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感恩上海一位前賢為影音打字幕

維摩詰第一堂課-3 (方便品第二)1989- 10 -25

這時候講到維摩詰了。他就講說有一座大城,叫做毗耶離,這裡邊住著一位長者,名字叫做維摩詰。總之後面就是介紹他如何如何的偉大,如何如何的有智慧,如何如何的不得了,等等等等,點點點。反正那是他的偉大,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你也不用看了。

天道弟子之所以喜歡維摩詰經,就是因為維摩詰示現什麼?白衣居士。跟我們一樣,都是在家居士,所以我們就跟他靠邊站了。“哎呀,這跟我們一樣,不一樣啊。”人家是來救渡這個小乘行者的,人家是深入一佛乘啊,然後再示現大乘,來救渡小乘行者的。那我們是安住在一佛乘之中啊,坐在這個大白牛車上面那,一直想跳下來,跳到那個羊車、鹿車裡邊去。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道德經》

一佛乘,大白牛車,安穩、平穩,是這樣子。而且太大了,你坐在裡邊,根本看不到車子。所以你看人家那小車子開著,哎喲,好羡慕喔!不曉得自己坐在大車子上面,因為你看不到嘛,太大了,大而無方所,太大了,“大道甚夷”啊。

首先介紹維摩詰,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又說他生病啦,有很多人去慰問他的疾病。注意啊,像這樣一位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他一樣會生病。為什麼呢?你生活在這個世間,你生在這個五濁惡世,你為了要應眾生的緣,你一定會生病啊。眾生有生老病死,你同體大悲,你一定也有生老病死苦,一定的,所以佛也會生病啊。

過去好像沒有喝那麼多水喔?後學是養成壞習慣了,因為剛講課的時候,因為容易緊張啊,一直拿水喝喝喝。喝成習慣以後,現在不緊張了,一樣沒事喝。其實後學喝的量很少。所以習氣養成以後,就很難改變。所以要小心,習氣不好有啊,不管是好的習慣,或是壞的習慣,養成以後就很難改變。

他生病了,佛也會生病啊,釋迦牟尼佛以前也生病啊,也請了一個醫者叫耆婆的,請他來醫治。釋迦牟尼佛最後是怎麼入滅的啊?祂吃了一個菇,結果生病了,那個菇有毒,所以就生病了,而且就病死了。後學不是在嘲笑佛啊,佛這樣示現才是正確的。佛也沒有說,哎,坐在那邊這樣安坐,祂是躺著過去,跟我們一般人一樣。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庸》

我們天道弟子歸空都是這樣子的,沒有人坐在那邊走的,作怪,沒有,都是這樣走的。平常相,示現眾生平常相。現種種奇怪相走的,都是什麼呀?小乘行者就專門做給外道看的;大乘行者專門做給小乘行者看的,不平常。要像孔子,孔子看到這個死麒麟,他眼淚就掉下來了,“哎呀,我也快死啦。”很自然的現象啊,哎,“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要是像那些大乘行者的話,就會示現那種嘻笑怒駡啦什麼,馬上騰身而去啦,等等的,走得瀟瀟灑灑,做給小乘行者看。他也不是故意展現那,也不是愛炫耀,不是。他是做給小乘行者看,讓小乘行者羡慕,這樣讓你去回小向大。

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道德經》

真正的大乘行者就是這樣子,他也會生病。生病呢,人家去慰問他的疾病,他就乘機會跟你講。因為眾生都是執著這個身體呀,我們人生就是為這個身體在打算。老子講得最好啦,老子說,人之所以有大患,在於吾有身;若吾無身,吾有何患?我們眾生在憂患的,就是這個身體的出路。我這個身體呢,將來的前途怎麼樣?我的健康怎麼樣?等等等等的。

我們天道弟子也很怕生病啊,維摩詰他示現生病,菩薩、佛都會生病。但我們天道弟子就不同啦,一生病就想,哎呀,這個業障現前啦,冤欠來糾纏那,趕快去找人來算一算那、看一看那,等等的。這很自然那,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佛也是這樣去的,菩薩也是會生病。生在這個世間,就一定要接受這個事實,就像你生在這個世間,你餓了就要吃飯、你睏了就要睡覺,你不能避免這些東西。你要走路,你不能飛,你就不能飛。那你生作鳥,你就能飛啦。你不能作人,又想像鳥一樣飛,那就錯啦。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庸》

你既然生為人了,你就要接受在人身上會發生的一切事情。然後我們在裡邊去調和,“發而皆中節”,能夠調和得恰到好處,這就是中庸之道,恰到好處。這就是道啊,所謂道就這麼簡單啊。人世間的一切,我們都接受它,然後怎麼樣?我們不執著它、我們不縱容它、我們不迷。在裡邊把它調和的好好的,這就是道啦。

