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拉脫維亞插畫家Kā pa mākoņiem – Ceslovas Cesnakevicius
轉識成智 5 郭明義 點傳師 講課整理
終於要講「如何轉?」最重要的部分了,前面所講的一切都在解釋為什麼要轉八識為四智,而沒有講到如何轉,六祖終於講了一句,卻又沒有將答案講出來,留給後世修行人去猜吧!
所以你如果去看佛經註解或聽法師講經,總是聽不懂究竟要如何轉,也沒有明白講出「轉處」是什麼,更沒有明確告訴你轉的方法?如果有,不是聽不懂就是學不會。但是今天保證講清楚轉處在哪裡,也一定讓你學得會怎麼轉。
簡單的說,一貫道場別的沒有,如果你願意修行,絕對是「成佛保證班」保證你易修易成。
如果「成佛」對你而言太過虛無飄渺,實在一點「改變命運」好了,只要能在六祖所說的「轉處」轉動生命的法輪,保證一定可以改變命運。
譬如許多人問我:「為什麼會有同性戀?怎麼辦?」大多數同性戀都是潛意識問題,也就是我們八識裡面的阿賴耶識有這種種籽,是很難改變的,但是如果真的不想要自己是同性戀,只要轉阿賴耶識,就可以轉變。這是唯一有可能成功的方法。
回到六祖說的轉處,為什麼六祖不明說轉處在哪裡?這問題牽扯到道脈密傳的問題,所有經典在最關鍵處都沒有明白講出來寫出來,只有得到密傳吩咐的道脈傳人能夠心領神會。
接下來這句偈語是轉識成智關鍵:
若於轉處不留情
這句偈語需要解釋二個部分:一個是『轉處』另一個是『不留情』。
『轉處』就像一個施力點,轉動,要有一個可以用力的地方。
若於轉處不留情,”轉處”是指轉的地方,我們要先找出轉處才能轉識,然而六祖惠能因為密傳不能說出轉處在哪裡。身為道親的你,當然知道轉處在玄關。但如何證明?(如果你不懷疑這個論點,可以跳過以下這段)
轉處何在?
雖然六祖在這句沒有明說轉處是哪裡,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壇經六祖悟道過程合理推論出轉處就在『玄關』。
我們可以分析六祖惠能澈悟本性的過程:
六祖惠能從凡到聖,從迷到悟的過程經過六個階段:
1五祖三更授法→2指授正法眼藏(開玄關)→3講金剛經→4應無所住而生其心→5守玄轉識成智→6惠能言下大悟。
壇經裡面記載六祖惠能澈悟本性的過程:
1→2:五祖三更說法→袈裟遮圍傳法(點玄)不令人知。(得道)
3→4:五祖為六祖講解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找到轉處)
5→6:六祖悟"玄關是轉處”→言下大悟。(守玄轉識成智)
五祖三更授法,授的就是「正法眼藏」,開啟玄關一竅。講解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轉識成智的功夫。也就是祖師禪曹洞宗所謂的「不開口處玄關轉」。
這些過程可證明「轉處」在「玄關」。除了理論以外,我們從修行實證來證明轉處在玄關。
唯有守玄可以「無所住」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金剛經文,人人知道卻人人做不到。我們耳熟能詳還是迷;惠能一聞即悟,關鍵就在「玄關」。
如金剛經所說:「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但是要如何「不住」?眾生一念若不離六根門頭,就不得不住六塵而生心。
我們的心念有辦法離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嗎?
