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六- 4 (20-28)
好 上一回講到哪裡 現在講二十
樊遲問知
子曰:「務民之義
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
樊遲呢 他就問什麼是智慧呢
那注意哦
孔子談論到智慧是 因人而異的
他不會跟你講
就像上一句 上一句講的
中人以上 可以語上也
中人以下 不可以語上也
他不會跟樊遲講一些什麼
般若無知 無所不知 這種話
聽不懂的
他不會跟他講說 天下何思何慮
殊途同歸 一致而百慮
這些討論到這種智慧的極限
他不會講
他只是針對你的障礙在哪裡
他跟他講 障礙在哪裡
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
可謂知矣
」
這個樊遲呢大概是很信鬼神
以前鬼 不是我們現在講那種
妖魔鬼怪的鬼 鬼就是祖先啊
拜祖先呐 還有祭天神呐
叫鬼神 你尊敬鬼神可以
尊敬祖先 恭敬祭拜
尊敬這個天地神明 這個很好
但是呢 遠之
但是不要整天抱著不放啊
有一個距離在的
做什麼比較實在呢 務民之義
務 就是致力的意思
努力的意思
然後努力在什麼事情上面呢
民之義啊
就是一般百姓啊 人民百姓
平民百姓呢 他們在生活中啊
怎麼樣子 這個安身立命
怎麼樣子 工作啊
怎麼樣子 這個結婚生子
教育子女等等的這些
怎麼樣走最好 這叫義 義者宜也
就是一般老百姓日常生活要怎麼做
可以做到最好 最恰到好處
這是我們所要關心的問題
我們所要關心的問題
而不是整天呢
在這個寺廟裡邊呢
或者我們說 在佛堂裡面呢
一天到晚在那邊 拜佛 拜佛 拜佛
拜個不停 然後家裡面一塌糊塗
有啊有啊 所有道場都有這種人
就覺得自己整天跟鬼神在一起就好了
跟仙佛在一起就好了
然後自己該做的事根本做得一塌糊塗
不管是身體的健康 親子之間
兄弟姐妹之間 或者待人接物
或者進入社會 跟眾生之間的一個互動
對於社稷 對於國家的一個關心認識
完全是零啊 根本什麼都不懂
光知道呢 敬鬼神而親之啊
一天到晚抱著鬼神不放
這就是不智了 這就不智了
我們道親也很容易這樣
修道以後就一天到晚跑道場
然後就覺得問心無愧了
什麼都丟到道場來啊
就是家也不管了 事業也不管了
什麼都不管了 製造 製造問題
因為你修道 製造你家庭的問題
這種 因為你修道了
所以你子女也出問題了
父母也出問題了
上次這個我到重慶北路
那邊一個佛堂去講課
有一位道親 開計程車的
他爸爸就發牢騷
他爸說 我知道 道很好啊
可是我不想來道場的原因
是因為我覺得我兒子走火入魔了
他就這麼一個兒子
他爸爸有一次跟他講說
你一天到晚在外面跑沒關係
明天要搬家
我一個老人七十幾歲了我搬不動
你無論如何要留下來幫忙搬家
結果他明天是禮拜天 是一天法會啊
他跟他爸爸撂下一句話就走了
我重聖輕凡 重聖輕凡
那個道場有時候會鼓勵 這樣子啊
麻煩就在這裡 暗中鼓勵
真的碰到事情的時候又不肯承擔
平常在那邊鼓勵人家啊
鼓勵人家什麼都放下 往道場跑啊
真的人家鬧到佛堂
指責 都是你不好 你自己要承擔
這個就是沒有敬鬼神而遠之
沒有務民之義啊 沒有務民之義
尊敬鬼神 敬鬼神而遠之
我們一般人都把它講成
不敬鬼神而遠之啊 鬼神會作祟
不是這個意思
就是你有時候太敬鬼神有一個缺點
什麼缺點呢
你親近神明會很愉快的
跟人在一起很不愉快的
你到佛堂來當然是很愉快的事情啊
跟人在一起就 哇好多問題都會發生
可是那是你的責任啊 沒有辦法
所以他說要遠之 不是說鬼神會作祟
要遠之 不是
鬼神可以讓你好像沉溺在
好像你去泡溫泉泡的很舒服
你不能整天泡溫泉
讓你逃避現實
最主要在這裡你敬鬼神沒有遠之
會逃避現實
你還是要走入這個務民之義啊
做你該做的事情 把該做的事做好
這是比較實際
所以像我就很強調
碰到年節我在石岡那邊呢
我知道那邊這個地方過年呢特別忙
大家庭啊家族都在那裡嘛
過年時候特別忙
所以我就要求這個除夕提前五六天辭歲
提前五六天來辭歲
以我們到場來講哇 怎麼可以啊
辭歲當然要除夕辭歲的
提前五六天辭歲 賀年呢延後五六天
一般人你說搞一個除夕跑到佛堂來
不來 又覺得自己對仙佛不敬啊
來也很愉快啊 沒有錯啊
但是呢回去以後 就要面對一大堆的問題
到時候就說 家裡面整個家族都考道
都是業障 對不對啊 就出問題
你不要為難人啊 不要為難人
包括這裡 我也希望說
辭歲獻香啊 這些你就算不來
你平常來也是一樣的
