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六祖壇經行由品06(傳法偈)

聽吾偈曰
好 這也是很有名的一個偈語 就是傳法偈
祖師和祖師傳承 都有一個傳法偈
其實我們也有傳法偈啊 我們也有傳法偈啊
但是我們傳法偈 就傳給每個人
一指中央會 萬八得超然 這就傳法偈啊
今得此一著 跳出苦海淵
飛身來上岸 即得登雲船
這就傳法偈 但是聽者藐藐就是了 言者諄諄
我們聽過就算了 沒有在裏邊好好地去悟一下
看看弘忍大師的傳法偈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無情亦無種 無性亦無生
這首偈語 我看過所有的注解
大概都是同一個解法
怎麼解呢 就是有情來下種
就是要有情眾生來播種 你的心地來播種
這時候才會因地果還生 這個心地就是因地
然後播下佛種 善根佛種 將來就會生出佛果出來
所以叫因地果還生
相反的 如果是無情眾生的話
桌子 椅子 你去下種啊
無情亦無種 無性亦無生
因為它無性嘛 它沒有本性啊
所以說呢它也不會生出佛果出來
所以這個佛種 要下在人的心地之中
你不能下在別的地方 下在土地裏邊
它是不會結果的
我看所有的注解
你們有沒有人看過六祖壇經注解的
是不是都是這樣子 都是這樣子解釋的
要照這樣子解釋 這句傳法偈等於是廢話
毫無意義嘛 那不是廢話嘛
我們傳道 當然要傳在人心那
你不可能說傳給桌子椅子 傳給樹木
傳到土地裏面去啊 這不是白講的
這麼重要的傳法偈 會講這麼無聊的話嗎
不可能的啦
我就不曉得為什麼所有的注解都這樣子講
也沒有去參考一下 歷代祖師的傳法偈
裏邊一直都有提到無情嘛 有提到無情
我們清淨經裏邊也有講啊
大道無情怎麼樣 生育天地嘛 所以無情
這邊講的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這個是教門那 一般的教門都是有情來下種
有情執 有情講的是有情執
有情感就有執著 叫有情執
所以有情眾生 就是要有情啊
這個情就是所謂的愛憎之情 有愛憎之情
然後有取捨之執
執著有兩種啊
一種是取 一種是舍 叫取捨之執
那感情有兩種 大概分作兩端 我喜歡 我討厭
現在心理學家在研究人的心理
就從這兩個極端
其他的情緒都在這兩個極端之中
一個我喜歡 一個我討厭
行為的話 就是一個取 一個舍
這就是所謂的有情
如果你用這樣子的一個有情之心 有情之心
有情有執 有情之心 來播種的話呢
因地果還生 還是在因果輪回之中
沒辦法超生了死 跳出因果輪回
沒有辦法 沒辦法契入無生 沒辦法契入無生
沒辦法歸根認母 還是在因果裏邊
那只是說 種善根得善果 因地果還生啊
在因地種下善根 得下善
最後得到善果 如此而已
所以這邊講的就是一般的教門
都是這樣子在修行
他有情之心不捨啊 有情執之心
所以就算來修行 還是以這個心來的啊
啊 我要追隨某一位大師修行
然後這位大師說法 內容非常的精深奧妙
而且他的修行很好 神通具足 神通廣大
哎 這都是很可愛的啊 很可愛 很可取的
我們常講這人 很可取(台語)
所以可愛可取 那麼可憎可捨
以這種愛取之心來修行 那就是落到什麼
因地果還生
一般人修行呢就很重視
所謂外行的看熱鬧 內行看門道
那麼很重視說 我來修行 我來
比方說我來道場聽法 像我們在座諸位來聽課
哇 這個點傳師說法說的真好
哇 點傳師修的多好 形象多好
最好看到點傳師放光啊 現丈八金身
哇 那個印象太深刻了 終身難忘
還可以到處去傳頌
我有一次到天律佛堂
聽一位點傳師說法的時候
他整個身體放無量的金光 而且天花板都不見了
整個人穿入雲霄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就算這樣子 現所有一切諸佛降雲偃龍之相啊
還是有情來下種 還是因地果還生
