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008-10-22)
人心不悟夜無燈,真性不復有何能?
百尺竿頭再進步,光明寂照處處通。
人心的特質就是貪、有所求
要恢復真如本性
傳道就是傳本性
“人心不悟夜無燈,真性不復有何能。百尺竿頭再進步,光明寂照處處通。”人心如果不開悟的話,就像晚上沒有燈啊,在黑暗中摸索,一生就是在黑暗中摸索。那當然會走錯路啦、做錯事啦、說錯話啦、下錯抉擇啦,哎,錯、錯、錯,一路錯。也不是故意要錯的,無明嘛,不知道對在哪裡。沒有覺悟本性啊,人心用事,就算用來修行喔,也會修到走火入魔。
就算你守玄,你用人心守玄那,叫“火延於上”,走火入魔啊。你人心獻香叩首也是一樣啊,修道辦道你用人心。人心簡單地說就是貪心,就是貪心。人心的特質就是貪、有所求嘛,有所求。老是追求這個,追求那個的;貪心就會嗔恨,貪心不足啊,貪心不會滿足的,不能夠滿足,不滿就瞋恨那;瞋恨,就火燒功德林那,就變愚癡啦,越恨就越笨。所以人心,就搗亂而已,人心就是貪心。
你可以用很多的藉口,但就是貪心,說穿了就是貪心。那一貪就瞎了眼了,我們說“利令智昏”嘛,智慧就沒了,利令智昏,就瞎了眼了,就搞不清楚狀況了。
所以要覺悟啊,覺悟什麼呢?“真性不復有何能?”要恢復你的真如本性,要回到這個本性來。傳道就是傳這個啊,回歸本性啊,回歸本性。我們人貪心,都貪什麼呢?所謂六根門頭嘛,在六根門頭用功夫啊。整天想眼睛要看到什麼,耳朵要聽到什麼,鼻子要聞到什麼,舌頭要吃到什麼,身體要穿什麼、要住什麼,那頭腦裡面,一修行,都是喜歡在意根上面下功夫。意想分別嘛,整天想說,“哎喲,我懂好多道理喔。”能說善道的。很多修道人呢,喜歡開講的,講個不停,講道理。要不然就是說,整天想要看到什麼顯化,聽到最好仙佛來指示啦,聞到什麼香味啦。當然如果上天能夠顯化,賜什麼丹藥啦、仙丹妙藥,最好,哈哈。這都是六根門頭,這是在六根門頭。
人心就是這樣,六根門頭,向外攀緣。要回到本性,離開六根門頭,回到本心。不是叫你不看不聽啊,而是不要住,不要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看完就離開了,就趕快回來了。不得已看了,看了就回來;聽了,聽了就回來。這就所謂“複”,複就是回頭的意思,要回到這個真如本性。沒有求道的時候,不曉得怎麼回來,現在知道啦,你收回來就好了,有一個方向了嘛,有一個方向。向這一點真性,收回來就好了。
“真性不復有何能?”有什麼能耐呀?有什麼能耐,都是闖禍而已啊,都是闖禍。都在黑夜中摸瞎、走黑路、走錯路,自己不知道而已,自以為自己很厲害。所以說有什麼才能嘛?沒有回到本性,最後都走失了。你也不能說他們壞呀,只能說可憐而已。都不知道自己方向走偏了,越走越偏,自己不曉得。
我們自己在那個地位,沒有恢復本性的話,又能做出什麼好事出來?可能做的壞事不同而已啊,有膽沒膽而已。人家夠大膽,敢做這種事,大部分人比較沒膽而已。都是多抓一點算一點,只是有沒有能力而已。有那個機會的話,能抓就趕快抓,因為你的心,已經習慣性就是向外去抓啊。沒有回來呀,向外習慣了。那當然看到大家都說好的東西,當然儘量了,只是敢不敢而已。
你只有回到本性,才知道什麼是應該做,什麼是不應該做的,不然就只有喜歡不喜歡而已,那六根門頭只有喜歡不喜歡。眼睛就是只有喜歡不喜歡而已,它沒什麼是非的。所以“真性不復有何能”啊?有什麼能耐?
