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感恩天本道場的錄音,🙏🙏感恩上海一位前賢幫忙打字幕

(郭經理在10:50想起關於"輕重"他的領悟)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以萬乘之主,而以身輕

天下?輕則失本(根),躁則失君。

好,再看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以萬乘之王,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哎,有一次這章我講過以後喔,心中老是覺得講的不對。後來回去以後就一直在參悟,有一次忽然間開解了,知道這一章的意義是什麼,大開元解。哇,那一次我講這章,到處講,有很深的領悟喔。很奇怪啊,今天又忘記了,真是想不起來了,真是忘記了。我記得那時候悟得很巧妙啊,怎會忘記了呢?嗨嗨,怪哉,這一章,我印象很深刻的啊,一定有道理會讓我忘記,一定有天機在裡邊。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所以重的是大體,輕的是小體,但是呢,這個用根講的很好。這根就是樹根,樹根在下面,你是看不到的,在下面看不到的,但是它這個樹根那,是最重的部分,它埋在土底下,看不到的。

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

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孟子》

好,這個大體也是啊,孟子講說,要養其大體,不要養其小體。什麼是輕的?我們這個肉體就是輕的,我們這個肉體是輕的,這是小體,這個小的身體。但一般人都是養這個小體,重視的是這個輕的,那麼不重視那個重的,埋在土底下那個重的部分。但是你要知道,一棵樹,它在土上面的部分,不管你怎麼去照顧它,如果你的根沒有澆水,如果你的根爛掉了,整個樹就爛掉了,所以這叫“重為輕根”。

反應到我們生命裡邊來也是,你生命裡邊最重要的部分是什麼?是這個大體。什麼是大體呢?你的佛性。剛才我們前一章講的,你的性到底靈不靈?這就是你的根呢,這個樹根那,到底它的這些結構有沒有發生什麼基本的損害?看不到的那個部分,所以重為輕根。生命中重的部分是什麼?你要搞清楚,輕重要分清楚。形而上的那個部分是重的,形而下的那個部分是輕的;有形有相的肉體是輕的,無形無相的靈性是重的啊。就是用樹根來形容,就是埋伏在下面的那個部分。叫“重為輕根”。

靜為躁君”,現在找到這個根本了,這個大體。我們知道一般人呢,他以小體為重,他該重不重、該輕不輕。該重的大體,他不以為重;該輕的小體,他以之為重。

而小體有什麼特質呢?我們的肉體有什麼特質呢?肉體就是有欲望,而靈性是無欲的,肉體是多欲的,差就差在這裡。肉體是有很多的欲望,多欲就會躁,所以說發展出來以後他就躁,因為你重視小體,你多欲,那麼很自然地你就變成浮躁的,多欲就會浮躁,欲望多,心就浮躁,整個生命就浮躁。

所以說呢,一個心躁,心和躁,這就整個人生,大部分人的生命就在這裡了,他整個生命就放在一個多欲和浮躁上面。他內在的心是多欲的,而外在的生命的展現是浮躁的。如果人人都如此的話,那麼整個社會就變成多欲、浮躁,家庭、任何的團體,都變成多欲和浮躁。

所以你要找到大體,重,重的是這個大體。多欲必然浮躁,為什麼呢?你多欲,你就要想要去追求這個、追求那個的啊,因為要滿足欲望啊,自然就要躁啊。要滿足欲望,一定要躁,為什麼呢?要躁,要動來動去才可以追求啊。因為逐欲的世界是多變的,你要跟著潮流走,你才可以充分地滿足你的欲望,所以必然是浮躁的。

那麼相反的呢,“重為輕根”,這個多欲的小體,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無私無欲的大體,沒有這個樹根的話,這個小體長得再好呢,還是會枯萎掉。好像一棵樹呢,它沒有樹根的話,它樹長得再好,也會枯萎掉。

所以你找到這個大體,找到這個本性了,要怎麼樣能夠恢復本性呢?就像一棵樹,你找到它的樹根了,你知道,我灌水,我澆灌這個水呢,這個樹根得到滋潤,整個樹得到滋潤。你澆水,澆樹葉是沒有用的啊,樹葉不吸水的。啊,樹葉外面都有一個皮質,有一个皮質啊保護的。樹幹也不吸水的,樹根才吸水啊,所以你要澆到樹根去啊。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道德經》

同樣的情形啊,法雨滋潤那,今天你聽再多的道理,如果你是用耳朵聽的、用大腦去想的,那個呢都像什麼?都像水澆在樹幹上面、澆到樹葉上面一樣,不能受用的,對你沒有幫助的,你還是浮躁的喔。所以很多人聽了一輩子的道理、學了一輩子的經典,他還是浮躁啊,他還是多欲、浮躁,他還是逐漸枯萎,他的生命還是沒辦法得到滋潤。為什麼呢?就要找到這個靜。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程顥《秋日偶成》

所謂“清靜為天下正”,要找到這個靜。只有靜,就像一棵樹啊,你澆水,一定要澆它的樹根,同樣情形,你只有靜,才可以得到法雨的滋潤。當你靜下來時候呢,你不需要看經典,“萬物靜觀皆自得—程顥,靜下來以後,自然可以得到滋潤,就怕你靜不下來。就算是修行,還是用一種浮躁的、多欲的,由多欲變成多知、多知變成亂想,多知亂想,來取代什麼?多欲浮躁。務求多知啊,然後胡思亂想,來取代了一個多欲浮躁。

