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三昧-輕鬆成佛
00:05華嚴經彌勒菩薩修持分
如何少受苦惱 速証涅槃
01:59若有眾生為求菩提,而修諸行願常安樂者,
應修慈心以自調伏。-華嚴經修慈分
02:16小乘的四念住
一、 觀身不淨
二、 觀受是苦
三、 觀心無常
四、 觀法無我
03:05彌勒慈心觀:
一一微塵,一一佛國
06:18遠離瞋恚
復應思惟,瞋恚因緣,
能令眾生墮於地獄,
若懷怨結,後必生在毒蛇之中
故應修習慈愍之心,
永遠離於瞋恚怨結。
08:01四念住→常樂我淨
觀身是 淨
觀受是 樂
觀心是 常
觀法是 我
08:37
四念住→常樂我淨
觀身不淨→觀身是淨
觀受是苦→觀受是樂
觀心無常→觀心是常
觀法無我→觀法是我
18:05
求道→彌勒願力→跳過四念住
佛規禮節→克己復禮天下歸”仁”(慈悲)
從明師一指→二目回光→止
內觀→無量光明的佛世界
外觀→無量清淨的佛世界
20:12
問:修慈心三昧就是守玄嗎?
守玄→止
看世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觀
慈心三昧重點:
一、止觀
二、化掉瞋恨慈心度眾
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的
彌勒菩薩修持分
有一段說法
這個說法的因緣是這個
彌勒菩薩向釋迦牟尼佛 提出一個問題
就是要 如何才能夠
少受苦惱 速証涅槃
那麼我們一般人的觀念就是
要辛勤努力啊 吃苦受累
就可以很快的 就可以比較快的達到
美好的成果
那如果想要
如果想要 輕鬆愉快的話
那可能就會慢慢遙遙無期了
成功的果實就 遙遙無期
可是彌勒菩薩提出了一個
相反的一個期望
但是我要 少吃苦 少煩惱
而且呢還要 速証涅槃
還要很快的能夠 成道 成佛
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就反而讚歎他
非但沒有說 彌勒菩薩是一個
想要占盡便宜的懶惰鬼啊
反而讚歎他說是
說他很慈悲啊
很有智慧
非常了解末法世眾生的
這種生命特質
為末法世眾生 做如此善哉問
因為末法世的眾生啊
都是希望能夠 少受苦惱
然後迅速得到 成功的果實
希望追求速效
所以彌勒菩薩才預先問
在三千年前就問這個問題
然後這個 釋迦牟尼佛
就為彌勒菩薩
說了一個 可以少受苦惱
速証涅槃的 修持法門
叫做 慈心三昧
那麼這個慈心三昧
修持呢是要怎麼修持
就是要做 慈心觀
什麼叫 慈心觀呢
一般佛法
都是修這個 不淨觀
觀身不淨啊
觀察我們的肉身啊
是這個 這個膿血交媾
屎尿 鼻涕 這個唾液
這些骯髒的東西啊
充滿身體裡面
只是外面一個臭皮囊好看而已
而且人死了以後立刻就 腐爛生蛆
最後還剩下一具白骨
所以要用修 不淨觀
來讓我們厭惡這個色身
然後再看這個世界又是 五濁惡世
讓我們對這個世界呢
升起一種厭離之象
但是這個慈心觀 剛好是相反的
它首先是 觀察自己的身體啊
不管你外貌是美還是醜
是老還是少 是健康還是孱弱
可是呢它的基本結構都是 微塵所集啊
所以微塵就我們說的 原子
那麼基本的單位都是一顆一顆的 原子
然後一一微塵 一一佛國
每一顆的微塵 每一顆原子啊
都放出這種紫金色的光芒
叫紫金光聚啊
而且非常凝聚的
非常柔和凝聚 明亮的光芒
然後是紫金色的光芒
然後呢
這個每一個微塵裡面 都有一個佛世界
就像現在我們說有 奈米科技啊
可以觀察到很細微
那麼佛陀以天眼 慧眼 佛眼 去觀照
觀察的更細微 他可以觀察到
每一個微塵裡面 都有一個佛世界