還是在因果輪回之中
因為情執就是一切
不管你執著什麼 不管你愛的是什麼
你愛的是佛 法 僧 還是愛的是名利
愛人也好 愛名利也好 總之呢有愛取 有愛有舍
這個呢通通都是在因果輪回之中
這就所謂有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說呢 祖師傳法
第一個前提就是要無情 就是要無情
所以我們傳道呢 最重要就是傳一個什麼
第一個 就是讓你進入無情的狀態
無情執的狀態
因為大道無情啊 你只有無情 才可以契合大道
你一旦落入情 所謂情 就是有愛恨兩端
當然中間有很多的情緒 基本上是在愛恨兩端
愛憎兩端之中 中間再怎麼百味雜陳
但是大道是無情的
所以像我們傳道啊 道親進來 不會覺得說
哇 我求道 感覺怎麼樣怎麼樣強烈
不會 相反的 是所有的情緒都沒了
克己複禮 天下歸仁
非禮勿視 非禮勿動 非禮勿言 勿禮勿聽
整個傳道的過程 就是讓你的情執
哎 通通不見了
所有的情緒 也沒有好的情緒
也沒有壞的情緒
也沒有什麼可取的 也沒有什麼可捨的
無可取無可舍
所以道之出口 淡乎其無味
好像喝一杯白開水一樣
也沒有好的味道 也沒有不好的味道
總之就是喝水嘛
來求道 就是來拜拜
來求道 求啥 沒感覺 這是最標準的
沒什麼感覺啊 這叫所謂的無情
今天我們傳道 就是有辦法讓你
進入無情的狀態 讓你進入無情的狀態
甚至你在念佛 你在持咒
或者說你心中有各種的認同 或者不認同
在傳道的過程之中 當下都不見了 叫無情
無情亦無種
那麼無情呢 那我們就明師指點
下什麼種在我們生命裏邊 根本沒有下種
根本沒有下什麼道種
道種本自具足 哪需要下啊 叫無情亦無種
只要無情 只要當下無情 就可以怎麼樣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你當下無情
你的生命在那個當下呢 就已經萬法盡通
注意喔 萬法盡通 當下就萬法盡通
所以並不是說我傳了一個什麼法給你
不是
關鍵在這個無情 無情當下呢
就萬法盡通
這就是格物的功夫啊
儒家講格物致知啊
那麼宋儒啊 朱熹他們整理了半天
說格物致知章的解說遺失掉了
哪有遺失掉 他亂編 把它編錯了
沒有遺失掉 在哪裡呢 就是無訟
要怎麼格物 就是無訟
必也使無訟乎 無情者不得盡其辭
儒家的基本功夫 就是格物致知啊
格物 就是把我們心中的物欲 執著給格掉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物啊
我們前面有講弘忍大師問惠能
你遠來所求何物嘛 他說
唯求作佛 不求餘物
這就叫格其物 那格物要怎麼格呢
無情 使無情者不得盡其辭
一般人心中都有其辭
然後我有話要說 我有觀念 我有思想
一當下無情 無話可說啦 無言以對啊
每個人求道到最後
所有的想法 所有的說法 都不見了
不得盡其辭 大畏民志啊
每個人心中那個志 在追求這個
追求那個志
就突然間就毀滅掉了 叫大畏民志
這時候智慧就出現 格物才能夠致知
此謂知本 智慧的根本 此謂知之至也
所以我們傳道 就是讓你的智慧發露啊
般若妙智發露啊 怎麼發露 就是格物
怎麼格物呢 就是無情 所以叫無情亦無種
也不用下種啊 智慧的種子 你本自具足的啊
所以它並沒有從外面下一個種進來
並不是說 哇 我們明師指點
那一點就是給你種了一個苗在裏邊 不是
那一指點只是 本來是接近無情
那一指點的當下 是完全無情
最後一點點的情執 就是什麼
平心靜氣看佛燈
只剩下那一點點的執 看著佛燈
那一指點 那個佛燈化去 一點下去
佛燈就熄滅
最後那一點執著也破掉了 一念未生
所以當下智慧大開 叫
無情亦無種 無性亦無生
當下無自性 緣起無自性
當下和十方緣起融合無間 叫萬法盡通
萬法不離自性
你的生命和所有的因緣 融合成一體 合同
首先傳你古合同
明師指點那個當下呢
