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感恩天本道場的錄音,🙏🙏感恩上海一位前賢幫忙打字幕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善行無轍跡,善行無轍跡是講什麼呢?這個轍跡啊,就是講車輪那走過的地方。以前車輪可是沒有輪胎的,那車輪,那下面都是木頭的或者鐵的,所以走過的地方呢,就會有輪子的痕跡啊,叫轍跡,這車輪的痕跡,就叫轍跡。那麼“善行無轍跡”是什麼意思呢?好像車子走過,沒有留下痕跡,這叫善於行路啊,善於行車的意思。

那這個在象徵一個人呢,他的行為不留痕跡,叫善行。車子走過,當然會有痕跡的啦,這是一個譬喻。譬喻一個人呢,做事不留痕跡。什麼叫做事不留痕跡呢?這銜接前面幾章講的,因為他沒有自誇,他沒有自以為是,他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他無我,所以他呢,要麼就不動,要動的話一定是怎麼樣?大家一起動,他融化在一種共事裡邊。

菩薩摩訶薩以四事攝取眾生。何等為四?布施、愛語、利益、同事。-《大般若經》

所以說菩薩有四摄啊,有一條就叫共事。菩薩有一種特質,共事。就是他做事的時候,一定跟你共事,他不會很突現自我。喔,我在做一件事情,我在完成一件事情,你們來配合我,不是。他跟你共事,這種共事,就是一種善行者,不留痕跡。你光看到事情做完了,可是沒有留下他的痕跡,沒有留下這個人的痕跡下來。這就所謂的“善行無轍跡”。

像我就碰到過道場中有一些很謙卑的修行者,他們要去度人、成全人,然後他們就有很多的因緣,廣結善緣,不是光靠自己的力量。只要能夠借重的力量,人力、天力、神力、仙佛的力量,他統統用上去。

所以也時常有人找後學啊,哎,點傳師慈悲,我們去幫忙成全誰啦什麼的。事實上,這個事情的整個運作,我們只是去講個話而已,整個運作呢,都是他在做的。但是人成全起來了,事情辦成了,人家沒有感受到他的存在,但事實上事情是他辦的。人家沒有感受到他的存在,這叫“善行無轍跡”。

這是很重要的喔,一個人能夠成就了一件事情,而自己呢卻能夠不被人注意到,不被人注意到。我們時常講說陰德啊,我們說這個人積陰德,這就所謂的陰德囉。就是你做了好事,別人不曉得,這叫陰德。不是我偷偷做好事,別人不曉得,我擺明了做的,人家也不曉得你做的,不認為是你的功勞啊。因為他善於共事,他善於共事、善於讚歎。

善言無瑕謫;”善於言語的人呢,他不會留下一些瑕疵,讓人去指責,叫瑕謫啊。瑕,就是瑕疵;謫,就是指責的意思,讓人去批評、指責,叫善言無瑕謫。說話,會落人口實,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為不善言,你不會說話嘛。你不會說話,哎,你說出來的話,人家就會說你這裡講錯了、那裡有問題。

要怎麼樣不落人口實呢?無有定法可說。人說話有一種習慣,我還沒有說以前,我事先就要想好我要說什麼了。我要去見一個人,我先想好我要跟他說什麼;在家裡邊,小孩子在學校,想等一下放學回來,我要怎麼樣教訓他,都想好了;要怎麼樣跟老公吵架、跟老婆吵架,都想好了。這種都有瑕謫,你沒有應機說法,就會有瑕疵,有瑕疵就會落人話柄、落人口實。

所以善言者呢不言。我們講不言之教,不是叫你不說話喔,所謂不言之教,是你心中不要老是一大堆話放在那裡,隨時準備要倒出來。善於言語的人呢,他說話像什麼,像撞鐘一樣啊,你撞了它,就有聲音,它不會撞了沒聲音的;但你不撞它,沒有聲音,它不會自己在那邊發出各種聲音出來。那你那個鐘就妖鐘啦,只有妖怪的鐘,才會自己發出聲音出來。像彈琴一樣嘛,你要去彈,它自然就會有聲音。

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則小鳴,叩之以大則大鳴。——《禮記·學記》

善於言語的人就是這樣,他一碰到人,什麼聲音都出來了。像孔子講的,好像撞鐘一樣,叩之以小鳴,合之以小鳴;叩之以大,合之以大鳴。你撞得小力,它就給你一個小聲的;撞得大力,它就給你一個大聲的。它不會事先想好要發出什麼聲音出來給你,完全看你而決定。這就善言之人,所以就沒有睱疵。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經》