意守眼根,則住色生心:如果意念執著在眼根,見到色相的美醜,而生出喜愛或厭惡之心,特別愛看美女或風景,醜的景物會令他產生厭惡之心。
意守耳根,則住聲生心:如果意念執著在耳根,特別喜歡聽到美好的音樂,或是對自己的讚美,對噪音或辱罵感到痛苦痛恨。
意守鼻根,則住香生心:如果意念執著在鼻根,特別愛花香、果香、香水、食物香味;相反的聞到屎尿、腐敗臭味就心生噁心厭惡。
意守舌根,則住味生心:如果意念執著在舌根,特別愛美味可口的食物,吃不到會痛苦。
意守身根,則住觸生心:如果意念執著在身根,特別在意身體的舒適,喜歡按摩以及觸感柔軟的衣服或棉被,身根最大欲望在於男歡女愛,不得滿足時特別痛苦。
意守意根,則住法生心:如果意念執著在意根,「法」有「世間法」、「出世法」。執著「世間法」,則見利害生取捨;執著「出世法」,則見善惡而生是非心。
守玄,離六根,無分別
六根門頭都會因分別而產生欲望,眼根分別美醜而生欲、鼻根分別香臭而生欲…意根分別利害得失而生欲。
唯有意守玄關,無分別、無欲望,才能不住六塵生欲心,無所住才能生般若心。這就是為什麼說「轉處在玄關」。
當我們守玄時,心念在轉處(玄關),沒有在六根,所以不會被六塵所轉。如果我們意念在六根,不是貪著六根的覺受,就是厭惡六根的覺受。不是每個人都貪求六根享樂,有人為五蘊熾盛所苦,覺得眼耳鼻舌身的覺受都是苦,但是當意念在玄關時,不黏著在眼耳鼻舌身,也就離開五蘊的苦了。
舉個實例:有一位道親過去一直被身體的覺受所苦,覺得身體像靈魂的牢籠,而且是有種種刑罰的牢籠,比方生病時肉體所受的痛苦折磨,寒暑入侵時,身體承受的冷熱如身處火焰地獄、寒冰地獄…這就是意念一直在我們的前五識眼耳鼻舌身。
後來求道修道懂得守玄轉念,而且還轉了十多年後,終於覺得只要意念在玄關,就不再覺得身體的覺受那麼苦。因為意念在玄關就離開六根,也就不會被六塵所轉。
「照見五蘊皆空」這是心經裡每個人都會背的,但是說得簡單,五蘊皆空,只是一個名相,一個觀念想法,當你身體實實在在感覺到種種痛苦,而且念頭一直在這些痛苦的覺受中打轉出不來,要如何空?唯有「轉識」將心念從六根收回玄關,不再黏附在身體的感覺,才能夠五蘊皆空,離開身體的苦,不再為外境所轉。
這其實是很簡單的道理,就像俗話常說的「心靜自然涼」應該說心如果一直注意的在感覺熱得不舒服,就會更熱,如果心不要想著身體的熱,心念甚至不必收回玄關,只要不在專注在熱,而轉移到別的地方,自然就不會那麼熱。
而轉念的極致就是迴光守玄,因為不管你轉念到哪裡都離不開六根,都無法徹底解決問題,唯有轉到「玄關」這個無分別的地方,才能夠離一切苦,轉識生智慧。
不留情 守而不守
但是意守玄關久而久之功夫純熟,心不為境轉,就會產生輕安自在,這種禪定法喜超越世間一切欲樂,如果執著不捨,就會耽溺在禪悅法喜之中,不能悲智雙運,法輪常轉,所以於此轉處(玄關)亦不能有所情執(情感執著),所以說「若於轉處不留情」,連玄關都不能執著不捨。
禪宗有一個著名的公案「竿頭進步」,也是我們的成語「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由來。
想想看這個畫面,地面上立著一支高一百尺的竹竿,有一個人爬上竹竿,一直向上爬到這一百尺竹竿的最頂端,就是坐在竹竿頂頭了,你要他怎麼再向上更進一步?所以這句成語根本不合理,如果再進一步,就從百尺竿頭掉下來了。
所以這一直是禪宗的公案,「當修行已經到了頂端,要如何再進步?」
長沙禪師云:「百尺竿頭坐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
「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百尺竿頭,就是一個人爬竿一百尺的竿已經爬到頂端,譬喻修行者已經到達禪定頂尖,世人追求的快樂極致就是禪悅法喜,遠超越世俗的無常欲樂。
但是即便如此,不能停留在這裡,還要進步,進一步就是不執著玄關,「不守而守,守而不守這時才澈悟到玄關不只是一個竅孔,而是真如法界無極理天。處處是玄關,玄關是處處。這就是六祖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玄關即一切處,一切處皆玄關。
「不留情」,是指不留情執,不貪欲執著玄關法樂,用三寶是本分事,像吃飯一樣,但不能用三寶而另有圖謀,要賺大錢、好運、清靜喜悅…,這些都是情執。
一旦有情執,心是沒有辦法收回來,有人用三寶為何不靈?是因為情執太重,唯有化掉情執,放棄世俗的追求欲望,甚至連意守玄關帶來的輕安法喜都不執著,才能真的轉識成智,把情緒和欲望轉化成慈悲和智慧。
然後運用慈悲智慧,在這個繁華世界興辦佛事,普渡眾生。這就是繁興永處那伽定,也就是行功了愿卻能勞而不倦;普渡眾生應機說法,還能保持心如止水,不為境轉。
~~~~未完待續~~~~下一回完結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