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感恩上海一位前賢幫忙打字幕

大學第三堂 01釋誠意(上)

釋誠意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

此之謂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寬體胖。

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誠其意。

這章第六章
討論誠意的功夫
所謂誠其意者 毋自欺也
如惡惡臭 如好好色
此之謂自慊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小人閒居為不善
無所不至
見君子而后厭然
揜其不善 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 如見其肺肝然 則何益矣
此謂誠於中 行於外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 十目所視
十手所指 其嚴乎 富潤屋
德潤身
心廣體胖
此謂誠於中形於外
故君子必誠其意
這個講格物 致知 誠意 這誠意的功夫
我們上堂課講格物致知
要無訟啊 要遠離這種二見分別
遠離這種爭端 遠離爭端
什麼爭端呢
就是認為什麼是利 什麼是害 什麼是善 什麼是惡
這種爭執
這種爭執 會造成你心中有那麼一物
就是有一個東西 是我要追求的
有一個夢想 有一個理想 它是很美好的
你心中有你對於最美好的 至善至美的一個定義 一個夢想
這個東西定義 有那麼一個定義在的
那麼這個定義 就會讓你一直要去追求你心中美好的事物
然後你就看不到真正美好的現實 真相就看不到了
這種看不見呢 就叫無明 叫愚癡 無明
好像眼睛 當然我們眼睛不會幹這種事啦
哎 眼睛只看得到某種東西 其它東西都看不到
這個眼睛就很可怕了 有問題了
或者耳朵只聽得到一種聲音 或者某一種音階的聲音
Do-re-mi-fa-so-la-ti-do 可能只聽得到so
我其它聲音 其它音階都聽不到 那麻煩了
我們的眼睛 我們的耳朵不會幹這種事 或我們的舌頭
哎 舌頭有這種事情喔 它只嘗得到苦的味道
酸的 甜的 辣的 因為它味覺出問題了
酸甜苦辣 只嘗得到苦的味道 其它味道都沒有了
那同樣情形 一般來講我們的感官不容易出這種狀況
可是我們的心會
我們的心靈 如果說分別心很強烈 已經認定什麼是好的
這個時候 你就只有對這個東西
有辨識的能力 有追求的欲望 對其它的都視而不見了
其它的一切都視而不見了
然後就失去智慧 這叫失去智慧
所以要格物 要把這個玩意給去掉
把那個心中所追求的那個東西 你認為美好的那個去掉
那個都是經過反復的思維 辯證出來的 反復的思維辯證
年紀越長啊 越強烈 越熾盛
它甚至變成一種夢想 變成一種夢想
而且還有一句話 叫 有夢最美 有夢最美
你一旦有夢就完了 你只肯做這個夢啊
這個夢如果沒有實現的話 你就痛苦不堪了
所以要把這個夢給格掉 叫格物致知
方法就是無訟 無訟
遠離利害得失 善惡是非的爭辯 美醜好壞的執著
然後致知
致知之後呢
這個一定要複習一下才行 不然的話 講過大家就忘了
致知之後 要經過切磋琢磨啊 經過切磋琢磨
致知的功夫 致知 就是說你智慧已經出來了
可是還很模糊
我們說無訟了 我們已經不再追求這個 追求那個了