所以老子講的“不言之教”,我們特別要強調啊,時常會有道親認為說,“哎,我們要代天宣化,老子講不言之教,是不是叫我們不要講話呢?”不是這個意思。而叫你心中不要老是想一大套要去說,那個是很容易落人話柄。只要你有那個慈悲,你去接觸眾生,當你面對他的時候,哎,自然你就知道要說些什麼。當然我講的是個人的成全那。

你上臺講課的話,你完全不準備,站在那邊發呆,那你乾脆不要上去了。當然你有把握上去侃侃而談的,當然是最好啦;沒有把握的,還是準備一下。這也是一種應機呀,應自己這個鈍機嘛,對不對?你不夠利嘛。就要應這個機,這也是應機啊。

但是我說的是私下的這種成全,單對單的。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人會不會上臺講課,那並不是重要的。真正道場,不是靠上臺講課成全出來的啊,都是單對單成全的。上臺講課,那是一曝十寒那,我今天在這邊講一天,再過十幾天你們才會來再聽一次啊,一曝十寒那,而且還不是一整天的曝喔,才二個小時而已,這效果很有限的。真正是要人直接接觸、交流,那這個呢,就必須要老子說的“不言之教”。

所以不言,我們要強調的,不是完全不說話的。所以他說善言,善言就是不言之教,無瑕謫,沒有瑕疵。因為你沒有那麼僵硬,柔軟。所以菩薩四事裡面共事,還有一個愛語,愛心的言語,這也是善言者。你不要管你要講些什麼,你是基於愛心的,這是很重要的。基於愛心的,是最重要的。愛心這東西,是學不會的,但不用學,在你的本性,你的本性裡邊有愛。你如果對眾生有愛的話,有慈悲心的話,你自然知道要說些什麼,而且說出來都沒有瑕謫。

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這都是有相同的意思。他說善於計畫的人,善於計算的人那,不用籌策啊。這是一個譬喻,主要用來突現善行、善言。我們要用到是善行、善言。我們有行為、有言語,而我們的行為言语呢,行為要不留痕跡,言語呢要沒有漏洞、沒有破綻。然後他用這些來突現。

他說“善計者不用籌策”,善於計算的人,不需要拿一個算盤在那邊算,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就是說一個人善於用鎖把門鎖起來了,關起來了,讓你無關楗而不可開,你根本就找不到關鍵之處。我們說什麼叫關楗那?就是鑰匙插進去,有一個楗那,你碰到那個楗,一撥呢,鎖就開了。無關楗,根本沒有那個關楗。我們常講關鍵、關鍵,我們一般人說,啊,這個關鍵,不曉得什麼意思。所謂關鍵,就是鑰匙插到鎖裡邊,鎖裡邊有一個楗,你只要一碰呢,它就開了,這叫關楗。但是它無關鍵,就不可開,叫“善閉無關楗不可開”。以前是不是有這種人,我不曉得,但那時候用來做象徵的啦。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善於打結的人,沒有繩約,所以說打不開來,不可解。沒有那個繩頭啊,我們打結,不是都有一個結頭嘛,從那個結心一拉,結就開了。但是找不到這個心那,就不可解,就沒辦法解開。我們人生除了言語、行為以為,還有一個什麼?要計畫。他說你真正善於計畫呢,不用籌策,善於計畫謀略的人,不需要籌策。不要去算東算西的,不需要一大堆的工具、一大堆的知識,這是真正善於計畫的人。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閉,我們為什麼要閉呢?為什麼要把自己封閉?因為自我防衛,怕有外敵入侵。而善於封閉自己、善於自我防衛的人,這個閉,我們為什麼要把門鎖上?因為怕賊闖進來啊。同樣我們人會自我防衛,我們有時候會敞開心胸去跟人接納,有時候會自我防衛。而善於封閉的人呢,善於自我防衛的人呢,無關楗而不可開。你想要攻破他,都攻不破,叫無關楗而不可開。