不只是我們 肉身如此 整個世界
甚至桌子 椅子 風啊 雲啊 水啊
它的基本結構都是 無量佛世界所結構
有無量佛 現正在說法
有無量的 仙佛菩薩啊 組合成整個世界
包括你身體還有 所有人的身體
還有我們共同存活的這個世界的
每一樣的東西 萬事萬物
通通都是 一一微塵 一一佛國佛
有無量光 無量壽 無量功德
充滿 充滿一切
常做如是觀的話
自然呢 生出一種慈愛之心
因為我們一般人就是當你看到
乖巧的孩子啦或是
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事物的時候
自然就會生出一種
這種慈愛之心
如果你常做如是觀的話
你就會好像看到
任何的人呢
物質啊啊
世界啊或者大自然呢
都會看到無量佛世界
而事實也是
事實也是這樣
就像我們有一位道親叫丁○○的
他因為剛好身邊的人有好幾位
他很親近的人去世了
看到他們的死相很很淒慘
從此以後他看到任何一個路人啊
陌生人或者認識的人
只要看到任何人就看到這個人的死相
而且死得很淒慘的相啊
這就是 觀
他這種應該是一種
如果用一個名詞的話
就叫 死觀 死亡觀
然後
這個彌勒菩薩所學的是 慈心觀
像這樣子的觀呢
就會讓自己心中常生 慈愛之心
像剛才講那個丁○○的死亡觀
就會常生恐懼絕望之心啊
剛好是相反的
但是呢雖然常做 慈心觀
可是我們的習染裡面有這種 瞋恨心
大部分的瞋恨心會理直氣壯的出現
就是當我們受到別人的侵害的時候
我們會有一種報復
理直氣壯我們要報仇
這種復仇的瞋恨心 是最強烈因為它
有道理啊 它是有道理的
可是釋迦牟尼佛就 告訴彌勒菩薩啊
說我們如果說 起瞋恨心
要去報復的話
那麼這種 瞋恨心呢
會改變你的生命形態
會讓你呢 轉世成為毒蛇
那是非常吃虧的事情
也就是說你會 被害第二次
害的更慘
你還沒有報復到別人呢
你自己就已經先變成毒蛇了
而且一旦變成毒蛇以後呢
想要再轉變成為人身啊遙遙無期了
因為我們有習染在的
一旦變成毒蛇就更容易起瞋恨心
更容易對於發生在自己
成為毒蛇的一生之中啊
發生了任何細微的事情都會起瞋恨心
所以就會生生世世做毒蛇啊
就算有機會找到仇人把他咬一口啊
事實上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
所以這是非常划不來的事情
因此釋迦摩尼佛因為了解眾生
瞋恨心 尤其是一種 報仇的瞋恨心
理直氣壯的 瞋恨心
會妨害這樣一個 慈心觀
所以他告訴我們呢
這個瞋恨心的嚴重的後果
希望大家能夠 淡化這樣子的瞋恨心
然後呢你的 慈心觀
才可以啊修持的很完整以後
進入慈心三昧
所謂 三昧 就是 禪定的意思
也就是讓你的心 常常處於這個
慈愛之中啊
慈悲之中啊
如如不動
這叫 慈心三昧
那麼這個慈心三昧啊
事實上這個和釋迦牟尼佛
在最末期最成熟
在講這個 一佛乘
唯一成佛之道啊
講的是同一個東西
那麼釋迦牟尼佛呢
在說法的前期啊
他的整個說法
教法的一個
整個教法的一個架構啊
是架構在 四念住上面
所以佛教的基本結構就是四念住
哪四念住呢
第一個 觀身不淨
第二個 觀受是苦
第三 觀心無常
第四 觀法無我
那麼我們修持就是要從 觀身不淨開始
因為一般的眾生呢
就是很愛戀自己的 色身
還有愛戀別人的色身 男歡女愛
然後呢 因為 以愛欲之故
所以說這個恩愛纏綿
然後 輪迴生死
所以眾生 以愛欲為本啊
這個是輪迴的原因
所以說呢
首先要破除對於這個色身的
愛戀執著
因此觀身不淨
看自己的身體啊
都是這個 只有一個外面的表皮好看
把這個皮剝下來 裡面都是很污穢骯髒的
事實上從科學的角度來看 也是這個樣子
然後呢 觀受是苦
除了身體是不潔淨的