有那個誠心在的就好 你說有困擾
比方說中秋團圓啊這些
都不要說啊 搞得家裡面不愉快
不要害人家謗道 這就不好了
但是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形呢
樊遲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他一定呢親近宗廟 親近神明啊
他有一種哇好像找到避風港的感覺
但是呢 不能太過
像我們那首歌 靜靜地來到這裡
你不能永遠待在這裡啊
是有這種感覺
佛堂會給人這種感覺
道場啊會給人這種感覺
可是呢還是要務民之意
不然會失去你的智慧
能夠開發我們智慧
就是這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瑣事
你能夠處理好就是智慧
不是你關在那邊研究經典
覺得自己什麼道理都懂了
然後禦人以口給啊
然後整天跟人家辯論啊
說得人家沒話說
讓人家恨得牙癢癢的
那不是道啊
真正道 就是能夠把生活處理的
處理的很好
能夠把小孩子教得好
夫妻之間的關係搞得好
自己身體的健康 待人接物啊
都能夠越來越圓潤啊
越來越有力量 越來越可以呢
把事情處理的這個完美
這就是智慧啊 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這就是智慧
所以你說開車 在教練場裡面開啊
因為你在道場裡邊啊身心多愉快啊
就像在教練場裡邊啊
車子開的多順一樣
要上路才知道啊
上路有不可測度的問題發生
我以前學開車
在汽車教練場轉兩圈就覺得夠了
夠了啊什麼都會的嘛
後來車子開到 不用開到馬路了
開去考試啊 監理所啊 就夠嗆了
旁邊坐一個凶巴巴的監考官呢
你就覺得不一樣了
臉那麼臭 那樣的隨時準備要給你扣分
你心情就不同了
所以一個人有沒有智慧
不是在看他說 經典讀得多少啊
道理懂得多少
而是看他在他的這個生活裡面啊
生活裡面 日常生活裡面
務民之義
有沒有越來越怎麼樣
越懂得大義之所在
越懂得大義之所在
而不是整天在利害關係上面打轉
沒有智慧的人 永遠是利害關係啊
永遠是愛恨取捨 恩恩怨怨的
他不知道大義之所在
往往因為個人的恩怨呢
做了很多錯誤的抉擇
問仁 問怎麼樣成為一個仁者
曰 仁者先難而後獲 可謂仁矣啊
這很有意思
好像跟仁 沒什麼關係的感覺
那主要是借題發揮啊
就是他重點不是在跟樊遲講智或是仁
他重點是講樊遲的毛病在哪裡
樊遲的毛病呢 會逃避現實
逃到宗廟之中 親近鬼神
這是第一個毛病 現實太複雜了
太麻煩了 不想管了
我們道場也很多這種人
哇 家裡面亂七八糟的
乾脆跑到道場來 重聖輕凡啊
像剛剛講那位道親啊
搬家太麻煩了
不如到道場參加法會比較好一點
搬家多辛苦啊 參加法會
在那邊有吃有喝
坐在那裡發呆就好了
這是樊遲的毛病啊
他還有個毛病呢就是
先難而後獲 他一定是呢
不肯克服困難 不肯克服困難
仁者可以 先難而後獲
就說一個仁者
他面對這個人間世的時候
比方說我們一群人
我們一群人在這裡
這個「仁」就是一種人際關係啊
兩個人在一起嘛
兩個人兩三個人這樣混在一起
或者只有兩個人在一起
好 我們兩個人在一起
我們一起在做一件事情啊
那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呢
當然會有收穫啊
比方說我們一起去做生意
那就有利潤的問題
那一個仁者面對這種問題的時候呢
我碰到困難的事情 我搶先去做
而碰到要分利益的時候呢
有什麼收穫的時候呢 我放在後面
這就是一個仁者
這就表示這個人呢 讓人
他把好處留給別人
他把壞處自己先搶起來做
在一個家庭裡邊也是一樣
這個煮飯的時候啊 拼命搶著做
然後吃飯的時候在最後吃啊
吃人家吃剩的
家庭主婦很多這個樣子
這是一種仁者的情懷
從小地方可以看得出來
你不要說碰到要做事的時候呢
就東推西託的
然後呢想要 要分利益的時候
或者要吃東西的時候呢
爭先恐後啊 這個就是不仁
從小地方就可以看出來這個人不仁
不管他平常怎麼樣
滿嘴仁義道德啊
一個小地方就可以看出來
這個人仁還是不仁
這叫 先難而後獲
孔子都是從小處啊
來教導這個樊遲
他不會跟他講這些大道理
天下為公 的大道理要
這叫眉角(台語:關鍵)這種小地方呢
你要扣緊了這個環節
這個仁的一個基礎
它不是仁的一個全體展現
但是它是一個仁者的一個基礎
仁者 真正仁者就是這樣
他也許他沒有去普度眾生啊等
但這些小地方他都是這樣處理的啊
這就表示他是一個仁者