我們已經心靈已經開放了 一切都是美好了
但是因為你已經習慣那樣的生命了
習慣那樣子 胸中 心中有一物的那種生命方式
所以一下子離開以後呢 智慧出來了
可是就好像我們講璞玉啊
這個玉出土了 可是它還包在石頭裡邊
它還沒有整個展露出來 只有這個明眼人還看得出來
哎 這個人是一塊璞玉啊 但是還不是一個美玉喔
因為他還沒有雕琢出來 所以要經過切磋琢磨
經過切磋琢磨 讓它發露 天性發露出來
切磋琢磨 讓天性發露出來
這個時候呢 這個智慧就整個發露了 整個流露出來了
那麼智慧出來以後 要做什麼用途呢
接下來就講了 誠意 正心 修身
要用你的智慧為基礎 用來誠意 正心
智慧出來以後 你就會知道什麼叫智慧
什麼叫智慧 知本
孔子講的最好 必也使無訟乎
無情者不得盡其辭 大畏民志 此謂知本
智慧的根本就在這裡 就大畏民志
這講得很好 這四個字 大畏民志
使無訟 必也使無訟乎
大畏民志 使你離開這種爭端 然後呢 大畏民志
這個畏的意思 就是說好像這種志向 喪失的意思
民志 就是世俗 俗人的一種志向
俗人志向 就我剛才講的 有夢最美
這樣子一個志向 俗人的志向
這個東西失去以後呢 新的志向就會發生
正確的志向是什麼 志於仁
論語講的很好 孔子說 苟志於仁
好 這是一個相反的路線那
我們講 這也是志啊 這和這個志有什麼不同呢
大不相同了 這個是追逐我的夢想 志於仁
注意這個仁 這個仁和這個訟是相對的
這個訟 是論個你是我非 我對你錯的
是是非非 這是分兩端
而仁 是二個人合成一體 仁愛啊 就是志在與人
自己的生命和別人的生命 能夠融合無間 相親相愛
沒有人有這種志向 沒有人有這種志向的
所有人志向 都是要實現自己的夢想
甚至犧牲別人 都在所不惜
但是這個不是 志於仁
他的志向 是放在怎麼樣跟別人把距離打破
這個是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是這樣子啊
這種志向 不是一個本來沒有的 是本來就有的
你只是恢復而已
事實上這種志向 可以說是一種恢復你生命的本質
恢復你生命的本質
就好像一個人中風了 他志於恢復他的健康
他希望他能夠再恢復健康起來
這是正當的志向啊 這是很正確的
因為他本來就是應該是行走很方便的啊
他現在麻木不仁啦 他現在要恢復
對對 講得很好 麻木不仁 要恢復仁
你現在麻木不仁 就好像你中風了 麻木不仁
你要恢復你的仁 他講得很好 這個譬喻很好 麻木不仁
我講得很好 不是他講的 呵呵
我們人就是麻木不仁 就像中風的人一樣
就是因為你不仁 所以你才麻木了
中風的人他當然 這是用來形容中風的人
但 我們自己 我們每一個人那都是中風的人
我們失去了很多敏銳的感官
為什麼 因為你失去了仁心
我們說嬰兒生下來 就是同理心 無訟的
同理心 他的心 就是處於同理心的狀態
哎 這是醫學家說的喔 不是我們說的 感同身受的心
他的心呢 心靈跟別人的心是一體的
他可以感受到生命是共同體 沒有差別的 沒有距離的
所以別的小朋友哭 他會跟著哭
不是因為自己有什麼傷心的事情 而是因為他感受得到
這就叫仁 要志於仁
所以說 當你一旦格物致知之後呢
你就會走向一個仁者
你的生命就會走向一個仁者 回歸了
你會回歸仁者 回歸
因為你不再心中有一物去追逐了
這時候你自然都會去關心到別人 注意這一點喏
你自然你的生命這裡 民胞物與的情懷 慢慢就恢復
慢慢地恢復了民胞物與的情懷 慢慢恢復了
這個不是一個知識的問題 你成為一個仁的實踐者
所以孔門很重視這個仁
