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一貫道的修持觀

第二篇三寶及十條大愿2-2

問:一貫弟子所得的三寶都是同樣的三寶,卻為何每個人用起來效果差異甚多,有些人一用,便有神效,而有些人用了全然無效?

    用三寶確實人人用的結果均有差異,而主要原因在於每個人的根基不同、誠信度不同、心量大小不同…。

    另一個原因是上天的安排與用三寶者所祈求不同。

    譬如,用三寶如果為求健康、治病,而卻壽限已至,用三寶祈求,是否能延壽?要看上天的安排。

    如果用三寶祈求富貴榮華,卻福報不夠,則要看今世是否累積足夠福德?  

    用三寶不能保證你大富大貴,但如果你祈求足以溫飽,那上天一定會允諾。

根基不同

    傳道多年,看到許多道親三寶一用就立刻有感應,譬如一守玄,或一念真經,心就立刻靜下來,或覺得很清涼寧靜…這就是有根基,或宿世與道有緣。

    相反的,有些道親三寶修持,無法體會守玄,默念真經也無法持續成習慣。

    這是根基的不同,也是累世有沒有修行的差異。所謂萬般帶不走,只有業隨身我們的善業、惡業都會帶到下一輩子,所以上一輩子有修行經驗的人,這一輩子求道以後,修持比別人迅速,是緣自於上一輩子的修行。

    就像有些人天生有音樂天分,有些人怎麼下功夫努力也無法成為音樂家,這也是上輩子的記憶延續到這一輩子。

    所以聰明的人不一定有修行根基,平凡的人不一定沒有修行根基。而且往往越聰明的人,越不擅長於修行,因為聰明往往用在追求世間成就,而非求開悟解脫。

誠信度不同

    釋迦牟尼佛時代,有一個人為了趕去聞佛說法,要渡過一條河,他問岸邊的人說:「這水有多深?」那人明知水深可滅頂,卻跟他說:「水深不及膝。」於是這個人相信了便真的踩水過河,果然水深不及膝蓋,而岸邊的人都大吃一驚,這便是「信」的力量,信一句謊言尚且如此,何況信三寶?

    再舉一例子:聖經馬太福音中記載著耶穌在海上行走,他的門徒害怕地喊叫,十二門徒之一彼得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身邊。」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往水面上走去,而中途風浪甚大,彼得一害怕,就要沉下去了,便喊:「主啊!救我。」耶穌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的人哪!為什麼疑惑呢?」

    三寶雖然寶貴,但若心存懷疑、試驗,自然效果大打折扣,比方說一個不會游泳的人掉入水中,而三寶正像那去救他的人,但溺水者不信任來救援的人,不肯把自己完全交託給他,反而自己亂撥亂踢,那麼這個救他的人雖然很會游泳,卻也不見得救得了他。

    用三寶的人也是如此,若心存懷疑,用三寶一分、懷疑二分、其餘七分還是靠自己平常習慣的方法、思想、手段來解決事情,自然三寶無法發揮力量。

接下來談談「心量大小」的問題。

心量大小不同

    有些人累世積下無數福德,或者今世行善布施累積下深厚的福德,所以當遇到劫難時,一用起三寶仙佛自然來助援。道場中不少奇蹟顯化,考查這些用三寶而產生大奇蹟者,許多都是今世造善甚多者,當然也有些是過去世的福報所致,這便是心量大小的問題。

    而另一種人雖然今世未造善業,但用三寶時發了宏願,因此感召了仙佛來助援,比方說道場中有許多道親為親人癌症叩求,並發下願要渡人辦道立佛堂,立了願後真的奇蹟出現,癌症不藥而癒,這也是心量大所致。

    同樣為親人求癌症病癒但吝於付出,只願發小願而要求大奇蹟,自然是不可能,因為仙佛助化尚須在不違悖因果的前題下,一個人若前世積福,或許還可抵禍,而若沒有福德,除非立大願(等於先享受消劫,再付出行善)將來補足福德,否則仙佛隨求隨應,非但違背因果,也令眾生因有求必應而不願努力修行。

天意與人意相悖

    當然也有信心具足,且立大誓願卻不能如願以償。

    是不是三寶沒有效?不是。

    有時上天的用意是我們用人的智慧所不能測度的。我們站在人的立場總是以為「生」是福、「死」是禍,覺得富貴榮華是福、貧賤失意是禍,而事實上站在「天」的立場來看卻不全然是如此。

    有時劫難反而是磨鍊一個人成長的機會,而生與死,何者樂、何者苦也不是人的智慧所能判斷,尤其道親都已得超生了死,生則行功了願,死則返回理天,何有苦樂之分?

    所以有些人具足信心也發了宏願而仍然事與願違,並不是三寶無效也不是仙佛不慈悲,而是天意自有安排。

    當我們用三寶而不得所願時,必須自我檢討是不是不夠誠信?是不是心量不夠?如果不是則也許上天別有用意。

    如果三寶是一帖良藥,則每個人因為自身體質的不同(包括誠信、心量、天意三者)而服下後有不同的效果。

    三寶的寶貴是一樣的,因修持的人不同,有不同的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