因為我們追求享受
追求欲望的享受
而這個佛陀告訴我們要去觀察
所有欲望的享受 最後結果都是痛苦的
這個我們也可以感受的到
像嬰兒的欲望享受是最少的
他們就是喝奶 喝飽就好
也不需要什麼玩樂
但是我們開始追求 食物 聲音啦
各種的享受 情欲 各種的享受
七情六欲的享受以後
反而人生越來越苦惱
因為所有這些刺激我們感官的
這種因緣呢
都是會造成苦惱
就好像你一直用東西去刺激眼睛
刺激耳朵一樣 都會受傷
都會讓我們的 這種覺性受到傷害
而我們的 覺性受傷的話
就是一切苦惱的緣故
這是 觀受之苦
然後再來就是 觀心無常
我們的心呢
喜怒哀樂是無常的
你可能前一分鐘還在歡笑
後一分鐘就在哭泣
也許沒有那麼快
但是可能今天早上還心情很好
到下午就很低沉 就很沉悶
這個是每個人都常有的
所以喜怒哀樂 心是無常的
你永遠不可能說 因為我很努力
我有這個很好的學歷 很好的社會地位
很好的收入啊 或者很好的婚姻
我的心境就可以保持在喜悅喜樂之中
沒有的 它是無常
隨著環境因緣不斷的在轉變
不能控制自己的心境
這叫 觀心無常
那再來就是 觀法無我
我們看這個世間呢都是 緣起
一切因緣所聚合
包括我們的肉身
跟我們肉身有關的一切的因緣
這裡面呢 我在哪裡
找不到一個自我在這裡
我就是一切的因緣啊在發動
然後我在這裡面呢 以為有一個我
其實沒有任何一個獨立存在的自我
一切都是因緣起和 因緣的和合
那這個就是 觀法無我
這樣子讓我們不要有一種 自我的執著
大概以佛教徒來說的話
就要經過這 四念住的長久修行
長久修行 一直到最後
釋迦牟尼佛又提出了一個
完全相反的一個說法
在涅槃經裡面 他提出 常樂我淨
所以那個時候
有很多釋迦牟尼佛的弟子
佛弟子都無法接受這種說法
甚至認為是魔說
到現在還是一樣
到現在這個時代還是有很多佛教
不能承認涅槃經所提出來的
所謂涅槃是 常樂我淨
本來這個在 四念住 的這個教法時期啊
所謂的涅槃就是 空
就是 空性
那麼 空無所有
人空 法也空
有 人我空 和 法我空
但是到了 涅槃經
專門講涅槃的大涅槃
釋迦牟尼佛自己都要涅槃
他卻提出 常樂我淨
的說法 就是很讓人吃驚
也就是把這個四念住剛好顛倒了
觀身是 淨
觀受是 樂
觀心是 常
觀法是 我
所以叫 常樂我淨
所以是恆長的
是清淨的
是快樂的
是自在的
永恆的存在
所以叫 我
那麼這是相反的說法
這個就很能夠跟這個
彌勒菩薩的慈心三昧呢 能夠吻合的
因為首先 觀身是淨
觀我們的身體呢
一一微塵 一一佛國
觀整個世界呢
都是無量佛國所組合而成
處處都是佛世界 佛光明 佛功德
所以不只是 觀身是淨
觀世界都是 淨
在這種前提之下
當然 觀受是樂
我們 內在的生命 外在的世界
都是佛光普照 法音宣流
那都是這個 仙樂飄飄啊
這個花香佈地 黃金所造啊
那麼我們看到了一些醜陋的假像
事實上只是 假像而已
只是形象而已 它的本質呢
就好像我們用黃金去 做成糞便的形狀
做成蟑螂的形狀 做成毒蛇的形狀
但是它的本質還是 黃金
所以一切 萬事萬物的本質都是 真如啊
都是真如 一真一切真
萬境自如如
這是五祖弘忍大師所說
他說
世間萬般境界 全部都是自己的真如法性
所以說呢
當然我們承受這一切
當然活在 極樂世界之中
極樂的覺受之中
所以 觀受是苦
當下轉變成為 觀受是樂
而且是 極樂 無苦之樂
不是苦樂參半的樂
然後再來 觀心是常
如果我們 常在極樂之中
常在清淨之中
清淨的這個 淨觀和樂受之中
大歡喜之中 那麼當然我們的心呢
就是會保持在 空無執著
光明無量 還有 歡喜極樂 這種狀態
這叫 觀心是常
常在 空明樂之中
還有慈悲之中 空明樂慈
那這就是本心
