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云何住

一個修行的菩薩,要如何安住身心

世人安住在物質世界;菩薩、修道人應安住在行功布施」。

 

我們每個人一生都在想「如何安住自己的身心﹖」這個問題。

一般人安住在學業、事業、婚姻、家庭…社會主流價值大概可歸納為三點:

1用功讀書

2努力工作

3厚植人脈

一般人所謂的安住不外這些,多數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兼具這三者,卻沒想過很多壞人這三點都做得很好,歷史上最有名的大奸臣秦檜,學業很好,考上狀元,寫得一手好詩,事業很好,努力工作當上宰相,厚植人脈,人際關係很好,才能夠操弄朝政陷害忠良…世人羨慕的他都擁有,卻是個大奸臣。

所以世人錯誤安住身心,菩薩要如何安住佛陀回答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無所住,行於布施」簡單的說就是我們道場所說的「行功了愿」。

住於行功

不要想要安住、安頓在事業成就、學業成功、健康長壽、婚姻美滿、滿意的房屋…這些都不是可以安住的地方,隨時會失去,保固期最多也只有幾十年。而要把身心安住在「行功」,永遠不斷的行功了愿。

渡人、辦道、講道、成全、維護佛堂…總之打幫助道,無所住行於布施。

至於一般人所安住的健康、財富、婚姻、子女…都隨緣就好,不要強求,不要太執著。

窮一點、富一點、命長、命短…都不重要,只要能行功,這些都無所謂。最重要的是:行於布施。

不貪功求果

而且布施要不住功德相,行功了愿但不貪功求果, 很多人修道一輩子卻落入功德相,行一切功德為了將來天上有果位。

有這種功德相,那麼行於布施和世間貪財人的將本求利沒什麼差別,只不過""換成"果位"

後學本組的周老前人就曾設考,師母成道後很多道場都停辦,幾年後又重新開辦,這時有人問周老前人:「我們究竟要辦還是不要辦﹖」老前人說:「辦也成,不辦也成,辦了沒功,不辦沒過。」

修行的目的如果落入功過心,修功德、消罪業,無論爭功或委過,都是二心,"不二之心"才是佛性。

如果因辦道有功德;不辦有過失而辦道,那麼不是用道心、菩提心在辦道,而是貪功諉過。如因辦道無功德,不辦道沒過,就不辦道,就更沒有道心、菩提心了。

周老前人就是以「無所住,行於布施」來考驗道親,道親如果沒辦法做到「無所住,行於布施乾脆不要來行功了愿,因為行的是"假功",不是"真功"

這是金剛經第二重點,也是須菩提的第二問。:「菩薩云何住﹖」

結論:

修道人安住於:行功了愿,不貪功求果

就像看到有人溺水,見死不救,並不犯法,救了也沒有功德,沒有實質好處,那你救不救﹖

會跳下去救的人一定是因為惻隱之心,而不是為了功德。才能不顧自己的安危,跳到水裡救人。

今天我們有沒有能力救眾生﹖我們當然有,孟子說:「天下溺,援之以道」只要渡眾生求道,就可以讓眾生脫離苦海,所謂:「今得此一著,跳出苦海淵。」

發道心非人心

「如果救眾生沒有功德,不救沒有過失。你救不救﹖」

修道如果被這種功德相障礙住了,沒有真的"道心",而是用"人心"在修道、辦道。如釋迦牟尼佛告訴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
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妙行無住分第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