因為格物致知之後 再來就是仁
格物致知之後 這個仁就出現了
這個生命裡面的基礎的東西 叫仁 它自然就會出現
那麼出現以後呢 進入第三個階段
所謂誠其意者 毋自欺也
如惡惡臭 如好好色 此之為自謙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我們剛才講格物致知 智慧是什麼呢 好像很模糊
現在跳出來 一個仁 就很清楚 很清楚了
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 他是很慈悲的
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 他看到生命的本質 生命的真相
就是慈悲 就是仁慈
所以佛家也講說 悲智雙運
慈悲和智慧是同時發生的 叫悲智雙運
所以你要經過切磋琢磨
讓這種慈悲和智慧 慢慢很具體地流露出來
所以它這邊才會講 盛德至善 民之不能忘也
因為他是一個仁者
只有仁者 仁慈的人 讓人難以忘懷呀 讓人難以忘懷
一個聰明才智很高的人 不會讓人難以忘懷
他仁慈的人 才會讓人難以忘懷 民之不能忘也
然後呢 你就要來誠心誠意地
來面對自己生命的這樣子一個轉變
只是轉變什麼
就我們剛才講的 從麻木不仁 變成一個仁者
這是生命經過格物致知以後的一個轉變
一個很大的轉變
你本來都是追逐自己的夢想
現在開始 民胞物與 現在開始呢
關心別人 變成你生命的一個主要的東西
關心別人 變成你生命的一個主要的東西
這個東西會出現了
根據我的經驗喏 當你進入一種 怎麼講呢
同理心的狀態的時候
當你的心靈進入同理心的狀態的時候
你的心呢 會止於至善 會知止
你的心靈呢 會放在這個地方
像觀世音菩薩一樣 常常放在這個地方
那是慈悲心流露的地方 慈悲心流露的地方
放在這個地方 那是它的最佳位置 最佳位置
就好像眼睛 它經過充分的休息以後
它處於最佳狀態 很明亮 很明亮 它最佳狀態
那麼心靈也是
它有一個正確的位置 可以讓它得到充分的休息
這時候呢 哎 它就充滿了仁慈 充滿了仁慈
這是屬於處於最佳狀態 這是很自然的
仁慈的人 他的心一定是放在這裡 很自然
就說你的心 會保守在這個地方 會常處於這種狀態
這就是孔子講的 說顏淵有什麼特質 叫三月不違仁
這很有意思喔
三月不違仁
怎麼看到
他一天到晚在救人嗎 沒有
所以這個是孔門的一個秘法 秘傳的東西
三月不違仁 三月不違仁
這個老實講 只有孔子看得出來了 別人還不曉得
顏淵可以三個月不違仁那
三個月不違背他的仁心 他仁慈的心
那我們是怎麼判斷他三月不違仁呢
是每天在災區裡邊救濟百姓嗎 不是的
顏淵 很顯然 他沒有這種歷史事蹟呀 他沒有
他相反是出了名的 好像把自己修養得很好
可是怎麼會和仁有關呢
孔門裡邊被稱為仁者 就是僅次於孔子的一位仁者
就是講顏淵 不是講他的行為 而是講他的心靈
就是說他三個月的時間
他的心一直保持在慈愛的狀態之中
所以我們時常有道親講說 哎 守玄幹什麼
守玄 就是讓你的心保持在慈愛的狀態
仁慈的狀態之中
而不會進入一種貪婪 憤怒 恐懼 憂患
後面講正心呢 會講得更細膩
不會有一些不正當的一種情緒跑出來 吞沒掉你
處於最佳狀態
所以我們傳道時候告訴你說
得道以後要怎麼樣 要誠心抱守
誠心抱守 就是誠意的功夫
抱守什麼呢 抱守這一顆仁心 叫三月不違仁 不違背它
其實你能夠三月不違仁喏 你就大概不離方寸了啦
你的心大概就不離方寸了
能夠保持三個月 不用保持三個月
你能夠保持一個月 甚至整整一個禮拜
