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上海一位前賢,為六祖壇經內容打逐字稿,日後有時間再將逐字稿貼上字幕。

25 疑問品-2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道德經》

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好,現在既然知道見性是功了,問題是要怎麼樣見性呢?內心謙下,就能夠見性,謙卑、低下。也就是說,其實性喔,見性,不是說它有一個對象,讓你看到了,不是的。我現在想想看,要怎麼樣去譬喻喔。所謂“企者不立”啊,好像你踮起腳來喔,你沒辦法站久的,對不對?踮腳,能站多久?一定是落地以後,才能夠站得久。

見性,就像這樣,你不要踮腳,你就可以站得穩。那你不要自我,你就見到性了,見到本性了。我們人就不能謙卑低下,為什麼?自我。這個自我喔,不是與生俱來的喔,是我們人類的文化裏邊的一個濁流、暗流,是一個不好的潮流,就是肯定自我、發展自我。所以所有人都很自我啊,為什麼要對你謙卑低下?為什麼要讓你?簡單地說。謙卑,謙,就是不爭嘛;這個下,就是我低下啊,我聲下氣啊,我不跟你爭啊。但是世間人,都剛好相反,就是要爭,就是要爭。

我就曾經跟一個苦惱的家庭主婦講,你想想看你的人生,你在佛堂裏邊好好呆一天,想想看。我發現喏,所有人的生存模式喔,大方向都是什麼?其實我們人活著,就是跟人相處啦。從小就要跟父母兄弟相處、跟師長同學相處,長大以後跟先生、跟太太相處,再跟自己下一代相處,再跟同事相處,跟長官部屬相處,大概就是這樣,在一個人際關係的模式裏邊。

但是呢,大部分人面對人的時候,因為人活著不是光面對自己啊,面對人,你身邊有一堆人都嚴重地影響到你。面對人的時候,他考慮到的就是,這個人對我是利多還是利空?考慮到的是這個。哎,我跟這個人交往,有好處嗎?這個是現在我們人類文化一個很錯誤的方向,變成一種風氣了。父母親也是這樣的身教啊,看看這個人,或者我加入一個團體,對我有什麼好處?對我有什麼好處?

你絕對不會想說,哎,我看到這個人,哎,我對他能夠幫助什麼?沒有人這樣想。哎,這個人對我有什麼好處?他對我是有幫助的,還是有損害的。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喔,很少人會孝順父母。因為父母親都已經,叫做利都出盡那,剩下就是空啦,那老灰(臺語)啊,一點好處都沒有,剩下就看你的名下有沒有財產會留給我了。如果財產很早就給你子女的,那就完蛋了。

在這樣子的一個澆薄的風俗、價值觀念之下,誰要孝養父母?現在很少人要孝養父母。那你父母能怪子女這樣子嗎?不能怪的啊,因為你自己就是這樣子的人嘛,你就是這種觀念嘛。這種觀念有意無意,整個社會的觀念就是這樣子啊。甚至我們還教導子女,“哎,你交這個朋友,有什麼好處啊?”對不對?交這個朋友有什麼好處?這就是社會的普世價值觀念嘛,就是到底他對你有什麼好處?而且這種好處,都是站在一種利害關係上面。這是第一點。

第二個什麼?短兵相接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直接相處、接觸的時候,夫妻之間、親子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同事之間,只要有利害關係一旦產生,共生體發生以後,考慮到的什麼?誰能夠抓到主導權和支配權,就是這樣子啊。

我要主導啊,你要聽我的啊,我不要聽你的啊,要得到主導權。甚至小孩子,用哭鬧的方式來主導;大人就用打罵的方式來主導;夫妻之間也是一樣啊,用爭執、鬥爭啊。就變得活在鬥爭之中,因為爭主導權嘛。爭主導權,就活在鬥爭之中。所以人與人之間,就永遠在緊張的鬥爭之中啊。還要考慮利害呀,我能得到什麼好處,還有我怎麼樣爭到主導權。

多可怕啊,這樣子一個模式一旦建立起來以後,你一生都是苦惱緊張的,而且下輩子要繼續下去,因為一生都是這種模式,成型啦,成那個模式了。整天想我能夠得到什麼好處,我怎麼樣得到主導權。在跟我的身邊人之中,我不要被支配,我要去支配別人,我要主導,我要佔優勢,對不對?甚至連結婚說,衣服還要壓在別人的衣服上面,不能被別人壓住,就爭這個主導權。

也許給你爭到主導權了,你強勢了,但是呢方不會服氣的。很多人就是這樣子啊,父母親很強勢,子女很弱勢;到最後子女強勢起來了。或者先生、太太。我就看過啊我們一個鄰居,老灰(臺語)啊倆個夫妻倆,先生很強,才幾年而已就轉過來了。我幾年前剛搬到石岡的時候,先生很大声,經過這四五年,他太太講話就大聲了。女人都是到最後啊,女人叫峨眉腰峨眉腰,就是日本人的說法,就是到最後她贏了。她要撐到最後啊,女人又活得比較老、比較強壯,最後她贏了。

所以大部分這種大男人,到最後都被這個戶鍋婆(臺語)給壓住了。她修煉成精那,就爭個主導權。一輩子就這樣過去啦,多可怕啊,就這樣過去了。下輩子還要繼續,你的鬥爭的對手,最後還要跟你綁在一起。為什麼?

