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六祖壇經是佛教唯一由中國人講的經典,

也是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後,佛學論著裡面唯一稱「經」的著作,

釋迦牟尼佛之後歷代祖師所著的著作的都稱之為

龍樹菩薩作《大智度論》,馬鳴菩薩作《大乘起信論》

彌勒菩薩作《瑜伽師地論》為什麼因為解釋的著作叫做

六祖壇經為什麼稱為「經」,不是「論」?

因為不是解釋釋迦摩尼佛任何一部經,

也不是整理佛經裡的精髓重點

而是直接說出六祖的經典之言

所以這是很特殊的一部經

應該佛才可以講經,六祖慧能大師等同於佛

為什麼?

「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所以他所說的「法」就是經典,就像釋迦摩尼佛所說的法一樣

釋迦摩尼佛一生說的法很多,遍學的話,一輩子讀不完

但是釋迦摩尼佛所說的法,濃縮起來所有精要不出這部《法寶壇經》

三藏十二部經典,法要精髓都濃縮在這部經

言簡而理備,言語雖簡單,真理完備,

讀其他的經都是佛法的一部分,但六祖壇經包括佛法的全部。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研讀《六祖壇經》。

 

行由品第一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名璩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陞座。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 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 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恩上海一位前賢,為六祖壇經內容打逐字稿,日後有時間再將逐字稿貼上字幕。

 

01 行由品-1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是佛教唯一中國人講的經典,也是釋迦牟尼佛之後,所有關於佛學的論著裏面唯一稱之為經的論著。釋迦牟尼佛入滅以後呢,又出了很多大菩薩,歷代祖師龍樹菩薩、馬鳴菩薩、天親菩薩,還有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就是天親菩薩,他現身在印度。那所作的著作,都稱之為論。像龍樹菩薩作的《大智度論》,馬鳴菩薩就作《大乘起信論》,彌勒菩薩他就做這個《瑜伽師地論》。為什麼呢?因為解釋經的,叫作論。

 

但是《六祖法寶壇經》為什麼不說是論呢?因為他直接說出來,就是經典之言。他不是在解釋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任何一部經典,也不在是整理佛經裏面的精髓、重點。這是很特殊的一部經,應該佛才可以講經的啦,但是六祖慧能大師,他等同於佛。為什麼?“識之本性、見之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所以他所說的法就是經典,就像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一樣。

 

但釋迦牟尼佛的一生,說法非常非常的多,所以你要遍學、遍研究的話,一輩子的時間都研究不完。但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雖然多,可是濃縮起來,所有的精要都跳不出這一部《六祖法寶壇經》。所以你只要把這一部《六祖法寶壇經》,把它研究透徹了,三藏十二部經典,它的法要精髓,全部都濃縮在這部經典裏面。

 

所以這部經典言簡而理備,言語雖然簡單,但是真理非常地完備,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去研究的。那你讀《金剛經》、讀《妙法蓮華經》、讀《阿彌陀經》、讀《楞嚴經》,都只是佛法的一部分而已。但是《六祖壇經》,它包括了佛法的全部。這是為什麼我們要來研究《法寶壇經》的緣故。

 