可謂仁矣 他有仁心
做事的時候搶著做啊
在享受的時候呢
把自己放在最後面
甚至分不到都沒關係
看到別人享受就很高興 這叫仁
子曰 智者樂水 仁者樂山
智者動 仁者靜
智者樂 仁者壽
智者呢喜歡的是水
仁者喜歡的是山
那為什麼智者喜歡水呢
水 跟 智 有什麼關係
這個水講的不是靜止不動的水哦
不是湖水啊
這個水是那種 流動的河水
奔騰而逝的 變動不拘的
或者大海也是啊
波濤起伏 變動不拘的
像孔子說的 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啊
看著大水啊 哇 大川流大江東去啊
大江東去
因為這個跟智者的用心很接近
我們一般人總是要抓住一個東西
盯著不放
但是你如果看著這個大江東去啊
這個水啊 嘩嘩嘩一直流
不斷的往前奔馳而去
它沒有任何一滴水會停留在原處
沒有任何一滴水會停留在原處
而智者也是這樣
他的念頭是不會停留的 他不會執念
有智慧的人 他不會執念的
一直想一件事情 想個不休的
他不會 那麼他看著水的時候
那種感覺就是這個樣
心就像隨著水流動不休
那也不是停止 也不會說頭腦空空
不會空空什麼都不想的
但是 無所住而生其心
他不會住啊
不會住在某一些你特別愛
特別恨的事情上面
大部分人不智 就是什麼
就不智在說我的頭腦
老是在想一些我特別關心的事情
然後想的這樣 焦思愁慮啊
沒辦法離開 而智者喜歡水
因為水呢跟他的心境呢很接近
一個有智慧的人事情 刷 過去
不會去想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所以他的心靈是全面開放的
大江東去 不斷的有新的水進來
以前的水不斷的流出去
他也不會在乎 去吧去吧
不斷的有新的東西進來
所以他的心境就是這樣
遼闊無比 奔騰不休
像一般人就是小心眼啊
抓著一些 抓著一些小地方
揪著不放 大部分人都是這樣
斤斤計較 那就是不智愚昧了
一點點小事
可以花幾天幾夜幾年這樣去想它啊
一句話就可以讓你牽腸掛肚啊
縈繞於懷啊 輾轉難眠
很多人都這樣哦
一句話就可以這樣
一個臉色就可以這樣
那智者不會這樣啊
智者他的心就像流水一樣
不斷的新的進來 不斷的流逝而去
舊的不斷的流逝而去
新的不斷的進來
所以這個水呢 很符合智者的心境
而仁者呢 他喜歡山
那山呢 很像仁者的心境 有什麼心境呢
第一個他安定 他不動
他不動不是粘在一點上不動
不是焦思愁慮的不動
他雖然不動 可是怎麼樣呢
草木生焉 禽獸棲焉
花草樹木在上面繁殖生長
然後禽獸呢都找到棲息的地方
仁者的胸襟就是那種 寬大慈愛
他允許好多好多的人啊事啊
在他的生命
在他的呵護之下成長啊
在他呵護之下成長
他提供很多生長的空間啊
所以仁者喜歡山啊
就像我們道場中這些前輩
這個對呀 建立道場啊
讓這麼多人呢 來進入道場裡面
來學習來成長啊 來生活
來解決生命中所有的問題
好像禽獸都飛進來
好像草木都在這裡面成長一樣
這是仁者 這就符合仁者的胸襟
仁者的山是大山啊
仁者的安定啊 是為眾生而安定
山怎麼可以動來動去啊
動來動去就火山啊
火山是沒辦法有生物生存的
所以他的大 又安定啊
然後就可以提供這個眾生的
一個庇護的場所
所謂 護庇眾生啊
妙法無邊 護庇眾生
所以仁者呢 他喜歡山
因為山呢 很像仁者的心境
孔子說 智者動 仁者靜
那麼智者是動的 無所住而生其心
他對這個世間
永遠睜大他好奇的眼睛
他永遠會抓住新鮮的東西
永遠不會說去留戀
這個世間一切一切
這叫 不取不舍
他對於所有新的東西
他不會放棄的 通通進來
但是這一切一切呢
他隨時都可以呢
他不會抓著不放 要走就讓他走
不會不像一般人呢 整天要取啊
在取捨之間呢 那就不智
整天要抓住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
在乎的東西 又抓不住
控制不住 那就不智了
仁者靜 那麼仁者呢
他是安然不動的 很安靜
他的靜呢
是提供一個安靜的成長空間
他靜 不是說我自己好靜
他提供一個安靜的成長空間
所以一個仁者 你接近他的時候
你會覺得心非常的寂靜
非常的寂靜 你不會覺得不安
然後智者就不同了
智者你接近他的時候
你會覺得心非常的活潑啊
你的執著 什麼都不見
一個是可以讓你放棄執著
一個可以讓你 安定
我們人有兩個東西會困擾你
一個是你的 執著
一個是你的 不安
這兩個會互為因果
因為不安 所以抓住一些東西啊
因為抓不住這些東西 所以不安啊
因為你發現你抓不住他