百尺竿頭,站在靈山塔上
這一點靈性,也放下不執著
心寂然不動,光明通達
“百尺竿頭再進步,光明寂照處處通。”我們現在很清楚啦,只有兩條路讓你選擇嘛,一條向外,一條向內。一條是向外攀緣那,黑夜無燈啊,在黑暗中摸索嘛,越走越錯,再有才能還是走錯了;一條是回到本性。
但是有個問題啊,就是回到本性要做什麼?要做什麼?枯坐嗎?枯坐在那裡嗎?枯坐在那邊守玄嗎?回到這裡就叫什麼?百尺竿頭,就叫百尺竿頭,最高點那,最高點。百尺竿頭是什麼?像一百尺的竹竿那,一直爬,爬到頂點,叫做竿頭。比方這個竹竿有一百尺,人在這裡爬、爬、爬,哎,站在這裡(頂點)了,叫百尺竿頭。
我們傳道傳的就是這個,靈山頂上,靈山塔頂。靈山,上面還一個塔呢,這個頂尖上,靈山塔。你就已經站在靈山塔上面了,百尺竿頭。遠離塵囂啊,遠離塵囂,花花世界都在腳底下,就到這裡來了,不被十丈紅塵所迷惑,坐在百尺竿頭。就這樣子了嗎?
“百尺竿頭再進一步”,百尺竿頭還能再進嗎?再進就掉下來了啊,是不是?離開百尺竿頭,再進就離開百尺竿頭。離開百尺竿頭,怎麼樣?掉下來啊,粉身碎骨啊,掉下來,不摔死了嘛?就是這種感覺。我什麼都放棄了,就剩下這一點,這一點你也要放棄。你爬到百尺竿頭,你離開這個就死啦。好,我離開這個,我就一無所有了。一無所有,也要放下,就算剩下那一點那,那一點叫萬法歸一啊,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那“一”要歸向何處?
所以“百尺竿頭再進一步”。再進一步,回到這裡來。當你回到這裡來,真正已經六根對六塵都毫無攀緣。眼睛根本不想說,我要想要看什麼,我想要聽什麼了。一般人不是啊,一般人六根喏,一定要攀緣,不攀緣不行。他就算得不到自己要的,看看電視、吃零食啦、聽音樂啦、胡亂聊天啦,這樣混,那六根總是要有個東西可以抓嘛,爛東西也好,可以抓。
所以你真的六根不起攀緣了,就剩下這一點靈性了,這一點靈性也放下,不要執著,連這個都不住,“光明寂照處處通”。這時候才知道什麼叫做“光明寂照”啊,常寂光啊。我們說常寂光淨土,常寂光,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所以心是寂然不動的,因為沒有攀緣那,一無所有也無所謂,也沒有那個心想要去看點什麼、聽點什麼、吃點什麼,也不是不看不聽。來了就應一下,應付一下。肚子餓了就吃一點嘛,渴了就喝一點,累了就睡一下。
對於外界沒有那種期望啊,對於這個花花世界沒有什麼期望,沒有什麼夢想啊、期望。也沒什麼好夢想的,這是苦難、苦海,有什麼好夢想的?苦海有什麼好夢想的?所以啊,這個人生苦海、花花世界喔,最後都是製造痛苦嘛,製造痛苦。為了自己快樂,製造別人的痛苦,最後呢痛苦又回到自己身上來。
最近王永慶的新聞一大堆啊,他那張臉只有四個字啊,愁眉苦臉那,就保持愁眉苦臉,所以苦最後還是回到自己身上來。王永慶已經算是人生希望夢想的極致了,愁眉苦臉那。這就是苦海,創造痛苦而已,自己痛苦,別人也痛苦。他都死不認錯,夜無燈啊,能怪什麼呢?大錯小錯而已。
所以說,從那個人生苦海,苦海回頭啊,“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回頭來以後呢,哎,走到這個本性來了。當你所有的、所有的一切都放下的時候,你百尺竿頭,你真正已經對花花世界一點貪心都沒有了,這個時候你又可以回到花花世界,呵呵,又可以回來了。百尺竿頭一離開,又回來了,又掉回來了。但掉回來情況不同囉,“光明寂照處處通”。
你的心是寂然不動的,不會受環境的影響,你無限光明。你心不是黑暗的,無限光明,日光明照,見種種色。不是黑夜無燈了,是日光明照。處處都通,處處都通,你走哪裡都是通達的。你做生意、你搞教育、你搞慈善、你當醫生、當家庭主婦,怎麼走,都是通往天堂之路。不管你做哪一行哪一業,都是通往天堂,處處皆通。