我們現在來翻開第一品行由品。行由品講的就是六祖慧能大師,六祖,就是第六代祖師。釋迦牟尼佛說法49年,最後在靈山法會上拈花示眾,迦葉尊者破顏微笑,然後就把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涅槃妙心,正法眼藏,傳給了迦葉尊者。這個叫“教外別傳”,就是佛教以外別傳的祖師禪。祖師禪這一脈的第一代祖師,就是迦葉尊者,阿難尊者是第二代,一直傳到第二十八代,是達摩祖師。達摩祖師同時是西土二十八代祖師,也同時是東土的第一代祖師。第一代祖師是達摩,達摩再下來是神光(慧可)大師,第二代;僧燦大師,第三代;道信禪師,第四代;弘忍大師,第五代;傳到第六代,就是六祖慧能大師。這就是為什麼稱之為六祖,就是第六代祖師,中國的第六代祖師。那麼他的整個得法、修行、體悟,整個因緣始末,叫行由。行由,就我的修行的緣由,是從哪里來的,整個因果緣由,所以叫行由品。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名璩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時,就是那個時候,一時,在那個時機因緣之中。大師,就是惠能大師,到了寶林這個地方。然後當時韶州韋刺史,這個剌史就是等於是州長,就像我們現在說美國有很多州嘛,州長,以我們來講等於是省長。那麼這個州長韋刺史,他和他的官僚,官僚就是他的幕僚,身邊有很多的政務官、事務官,到山裏邊去請師出,就是請大師出來,到了韶州的城市之中。“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升座,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總共就是有一千多個人,有出家眾、有在家眾、有做官的、有平民百姓,向六祖惠能禮拜,要聽聞惠能大師言說法要。法要,就是佛法裏面的精要、精髓。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四句是一個綱要,這也是六祖惠能他的心法的一個綱領,這是很重要的四句。他說善知識啊,稱呼大家是善知識,就像我們稱諸位前賢一樣。“菩提自性,本來清淨。”菩提是什麼呢?菩提就是覺悟,大覺悟、大智慧、大解脫、大自在,這是菩提。那麼菩提在哪里呢?不離自性,沒有離開你自己的本性,每個人都具足菩提、般若妙智、大智慧,所以叫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啊,本來具足、本來清淨。這個自已本性裏面的菩提,這個大覺悟、大智慧,每個人都有的,而且本來清淨,本來就是清淨的,不會受污染的。現在還是清淨的,未來也是清淨的。這個世界一切都會被污染,本性不會受污染。

 

所以你如果是在六根門頭下功夫的話,那你就永遠要面對污染,要怎麼樣去把這個污染除掉。六根門頭被什麼污染呢?被“欲”,被欲所污染。眼睛有欲望、耳朵有欲望、鼻子有欲望、身體有欲望,你的思想也有欲望。你的大腦,有喜歡看這個書啦,喜歡想這個問題、想那個問題的,所以都有欲望。但是菩提自性是沒有的,它是無欲的,所以它就不會受污染,你無欲就不會受污染。有欲望的是六根,不是佛性,佛性是無欲的。所以我們要找到那個沒有欲望的,不受十丈紅塵影響的。我們人活在世間,難免都受環境影響、難免都受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影響,沒有辦法,被牽著鼻子走。但是只有一個東西是不受影響的,就是我們的菩提自性。所以要先找到這個菩提本性,它是永遠清淨的,永恆的清淨、永恆的自在、永恆的解脫。

 

只要找到這個本性了,“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你只要用這個本性、本心,這個心講的就是本心,不是我們這個充滿欲望的人心。是什麼心?道心。這個道心,每個人都有啊,眼前、現在,各個具足。我們傳道,就是傳你這個道心。那每個人都有,你要會用啊,要能夠用。只要常常用這個心,直了成佛,直接可以了斷一切的業障,了卻一切的無明,成佛,見性成佛,見到本性。但用此心,就可以直了成佛。所以傳道,就是指點你的本性,然後教你怎麼用心。本性每個人都有,好像眼睛每個人都有,那你要去使用它。你有眼睛,你閉著不用,也是沒有用的。手,每個人都有啊,你要去用它。當然啦,你手有,而且你會用,這不用教的。但是本性呢,我們的本性,你會不會用呢?應該也會用,“百姓日用而不知”嘛,我們時常都在用它,都在用,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而已。

 

我們說“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但用”的意思是什麼?就是完全地用、全體大用,叫但用,全體大用。但是一般人用不用呢?也用,他沒有辦法全體大用,他受到干擾了。受到干擾了,所以他就成不了佛。如果他完全不用此心的話,那連人都做不了,不要說做佛。你要做人的話,你起碼還要局部地用到這個心。我們說那這個心,和我們一般人的心,這個有思想、有欲望的心,是不是同一個心呢?其實是同一個心,只是用法錯誤而已。本心的使用很簡單,一樣看得到、聽得到,有感覺、有知識,但是呢不住,無所住,見聞覺知而不住。我們一般人就是見什麼就住什麼,聽到什麼,就住在哪里;感覺到什麼,就住在哪里;知道什麼,就住在自己所見所知當中。所以見聞覺知而住,這個本心呢,就不能發揮效果了。

 

