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本從第二十章要整理郭經理1999年講的版本,後來找到他閉關後2016年最後講的幾堂道德經。還是先貼這一版,沒講完的再貼以前的版本。

20 胎裡素道二代無企圖心)(20160903于天一)

(原本從第二十章,要整理郭經理1999年講的版本,後來找到他閉關後2016年最後講的幾堂道德經,還是先貼這一版,沒講完部分再貼以前的版本。)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 liù ,飄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敬畏天地,尊道貴德是人與生俱來的敬畏

眾人追求錦衣玉食(太牢),追求前途遠大(登臺)

我獨自停泊在無分別心(泊兮其未兆)

小孩子還沒開始學習,最無憂無慮

學習的目的,如果只是在於受肯定、尊敬

何必在乎別人對你的態度是

唯唯諾諾,或頤指氣使

絕學無憂”絕學無憂這個話喔,剛好跟我們的這個生命經驗那,相反的。我們如果生一個孩子,給你來一個絕學無憂,那煩惱可大了,“我不要學了。”你不憂愁,我們當父母親的憂愁死了,“你將來要怎麼辦那?”

不過,我們想一想,我們回想一下,小時候小孩子無憂無慮,是不是開始上學就煩惱了?你要學習啦,英數理化啦等等,有好多你不想學的,也要學;你學了一輩子用不到的,你還是要學。以前說做學徒還好啊,他學了,一輩子用的到。我學做木工的,我一輩子在用這個;學做水泥工的,一輩子都做水泥工。但是我們現在學英數理化,學什麼的,就是考試用而已。考完以後,就沒有用了。

但是老子為什麼講“絕學無憂”?這很有意思。他就要告訴你,我們學習的目的在哪裡?我們说做學問嘛,目的在哪裡?我們當然會講啊,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有知識、有學問;那知識學問用來做什麼用途呢?大部分人知識學問都是用來追求名利的,是不是這樣?追求名利的。大部分人都是用來是做這個的啊,認為知識就是財富,知識就是力量。

所以你知識夠高的話,你就可以得到財富、得到地位。高學歷就可以怎麼樣?有高收入。高學歷、高收入,就是現在人的觀念。我們又希望我們自己的下一代,都能夠成為一個高學歷、高收入的、有出息的年輕人,這是一般人的想法。

那我們在道場學習經典文字,目的又不同了。學的是什麼?要明辨善惡是非。不能不知道善惡是非啊,這個好像是,應該是正當的啦,明辨善惡是非。

結果老子呢,他把這兩點都否定了,他說,“唯之與阿,相去幾何”他說你如果是追名逐利的話,無非就是別人對你的態度。我們沒有想那麼多喔,我們想說名利可以讓我生活的多好多好。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有電風扇吹就不錯啦,都用扇子啊。那時候電風扇還不會轉,一家人搶一個電風扇,那生活的也是好好的,很快樂啊。現在吹冷氣,不會覺得我整體的那種煩惱降低了、快樂程度增加了、快樂指數升高了,沒有這種感覺。

所以真正大家要的只不過是,別人對你的重視和肯定而已。所以說,“唯之與阿”,這是一個口氣的問題,別人跟你相處的口氣問題。別人跟你相處,是“是,是。”還是,“哎,做那個,做那個。”對不對?叫“唯之與阿”。阿,就是指使你做東做西的;唯,就是對你唯唯諾諾。就是一個口氣的問題啊,別人跟你相處的態度、口氣的問題。

他說“唯之與阿,相去幾何?”你何必那麼在乎別人的態度呢?那種在乎,不過是你的一種想法而已,“那個相去幾何”呢?人要活的快快樂樂地活著,有一口飯吃,那是很容易的事。我說真的那麼容易?當然容易,鳥都做得到,人做不到嗎?那麻雀要活下去,不是很容易嘛。人,萬物之靈,會不如麻雀嗎?不如蟑螂嗎?不如老鼠嗎?不會的。所以人要一口飯活下去,很容易啊。

不要那麼在乎別人對你的態度就好啦,那你就不用受這個長途學習的這種煩惱了、憂愁了。

定義善惡,分別善惡

反而失去良知良能

般若無知無所不知

智者只用無學地,無為而無不為

還有一點什麼?善和惡。“善之與惡,相去若何”善和惡。道德經不是一開始就講嘛,“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他說,“善和惡,相去幾何?”善就是惡啊,善就是惡的原因那。我們認為什麼是善,當你確定了什麼是善以後,不善就出來了。你不要去定義“善”那。

父母親定義,“子女用功讀書就是孝順”。好,書讀不好就不孝順,這樣不孝順就出來了,煩惱大啦。類似這種的,對善的定義太多了。然後,每個人都做不到,於是自己就變成不善良的人。

今天才有一位大學生,來跟我懺悔說,“我言行舉止,錯誤多多。”懺悔,難過的不得了。我想到,畢卡索畫的一幅畫,叫做“自責過度的少年”。人說少年人,有時候自責過度,因為有太多善的標準在那裡,覺得自己沒有到達那個標準。

所以“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一體兩面而已。善,往往是滋生惡的溫床而已。這個世界很多惡,都是因為定了很多的“善”,然後做不到的人,就是惡人。

