但是呢,就好像這架鋼琴雖然這麼好,但是音都不准那,哆瑞咪發嗦,都錯啦。哆不是哆,瑞不是瑞,所以演奏出來音樂,就顛倒錯亂那。那就像調音師一樣,一遍一遍地調,一遍一遍地調,把這個音準呢,調得很優美,音色調得很優美,又很精確。這個時候,演奏生命的樂章,才可以感動人心,甚至怎麼樣?驚天地、泣鬼神。這就是講說,為什麼要持誦金剛般若經。
“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他說持誦金剛般若經,功德無量無邊。那作用很簡單那,就是洗心嘛,以此洗心。把自己的心一直洗乾淨、洗乾淨。就剛才後學講的,好像那個鋼琴的音,給它調准來,一遍一遍地調整,最後,哎,準確的音就發出來了。或者像功德水,不斷地洗,把我們的污垢洗乾淨。好像很髒的布,水一遍一遍地洗,最後終於洗得乾乾淨淨了。
金剛經不會賜給你智慧,但是會把遮蔽你智慧的東西洗掉。智慧,不需要人家賜的啊,智慧,每個人本來俱有的啊,自性本自有之啊,“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嘛,但是呢,就是被遮蔽住了,所以要把它洗滌乾淨。
那金剛經,是從各種角度去破相、去執,所以一遍一遍地念,你的執著啊、你對於名相的攀緣,我們不要說“我們修道,我們不著相。”才怪哎,道親著相的多的是啊,自己憑良心問問自己,你愛錢嗎?你愛名嗎?你愛房子、愛車子,還是愛金剛經?金剛經換一座房子,你要不要?你愛什麼呢?你愛道,還是愛房子呢?你問問看,這就是著相啊。說得是很好,說誰不會說呢?但是真的,道和生命,你要選擇哪一個?不要說是生命了,房子、車子、財產,你要選擇什麼,和道比起來?這就是著相啊,這就是沒有智慧啊,你會去執著這些世人執著的房子、車子、名聲、健康、長壽,這就是著相。
所以為什麼要洗,要洗滌?這就是污染嘛。人的天性不喜歡這些,小孩子會喜歡這些嗎?金銀珠寶嗎?對他來講,跟石頭有什麼差別?這種價值,都是我們慢慢污染、攀緣,產生來的,對世間所謂的財富的價值,名望、地位的價值感。那種價值感,不是與生俱來的,是被灌輸進來的。那些有什麼價值呢?它可以帶給你快樂,可以帶給你光明嗎?那如果這樣的話,有錢有勢的人,都是無量光明了嗎?你看他們的臉,像是幸福安樂的樣子嗎?所以要破相去執。
“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他說此經功德,是為大乘人說、為大智人說,大智慧的人說,為上根利器之人說,因為它都是破相的嘛。我們一般人在勸導人修行的,都是小根人那,你就要告訴他說,趕快要來修道啊。後學也時常這樣在勸道親那,趕快來修道啊。像後學那邊道場,現在在流行,叩求教化菩薩來教導,教導很靈那,一傳十、十傳百。現在都不會教小孩啦,小孩子教育很難教啊。
上次有一位道親一家四口啊,帶到佛堂來。認識他們十幾年了,然後夫妻倆,兒子女兒都已經長大。以前後學認識他們的時候,兒子讀小學,女兒讀幻稚園。現在都兒子已經很有成就,進入銀行界才一年,就當了襄理了。又有學歷、又有經歷,在那麼短的時間,才一年多而已。然後女兒,喔,那個也夠傻的,從小看她就不是讀書的料。到現在已經讀大學了,還是那個德性那,坐在桌子那邊,坐在我旁邊睡覺。
我說你現在在讀哪里啊?“臺北大學。”我說幾年級啦?“四年級。”我說你畢業以後要幹什麼?“不知道。”我說再繼續讀碩士,好不好?“好。”那你碩士畢業以後要做什麼?“不知道。”我說再讀博士。“好。”不是開玩笑,她功課好的不得了。我說你知道不知道點傳師為什麼認為你可以讀到博士?“不知道。”我說不是因為你聰明,因為你夠傻。
我旁邊有一位高中的林老師,也是一位道親那,她本身是師大的碩士,她先生是博士,夫妻倆教一個兒子,教不好。就緊張啊,很興奮啊,說“哇,你們怎麼教小孩的啊?”他們還來不及回答,然後女兒就講了,“不用我爸爸媽媽講,我來回答。言教加上身教,只有兩個字,吵架。”她那個老爸臉皮很厚啊,在旁邊還補一句啊,說“不是只有吵架啦,還有鬧離婚那。”
那怎麼教出來的?家裏有佛堂啊,就沾了這個便宜啊。先天好啊,後天不好先天好啊。佛堂先天那,體質好啊。家裏有佛堂,然後呢,小孩子呢會叩首,然後媽媽就是求教化菩薩,所以現在道親都在拼命求教化菩薩。哎,怎麼講這裏來了?最上乘變最下乘了。就求教化菩薩慈悲,教育子女;求事業成功,關聖帝君。
喔,那天 老母大典,我聽到一位道親在那邊念那、念那,念得很大聲,他很執啊,就念得很大聲。他開了個電子公司,求關聖帝君,因為關聖帝君是財神嘛,慈悲啊,幫助我。也是博士喔,臺大的博士喔,怕講太小聲了,佛菩薩聽不到。“我現在這個公司,希望關聖帝君慈悲,讓我的年營業額,”年營業額喔,“每年營業收入新台幣十億元以上;股票迅速上市,每一股至少二百元以上。”哈哈哈哈,這樣子在求喔,為什麼?他就是有求有應啊。