事實上這個意思都很簡單了,一點也不玄。他善閉者不閉、善計者不計,就這麼回事。他沒有計劃嘛,他沒有謀略嘛,但是最善於計畫、最善於謀略的人。他沒有鎖,你怎麼開?我們想,哎,這麼棒的鎖啊,怎麼開都開不了嗎?賊王都開不了嗎?你再好的鎖啊,碰到厲害的,還是開得了。像那個開鎖專家,他隨時都闖到你家裡去,你沒有被選中而已啊;你要選中,他就來了。那你沒有鎖,就沒有辦法開了。所以善閉因為什麼?他沒有鎖,所以沒有鎖,才能夠無關楗那,有鎖一定有關楗。沒有鎖,就沒有關楗,就不可開。

所以簡單地算,根本就不會自我防衛,他無我嘛,何必要自我防衛?何必整天自我防衛呢?那就自然就無隙可乘。“善解無繩約而不可解”,也是啊,善於結,這種結有一種引申來作接納解。

你看這裡邊,大概人生中,有行為、有言語、有計劃、有自我防衛,還有什麼?叫接納,向外要結納不能光是我防衛啊,對我有害的人,我要防止他侵害我;對我有利的人呢,我要去跟他結納,叫善於結納。這是包括親戚朋友,這都是要結納的啊,人不可能孤零零地活著啊。所以“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善於結納的人呢,人家沒辦法破壞,善於結納的人,因為沒有繩約。哎,找不到那個繩頭啊,就沒辦法打開來,他們永遠都是連在一起的,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為什麼呢?

因為善結之人那,他看到的,眾生與我為一,這叫合同。不是兩個東西啊,我把它用一根繩子把它綁在一起。兩個人那,我用一個交情啦、用一些手段、用一些交際手腕把它連接,就好像兩個東西呢,一個杯子、一個毛巾,我中間用一條繩子綁起來。你既然綁得起來,我就有辦法解得開,解不開,我把它剪斷都可以。可是如果這兩者是一體的,就沒有辦法了。中間沒有繩,它根本就是一體,這就善於結。不是打破距離,而是發現本來就沒有距離。發現了這個事實的真相,這個時候呢,就不可分離,不可分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所以講到這裡,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呢,才銜接下來講這句話,“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他為什麼善閉無關楗?他為什麼對眾生沒有防衛?你左手會防你的右手嗎?不會嘛;你的肝會防你的胃嗎?不會啊,一起的嘛,為什麼要防衛呢?所以不需要自我防衛,也不需要結納,因為是不可分割的一個生命共同體。你和天、和地、和人、和一切萬事萬物,甚至閃電雷雨,這個都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也是整個大生命的一部分。這種情況之下呢,就無所謂的籌策啦、關楗啦、繩約啦,無所謂這些東西。

在這種前提之下呢,聖人因為體會到這個道理,所以他“常善救人,故無棄人;”所以天無棄民啊,同樣,所謂不舍眾生就是這個意思。他常善救人,為什麼?救人就是救己。他為什麼要救人呢?對我們來講,救人,是可救可不救的;對聖人來講,沒有不可救的,非救不可。為什麼?就是救自己,人即己,人即是我、我即是人。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宋·張載《西銘》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同樣呢,物即是我、我即是物。我和這個桌子,和這塊土地,和太陽、和月亮,都是一體,所以我都要去保護它們。所以“民胞物與”嘛,就是講這個。人民是我的同胞,所以同胞啊,意思是什麼?我們一般很少人去研究,同胞的意思就是什麼?同一個胎胞、同一個娘胎出來的,叫同胞。意思就是說,他生命跟我是不可分離的。甚至包括萬事萬物,“物吾與也”,跟我的生命是相連在一起的,與的意思就是相連在一起的,沒辦法分割的。所以說他要救人、他要救物,所以沒有棄人、沒有棄物。沒有什麼人是我們要放棄的,也沒有什麼東西是我們要放棄的。你的身體會不會放棄一隻手、放棄一隻腳?不會的;放棄肝、放棄肺?對一個聖人來講,放棄一個人,就像放棄了自己的眼睛、放棄了自己的手指頭一樣,這就所謂的大悲心。

大悲心,不是他特別慈悲,而是他特別有智慧。他看到眾生和自己的一個,萬事萬物和自己的一個相連性,“是謂襲明。”這叫“襲明”,這個叫做智慧啊。襲的意思是什麼?我們說世襲,就是繼承的意思,就是繼承了什麼,光明,繼承了智慧,真正的光明。這個明,襲 所謂襲明,相對就是無明嘛,就是你沒有看到真相。繼承了光明,也就這個人心境明亮,他看得到實相。