惡人,要嘛就懺悔改過,然後符合自己(善的標準),讓自己很勉強擠到善的行列里邊;要不然就自暴自棄,真的惡給你看、壞給你看。

小孩子生下來沒什麼善惡是非,他就是這麼可愛。他有了善惡是非以後,反而不可愛了。他就是這麼可愛,所以說,“絕學無憂”。

那我們說,啊,那我們絕學,是不是沒有知識、沒有學問的話,不是變笨蛋了嗎?剛好相反,般若無知啊,無所不知啊。般若,大智慧,它沒有知識、沒有知見、沒有分別心;反而它,無所不知。人與生俱來喔,是有大智慧的,可是我們被我們的知見,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好什麼不好,然後我們的情緒、我們的愛心、憎恨心等等的,讓這個智慧都失去了。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中庸》

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

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中庸》

心王本自絕多知,智者只明無學地。——布袋和尚

大智慧,書本學不到的哎。大智慧是什麼?孔子說的,“至誠之道,可以前知”的,至誠如神那,大智慧的人,像神一樣啊,“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你書讀的再多,你知道嗎?好事要發生,你事先知道嗎?壞事要發生,你事先知道嗎?所以這種預知禍福吉凶、利害得失,這種大智慧,必須在一種絕學的情況之下。所以唐朝一位大禪師,永嘉大師,他寫證道歌講,智者只用無學地。真的有智慧人,無學。

我就發現喏,我們這邊有沒有道二代,胎裡素的,舉手我看看?胎裡素的?喔,真的有喔,你也胎裡素啊?不簡單。因為我們這個道場比較新,所以說,胎裡素比較少,有的道場胎裡素的道親,就是在娘胎裡就吃素的,媽媽吃素的,父母親都虔誠修道的,很多,這種道親很多。

然後我就發現胎裡素的道親喏,有一個特質,就是對世間追名圖利喔,沒什麼興趣,提不起那個勁,懶洋洋的;但是修道辦道啊,來道場參班學習,也沒勁,兩個都沒興趣。為什麼呢?因為這些胎裡素的道親喏,有的時候是“滿天星斗來下世”啊,“五方列仙下天宮”啊,他來歷是不同的,都是所謂智者只用無學地啊,都是絕學無憂的,他本質是這樣子的。

所以他們的生命特質,我用一句話來形容,“絕學無為閑道人”,絕學無為,無所為。也不喜歡學習,不好學。不像世間人,有積極的作為,也沒有,所以,絕學無為。老子就講一些這種,很難理解的東西,但是事實上,有時候是一種生命品質特別好的人,他會處於這種狀態。

我們一般人就是要學習、要奮鬥、要追求、要有一番的作為。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喔,你真的不要說,我一定要這個,我一定要那樣,你反而具有無限的可能性,你什麼都能做。“君子不器嘛,君子不器,他沒有說,我一定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情。

所以以前古代賢者,不是那個閑道人那個閑,是聖賢的賢,那些賢者很厲害哎,他們讀聖賢書,讀到,哎,開悟了,良知良能出來了。無所不能哎,他什麼都會啊。

以前王陽明開悟了以後,他是個文人,他帶兵打仗,還打敗了那時候造反的一個叫宸濠,那時候武力很強大,而且當時王陽明他的皇帝是一個昏君。有沒有看過那個江山美人那個?正德皇帝游江南,那是個昏君那。結果王陽明他是個文人,帶兵打仗,厲害的不得了。以前古代就是這樣,什麼都會,什麼都行,這叫“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之後呢,反而無所不為。

所以老子講絕學無憂,有他的道理在的。一般人的憂愁啊,你希望得到別人的尊敬,真的得到了嗎?如果要要求別人對你的尊敬,我們說,有錢人應該受人尊敬吧?沒有,台灣人最恨有錢人,對不對?窮人是多數人那,光詛咒你就讓你生病了。

所以說你學了半天,你就是煩腦啊。你以為你可以免於煩惱,結果更煩腦,因為你期望越高。像我們這種沒沒無聞的人,有口飯吃就很高興了;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他對人生有太多的期望,別人也對他有太多的期望,煩惱很複雜。窮人的煩惱很簡單那,就是煩惱沒錢而已;有錢人的煩惱太複雜了,不可思議啊,太複雜了。所以,絕學無憂。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说法。——《金剛經》

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金剛經》

至於善惡是非,那更是啊,你要怎麼去辨別嘛?連釋迦摩尼佛都說啊,“說法者,無法可說”,“法無定法”。只要說出來,就是錯的,所謂“開口即錯”、“擬議即差”。所以祂說我不要說法,我要入滅了。因為說出來你就執著啊,腦子一執著就變錯的了,對的東西都變錯的,所以,絕學無憂。

那我們說那我們要學什麼?那你們到這邊來學什麼?“絕學無憂,我不要來學了。”就是學一個“絕學無憂”啊,哈哈哈哈,學一個把你東抓西抓的東西給放掉。

在道場就是這樣,越修越傻、越修越懶,哈哈哈哈,然後又有福報,又沒有情緒,沒有欲望、又有福報。在道場修道修幾十年下來喔,免賺有得吃的,我看到一大堆,糊裡糊塗的,免賺有得吃,他有那個福報在的。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好,這邊講態度就這樣的,很簡單,那我要怎麼活下去呢?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別人害怕的,我不可不害怕。這很簡單啊,別人害怕的,我不可不害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我要知道畏懼就好了。