那也有的修行者發現,見聞覺知是苦惱的淵藪,乾脆參禪入定,不見、不聞、不覺、不知。這又矯枉過正了。你可以見、可以聞、可以覺、可以知,看得到、聽得到、感覺得到、什麼都知道,但是我不住,我不住在這個情景裏邊。有人會說,“說來簡單,做到難。”那就錯了,每個人都做得到,只是偶爾沒做到就毀了,偶爾沒做到喔,就毀了。好像現在電腦公司,他們在製作很精密的電腦產品的時候,不能停電,一停電那個產品就算毀了。我們也是一樣。不是沒有電,只是暫時停電就毀了。就好像煮飯一樣,不能停火的,停火就完了。我煮飯,一大鍋飯,我煮半個小時,停火十分鐘,再開,是不是煮不熟?一鍋飯就毀了,就是停那麼一下子,就毀了。我們也是一樣啊。見聞覺知而不住,是常態。我們說做不到,怎麼會做不到,每個人都做得到,做不到就完了。

 

真正什麼叫做見聞覺知而住啊?我覺個例子來說。後學那邊有一位道親,他因為從小就是家境很富裕,然後父母親都很寵愛他,很任性、很自私。後來他結婚了,結婚以後呢,太太沒辦法百分之百配合他,他就很埋怨,然後太太的所作所為,他就時常住在那個情景裏邊。他常去想,我太太這句話說得不對,那個行為不對,那個態度不對,跟我相處的方式不對。他住在澳洲,有時候打電話給我,跟我一講講一個多鐘頭,發太太的牢騷。我就知道這個麻煩了,他就住於見聞覺知了,住在裏邊了。住在裏邊,然後養成習慣了以後,慢慢它的範圍擴大,好像那個細菌擴散。細菌會感染,你感染一個器官,如果沒有治好的話,會感染到全身,細菌擴散。擴散到什麼程度?變得爬樓梯都會住在樓梯。注意喔,他爬樓梯,他樓梯走下來,走下來以後發現,哎,我剛剛好像有一步沒走好,對不對啊?再爬上去再走一次。上上下下,一個小時下不來,這叫精神官能。注意喔,我們一般人走過去就算了,叫不住見聞覺知啊。我們只有特殊的事情,會讓你住,那就毀了,只有特殊的事情讓你住喔。不住見聞覺知,是人的本能啊,如果住的話,就完啦。

 

以前也有一位後學的親戚,也是一樣。舉個例子來說,他在街上走過,看到人家在賣那個饹餅,蔥油餅,在那邊饹,在那邊擀。他經過以後他一看,再走過去,“他是怎麼擀的?”他動作是左向右,還是右向左?沒辦法,再回去看。哎,再看,人家擀第二張動作又不太一樣,“好像不太一樣。”再看。看了一個多小時,人家拿擀麵杖要揍他,也不買,一直看。叫住於見聞覺知。

 

所以住於見聞覺知,是很痛苦的事情,我們只是偶一為之就成不了佛啦,你要常常住在裏邊的話,那就完蛋啦。那你說不住見聞覺知,做得到嗎?誰做不到啊,每個人都做得到,做不到就是神精病了,每個人都做得到的。過去就過去了嘛,你走路走過會這樣子嗎?“哎,剛剛那個樓梯,好像哪一步沒跨好?”現在變成他太太很苦啊,他太太每天都要在樓梯下麵叫他,“下來!下來!”然後進了浴室,要跨那個門出去又跨不出去,要收回來,他太太要在浴室門外,叫他“跳出來,用跳的,用跳的。”喔,真是。所以我們說見聞覺知而不住,難嗎?太簡單,每個人都做得到,大部分時間都是不住的。就像我說的煮飯那,大部分時間都在開火的嘛,就是中間停火五分鐘,整鍋飯就毀了。

 