因為你生命的資料庫裏邊,都是他的資料,都是這些人的資料,對不對?都是這些東西啊。所以你轉世的時候,一定還是在一起的,還是以這種模式一直活下去,而且越來越卑鄙,越來越下流,一定是這樣子,鬥爭的手段越來越下流。好像我們臺灣的政黨鬥爭一樣,不擇手段的。所以不好啊,功都不見了,見不到本性啊。

“內心謙下”,本性就現前。你去爭啊,就失去本性。你爭到了,失去本性了,都可怕!你爭贏了,也是一時之贏啊。生命是永恆的啊,甚至我這輩子贏你,他下輩子還要贏回來。你年輕的時候贏我,我老的時候贏回來;我就算一輩子都輸你,我下輩子要贏回來,一定是這樣子的。

所以無休無止,就是因為不懂得謙下。不要小看謙下這兩個字啊,為什麼易經的謙卦,是諸卦之王啊?所有卦裏邊最好的,因為只有謙下,才可以見到本性。《金剛經》裏邊講,“得成於忍”,得成於忍,所以無生法忍,得成於忍辱嘛。要能夠忍辱啊,忍辱就是謙卑低下,唯有忍辱。就讓人家騎到你頭上去,又怎麼樣呢?他騎到你頭上去,他贏的是表面,你被踩在腳底下,你輸的是表面、贏的是裏面。為什麼?見到靈性,見到性地了。

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

但這是心甘情願的喔,不是說被壓入底以後,充滿怨恨的,隨時準備回擊的,不是,心甘情願的,不要去跟人家爭。那種不爭啊,“夫唯不爭,故無尤”啊,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尤啊,怨尤,就怨叹。你看我們臺語歌,都充滿怨叹,你們有沒有注意到?代表了臺灣人的心聲。不是怨恨就是怨叹,夠怨,要不就是自己怨恨別人,就是這樣。為什麼?就是爭出來啦。爭輸的就怨叹,爭贏的被人家怨恨,就是這樣子啊,就永遠都活在怨恨之中。

只有不爭,才能夠無尤。你如果活在怨恨之中,不管是別人怨恨你,或者是你怨恨別人,你怎麼會見得到本性呢?不會的。見不到本性,就沒有功啦,就沒有功了,就是活在一團的亂麻裏邊。

就剛才我講的,人生永遠是這樣,生生死死都是這樣。就整天考慮的是,能得到什麼好處?整天想枭雄啊,有時候得到,有時候失去,得失之間。再來就是人與人之間,就活在激烈的鬥爭之中,壞習慣養成了,一直在爭主導權。一直在爭主導權,這個壞習慣養成了,吞不下那口氣,簡單地說。我就跟你鬥上了,就會跟你鬥上了,就對上了。有的來剛的,有的來柔的,手段盡出,就在那邊鬥爭。多可怕!生生死死就這樣子下去,就唯恐呢被人家騎到頭上去。

內心謙下是功”,所以要見到本性啊。不是說,啊,我在那邊守玄,啊,我看到一團光明了。

那天後學到靈隱寺去講課,就有一位道親起來問,說“點傳師,我在守玄時候,看到一團靈光,這是怎麼回事?”他心裏想得到的答案,早就想好了,就是看到靈性的光嘛,已經想好了。我說“那個一團靈光,有一個對象了。你如果執著那是好的,你沒有去改變自己的生命習性,沒有謙下嘛,沒有謙卑低下,然後你覺得自己看到一團靈光,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到時候呢,我們上堂課講的,陰境現前。到時候死的時候,陰境現前,你就會看到一團靈光,然後你就覺得自己成就了,就一頭栽進去,結果那團靈光,變成幾扣散(臺語)。”

他聽了好氣喔,因為我看他那個樣子,就知道他是一個很自大的人,自以為自己修得很好,挑這個來講,變成他的一團靈光。變成幾扣散哇,我告訴他。後來在吃飯的時候,看到我都不講話(郭經理擺出頭朝上、唬著臉的樣子),哈哈哈哈。