本心呢 也不是空無一物的
本心就是
無執 光明 快樂 慈悲
而且是不假修持
本狀如此
就像 金子的本質
就是 不怕火煉 不變質
再來呢 觀法是我
觀一切法 全部都是 法身遍滿虛空
都是我的本相 我的法身
而我的法身 和一切諸佛的法身
無二無別
所以這叫 觀法是我
就像孟子說的
萬物皆備於我
就像 莊子說的
天地萬物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
就是從相同的角度來看呢
萬物和我是一體
你要硬從不同的角度來看
就算是肝和膽 也變成楚國和越國了
所以呢到了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末期啊
就直接碰觸到的就是這個
常樂我淨 的實相
那麼今天彌勒佛修慈心觀
他就是
跳過了這個前面的所謂 四念住的修持
直接契入
直接契入這個
這種 常樂我淨 大涅槃
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直接
直接契入 是可以的
因為我們的前面的四念住長久修行
也是有必要的啊
可是我們在彌勒祖師的 大願力之中啊
透過一個所謂 克己復禮
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
仁 就是慈悲
就是透過一個 佛規禮節 請壇獻供
一個傳道禮儀的攝受
當下呢 真水真火已俱全
所有這種 輪迴之心
要經過長遠修行的 陶冶鍛煉
才可以去除的這樣的一個 分別心
那麼在傳道的過程之中
當下 達到那個點
所以從那個點
從明師一指 二目要回光
從那個點 開始修
玄關 這一點開始修
這個 明點 開始修行 光明的點
我們稱之為 明點
光明的點 開始修
這一點呢
雖然是一點 可是卻是真正的太陽
叫 一點真太陽
他可以放出無量的光明出來
就從這一點開始修
從這一點開始修
然後去再往外去看
向內看 看到自己
整個生命就是無量的佛世界
向外看 也是無量的佛世界
於是內外明澈
內外光明
然後就直接
安住在常樂我淨的大涅槃之中
這個是我們 彌勒弟子
可以直接契入慈心三昧
也是我們的一個 大幸運
最幸福的地方
問 那我們修慈心三昧就是 守玄嗎
守玄是定 守玄是止 然後還要 觀
觀 就是看世間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甚至一切眾生呢
不要看他的美醜 要看他的
這個整個生命啊 都是佛世界所架構而成的
所以你自然才會起 慈愛之心去度化他
還要化掉自己內心的瞋恨心
報復之心 免得變成毒蛇
然後當然不只是 觀
因為觀了你 慈愛
自然會有慈悲心去度化他
那度化他 也是用同樣的方式
讓他們跟我們一樣
活在慈心三昧之中
就可以速証涅槃
最重要就是我們有一個大問題就是
我們認為要 建設大同世界
不要說建設大同世界
我們要建設一個幸福的家庭啊
尚且要費盡千辛萬苦
何況是建立所謂 化娑婆土為蓮花邦
把天國建立在人間
這是多麼困難的事情
但是這個 彌勒菩薩的 慈心三昧呢
卻是直接觀照到 這個世界就是 淨土
所謂 西天隨遠頃刻到
直接可以觀察到
觀看到這個世界的本質就是個 淨土
就是極樂世界
我們根本就是活在 無量光
無量壽 無量光明之中 而不覺啊
那現在你要做的只是覺悟而已
覺醒過來那麼 常常 迴光返照
內觀自性 然後 外觀實相
外觀這個實相
這個世界實相就是 常樂我淨
然後內觀自己的本性 也是常樂我淨
內外不二
然後生出 大慈悲 大歡喜之心
就跟彌勒祖師完全 心心相印
這就是我們很簡單的修持法
簡單有效啊
可以迅速化解一切的 冤孽業障
直接契入涅槃
