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感恩上海一位前賢,為六祖壇經內容打逐字稿,日後有時間再將逐字稿貼上字幕。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20 般若品 無相頌-3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我們世間的眾生,要修道喔,並沒有那麼困難,“一切盡不妨”,你做什麼事情,都不會妨礙。婚姻啦、事業啦、養兒育女啊、休閒娛樂啊,那都不會妨礙,不會妨礙到我們修道。這叫“一切盡不妨”。

不要認為說,我們修道,生活就要受到各式各樣的限制。甚至呢二分法,就把它分作出家,還有在家;分作凡和聖。事實上聖凡兼修嘛,聖是一邊、凡是一邊,兼修,那就全部啦,就一切啦,“一切盡不妨”。

但是有一個關鍵呢,常自見己過”,要常常見到自己的過失,“與道即相當”。這個時候呢,就可以和道契合,契合這個道。注意這個“常自見己過”這個常,這個常,就是要隨時留意啊,隨時都要留意到自己的過失。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開口說話,都要深刻地檢討自己,有沒有過失?

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孝經》

所以“言滿天下無口過”啊,話說出去啊,不要光在那邊論對啦、錯啦,要考慮到說,攤開來讓天下人來看,叫言滿天下,付諸公論那,看看大家會認為你有沒有錯,要從這個角度來看。行為也是一樣,我們做的任何的事情,也是一樣,要“行滿天下無怨惡”。滿天下的人看,哎,都沒話講。這個呢,就是我們“常自見己過”的一個衡量的標準。不能光自己給自己打分數,要讓大家來給你打分數,這個才叫做“常自見己過”。

所以有時候我們說話、做事,碰到任何因緣的時候,我們不要光想到說,這個事情我要怎麼處理。我要想到,如果是菩薩來處理的話,如果是仙佛菩薩碰到這種狀況的話,祂會怎麼處理?我們說,那我們怎麼知道呢?那這就大家不了解自性啊。其實每個人都是仙佛菩薩,我們一定要站在這個立場。

其實我們最了解的人是誰?你對你先生不見得了解,對你太太不見得了解,對你小孩子也不見得了解,子女對父母也不見得了解,最親近的人都不見得了解。因為每個人都有很多的陰暗面,每個人生命都有很多隱藏的地方,陰影、背後、背面。你看得到他正面,看不到他背面。

但是仙佛菩薩沒有背面,都是正面,都是慈悲的,公正的、智慧的、仁慈的,所以沒有背面。所以我們最了解的就是仙佛菩薩,很簡單地說。仙佛菩薩有智慧,可以了解一切眾生。我們沒有智慧,我們的智慧足以了解仙佛菩薩,因為太容易瞭解了,仙佛菩薩太容易了解了。

所以為什麼說“公道自在人心”?就是這個意思。仙佛菩薩是公道的,公道在哪里?自在人心。每個人心裏邊明白得很。這個話對還是錯,站在仙佛的立場去考慮,不要站在世俗的立場去考慮,不要站在是非恩怨、利害得失的立場。如果我是仙佛的話,怎麼辦?

有人罵你,你想如果我是仙佛的話,怎麼辦?哎,答案就出來了,你會知道的啊。你想想看,有人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會怎麼樣?答案是什麼,你都知道的啊。難道還打你一個耳光嘛?絕對不會的,顯而易見的嘛。

所以這個就是“常自見己過”。用什麼標准來衡量自己有沒有過失?就是站穩你的立場,站在仙佛的立場。不要說我不了解仙佛的立場,沒有人不了解的。仙佛就是我們的本性,仙佛太容易了解了,仙佛太單純了,單純才可以做仙佛啊。聖賢,為什麼可以為聖賢?文王,至所以為文王也,因為他純那,因為他很單純。這是在《中庸》裏邊這樣說的。

所以“自見己過”,很容易。我們每天念願懺文的時候,都會念那,“懺悔佛前,改過自新”,這就是每天要做的事情,“同助天盤”。改過,我們都嘴巴說說啊,改過自新,過在哪里呢?就從後學剛才跟大家建議的,站在仙佛的立場來想想看,我的觀念是對的嗎?我說的話是對的嗎?我的行為是對的嗎?從這個角度來想想看,就很容易調整過來。