敬畏天地,尊道貴德是人與生俱來的敬畏

眾人追求錦衣玉食(太牢),追求前途遠大(登臺)

我獨自停泊在無分別心(泊兮其未兆)

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龍虎山天師府古聯

什麼是人之所畏?當然我們說人家怕窮,我也怕窮;人家怕死,我也怕死。怕窮、怕死,不是與生俱來的。我們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敬畏,是什麼呢?敬畏天地,對天地的敬畏。“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這種尊道貴德、敬畏天地,這是人天性裡的一種敬畏,尊敬和畏懼。這個我們要,我們要害怕自己變成一個壞人,簡單地說就是這樣。

上天保佑的都是善良人那,你不得天佑,你怎麼活下去?“天佑善良”啊,不得天佑,你要怎麼活下去?有通天的本領,像項羽說的,“天亡我也,非戰之罪。”誰也打不過他,但是上天要滅亡我。為什麼?他不善良,他自己很清楚。他殺人如麻,很兇惡,攻下一個城市,就屠城。不像劉邦,約法三章。殺人則死,傷人及盜抵罪。這劉邦也不是什麼仁慈的啊,但是他比他仁慈多了,這兩個人對槓啊,上天選擇了劉邦,放棄了他。雖然他比劉邦強太多,他不知道畏懼啊,不知道畏天那。

真正要害怕的是上天那,千算萬算不如上天一劃嘛,有沒有聽說過?這台灣人俗話講的很有道理啊,你經不起天譴雷誅的啊。上天就看你什麼?善良不善良而已。你就選擇嘛,我要選擇做一個善良的人,我不要做壞蛋。我們要害怕,就是怕自己變成壞蛋,我們怕小孩子變成壞蛋,就是這樣。

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馬太福音》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孟子》

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

那小孩子都天生就壞嗎?沒有天生就壞的。如果有天生就壞的孩子,耶穌不會說,要回到天堂,要先變成孩子;如果有天生就壞的孩子,孟子不會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孟子說的,不失其赤子之心,小孩子的心;老子不會說,要“複歸於嬰兒”沒有天生壞的,天生都是善良的。“人之初”怎麼樣?“性本善”。不要讓這個善良失去了,變成壞人,你要最害怕的是這個

各位啊,你們害怕小孩子沒錢、沒地位,還是害怕小孩子變成壞蛋那?對啊,一定是怕小孩子變壞蛋的嘛,這叫“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因為變壞蛋以後,上天不保佑他啦,他就完啦,他有通天的本領,都死定啦。項羽那麼厲害,都死定啦,誰也殺不了他,他活不下去自殺了。

荒兮其未央哉”荒兮其未央哉,一個修道人,一個道人啊,看起來好像很荒蕪啊,未央啊,好像土地沒有插秧,稻田沒有插秧,田野一片荒蕪,“荒兮其未央哉”。你絕學無為嘛,你絕學無憂啊。

那當然,我們一般人說這個人有出息,就是學了知識、學了才能、學了技能,就好像稻田裡邊種了這個秧苗一樣嘛。這不是很荒蕪嘛,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懂。但是就是不願意做壞人,不願意殺生害命,不願意偷盜搶劫,不願意撒謊騙人,就是這樣子。看起來好似很荒蕪的,因為道人給人這種印象啊,感覺他是荒蕪的。不像一般人這麼有成就。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眾人熙熙啊,熙來攘往,很熱鬧的意思,眾人熱熱鬧鬧的。大家湊熱鬧啊,都做些什麼呢?“如享太牢,如春登臺。”享太牢呢,太牢就是那種,就好像國宴一樣,豐盛的意思,豐盛的祭品,如享太牢。以前那種祭品喔,最豐盛的祭品啊,拜完了以後都要拿下來,跟這些文武百官分享。所以拿下來烹調以後,然後再犒賞這些文武百官那,如享太牢。如享太牢,就代表說生活上的、飲食上面的窮奢極侈,大家要追求的,大家熙來壤往、人潮洶湧,要去追求就這些東西,希望能夠生活呢錦衣玉食。

然後“如春登臺”,而且要像春天登上高臺,眺望遠方。就意思代表說,自己前途一片光明、前程遠大的意思啊,眺望遠方。要前程遠大,要享受錦衣玉食,這樣人生充滿了這種享樂和希望。這就是一般人的人生就這樣啊,大家都拼命地往那一條路走。

那老子說我不同啊,“我獨泊兮,其未兆,”老子一輩子就當一個藏書吏啊,就像我們現在所謂圖書館館長一樣啊,誰也不知道這號人物啊。那他這麼了不起啊,最有智慧的人啊,中國歷史上,有歷史以來,最有智慧的人就是老子智慧的象徵。就像我們佛經裡面講的文殊菩薩一樣。