世間的實相,就是這樣子啊,你要去救人、你要去救物,你的人生觀就只有這條路可以走。我們一般的人生觀呢,很多啊,我有我的行為、我有我的言語,我要去計畫、謀略,我要自我防衛,我還要向外結納,還要怎麼樣子去發展,大概人生在這裡。

但是他告訴你,人生沒有別的事可以做,只有兩件事,救人、救物,救人救物。救人就是救己,救物也就是救己。能夠看到這個實相的時候呢,叫“襲明”。這就表示你已經恢復了你的智慧,繼承了這個光明了。這個“襲”用的很好,這個襲的意思就是什麼?繼承,也就是說你本有的東西,遺傳,遺傳下來的東西,我接納下來了。

我們在想,我們救人、救物,物也就好了,我們說環保啦,保護環境啊;人,壞人,我為什麼要救他?我們會有這種想法啊,壞人,我們為什麼要救他?救好人就好啦。壞人也是要救,也要救啊。

所以“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他說善良的人呢,是不善良人的老師;而不善良的人呢,是善良人的一個資本。資本,什麼叫資本?簡單地說,就是他生命的基礎,他的資糧啊。我們常講師資、師資,就從這裡邊來的。師資,師資這兩個字,師,還要有資啊。不善良的人,當然要依善良的人為老師啦;而善良的人,如果沒有這些學生的話,沒有這些不善良的人當學生的話,那他還當什麼老師呢?所以叫資。師在上,資在下。要有上有下,才能夠成就。

所以你像菩薩來到這個世間,是救什麼的?他什麼人都要救,普度眾生啊。我們說我們眾生很多人很善良,你要善良,跟菩薩比得上嗎,你的善良?跟菩薩比起來,你都是不善良的人㖠。包括我在內,也是不善良啊,跟菩薩比,那都不善良的啊。就貪嗔癡三毒都有啊,這就不夠善良。

那如果說不善良的人都要放棄的話,不善良有很多等級的喔,都要放棄的話,每個人都可以放棄了,照邏輯來說的話。因為有最善良的嘛,只有最善良的會被留下來,其他統統被淘汰掉。最不善良的,還有人比他更不善良的,還有那種不善良,連人都做不成的,有啊,他做畜牲的啊,他做餓鬼啦、地獄的啊。所以說都要去救他。

但是救有很多的辦法,救不見得是溺愛。拯救有很多的辦法,在華嚴經裡面喏,有一個人叫甘露火王,他是大菩薩,他在一個國家裡邊呢,當國王。哇他用很多刑法,酷刑啊,地獄裡邊那些刀山、油鍋,他統統派上用場啦。那時候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要參五十三位的大菩薩。最後參到這個甘露火王的時候,難以忍受啊,他說我怎麼那麼倒楣,碰到這麼一個暴君那?

結果甘露火王告訴他說啊,因為這個國家的人民太頑劣,我必須要這樣子呢才可以救得了他們。那也是他救國救民的一個辦法,亂世用重典,沒有辦法。

但是你要基於恨,還是基於愛,這個內容一定很重要。基於恨,就會起仇殺;基於愛的話呢,不會的,那只有化解事情。所以做什麼事情,只在一念之間那。你念頭是在慈悲,還是在仇恨,這個很重要。至於手段呢,那就是沒有定法了,那就沒有定法了。都是救人那,有很多種辦法救。比方說我們父母親對小孩也是啊,你打他一頓,也是基於愛呀,也許對他更好。

所以說要“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所以我們人活著,有兩個,你不要永遠認為自己很善良,還有比你更善良的人,你要去什麼,尊貴他,你要把他認為生命中最尊貴的人,是什麼?就是善人。

像那個晉文公啊,他流亡。他說“亡人無以為寶啊,善以為寶。”善良的人就是我的寶貝,就是很寶貴的東西,就比金銀珠寶都寶貴。生命中最寶貴的,就是比你善良的人,這個世界一定。或者說他不是全方位的,他在某一方面就是比你善良。他心胸比你大啦,但是他可能頭腦比你差一點,他的心胸比較寬闊,他比較不計較。或者有的人呢,他比較比你慈悲。這些都是你的寶貝啊,你必須以他為師,去效法他。