而且不是小乘阿羅漢的
苦空無我 的涅槃
而是 常樂我淨 的大涅槃
佛陀大涅槃
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2]一卷
唐于闐[3]三藏提雲般若等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鷲峯山中,與無量大菩薩眾俱,彌勒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
爾時東方,有十億梵天皆住慈心,來詣佛所,頂禮佛足,以眾妙供[4]供養於佛。供養畢已,各自坐於眾福所生蓮華之座,恭敬尊重,瞻仰如來;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諸來梵天皆亦如是。
爾時,諸梵天眾在於佛所,各以慈目遞相瞻顧;復共同時,舒顏諦視彌勒菩薩。
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白佛言:「大德世尊!一切智者,於諸法性能正覺了,遍知眾生善惡之業,凡愚由此生死往來;善能開悟三乘之道,及以三乘同歸一乘;一切眾生根性差別,及於煩惱纏蓋之中,有如來種,普皆明見無有謬失。又知諸法皆悉是空,如夢如幻如陽焰等,無有堅實;而大悲無盡,以善方便,令諸凡夫見佛色身微妙之相——佛身者,般若波羅蜜之所成就,自然真實,常住不變,猶如虛空——若有眾生,勤修福慧,不隨心識,馳[A1]騖於境,非如渴鹿於曠野中,追求陽焰以之為水;如是之人則得見佛,恒聞說法,亦能依教如理修行。世尊!我今欲於如來、應、正等覺少有所問,唯願慈哀,為我宣說。世尊!菩薩云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少用功力,安樂無倦,而能速證廣大佛法?菩薩云何在生死中,不受無量眾苦逼迫,於諸佛法速得圓滿?」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彌勒!汝於我所常有所問;今所問義最順我心。汝今哀愍諸天及人一切世間,無量眾生,多所利益,多所安樂,故能問我如是之義;吾當為汝分別演說,令諸菩薩不經勤苦,而能速疾證佛菩提。
「佛子!若有眾生為求菩提,而修諸行願常安樂者,應修慈心以自調伏。如是修習,於念念中,常具修行六波羅蜜,速能逮及諸忍之地,速得圓滿無上正覺,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最上功德莊嚴其身;盡於未來,常住安樂;亦能除滅一切眾生無始已來諸業重障。
「佛子!若諸菩薩修習慈心,應在空閑寂靜之處,以清淨信攝諸心法,觀察其身上下支節,皆微塵聚,地水火風和合所成;復應思惟,即彼一一微塵之內,皆有虛空;是諸虛空,莫不悉以容受為相;又應想念,彼諸微塵清淨明徹,外如瑠璃,內如紫金,莊嚴妙好,柔軟芬馥;復應觀察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一一眾生所有支節,一一支節所有微塵,皆亦如是。若諸菩薩,於自他身一切眾生,作於如是決定解已,復應想念自身微塵,一一塵中皆有佛國;其中宮殿瑠璃所成,白銀為門,黃金為柱,廣博崇麗,光影洞徹,寶堂間列,寶牆圍繞,寶閣寶樓處處分布;其中各有諸天寶床,重茵綺褥敷置其上;復有無量上好園苑,圍[A2]繞莊嚴;其園[5]苑中,皆有浴池,悉以七寶而為[A3]堤岸,黃金欄楯四面周匝,清泉長流引注其中,香末為泥,金沙間錯,八功德水彌滿澄淨;波頭摩花、優鉢羅花、拘物頭花、[6]分陀利花、菡萏開敷,周布其上;其池四邊多諸寶樹,真珠為花,光色滋榮;其果成熟,香味具足,於諸樹下,置天寶座;一一座前寶器行列,甘露美食莫不充滿。復應想念,如是一切諸佛國土,青紺琉璃以為其地,眾妙七寶綺錯莊嚴;是諸土中,所有微塵清淨細妙,如天上寶,其光晃[7]曜如盛明日,其色美好如閻浮檀金,香氣氛氳如烏羅伽栴檀,質性柔軟如迦旃延衣,觸著於身能生悅樂。