那麼有智慧的人,可是呢他說,“我獨泊兮,其未兆”啊,他說我呢好像一艘船停泊在未兆,停泊在這個未兆。這個兆,我們講兆就是徵兆。徵兆,哎,事情要發生的時候有個徵兆,剛開始要發生,有個徵兆。他說,泊兮,就我整個生命停泊在一個沒有徵兆的狀態,未兆

這個未兆就是什麼?四個字來形容,叫做無分別心分別心,就是魔啊;無分別心,就是菩薩、就是佛。一個人如果得無分別心的話,不思善、不思惡,就未兆。你想到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就有兆啦,那個徵兆啊,雖然還沒有形成善惡,但是已經你決定你的方向了。不思善、不思惡,叫未兆。哎,我不思善,不思惡,“泊兮其未兆”

我沒有想說春登臺是好的,沒想說如享太牢是好的,大名大利是好的;我也沒想什麼是壞的。就讓自己生命停泊在這種,別人感覺是無知啊,“你什麼都不懂!”事實上他就是處於這種沒有分別心,未兆。

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論語》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依照儒家的說法叫做,無訟,孔子說的,“必也使無訟乎”不爭,老子說的,叫“不爭佛家講,叫做“無諍三昧。這個就是什麼?未兆,要讓我們生命停泊在這個狀態之中

所以我們傳道以後呢守玄,迴光返照、返本還原,這個時候,心就會脫離善惡,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我喜歡、什麼我不喜歡。因為我們的心喏,落在六根,一般都落在六根,你眼睛就會看美啦醜啦,耳朵就會聽好聽啦不好聽,嘴巴有這個酸甜苦辣,鼻子有香臭,都是有分別心,都是有兆。

只有這個玄關竅。玄關竅,是個通天竅;其他的竅,叫通地竅。就看大地上的形形色色,聲音顏色啦等等,都會落入分別心。把你的心常常收回玄關竅啊,就是屬於“泊兮其未兆”。他說是這樣說,說的很隱諱,但我們實際做到,就是守玄那。就心念回到這裡來的時候,就好像你停泊在一個不思善、不思惡的無分別心,停泊在這個地方。就你這艘船,就已經停泊在一個安全的港口。

這個港口是通天的,叫通天竅。其他的竅是通地的,通地就最後沉淪到地府去了,通天的就上天堂去了。那關鍵就在一個有兆和未兆,就是有分別和無分別,關鍵就在這裡。

如嬰兒之未孩”,這講的很好。什麼叫未兆?就好像嬰兒啊還沒有變成孩子,還沒有變成孩童。這就所謂赤子嘛,赤子就剛生下的小孩子,紅通通的,所以叫赤子,還沒有變成孩子。嬰兒都在做什麼?用心呢都在這個未兆。

小孩子生下來鬥雞眼,有沒有注意到?是不是這個眼睛都這樣?有看過小孩子鬥雞眼的,舉手我看看?啊,你的小孩子眼睛是鬥雞眼吧?剛生下來的時候?對啊,他就是“泊兮其未兆”,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小孩子生下來,一定“泊兮其未兆”,你小的時候一定也是這樣,“泊兮其未兆”。

然後長大以後,慢慢先天交後天,就開始分別了。那沒有分別,“泊兮其未兆”。泊兮未兆,智慧就會開呀,就可以開智慧。

那現在我們失去了,因為我們整個人類的文化,是要你去分別的啊。分別善惡是非、分別利害得失、禍福吉凶,要你去分辨,要你知道好歹呀。但是你根本不需要知道好歹,這裡(玄關)就知道,你只要能夠“泊兮其未兆”,這很重要,要“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赤子之心,嬰兒之未孩,沒有變成孩子

要知道,所有的動物喔,與生俱來的,它不用學習,上天就會給它,自然會往自己生存的本能去發展。像我們說,小鳥學飛是跟媽媽學的,不是。因為我養過好幾隻的麻雀,我是住在鄉下嘛,好多那個麻雀喔,掉到地上喔,那個眼睛都還沒開,我就把它撿回來養,要不然就死掉啦。

我就第一次養第一隻麻雀的時候,我就擔心那,它長大我怎麼教它學飛啊?根本不用啊,它長大以後自己就飛啦。飛走了,還會飛回來。第一次飛走了,飛回來又跟我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我又放它出去,想等一下你又飛回來了,一去不回。會飛的很。

所以這個小鳥,你不要以為小鳥是母鳥教它飛,它天生就會飛,與生俱來就會飛。它慢慢翅膀硬了,它就一直動一直動,就開始在室內飛啊、跳啊,後來就會飛了。

那人類是萬物之靈啊,人類和小鳥不同在哪裡?他從小不是在學飛啊,他是在學習“泊兮其未兆”,他在守玄那,用這個。然後他一開始是守護玄關竅,這裡,再來把距離拉出來,他會看手指。你們有沒有小朋友看手指的?有?對不對?有喔?看手指。

所有的醫學家都發現,因為什麼嬰兒都會看手指?就開始測他的腦波。發現嬰兒在看手指的時候,就是大腦在開發的時候。可是我們人類的文化教育,是不要讓他看手指,要看書啦。所以你如果看手指看久一點,像愛因斯坦那種都整天發呆的啊,所以就變成大天才啊。愛迪生小時候都笨的不得了啊,整天發呆的,沒辦法學習的。所以他們一天到晚就是,心都在這裡(玄關),心都在這個地方,這是天賦