做仙佛不難,做人很難,做人是很困難那。做人有很多很多的訣竅,做仙佛的訣竅,沒有別的嘛,慈悲喜舍,很單純的。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我們人呢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認為我有道,你沒有道。我有道理,你沒有道理。我有道,你沒道;我有理,你沒理,很容易這樣子啊。別人,我們可以不管,身邊的人,我們就很在乎。

我們很容易就認為,哎,我的小孩子做錯了,我太太做錯了,我先生做錯了。沒有利害關係,沒有關係,一旦有了利害關係啊,休戚與共喔,就老是發現別人沒有道,沒有道理啦,簡單地說。

道場裏邊也會啊,就壇主做的不對、講師做的不對、辦事員做的不對、點傳師做的不對、前人做的不對,甚至以前師尊、師母,也是有人說師尊對、師母不對的啊。也有把師尊、師母分成二派的,稱師母派、師尊派。連師尊、師母都可以分成兩派,是誰分的?是師尊師母分的嗎?不是,人分的。原因就是因為,每個人自認為自己都有道理,而且很喜歡用自己的那個道理去要求別人,去要求別人。

所以“色類自有道”,色類,講的是一切眾生,甚至畜牲。所謂胎生、卵生、濕生、化生,這叫色類,各類。四生六道,各類的眾生,自有其道。它都有它的生存之道,也有它的存在的理由,不可或缺。

你說空氣和水,完全是二回事嘛,可是都很重要,對不對?你說土地和樹木,那是二回事嘛,哎,結合無間。土地,沒有樹木,就叫沙漠,那不是沙漠嘛?樹木沒有土地,要怎麼生存?

所以說呢“色類自有道”,各自有它的道,不要認為你的道才是對的。像你節儉,當然認為自己節儉是對的。那有人花錢比較沒有節制的,你認為他是錯的。都有他的道理在的,不能說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抨擊別人。

吃得多、吃得少,吃得健康、吃得衛生、吃得不衛生,這都很難說的。有人吃得不衛生啊、吃得不健康啊,就早點死啦,減輕人口壓力啊,有什麼不好的?這個世間喏,這種利害得失、是非善惡,不是用我們淺薄的頭腦可以看得到的,它有一種很微妙的平衡在的,微妙的平衡。

像這次大海嘯,造成,你看,十幾萬人口已經確認死亡,幾十萬人口失蹤,失蹤的可能都性命難保。但是你說是災禍嗎?是啊,是災禍啊。可是真的是災禍嗎?沒有死的人,就真的幸運嗎?這很難說的哎。

死生一条,可不可为一贯者——《庄子》

生死一条啊,“死生為一條,可不可為一貫。”生就是好的嗎?死就是壞的嗎?所謂“悅生惡死”,一般眾生就是這樣子的啊,悅生惡死,喜歡生、討厭死。但是生就比較好嗎?死就比較壞嗎?這很難說的啊。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他的一套好啦、壞啦,就沒辦法認同“色類自有道”,沒辦法認同人家有人家的道,沒辦法認同。就很容易呢,把生命窄化,窄化到相反。不是“常自見己過”,是常自見人過,看到人家不對了,常常見到人家不對了,而且認為一定是不對的。

你怎麼可以這樣生活呢?你怎麼可以這樣說話呢?你怎麼可以這種表情、這種態度呢?你怎麼可以這樣子處理人際關係呢?我們有一大堆的你不可以、不可以,叫“可不可”。你可以、你不可以。你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

所以祖師看得很清楚啊,就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問題,不在誰是誰非啊,而在各執立場,互相鬥爭,問題在這裏。

所以講說“色類自有道”,你尊重他有他的道,那麼自然呢“各不相妨惱”。就不會互相妨礙呀,不會互相惱害。不會互相妨礙對方,不會互相地困擾對方,讓對方覺得受到傷害,受到苦惱。

所以“相妨惱”,這個就是我們人生的寫照。人生,真的有這麼苦嗎?有這麼苦惱嗎?沒有啊。都是擋路的石頭太多啦,身邊都是石頭啊,是不是?動輒( zhé就)得咎。我們一天到晚在指責別人,別人也在指責我們。你看別人不順眼,別人也看我們不順眼。動輒得咎,互相妨害,互相恼,互相苦惱對方。

為什麼會“相妨惱”呢?原因很簡單嘛,就是不承認人家有道,不承認別人有道。甚至同樣是宗教信仰,你也會認為別人的宗教裏面沒有道啊,別人也認為我們沒有道,認為我們是旁門左道啊,一樣的。那更何況說,日常生活之中。