就是真正地契入合同 做到合同
所謂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同共如來合
就是在這個情況 無自性 緣起無自性
自我不見了 自我不見了
於是才可以無生啊 才可以不生不滅
才可以超生了死 才可以契入無生
才可以歸根認母啊 這叫無性亦無生
所以這兩句是分開來看的
一個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是一般的修行者 走的都是這個路線
種善根 得善果
而頓教法門 唯傳心性 見性之法
是無情亦無種 無性亦無生
而我們所傳的無生大法
也就是這個東西 完全一樣
祖復曰 這時候祖師說完傳法偈以後
又說 昔達摩大師 初來此土 人未之信
故傳此衣 以為信體 代代相承
他說以前達摩大師
剛剛來到中國這塊土地
別人沒辦法相信他
所以呢 因為那時候從印度來的和尚太多啦
那你說你有得到心法的真傳 誰相信你呢
所以傳此衣 以為信體
所以他傳這個袈裟當作信物
叫以為信體 代代相傳
法則以心傳心
衣缽只是作信物而已啊
真正傳法是以心傳心
不是用嘴巴說的 是用本心印本心
那麼佛的本心是什麼呢
就是無情啊 無種 無性 無生嘛
這是佛的本心
無法可得 無法可得 但是能生萬法
無種即佛種 沒有下種 但是就是佛種
無種即是佛種 無性即一切性 無生則無不生
這個就是諸佛之心 就是如是
所以以心傳心
直接用他這個本心來印你的心 叫以心傳心
所以我們傳道也是一樣啊
我們整個傳道儀式就是
諸佛如來 彌勒祖師 以心來印心
用祂的本心來印你的本心
中間並沒有說要傳你這個法 那個法
直接印你的本心 讓你的心回到什麼
無情者不得盡其辭
無情亦無種 無性亦無生
回歸到這個本貎來 這叫歸根嘛
明師指點就是讓你歸根
但是歸根以後 你有沒有認母呢
你有沒有認識這個 無生老母呢
認識這個不生不滅的本性呢
這個就是修行看個人了
所以皆令自悟自解
以心傳心之後 我們要自己悟啊
自己去理解啊
自己覺悟 自己了解
法 就只有傳心傳給你了 就是這樣子了
再來就看你自己能不能覺悟了
所以像我們和一般沒有求道的人
不同在哪裡
就是有經過印心 以心傳心 本心印本心
撥雲見日啊 不會永遠說烏雲遮蔽啊
就曾經雲撥開過 撥雲見日
那麼曾經脫離 曾經脫離 注意喔
在明師指點的那一刹那 曾經脫離這個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的一個定律
所有人都活在這個規格裏邊那 同一個規格
就是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不管你下什麼種啦
每個人都是有情的
學生也是啊 他有情啊 他有愛憎取捨之情啊
然後下種啊 你下英文的種 下數學的種
下音樂的種 下美術的種
下什麼種就會結什麼果 就是這樣子啊
學生是這樣 修行人也是這樣
那我們就是在明師指點的時候
完全一下子給你跳出來 這叫飛身來上岸
一下子給你跳出這樣子的一個 苦海的淵藪
這就是一個苦海淵藪啊
有情下種 因地生果啊 永遠在這個因果
所以叫因果輪回 永遠在因果裏邊
我們到現在還是一樣啊 習性如是啊
整天還是想要種什麼因 得什麼果
還是這個樣 養成這種習慣了
沒辦法去體會到 緣起無自性
無自性 不是說我自己不存在
像空氣一樣不存在
而是自我和一切因緣之間的無間隔 無距離
無二無別
你有距離很累的啦
如果說我和你是二回事
我要去渡你啊 那個耐心是有限的
連父母親對子女 算是最沒距離的
都會失去耐心啊
都會失去耐心 更不要說對眾生了
我們說對眾生多慈悲 多慈悲
你對你的小孩子 都氣起來都恨不得把他掐死啊
何況哪些眾生啊 那種慈悲是不可能持久的
必須要真正地覺受到這種 緣起無自性
一切眾生和自己的因緣那
就好像大海中波浪和波浪之間的因緣一樣