所以生命就是這樣子,只要你維持見聞覺知,但用此心,注意這個但用,全體大用,不要中間停火了、停電了,這是很重要的,住在那裏了。所以為什麼叫你無所住?無所住,你做不到嗎?每個人都做得到,做不到就完了。如果你心一直想著昨天,就是沒辦法收回來到眼前,那就完了,精神錯亂,要不然精神沒錯亂就自殺了。他老是想著那些讓他難受的事情,想不開、想不開,就跳了。所以每個人都可以離開的,都可以離開所住的,這是生存之道,這不只是存活之道。離開所住,無所住是生存之道,注意,不是成佛之道,生存之道。但是你能不能夠永遠地無所住?永遠地無所住,就是成佛了。所以這個只是順時操作,不是逆向操作喔。所以但用此心,每個人都用啊,你現在也是這樣用心那,見聞覺知而不住,這是99%的時間,都是見聞覺知而不住,但是差那麼1%就毀了,就成不了佛,就只能做人而已啊,就成不了佛。所以但用此心,有那麼困難嗎?沒有那麼困難。

 

我們要知道,我們為什麼會有所住?因為我們認為是必要的。像剛才講那位道親,他就想老婆的這個不好、那個不好,他認為是有必要的,他認為她確實錯啊。她為什麼不配合我?我們要怎麼樣才可以長期相處?我們夫妻要怎麼協調?他認為有必要要想清楚啊。就像我們認為有很多事情,都是有必要去千思萬想的,去操心、去掛慮,所以有所掛礙。“無掛礙故”才“無有恐怖”,你掛礙在那裏,你就恐怖,就顛倒夢想,朝思暮想,都掛在那裏。但是你也不可能掛在那裏,你如果真的掛在那裏,你非瘋即死。你掛得受不了,你就離開了,每個人都會離開的,你又開始“無所住而生其心”。那需要修啊,“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我們大部分時間這樣做的。偶爾做不到,就苦惱無邊了;要時常做不到,哪活得下去啊。

 

為什麼會有所住?就是認為有必要,注意這點,都是認為有必要。等到養成習性以後,變成必要也沒辦法了,習慣了。像剛剛講細菌蔓延了、擴散了,擴散以後就麻煩了。所以我們都是什麼都要住啊,小孩子都是無所住的,大人要訓練他“要記住。”要他記住,“你給我記住。”喔,一下子就忘記了,“叫你記住!”就是要訓練我們有所住。還是很難很難,很麻煩的,就是訓練不住,因為人的天性就是無所住,心性的特質就是無所住。所以道法自然,就順其自然就好了。

 

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我們來聽聽看惠能他得到菩提妙法,整個一大事因緣是怎麼發生的。“惠能嚴父,本貫範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他的父親本來還是做官的,後來被人家貶掉官職以後,流放到了嶺南。然後父親很早就去世了,孤兒寡母,就搬到南海。南海大概就在廣東那個地方。“艱辛貧乏,於市賣柴。”就日子非常的苦,非常的貧窮,就是砍柴、賣柴為生,也沒有讀書,所以出生是很孤苦貧窮。那你說這個人也是天生就沒有福報了,又沒有讀書。所以我們認為說,哎呀,修行的人他應該是很有善根、很有福報的、很有慧根的。但事實上,慧能是平凡再平凡不過的了,甚至比一般平凡的人還要再低下一點。只是人家會用此心那,用對心了,就成佛了。

 

我們一般人都不是用心,是用根,用六根,沒有用到心。那用六根的用法,就是有所住。像剛才我舉的那些例子,都是頭腦特別聰明的,很會讀書的,很機敏的,六根的特質就是有所住。特別會用六根的就這樣,眼睛看過、耳朵聽過、頭腦思辨很聰明,聽過就記得了、看過就記得了、嘗過就記得了、聞過就記得了,記得越深的就越聰明。數學教過一遍就會的,這不是很聰明嘛?六祖慧能絕對學不會的,他無所住的。他英文背過單詞通通都記得的,這都是有所住啊,所以這個用心錯誤,所以聖人用心是無住的。那麼一般我們的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知識教育,都是教你有所住,父母教育也是,要你記住。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什麼對的、什麼錯的,要記得清清楚楚。所以就是用心而已,用心不同。跟你出生什麼樣子、背景什麼樣子、頭腦什麼樣子,一點關係都沒有。用心用對了,就成佛;用心用錯了,就是六道輪回。

 