就好像小鳥要學飛,我們要學習這個(守玄),“泊兮其未兆”,要開智慧,要學習開智慧。不用教,他自然會。可是我們沒辦法啊,人類的社會、文化,就是讓你多學多能嘛。所以我們反而修道,會要走反的路啊,所謂“反者道之動”,道的方向是剛好相反的,如嬰兒之未孩。

這老子是這樣子的。所以你要當老子、智慧的老子,就很簡單嘛,如嬰兒之未孩就好了。你們現在就可以這樣做啦,整天守玄,就變成老子了,就這麼簡單

我看那達賴喇嘛也是,他合掌都不是合在這裡的,他都合在這裡,有沒有注意到?他合在這裡,一放下就哈哈哈哈,像老頑童一樣笑個不停。這些都是有道這士啊,自然知道重點在哪裡。

我看以前那個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我看他禱告的時候這樣子禱告,很有意思喔,他抓著這裡禱告。還有一次我看他這樣禱告,都留照片喏,你們可以上網去查,教宗的禱告。這個都是“泊兮其未兆”。

這個不稀奇啊,嬰兒就是這樣子的啊,只是我們破壞這個東西啊,這就是所謂的戕害民族幼苗啊。

 

 

絕學無憂
絕學無憂這個話啊
剛好我跟我們的
這個生命經驗喔 相反的
我們如果生個孩子給你來一個絕學無憂
那煩惱可大了
我不要學了 你不憂愁我們當父母親的憂愁死了
你將來要怎麼辦
不過 我們想一想
我們回想一下
小時候小孩子無憂無慮 是不是開始上學就煩惱了
你要學習啦 英數理化等等
好多你不想學的也要學 學一輩子你用不到的你還是要學
以前說做學徒還好啊
學一輩子用得到
我學做木工的 我一輩子在用這個
學做水泥工的 一輩子都做水泥工
但我們現在學英數理化 學什麼的
就是考試用而已
考完以後
就沒有用了
但是老子為什麼講 絕學無憂
這真有意思
他就告訴你我們 學習的目的在哪裡
我們說做學問 做學問嘛目的在哪裡
我們當然會講 學習的目的 就是要有知識有學問
那知識學問用來做什麼用途呢
大部分人知識學問都是用來
追求名利的 是不是這樣
大部人分都是用來做這個的
認為知識就是財富 對不對
知識就是財富
知識就是力量
所以你知識夠高的話
你就可以得到財富
得到地位
高學歷就可以怎麼樣
有高收入 高學歷高收入
就現在人的觀念 我們希望下一代都能夠
成為高學歷高收入的有出息的年輕人
這是一般人的想法
那我們在道場學習經典文字
目的又不同的
學的是什麼 要明辨善惡是非
對不對
不能不知道 善惡是非
這個好像是正當的 明辨善惡是非
老子呢 他把這兩點都否定了
他說 唯之與阿 相去幾何
你如果是追名逐利的話 無非就是別人對你的態度
我們想名利可以讓我生活的多好多好
我記得我小時候
有電風扇吹就不錯啊 都用扇子啊
那時電風扇還不會轉
一家人搶一個電風扇
生活得好好的 很快樂啊
現在吹冷氣
不會覺得我整體的那種
煩惱降低了 快樂程度增加了 快樂指數升高了
沒有這種感覺
所以真正大家要的只不過是 別人對你的重視和肯定而已
所以說 唯之與阿 那是口氣的問題 別人跟你相處的口氣問題
別人跟你相處 是是(對你唯唯諾諾)
還是 ㄟ 你去做這個做那個 對不對
叫 唯之與阿
阿 就是指使你做東做西
唯 就是對你唯唯諾諾
這是一個口氣的問題 別人跟你相處的態度口氣的問題
他說 唯之與阿 相去幾何
你何必那麼在乎別人的態度呢
那種在乎 不過是你的一種想法 那個相去幾何
人要活的快快樂的活著 有一口飯吃 那是很容易的事
我說真的那麼容易 當然容易 鳥都做得到人做不到嗎
這麻雀要活下去 不是很容易嗎
人萬物之靈 會不如麻雀嗎
不如蟑螂嗎 不如老鼠嗎 不會的
人要一口飯 活下去很容易
不要那麼在乎別人對你的態度
就好啦
你就不用受這個長途學習的這種煩惱憂愁
還有一點什麼 善和惡
善之與惡 相去若何
善和惡
道德經不是一開始就講嗎
天下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已
他說 善和惡 相去幾何
善就是惡 善就是惡的原因
我們認為什麼是善
當你確定什麼是善以後 不善就出來了
你不要去定義 善
父母親定義
子女用功讀書就是孝順
好 書讀不好就不孝順
不孝順就出來了
煩惱大啦
類似這種的 對善的定義太多了
然後 每個人都做不到
於是 自己就變成不善良的人
今天才有一位大學生
來跟我懺悔說 我言行舉止錯誤多多
懺悔
難過的不得了
我想到
畢卡索畫的一幅畫
叫 自責過度的少年
有太多善的標準在那裡 覺得自己沒有到達那個標準
所以 善之與惡 相去若何
一體兩面而已
善往往是滋生惡的溫床
這世界很多惡都是因為
定了很多的 善
然後做不到的人 就是惡人
惡人 要嘛就懺悔改過
然後符合自己(善的標準)
讓自己很勉強擠到善的行列
要不然就自暴自棄 真的惡給你看 壞給你看
小孩子生下來沒什麼善惡是非 他就是這麼可愛
他有了善惡是非以後 反而不可愛
他就這麼可愛
所以說
絕學無憂
那我們說 絕學
沒有知識沒有學問的話 不是變笨蛋了嗎
剛好相反
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啊
般若 大智慧
它沒有知識
沒有知見 沒有分別心
反而它 無所不知
人與生俱來喔 是有大智慧的
可是我們被我們的知見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好什麼不好
我們的情緒 我們的愛心 憎恨心等等的
讓這個智慧都失去
大智慧書本學不到的
大智慧是什麼
孔子說的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的
至誠如神
大智慧的人 像神一樣啊
善必先知之 不善必先知之 書讀得再多你知道嗎
好事要發生你事先知道嗎 壞事要發生你事先知道嗎
你事先知道嗎
這種預知禍福吉凶 利害得失
這種大智慧
必須在一種
絕學的情況之下
所以唐朝一位大禪師 永嘉大師
他寫證道歌講 智者只用無學地
真的有智慧人 無學
有智慧的人 無學
按兩下即可編輯
我就發現
我們這邊有沒有 道二代 胎裡素
胎裡素的