「作是觀已,即應想念,從此東方,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皆來入我諸佛國土宮殿之中;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彼諸世界所有眾生,皆亦如是。又應想念,如是六道一切眾生,皆同威儀,色相相似,其身柔軟,常有香氣,丈夫之[8]相,具足莊嚴,離諸苦惱,受天快樂。是諸眾生若須衣服莊嚴之具,即時往詣劫波樹下,隨其所須應念而得,種種眾具以為嚴好;譬如他化自在之天,復有香風從八方來,其風觸身,令心適悅,有諸樂器無人撫擊,隨風迴動,出妙音聲。是諸眾生或在宮殿、或遊園苑、或有食於諸天美食、或執寶器而飲甘露,或有坐於蓮花之臺,身佩瓔珞,兩邊垂下,財寶充滿,眾具備足,隨其所好,種種歡娛,面目熙怡,身心悅懌,體常無病,盛年好色,不老不死,功德勢力皆同一類;無有為人之所使者,悉能摧滅婬、怒、愚癡,當證菩提,究竟安樂。
「佛子!是修慈者,若在如是眾生之中,見一眾生於己有違,心緣於此,不生愛念,則應以智慧深自觀察,我往世中,定於此人作重業障;以是因故,還於今日障我菩提;我若於此人不生歡喜,則於餘一切眾生之處,皆亦不應而作饒益。何以故?以無始時來在生死中,無一眾生非於過去曾害我者;若於此眾生不生憐愍,於餘一切當亦復然。我今普於一切眾生,皆行饒益,是故於此決當慈念。復應思惟,瞋恚因緣,能令眾生墮於地獄,若懷怨結,後必生在毒蛇之中;若我來世受斯報者,當令彼人深快其意。故應捨離所有瞋恚怨結之心。我若多瞋及怨結者,十方現在諸佛世尊,皆應見我當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瞋恚及以怨結?此愚癡人以瞋恨故,於自諸苦不能解脫,何由能救一切眾生?』多瞋眾生在在生中,所受之身惡毒充滿;故應修習慈愍之心,永遠離於瞋恚怨結,平等平等,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若如是思惟,離瞋結已;次應想念,十方諸佛與諸菩薩、聲聞大眾,俱來入我諸佛國土宮殿之中。是諸如來身量大小過人一倍,具諸相好,端正香潔,以天衣服莊嚴其身,各各坐於千葉蓮花師子之座,一一無量眾所圍繞,覆以寶蓋,懸眾寶幡,種種瓔珞周匝垂布,有天樂器不鼓自鳴,其音和雅,聞者喜悅,香風徐動,吹諸寶樹,幢幡、蓋網、瓔珞等物,出妙音聲,歌讚如來種種功德;黃金為器,七寶莊嚴,其器光明猶如日月,所有香氣如堅黑栴檀,甘露滿中,而以供養諸佛菩薩及聲聞眾,其諸菩薩、阿羅漢等,皆於如來最上法中,遊戲快樂。復應想念,一切眾生,皆於諸佛座前而坐,佛為演說修慈之行,如我今時之所修習,言音美妙,悅可其心,令諸眾生獲最上樂。譬如有人得甘露漿,而以洗沐息除勞苦,形神休暢;此亦如是,以法霑心,滅諸煩惱,身心寂靜,永得安樂。