但是我們的教育,沒有教你用心的,只有教你用六根,運用六根,怎麼樣把六根訓練得很好。射箭那、打球啦、投球啦、踢足球啦,或者說是學英文、數學啦,學講話、學言講,這個都是教你怎麼運用六根,沒有人教你用心,根本不明心是何物啊,整天在用,但是不知道,“日用而不知。”事實上六根為什麼能用?就是有心在的,沒有心怎麼用六根?所以舍本逐木啊。好像那個樹,光去整理樹枝樹葉,忽略了根本,因為根本在底下,看不到。你忽略了根本,你樹枝樹葉修剪得再漂亮,最後還是枯萎。所以很多人的生命,最後就是走向枯萎,因為他的樹根沒有得到滋潤。他就隨著年歲的增長,一直枯萎、一直枯萎,沒有新生的力量,沒有生命的泉源。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他不是賣柴為生嘛,有一天有一客人買柴,讓他送到客店去。柴賣了,他也拿了錢了,走出門,聽到 旅店裏面有一個客人在念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惠能一聽到《金剛經》,一聽到他念的經典裏面的語言,他心就開悟了,心開意解。

 

《金剛經》是釋迦牟尼佛為須菩提所講的經典,須菩提聽了以後,“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他就涕淚悲泣,他覺得,哇,這個是經義,不可思議。他說我現在在釋迦牟尼佛的身邊,身為您的大弟子,然後親授、提攜、指點,信解受持不足為難。那未來世的話,眾生,就是像六祖慧能,已經經過一千多年了,釋迦牟尼佛講《金剛經》都已經一千多年了,未來世有人得聞是經啊,如此不可思議的經典那,奧妙的佛法,能夠相信嗎?能夠開悟嗎?不要說開悟了,連信都不見得能信。釋迦牟尼佛說,“莫作是言。我滅度後後五百歲,”就是二千五百後的現在,“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為什麼呢?不是說他的頭腦好、思考好、理解力強,不是。完全是因為他“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有善根,所以自然就信了。經典不是用思想去信,不是用理解力去信,是用善根。因為他已經在無量千萬佛所種下善根,所以一聞《金剛經》,心即開悟,甚至你不用聽到他念什麼,總之一聽到那些經典,心就開了,心開意解,就自然心中的煩惱、憂愁、掛礙,就自然融解。這種開悟,絕對不是說“我懂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了。”那是理解,那不是開悟,開悟,是講心開了。

 

我們心中隨時都是悶悶不樂的。記得以前後學在十六七歲的時候,是一個非常愁苦的少年,煩惱非常的多,家境也不好,也知道唯一的前途就是要把書讀好,可又不喜歡讀書。然後像我哥哥就知道這個道理,就拼命讀書。就這條路嘛,建中、臺大、碩士、博士,一路往上走。窮人家的孩子,就像阿扁一樣,要不然怎麼辦?養豬過一輩子嗎?只有這樣子。可是沒有辦法,那些書,不是沒頭腦,就是讀不下去,然後煩惱、困頓得不得了。後來也是有機緣,接觸到《金剛經》,就是《金剛經》。那根本就不懂啊,就是翻開來,就覺得,哎,好像在黑暗的房間裏面,把窗簾掀開一個縫一樣,嗖,一下亮光射進來,就這種感覺,看到光明的感覺,只是翻開來而已啊。後來開始念,就往下念,根本一句都不懂,哇,心中的煩惱、憂愁,通通都不見了。這種法喜,有法就有喜,有真理就有喜,懂不懂並不重要,一接觸,自然就那種喜悅就出來了,而且是得未曾有的喜悅,不管環境多困厄,內心還是很喜悅的。所以那時候半夜,都點一根蠟燭,然後看《金剛經》。根本從頭到尾就看不懂,才十幾歲,又沒有注解,一本原文。看,捨不得去睡覺,也不會覺得想睏。

 