所以“內心謙下是功”,這是很重要的。絕對不要認為自己修得很好,飄飄欲舉,覺得自己知識多好、口才多好,那個都不實在的。你要謙卑低下,這很實在,短兵相接就知道啦。你要處處要占勝面,處處要占上風,要贏人家,那個就見不到本性了,絕對見不到本性。一定是內心謙下。

但“內心謙下”,不是整天低頭挨罵的,不是,“外行於禮”。內心是很謙下,内心是不跟人爭的,那麼外面呢行於禮,這叫德,表現出來是一種禮。這個禮,講的就是對人的一種尊重、和氣。所以“禮至上,和為貴”嘛,我們不是上這個,論語上面講的啊,最好的禮就是和,和為貴。

這禮不是說,哇,我彬彬有禮,要求別人要守一套硬綁綁的禮節,不是,而是能夠和為貴。那怎麼樣和呢?怎麼樣算和氣?當你覺得這個人對我很尊重的時候,自然,祥和之氣就出來了。我們人最討厭那,最討厭人家對我們不尊重啊。

像這次後學帶我們自己的青少年班,到臺北去臺北二日遊。然後那個司機,臺北有一車啦、石岡有一車,那這次我岳父、岳母都有去。然後臺北那一輛遊覽車的那個司機喔,第一天和第二天不同。我岳母就看到那個,第二天就跟我講,說“喔,這個駕駛員人好,待人很客氣。”注意喔,這人很重視這個。“前一天那個就不好,看了就不舒服。”他也沒惹你呀,可是他好像不尊重你的感覺。

所以這個“行於禮”,這個禮很簡單,就是給人一種我很尊重你、很尊敬你,對你很有禮貌,這叫“外行於禮”,這就是德。

所以不要認為自己很有功德啊。你能夠謙恭有禮啊,謙恭是自己的啦,展現出來就是有禮,而這個禮呢不是自認為自己很有禮貌,然後一天到晚批評人家沒有禮貌。而是別人覺得你很有禮貌,很尊重人,舊淘舊幣(臺語)。

後學這邊有一位道親,她的公公婆婆就說,“喔,我們那媳婦喔,自從說來到你這裏上課以後喔,基本上就舊淘舊幣.......(臺語)。”這就是“外行於禮”嘛,這個德就出來。

一般人重視的德,不是說,哎呀,你多有德,你書讀得多好、你的境界多高,他重視的就是這一點那,就是剛剛那個公公婆婆講他媳婦的,“舊淘舊幣....”,就是那種感覺,所谓...,這是很實在的,叫“外行於禮”,這叫功德,這就見到本性了。

所以性,不是一個對象,不是你說它一團靈光啦,它是一個境界啦,它是看到仙佛菩薩的啦,那個都不是見到本性。見到本性,實實在在的就是,內心謙下,外行於禮,這時候本性就出現,它就有無窮的妙用會發生。

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好,進一步地講,你如果能夠內心謙下的話,你就會發現什麼?自性建立萬法,自己的本性可以建立萬法。你就會發現喏,世界萬法全部都是依靠這個自性而建立的,都是建立在這個真如法性上面。

赞天地之化育。——《中庸》

所以什麼叫做真如法界?真如,不只是一個靈性喔,它是法界,它是整個世界,一切法。它是萬法安立的一個宇宙世界,叫真如。這時候你就會發現,“自性建立萬法”,自性能生萬法,這是功。這叫做什麼?儒家講的,“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所謂建立萬法,當然世界有一切法,但這些法都是有惡法,有善法。這邊講的建立的萬法,講建立的是善法,不是惡法。所以用你的靈性呢,就可以建立萬法。甚至呢可以到達什麼程度?風調雨順、天降甘露,可以到達這個程度。

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莊子·逍遙遊》

在《道德經》裏邊就有講啊,我想想看它是怎麼說的?總而言之啊,一個明心見性的人,喔,我忘了老子怎麼說的,莊子說的,“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可以使眾生,物講的就是眾生,他的神凝聚的時候,神光凝聚的時候,可以使眾生不受到瘟疫、疾病、災禍,這叫疵癘,疵癘的意思就是受到瘟疫、疾病、災禍的迫害,而且還可以使五穀豐收。這就是所謂的自性建立萬法。

我們不要以為自性就是一團靈性在那裏喔,那個謙卑低下嘛,一團靈性,不是的。它可以建立萬法,可以“贊天地之化育”,這叫自性見立萬法。

所以功能這麼大喔,就知道我們可以做多少事情啊。所以真正像以前聖王出世,他拼的就是這個,“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守一不離,哎,自然可以匡正天下。好,這是功,所以內心謙下是功,內心謙下,就功自然建起來。