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走自己的路,都希望別人走自己的路,所以路線問題嘛。現在政治上面講路線,什麼李登輝路線那、陳水扁路線那、蔣經國路線那,叫路線。有這種路線觀念那,就是沒有看到這點,“色類自有道”,於是就互相妨礙。你不走我的路線,我就要擋你的路啊,你不走我的路線,就表示你跟我過不去啊,我們就互相攻擊,互相起煩惱、相妨惱。

大的來講,社會、政治、大的這些企業集團是這樣,小到家庭裏邊每一個成員,都是這樣,互相妨擾。不要談互不相妨擾,互相妨擾,就是我們人生最大的困難。真正的苦惱,都來自於這裏啊,生活沒那麼苦的,都是來自於這裏啊,不對談嘛,簡單地說。過不去嘛,人和人互相過不去。

為什麼互相過不去?“色類自有道”這一點,沒看清楚。根深蒂固,覺得別人沒有道理,根深蒂固。沒辦法尊重生命的一個獨立性,沒辦法尊重,它的一個個別屬性。

同中容異

所謂“同中容異”啊,這是很重要的啊。不是你跟我不同,你就沒道了,你就沒理了。要包容異,才可以同,合同是在這裏。合同,不是說你通通都跟我一樣喔,你觀念都跟我一樣。我穿這個衣服,你也要跟我穿一樣的衣服;我吃素,你也要跟我吃素。

然後以前就有這樣子啊,日本有一個幕府將軍,他自己吃素,要求全國都吃素啊。後來就被 人家殺掉了,暴民作亂那,就把他殺掉了。

所以我們認為天經地義的、必須如此的,事實上人家“色類自有道”,它有它的道理,它有存在的理由。你不要用正邪兩邊分,最重要的是不要相互妨礙,不要相妨擾。就先不要談到整個大局,先從我們生活中開始,夫妻之間開始、親子之間開始、兄弟姐妹之間開始。不要老是指責別人。

不要看這幾句話簡簡單單那,這是很重要的,這比你參悟多少個道理都重要。

有很多道親,越修越難相處,為什麼?越來越有道了,別人越來越無道了。自己道行越來越高深以後,就看別人不順眼了,越修越難相處,路來路國老(台语)。這個就是修道人的問題,所以祖師為什麼點出來,“色類自有道”。

為什麼祖師在獵人隊裏,一呆可以呆十幾年?他也沒有講到說,裏面哪一個被他度化了,吃素了,對不對?要我們的話,光看到人家吃肉,就受不了了。我也受不了了,老實講,我也受不了,光聞到就受不了。但是可以忍受啦,哈哈。受不了,還是要包容啊,不能深惡痛絕啊,不能就這樣子鄙視別人那。

你要鄙視別人的話,這個世界,大部分人都是吃肉的啊,你鄙視不完那。但是我們修道人,很容易就產生這種鄙視之心喏,自己吃素修道,就鄙視別人。這就會產生妨擾。所以很多人,你討厭沒修道人,人家沒修道人才討厭你,而且多數討厭少數啊。你討厭他,他就討厭你,一定的嘛,一定是這樣子的,相妨擾嘛,一定是這樣子。或者你嘴巴不討厭,心裏討厭,但是可以感受得到哎,人家可以感受得到。所以最後就互相妨擾。這個是特別要注意的。

修道人,一定要把這種對待心給化掉。正等正覺嘛,要平等心、要平等性質。要平等心,不是說你跟我一樣,才叫平等,是你不同,我還能夠跟你合同,這才叫做平等。不能要求每一個器官都長得一樣啊,對不對?你身體這麼多器官,各自不同啊。不能說你喜歡眼睛,就鼻子要長得像眼睛、耳朵也長得像眼睛,那還得了啊。各自不同,各有它的功能。

有的器官很骯髒的,肛門,那不是很髒嘛?那它有它的作用啊。髒歸髒啊,你沒有它,你就苦啦。這世間有些人那,垃圾人那,還非要有他不可。那很多骯髒的事情,就是他們去做的,沒有辦法。

所以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所以道在哪里呢?道無所不在,哪里不是道?所以你老是想道是什麼?為道下定義,這叫“離道別覓道”。要去尋找一個道,哪里不是道?剛才講,可是道,不可也是道;生是道,死也是道,叫不二嘛。向左走、向右走,都是道。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德經》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啊,大道就像什麼?就像水,泛過河道。它沒有流在一定的河流的河道裏面,它向左流、向右流,無所不在,大道泛兮。