所以這種所謂“一聞經語,心即開悟。”要搞清楚,不要去研究說《金剛經》第一句是什麼意思,第二句是什麼意思,不需要去研究。你要去感受到,那種經典一打開的那種內心的陰雲、烏雲、無明,自然散去的那種覺受。那就表示說“是人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其實每個人都是啦,每個人都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這句話,我們以為是少數人,沒有,每個人都是。我們說“有這回事嗎?”有啊,釋迦牟尼佛講的,祂說我們每個人身體都是微塵所聚,一顆顆的原子,“一一微塵,一一佛國。”每一顆微塵、每一顆原子裏邊,都有一個佛世界。這是佛在《華嚴經》裏邊說的。所以我們不要說別人,你身體裏邊看有幾個細胞,每個細胞裏有不知道多少個原子,一個細胞都是很多原子組合而成的。每一個原子裏邊都有一個佛國,是不是無量千萬佛國?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不要認為說,“喔,那是少數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身上喔,身體裏面、身體外面,我們就是活在無量千萬佛國之中,這就是實相啊。這個叫做什麼?“混含長生不老天,西天雖遠頃刻到。”不是我修得好,馬上到,是你現在就在呀,“眼前觀即是”啊。所以不要覺得一聞《金剛經》心即開悟的,那只有六祖慧能,沒有,每個人都是,只是你不夠煩惱而已。你夠煩惱,你打開看看?“煩惱即是菩提”啊。

 

沒有落水,你就不曉得那個木頭有浮力啊,沒有落水,那個木頭跟我有什麼關係?你落在水裏面,抓到一塊木頭,你就知道,“哇,這真好哎,浮得起來呀。”所以為什麼說“煩惱即是菩提”,就是這樣。我們一天到晚好努力啊,讓自己免於煩惱,最後就不曉得這個,到處都是菩提啊,到處都是菩提。所以只念一句佛,心即開悟了,不一定是一聞經語,念一句佛,心即開悟。還有道親,一走進佛堂,心即開悟。我看有的道親一走進佛堂,臉就開了,眼淚就流下來了。有沒有這種經驗?走進佛堂,心就開了。

 

所以“問客頌何經?”於是他覺得心開意解,很高興,就問這個客人說,你頌的是什麼經?“客曰金剛經。複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你從哪里來呢,持這個經典?為什麼持這部經典呢?“客雲,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這個蘄州,應該是我們現在大概湖北的那個地方,靠近北方了,洞庭湖以北了。那很遠的地方了,離他的地方非常的遠。所以從北方來的,到了南方。然後黃梅縣有一個寺,叫東禪寺。“五祖忍大師在彼(黃梅縣東禪寺)主化,門人一千有餘”這個寺廟,是第五代祖師弘忍大師在那邊主持、渡化眾生,門人有一千多人。“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弘忍大師常常勸這些出家眾和在家眾,只要能夠持金剛經,注意持金剛經,不是說你整天念金剛經。金剛經裏邊講得很清楚啊,“雲何持誦為人解說?”在最後一章裏邊講,最後一品裏邊,它說“若人以無量百千萬劫以身佈施”,就是我無量百千萬億劫以來,每一輩子,生生世世投胎轉世,都用自己的肉身去佈施,犧牲生命去佈施給眾生,這個夠偉大了吧,犧牲生命佈施給眾生。

 

像釋迦牟尼佛以前曾經轉世做大象,然後發現有一群人被困在森林裏面,困在一個懸崖底下,快餓死了,祂就爬到懸崖上面,然後縱身而下,摔死在那個懸崖下麵,讓這些人吃祂的肉,大象的肉可以吃很久啊,得以存活性命。這叫以身佈施,夠偉大了吧?如果有人像釋迦牟尼佛這樣子,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佈施,這個功德夠大了吧?或者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生生世世供養千萬億諸佛,無空過者,沒有犯一點點錯誤,直接去供養呈侍,在那邊侍奉湯藥啦,服侍佛祖,親身服侍。就像我們跟在師母身邊,親身服侍。而且沒有犯一點點的錯誤。那也不是一輩子、二輩子啊,生生世世,千萬億年來這樣子供奉。但是如果有人那,“於此經典,信解受持,為人解說,其福勝彼。”這個福德、功德,超過前面講的以身佈施、供養諸佛的功德,不得了吧?