但是要經過這一番那,大死一番,“人心不死,道心不生”啊,對這個世間的種種的貪戀放下。有的人是覺得自己都沒有什麼好貪的啦,不是沒有貪那,是絕望了。那種絕望和不貪是不同的。不貪心是沒有妄想,絕望的人心中想法很多、很怨那,絕望的人心中很怨那。他也沒有光明寂照處處通,恨不完那,恨的不得了。
我們現在要先坐定百尺竿頭,在這裡呢,可以把你六根對六塵的一種貪戀、執著化掉,化得乾乾淨淨。你慢慢就覺得,哎,什麼都沒有都無所謂。然後這時候你,不是說永遠守在這兒,這時你一離開這裡,睜眼看到這個世界,哇,到處都是淨土,看得到都是淨土,聽得到的都是仙樂飄飄,無處不通。
有沒有什麼疑問那?好,來三寶修持。
18(2008-11-05)
念盡不起有何言?靈靈惺惺樂自然。
遊遍大千何嘗動,無疆無界無方圓。
想三遍以上就叫“念”
道有這種特質就是“念盡”
讓貪念嗔念妄念,沉澱下來
無念就無言,孔子:吾欲無言
“念盡不起有何言?靈靈惺惺樂自然。遊遍大千何嘗動,無疆無界無方圓。”我們人生啊,有很多的擔憂、苦惱。我們可能擔心我們的身體健康、擔心我們的子女、擔心父母、擔心先生(太太)、擔心事業、擔心前途、擔心生老病死、擔憂一切。反正你擔憂什麼,你念頭就會綁在上面啦。
什麼叫“念”?念,就是一直去想,叫做念。想念、想念嘛,想還好,想一遍叫做“想”,想兩遍還是想,想三遍以上就叫“念”。一直想啊,想個不停,叫做念。所以念茲在茲嘛,就一直念這裡,心老是放在這裡。但我們總希望怎麼樣?所念成就,我們所掛念的,我們希望能夠成就啦。啊,希望小孩子功課好,他功課好了,我就不會擔憂啦。他功課好沒止境的。功課到中,他就希望他是上;到了上以後,他就希望他上上;到了上上以後呢,他就希望他榜首。
我哥也是建中的,但他也很遺憾,沒有榜首。当时我記得他剛考上建中的時候,他也跟我“發弘誓願”。一般發弘誓願是要普度众生那,他發弘誓願是,“三年以後,我要考上榜首。”所以那個“念”喏,是沒有止境的。比方你現在想說,“哎呀,我要有一百萬存款,我就滿足了。”到一百萬,你絕對不會滿足的啦,一定是一千萬,一千萬之後一定是一億。錯不了,每個人都一樣。
所以苦惱,不是苦惱在你所念能不能成就,苦惱就苦惱在你有這個念那。你只要有念,你一定苦的,有念一定苦,一定苦惱的。所以我們修行人要面對的是什麼?怎麼樣子念盡嘛,不起,念盡不起。所念成就,要看你有沒有那個福報啊。而且就算有福報也沒用,你成東壞西呀,一定是這樣,不可能百事可樂的,不可能。成東壞西,一定東好西壞的,一定是這樣,不可能事事圓滿,這是沒道理的事情。
所以最重要的是怎麼樣子念盡不起?你的操慮、你的掛念,能不能夠消失了,不再起來?你修道主要是在這裡。不是說“哎呀,上天,你讓我操心的事情消失了。”“你讓我的希望能夠實現,我就沒有煩惱了。”沒這回事,希望實現以後煩惱更多,希望實現,煩惱更多。
最近有二位道親,有憂鬱症。一位是壇主,清口茹素,禮節啦什麼都會;一位是新道親,印尼新娘,也沒有吃素啊,國語也聽不太懂,坐在那裡就睡覺,那根基說有多鈍,就有多鈍。兩個都是憂鬱症,兩個人情況一樣,晚上睡不好。那印尼的比較嚴重,睡不好,而且她一定要靠安眠藥才可以勉強入睡。然後兩個都精疲力竭。比如說煮個飯,煮完以後就癱了,什麼家裡都不想收拾了。那印尼新娘呢更嚴重,那是根本連煮都沒辦法煮了,也沒辦法工作了。這就是憂鬱症那,就心裡已經崩盤了。
那個印尼新娘呢,她就是一個禮拜來一次,礼拜一早上來共修,像我們這樣共修。石崗是每個禮拜一啊,一個禮拜一次。那個壇主呢,就是喪失信心那,有點懷疑說是不是吃素啊?營養不良,沒有體力,都沒有來共修。因為覺得來沒什麼用嘛,來共修,回去以後還是一樣。就像吃藥一樣,你吃一次,觉得哎,沒效,就不吃了。那印尼新娘,她是沒想那麼多,有人載她,她就來,反正沒事在家裡面空煩惱。