我們人就很容易這樣子啊,就活得很緊張啊,整天心中有一個標准在的。飯要怎麼吃、事要怎麼做、話要怎麼說、生活要怎麼過。你的標准,連自己都沒有辦法做到,還要求別人做到。就算做到了,那也活得非常緊張,繃得很緊,非常的枯燥乏味,失去可能性。生命沒有這麼拘謹的啦,生命是自由自在的。他失去了所有的可能性,因噎廢食啊。就為了怕犯一點點的錯,而讓自己呢舉步維艱、寸步難行,人生就是這樣子。

所以說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如果你沒辦法覺悟自己腳踩在金光大道之上的話,沒有辦法看到這個人身上也有道、那個人身上也有道,天有道、地有道、樹有道、鳥有道、豬狗雞羊都有道,你沒辦法看到這裏邊的道的話,“終身不見道”,那你終身都看不見道。

要發現道的特質,就是無所不在,我們都活在道裏邊,要沉浸在大道之中。裏邊是道,外面也是道。要去覺,要去覺受。

不要被自己一種成見被困住了。我們人就是有那麼一個成見,一定要這樣才是對的。這樣才是對的,那樣就不對了,這就所謂的說不通啊。一開始就講啊“說通及心通”,才可以“如日處虛空”啊,說不通,這樣說是不通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所以為什麼孔老夫子到七十歲的時候,“從心所欲”啊,而“不踰距”。就從心所欲,自由自在,但是呢他也不會做錯事。他不是心中一大堆的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的,他自由自在、瀟灑自在,自然都,好像節拍都沒有踩錯,都踩在節拍上。為什麼呢?因為五十知天命啊,六十耳順。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

知道天命,什麼叫天命?“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知道天命,就是知道什麼?大道無所不在了。天命在哪里?不是在天上啊,天命,就是整個宇宙,在每一個角落,處處裏面都有道。

今天早上後學佛堂也有開班,有一個道親那,他跟後學講說“哎,點傳師,我這個看佛燈喔,我只要一看佛燈,佛燈裏邊就有一尊觀世音菩薩。每次都這樣,不例外,一看佛燈,佛燈就出現一尊觀世音菩薩。然後看著觀世音菩薩,一直往上飛,飛得很高,從高處往下看。”他問說“點傳師,這是怎麼一回事?”他希望得到答案是說,你有慧根那。我給他答案,讓他大失所望,我說“因為你沒有信心了,所以顯個相給你看看,增加你的信心。”

他是中風嘛,為什麼中風呢?到大陸去做生意,每天都是在這個聲色場所喝酒,喝到二三點、三更半夜,所以年紀跟我一樣大,就中風了。幾年前就中風了,今年第二度中風。這種人都有慧根,那才怪了。

但是你要看那,他剛來道場的時候,這樣一拐一拐的,滿臉都是濁氣,身上又放出很多肉啦、蔥啦、酒的味道。你要看他沒有道,他就完啦,對不對?他一定有道的。他來證道啊,他來以後,身體都好起來了,整個人開始走向正路了。然後每次開班,一定到。為什麼?中風了,沒辦法做事啦,因应啊。

本來拖著那個腳來,現在都不會啦,現在走路都很正常;嘴巴本來歪的,現在也正了,所以“色類自有道”啊。所以哪里沒有道?這個人身上也有道啊,他還看到觀世音菩薩哎。他就是因為信心不夠啊,不相信無形,只相信那些有形的東西啊。

早上還在問我哎,說“點傳師,碰到困難要怎麼解決?”我說“你有什麼困難?”他說“事業有困難那。”我說“你已經在解決困難賴。”他說“哪有?我事業困難很大。”我說“你最大的困難是快沒命了,上天救了你的命,你不覺得嗎?”“啊”就覺得好笑,“事業也要嘛。”(郭经理模仿不好意思的样子)你看看習性多重?你看。

剛來的時候,只想說有命活就好了,現在又開始想要賺錢。有沒有道呢?有道啊,在他身上到處看得到道啊。很多道親看到他,都想修啦。一叩麼來修道,一叩麼看到佛祖,是不是?這種人也看得到佛祖,你就知道上天多麼慈悲啊,在他身上看到好多顯化的啊。