 

但是,是不是說你一天到晚去念,甚至把經典背起來?像我父親就把金剛經背起來了,他很厲害喔,他念很久,就背起來了,雖然九十歲了。可是呢,真正“受持讀誦”不是這樣子的。釋迦牟尼佛有講那,“雲何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怎麼樣受持這部經?怎麼樣讀誦這部經?怎麼樣才是真正地為人解說金剛經?“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才叫做受持金剛經,這就所謂的但持金剛經。只要能夠受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怎麼受持呢?不取於相。我們人的問題就是出在取相啊,取相、執著,心中老是在取啊,取一堆你重視的相。比方說你重視富貴,你擔憂貧窮,哎,這就是著相啊,這叫取相了。你整天在想的是怎麼樣能夠脫離貧窮,這就取相了。有人重視健康的。

 

我最近才發現我那邊有一些道親身體健康出問題了,我仔細去研究,發現,哎,這個人怎麼搞的,身體沒照顧好?弄了半天才發現那,最重視養生的,身體最差。那都是從大學時代開始就吃補食、怎麼重視養生。哎,怪了,越重視越差,這就執著啊。越取相,你就越就栽在哪個相上面。越重視養生的,就越被養生所苦;越重視金錢的,就越被金錢所束縛;越重視知識的,就知見障、知識障。所以取相執著,是自取苦惱而已。所以說呢,要不取於相,自然能夠如如不動。自然你就會發現,發現什麼呢?內在的生命是真如心,外在的世界是真如法界,內也如、外也如,自然就不動心那,有什麼好動的?我們內在就是完滿的,外在的世界也是完滿的,那你還要動什麼?還要到哪里去追求什麼?還要取什麼相?最好的相,內相、外相都是真如啊,叫如如,內也如、外也如。

 

所以不取於相以後,你才會發現我們活在真如法界,而且你本身就是一個諸佛的法體,“一一微塵,一一佛國。”整個世界,就是無量的佛世界組合而成。當然這是一個理論那,但這個理論是事實。你要怎麼覺受?不取於相,就可以覺受。金剛經就是要讓你能夠不取於相。今天我們傳道,也是傳你一個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一切都放下、萬緣放下,不取於相。所以說,只要能夠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自然能夠見到自己的本性,不取於相,就見到本性了。

 

本性在哪里?本性不在外、不在內、不在中間,本性包內、包外、包中間,本性就是如如不動的真如法界。自然中間所有的冤欠、業障、無明、愚癡、三毒,全部消融無蹤,叫直了成佛,全部消融無蹤。根本那些東西都是假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些都是假的,只有真如法界是真,一真一切真,其他的都是假的。其他這些煩惱憂愁、天堂地獄,你所取作的一切的相,你所害怕的相、你所貪戀的相,通通都是假的,叫有為法,都是夢幻泡影,都是做惡夢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極樂世界做惡夢,簡單地說,都在做夢。重點不是說你怎麼樣去經營你的夢境,大部分人都是在經營一個夢境,怎麼樣努力地去創造一個美好的生存的環境,每個人都是這樣在做。其實最美好的生存環境,早就創造好了,你就活在這個“長生不老天”嘛,每個人都活在長生不老天。但是我們不能覺受,為什麼?沒有辦法不取於相。所以為什麼要但持金剛經,就是要讓你不取於相。

 

六祖慧能他辛辛苦苦去砍柴、賣柴,要奉養老母,有好多讓他擔憂的事情。但是一接觸到金剛經,他所執著的那些相,就突然間全部融解掉了,所以說他很能夠理解、很能夠覺受到金剛經的奧義。

 

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他聽說以後,因為他過去世跟旅店這些客人,雖然是萍水相逢,可是有很深的緣。所以就有客人大概聽他談吐,知道這個孩子很有根基,就拿了十兩銀子。那時候十兩銀子是很多的,他可能在那邊工作幾十年,也不見得賺得到十兩銀子。那時候他們賺錢,都是一分錢、二分錢的,一捆柴才能賣幾分錢,十兩銀子非常的大,然後讓他給老母準備衣糧。那個時候住的地方是絕對沒有問題,每個人都有,就是衣服和糧食。他賣柴,不知道再賣多少年,也賣不到十兩銀子。這樣子,老母生活安頓了,就叫他往黃梅參禮五祖。慧能把母親安置好了以後,就告別母親。因為他跟母親混在那邊,兩個人都沒有前途,永遠都是貧困潦倒的。今天如果他能夠修行,見性成佛了,一子成道九族升天,那麼他的母親也可以超生,也可以得到佛力的薦拔。我們道場裏面講的,所謂九玄七祖都蒙超拔、蒙超生。不止是他的母親,他的祖先都可以超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