這世界沒有一個東西你抓得住的
所以執著不安
而一個智者呢 他的心這麼活潑
所以你接近他的時候自然就
執著啦 什麼都不見了
跟著他一樣無所執著的
沒什麼好執著的
仁者呢 他這樣子的巨大又安定
安定沉穩 一碰到他的時候
你的不安就停止
所以說 智者動 仁者靜
所以 智者樂 仁者壽啊
智者他就很快樂
沒有執著 就很快樂
仁者壽 仁者很長壽
安忍不動 當然長壽
像烏龜一樣都不動
不動就長壽啊
所以你要動 就整個動起來
要靜 就徹底靜下去
一般人都在動靜之間呢
動也動不開啊 靜也靜不下來
就是這樣 所以要大動大靜
時止則止 時行則行啊
該走的時候就走 該停的時候就停
當然不是叫你一定要走哪一邊啊
最好你是既智且仁啊
你又快樂又長壽這最好
你又能動 又能靜 又愛山 又愛水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
魯一變,至於道」
按兩下即可編輯
齊國和「魯」國都是在山東啊
都在山東 山東分成兩個國家
一個是齊國 一個是魯國
齊國靠近海邊 有漁鹽之利
可以打漁 可以這個提煉這個鹽
有漁鹽之利
那麼「魯國」是靠近什麼 泰山
「魯國」靠近泰山
所以「魯國」比較窮
但是「魯國」呢 出聖賢所以
「魯」國人很重視這個禮 好禮
所以齊國人是 急功近利的
急功近利浮誇不實
那麼急功近利浮誇不實呢
齊一變,至於魯
你不可能一下子變成有道之士的
先變成「魯」啊
齊一變 變成 至於「魯」
先把它變成 重禮 重信義
然後呢這個時候呢
「魯」一變才可以 至於道哎
也就是說我們面對眾生
接引眾生 也是要這樣
你不能要求他一下子就
剛才講的 仁者樂山 智者樂水了
大智大仁了 不可能
他要先到 魯 所以我們道場呢
道親一進來啊 你先學佛規禮節
先懂得謙恭啊 低心
不要一開始就想要搞這種
境界好高啊
我什麼禪定 解脫 自在逍遙
然後對人基本的敬重都沒有
滿腦子那種功利思想
什麼都還存在的
然後自以為境界很高超
事實上經不起考驗的
一個修道人啊
你不要一開始就想要成為一個
我悟道 達道之士
自以為自己 道理都通徹了
然後身心的境界都非常的高明了
一個修道人 你有沒有
先從那種 急功近利
轉變成為一種
克己復禮 約束自己 尊重別人
大部分人不是這樣子的
這個世間的人不懂得約束自己
不斷的表現自我 不懂得尊重別人
不斷去侵犯別人 要求別人
侵犯別人 苛求別人 壓迫別人
然後如果直接 沒有經過這種
克己復禮 以後呢 自我約束
還有對人的一種敬重啊
尊重別人 尊重包容
沒有經過這個轉化過程的話
你直接去修道啊
你就會變成什麼
自以為自己境界高超
不斷的自我表現
我的體悟有多深啊
我的感受有多好啊
然後去壓迫別人 去瞧不起別人
去強迫別人 來接受自己的觀念
然後瞧不起別人
覺得別人修行太差了
這就是什麼
想要 齊一變 至於道啊
沒這種事情
齊一變呢 不會 至於道的
你不經過「魯」的話
就會 入於魔啊 他會入於魔
他不會至於道的
走火入魔的
所以像我們知識份子修道啊
特別容易這個樣
特別容易 直接呢要從齊變成道啊
懶得經過「魯」這個過程
直接去高度自我肯定
因為我道理懂得很多
你懂什麼道理呢
我有很多修行的體悟證悟
你有什麼 你什麼都沒有
這種心態 就跟呢我書讀很多
你學歷到底多高啊
我賺那麼多的錢
你到底有多少錢呢
一樣的嘛 對不對一樣的心態嘛
同樣的心態呢 就是齊的心態
一下子把他弄到道裡面來了啊
這個中產階級在修道
很容易掉到這裡面去
中產階級偏偏道場就最怕要求他們
在這種自我修煉和這個禮節上面要求
最怕這一點啊
因為怕這樣一碰他就跑掉了啊
就呵護他 呵護得變成入魔了
麻煩的事 呵護了半天都入魔了
驕傲自大的不得了
不能碰 下(台語)啊啊
不能碰 講一句話就翻臉了
所以孔子講得很好
齊一變至於「魯」啊
「魯」再變才可以 至於道
這個「魯」就是一種謙恭啊
謙虛恭敬啊 謙虛恭敬
謙卑恭敬 這個「魯」
「魯」人的特質就是這樣
他很謙卑很恭敬 就算自己很強
還是很謙卑 就算你對方呢
再怎麼無禮他也是對你很恭敬
這「魯」的特質
具有這種特質以後呢
就比較沒有我相
只有謙恭啊 才會去除自己的我相
而「我相」是會入魔道的
他可以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沒有自我 要不然你修道
修了半天都變成修個自我
偉大的自我
就跟世間的人修一個啊
這個有財有勢的自我
然後我們自己修一個
什麼有道有德的自我 一樣的
子曰:「觚不觚,觚哉!