功有什麼特質?就是建立萬法,能夠建立萬法。先不要談到建立萬法了、贊天地之化育了,你起碼要化育你的子女吧,你的先生、你的太太,你所愛的人嘛,春風化雨啊,你要怎麼樣建立起啊,把他們建立起來呢?最好的辦法,就是用你的靈性,以心印心那,大德敦化。“予懷明德”,用光明的德性,哎,自然可以建立。起碼可以先把人建立起來,讓他去惡向善。

我們道場就是靠這個啊,所以讓一大堆各式各樣的人進入道場。前一陣子,後學那邊帶青少年班的這個輔導老師啊,他也是在學校教書的,他就來問後學,他說“點傳師,我們青少年班要怎麼帶呢?到底要加上什麼方法啦什麼的?”我說“你大方向抓出來就好。你去觀察,我們現在盡量用最簡單的方法來帶他們,不管是帶青少年,還是帶大人那。”我看大人都跟青少年一樣啊,愚癡的程度尤有過之啊,執著的程度亦有過之啊。最重要是他一年一年地進來,他是成長的,還是停止的,還是下墜的?這是最重要的。

你看這些道親,一年、二年、三年進來,他的生命一直是往上成長的,他的脾氣越來越好,他的人際關係越來越和諧。像剛才後學講那個,公公婆婆雖然不是道親,但是承認說一貫道不錯。為什麼?他媳婦改變了。就是看著她一直往上走,不管快慢,總之是往上走的,這就方向抓對了,這個就是所謂的自性建立萬法嘛。你想要讓眾生成長,你只有讓他明心見性。

如果說一個人在道場,進入道場一年、二年、三年,脾氣也沒改、毛病也沒改,待人接物還是老樣子,斤斤計較,情緒很容易失控。不是說修道以後,就出塵不染了,但是他起碼是越來越好的,這就方向抓對了。

苛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

那這位老師就說,“那方向抓對以後,下一步呢,要怎麼辦呢?”那就叫他繼續願意往在道場就好了,不要說再一直加碼。既然他一直有成長,就表示抓對了,然後就讓他願意一直留在道場,一直精進。他就會“苛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直成長。不要著急嘛,有的人快、有的人慢,欲速則不達。所以可以建立萬法。

我們道為什麼可以讓眾生一直成長?有吃肉的變成吃素的。其實吃肉轉到吃素,就很困難喏,吃肉是我們的習慣喏,吃素是我們的天性。肉的後面,不是只有一塊肉喔,不是只有一只豬、一條魚喔,後面有所有的魔王在後面那。所以要斷肉,沒有那麼容易的喔,要斷那塊肉,沒有那麼容易。但我們為什麼可以?你為什麼可以被建立成為一個素食者?這就建立啊,可以建立成為一個素食者,就不容易喔。

你本來對仙佛菩薩,從不信,到半信半疑,到全然地相信,信心俱足,這個也是一種建立喲。信是道源功德母啊,沒有信心,是沒有辦法成道的,尤其信無形的。大部分都信有形的啊,仙佛是無形的。現在我們很信那,好像理所當然了,就好像吃素吃得理所當然一樣。吃素,沒有那麼簡單喏,沒有那麼簡單,要離那塊肉,沒有那麼簡單。人內心深處對肉的一種怨業啊,簡單地說,那是一股怨業,那不只是一種欲望而已。

我以前看一部電影,就講一個人從小很窮,沒有吃過肉,都是像我們講呷寒機(臺語)啦,吃一些粗糧。後來終於有機會他吃到肉了,他說“怎麼世間有這麼好吃的食物?”這是他第一次吃到肉。像我們現在這些吃素人,一想到肉就噁心那,他們不是這樣想的。我們以為說,哎,習慣就好了,吃素吃習慣了,就不會習慣肉。

你錯啦,如果你的本性沒有被發露出來,你就會去愛那個肉。“怎麼有這麼好吃的食物啊?”後來第二次,他去偷人家的豬來吃。他吃第二次的肉的時候說,他恨肉,他說“我恨肉,”為什麼?“因為我恨它為什麼那麼好吃!”這個就是眾生跟這個肉裏邊一種怨業喔,糾纏著。

那我們為什麼可以?我們道場才有這種能力喔。我當過佛教徒的,在佛教喔,要想要吃素,都要靠意志力去壓制那種吃肉的欲望哎,要去壓制它。我們為什麼?因為我們是明心見性啊,我們指點本性那,發露你的靈性,才可以有能耐說,哎,可以吃素吃得那麼順那,那麼順當那。不容易哎,這就是你已經被建立起來了。