所以說“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你想說到哪里去找道?你到山上看仙人嘛,你在他身上看到的道更多。在這種人身上,酒色財氣打滾裏邊的人,你看到的道更多。

今天我就被兩個人包圍啦,一個就是他,另外還有一個賣牛肉麵的。賣牛肉麵賣了好多年,賺了好多錢。每天拿那個刀子砍牛肉,(經理左手扶到右手肩)到最後這個手痛得不得了,手都要斷掉了。業障現前,就來修道,現在清口了。這就是道啊,是不是?那個身上沒有道,怎麼會差這麼多呢?那個就又看到鬼啦。以前賣牛肉麵,現在不賣,現在當大廈管理員。就是看到鬼了,犯到陰了,就跑來找我。

可是我們就是碰到這樣的人,才可以長養你的道啊。碰到這種人,才能激發你的智慧啊,你要知道要怎麼去應對這種人那?怎麼樣去解決他的問題啊?怎麼樣去慈悲他、寬容他、提攜他、引進他?這都是要考驗你的慈悲和智慧的哎。所以這種人,反而可以更深入地把你的道心給挖掘出來。

所以哪里沒有道呢?不要以為只有深山古洞仙人有道啊,這些人身上的道才多呢。當然我們不是說一定要跟這些人相處啦。

所以說“離道別覓道”啊,你就“終身不見道”啊,特別要去體會啊,我們的身邊,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都有道。哪里沒有道,那就是我們自己呢不明道,沒有明心見性,才會說這裏沒有道、那裏沒有道。我們時常講,哎,這個人沒有道,這個國家沒有道,這個佛堂沒有道,這個道場沒有道。這種說法的,都是錯誤的。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啊。波波的意思,就是說,好像隨波逐流啊,好像在波浪中打滾,上去的時候很高興,下來的時候,就沉落深淵。就永遠在追求,覓道啊。當然每個人的道各有不同,有人是所謂的生存之道、富貴之道、健康之道、解脫之道、成佛之道,各有其道。

但卻不曉得自己呢,舉足落足不離道場,不曉得自己沒有離開過道,然後到處去找道。不管你找的是什麼道啦,總是人就要走出一條路出來嘛,最後你就“波波度一生”。就這樣波浪起伏,在生死苦海之中,大風大浪地闖,永遠風浪都不會平息,永遠找不到陸地。永遠以為自己已經穩啦、不動啦,哎,又開始波浪起伏了。

所以說“波波度一生”啊,就這樣驚濤駭浪地過了一輩子。很快喔,因為每天都有事情啊,每天都有煩惱啊。你自己製造的煩惱就夠多啦,然後身邊的人互相攻擊、互相指責,煩惱就更多。所以隨時都有波浪啊,無風都會起浪啊,我們常講“無風起浪”,就是無風起浪,風波不斷。一輩子很快就過去了,“波波度一生”。

“到頭還自懊”,到了盡頭了,回顧自己的一生啊,就只有懊惱而已嘛,只有懊惱。我做了什麼?我人生有什麼意義呢?就只有懊惱嘛,就是在互相傷害嘛,互相損壞對方而已嘛。而且受害最慘的,都是身邊最親愛的人。人生就是這麼悲哀!恩和怨,都綁在一起的。怨的最深的,就是恩情最深的。所以“到頭還自懊”。

我們現在先不要到頭,現在回頭,看看我們的一生,有沒有懊惱很多?回頭,自己回頭看看,你的一生,會不會覺得很懊惱呢?懊惱很多呢?仔細地去檢討一下。我碰到的人那、事啊,我所擁有的啦、我所失去的啦。一定的嘛,一定很多的不滿,一定很多的遺憾嘛。人生充滿了不滿和遺憾。

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到處去尋道。老是覺得我現在走的路不夠好,還有更好的路,老是這樣想。每個人都是這樣子,現在的路不夠好,現在的婚姻不夠好,現在的事業不夠好,現在的身體不夠好,現在的人際關係不夠好。老是覺得自己的路太狹窄,要走出更寬闊的路。所以就這樣子呢,波浪起伏地過了這一生。現在回頭看還來得及,不要到八九十歲再回頭,那已經太晚了,就只有懊惱而已,懊惱萬分而已。