同體嘛 同此於大海
他是一個波浪 我是一個波浪
但是都是這個大海 通通融合在一起
要有這樣子的一個正見 正覺
你才會有永遠的慈悲
不然你的慈悲 都是一種觀念而已
都只是提醒自己 要慈悲 要慈悲
所以有分別心呢 是慈悲的殺手啊
分別心是慈悲的殺手
連對子女 夫妻的愛 都會喪失掉
如果有分別心的話 對父母 對子女 對兄弟姐妹
這些最親近的人 愛都會失去
不要說是那些跟你沒有關係的眾生了
所以說以心傳心
今天佛陀的心是什麼 諸佛菩薩心是什麼
叫無分別智 所以轉識成智啊
差就差在這個有分別 無分別而已
所以為什麼孔子講到格物的功夫 要無訟
無訟就是無分別嘛 不要爭訟
無訟就無情 那無情就開智慧 無情 智慧就出來了
智慧之本那 但是要自悟自解
自古佛佛惟傳本體 師師密付本心
自古以來 佛與佛之間 只有傳這個本體
沒有傳這個方法 那個方法的
沒有傳這個戒律 那個戒律的
祖師與祖師之間也是一樣 密付本心
秘密地付囑這個本心
為什麼要秘密呢 就是要讓你不起分別想
如果你事先要去得一個本心
事先都已經知道過程啦 內容啦
那你就會有分別啦
你就會先去判斷這個到底是好的 還是壞的
就是因為你事先不知道啊 所以叫密付
所以你到那邊 你無處分別
一開始是無處分別 你想要分別都沒辦法分別
到最後那種分別的習性 都消失了 叫大畏民志啊
民志 就是在分別啊 分別取捨啊 老百姓的心志啊
這邊講大畏民志啊 民志是什麼
一般眾生的心志是什麼 就是分別
就是事先分別好 什麼是禍 什麼是福
然後取福舍禍 簡單地說就是這樣
這樣子的一個民志 哎 把你消掉了 消除掉了
所以這是密付本心 為什麼要密付
就是做好萬全的準備 讓你不起分別想
衣為爭端 止汝勿傳
那麼這個衣缽是爭端
因為衣缽代表是祖師的位置
所以如果傳衣缽的話
大家不是要爭那個衣缽
要爭的是那個祖師的位置
所以說就變成大家鬥爭的一個禍端 禍源
止汝勿傳 就到你這代 不要再往下傳了
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說沒有衣缽 沒辦法證明
沒辦法證明 只有怎麼樣 心證啊
沒辦法證明 那信不信 那就看根機 看緣份了
就像金剛經裏邊講的 舍利弗就看到這點
說此甚深之法
我今得聞如是經典 信解受持 未足為難
釋迦牟尼佛講金剛經
講無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講無所住行於佈施 福德不可思量
這個剛好跟眾生的心是相反的
眾生都是有所住的啊
眾生都是有我相 有人相的 剛好相反的
他說我今天信解受持 不足為難那
若當來世 後五百歲 會有眾生
能夠相信這個經嗎
就是釋迦牟尼佛滅後後五百歲 二千五百年之後
就是我們那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 會有眾生信嗎
就像我們今天 連衣缽都沒有啊 你信嗎
你相信這個所謂的無情 無種 無性 無生的法嗎
頓教之心法嗎
你就以心印心 什麼都沒有 摸不到邊際的
就告訴你以心印心 你相信嗎
但是在座還是有在修啊 信的還是信那
所以要信 不是用衣缽
看到衣缽 眼見為信的
真正信不信 關鍵不在這裏 關鍵在怎麼樣呢
要有善根那 要有善根
是人 已於無量千萬佛所 種諸善根
所以聞是章句 能生淨信 乃至一念生淨信
生出清淨的信心出來 就是一念生淨信
我們今天傳道 就是傳這個 傳這個一念生淨信
生出清淨的信心出來
為什麼我相信 我也搞不清楚
這就所謂的一念生淨信 不是二念
一般念頭是分二邊來的啊 哎 我有二個念頭
哎 我信 但是因為它是好的
有好 就有壞 這就二念
所以一念 就是 我就是信了 一念生淨信
沒有第二個念頭
沒有說為什麼信 它可信的理由是什麼
這就二念 三念 四念 五念 都跑出來了
就一念生淨信
就有這樣的人 太多啦