我們光在課本裡面講一些道理,叫我們依法去修行很困難。有一個人,他很善良,你去學他最快的啦。耳孺目染,這是最快的。耳朵聽得到,眼睛看得到,這是最快的。所以要學好啊,就是跟着好人走,沒有錯。親近他,而且重視他。有的人不重視人的善良。現在人不重視這個的哎,現在只重視說,哎,這個人呢社會地位怎麼樣,賺的錢多不多?才能高不高?重視這個啊,口才好不好,不重視這個人的善良。

你最該重視的,是這個人的善良。你跟一個善良人在一起了,你只要重視他,你不重視他,當然沒有用啦,你對面就算是佛,你也不重視啊,佛在你身邊都沒有用。你要重視一個人的善良,把他當老師,要“貴其師”,寶貴。這時候呢,既然師,師者法也啊,師法、師法,師做什麼?就是效法他嘛。所謂是這個意思喔。以前講師法、師法,師者可以效法也,叫師法。然後你生命就會提升,提升到這個程度,又有更善良的;再往上提升,一直往上提升。

修行就是這樣子。所以有人講說,哎,我在家裡面修行就好了。你要到道場裡面去修,接觸一些善良的人、善知識,耳濡目染。喔,那個比在你家裡面念經、念佛、拜懺那,甚至我們說用三寶啦、打坐啦、練氣啦,那好太多啦。你最寶貴的是這個東西,真正可以提升你生命的是這個。很現成的一個善良的人在那裡,接近他,你生命馬上就轉化,很快。好像兩種液體碰在一起,馬上就跟它同化掉了,很快。好像水碰到大海,就融化進去了,這是最快的。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還有你要愛這些不善良的人、不如你的人,要愛護他們,不要瞧不起他們,不要鄙視他們。有很多善良的人那、正直的人,鄙視那些不正直的人。

比如說像我們道親,這一點就做得很好。我們去度那些沒有求道的人那,吃喝嫖賭什麼都來的啦,嚼檳榔的啦,抽煙的啦、喝酒的啊,你會不會去度他?有機會你還是要去度他,叫“愛其資”。你不去度他,你怎麼當引保師啊?要當引保師,那就是要度這些人的,愛護這些人。這些人是你生命的資本、生命的基礎,愛你生命的這一部分,愛護他。

雖智大迷,”一個人“不貴其師,不愛其資”,就算很有智慧,也是一個迷人那,也是一個迷人。所以今天我們修道人那,其實很簡單那,珍惜愛護眾生啊,然後去親近善知識,就這麼簡單而已。不要想出一大堆的修行法門出來呀。

哎,現在人修行,尤其是知識份子修行,很喜歡搞一些法門,然後閉門苦修。又不是武俠小說啊,在那邊煉武功煉成了以後,下山去濟世救人,不是這樣子的啊。“佛法不離世間覺”啊,就要在世間覺悟。本來世間就有善良的人、不善良的人這兩種,善良的人,我們就以其為師;不善良的人,我們就愛護他,這是我生命的資本。

這兩者做到的話呢,叫做“要妙”,襲明、要妙,就掌握到訣竅了,叫要妙。法要被你抓到了,訣竅給你抓到了,叫“要妙”,妙不可言那。這個要,就是重點、重要的意思啊,重點,那種很奧妙的一個重點。重要的東西,被你抓到了,其實很單純那,就是這樣子啊。

其實我們道場中有很多道親,就是這樣成長的喔,很多老前輩就是這樣成長的。包括我們圓覺大帝,就是這樣子喔。我們圓覺大帝,他看到顯化大帝的時候,馬上以其為師,馬上就很尊敬他,覺得這是個很善良的人,我要追隨他。然後呢,面對我們下面這些道親眾生,我很愛護他、提拔他、成全他。哎,你想想看,圓覺大帝這一生,有沒有參禪打坐?有沒有念經拜懺?有沒有博通經典?有沒有研究這個、研究那個?沒有啊,他的一生就是這樣,但是要妙抓到了。要妙抓到了,所以成就大帝。

大帝、菩薩,都是這樣成就的喔。大帝、菩薩,不是辯才無礙喔,不是通經明典喏。不是像我們想像這個樣子啊,站在那邊,萬人敬仰的喔,不是。他是“貴其師,愛其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郭明義 的頭像
    郭明義

    一貫道郭明義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