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好,我們說我們不離道,道在我身,道在眼前,所謂“愚夫識得還鄉道,生來死去現當前。”就現在當前那。生來死去這一條明路啊,就在眼前那,還鄉之路就在眼前,無極家鄉、光明大道,就是眼前。明顯大道遠不難嘛,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一條大道,要見,並不困難嘛,明顯大道遠不難。

大道只在目前,雖在目前難睹。——寶志禪師《大乘贊》

但是為什麼見不到呢?為什麼沒有感覺呢?你說“大道只在目前,雖在目前難睹”啊。大道就在眼前,雖然在眼前,可是很難看得到啊,我沒有感覺啊。我看到的都不是道啊,都是石頭、都是障礙呀,到處都是擋路的,無所不擋。內在有好多負面的情緒,有好多的苦惱、憂愁、緊張、恐懼,還有很多疾病。很多人到一個年紀以後,就帶病啊,身上好像帶了很多的疾病。

現在年輕人都講,我們以前講帶水,他們都說帶屎。講得有道理啊,大部分都消化不良啊。這叫什麼?積便,是不是?阻塞在腸道裏邊,在裏邊發酵啦,產生很多化學變化。吃太多,沒消化。所以身體裏邊的障礙很多,親情的障礙也很多。這往外、身邊,每一個人都是你的妨礙,是不是這樣?都是你的妨礙啊,誰來幫助你?所以叫你說“大道只在目前”,實在是空話一句啊。

所以說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其實你要見正道啊,很單純,行正就好了,行為正當就好了。你不要管別人,你只管自己行正,行為正當就好。行為正當,大道就現前。行為正當,就是剛才後學講的,做什麼事情,先想想看,菩薩會怎麼做?菩薩要怎麼做?檢討一下。這時候你自然就發現,腳踩下去,都踩在道上面。

念正行正

還有怎麼樣呢?其實我們的行為喔,都被念頭所操縱啊,念正即行正,念頭正確了,行為就正確了。問題是什麼念頭是對的呢?是不是我們要去讀一大堆的書,告訴自己什麼觀念是正確的呢?念好、念坏?我們說,啊,我要常常念這個人的好處,不要念這個人的壞處,那是不是念正呢?那不能這樣說的啊。這個人明明就很壞,你要念他的好,那你被他害死都不曉得。

什麼是念正?念佛,就是念正啊。常常念佛嘛,用念佛,來取代你的念東念西、念善念惡,念佛就好了。念無字真經啊,常常念,無字真經常常念,念彌勒佛,自然就有智慧。念佛,就是開智慧嘛。

像以前有一位大禪師,叫做永明延壽禪師,他說“無禪有淨土,千修千人去”。就算你沒有禪定的功夫啊,只要你肯念佛啊,“千修千人去”,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可以回去。成不了果位,也回得去,所以你只管念佛。我不曉得怎麼樣才對啊?沒關係,你就念佛。話要出口,念一下;做什麼事情,你先念個佛,佛菩薩開我的智慧。走路的時候,腳踏下去,先念一句。

我們講經行嘛,經行就是,我們以前都有參加過嘛,對不對?在佛堂裏邊轉。本來後學以為是自己發明的哎,最近才知道原來以前大陸上爐會喔,我們老師主持的爐會啦、師母主持的爐會啦、道長主持的爐會啦,一百多天,大部分時間都在轉。他們不叫經行,叫做轉圈圈,點傳師就很清楚。都在轉那,一天要轉好幾個小時啊,叫經行啊,最近才知道的。

叫經行,就是在念佛,每一步走出去,都是念佛,步步蓮花,行正。你念佛,每一步都走出去,每做一個動作,都有一句佛號在裏邊。你就會發現“明顯大道遠不難”。發現大道很明顯地出現了。

真正誠心的話,像後學那邊有一位道親說,聽到後學講說走路念佛,念無字真經,蓮花托足,他就講說,哎,點傳師,他真的有這種感覺哎。這個地踩下去喔,好像是軟的,不是硬的,踩下去變軟的了。你們也有這種感覺啊?還有人點頭。

所以那不是道嘛,到處都是道啊,“行正就是道”。我們不了解怎麼行正?告訴大家,念正即行正;不了解怎麼念正?念佛即念正,很簡單。所以為什麼說,彌勒真經上面講的啊,所謂“用心持念佛來救,朵朵金蓮去超生”。朵朵金蓮那,大道就在眼前,大道就在足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