結果她連續來了五六次以後,安眠藥就吃得比較少了。到現在半年,她已經完全不用吃安眠藥了,身體什麼都很好。我問她,說“阿春那,你回去有沒有修持啊?”什麼叫修持都搞不清楚,頭腦混沌的不得了。她就好了,完全好了。這個壇主是越來越嚴重。
有時我們來道場喔,道場就有一個所謂大而化之的力量,所以叫道場那,有道的磁場。像那個阿春來時候,我們都覺得很苦惱啊,根本言語都不通嘛,你要怎麼去影響她、感化她? 可她就肯來,也不是來多密集的,就一個禮拜來一次。哎,就化了,大而化之,道大,她就慢慢化掉了。相反那個壇主很好溝通的啊,能言善道的啊,思想、理路都很清晰啊,心結打不開,信心不夠,信心不夠。所以阿春就是想的少,那壇主是想的多。
我們道有這種特質,就是“念盡”。它不是讓你的願望成就的,它是讓你的那個貪念那、那個嗔念、那個妄念,能夠沉澱下來,能夠沉澱下來。所以有時候念頭越少的喔,念頭越少的,越容易成就。越是聰明多智的喔,越難放下。野心越多、抱負越多、理想越多、希望越多的,越難放下。
子 曰:予欲無言!
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子 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
所以“念盡不起”,不再起妄念了,“有何言?” 就像孔子說的“吾欲無言”那,我希望我不要再講話了,心中無話可說啊。
我們大部分人心裡好多話要說,心裡好多話要說啊,好多的願望、好多的不滿、好多的埋怨、好多的擔憂恐懼、好多的操心思慮,就是念嘛。念頭多,當然話就多啦,講出來就煩死人,不講出來就憋死自己,都苦啊。講出來讓別人得憂鬱症,不講出來自己得憂鬱症,呵呵呵呵。
所以這句話很重要的啊,“念盡不起有何言”?不要認為說,哎喲,這個話好像莫名其妙的。什麼時候你發現,我心中好像沒什麼話要說,這就表示已經念盡不起了,念盡不起;你心裡老是好多話要想說,要找對象講啊。或者自己真的搞到自言自語,還有人會搞到自言自語,自己跟自己對話,那就煩惱大作啦。“道”有這種特質,就是可以讓你念盡不起,啊,念盡不起。念頭越來越少,話越來越少。
靈靈:敏銳
惺惺:分明歷歷
靈敏、覺察
無所不知,無所不覺
“念盡不起有何言?靈靈惺惺樂自然。”這個時候呢,你的心很靈,靈光啊,很敏銳的意思,靈靈就表示很敏銳。我們一般人心那,苦惱太多,所以麻木不仁,麻木不仁了。
靈靈,像你在家裡坐著,你聽得到那個掛鐘,秒針“答、答、答、答”,“答、答、答、答”,應該聽得到的啊,靈嘛。耳朵啦、眼睛啦、鼻子啦,什麼氣味,眼前正在發生的事情,都了了分明,叫靈靈惺惺。惺惺就是分明,歷歷分明、分明歷歷的意思。分明歷歷在心頭啊,一切都非常清楚。
大部分人活著,根本麻木不仁嘛,光是活在自己的擔憂裡面,眼前發生的事情都沒感覺,沒有感覺。也沒什麼好感覺,有什麼好感覺?覺得人生就是這麼單調、平凡、重複而已,就隨便就給它下了一個定論。
事實上你如果念盡不起的話呢,就會靈靈惺惺。心非常的靈敏、覺察,無所不知、無所不覺,這時候你就會發現非常的快樂。原來快樂不是願望成就、所念成就,才會快樂的,快樂是自然的,快樂是自然的。不管你處境怎麼樣,都是很快樂的,只要靈靈惺惺,靈靈惺惺。
我們的心嘛 ,我們講心靈、心靈啊,問題是有心而不靈啊。每個人都有心那,心中只有煩惱啊,沒有靈啊,要靈惺。什麼叫靈?就是惺惺;惺惺,就是覺察力很強,覺察力很強。因為你會感覺到自己在呼吸;哎,手摸到臉,哎,有感覺。不會說好癢,抓完了還不知道自己癢,而且抓過了,還不曉得。有的時候,我看到有人身上流血了都不曉得。跟他講了,“喔,什麼時候流血的?”他也無所謂,因為煩惱太大了、苦惱太多了,或者太氣憤了,沒有覺察力了,沒有覺察力了。