今天我們道場就是靠這些人那 一念生淨信
為什麼你信呢 我不知道
我想辦法說到你不信 沒有用
你怎麼說 我就是信 我當傻瓜 我也信下去了
這種人就叫什麼 已於無量千萬佛所 種諸善根
已經在無量千萬佛所 種了善根了
這叫一念生淨信者
所以我們不要覺得
哎呀 現在沒有傳衣缽 要怎麼樣讓人家起信
看到衣缽才信的喔 不要信算了
你看到衣缽才信的 你看到那些人多可怕
在弘忍大師門下的 為了衣缽
要去追殺一個修行者 追殺祖師
這叫迷失本性 喪心病狂到這個程度啊
出家修行了一輩子 祖師在面前認不出來
活佛現世 所謂丈夫 天人師 佛啊 出現在面前
他竟然要去追殺他 喪心病狂到這個程度
所以看到衣缽才信的 不如不要信算了
什麼都沒有看到 就是一念就生清淨信
因為受用啊 難以言語的受用啊
難以言語的受用發生了 這種大覺受發生了
所以他就信了 就信了 甚至你千魔萬考 他都信
從各種角度跟你講 譭謗 妖言 惑眾等等的
不斷地去洗腦 就是洗不掉那一念的清淨信
這就是已經在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若傳此衣 命如懸絲 汝須速去 恐人害汝啊
如果繼續傳這個衣缽 傳這個袈裟 往下傳的話
命如懸絲
那你的命呢就像懸在蠶絲上面 隨時都會斷掉
汝須速去 恐人害汝啊
你趕快離開吧 恐怕有人會來傷害你
多可怕 你看 就連祖師都保護不了他
所以人心的這種爭啊 所以衣為爭端
人心的爭是很可怕的
修道啊 一定要好好地去體會一下
不爭之德啊 不爭之德 不爭而善勝
因為我們人類的主流文化 就是爭勝啊 爭勝
大家競爭嘛 好聽就是競爭
難聽點就是鬥爭 再糟糕一點叫戰爭
所以由競爭 到鬥爭 到戰爭
最後就是冤殺 流血 冤冤相報何時了
就是一個爭出來的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爭呢
就是要勝過別人 證明自己贏過別人
就是這樣子而已
其實不爭才是勝啊 不爭而善勝
你一個人再強啊 如果大家都厭惡你的話
你就輸定了 你就輸定了 天人共棄啊
上天也討厭你 神也討厭你
因為一個人好爭 好鬥的話
他就很自我 傲慢那
他一定是這樣子
去壓迫別人那 所以人見人厭
相反的 一個人謙卑不爭
所謂不爭 不是我輸你了 我不爭
而是我可以贏你 我也不跟你爭
這種人呢就會贏得所有人
你喜歡不喜歡這種人 一定喜歡的
就家裏邊二三個小孩 那麼其中一個小孩子
有好吃的水果 好的衣服 好的玩具
都讓給兄弟姐妹
父母親會不會覺得這個孩子特別乖 一定的
甚至還會去跟所有親戚朋友講 一定講的
如果你家有一個小孩子 專門欺侮弟弟妹妹的
你會不會出去 說 哇 我這孩子很厲害哎
弟弟妹妹給他打 像打狗打貓一樣
這有什麼好誇耀的 可以誇耀的
就是他不爭嘛
可以值得誇耀的 就是不爭啊
這是人的本性 就是喜歡不爭的
也許你自己好爭 但你喜歡不爭之人
諸佛菩薩也是一樣 舍利弗講的啊
我得無諍三昧 所以人中最為第一
就是因為無諍啊 所以才是人中最為第一啊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我講到衣為爭端 所以要注意這一點
我們修道 也很喜歡爭勝啊
要證明自己不輸別人
就算修道 辦道 渡人 佈施 都要比呀 下意識地
這是一種很壞的一種習性啊
要比 比大小 比高低
叫我第一名 簡單地說 這就是爭
好爭呢 就失去人緣 失去佛緣 失去善緣
所有的緣都失去了
所以不爭 才能夠善勝
因為你不爭之人 大家都喜歡你
所以天下莫能與之爭啊
夫唯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自然天人擁護啊 所以戰無不勝 攻無不克
誰也沒有辦法戰勝一個不爭之人
惠能啟曰 向甚處去
惠能就請問祖師 我要到哪裡去呢