所以一定要靜,要能夠靜得下來,“靜為躁君”。靜下來以後呢,才可以主宰這個躁動的六根。靜下來,讓你靜下來。所以我們傳道,就是傳你一個靜的功夫。

怎麼樣才能夠靜?不二之心才是靜。你在分辨善惡、是非,那都不是靜;不思善、不思惡的時候,不二,歸一,這才是靜,這才沉靜下來。靜下來以後呢,才可以恢復本性,才可以澆灌到你生命的根本。靜下來以後呢,你這個多欲的、浮躁的、多知的、亂想的這樣子一個生命現象,它有了一個主宰,一個主宰,而不會亂跳。

我們一般人,不是說很浮躁,就是胡思亂想,大概就是這樣,落在這兩端,跳來跳去的,生命永遠都是焦慮不安的。靜下來。這個靜,不是不動喔,而是不二,不二。這時候你就算是在動中,一樣有靜,動靜如如。

→大體(孟子養其大體)本性

→小體(肉體)→多欲

不二之心(在動中如如不動)

不離輜重民以食為天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所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啊,這聖人,講古代的聖王啊,他出門的時候啊,他不會離開什麼,就是最重的部分,就是什麼?糧草,押糧草的車子。這個輜呢,就是糧草的意思,他是押糧車,不是在前面跑,他押糧車,這是最重的,叫不離輜重。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而雖然看起來呢,這個榮觀呢,不是光榮的意思,這榮觀,是你看起來很龐大,很沉重。我們會覺得它很龐大、很沉重。他押著糧草車,有象徵的意義。這個是根本嘛,民以食為天那,所以這個東西一定要照顧好,這是最重要的。那麼這個糧車一定要照顧好,叫不離輜重。然後看起來雖然很龐大、很沉重,但是“燕處超然”,可是他卻內心非常的自在、超越,叫“燕處超然”。這個燕的意思,就是好像很悠閒自在的意思。

奈何以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奈何萬乘之主,講當時老子那個時代,萬乘之王啊,擁有萬輛兵車的王者啊,他們以身輕天下,光重視一身的什麼,欲樂享受,叫以身輕天下,領導整個天下,可是光重視一身的享受。就是重視輕啦,重視輕的那個部分那。

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所以你生命裡邊有重的那個部分,有輕的那個部分。那麼重的那個部分呢,是看不到的,是埋藏在下面的。如果你不重視它的話,你就失去根本,失去根本的話,輕的你也保不住,這叫以身輕天下。

他萬乘之主,整天光重視自己的喜怒哀樂,自己的欲望、自己的享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知識。

 

說到這裡我才想到了,終於想到什麼是重了,就是老是覺得不對勁兒,這還是要講,講了穴路才打通了。講到這裡我想起來了,想起來重的是什麼了,輕的是什麼了,想到了。

講靈性也對啦,也沒錯啊,太抽象了,不夠具體。“躁則失君”,“輕則失根”。天地萬物與我為一,這叫大體。所以大體是什麼呢?就是所有的眾生,這叫大體,這是重的部分。

好啊,這下就很清楚了。所以為什麼我們傳道啊,一開始就叫你要普度眾生。得道以後,不是叫你整天勤修苦煉,告訴你要普度眾生,因為眾生才是你的命根那,簡單地說。哈哈,這下找出來了,菩薩的命根,就是眾生啊,這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哎,他看到這些人,就是我生命的根本;而我這個肉體呢,只是整個大生命的一個一小部分而已啊,露在外面的一小部分啊。真正巨大的部分在下面,是天地萬物、一切眾生。天地萬物、整個宇宙,那個是命根那,那個是你的命根那。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楞嚴經》

所以說楞嚴經裡邊講,它是講說眾生的迷就迷在哪裡,它說呢,就好像百丈大海,大海的大海水這麼多,但是呢,那是你生命的全部,那是你生命中最重的部分,最重要的部分在那裡。而你卻認為呢,那個大海上面的一個水泡是你自己。我們這個肉體,就像一個水泡一樣啊,我郭明義就像一個水泡一樣啊,多麼微不足道的一個水泡。

我們講靈性,靈性是什麼?我們說你的本性,是什麼?其實你的本來面目,就是整個宇宙,就是整個宇宙。所以當你去悲天憫人的時候,這時候,你才算是真正地在照顧自己的命根。這個可比這個肉體重的多啦,這才叫重啊,這才是叫重啊,真正重的部分那。

百丈大海,和一個水泡比起來,哪個重?當然百丈大海重啦,那個重量哪能比啊?而我們一般人總是會有這種觀念,這個別人的生死,是別人的事情。我們台語有句俗語叫什麼?什麼“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呵呵,把自己照顧好。這就是光看到輕的這一部分,你看不到呢,“日頭赤炎炎”,從日頭到所有的每一個人的性命,都是你的性命,都是你的命根。

所以為什麼諸佛菩薩以大悲心為體啊,菩薩大悲心,就是他生命的一個根本,大悲心為體。所以我們修道人,一定要面對這個現實,要面對這個現實。就是你要看到你生命的實相是什麼?生命的根本是什麼?生命的根本,就是天地萬物一切眾生,你一定要面對群眾,並擁抱他。

所以為什麼我們傳道,首先要傳你古合同?這個古合同,就是你的命根那,這個合同就是你的命根。生命是整體存在的,而不是單獨的個體。單獨的這個個體呢,只是一個浮在上面的一個水泡,大海上面的一個水泡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