「復應想念,如是一切寶幢、幡蓋、衣服等物,所有微塵,光明朗曜,出過於日,柔軟細滑如觸天身,所出之香如牛頭栴檀,其色清淨如毘琉璃寶,一切物像皆於中現。又應想念,彼諸如來,一一如來身之微塵,柔軟光色轉加殊勝,比前微塵踰百千倍。復應觀察,我所思念一切眾生,性空無我,如夢、如幻、如陽焰、如眩[1]瞖;一切諸佛亦復如是,自性皆空本無有我。凡[A4]夫無智,於彼妄執有我自性,是故不能解脫生死。復應觀察一切諸法,體相微細,皆悉空寂,凡夫之人,以自分別生諸境界,自分別中,還自繫縛,乃至未了心之自性,齊爾許時,如在夢中,妄著諸境。復應觀察,一切三界皆悉是空,空不礙空,我今慈心猶為狹小。又應思念,如一切眾生及以諸佛,性空無我,當知我身亦復如是,一切國土亦唯想念。
「作是解已,復應觀察,彼諸所有一切微塵,一一塵中,皆有三世諸佛國土,是諸國土最極清淨,超過於前所有佛國,三世諸佛、三世眾生,及以三世莊嚴之事,皆悉具足。三世劫數入於一念,一一念中,三世諸佛坐一切處,普現一切眾生之前,或入禪定、或說妙法、或[2]飡美食、或飲甘露,一一佛前,三世菩薩及阿羅漢圍繞而坐,三世快樂充滿其身;亦自見身在諸佛所,受於如是三世安樂。復應想念,一一念中,我三世身,各持無量上好供具,而以供養一切諸佛、菩薩、聲聞,及以施與眾生之類。於一一念,從其身出種種香雲,雲中復有無量寶蓋,莊嚴綺飾,彌[A5]覆一切諸佛如來、菩薩、聲聞,及以六趣眾生之上。其雲復雨天之甘露,及堅黑牛頭栴檀香末、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波頭摩花、[A6]拘物頭花、芬陀利花、妙香花、妙意花,皆從空中繽紛而墜;電光[3]烈曜如日舒景,雷音震動,聞者悅豫;一切諸佛、菩薩、聲聞,及諸眾生,若行、若住、若坐、若臥,四威儀中,其身恒受最上安樂。
「佛子!譬如比丘入遍處定,於一切物皆作地解,水、火、風解,以如是解攝持其心;修慈之人亦復如是,以慈勝解莊嚴攝持。復應思惟,我今所與眾生安樂,但唯是想,如幻如化;譬如幻師作所幻事,我亦如是,與諸眾生種種安樂。又如幻物無有自性,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本來無有我、我所性。又如渴鹿,於陽焰中,妄生水想,勤苦奔逐,我心行慈,當知亦爾。又如陽焰,水不可得,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我性。又如夢中見種種物,夢心分別,謂為實事,及至覺時,了無所在,應知諸法皆亦復然。如瞖目者,於淨[1]空中,見種種物,謂之為有,其人後得阿伽陀藥,治眼瞖盡,所見之物悉皆隨滅;如是眾生,以有身見及邊見故,而有我想,若得智慧藥,滅除此見,所有我想亦隨止息。是故我應如是修慈,如從夢覺,離我、我所。
「佛子當知,此修慈者,乃至未能離於分別,未能不起我、我所見,常得六種梵天之福;若捨分別,離我、我所,此則名為廣大之慈,先世已來所有罪障,皆得除滅,不久當證無上菩提。
「佛子!一切菩薩,皆應如是修習慈心,汝以修慈,名為慈者。
「佛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得聞此修慈經者,則能銷滅無始時來諸惡業障,離眾病厄,為一切人之所愛敬,於其中間、或至臨終,必得奉見十方諸佛,及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或得三昧、或得法忍、或得入於陀羅尼門,其心安隱,無有死畏;永離一切諸惡道苦,必生清淨極樂佛國。
「佛子!譬如有人,於三界中,盛滿七寶,日以三時奉施如來,盡於一劫,其人功德,應知亦爾;何況有能修習之者?假使無量諸佛如來,於一劫中,說其功德,猶不能盡。」
佛說此經已,彌勒菩薩摩訶薩,及十方國土諸來梵眾,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