天下這麼大 我要到哪裡去呢
請祖師指示我一個方向
祖雲 逢懷則止 遇會則藏
他說你碰到懷呢就停止 碰到會就藏
後來他就行止於懷會之間那
他後來到了廣西那個地方
有兩個地名 一個叫懷集 一個叫四會
那他就在這兩個地方 他到了懷集就停止下來
後來到了四會就躲起來 躲在獵人隊裏邊
叫遇會則藏 就照祖師的囑咐
好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好了 有沒有什麼問題
問 無性亦無生 無所住而生其心
如何恒常覺知 自性本自清淨
又如何可恒常觀照著
因後學總覺此性光 忽明忽滅
可否請點傳師再慈悲教導開示
答 這就是我說的啊 你要常常觀照自己的用心那
是不是掉到那個習染裏邊去 習慣性地有所住
像這種用心 就是有所住了
就是想說要明 要時常住於明 要常常住於明
欲住而不得 這剛剛不是講的嘛 欲住則不得
你不住反而好 不住 你明即是暗 暗即是明啊
明暗 這個是二法 佛法是不二之法
哪有什麼明暗的 明暗是自己分別的
沒有明暗的 無限光明
最好是不要提到光明這兩個字
一提到 你就想到黑暗
所以不要落入什麼明暗的執著
我要明不要暗
那就跟世界的眾生
我要富貴不要貧賤 是一樣的
修道人 就是要光明不要黑暗 要清淨不要污染
不管你要什麼 不管你要什麼
你落入這種 這樣子一個我要我不要
這種的用心那 就是有所住而生其心
就有所住而生其心
那這是一種習 而且是一種徒勞無功的習
我要光明 哎 不久黑暗了
等你要黑暗 你也要不到了 老實講
你試試看 反過來逆向操作一下
讓我的心常在黑暗之中 你也做不到的
它還是會過去 所以無所求
不要求光明 也不要求黑暗 無所求
然後要看自己的那種有欲 有求 有住的習性啊
要觀照它 看著它
觀照以後 它自然可以照燎清淨啊
觀照它了 它就會燎燒
所以二目要回光啊
就好像你用太陽光光束 去照紙 紙就會燒掉
同樣的 你二目回光 這個佛光照進來喔
自然這些習染就會化掉 這種貪嗔癡的習染
所以貪嗔癡 變成一個口號了啦
大家沒有深刻的體悟
簡單地說 就是 我要 我不要
簡單地說就是這樣
我們心中充滿了這個聲音
我要什麼 我不要什麼
你要問自己 是不是還是很強烈
這個聲音 我要什麼 我不要什麼
如果是 就要息
你變修行 還是用這一套
我要什麼 我不要什麼的心那
這個心就是罪惡的淵藪啊
只是有的人要的好 有的人要的不好而已啊
但是要的好的就是 因地果還生嘛
他要的好的 他要對了
那麼他將來就可以生在富貴人家
他要錯了生在貧賤人家
他要對了變得很健康 他要錯了變得疾病很多
那不管怎麼樣 都是在輪回之中
都是在六道裏面翻來翻去的 轉來轉去的
所以我要我不要 這樣一個習性
你要善自觀察 如果你沒有 就好了
問題就是有啊 因為我們受的教育啊
小孩子生下來是不會啦
不會那麼強烈地調ㄉ在一個 我要我不要
就算有 也是一閃即逝啊 一閃即逝
但是大人就不同了 他的我要 越來越清晰
他的我不要 也越來越清晰
要與不要很強烈的人那 這種人就很難相處
而且自己也很苦惱 自己也很苦惱
我要 我要求空氣品質是怎麼樣的
喔 這就頭痛了
我要求水的品質 我要求我居住的品質
我還要要求別人跟我相處時的
表情是怎麼樣的
言語的內容是怎麼樣的
不要言語乏味 面目可憎
這就問題就大啦
所以不需要去
怎麼樣恒常去覺察到光明的本性等等的
就好像耳朵 你不要去恒常察覺
它是不是聽得到啊
只要把阻礙它聽覺的東西去掉就好了
什麼東西阻礙你聽覺呢
就是我剛才說的 我們說有所住
好像大家對這個名詞不是很清楚
就是我要我不要 簡單地說
就把內心這樣子一個強烈的聲音
去把它回光返照 去把它燒掉 這樣就好了
最重要是 你要知道這是壞的啊
一般人不相信這是壞的
一般人認為人生就是要搞清楚
什麼是我要的 什麼是我不要的
而且我要去努力地得到我所要的
努力地把我所不要的排除掉
這就是所有人在做的事情