當你發現有自己有覺察力了,身邊發生什麼事情都有感覺,都察覺得到,非常清晰的時候,這就表示快樂要出現了,而且是自然而然的快樂,不假外求。注意喔,我們的心靈是這樣子的喔。心靈有一種特質,就是快樂,它自然就是快樂。就像眼睛有一種特質,就是看得到;耳朵是聽得到的。本來就有這個功能嘛,心靈也是一樣。心靈的快樂呢是與生俱來的,這叫“俱生大樂”,佛法講叫俱生大樂,與生俱來的大快樂。
為什麼我們沒有呢? 小孩子有時躺在那裡,嘻嘻哈哈就笑了,沒什麼理由就笑了,那叫俱生大樂。為什麼我們沒有呢?就是念頭太多啦,念頭太多了。念頭越來越少了以後,這個東西就越來越恢復,自然而然的快樂,越來越快樂。不管環境多惡劣,都很快樂。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
所以說為什麼說,君子可以入于貧賤素貧賤、入于富貴素富貴、入與患難素患難、入于夷狄素夷狄。就是不管多惡劣的環境,或者好的環境也一樣,安之若素、很安樂自在。就是因為他念盡不起啦,靈靈惺惺,靈靈惺惺。
快樂自然,遊遍大千
如如不動,無疆無界無方無圓
廣大靈感光明,快樂無所不在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中庸》
所以當我們發現我們坐在那裡,就悶悶不樂的時候,那就表示說你沒有靈靈惺惺。事實上心的範圍是無窮無盡的,心是無形的東西啊,它範圍是無窮無盡的、無疆無界,而且無方無圓。無方圓大小,無青黃赤白,無聲無臭啊。就像《中庸》裡面講的“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啊,“至矣”,至高無上啊,心靈。修道就是修心嘛,就讓你的心靈恢復它的本來面目。它的本來面目就有這種特質,靈靈惺惺、快樂自然、遊遍大千、如如不動、無疆無界、無方無圓。
但是我們一開始只是念盡不起而已。第一步只希望自己的煩惱的念頭能夠消失,就是這樣子而已啊,而且不要再起來了。很多人是,“哎,我現在暫時沒有煩惱。”後來又起來了。煩惱念頭消失、妄念消失,不要再起來了,這樣就好了。但是這是第一步而已喔。
再來就是廣大靈感那,光明、快樂、無所不在,就從“念盡不起”開始。不要光想要妄念成就,啊,所願成就,這是一個錯誤的方向。所以說“無念為宗”啊,離念才可以進入真如啊,真如法界、無極理天,一離念就進入了。所以看你心裡念什麼?你心裡在掛念什麼?然後能不能離開這個念頭?這就是用功之所在。
我們的教育沒有教你這個的,沒有教你離念那,只有教你怎麼樣子所念成就。而且一定落空,為什麼? “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嘛,一定不如你的意願那。落空以後,你就會憤怒、不滿。個性強就憤怒、不滿,個性弱的呢,就悲傷、絕望、沮喪,就是這樣。大部分人都活在憤怒、不滿、悲傷、絕望、沮喪之中,都在這裡面。為什麼?就是因為想要所念成就,想要所念成就,而不是離念。
我們不曉得,我們心一旦離念以後是怎麼樣喔,我們都不曉得。就好像白內障拔掉以後,眼睛就一片光明。如果一個人從小就白內障,就覺得人世間就一片黑暗啦,他不曉得拿掉以後,原來是這樣子的光明。整個世界不是像你看到的這樣,只有灰灰濛濛的。我們的心被念頭綁住以後,就是這樣,就覺得人生就是這樣子啦,就是這麼的苦惱、擔憂,這麼的不確定,這麼的焦慮、緊張。不是這麼回事的,“念”一拿掉以後,就會發現不是這麼回事的。
好 我們有沒有什麼問題呢?有沒有疑問?好吧,我們開始修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