要名列仙班的話,第一步就是要清口,沒有吃肉的仙佛的,絕對沒有的。第一步就要清口。

“心體離念是德。”前面不是講嘛,“外行於禮是德”,喔,這個人德性很好,對人呢謙恭有禮、一團和氣,這是別人看得到的德。而自己受用的德是什麼呢?“心體離念”,你的心的本體,離開一切的念頭,這時候你就可以得到法喜,得到禪悅,叫德。

我們為什麼苦惱?就是因為念頭太多啊,就是因為念頭太多。所以心體能夠離念,能夠見性,就能夠離念,常常回光返照,見性,不要去跟人家爭長爭短。說來簡單那,做到也很簡單。爭長爭短,是很難喏,對不對?永遠都在爭啊,你要怎麼爭?永遠都有比你,一山還比一山高啊。

不爭,很簡單嘛,你只要心甘情願就好了。不爭,沒有能力的問題,只有意願的問題;爭,就有能力的問題啰。所以不爭,只有意願的問題。你只要願意不爭,你就可以做得到。你不爭呢,你自然就可以心體離念,無爭無求,自然就心體離念。我們的念頭都是求出來的、爭出來的。你所念的,無非就是你要爭、你要求的東西嘛,就是這些東西啊。所以“心體離念”。

心體離念呢,一般人說我不去念,我就失去啦,失去我要追求的東西啦。你錯了,你不念以後呢,你才會發現呢,大德現前,才會發現,我獲得了真正應該獲得的東西,那就是法喜充滿,就是法喜充滿,皆大歡喜,活在大歡喜之中。

所以離念就是真如啊,你離念,得到的就是真如。真如,不是一顆靈光啊,真如,是整個法界。你發現我活在諸佛的世界裏邊,活在極樂世界了,活在真理的世界裏邊了。這不是最大的獲得嘛?你活在什麼?無極理天,長生不老天,所謂“混含長生不老天”,這就是最大的收穫。“心體離念是得”,得到的是這個。

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所以既然知道自性建立萬法,你就不要離開自性了,念念不離自性,因為它才能夠成功地去建立啊,建立一切啊。我們人總是希望建立嘛,建立好,不是毀壞啊,不是毀滅啊。

但是有時候我們人好心好意要去建立,像我們想要去教育子女,想要培養這種夫妻之間那、人間關係的感情啊,就用錯方法,沒有用靈性。大部分都是用什麼?用是非,用對待。“這樣是對的,你一定要照這樣走!”用對待。那個是不能建立的,那個只有毀滅而已,只有毀滅,只有破壞而已。

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中庸》

所謂“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嘛,不是用聲色來化明啊,不是用我說什麼、我做什麼、我疾言厲色,不是用疾言厲色來化明啊,疾言厲色。很多父母親對待子女,或者夫妻之間,最後都變疾言厲色,就是臉色很難看那,很嚴厲啊,然後說話很快啊、很凶啊,就是這種方式。那個沒有用的啊,那個只有破壞而已,只有破壞性而已。

所以說呢,知道自性建立萬法。真正知道了,你就不會離開本性了,你就不會想說,離開本性,再去找什麼方法,用這招就夠了,這叫末後一著。末後一著,就是點你這點靈性啊,你要把它用足功能出來,用到無號(臺語)出來,這叫功。不要說,“喔,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知道沒有用啊,知道要能夠做到啊,要能夠做到、要能夠得到。所以說不離自性,這就是功啦。

人生,一天到晚想要成功,做人要成功、做事要成功、養身也要成功,婚姻、家庭、教育,都要成功。要怎麼成功呢?“不離自性是功”,真正的成功,不離自性是功。

我看現在人喏對所謂的成功喔,認識不清啊,不了解什麼是真正的成功。像小孩子,哎,書讀得好。我們就是分這些階段嘛,讀書的時候,書讀得好,叫成功,第一階段的成功,學生時期就是要學業成功;進入社會以後,要事業成功;結婚以後,要婚姻成功,這三個成功。還有第四個成功,到老要健康長壽,叫養身成功,就這四個,四種成功。

事實上,這四個階段,都苦惱無邊那。小孩子讀書,苦不苦?苦啊。你們這邊是有學生,你是不是學生?你們兩個是學生啊?苦啊?我剛才聽到你們打哈欠的聲音,好苦啊,呵呵呵呵。苦啊,累得不得了啊,是不是?功課壓力大的不得了。當然你可以不耍這些功課壓力,可是就變得一個失敗者,變得垂頭喪氣,“我失敗了!”,所以失敗也苦啊。失敗是痛苦,成功是辛苦,都苦啊,都是苦啊,苦得不同。

事業也是一樣啊,事業成功也是辛苦啊,事業失敗也是痛苦啊。事業失敗也死不了啊,但是痛苦啊。但有人為了要事業成功,搞得負債累累,那就更痛苦了。最多少賺一點錢嘛,爭不過別人。但是就是辛苦、痛苦,都在辛苦、痛苦裏邊。