觚哉!
」
觚而不觚 還叫觚嗎
這個觚呢 是一種酒器啊
這個酒器是有棱有角的 叫觚
有棱有角的酒器 也就是說呢
他這種酒器可能是用那種什麼
牛角啦 獸骨 做的 用牛角
方的牛角做的 也就是說
他是說如果這個觚
他沒有這個棱角的話
他還叫觚嗎
觚哉觚哉 還叫觚嗎
觚而不觚,觚哉!
觚哉!
他的意思就是說
一個君子如果沒有一個
方正的原則的話 還叫君子嗎
那一定有他方正的地方
方正不阿的地方
不然還叫君子嗎
那一定是有人呢
勸他說哎呀 你圓融一點吧
你變通一點吧
我像你們這樣圓融變通啊
我還叫君子嗎
就是太沒原則的也不行
宰我問曰:「仁者雖吿之曰:
『井有仁焉』
其從之也?」
按兩下即可編輯
子曰:「何爲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
不可陷也
可欺也,不可罔也
」
宰我這個人就是聰明過度的人
他就是很怕說做好事被人家害
被人家陷害啊
所以他就講說
一個仁者
我們告訴他說啊 井裡面有人啊
他會不會跳到井裡面去救人呢
他瞭解這點 因為井那麼深啊
你在外面看是看不到的
不曉得裡面有沒有人啊
一個仁者說有人告訴他井裡有人
他就是想想辦法要跳下去救他
萬一真的有人怎麼辦
他說他會跳下去嗎
他的意思就是說 一個仁者
是不是很容易因為自己的仁慈
被人家欺騙怎麼辦呢
被人家害死了怎麼辦呢
人家會不會利用你的仁慈來害死你
害得你很慘 利用你的仁慈來害你
這是宰我對於仁者提出的一個質疑
子曰 何為其然也
他說 怎麼會這樣子呢
不可能的嘛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這個君子呢
他 逝 就是跑
他會很快的跑過去
可逝也他說
你跟他講井有仁焉 他也不會不聽
他也不會不相信
他就趕快跑過去
但他絕對不會陷進去的
不會跳下去
起碼也要叫一叫嘛 觀察一下嘛
怎麼可能一下就跳下去了
你把君子都當傻瓜了
不可陷也 不會跳下去 不會陷進去
但是他不會漠不關心
不會漠不關心
可欺也,不可罔也
你可以欺騙他
但你不可以把他當傻瓜的
不可能的
不可能他愚癡到這個無明
到這個程度 不可罔也
可欺 不可罔
就是你可以欺騙他
你不可以愚弄他
不可能可以愚弄得了他
他沒那麼笨呢 不能愚弄他
所以我們不要懷疑
說好心會被人家騙等等
一個真正慈悲的人
他會有基本的智慧的
他不會那麼笨的
人笨都是笨在什麼
聰明一世 糊塗一時
人就是太聰明 太斤斤計較
在自己的利害關係上
整天怕吃虧等等
反而限制了自己的智慧
因為你所見有限
你所見的只是自己的利害關係
所以你智慧就沒辦法開
好像你眼睛只看一種顏色
看久你就色盲了
其他顏色你不能辨識
好像你手只做一種動作
你覺得這種動作對我最有利
你久了其他肌肉都萎縮了
但我們不會幹這種事情的
但是你如果這麼做的話
你其他肌肉都萎縮了
心也是一樣
心如果你只關心自己個人的厲害的話
你久而久之
你心智很多的智慧通通都完蛋了
相反的你一個人如果說對人的關心
對事的關心很多的話
你智慧就會開
就像你的手做各種動作
身體也是一樣的
像我們身體因為老是坐在那邊
很多地方沒有運動到
所以你身體就垮掉了
對不對肚子就越來越大
肌肉都垮掉了
沒有運動到一定是這個樣
頭腦也是一樣
你老是做一樣的動作
你慢慢你就退化掉了
智慧的退化
絕對不會因為你仁慈而退化的
絕對不會
仁慈的人一定智慧越來越高的
所以佛家講 悲智雙運
有他的道理
慈悲和智慧是一起在運作的
有智慧的人一定會慈悲
有慈悲的人一定有智慧
這是必然的 仁智是互相進行的
絕對不可能 仁而不智
智而不仁 只是說他仁的成分比較高
還是智的成分比較高
差在這裡而已
但絕對比一般人有智慧
一個仁者絕對比一般人有智慧
一個智者也絕對比一般人呢仁慈的
必然如此
所以仁者的代表就是 孔子
孔子沒有智慧嗎 有智慧極了
智者的代表就是老子
老子沒有仁慈嗎 怎麼可能
仁慈的不得了 老子還講
慈為善寶 天將救之 以慈衛之
上天要救一個人一定給他慈愛的心
他知道慈的重要性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亦可以弗畔矣夫!