一至七日一心不亂 佛家講的 一至七日 一心不乱
就夠了 那個磁場已經形成了 磁場已經形成了
它已經不會跑掉了
那變成你的心靈 最習慣的位置就在那裡了
就好像一個好生氣的人 他的生氣的磁場已經發生了
所以他隨時都會生氣 隨時就會發怒
那麼一個仁慈的人 他仁慈的磁場已經形成
為什麼要長期間 為什麼叫你誠意 要守得住
不要面對別人的時候呢 它這個講得非常好
它下面講的 我們來看
所謂誠其意者 毋自欺也 如惡惡臭 如好好色
所以誠其意者 就說你誠心抱守
守住這個仁慈的心 不違仁
然後你喜歡這個狀況嗎
這點很重要喔 你不能自我欺騙喏
你喜歡這樣子嗎
你一定要很喜歡做這樣的事情 你才可以持久喔
你不喜歡的話 你勉強 是不能持久的
所以要如惡惡臭 如好好色
就是變成一種生理反應了
好像討厭臭味 好像喜歡美色一樣
那種喜好之情 好像喜好美色一樣 很自然地流露
我好喜歡這種感覺 簡單地說
我好喜歡這種感覺 這種仁慈的感覺
這不能自我欺騙的
不能說我喜歡修道 我熱愛道
我希望成為一位仁人君子
不能自我欺騙的
要問自己 到底喜歡不喜歡這種感覺
還是喜歡感官的欲樂
這是一個君子和小人 截然劃分的東西出來了
君子喜歡的就是這種感受
格物致知之後的一種仁心的流露
這種仁心的抱守 守護住這裡
那麼小人喜歡的是什麼 感官的娛樂
小人喜歡的是這個
他的感官呢 他的舌頭吃到好的東西
他眼睛耳朵
得到這種聲色的娛樂的時候
美好的聲音啦 美好的顏色啦
很好的衣服 身上穿上很好的衣服的時候
或是得到什麼大名大利啦
他這個時候會快樂 這時候會快樂
所以它這邊用 如惡惡臭 如好好色
用一種情緒的反應 那種苦樂 那種苦樂的感受
你要以此為樂 簡單地說 你要以此為樂
這是一個很難突破的關口
你修行呢 一定要以修行為樂
以成為仁人君子為樂 以此為樂
而不是以此為是
好 差之毫釐 失之千里
以此為是的話
又掉回原來的格物致知裡邊的這個訟裡邊了
這是對的 雖然很痛苦 我也要去做
所以很多修道人 就栽在這裡了 就栽在這上面了
哇 修行是對的 佈施是對的 行善是對的
可是我不喜歡
他沒有經過這個誠意的功夫
我不喜歡 我基本上我還是喜歡這個聲色犬馬
我還是喜歡名利雙收 可是我知道那是錯的
所以我很痛苦地把自己 要求自己不要去追求那個
所以他永遠還是在訟之中
他永遠 他的心還是在訟之中
還是在爭執 跟自己爭執
一個是我喜歡的 這就像我們學易經裡邊講的
系小子 失丈夫 系丈夫 失小子
就是到底是情人好 還是丈夫好
還是在那邊跑來跑去
應該是跟丈夫 可是跟在丈夫身邊很痛苦
那麼情人呢 哇 很甜蜜 可是很罪惡感
就在那邊跑來跑去的
所以要很誠實地面對這個問題 你有沒有以此為樂
以這種愛人如己 以愛人為樂
以這種仁慈的心為樂 簡單地說
以一種誠心抱守之後 守護本心
本心的特質是什麼 本心的特質就是仁
這個孔子點的非常好
這個耶穌也講得很好 耶穌也是講
耶穌他在最後的祈禱喔 到最後他召集最後弟子
最後一個晚上 最後一個晚餐
他重新把他的教誨喔 精要地這樣子講下來
講到最後 他作了一個結論
他說總結我所有的教誨
只有四個字:
彼此相愛
注意喔 只有四個字:
彼此相愛
這就是仁 注意這個彼此
二個人嘛打破距離了 彼此相愛
好 很好 我們講道親 道親 彼此相愛嘛
很簡單地說 道親 相親相愛
但是你喜歡過這種日子嗎
你喜歡這種心靈的感覺嗎
這個是你不能自我欺騙的喔
很好 格物致知很好 慈悲流露很好
但你喜歡嗎 你喜歡做一個格物致知的人嗎
還是去追逐物質 追逐物欲的人呢