當父母親要盡責任,辛苦;不盡責任,痛苦,都是這樣子。你要盡責任,你要去帶那些子女啊,辛苦的不得了。一個就夠你嗆的了,有的三個四個的,更嗆,怎麼弄都弄不好。哎,小孩子怪啦,怎麼弄都弄不好,是不是?這個麻煩那,有一堆的影響力在那邊拉,辛苦的不得了,一不小心就搞壞了,就痛苦。夫妻之間也是這個樣子。

到老了以後呢,還有更大的問題。你不用等到老,你小孩子大了以後,你父母親老了,你要去奉養他們。你不奉養,你不孝;你奉養他們,也很苦,老人負擔那,而且背負老人,是沒有希望的,小孩子還會長大。那你不去孝養他,怎麼辦?你不孝養他,你痛苦;你孝養他,你辛苦。

我看所有人都是痛苦、辛苦,痛苦、辛苦,就是這樣,每個階段就是痛苦和辛苦,還有什麼?人生還有什麼?所以呢,不離自性。不要用那麼多的方法,費盡心思,不離自性,就好了。

你們當學生的,我告訴你們絕招,不離自性,讀書很輕鬆,這是後學經過一再的實驗出來的。你當媽媽的,不離自性;你在外面工作,不離自性,自然能夠成功。這種成功,不是跟人家比上比下的,而是能夠悠悠自在,能夠輕輕鬆鬆。(唱)“輕輕鬆鬆”,下一句是什麼?哈哈哈哈,可以輕輕鬆鬆地過日子,因為它才可以有效地建立萬法。

“應用無染是德”,應用無染。真正有德性的人喏,可以應用,可以應機而用、應緣而發,所有的機緣那,我們都能夠掌握。能夠見機,能夠惜緣。所有的緣,只要跟你接上,不管是善緣、惡緣,裏邊都有機啊,撥轉之機啊,都有撥轉之機。善緣,固然可以善了;惡緣,也可以善了。

後學那邊有一位道親,就是跟先生搞到水火不容,不講話的,行同冰炭。我說你當初為什麼要嫁給他?她也忘了,忘記了,太久了,二十年了,已經忘記了。我說你仔細想一想,仔細想一想。“哎,一看就順眼那。”這就是善緣㖠,對不對?什麼叫善緣、惡緣那?善緣,一看就很順眼,看對眼了;惡緣,是一看就討厭,望而生厭。

那我說“一看就很順眼,為什麼越看越不順眼?”“也不曉得。”你看,糊塗,也不曉得。這叫做善緣惡了。一看很順眼的,最後變越看越不順眼,互相越看越不順眼。很多人就是這樣子啊,善緣惡了。

我看大部分人人生都是善緣惡了啊,甚至看自己的小孩,都越看越不順眼。小孩子小的時候,都是愛父母的啊,愛的不得了啊,長大以後,跟父母越來越疏遠,越來越疏遠。這就是善緣惡了,這就所謂沒有“應用無染”,沒有德嘛。為什麼你善緣會惡了?就是沒有德嘛,簡單地說。你有德的話,惡緣都可以善了,何況是善緣呢?

所以“應用無染”。所有的因緣,我們都珍惜,都可以見機去撥轉,都看得到機緣,不會亂動,不會自己成見很多。一般人對因緣處理不好,就是因為成見太多、毛病太多、壞習慣太多。所以碰到處理因緣的時候,都是自己的壞習慣出來、自己的固執出來,固執和習慣,簡單地說。

有時候是固執,自以為是的;有時候是知道是不好,我還是去做了,沒辦法,我的壞習慣出來了。我斤斤計較的、我的偏狹的,、我的易怒的、我的煩躁的個性冒出來了,知道不好,也是沒辦法,控制不住,這就是沒有德。有德的話,在一切因緣之中喔,都可以應用自如,而且呢不會受到污染,不會在因緣裏邊,碰到什麼就污染什麼。

我們一般人在緣裏邊,很容易心性就會受到污染。污染什麼?污染一些惡習,還有一些不好的情緒,就是這樣。變得很容易生氣,很容易憂愁,或者很多的欲望,很多的貪婪、忌妒、仇恨,這就是受到污染了。

小孩子沒有這些東西,沒有這麼複雜啊。為什麼我們長大以後,心靈變得五顏六色、七情六欲呢?就是受到污染了。沒有德,就會受到污染,處理不好,簡單地說就是這樣。沒有處理好,就搞得一塌糊塗。