」
君子博學於文 約之以禮
像我們現在讀論語也好 讀易經
我們在座在好多經都讀過了
現在還要讀 楞嚴經
叫博學於文 聖賢的道德文章
學問文章我們可以博學
多多的去學 博學於文
但是呢要 約之以禮
這個禮就是一種 對人的恭敬
還有人與人之間 相處的和諧
禮之用,和為貴
所以叫以和為貴
如果說學問又好 博學於文
然後你對自我的約束 用禮來約束你
懂得去尊敬別人 懂得與人相處和諧
亦可以 弗畔矣夫
這樣子就這輩子就 不會離經叛道了
你不會說退道的 離開道的
跑到魔王的陷阱裡面去
跑到六道輪回裡面去 不會
你不退轉 這講的很好
像我們經典班一直開 博學於文
不能光這樣子 還要 約之以禮
不要認為自己書讀好多了
就以此傲人了 約之以禮
要懂得怎麼樣子與人和諧相處
怎麼樣懂得尊重別人
這是很重要的 約之以禮
這樣子呢 就不會離經叛道了
永遠不會離經叛道
教育的關係 很重視一種
知識的一種獲取 研究啦
獲取啦理解啦 所以要博學於文
大家是很樂意的
經典呢越讀越多 越讀越大
越讀越深 但是要約之以禮呢
大家不願意
但是這兩者是不可或缺的
博學於文呢 是可以開智慧的
約之以禮呢 才會關愛人
才可以產生一種 由對人的尊重
進一步到對人的一種關懷
由相處的和諧 到親愛
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這就是所謂由齊變為魯
由魯變成道
這是非常重要的 由齊變為魯
也許你會對自己的要 求學問高
覺得很重要 自己學會禮節
那種東西誰不會嘛
每個人都懂的 就是對人尊敬
這些東西 一句話而已嘛
不需要學習的
不需要辛苦去研究的
對不對 這一句話要不要做而已
你很容易就了解了
但是你不知道怎麼做
不願意去做 不願意去做
覺得很吃虧
為什麼要去尊敬別人 去關懷別人
很吃虧 但是呢你反過來想想看
你自己會不會喜歡一個
謙恭的 仁慈的人
還是喜歡一個學問很好的
很驕慢的人 不可能的
你一定喜歡謙恭仁慈的人
這個是最重要的 他就算沒有學問
他謙恭仁慈哇 很好相處(台語)
對不對 在一起他還相處的這麼好
有道之士就是這樣
神明就是在這裡
第一個你起碼要喜歡他
起碼要 因為他很好親近
因為他很謙卑 很仁慈
這種謙卑仁慈
就必須要透過 約之以禮
才可以做得到博學以文
博學於文是沒辦法謙卑仁慈的
但是你光謙卑仁慈也不行
你沒有博學於文 不足以解眾生之惑
不足以解惑 所以到時候他就會東張西望
到處探尋 就會迷失掉了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
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天厭之!
天厭之!
我還發誓 天譴雷誅
天厭之 就天譴雷誅的意思
衛國 有一個衛靈公的這個妃子
夫人 叫做南子
這南子就是一個
有點像那種貴婦人
巴黎貴婦 就歐洲有一些宮廷之中
有一些貴婦人 在外面搞一大堆情夫的
這南子就是這樣
因為她變成一個社交名人了
社交名人 跟很多這種一流的人才
都發生一些關係
臺灣也有這樣子的
臺灣有這樣 所謂社交名女人
不是妓女 是社交名女人
她有很崇高的地位啦等等
全世界都有
全世界的國家都有這種人 南子
然後子路不悅
因為南子要見孔子
那孔子就去見她了就 見她呢
子路就很不高興
子路就覺得這種女人
你去見他幹什麼 就很不高興
這個夫子呢 就只好發誓給他聽了
予所否者,天厭之!
按兩下即可編輯
他說 我如果做了一些呢
愧對良心的事情呢
天厭之 天厭之
上天也會 上天也會譴責我的了
甚至厭之的 這個嚴重的 天厭之
意思就是說上天會讓我死掉的意思
不要我了 就遭天譴雷誅的意思
予所否者 我跟你講 沒有辦法
只好發誓給你聽
我跟你講 我們沒什麼沒有苟且之事
但是南子是見誰就跟誰行苟且之事的
孔子跟他私下會面呢
這個 這個人家當然會懷疑
懷疑怎麼回事
你是不是又跟他發生什麼關係了
所以只好發誓了
予所否者 天厭之 天厭之
那時候孔子見南子也是不得已的
因為她是 在那個時代
有這樣子的禮在
在那個時代 春秋戰國時代時候
有這樣一個禮
就是你到一個國家去
你要見領導者之前呢
先見他身邊的這種
就好像什麼 機要秘書啦之類的
不能直接先去見到這個領導者
那南子那時候不只是他的夫人而已
她那個時候爭取到這個位置了
等於說類似這個外交部長這個位置
她爭取到這個位置
她管這個禮賓師了 簡單的說
她這個人喜歡接見外賓嘛
孔子不得不去見她
因為她有那個職位在
他見的是她的職位 而不是她的美眉貌
子曰: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
民鮮久矣!