趁這個機會呢,就以自己身體的疾病呢,廣為說法,為一切眾生說法,為去探望疾病的這些佛弟子說法。告訴他們這個身體,是一個大憂患,這個身體有種種的錯誤、有種種的不好,而且這個身體是虛幻不實的。講這個身體的種種過患給他們聽,讓他們放棄對這個身體的執著。

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道德經》

因為人有大憂患,都是為了這個身體,為了我這個身體的前途啦、為了我這個身體的父母、妻子、兒女等等的,就為這些在憂患。如果沒有這個身體呢,我有什麼憂患呢?所有的憂患都從這裡來的。

維摩詰長者,他看得很清楚,所以他趁機為一些眾生講,啊,連我修到這種不思議,他時常作怪的啊,他時常現種種的神變那等等的,大家都知道他修行好的不得了,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可是連我這種人也會生病,可見這個身體呢是不實在的,不要在這上面下功夫。有人一修道以後呢,開始練這個身體啦,希望把這個身體練到三花聚頂、五氣朝元,練到這樣子金光強強滾(台語),希望自己能夠說,啊,就是與眾不同。還是執著在這個身體上面。

所以維摩詰就示現,連我這個身體一樣會敗壞,然後他講這個身體的種種過患,諸位前賢回去自己看好了。講這個身體的種種過患,希望把它講的一文錢不值以後呢,你就放棄為這個身體所作的一切營謀努力。就像人家吃葷的人,他有一塊牛排,他做的很漂亮、很好吃的樣子。然後呢,他把它放在電子顯微鏡下面,放出來,讓你去看。啊,看裡邊有多少寄生蟲,有多少勾蟲,有多少蟲,高溫殺菌也殺不死,喔,這樣那樣的。你看了就不想吃了。

所以在美國有兩種人吃素,一定吃素,哪兩種?一種就是營養學家,他知道那個沒有營養,那個只有破壞營養的;還有一種什麼?肉類檢驗員,專門檢查肉類的,整天在顯微鏡下面看那個肉的,不敢吃。看的很清楚,他知道這個肉啊,吃了要命的,一點食欲都沒有了。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一樣啊,維摩詰講這品啊,目的就是讓所有眾生看清楚,看清楚這個身體是如何的不清淨,如何的骯髒,如何的不實在、虛幻不實。簡單地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他講它如夢幻泡影,他講它的污穢,他講它的種種的不好、種種的不便利等等的,取代你對這個身體的愛護。

所以我們天道弟子,處理這個身體有更好的招數,比這個招數還好,怎麼樣呢?根本沒有想到這身體好壞,只知道利用這個身體,趕快去度人,趕快去辦道。哎,高啊,這叫隨緣度眾啊。利用這個身體,管這個身體好壞。有好多前賢都不顧這個身體的疾病啊,生老病死都不顧啦,就把這個身體呢充分運用啊,去度人、去辦道、去傳揚一佛乘。

這才是真正的跳出輪回呀。不用在這裡邊去參究啦,身體是清淨的還是不清淨的?值得還是不值得?用不著在這裡邊。當下、直下什麼?無生,直下無我。忘記自我了,眼中只有道,只有普度眾生。就不用在這裡邊去分辨了,分辨這個身體的清淨不清淨,種種過患啦等等的。跳出這樣子的一個思辯裡邊,跳出這樣子一個執著、見聞覺知裡邊。因為我們在裡邊去思維啊,去弄啊等等的,就掉到見聞覺知裡邊去了。

啊,這個時候呢,識根容易起執著啊,去分辨它嘛,那是這個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呢去執著那五塵。哪五塵那?色聲香味觸,這五塵。那你在這裡邊去參究呢,你又著法塵。你意根老是在參究,啊,這個清淨、那個不清淨等等的,這個虛妄不實啦,時間都花在這裡邊去了。

所以天道弟子呢,就跳開這些是非圈,跳開這個是非的圈圈。得道以後,明師一指,一佛乘,心性開悟了,深信不移,馬上到處去度人傳道,就這麼簡單。這是一佛乘,千真萬確。

古代那些真正的禪師,就是這個樣,他才不跟你長篇大論。你翻開《指月錄》,哪一個禪師跟你長篇大論的?哪一個禪師跟眾生辯論的?沒有啊。你要跟我辯論,那就欠打,哈哈,或者一句話就把你喝斷。他不會跟你辯論,不會跟你講種種的經典啦,不會。他很單純,“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然後看你的根器,你有這個根器,“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你沒有這個根器,去找別人,或者是下輩子再來。就是這麼回事,很乾脆。