真的有啊
你也胎裡素啊 不簡單
因為我們這個道場比較新
所以說
胎裡素比較少 有的道場胎裡素的道親
就是在娘胎裡就吃素的 媽媽吃素的
父母親都虔誠修道的
很多
這種道親很多
然後我就發現就是 胎裡素的道親
有一個特質
就是
對世間追名圖利喔
沒什麼興趣 提不起那個勁
懶洋洋的
但是修道辦道啊
來道場參班學習 也沒勁
兩個都沒興趣
為什麼呢 因為這些胎裡素的道親
有時候是滿天星斗來下世啊
五方列仙下天宮啊 來歷不同的 都是智者只用無學地
都是絕學無憂的 本質是這樣子
所以他們
他們的生命特質 我用一句話來形容
絕學無為閒道人 絕學無為
無所為
也不喜歡學習
不好學
不像世間人 有積極的作為 也沒有
所以 絕學無為
老子就講一些這種 很難理解的東西
但事實上有時候是一種生命品質特別好的人
他會處於這種狀態
我們一般人就是要學習
要奮鬥 要追求
要有一番的作為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
你真的不要說 我一定要這個 我一定要那個
反而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你什麼都能做
君子不器嗎
他沒有說 我一定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做什麼樣的事情
所以以前古代 賢者
不是那個閒道人 那個閒 是聖賢的賢
那些賢者很厲害
他們讀聖賢書 讀到開悟了
開悟了
良知良能出來了
無所不能
他什麼都會啊
以前王陽明開悟了以後
他是個文人 帶兵打仗打敗了那時候造反的宸濠
武力很強大而且當時他的皇帝是個昏君
有沒有看過那個 江山美人那個
正德皇帝遊江南
那是個昏君
王陽明 他是個文人帶兵打仗 厲害的不得了
以前古代就是這樣
什麼都會
什麼都行
這叫 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之後 反而無所不為
老子講絕學無憂 有他的道理在
按兩下即可編輯
一般人的憂愁啊
你希望得到別人的尊敬
真的得到了嗎
如果要要求別人對你的尊敬
我們說 有錢人應該受人尊敬吧 沒有
台灣人最恨有錢人 窮人是多數人
光詛咒你就讓你生病了
所以說你學了半天 你就是煩腦啊
你以為你可以免於煩惱 結果更煩腦
因為你期望越高
像我們這種
沒沒無聞的人 有口飯吃就很高興
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他對人生有太多的期望 別人也對他有太多的期望
煩惱很複雜
窮人的煩惱 很簡單
就是煩惱沒錢而已
有錢人的煩惱太複雜了 不可思議啊 太複雜了
所以 絕學無憂
至於善惡是非 那更是啊你要怎麼去辨別
連釋迦摩尼佛都說啊
說法者 無法可說
法無定法
只要說出來 就是錯的
所謂 開口即錯 擬議即差
所以他說我不要說法 我要入滅
因為說出來 你就執著啊
腦子一執著就變錯的 對的東西就變錯的
所以 絕學無憂
那我們要學什麼
那你們到這邊來學什麼
絕學無憂 不要來學了
就是學一個 絕學無憂
學一個 把你東抓西抓的東西給放掉 道場就是這樣
越修越傻 越修越懶
然後又有福報
又沒有情緒 沒有欲望又有福報
在道場修道幾十年下來喔 免賺有得吃的 我看到一大堆
對不對
糊裡糊塗的
免賺有得吃 有那個福報在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這邊講態度就這樣很簡單
那我要怎麼活下去呢
人之所畏 不可不畏
別人害怕的 我不可不害怕
這很簡單啊 別人害怕的 我不可不害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我知道畏懼就好了
什麼是人之所畏
我們說 人家怕窮我也怕窮 人家怕死我也怕死
怕窮怕死
不是與生俱來的
怕窮怕死 不是與生俱來
我們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敬畏
是什麼呢
敬畏天地
對天地的敬畏
道高龍虎伏 德重鬼神欽
這種 尊道貴德 敬畏天地
這是人天性裡的一種敬畏
尊敬和畏懼
這個我們要