但是呢金剛經裏邊講的,都是破相的啊,甚至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講福德無量無邊,最後告訴你不受福德。“以菩薩不受福德故”,有什麼好受的?我送你二只眼睛,你要不要?看你要裝在哪里?再多送你五只耳朵,看你要裝在哪里?能看嗎?只有增加醜陋而已啊,是不是?一點用途都沒有啊。所以菩薩於所有一切福德,“不應貪著”,已經太多了嘛,那需要再去貪著呢?
所以說金剛經裏邊講的,都是相反的。世間人就是取相執著啊,就算修道,也是為這些來的啊。因為後學是鼓勵道親喏,你為什麼來,你就大大方方,不要虛心假意。所以大家就一講出來,都“嘸添(臺語)”。但是有很多人雖然滿嘴仁義道德,他事實上道場中,他求的是終日只求福田嘛,就像五祖弘忍大師講的,“汝等終日只求福田,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所以說呢“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所以小根小智人聽了,沒辦法相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全部破啦。一般人說,破我相可以,叫他破壽者相,很困難的。菩薩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尤其壽者相,太難破啦。
什麼是壽者相,知道不知道?
修一個長生不死的、永生的我,簡單地說。我們很多人修行,就是為了這個啊。我這條靈性啊,肉體死了以後,它要做神仙的啊。這叫“神我觀”那,這個不是佛法啊,這個叫做外道啊。婆羅門教就憑這一招,打敗佛教啊。現在佛教,在印度只有百分之一而已啊,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印度教,為什麼?因為佛教講無我,大家怕死了。佛教講無我的啊。那印度教講是神我,非但有我,而且這個我呢,不是肉體的我,是神我,這個靈魂的我,可以做神。當然我們很多道親都是修這個神我的喔,很多佛教徒啦什麼的,都是修這個神我的,他不曉得無我的。
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永嘉大師證道歌
我們傳道,首先就傳合同哎,合同就是什麼?“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這叫合同啊。就是告訴你,天地萬物一切、諸佛如來,跟我是合一的,不二的,沒有分別的。不是我一個佛、你一個佛,沒有距離的。
行由品一開始的時候就講,“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我們這個五蘊,和這個世界,是不二的啊,不二之性才是佛性啊。但是“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沒辦法忍受,要破肉體的我可以,要破這個神我,那我就什麼都沒啦。你什麼都沒有,你就是擁有一切,一即一切。生命,事實上就是一切,一切的一切。無我,才是一切;有我,你就只有那個我而已。
所以“心生不信”。金剛經,很多人念一念可以,聽說念經很多功德啊。仔細去瞭解裏邊的意思,很痛苦的啊,什麼都不要啦,什麼都沒啦,然而只有行於佈施而已。就像孔子、孟子一樣,什麼都不求,只有行仁義而已,孔孟就是這樣子啊,什麼都不要,只有行仁義。而且還要“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勇士要不忘隨時失去他的頭顱啊,志於道的士君子啊,永遠不會忘記說,自己可能會死在溝壑之中,這個就是上根人。小根小智之人聽了以後,心生不信,實在是消化不下去,受不了。一聽到剛剛講那個教化菩薩啦、關聖帝君啦,啊,興奮起來了。
“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堤,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他說好像天龍下雨在這個地球上,啊,雨好大,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就是土石流啊、大洪水啊,然後連城市都漂起來了,好像漂棗葉一樣。但是“若雨大海,不增不減。”下在大海裏邊,不增不減。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這就是心像大海一樣,這叫合同之心。所以我們傳道傳合同,一開始就傳合同,這個很重要。你一旦合同,你就像大海一樣,無量無邊嘛,心量廣大。你就不會整天守一個我,整天為這個我汲汲營營的。怎麼樣讓自己這個我先保護好,然後讓它發展得比別人更好一點。那這輩子過得很幸福,下輩子還可以做神仙。哎,就是這種想法啊,從人我到神我嘛,從人我一直發展到神我,離不開一個我,不離我執,沒辦法接受無我這回事。我們傳道就是傳無我的,合同就是無我啊,就是從無我開始,到回歸無我。