這孔子呢 他說
中庸之為德 中庸這種德性
其至矣乎
它實在是一個太好的東西了
極致了 太美好了
至善 至善至美
至善至美 其至矣乎
很可惜 民鮮久矣
那麼這些眾生 沒辦法久處於中庸
沒辦法長處在中庸之中
這中呢就是 中道
這庸呢 就是 用在日用尋常之中
簡單的說呢 我們傳道
我們迴光返照 這是中
但是你只有坐在那邊
打坐的時候迴光返照
你有沒有辦法在
吃飯的時候迴光返照
講話的時候迴光返照
走路的時候迴光返照
用在日用尋常之中
這叫庸 庸者用也 運用出來
而且運用的 不是運用什麼大事
日常生活之中你都可以用
這叫 運用平常
運用平常 運用在平常
這叫庸 運用什麼
運用這個 中 在平常
運用這個 允執厥中 在平常
隨時隨地都可以 守中
包括你在 吃飯睡覺行住坐臥
都不離這個 中
不離這個中 都可以守中
守住這個中竅 都可以 守中
而不會掉到這些 是非兩端去
不會掉到 是非兩端去
守中 他說這個是至矣乎
你們如果能夠把中
用到平常上面去的話
至善至美 中且能庸 至善至美
中庸 簡單說就是 用中
運用這個中 用中 用在哪 用在平常
不是用在特殊事件上
用在 日用生活之中
隨時隨地 用中 而不是用什麼
我們一般人都不是 用中
一般人都是 用偏
用偏執的那種想法習慣
知識知見 來處理事情
沒辦法用中
我們處理事情的時候
都是用到自己的欲望
自己的成見 自己的習慣
都是用這個 自己的情緒啦
都是用這些事情來 用這些東西
偏執的東西來處理事情 他沒有 用中
所以如果能夠用中的話 至 至德
這叫至德 至高無上之德
但是民鮮久矣 但是一般人呢
他會用中 每個人都會
不用中是沒辦法的 辦法生存的
我們人都會用中
碰到什麼事情 眉頭就皺起來
這都用中 很下意識的
眉頭就皺一下 這都是用中
只是你沒辦法常用而已
沒辦法常用 你還是要偶爾用之
你完全不用就完了
你若常用的話 你就聖人
你若完全不用的話 你就沉淪了
沉淪到地獄去了 必須要用
所以我們人在 要把事情做得好的時候
一定是用到中 多少都要用到
專心 聽音樂也好 看書也好
一旦專注的時候就回到中來
但是你能不能持久呢 持之以恆
大部分人是沒辦法的 叫民鮮久矣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
何如?
可謂仁乎?
子曰:
何事於仁,必也聖乎?
堯舜其猶病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子貢說 如果有
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
博施於民 他佈施很多很多的人
而且能夠確確實實的去幫助到人
能濟眾 能救濟 簡單說
普渡眾生 還真給他度到了
實實在在的幫助到這些人 能濟眾
濟 就是說 我帶你過河了
濟 就是過河的意思了
講濟 就是過河
而我真正的把眾生呢帶過來了
能濟眾
不只是說我去佈施而已
而且我還能實際的
實質的幫助你渡過苦海
渡過困難
而且不是幫一個人兩個人
幫一群人
何如?
可謂仁乎?