我們天道弟子是不是這樣呢?跟禪師是一樣的,只是缺乏一個自信而已啊。真正標準的天道弟子是不是這樣?面對眾生,沒有什麼話好說,“這個道很好,趕快來求道。”不聽?我換一個。“這個道很好,趕快來求道。”還是不聽?我換另一個。喔,這個好,根基好,“跟我來。”有祖德、善根、佛緣,真來了。這個不聽的,好,交給別人去度,馬上找一個別人來。還是不聽?下輩子來吧。或者放個幾年,看看怎麼樣。跟古代這些禪師的作風完全一樣啊,只是很畏縮啊,沒有自信。人家古代那禪師,威風的不得了啊,你還要去求他啊。但是我們沒有這種自信,沒有這種自信,就畏畏縮縮的,變得去求人了,哪有道求人的?只有人求道,哪有道求人那?差在這個信。

所以大乘、一佛乘,難就難在這個信,剛才後學講的,難信。所以天道弟子啊,往往倒轉慈航啊,倒轉慈航,鑽到這個大乘法,最後再往這個小乘裡邊鑽。現在都開始研究小乘啦,現在佛教都最喜歡研究《阿含經》了,研究小乘法。因為大乘法難懂,就算懂了,思想上懂,做不到。像剛才講的這些心境,我都聽得懂,身體有種種的疾病過患,可是我還是很執著。我還是很喜歡吃、很喜歡看、很好色,還是這個樣子。要怎麼辦呢?要怎麼樣去解決呢?

你沒有得一佛乘,你絕對不能解決的。所以乾脆去修小乘,小乘明明白白,就是難修啊,你只要肯下苦功,哎,就可以修出成就出來。小乘這個,就是有修有得、有修有證的嘛,所以乾脆去研究小乘法了。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阿彌陀經》

研究小乘法,又失去時機了,為什麼?小乘法,要佛在世啊,佛滅度以後,不要想修小乘法啦。你只有持戒,等佛出世。佛滅度後怎麼樣?以戒為師啊。這個戒呢,就是在保護你的清靜,讓你種下什麼?善根、福德、因緣,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然後等到佛出世,就像我們現在彌勒祖師出世了,等到佛出世以後怎麼樣?一個一個來得明師指點,來得道。就這麼單純,小乘法不可能。

因為小乘法,一定要有師父親自指導。你看著書學游泳,你學得會嗎?一定學不會的嘛,你要跟游泳教練學啊。不然你就走緣覺乘,你跳到水裡面,去喝幾口水,沒有淹死你就好,你運氣好,你學會了,要不然就這個樣子。

所以佛出聲音那,要注意聲聞那,聲聞,他是聲聞的特質啊,不是見聞那,不是,不是見解,不是見。他是佛有聲音、音聲,然後祂說法讓他聽,然後祂再一個一個,根據他的根機不同,像孔子在講論語的時候就這樣,根據他根機不同,有不同的答案。同樣的問題,佛的答案不一樣,看你的根機不同,有不同的答案。那結果呢,比方說是張三問的問題,他得到的答案,你就照這個答案去修,你又不是張三,你一定修不成。小乘法的問題就在這裡。

大乘法呢,根本不是讓你修的,大乘法是破小乘執著的,是孔雀開屏,是讓你看,不是讓你修的。讓你回小向大,讓你嚮往大乘。你心嚮往大乘以後呢,你心中無所執著了以後呢,那時候一佛乘現前。

一佛乘現前,不用你修,當下為你授記,大富長者子。好像《法華經》裡邊講的,一個大富長者,他的兒子流失,到處當乞丐什麼的,等等的。經過幾十年以後他才回來,大富長者一看到他,當下他就是什麼?繼承人,不用修。你不用修,你就是富翁了。像王永慶的兒子,如果他就一個兒子,流浪了幾十年回來了,一見到王永慶,王永慶認出他來,好,家財就是你的了。你用得著修嗎?你要修嗎?不需要修嘛,自然就是你的了。

天道弟子就是這個樣子,一個個富裕的不得了,都是原靈佛子,自家寶藏不顧啊,到處亂跑。有的是坐在佛堂不敢走了,身體不敢走,心到處亂跑。希望到處去找一些玄啊、妙啊的道理來參啊、來悟啊,那是沒有用的。最玄最妙呢,只不過是在破小乘的執著而已。

後學只是把重點講一講,回去自己好好地研究。花個一年、二年、三年、四年,保證不開悟。好好去研究,辯論有用啊,可以拿來跟佛教徒辯論,這可以。後學以前這本經研究過多久啊,對心性一點幫助都沒有。當然也許在座諸位前賢,裡邊混一個永嘉大師吧,那就很難講了。不過永嘉大師,也沒有在這裡邊得到開悟啊,相似覺而已,沒有得到究竟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郭明義 的頭像
    郭明義

    一貫道郭明義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