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規矩誦>-2錄音整理(郭經理2014-1-4講於基礎天惠)
前五識如何轉識成智?
■前五識誦:
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詮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
轉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必需要能「變相觀空」。
前五識就是我們眼睛會看色,耳朵會聽聲音,鼻子會聞氣味,嘴巴會嚐酸甜苦辣,身體會有觸覺…這都有對象可以攀緣,著相都是著在這裡 。
我們一般講的執著,就是前五識的執著最强烈,而且前五識有種種欲望
眼睛有眼睛的欲望耳朵有耳朵的欲望…… 所以貪心執著主要講前五識
■變相觀空方能轉前五識
前五識要轉,首先要把貪執化掉,貪執化掉必須「變相觀空 」
知道我們所貪心執著的這一切相,我們所愛看的、愛聽的 ……都是虛幻
修持不是你讀很多經典、懂很多道理,然後貪心執著都沒有放下,還是貪財、好色、貪吃…簡單的說財色名食睡一樣都放不下, 雖然經典讀很多
這表示你前五識還沒有轉,沒有轉識成智。
所以要變相,一切相都是唯心所變化出來的,知道這是變化而生的,不是真實存在,所謂夢幻泡影,做夢變化出來的。
但是這道理我們都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大家都知道一切都是虛幻,但還是會執著。
因為沒有觀空,沒有照見五蘊皆空 沒有觀空的智慧,沒有真正觀空只是思想上認為這是空的,但心裡還是很執著,欲望還是很強烈
■變相觀空唯有後得智
要變相觀空,不是用分別識去觀空,不是在口中討論,唯有後得智當你的後得智發起的時候,才可以真正觀空,不是用你的意識觀空,像我們現在在討論、研究、思考都是意識,是分別識不是智慧,分別識無法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要用後得智「後得智」講的是「無分別智」
無分別智有分「體」和「用」
簡單的說轉識成智簡單的說:
「識」有分別,分別取捨
「智」無分別,這就是轉識成智
一言以蔽之「沒有分別,就是轉識成智」,精髓在這裡
但是理論很容易懂,真實做到無分別有很多眉眉角角(訣竅)
溈仰宗祖師,仰山禪師一次夢見回到兜率內院,彌勒祖師正在說唯心是觀,在開唯識法會 。
仰山禪師發現自己在法師的座位中,司儀宣布第二座說法,仰山就起來說唯心識觀:
仰山禪師說:「摩訶衍法,離四句,絕百非,諦聽!諦聽!」
「離四句,絕百非」六個字就講完了,要仔細諦聽啊!
離開四句就可以斷絕百非 所有的一切錯誤都可以斷除這就是大乘法
醒過來問他的老師溈山禪師:這個夢的意思是什麼?
他的老師溈山禪師說:你已經入聖位進入聖賢的位置
所以離四句絕百非,無分別 我們的分別心離不開這四句,起心動念離不開這四句
四句是什麼? 一個公式
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我們起心動念大概就落在這四種模式思維方式跳不出這四句
比方說有鬼沒有鬼可能有也可能沒有不能說他有也不能說他沒有。跳不出這四句
「有」:有鬼
「無」:沒有鬼
「亦有亦無」:可能有也可能沒有
「非有非無」: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
就善惡來說這個人是好人?壞人?有好、有壞?不能說是好人,也不能說壞人?
有:好人
無:壞人
亦有亦無:有好也有壞
非有非無:不清楚是好還是壞
這茶好喝不好喝?有好喝的有不好喝的也不是好喝也不是不好喝 我們的思考跳不出這四句
有:茶好喝
無:不好喝
亦有亦無:有好也有不好
非有非無:不是好喝,也不是不好喝
心意識分別就在這四句,所以離四句絕百非
夫妻吵架很容易掉到這四句 你對還是我對?你有對的一面你有錯的一面
最後和事佬出來了沒有誰對誰錯 跳不出這個範圍
人的思考言語都在這四句裡面
我們只要離開這四句就沒什麼好吵
因為吵架範圍就在這四句,起心動念都在這四句,離四句,就絕百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