我們要害怕自己變成一個壞人 簡單的說就是這樣
上天保佑的都是善良人啊
你不得天佑 你怎麼活下去 天佑善良
你有通天的本領 項羽說的 天亡我 非戰之罪
誰也打不過他 但上天要滅亡我
為什麼 他不善良 他自己很清楚
他殺人
殺人如麻
很兇惡
攻下一個城市 就屠城
不像劉邦約法三章
殺人則死 傷人及盜 抵罪
劉邦
也不是什麼仁慈的
但是他比他仁慈多了 兩人對槓上天選擇了劉邦
放棄了他 雖然他比劉邦強太多 他不知道畏懼啊 不知道畏天啊
真正要害怕是上天 千算萬算不如上天一劃 有沒有聽說過
台灣人俗話講得很有道理啊
你經不起天譴雷誅的
上天就看你什麼
善良不善良而已
你就選擇
我要選擇做一個善良的人
我不要做壞蛋
我們要害怕 就是怕自己變成壞蛋
我們怕小孩變成壞蛋 就是這樣
小孩子天生就壞 沒有天生就壞的
如果有天生就壞了孩子 耶穌不會說
要回到天堂要先變成孩子
如果有天生就壞的孩子
孟子不會說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孟子說的
不失其赤子之心 小孩子的心
老子不會說要 復歸於嬰兒
沒有天生壞的
天生都是善良的 人之初怎麼樣
性本善
不要讓這個善良失去 變成壞人
你要最害怕的是 這個
各位啊 你們害怕小孩子沒錢沒地位
還是害怕小孩子變成壞蛋了
一定是怕小孩子變成壞蛋的嘛 對不對
這叫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變壞蛋以後 上天不保佑他啦
他就完了 他有通天的本領
都死定了
項羽那麼厲害都死定了
誰也殺不了他 他活不下去自殺了
荒兮其未央哉
荒兮其未央哉 一個道人啊 看起來好像
很荒蕪
未央
好像土地沒有插秧 稻田沒有插秧 田野一片荒蕪
荒兮其未央哉
你絕學無為 對不對 你絕學無憂
那當然
我們一般人說這個人有出息 就是學了知識 學了才能 學了技能
就好像 稻田裡面 種了秧苗一樣
這不是很荒蕪嗎 什麼都不會
什麼都不懂
但是就是不願意做壞人
不願意殺生害命 不願意偷盜搶劫
不願意撒謊騙人
就是這樣
看起來好似很荒蕪的
道人給人這種印象 感覺他是荒蕪的
不像一般人這麼有成就
不像一般人這麼有成就
眾人熙熙 如享太牢 如春登台
眾人熙熙
熙來壤往 很熱鬧的意思
眾人熱熱鬧鬧的
大家湊熱鬧
都做些什麼
如享太牢 如春登台
享太牢 太牢就是那種
就好像國宴一樣
豐盛的意思
豐盛的祭品
如享太牢
以前那種祭品喔
最豐盛的祭品啊
拜完以後都要拿下來跟這些文武百官分享
所以拿下來烹調以後 然後再犒賞這些文武百官
如享太牢
如享太牢 就代表說生活上的飲食上面的窮奢極侈
大家要追求 大家熙來壤往 人潮洶湧要去追求就這些東西
希望能夠生活呢錦衣玉食
然後如春登台
而且要像 春天登上高台 眺望遠方
意思代表 自己前途一片光明
前程遠大的意思
眺望遠方
要前程遠大 要享受錦衣玉食
人生充滿了這種 享樂和希望
這就是一般人的人生就這樣
大家都拼命往那一條路走
那老子說我不同 我獨泊兮 其未兆
老子一輩子就當一個藏書隸
就像現在圖書館館長一樣
誰也不知道這號人物啊
他這麼了不起啊 最有智慧的人啊
中國歷史上 有歷史以來 最有智慧的人就是老子
智慧的象徵就像我們
佛經裡面講的文殊菩薩一樣
那麼有智慧的人
可是呢
他說 我獨泊兮 其未兆
他說我呢好像一艘船停泊在
未兆
停泊在這個未兆 我們講兆就是徵兆
徵兆 就是事情要發生的時候有個徵兆
剛開始要發生有個徵兆
他說 泊兮 我整個生命停泊在一個沒有徵兆的狀態
未兆
未兆就是什麼
四個字來形容
無分別心
分別心 就是魔啊
無分別心就是菩薩就是佛
一個人如果得無分別心的話
不思善不思惡
就 未兆
你想到什麼是善 什麼是惡 就有兆啦
那個徵兆啊 雖然還沒有形成善惡 但是已經你決定你的方向
不思善不思惡叫未兆
我不思善 不思惡
泊兮其未兆
我沒有想說春登台是好的
沒想說 如享太牢是好的 大名大利是好的
我也沒想什麼是壞的
就讓自己生命停泊在這種 別人感覺是無知啊 你什麼都不懂
事實上他就是處於這種沒有分別心
未兆
依照儒家的說法叫做 無訟
孔子說的 必也使無訟乎
不爭 老子說不爭
佛家講 無諍三昧
無諍三昧
這個就是什麼 未兆
要讓生命停泊在這個狀態 所以我們傳道以後呢