然後認為自己不這樣做的话就不行啊
不這樣做是沒辦法生存的
這是生存之道 所有人都認為這是生存之道
那你如何能夠做到眾人皆醉我獨醒
大家都在這樣一個生存之道之中
而我卻能夠把這樣子的一個
我要我不要的一個訟
所以必也使無訟乎 格物致知的功夫
孔子就講說 必也使無訟
這樣子一個習染 第一認定它是錯的
第二把它消滅掉 把這樣一個習染給消滅掉
好 還有沒有問題
問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是否當發現自己心中有貪嗔癡時
應用三寶修持來去掉這些執著
這樣的修行是對的嗎
答 第一個問題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我們說的 當我們發現自己心中有了貪嗔癡啦
煩惱啦 嫉妒啦 恐懼啦 或者種種的災禍啦
那麼是不是運用三寶的修持
把它好像拂塵一樣 把它掃掉
這樣子的修行是對的嗎
是對的啊 沒有錯啊 弘忍大師講得很好啊
依此偈修 免墮惡道 依此偈修 有大利益
但是就是免墮惡道 有大利益 如此而已
要成佛的話 那是沒有的
因為為什麼呢 因為心境成二啊
就把心境呢沒辦法不二
所謂萬境自如如嘛
弘忍大師就知道神秀的問題出在這裏啊
他把心境分成二邊那
所有的境都會污染我們 環境都會污染我們
所以說我們要排除這些境的污染
而且要有一套的功法 還要有一套的功夫
像我們的功法就是三寶 那他可能有他的一套
不管他是打坐啦或是什麼的
也許他也是用三寶吧
不管怎麼樣 他的功法就是先認定心 境
境 是污染義 心 是清淨義
這就是神秀和惠能之間的一個最大的分水嶺
就在這裏 分際之處 就在這裏了
神秀就是已經把它定義出來了
心就是清淨 那麼境呢就是污染
那怎麼樣心不為境所染
這就是他修持功夫之所在
總之你接觸到境 沾染到境 就是污染
那麼惠能看到的就剛好是相反的 心境是不二的
所謂萬法不離自性嘛
境就是萬法嘛 萬法是不離自性的
所以你怎麼樣去排除它們 不可能的
排除只是一種妄念而已
所以清淨也好 污染也好 只是一種妄覺
妄念而已
但是依此偈修 我們講的因地果還生
依此偈修 免墮惡道 依此偈修 有大利益
因地種下這個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的因
將來就會得到什麼
免隨惡道 有大利益的果 就是這樣
那如果我們追求的是免墮惡道
有大利益的話
哎 就這樣子去修也可以啊 沒有什麼不好
但是要徹底究竟解脫 究竟覺悟的話
還是要在心境不二上面 好好地去覺 要去覺
這所謂合同啊
我們傳道 首先傳的就是古合同啊
最重要不是我們怎麼樣子保護自己身心清淨
免得墮落
最重要是去覺合同啊
覺天地萬物與我無二無別啊 要在這上面去覺
就好像我剛剛舉的例子 好像一個中風的人
他重要的不是說保護自己
我中風了 但是呢我
不要讓我的手受傷 腳受傷
因為我麻木不仁 我沒有感覺啊
我要有嚴密的保護啊
他最重要是要恢復這個覺啊 恢復他的觸覺
這是重點之所在
當然也有人更糟 他也不恢復觸覺 他也不保護
最後他斷手斷腳 遍體鱗傷啊
那神秀就是屬於這種的 他會保護
但是他沒有說要去恢復他的這個覺 恢復這個覺
但他會保護 護持身心 他會護持他的這個身心
而沒有照顧念頭 沒有善自護念
沒辦法在無念法上面去覺悟萬法盡通
這個微妙的差別就在這裏
這樣你能夠了解吧
所以你可以依此偈修 免墮惡道 先守護住以後
再來還是要在萬法盡通上面 合同上面呢
好好地去覺 好好地去覺
不是我們本來不合同 現在合同
本來就是合同 本來就是合同 但是要去覺
一般人不會在這上面覺
一般人只是想說 我怎麼樣子守在勝面上面
不要掉到負面裏面去
用盡辦法守在勝面上面
愚昧的人 就是用權勢啦 地位啦 財富啦
努力拼鬥啦 拼搏啦這種方式 站在勝面
聰明的人呢 就是用什麼