所以說“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如果你要尋找功德,你不要像梁武帝那樣子,說造寺度僧、佈施設齋,那個只有求福啦,找不到功德的。要找到功德的話呢,功德就在法身之中。

祇知犯重障菩提,不見如來開秘訣。——永嘉大师证道歌

那麼功德法身在哪里呢?就照祖師所說的,“見性是功,平等是德。”一直往下走,就沒錯了。這都是秘訣啊,這叫“如來開秘訣”。永嘉大師證道歌裏邊講,“祇知犯重障菩提,不見如來開秘訣。”

我們一般人就是這樣子啊,只知道說我業障很重啊,我菩提心發不了啊,我沒有辦法,我沒有辦法發菩提心。“只知犯重障菩提”啊,但是“不見如來開秘訣”。如來不斷地在開秘訣,明心見性的秘訣,處處都是。念一句佛號、用個三寶、叩個首,都是開秘訣之道。

今天祖師講的這些“見性是功,平等是德。”這都是開秘訣,讓你開悟的秘訣。很容易的啊,沒有困難那,只是你當不當一回事而已啊。我看很多人願意花很多的時間,去學開車啦、去學一個技能啦。像你們學生,學英文、數學,那更困難那,高難度的啊。你要“見性是功,平等是德”,這是很容易的,這是本性,你本來就會的,但是受用無窮。

你學了那些東西喔,有沒有用?有用,偏用啊,不是正用。它的作用很偏執,局部的,只有局部的功能,沒有全面的功能。好像吃一種藥,它只能治好你身體的某一種症狀而已,沒辦法徹底根除你的疾病。你生了一個病,得了癌症,然後你會頭暈目眩,然後吃這種藥,頭不暈了,但是癌症還在的。有時候我們在世間學的就是這些東西,不能徹底解決問題的。

但是呢功德法身,功德法身才能夠解決你生命中所有的問題,自己的問題、別人的問題,甚至國家、社會的問題,只有靠功德法身。整個世界,也是要功德法身出現,才可以建立所謂的真如法界,絕對不是用科技文明可以建立得起來的,科技文明,那是建立不起來的。

光看人與人之間,一個家庭就知道啦,有德性的家庭,才會幸福快樂啊;沒有仁義道德的家庭,有財有勢,還是痛苦啊,鬥爭堅固啊。現在媒體比較發達,我們就可以看到那些所謂豪門貴族,鬥爭堅固得很。

我們今天喏,就講到這裏。“但依此作,是真功德。”希望大家呢,好好地去反省一下,你的人生是追求福報,還是追求功德?追求福報是困難的,而且沒有用的一條路,就算得到福報了,不能消你的罪業。你一邊享受福報,一邊受罪,簡單地說就是這樣。消不了罪業的啊,罪業現前的時候,該生病的時候就生病,該車禍的時候就車禍,該倒楣的時候就要倒楣,那個你富貴榮華是解決不了的。

所以你是追求福報,還是追求功德?只有功德,可以讓你幸福安樂,可以讓你消冤解業,可以讓你超生了死,可以讓你活在永恆的安樂之中、永恆的生命之中。注意,永恆這兩個字,我們不要認為不可能,事實就是這樣。生命的實相,就是永恆啊,但是我們就偏偏活在無常裏邊。為什麼?沒有功德。

不是沒有功德,有功德,就像後學一開始譬喻的,有眼睛,不會打開來用。有功德,看不到功德,受用不到功德,浪費了,糟蹋了功德。功德白白放在那裏,然後去追求福報,追求有形有相的福報,一生都在跟人家搶這個福報啊,在搶、爭奪。那是一條通往痛苦的、艱辛的、結冤結仇的路,就是這樣。但是功德,沒有人跟你爭的,沒有人跟你爭那。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誰跟你爭?你見性。但是見錢,那就不同了,見錢,大家都見到啦,你見錢眼開,別人也見錢眼開呀,大家統統要去爭啊。見性心開,沒有人要跟你爭,見到本性啊,心就開了,開心那,什麼叫開心?就開心那,沒有煩惱啦,沒有人跟你爭了。

六祖惠能很了解人性啊,因為他是苦人家出身,他是苦人家出身,他是很辛苦的啊,他從小活在貧賤之中啊,又貧又賤那,地位卑下,又不識字,誰都瞧不起他。所以他知道見性是有功能的啊,所以說要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啊。他以前靠他那個斧頭去砍柴,有什麼用呢?那個斧頭是沒有用的啊。

但是我們世間的俗人,就覺得斧頭還是比較有用,見那個本性,太抽象了吧,斧頭還比較具體一點那,對不對?你砍多少木柴,就可以賣多少錢那。這是世俗人的想法。所以惠能祖師講得很好啊,常見本性的真實妙用,它是有真實妙用的。