守玄
迴光返照 還本還原
這時候心就會脫離善惡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什麼我喜歡什麼我不喜歡
因為我們的心喔
落在六根 一般都落在六根 你眼睛就會看美啦醜啦
耳朵就會聽啊
好聽 不好聽的 嘴巴有這個
酸甜苦辣
鼻子有
香臭 是不是
都是有分別心 都是有兆
只有這個
玄關竅
玄關竅是通天竅
其他的竅叫 通地竅
就看大地上的形形色色
聲音顏色等 都會落入分別心
把你的心常常收回玄關竅
就是屬於 泊兮其未兆
他說是這樣講說 說得很隱諱 我們實際做到就是
守玄
就心念回到這裡來的時候
就好像你停泊在一個 不思善不思惡的無分別心
停泊在那個地方
你這艘船
已經停泊在一個安全的港口
安全的港口 這個港口是通天的 叫通天竅
通地的就最後就沉淪道地府 通天的就上天堂去
關鍵就在一個
有兆和未兆 就是有分別和無分別
關鍵就在這裡
如嬰兒之未孩 講得很好
什麼叫未兆 好像嬰兒還沒有變成孩子 還沒有變成孩童
所謂赤子 赤子就剛生下的小孩子 紅通通的所以叫赤子
還沒有變成孩子
嬰兒都在做什麼 用心都在這個未兆
小孩子生下來 鬥雞眼 有沒有注意到
是不是 這個眼睛都這樣
有看過小孩子鬥雞眼
你的小孩子眼睛是鬥雞眼吧 剛生下來 對啊
他就是 泊兮其未兆 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
小孩子生下來一定 泊兮其未兆
你小的時候一定也是這樣
泊兮其未兆
長大以後慢慢先天交後天
就開始分別
沒有分別 泊兮其未兆
泊兮未兆 智慧就會開啊 就可以開智慧
現在我們失去了 因為我們整個人類的文化
是要你去分別的
分別善惡是非
分別利害得失 禍福吉凶 要你分辨 要你知道好歹
但是根本你不需要知道好歹 這裡(玄關)就知道
只要能夠泊兮其未兆 很重要
要 泊兮其未兆
如嬰兒之未孩
赤子之心
嬰兒之未孩
沒有變成孩子
要知道 所有的動物
與生俱來的
不用學習
上天就會給他
自然會往自己生存的本能去發展
像我們說小鳥學飛是跟媽媽學的 不是
因為我養過好幾隻的麻雀
我住在鄉下
好多那個麻雀啊掉到地上喔
眼睛都還沒開我就把他撿回來養 要不然就死掉了
第一次養第一隻麻雀的時候我就擔心了
長大我怎麼教他學 根本不用 長大自己就飛
飛走了 還會飛回來
第一次飛走了 飛回來又跟我住一晚上
第二天我又放牠出去 想等一下你又飛回來
一去不回 會飛的很
這個小鳥 你不要以為是母鳥教牠飛 牠天生就會飛
與生俱來就會飛
慢慢翅膀硬了 牠就一直動一直動 開始在室內飛 後來就會飛
人類是萬物之靈 人類和小鳥不同在哪裡
他從小不是在學會呀
在學習 泊兮其未兆
一開始是守護玄關竅 再來把距離拉出來
他會看手指
你們有沒有小朋友看手指的
有 對 看手指
所有的醫學家都發現 嬰兒都會看手指 就測腦波
發現嬰兒看手指的時候 就是大腦在開發的時候
可是我們人類的文化教育 不要讓他看手指 要看書啦
你如果看手指看久一點
像愛因斯坦那種都整天發呆的 所以就變成大天才
愛迪生小時候都笨的不得了 整天發呆
所以他們一天到晚 心都在這裡(玄關)
這是天賦
就好像小鳥要學飛 我們要學習這個(守玄)
泊兮其未兆
開智慧
要學習開智慧
不用教他自然會 可是我們沒辦法 人類的社會文化就是讓你
多學多能 所以我們反而修道 要走反的路啊
反者道之動
道的方向就剛好相反
如嬰兒之未孩
老子是這樣子 所以你要當老子智慧的老子 就很簡單嘛
如嬰兒之未孩 你們現在就可以這樣做了
整天守玄
就變成老子了 就這麼簡單
像達賴喇嘛 他合掌都不是合在這裡
都合在這裡
一放下就哈哈哈 像老頑童一樣
這些都是有道之士 自然知道重點在哪裡
我看那個以前那個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我看他禱告時候 這樣禱告
他這樣禱告 照片你可以上網去查
教宗的禱告
這個都是 泊兮其未兆
泊兮其未兆
這個不稀奇啊
嬰兒就是這樣
只是我們破壞這東西啊
這就是所謂的戕害民族幼苗
儡儡兮 若無所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