他說這樣子 算不算仁呢
子曰:何事於仁
何止是仁 必也聖乎
那已經是聖人了
已經到達聖賢的境界
必也聖乎 堯舜其猶病諸
這堯舜呢 還不見得能夠做得很好
博施濟眾 博施濟眾哪有這麼簡單
所以孔子也沒有要求我們這麼多
要求你真的能夠實實在在的
幫助一大群人解脫生死等等的
那是聖人做的
我們彌勒祖師就在做這個事
我也不是在做這個事
我有什麼能力
把我 如果去掉明師一指的話就完了
明師一指不是我點的
不是我點的
明師一指是 明師 點的
如果我光在這邊講課啦
講經典 能夠怎麼樣濟眾嗎
博施 可能有啦 濟眾是沒有的
沒辦法真正幫助人解脫的啦
光聽課是沒有用的
那就是因為有這麼 末後一招
這末後一著是 祖師
我們是替祂 替上天辦事而已
這末後一著就可以讓你解脫生死
可以濟眾 真正的幫助你 這末後一著
末後一著
我們不要以為說是點傳師點的
我們常講
這個點傳師點了幾眾幾眾哦
點了幾百個 幾千個
點什麼 龍天表裡面有你的名字嗎
沒有 龍天表裡面 有求道人的名字
有師尊師母的名字
還有什麼 引保師的名字
就是沒你的名字
點傳師什麼都不是 你是個工具
你根本就是個 放在那邊點道
的工具而已 什麼都不是
在龍天表裡面 引保師比你還重要
引保師還榜上有名了
你沒有 你不
你不幹有人幹 對不對
那個工作沒那麼了不起
誰都可以放在那邊呢
照本宣科 你不要搗蛋就好了
那麼什麼是 仁者呢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而一個仁者呢 自己想要安身立命
就同時想到
也要幫助別人來安身立命
自己想要通達 自己想要通達
自己希望說哇
我能夠在人間的路呢 通達無阻
所以這個 立 和 達就是
一個是 元 一個是 亨
你說 元亨利貞 你立 安身立命
就是立於這個 歸元
我自己想要 歸元
我就想同時就會想到
我也要 帶別人一起
幫助別人一起來 己欲立而立人
還沒有說 自己已經站立
自己在做這個事
就想要說 帶著大家一起來做
我自己在修道 我覺得很受用
雖然我還沒有成就 趕快趕快
不是說 等我成就再說
趕快帶大家來
自己想要通達呢 就想說
也要讓別人一起也通達
就在進行的過程之中
就把別人都拉進來了
而不是說等到自己成就以後 再去救人
一個仁者是說 他知道這個是好的
他就趕快報大家來 然後 能近取譬
他能夠做得到這點 又能夠 近取譬
能夠就近呢 取這些譬喻 來曉世人
就近取譬喻 來來勸人呢
要立要達 立達 這很重要
我們一般人就是不能立 無所立
孔子說 三十而立
一般人就 無所立 沒有辦法立於天命
飄蕩在生死苦海 站不住腳跟
你一定要歸元 才能有所立 有所立
那像我們 傳道就是歸元
一指歸元 這一指點就是歸元
這就是 立命
所以我們傳什麼道 立命之道
讓你 立於天命 但是你還沒有通達
你只是 三十而立 只是立命
你還沒有 知天命
你到 知天命 才算是通達
到不惑 知天命 耳順 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叫達 立命
一指歸元 這是立命之道
然後立命之後呢 還要通達 通徹
在理上面要通徹 在人事上面要通達
這就是所謂的 達人
所以一個立人 一個達人
那怎麼做呢 近取譬
你不要板起臉來訓人 要取種種的譬喻
來引導人走向這樣子一個
立命 達命 之道
不只是要建立在天命上
還要通達天命
立命達命之道 用就近的譬喻
不要板起臉來講一些高深的大道理
用日常生活中 這些舉譬
慢慢引導人 走向這條路上
這就是仁者 能夠做到這點就是仁者
能夠致力於此 就是仁者
至於說要做到博施濟眾 那是聖人
才做得到
我們是能做一點算一點
不見得有什麼大成果
但是儘量在這上面做就好了
他並沒有講結果 他只講過程而已
只要在這個過程之中
你走入這個過程
就算是 成仁者之方 仁者之方
就是仁者呢 他所由之方 一個仁者
他的生命就定位在這裡邊
那整天在想的呢
就是要 立人達人 立命達命
立命達命 自己 立命達命
也要帶著別人一起 立命達命
大家一起進行 手牽手一起進行
不是我修的很好了 再來救你們
我也不好 但是我知道這是一條好路
我們一起走 你不肯走
我舉很多譬欲來勸告你回來
近取譬 很重要
你不要講一些深遠的道理
你要從 就近來取譬喻
告訴他 要走回來 要走回來
要轉回這條路上來
這就是 仁者之方
仁者所由的方所就在這裡
仁者要做的就是這些事情
做得到這些就是仁者
至於能不能 博施濟眾
那是你有沒有大德
有大德又有受天命 才做得到
那就不可求了 也不能要求人
也不能要求自己能夠 博施濟眾
我們要做的就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又能 近取(譬)
這樣就夠了
好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有沒有什麼問題
哎好好你說
弗畔
弗 就是不的意思
畔 就是背叛的判
就是 離經叛道 的意思
就可以 不會離經叛道了 這個意思
後來我們這個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大部分都把它改寫成為
己立立人 己達達人
差一個 欲 差很多 差一個欲就差很多
己立立人 差一個欲就表示說
你是已經站立起來 才要去立人
我已經很有錢了 我才要去做好事
那是和我還很窮 我就開始做好事了
那是大不相同的
像我們台中那個班長 經典班班長
他要來求道 他先渡了好多人來求道
結果自己求不成
他己欲立而先立人呢
他渡的人 就跟他講一大堆
求道以後的感想 講一大堆
他修道以後的感想等等的
他想要求道 可是卻求不成 先生反對
那天開壇他渡好幾個來求道
他就做到了 己欲立而立人
自己到那邊服務而已 你們有去嘛
到那邊服務 從頭服務到底了
然後求道的時候就出去了
這個人就有那種 仁者 的那種本錢
有沒有什麼問題
那我們就下課吧