所以今天那末劫的大考,都是考這個我,考這個我執。有我執的人,非倒不可。耶穌講的,他告訴他的弟子們,不要被我絆倒了。最後都是被自己絆倒,沒有人可以絆倒你,被自己絆倒,被這個自我給絆倒。
我們看一個家庭,是什麼障礙家庭?就是自我。夫妻倆都很自我,那家庭就不會幸福啦;小孩子很自我,父母親很自我,就不會幸福的啦。一個人越無我,他在這個團體裏面那,就越能夠帶來幸福。
所以“我”,是一切的邪惡之端那,自我。事實上根本沒有自我嘛,妄以為有我。這人的第一個妄念就是,無我之中妄見有我,這是人的第一個妄念。根本沒有自我,但是你以為有一個自我。金剛經就是破這個自我的。
如來藏不空,大智慧現前
所以“最上乘人,聞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一旦心開悟解以後呢,也不需要去在金剛經上面句句推敲啊,字字持誦,不需要。心開悟解以後呢,自然知道你破一切相以後呢,破一切相以後不是空無一物喔,。一切執著都空了以後,如來藏不空啊,如來藏不空,大智慧現前。
所以說“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無有,元是龍能興致”啊。好像雨水,不是無中生有的,是這個龍王可以興雲作雨,降下甘霖。同樣啊,我們的般若之智呢,也不是無中生有的,是本性自有的,是本性能夠生出來的。而且可“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複如是。”
所以今天我們的大智慧,有多大?大到什麼程度?可以讓“一切眾生,”甚至“一切草木,有情無情”,都可以蒙受滋潤那。就像百川眾流,最後融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我們在座就是眾生啊,每一個人本性“般若之智”,不要光想守住這個小小的自我,守住這點的堡壘,不曉得自己的般若之智有多大。可以滋潤,不止是滋潤一切眾生,甚至有情無情,都可以蒙受滋潤。
一般人,沒辦法想像的啦。我只要照顧好自己就好了,我沒有那麼大的心。這不是你有沒有那麼大的心那,實相就是這樣子啊。你有這個心也好,沒那個心也好,你必須要回歸這樣子啊,你才算是醒過來了。
你不是說我睡著了,我手指頭醒過來就好了,我不貪,我不貪心,我手指頭醒過來就好了,或者我腳醒過來就好,或者上半身醒過來就好了。你要醒,就要全醒嘛,就要整個醒過來呀,要覺嘛,要覺悟嘛,整個醒過來。不要說我不貪,我這樣就夠了。
圓覺,圓滿覺悟,這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覺,就是醒過來。覺醒過來發現什麼?天地萬物與我為一。我的智慧呢,不是光照顧自己,可以照顧一切眾生。為什麼?一切眾生就是我,日月星辰就是我,有情無情都是我。既然都是我,就沒有我,沒有彼此了。不二之性嘛,就是佛性。
所以小根小智之人就沒有辦法,他的人生,永遠都綁在怎麼樣讓自己活得更好一點,然後再進一步,讓身邊的人活得更好一點。活得好、死得好,就是這樣。活的時候,榮華富貴,死的時候,悲極哀榮,這樣就夠了。這樣死了以後,還能夠做神仙。不要妄想了,這種人是做不了神仙的,絕對不可能的。神仙一定是無我的,有我是做不了神的。如果有我的人做神,一定不是理天的大仙,最多就是象天的小仙那,就是行善嘛,善有善報。所以聖人稱之為大人,就是這樣。
什麼叫大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易經》)”,合同,叫大人。所以有時候,我們搞不清楚狀況,金剛般若經可以拿來讀一讀。就像你讀大學、中庸、心經啊,金剛般若經反復讀。因為裏邊內容其實很簡單,就是告訴你什麼是實相,實相無相。讓你離一切的相,實相就會現前,如來寶藏就會現前。
不然我們,當然道理誰不會講,可是習染太重。在道場中一年二年、十年八年,還是那種小家子氣,還是整天我怎麼樣我怎麼樣,整天心裏想的就是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