所以我們年終歲末,好好地檢討一下我們自己。你人生的方向,定位出來了沒有?你是追求福報呢,還是追求功德?這是一個關鍵所在。如果你是追求功德,不能嘴巴講講而已,你要“內心謙下”、“外行於禮”,要把自己調到這個方向去。你要下定決心,不要再去跟人家爭啦,不要再去爭啦,就從身邊的人開始。就讓你贏了又怎麼樣呢?就讓你贏了嘛,又怎麼樣呢?我跟你鬥了半天,我也不見得贏,就讓你贏啊。

“內心謙下”,不要老是要占上風啊。我看世間人都是只想要占上風,一天到晚就想占上風,最後失去本性,等你得到全世界,失去了本性。然後對人的尊重。要重視別人的感覺,不要光重視自己的感覺。現在人光是重視自己的感覺,對不對?光重視自己的感覺啊,尤其不喜歡輸的感覺,就是輸給先生、輸給太太,都不爽。

要重視的是別人的感覺,那你就成功了,有德的人,是重視別人的感覺。帶給別人美好的感覺,不是自己爽就好,帶給別人美好的感覺。什麼感覺最好?就是適當的尊重,不是阿諛奉承那,適當的尊重,不要瞧不起人。 常不輕啊,對一切眾生都不能輕視,常不輕,適當的尊重啊。

然後你就可以“應用無染”啦,不離自性,應用無染,真正地快活在這個功德之中,穿梭在功德海之中。像孟子說的,“左右逢其原”、“(君子)深造之以道”,還記不記得我們講《孟子》?我們是不是在這裏講過《孟子》?有喔?對不對?深造之以道啊。我們說大學深造,要在這裏深造啊,要在功德、要在自性上面深造,深入。最後你就可以左右逢其原,應用無染,左右逢其原,得心應手。更不怕任何的問題,任何的問題都不怕,天大的災難都不怕。

世間的人喏,即使你有通天的本領,像項羽那樣子通天的本領,他還是有他沒辦法克服的問題。劉邦也是啊,劉邦打敗了項羽,最後他比項羽才多活了六年,而且六年都在打仗,他下面那些部下都在反叛。他最後呢消滅了英布,消滅了英布以後,自己就生了重病,後來就死了。死了以後,呂後啊,他的太太,把他最心愛的妃子、最心愛的兒子給殺掉了,多悲哀呀!英雄豪傑,多悲哀!是不是?他還是要面對死亡。

天下英雄豪傑,最後,他那個時候他要死了,然後他知道他對付不了他的這個老婆,這個呂後啊,他就彈琴唱歌,哭泣。跟他的那個寵妃啊,叫什麼名字,我忘記了,說你們恐怕要死於非命了。他很有智慧,他說你們鬥不過這個呂後的,你們恐怕要死於非命了。就很難過,因為他自己要死了,他知道我會死的,我死了以後,很多事情我控制不了。

但修道人剛好相反,真正排山倒海的業力現前的時候,修道人有一個最好的辦法,怎麼辦呢?犧牲嘛、頂劫嘛,對不對?死了好啊,解脫啦。對修道人來講,死亡不是完蛋啦,死亡是一種解脫哎,對不對?我盡了責任了,我回天交旨了。我再來,更自由了,我乘願再來。我哪里有縫隙,我就進去,更自在,更有智慧。每一次修道人的死亡,都是成長,都是脫繭而出,都是脫繭而出的成長。和一般人的死亡,掉入死亡的黑洞,那是完全不同的,失去一切,大不相同。

所以說要“覓功德法身”,千萬不要去尋找福報,簡單地說就是這樣。世間人都在追求福報,用盡各種方法。梁武帝算是正確的,造寺度僧佈施設齋,這真有福報。還有人不擇手段,阿諛奉承、欺騙狡詐、巧取豪奪,他們得到的不是福報,是業報,惡業、業障,更糟。但是他們做這件事目的在什麼?也是一樣追求福報,方法用錯了。

不管你是用對方法、用錯方法,都是一條死路。一定要想清楚啊,人生啊,只有尋覓功德法身。而且功德法身不在遙遠的天外之天,不離自性,不離自身,很好找的。謙下、有禮,謙恭有禮,你就開始碰到它了,然後你就會慢慢去體會,慢慢去體會它能夠建立萬法,慢慢去體會它能夠遠離一切的煩惱、憂愁。

好,我們已經時間到了。那很快就要過年了,那麼今天是年前的最後一堂課,在這個歲末之際,我恭祝我們諸位前賢,能夠法體安康,明心見性。希望不要等到明年那,今年開始,就要選對路,不要見財啊,不要見錢眼開,要見性心開,這是一條正確的路。

好,我們下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