你到底喜歡做哪一種人
所以說 這個就是一個超凡入聖的一個關鍵點
格物致知
我們大部分求過道的人都可以 契入這一點上來
你做不到 那上天還幫你格物啦 必也使無訟
孔子講得很好 使無訟 使你無訟嘛
你做不到無訟 我使你無訟
我使你無訟 使你脫離這種爭端
但是後來你會掉回這個訟裡邊去 為什麼
因為我喜歡過這種日子 我喜歡跟魔鬼簽訂契約
跟那個浮士德一樣 我喜歡與魔鬼共一手
我喜歡與魔鬼共舞
我喜歡與魔鬼共舞 有什麼辦法
這個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 這一生要面對的
你到底喜歡做君子 還是喜歡做小人
我記得有一次我看一個電視劇 叫編輯部的故事
有沒有人看過這個故事 在大陸很轟動的一個連續劇
蠻有趣的
那個男主角大概大家有點影響 叫葛優
有沒有聽過這個人 葛優
然後它裡邊就講到有一個知識份子 作家啦
專門一稿多賣啦 在那邊搞飛機啦 東騙西騙的那樣
哎 當然那些故事我們不管啦
有一個臺詞 我記得很清楚
他好像刚完成了一個騙東騙西
自己撈了大便宜的一件事情以後
然後就哼著戲曲 很開心地說 當個小人真快活
哈哈哈哈 很有意思 當個小人真快活
這就點出來說 當君子多辛苦 多辛苦
你整天要付出的 你要愛人
要去愛人 好辛苦喔
為什麼不讓人家來愛我呢
人家講一句話 很流行的
現在也流行的一句話 叫被愛比愛還幸福
他不喜歡去愛人 他喜歡人家你來愛我
為什麼我要愛你 你來為我犧牲 為什麼我要犧牲呢
好 注意這一點 這個就君子和小人的分野
你要很誠意地面對這個問題 不能自我欺騙
要如惡惡臭 如好好色
你要討厭做一個小人 就像討厭惡臭一樣
自然的 生理反應 厭惡
很厭惡過那種污穢的 那種互相鬥爭的
爾虞我詐的 那邊搶肉吃的那種人生
跟野獸一樣 我厭惡
我如好好色 就好像喜好美好的美色一樣
不管是女孩子喜歡俊男 還是男孩子喜歡美女
這種生理反應 那騙不了人的 那個自然的
連聖人都會這樣子
孔子也說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 好德如好色
他沒有說是超過好色喔 如好色就不錯了
因為好色是一種生理反應 生理反應
但是你這時候如好好色 就是說你好德如好色
你好德 有沒有如好色呢 所謂德 就是仁
我們得道就是很抽象的 很具體的說就是仁
我們看這個人很有德 什麼人叫很有德
潔身自愛不算很有德喔
很有德的人 就是他很仁慈
我們會公認他是有德性的人
他很仁慈 他很樂於付出所有
犧牲奉獻在所不惜 這是一個有德之人
問題是 你樂於做這種事情嗎
你有沒有以此為樂呢 你有沒有好德如好色呢
如果有的話呢 此之為自謙
這個謙 它事實上是這個字慊
那個不是謙虛的意思喔 這叫慊 慊的意思是什麼
就是受用的意思 自受用 這叫自受用
這可能以前古代相通 這二個字相通的
自慊 慊是受用的意思 就是自受用
這個時候 你才算受用到這個東西了 受用了
你一旦以此為樂以後 樂此不疲
注意喔 樂此不疲
就是樂於讓自己的心保持在仁慈的狀態
而不是一直去向外追求
注意 這是一個相反的方向
一般人心呢 一直守護在至善寶地的時候
這時候他自然處於仁慈狀態
然後他碰到別人 你的心如果守護在這裡的話
像觀世音菩薩一樣 守護在這裡
像嬰兒都同理心 嬰兒心都守護在這裡
有沒有注意到 嬰兒心都守護在這裡 不離方寸
所以他才會有同理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