佛法僧 修持 三寶 站在勝面
但是呢 在這種勝負裏面這樣子
所謂寵辱皆驚那 得之若驚 失之若驚
那都是活在不確定的驚慌裏面
永遠都要在時時勤拂拭
的一種不確定感裏面
因為它隨時會被污染
這種不確定感 就沒辦法可以常覺不住啊
所以講說常覺不住嘛
所以這邊這個問一開始講就錯啦
如何恒常覺知啊 常覺就是要不住
如果你恒常覺知
是想說我常常覺悟在一個光明的狀態之中
那就有所住 那就沒辦法常覺了
還有沒有問題 喔 還有第二個問題啊
問 六祖惠能大師作偈語之時
五祖還沒傳心法給他之前
是不是就已經知道玄關的位置
只是欠明師一指 讓他當下跳出生死苦海
答 他這一首詩裏邊並沒有提到喔
從這首詩裡看不出他知道不知道那一點
並沒有看得出来
但是可以看得出來是 他已經覺察到心境不二
他已經覺察到這一點 他已經覺察到我的身心
因為他無所住 無所執嘛
他已經察覺到我的身心
和身外之境的距離是模糊的
所以他找不到自己身心在哪里
所以這叫菩提本無樹 身到底在哪里
明鏡亦非臺 心到底在哪裡
那麼他察覺到我的身體 內四大和外四大
就好像我剛才講的
波浪和大海的距離到底在哪裡
他已經覺受到這一點了
他不會認為大海就是大海 波浪就是波浪
他已經覺察到波浪就是大海 大海就是波浪
我的身體像波浪 天地萬物像大海
他已經察覺到這個
心也是一樣
他已經察覺到我的心 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我的心 跟外面的人事物所有一切喔
根本是互相牽動的
你根本不可能獨立的 根本不可能獨立的
就好像閉上眼睛
你心中浮現的影像 也都是從外面進來的
所以內外的距離在哪里 隔閡在哪里
這邊只有看到他察覺在這裏
本來無一物 本來沒有一個東西
所謂本來無一物 講的
並不是說什麼都不存在
而是說本來沒有一個東西叫做身 叫做心
本來沒有這個東西
他所體會到的是到這裏 體會到的到這裏
當然體會到到這裏的人喏
那你的心到底在哪裡
這種人就會時常覺察到 面門出入
就會覺察到這個心
所謂我們以前有講過十牛圖
水邊林下跡偏多
就會講 會在揚眉瞬目之間覺得
意念老是在這個地方 會有這種覺察
好像你的心呢
已經沒有落在這種心的安頓和境的取捨上面
一般人的心就是這樣
要麼境有取捨 要麼心有安頓 安與不安
沒有落在這裏面的時候
就會發現 總是不離方寸
大概在這個地方 大概在這個地方
會有這種惟恍惟惚啊 忽明忽暗 惟恍惟惚
那個心呢 有時候很清楚
有時候又有點混 惟恍惟惚 大概在這個地方
恍兮惚兮 其中有精啊
那這個明師一指 當然就透了
因為他的心已經大概都在這裏了
當然這裏邊沒寫到啦 他這裏邊
寫到的只是這樣 前面
後面講這些是我的推測啦
推測因為到達這種情況的話
你不在六根門頭下功夫了嘛
因為六根和六塵的距離不見了
不在六根門頭下功夫的時候
自然還至本處嘛
一定是這樣子 還至本處
只是功夫還沒有那麼精純就是
沒有辦法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
大概在這裏 大概在這裏
所以這個就是叫什麼 相似覺 或者隨分覺
還沒有到達究竟覺 有類似覺
有類似覺 沒辦法到達究竟覺 類似覺
就是這時候念頭一起喔
就會發現念頭都是從這裏起來的
會有這種察覺
很敏銳 心念一動 就發現眉頭一動
就是這種覺
我們現在求過道的人
常常在本性上面下功夫 會有這種感覺啊
沒有求過道的人呢 也會有
也會有 也會有這種
哎 念頭一動 就是眉頭一動
會有這種感覺 這種覺受
有這種覺受的人 這種人就是一點就透了
這樣了解喔
那六祖惠能應該是這樣子啦
應該是他已經時常念頭一動 眉頭就動
他已經有這樣子一個覺受了
好 我們時間到了 就講到這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